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1.根据15×24=36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72=()30×24=()5×24=()15×12=()15×(24×)=3600 15×(24÷10)=()

2.想一想,填一填。

12×20=240

(12×6)×(20×5)=()

(12÷3)×(20÷4)=()

(12×)×(20×)=4800

(12÷)×(20÷)=40

(12×4)×(20×5)=4800(12×5)×(20×4)=4800(12×2)×(20×10)=4800(12×10)×(20×2)=4800(12×1)×(20×20)=4800(12×20)×(20×1)=4800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薛铮(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1.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 教师分别问:小熊飞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并全班交流。2×6=12 5×2=10 10×6=60 5×4=20 100×6=600 5×12=60 请学生再举一组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

【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 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应用规律。 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已知:6×□=222 抢答:24×□=? 3×□=? 问:方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1.回顾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2.借助图,编故事。 隐去热气球的单位名称等,请学生编故事。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人:龙映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我们进行口算比赛 6×1= 96×2= 6×10= 48×2= 6×100= 24×2= 2、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写下去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 结这就规律。再观察,还有什么规律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 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1)6╳1= 6 (2)6╳10=60 (3)6╳100=600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找各小组代表汇报。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扩大10倍是10,积6扩大10倍是6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

师: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呢?20倍呢? 4、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至少1分钟),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生汇报: 生1:(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生2:(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 ,积也除以4。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48=96 20×4=80 4×48=() 10×4=() 8×48=() 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四)整体概括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58页做一做练习)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 练习题

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1.根据15×24=36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72=() 30×24=() 5×24=() 15×12=() 15×(24×)=3600 15×(24÷10)=() 2.想一想,填一填。 12×20=240 (12×6)×(20×5)=()(12÷3)×(20÷4)=() (12×)×(20×)=4800 (12÷)×(20÷)=40 1、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2、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5倍,积()。 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那么积()。 A、不变 B、扩大5倍 C、扩大6倍 4、两个因数的积是60,这时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现在的积是

()A、240 B、60 C、15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6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7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9、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0、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1、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2、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4、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5、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16、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A、缩小5倍 B、不变 C、扩大5倍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欢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师:( )只青蛙生:( )条腿。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健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胜利的体验。)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师:启发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好了。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例外。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积变了。 生: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越变越大,积越变越大。 师:好样的,观察得真仔细! 为了便当研究,我们先给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 4 2 = 8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24)(84)

积的变化规律

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会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三、考点分析: 1.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方法应用题] 例1. 根据15×42=63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2)解题思路:首先将各式与已知式子相比较,看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解答过程:

解题后的思考: 先找到不变的因数,再观察另一个因数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判断积的情况了。变化的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变化的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 例2. 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边长是40米,面积是1600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坪,现在扩大草坪面积,把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边长扩大为原来的2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解答过程: 1600×2×2=6400(平方米) 答:扩宽后的草坪面积是6400平方米。 解题后的思考: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它的m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为它的m倍,则积就扩大为它的m×m倍。 例3.红旗广场有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现在把这块绿地的长和宽分别增加为原来的4倍和3倍,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2)解题思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扩大为原来的4倍 宽扩大为原来的3倍 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2倍 解答过程: 4×3=12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积的变化规律》,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较快的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前面通过数学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 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

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获 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应用意识 四、说重难点: 上好一节课,抓住重难点是关键,依据依据上述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并能运用规律;难点是灵活运用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学情后,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第一环节: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我分几个步骤来完成 1、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出示两组算式: 6×2= 6×20= 6×200= 8×125= 24×125= 72×12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应用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的过程,它属于方法与规律这一课型,是纯数学的一块知识。我觉得本节课无需设计太多的情境,而应该以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2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一位同学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这位同学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乘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乘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李雪芳)》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武汉市长征小学李雪芳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就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就是合情的推理能力,就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体验发现规律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完整word版,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8. 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9.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0、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⑴58×90=5220 (2)15×7=105 (3)12×20=240 58×18=( ) 45×7=( ) (12×6)×(20×5)=()58×45=( ) 75×7=( ) (12÷3)×(20÷4)=()29×90=() 15×63=( ) (12×)×(20×)=4800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支钢笔呢? 3、买4千克梨需要35元,买3千克苹果需要44元,妈妈买了8千克梨和6千克苹果,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宽是9米,现在将长方形的宽增加到5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米,现在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6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 商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4、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不变,商() 5、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不变,商() 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增加3,积就增加51;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6,积就减少150,那么两个因数分别是()() 7、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和1600。已知除数是20,余数是10,那么商是() 8、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6倍,商( ) 9、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500,正确的商是() 10、豪豪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的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的商是132,正确的商是() 11、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12、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3倍,商是()余数是() 二、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判断: 48÷12=4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校的何敬泽老师上了四年级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课。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是按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验证与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的。教学过程清晰,科学,构建“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的教学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的逻辑体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拓展思路,敢于质疑,乐于角落与合作。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自己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归纳规律。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获取成功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知识资源共享。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研究一个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20千克呢?200千克呢? 列式: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由三道乘法算式引入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观察刚才的算式,按下面方法思考研究本节知识: 1、仔细观察三个算式,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

2、试试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引导学生将两条规律合成一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即时练习: 根据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 ×50= 32 ×50= 8 ×25=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乘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2) 3)一块560平方米的绿地,宽是8米,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积的变化规律》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

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 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6×20=120;6×200=1200。 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观看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一、以嶷导学激趣导入 1、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算出答案(因为他发现了规律) 是啊!用规律解决问题真的很好。同学们愿意和高斯一样探究规律吗(愿意)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3、板书:6×2=12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积(12) 同学们想一想:积的变化会与谁有关系呢(因数)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1、教师出示6×2=12 ×10×10 6×20=120 ×2×2(1)从这三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20=240(2)是不是只有这3道算式中有这样的规律 ÷3÷3 4×20=80(3)同学们也写一道乘法算式,试一试,看一看有这样的规律吗(4)学生尝试写一写,2名学生板书,订正,并 说一说变化的规律,其余学生 小组交换订正。 (5)看来数学中真的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

总结出来吧!(学生一边说,教师板书:两 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随着乘几。) 2、如果我把其中的一个因数除以3,积又会怎么变呢(教师接着上面算式板书) (1)(2)(3)(4)(5)同上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3、根据8×50=400,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只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变化了,如果我们把两个因数都变化, 积又会怎么变化呢出示3×4=12 (3×2)×(4×3)=12×()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