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贵州大学袁飞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主要采用数字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本文首先针对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紧接着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mainly adopts digital analysis and chart analysis, mainly i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sources.At first, this paper aimed at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2015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narrative, th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stoc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narration, secondly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s unreasonable, un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vestment and other issue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 Stock;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目录

引言 (1)

一、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1)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1)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2)

(一)投资迈新台阶,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2)

(二)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我国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 (4)

(三)并购投资活跃,领域不断拓展 (4)

(四)覆盖行业广泛,但是高度集中在个别行业 (4)

(五)亚洲是最大投资市场,美洲地区增长较快 (5)

(六)国家地区高度集中,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 (6)

(七)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6)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 (6)

(一)增长迅速,但是规模相对较小 (6)

(二)分布广泛,但是主要集中的个别地区或国家 (6)

(三)行业覆盖广,涌现4个过千亿行业 (9)

(四)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任占据主导地位,但比重在下降 (9)

(五)地方企业的贡献继续增长 (10)

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0)

(一)对外直接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10)

(二)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较集中 (11)

(三)行业比例严重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11)

(四)投资主体及投资额集中于国有企业 (11)

(五)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合理 (11)

(六)缺乏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人才 (11)

六、对策 (12)

(一)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力度 (12)

(二)调整投资区位,实施合理分布 (12)

(三)加大对第二产业各行业的投资,适当协调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 (12)

(四)鼓励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13)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13)

(六)加强海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13)

七、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5)

引言

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逆势上扬,流出流量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位,并超过同期吸引外资水平,首次实现双向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净输出。同时存量达10978.6亿美元,居全球第八位。

一、外直接投资的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有多种不同定义,各国和各地区在具体操作时也有所不同"美国商务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是:“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国家对位于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具有持续性的利益或某种程度的影响。”英国里丁大学学者邓宁把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一个企业在其母国以外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包括资本,技术,管理技能,进入市场的优势以及企业家的声誉"投资者对投资资金的动拥有控制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是:“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有效的发言权。”这里“有效的发言权’实质上是指管理控制权。

综合上述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进行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投资形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14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109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我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08万家,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4.37万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显示,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47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5.04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数计算,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9.9%和4.4%,流量首次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2位,占比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存量位居第8位,占比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2015年,对外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242.5亿美元,同比增长52.3%,其中对外货币金融服务类直接投资164亿美元,占67.6%。对外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1596.6亿美元,其中对外货币金融服务类直接投资971.3。亿美元,占60.8%;保险业21.9亿美元,占1.4%;资本市场服务68亿美元,占4.3%;其他金融业535.4亿美元,占33.5%。

2015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境内投资者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为313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2045亿美元,同比下降39.5%;出口总值1087亿美元,同比下降1.4%。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一)投资迈新台阶,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逆势上扬,流入总量跃升了38%,创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流出总量增长11.8%,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好成绩。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8.3%,高于全球增幅,流量规模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并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自2003年我国有关部门权威发布年度数据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13年增长,2015年流量是2002年的54倍,2002-201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9%。“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年份流量

金额(亿美元)同比(%)全球排名

2002 27.0 26

2003 28.5 5.6 21

2004 55.0 93.0 20

2005 122.6 122.9 17

2006 211.6 43.8 13

2007 265.1 25.3 17

2008 559.1 110.9 12

2009 565.3 1.1 5

2010 688.1 21.7 5

2011 746.5 8.5 6

2012 878.0 17.6 3

2013 1078.4 22.8 3

2014 1231.2 14.2 3

2015 1456.7 18.3 2

表1-1我国2002年—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同比、排名情况

图1-1我国2002年-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趋势图

(二)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我国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球第三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1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FDI)高出100.7亿美元,首次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快推进,对外投资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等共同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我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三)并购投资活跃,领域不断拓展

2015年,我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72.8亿美元,占68.5%;境外融资171.6亿美元,占31.5%,并购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8个行业大类。我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我国企业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图1-2我国2006年-2015年我国企业的投资并购情况

(四)覆盖行业广泛,但是高度集中在个别行业

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9个行业大类。其中投资增长较快的领域有: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行业流量(亿美

元)同比

(%)

比重

(%)

租赁和服务业362.6 -1.6 24.9

金融业242.5 52.3 16.6

制造业199.9 108.5 13.7

批发和零售业192.2 5.1 13.2

采矿业112.5 -32 7.7

房地产业77.9 17.9 5.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8.2 115.2 4.7

建筑业37.4 10 2.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3.5 100.5 2.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3 -34.7 1.9

农/林/牧/渔业25.7 26.4 1.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

21.3 21 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5 236.6 1.2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16 -3.2 1.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3.7 148.1 0.9

住宿和餐饮业7.2 195.5 0.5

其他行业 1.3 0.1

合计1456.7 18.3 100%

表1-2我国201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情况

(五)亚洲是最大投资市场,美洲地区增长较快

2015年,流向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108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流向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1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流向北美洲地区的投资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6.4%;流向欧洲的投资71.2亿美元,同比下降34.3%;流向大洋洲38.7亿美元,同比下降10.7%;流向非洲29.8亿美元,同比下降7%。

地区金额(亿美元)同比

(%)比重(%)

亚洲1083.7 27.5 74.4

拉丁美

126.1 19.6 8.6

北美洲107.2 16.4 7.4

欧洲71.2 -34.3 4.9

大洋洲38.7 -10.7 2.7

非洲29.8 -7.0 2.0

表1-3我国2015年对各洲的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六)国家地区高度集中,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流量位列前10的国家有: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土耳其、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

(七)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2015年,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流量的77%,是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其中:东部地区798.2亿美元,占地方投资流量的85.2%,同比增长78.2%;西部地区74.5亿美元,占8%,同比增长14.2%;中部地区63.3亿美元,占6.8%,同比增长84.7%。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天津、辽宁、安徽位列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10位,合计786.67亿美元,占地方对外投资流量的84%。上海、北京和广东2015年流量分别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对外投资的前三。

序号名称流量(亿美元)同比(%)

1 上海市231.8 364.4

2 北京市122.8 68.8

3 广东省122.6 12.5

4 江苏省72.

5 78.1

5 山东省71.1 81.7

6 浙江省71.1 84

7 福建省27.6 162.3

8 天津市25.3 -39

9 辽宁省21.2 43.5

10 安徽省20.7 443.9

合计786.7

表1-42015年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的地区

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

(一)增长迅速,但是规模相对较小

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152.2亿美元,

是2002年末存量的36.7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201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存量规模虽已是日本的九成,但与美国、德国、英国差距较大,2015年末存量仅相当于同期美、德、英的18.3%、60.6%、71.4%。

排名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占全球比重

(%)

1 美国59827.9 23.9

2 德国18124.7 7.2

3 英国15381.3 6.2

4 中国香港14856.6 5.9

5 法国13141.

6 5.3

6 日本12265.5 4.9

7 瑞士11381.8 4.5

8 中国10978.6 4.4

9 加拿大10783.3 4.3

10 荷兰10742.9 4.3

合计177484.2 70.9

表1-5世界直接投资存量前十的国家

(二)分布广泛,但是主要集中的个别地区或国家

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的188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80.7%,2015年较上年新增了对冰岛、圣卢西亚和英属安圭拉的投资,撤销了对布基纳法素的投资。

2015年末,我国在亚洲的投资存量为7689亿美元,占70%;拉丁美洲1263.2亿美元,占11.5%;欧洲836.8亿美元,占7.6%;北美洲521.8亿美元,占4.8%;非洲346.9亿美元,占3.2%;大洋洲320.9亿美元,占2.9%。

图1-3我国201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图

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累计达到9880.5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9.8%。它们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卢森堡、德国、我国澳门、法国、哈萨克斯坦、老挝、南非、阿联酋、缅甸。

排名 国家(地区) 金额(亿美

元) 占比(%) 1 中国香港 6568.55 59.8 2 开曼群岛 624.04 5.7 3 英属维尔京群

岛 516.72 4.7 4 美国 408.02 3.7 5 新加坡 319.85 2.9 6 澳大利亚 283.74 2.6 7 荷兰 200.67 1.8 8 英国 166.32 1.5 9 俄罗斯 140.2 1.3 10 加拿大 85.16 0.8 11 印度尼西亚 81.25 0.7 12 卢森堡 77.4 0.7 13 德国 58.82 0.5 14 中国澳门 57.39 0.5 15 法国 57.24 0.5 16 哈萨克斯坦 50.95 0.5 17 老挝 48.82 0.4 18 南非 47.23 0.4 19

阿联酋

46.03

0.4

亚洲70.0%

欧洲7.6%

拉丁美洲11.5%北美洲4.8%非洲3.2%大洋洲2.9%

表1-6我国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国家(地区)

(三)行业覆盖广,涌现4个过千亿行业

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存量规模上千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4095.7亿美元高居榜首,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7.3%。其次为金融业1596.6亿美元,占14.5%;采矿业1423.8亿美元位列第三,占13%;批发和零售业1219.4亿美元,占11.1%。以上行业累计存量为8335.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75.9%。

图1-4我国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

(四)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任占据主导地位,但比重在下降

2015年末,在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382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0.4%;非

国有企业占49.6%,较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32.2%,股份有限公司占8.7%,私营企业占2.1%,股份合作企业占1.7%,外商投资企业占1.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4%,集体企业占0.3%,其他占2.7%。

图1-5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我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占比

(五)地方企业的贡献继续增长

2015年末,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444.8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类存量的36.7%,较上年增加5.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2865.4亿美元,占83.2%;西部地区320.1亿美元,占9.3%;中部地区259.3亿美元,占7.5%。广东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省份,其次为上海,以后依次为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天津、福建、湖南等。

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截至201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10978.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456.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8.3%,,英国的71.4%,德国的60.6%,法国的83.5%,日本的89.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不足的。

(二)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较集中

我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存量累计达到9880.59亿美元,占总量的89.8%。其中我国内地对我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流量达1242.65亿美元,占85.3%;存量投资达8672.27亿美元,占79%。(三)行业比例严重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租赁和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低端服务业和金融业带动,制造业的比重过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然后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低。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设立合营企业或兼并与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近年来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但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四)投资主体及投资额集中于国有企业。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的大部分来自于国有企业。近年来,虽然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在进一步下降,非国有企业的比率在进一步上升,但是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面对我国国有企业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西方政府和反华势力心存恐惧,动辄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种种障碍,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加剧我国与其他国际的贸易摩擦。而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对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持比较消极的态度。

(五)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合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方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随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地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地政府逐步加强政策与法制管理的建设,积极与他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协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备的专门的针对有关海外投资的法律,这不利于给我国的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安全的法律环境。另一方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导致了审批程序繁琐复杂,一个企业项目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效率较低。

(六)缺乏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家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高跨国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大多境外经营人员素质不高、经验不足,不具备全面的国际贸易知识,以致境外企业经营业务不能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境外企业的投资效益。

六、对策

(一)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力度

政府要制定对外投资的战略框架及实施办法,应当鼓励和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国别的合作、联合、战略联盟等各种方式的投资,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和产业。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投资产业的选择上充分结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二)调整投资区位,实施合理分布

以亚洲为主的发展我国家和地区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东南亚各国与我国近临或接壤,二者之间具有传统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其次,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潜力大,购买力大大增强。第三,这些国家技术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我国相对技术优势的发挥,使我国的不少传统工业部门对外转移成熟技术和产品成为可能;此外要积极发展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直接投资和扩大对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直接投资。

(三)加大对第二产业各行业的投资,适当协调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对外投资应发挥第二产业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已拥有大量比较成熟的工业化技术,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小规模制造业方面具有传统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以工业化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我国家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传统技术和适用性中间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发展我国家的相应行业中充分发挥优势。此外,直接投资要向第三产业的日益集中,是当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从世界范围看,贸易和运输是发展我国家对外投资最集中的两个行业,也是发展我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型投资比重较大,这使得我国开辟海外其他国家的贸易业具有相对优势。但是我国企业在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中投资甚少,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除贸易型行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投资,以改善我国现有的投资

格局,促使海外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鼓励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必然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却不能忽视非国有企业的作用,非国有企业在企业战略发展、国际化意识以及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措施不如国有企业,政府应该为非国有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到对外直接投资中。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使我国企业顺利实现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的过渡。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可为企业搭建良好平台以保护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维护我国跨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应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改善金融服务,特别是构建金融平台来帮助跨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政府还需完善相关监管体系,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通过政府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境外突发事件预防和预警能力,加强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果的检测,以减少损失。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仍然以资源丰富的发展我国家为主,有些国家政局仍不稳定,宗教和民族冲突频发,这给我国跨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政治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外交支持。(六)加强海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跨国投资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东道国的文化语言,竞争策略,销售网络和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还必须熟悉国际法律,现代通讯和全球经济的综合情况。这种人才,我国目前十分匾乏,严重阻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也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采取办培训班,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等方式,加强对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许多海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应当尽快实现海外企业人员的本土化策略,发挥当地人的比较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

七、总结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但是我们更应该在一系列华丽的数据的背后看在其存在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足、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要领导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保驾护航;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应该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对外直接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取得可喜的成绩之后更应该向前迈进,毕竟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商务部,《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M],2015

[2]张德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4

[3]赵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我国财政,2014

[4]刘学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百科论坛,2015

[5]刘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J],2015

[6]刘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2014

[7]胥声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2014

致谢

诚挚的感谢本课程(《世界经济概论》)的任课教师——李玉娟老师。李玉娟老师是一位拥有渊博学识的老师,上课时总能拓展许多书上没有的内容,让我获益匪浅。老师上课方式幽默、通俗易懂,不管是书上的内容还是拓展的内容,老师总是能把很深奥的问题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得整个课堂十分的活跃,深得同学们的喜爱。此外,老师还在课程之中穿插对如何写论文的讲解,使以前对论文完全不知所以然的我学到了很多,本篇课程论文能够最终完成,老师功不可没。最后,老师始终本着教书育人,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还传授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让我学会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课程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批评和指正。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明确把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说明我们的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表明我们需要的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未来换取高速度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向全党全国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要的是发展质量,而不是GDP数字。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发展”更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突出了“好”字当头的总要求。经济增长是指产出数量上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增加,也包括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大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复杂得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

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要复杂得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转变。更强调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单一点说,就是按照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十七大又明确把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明我们的发展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表明我们需要的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未来换取高速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内涵,摈弃了轻视或漠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经济增长方式,容纳了经济结构优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296650004.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 题的措施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存在差距,在培养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些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对公安工作比

较熟悉,有时对待来访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对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 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对自己所干工作的业务和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

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北京)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3届高层论坛》(清华大学,2010年6月15日上午)会议论文(有修改)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革命,我国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绝大部分政府政策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英国和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中国需要效仿美国19世纪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企业、排斥外国直接投资和实施内部改善等为核心的内需发展战略。为此,必须对我国过去15年奉行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彻底的批判。为了扭转依附型国家和殖民地经济的命运,我国亟需尽早做出战略规划,经过几年的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向“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转型。目前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如下措施:强制性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国家通过直接干预统筹对外贸易,建立中国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卡特尔(即价格联盟);回购外资企业;大幅度减少出口退税;提高进口产品关税;撤消政府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的承诺,坚决把跨国公司或外国资本排除在自主创新支持之列。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经济大变革,而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中国“后危机时代”总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人们仍没有跳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传统思维,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缺乏研究。为了对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种深邃的历史视野,本文首先讨论了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批判。深刻认识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是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前提。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建议。 一、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以外部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和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危机,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危机,但这些措施的绝大多数部分都值得商榷。首先,政府采取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人民币等重大措施拉动内需,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却造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为未来的城市化埋下严重的隐患,得不偿失。其次,政府重新恢复出口退税,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缓和危机的做法,它将使我国更深地锁定在依附美元霸权的殖民地经济而推迟发展模式的转型。1[①]再次,今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

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答案96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试卷96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韩保江教授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2、农业不稳,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很大的阻力。 正确 错误 3、要稳定农业,就必须稳定农村;要稳定农村,就必须关心农民的问题。 正确 错误 4、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偏低,而出售给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偏高,这样的交换剥夺了应该属于农民的经济利益。 正确 错误 5、尽管我国现在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总体上还是偏低的,没有反映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正确 错误 6、知识密集型产业获得的附加值很多,但环境成本代价很少。 正确 错误 7、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附加值不多,但是代价很大。 正确

错误 8、我国的产业调整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符合市场的需求。 正确 错误 9、在我们产业结构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重最小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正确 错误 10、韩保江教授指出,中国的发展趋势只能是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加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也需要我们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提高。 正确 错误 11、现在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 正确 错误 12、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或大的跨国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 正确 错误 13、韩保江教授指出,只有围绕企业、围绕市场创新的技术,才是实用技术、才是能够造福人类的技术。 正确 错误 14、韩保江教授指出,如果不把利益关系协调好,发展方式就很难实现根本的转变。 正确 错误 15、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整体的指导政策,为了体现权威性和公平性,不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用差别性的调控政策。 正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6650004.html,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作者:冯福升 来源:《商情》2015年第39期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改革有待深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资本输出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小国。因而,本文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探索摸索阶段(1984-1991):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国有企业才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而且每一项都要经过国务院的严格审批。从1984年开始,政府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包括非国有企业在内的更多的企业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是1991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出台了一项规定,不允许我国企业到除到港澳地区和苏联、东欧之外的其他国家开展境外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自主权受到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资金的限制。在上述政策环境下,我国1991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0亿美元。 逐步起步阶段(1992-200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实施外向型战略,海外投资获得肯定。1992年9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鼓励企业拓展跨国业务的政策目标。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限 制境外投资的政策开始松动,逐渐向鼓励境外投资转变。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从事促进出口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加工贸易项目;鼓励纺织品、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等轻工行业到海外设厂,促进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为此,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了出口税收减免、外汇协助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并且逐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稳定发展阶段(2005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2009年,商务部发布多条规定,旨在多管齐下进一步继续推进和完善对外投 资的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同时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制。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作者:时间:2012-07-03 浏览次数:147 次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我国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应对这场危机的冲击并对世界应对危机作出积极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大力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思路、举措,而且需要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提升执政理念。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强化长期执政的理念,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来思考和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开阔执政视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既是基于我国国内经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 略 提要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

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0T14:49:28.903Z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囡囡卢进勇 [导读] 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 赵囡囡卢进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 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起飞、发展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行业结构、方式、主体、区域都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调整,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70 年代末,可谓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数量逐渐增加,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渐多元化。从投资数量、区域和行业领域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79 年—1991 年:萌芽阶段 1979 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外贸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凭借自身的外贸特许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援助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先行者。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加之外汇短缺、国家在外资政策的运营方向上主要偏重于对外引资,并不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 (二)1985 年—1991 年:起步阶段 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意识到对外投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先后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投资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向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三)1992 年—2000 年:起飞阶段 1992 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阶段中国在海外平均每年投资新建企业达到了280 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也扩大到了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扩展到加工装配业、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百货商店、旅游业、餐馆、林业、矿业、渔业等各行业。 (四)2001年以后:发展阶段 在中国GDP 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投资数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 亿美元。自1985 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 年下降到9.16 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 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680亿美元。 (二)投资行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行业不足10%。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

经济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观点摘要 [编者按]在2011年年底召开的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主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上,到会专家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认为在中国经济迈向新时期的重要时刻,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体制机制条件。本刊选取程恩富、刘国光、卫兴华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发表。 程恩富:目前在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上还有分歧,需要探讨。从强度经济开放战略指导方针和主题变化的意义上说,30多年来的经济开放我认为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引进来,这一单一战略,单纯追求对外国的资本技术等引进。第二阶段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在继续追求引进来的同时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举措。第三阶段是中共十六大一年以后,强调自主创新的新战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举措。2008年初的文章中他提出不仅要对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当年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还曾经调阅过全文。2009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讲话中明确提到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2月胡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会议上的讲话又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并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我认为,我国的经济开放应在前3个阶段的基础上,及时地进入第四阶段,即强调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战略,实施适度控制对外资、外技、外产、外贸、外汇和外源的依赖程度。积极提升和协调使用国内外各种广义资源的综合效益,这一新的战 略和新的策略在巩固和完善智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开放中的自主发展、高端竞争、经济安全、国家权益和民生实惠,以促进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社会的根本转变。 刘国光:政府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或者就是现在所谓宏观税负的问题,也就是国富与民富之争这个话题,宏观税负是不是太高了。摸清我们的税负是不是过高,肯定的意见和否定的意见都有。我们现在以宽口径的,不仅包括预算表,也包括政府的基金收入,最后保险,这个宽口径的政府收入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科所按照IMF的标准计算了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之比2007年到2009年期间大概是31%左右。同样按照IMF的标准,2007年的计算,24个工业化发达国家实际的宏观税负是45.3%,29个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平均税负是35.5%。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向发达国家过渡,政府所承担的民生、公共福利和收入再分配的任务越来越重,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或者所谓的宏观税负水平,还会有继续提升的必要和空间。所以,目 前我国宏观税赋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政府收入所占的高低, 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