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痰通络汤影响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化痰通络汤影响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化痰通络汤影响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化痰通络汤影响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化痰通络汤影响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化痰通络汤对于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采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液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ACA、MCA及VA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增快,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大脑ACA、MCA及VA血流速度增快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其各项血黏度检测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能够有效改善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改善患者脑部循环,减少神经组织的损伤,减轻病情的进展。

[关键词]化痰通络汤;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指标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79-04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障碍致使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以及脑软化,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这种问题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严峻,据不完全统计50%~70%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寻找有效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刘博仁老中医自拟的化痰通络汤对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对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西医标准: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经颅脑CT、MRI检测确认,血清Hcy>15umol/L;(2)中医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风痰瘀阻证”的诊断标准,其主要证候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以及脉弦滑等。排除标准:(1)发病时间大于72h且合并脑出血者;(2)经检查确诊为脑部外伤、脑部肿瘤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4)精神病患者及对治疗药物禁忌的患者。其中观察组中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5~81岁,平均(58.2±5.4)岁;对照组中患者50例,男27,女23例,年龄34~82岁,平均(58.3±5.4)岁。本次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经受试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承德中药集团普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J20130078)100mg,qd口服抗血小板凝集,阿托伐他汀钙片(Lek Pharmaceuticals d.d.,H20130796)20mg,qn口服降脂、稳定斑块,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45021769]450mg,qd 稀释静滴改善脑部微循环,积极处理高血压、高血糖等合并症,加强护理,合并明显脑水肿者加用甘露醇(广东神州制药有限公司,H32022497)治疗。疗程3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组方:丹参30g,桃仁10g,地龙15g,土鳖虫10g,水蛭3g,郁金15g,

胆南星6g,姜半夏9g,瓜蒌30g,石菖蒲10g。每日一剂,水煎温服。疗程3周。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黏度。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仪(EDAN仪器有限公司,型号CBS-II型,探头频率2 MHz)检测大脑ACA、MCA及VA的血流速度。采用赛科希德SA-9000测定仪检测全血黏度(分低切和高切)、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疗效的评价标准:(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4)无效:NIHSS评分减少0-17%。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分析软件SPSSl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ACA、MCA以及VA的血流速度均有明显的增快,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大脑ACA、MCA及VA血流速度增快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黏度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其各项血黏度检测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总有效率(78.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治疗,缩小梗死范围,从而达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目的。临床上使用卒中单元、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疗效得到一定的肯定,但是大部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经是错过了最佳的溶栓治疗阶段。

脑梗死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病范畴,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痰瘀互结,痹阻脑脉,风、火、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痰、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尽早祛风化痰、逐瘀通络,方能有效减轻其对大脑的损害,并且对于机体的气血逆乱发展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能够积极改善预后。

我院采用的化痰通络汤是我院前辈名老中医刘博仁主任医师的经验方法,历经我科数十年的临床验证,对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研究其对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探索其作用机制和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本研究在对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祛风化痰、逐瘀通络。本方在传统化痰通络汤基础上重用地龙、土鳖虫及水蛭等血肉有情之品,利用其善行走攻窜,能搜剔络中之邪的特点,辅助丹参、桃仁逐瘀通络,达到增强活血化瘀以及疏通经络的功效。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扩展血管的主要作用。姜半夏、瓜蒌以及石菖蒲等具有祛风化痰、醒脑开窍作用。采用上述中药成分能够有效逐瘀通络,大大减小了对患者大脑的损伤,同时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气血逆乱的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化痰通络汤能够显著提高痰瘀痹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ACA、MCA及VA平均血流速度,并显著改善血黏度的各项检测指标,有效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脑部循环,减少神经组织的损伤,减轻病情的进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值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上报统计表(脑梗死)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上报统计表 【脑梗死ICD-10】 填报要求:1、所有时间填写必须具体到每5分钟,否则无法录入信息,如2011-12-24 21:05; 2、列有选择项目的统计指标请在所选项目前的“□”内打“√”; 3、统计指标后标注“*”的内容为必填项,如果不填则无法上报,请务必填写。 除外病历:(1)由外院诊疗后转入本院的病例(2)参与临床药物与器械试验的病例(3)18岁以下的病例(4)非首次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5)脑梗死后遗症(6)脑梗死反复门诊治疗无效(7)同一疾病30日内重复入院(8)腔隙性脑梗死(9)小脑梗死(10)出血性脑梗死(11)本次住院天数大于120天 ▲基本信息 报告医师:* 报告时间:*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2.7mmol/L □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妊娠

3.5住院期间使用抗凝药物选择 □华法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新型抗凝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其他STK-4: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4.1 阿司匹林禁忌证选择 □阿司匹林过敏,尿酸高□到达医院时或到达医院后24小时内活动性出血 □已用华法林作为预防用药□医师记录显示不给予阿司匹林的其他原因 4.2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时间 □24小时内给予抗血栓治疗□24-48小时内给予抗血栓治疗□48小时之后给予抗血栓治疗 4.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选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其他 STK-5:血脂水平评价 5.1 评估时间□入院前30天内已经做过血脂水平评估□入院48小时内给予血脂水平 □入院72小时内给予血脂水平评估□入院72小时之后给予血脂水平评估 5.2血脂水平评估项目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 5.3评价血脂结果□LDL>2.6mmol/L □LDL≤2.6mmol/L 5.4降脂治疗 5.4.1 医师记录有不需要降脂治疗的理由□是□否 5.4.2 降脂治疗医嘱下达时间:年月日时分 5.4.3降脂治疗药物选择 5.4.3.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匹伐他汀 5.4.3.2烟酸类□阿昔莫司□烟酸 5.4.3.3贝特类□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利贝特□环丙贝特□吉非贝齐 STK-6:吞咽困难评价 6.1 入院时是否能正常饮食□是□否 6.2 给予吞咽困难评价时机□24h内□48h内□48h之后 6.3评价方法选择 □临床床旁检查□床旁吞咽评估□床旁吞咽功能评估的简单标准化□减压吞水试验 □简单的吞水试验□X线视频透视□食管镜双重对比□内窥镜检查□测压法 □放射核素研究□其他 6.4未进行吞咽困难评价原因□症状缓解□患者禁食□吞咽困难无法评价,昏迷□其他 STK-7: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7.1入院后病情判定□入院时下地行走□入院48小时内出院□入院第二天末,患者能下地行走□入院第二天末,患者不能下地行走 7.2预防DVT治疗时间□不需要做预防DVT治疗□48小时内□72小时内□72小时之后 7.2.1抗凝药物的选择□华法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新型抗凝剂□其他 7.3物理治疗□血栓泵□弹力袜 7.4康复治疗□肢体主动活动□肢体被动活动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年国家脑血管疾病分类 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劲内动脉系统 2.椎-基底动脉系统 Ⅱ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引起 A.先天性动脉瘤 B.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C.感染性动脉瘤 (2)血管畸形 (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 (5)原因不明 2.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5)淀粉样脑血管病 (6)动脉炎引起 (7)药物引起 (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 (9)其他 (10)原因不明 3.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 梗死 (2)脑栓塞 A.心源性 B.动脉源性 C.其他 (3)腔隙性脑梗死 (4)出血性脑梗死 (5)无症状性脑梗死 (6)其他 (7)原因不明 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Ⅳ脑血管性痴呆Ⅴ高血压脑病 Ⅵ颅内动脉瘤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外伤性假动脉瘤 5.其他 Ⅶ颅内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静脉性血管畸形 4.Galen 静脉瘤 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毛细血管扩张症 7.毛细血管瘤 8.脑-面血管瘤病 9.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10.其他 Ⅷ脑动脉炎 1.感染性动脉炎 2.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结节性多动脉炎 5.颞动脉炎 6.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其他 Ⅸ其他动脉疾病 1.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3.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4.淀粉样血管病 5.动脉壁夹层病变 6.其他 Ⅹ颅内静脉并、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1.海绵窦血栓形成 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横窦血栓形成 5.其他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作者: ————————————————————————————————日期: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前言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 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

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 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由此推测。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由于诊断方法不同以及地区和人种差异,不同的文献中报道的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很大,介于20%~80%之间,其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约是10%~50%。 颅脑损伤性SAH(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大约为27%~50%,特别是年轻病人以及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较低的病人。 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介于17%~60%之间。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后也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在22%~49%之间,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迟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手术疗效。 三、脑血管痉挛病因、病理生理及分类 1.脑血管痉挛的病因:

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肺炎(ICD-10 J13-J15,J18)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2. 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一、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二、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三、脑血管疾病的食疗有哪些呢 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1、脑血管病变是什么意思脑血管病变就是突发性的突变包括: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的 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引起突发神经功能缺失称为中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广义上讲,中风分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3种类型,其中前二者为缺血性中风,后者为出血性中风。 在缺血性中风中,约2/3为血栓形成,其余1/3是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颈内动脉和左心房,后者主要为心房纤颤的患者。脑梗塞,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可发生在脑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区,小脑、桥脑梗塞也相当多见。 2、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

3、脑血管病的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 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脑血管病变常用检查方法简解

脑血管病变常用检查方法简解 1.颈动脉超声检查: 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并能够术前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及效果。 2.多普勒颅脑血管超声检查(简称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它与DSA、CT、MRI技术不同,它可以提供这些影像学

检查所不能得到的重要血流动力学资料,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存在,对症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有效手段。 : 3.颈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简称CTA) .CTA诊断70%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96%、93%和94%, 4.颈头部核磁共振血管式成像检查(简称MRA)MRA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且比较成熟的血管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用于诊断和排

除血管病变的常用手段。在不用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显示动脉瘤、血管狭窄和闭塞、动-静脉畸形等多种病变。 MRA是目前唯一的无创伤性、无辐射危害的、快捷、敏感性高的脑血管造影技术。MRA无需注入对比剂、避免病人接受射线辐射,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变异和异常。.虽然DSA仍是目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风险较大且费用高,不适宜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但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MRA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例如病变显示不受颅骨影响,可同时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willis环,利于观察颅内动脉供血全貌并进行两侧血管对比,这是DSA难以做到的。 5.脑血管造影检查(简称DSA) .医学界公认,DSA检查是所有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手段都是通过间接征象了解血管病变情况,如多普勒、彩超、核磁共振、心电图等检查,在发生梗塞、出血等较明显征象后才能判定血管病变,因诊查结果往往不能肯定,就影响到确诊和治疗。DSA检查不但能清晰明确地了解影像病变,而且在造影过程中就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06单病种脑梗死质量控制表格

人民医院单病种脑梗死质量控制表格 *报告医生: *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患者信息*第一诊断 (主要诊断)--请选择--(除外病例见《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A ICD-10 I63.0入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B ICD-10 I63.1入脑前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C ICD-10 I63.2入脑前动脉未特指的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D ICD-10 I63.3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E ICD-10 I63.4大脑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F ICD-10 I63.5大脑动脉未特指的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G ICD-10 I63.6大脑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 H ICD-10 I63.8 其他脑梗死 I ICD-10 I63.9未特指的脑梗死 第二诊断(次要诊断)ICD-10(三位码):诊断名称:ICD-10(三位码):诊断名称: *住院号:*出生日期:年月日姓名: *费用 支付方式 A公费医疗 B基本医疗保险 C C商业保险 D 自费 E其他 *入院途径 A 门诊 B急诊 C院内临床科室 转科 D外院转入 *到院交通工具A救护车 B出租车或自家车 C其他交通工具 诊疗时间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科或门诊时间:年月日时分或本院转入科时间:年月日时分*入院日期:年月日时分 *出院日期:年月日 过程质量 STK-1:卒中 接诊流程1.1 医师接诊时间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医师接诊时间:年月日时分1.2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急诊首次评估值:分(评估值)请输入数字 入院后首次评估:分(评估值)请输入数字未检查: A是 B否1.3 或选用: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急诊首次评估:分(评估值)入院后首次评估:分(评估值)请输入数字未检查: A是 B否 1.4 头颅CT检查 A 45分钟之内接受检查 B 46分钟之后接受检查 C未检查1.5 临床检验检查 A 45分钟之内接受检查 B 46分钟之后接受检查 C未检查1.6 ECG检查 A 45分钟之内接受检查 B 46分钟之后接受检查 C未检查 STK-2:组织纤溶酶激活剂(t-PA)应用的评估2.1 发病→到达急诊“绿色通道”时间--请选择-- A发病(出现症状)-到达急诊就诊时间小于3小时 B 发病(出现症状)-到达急诊就诊时间小于6小时 C发病(出现症状)-到达急诊就诊时间大于6小时D或发病时间不明 2.2 适应证请选择 A年龄18-80岁B发病4.5h以内(rtPA)C或发病6h内(尿激酶) D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 E 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F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禁忌证请选择(若选择禁忌症,再点击2.7-E后,则直接进入STK-3) A 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B 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 C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3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D 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E近5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F 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标准[详]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为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脑梗死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脑梗死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控制(脑梗死)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函[2009]757号),结合我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 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康复师、护士等。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 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促使科室质量不断改进。 四、具体方案: (一)接诊流程: 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卒中接诊流程的最佳目标是: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上述服务全部时限 目标,为小于60分钟;即是,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在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 师、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在45分钟内完成所有必须的检测。尤其是发病3小时之内,符合溶栓治疗指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在

“绿色通道”停留时限(从抵达院到用rt-PA的时间)应小于60分钟。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每一位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应获得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至少在到院急时,或入院时和出院前有二次 NIHSS评估(或至少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评分)记录内容可明示, 为制定适宜的治疗分案和预测风险以及转归提供支持。 3.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等项检查(45分钟内完成)。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 1.实施静脉r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 2.应用静脉rt-PA或尿激酶治疗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不能溶栓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四)吞咽困难评价: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约一半于发病6 个月是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43%~54%由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出现误吸;在这些患者中,37%进一步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卒中患者 病情越严重,吞咽困难越常见,此外,48%由吞咽困难的急性卒中患者产生营养不良。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 所有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吞咽 功能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专业人员,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评估,常用的、简单有效的床旁试验为吞水试验。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发表时间:2018-09-07T11:42:01.9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作者:欧阳慧戴洪波 [导读]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效果。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19例,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血管造影58例,介入治疗61例,分析其并发症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结果:造影组并发症共发生1.72%(1/58)明显低于介入组并发症发生6.56%(4/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VD,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 Methods:the research phase for in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of 119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erebral angiogram 58 case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61 cases,analyz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results. Results:a total of 1.72%(1/58)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contrast group,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which was 6.56%(4/61).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for ICVD,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i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which is a saf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erebral angiography;Interventional therap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o deal with ICVD临床上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等。该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既往针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采用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无创性脑血管检查技术,但是这类诊断手段无法达到与脑血管造影的效果[1]。脑血管造影能够实现全面、清晰、动态评价脑血管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程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神经介入的不断发展下,临床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方式十分普遍,但是由于该诊疗手段是一种有创性手段,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后期恢复。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并重视脑血管造影剂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与处理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重点总结与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共纳入119例ICVD患者开展临床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119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其中多发脑血管狭窄52例,脑梗死2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烟雾病2例。脑血管造影58例,介入治疗61例。造影组58例,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62.58±6.34)岁。介入组61例,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在41-79岁之间,平均年龄(63.64±5.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怀疑血管病变者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者[2];②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者③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对碘、造影剂过敏者;②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脑疝、脑干功能衰竭;⑤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⑥穿刺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3]。 1.2方法 对于接受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通过记录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针对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1)对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处理:该并发症的发生与过早下床活动、压迫包扎时间过短等有关,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技术对穿刺部位进行重新包扎施压,必要情况下使用沙袋压迫。(2)脑血管痉挛:严格用药,一旦出现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等药物抗痉挛,可配合抗凝药物治疗。(3)腹膜后血肿:发生血肿后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敷贴,吸收血肿并密切观察患者血肿情况,如果血肿仍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发展严重的趋势,立即会诊确定止血方案。(4)缺血性卒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需要积极采取抗凝、溶栓治疗,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加压滴注,降低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同时给予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波立维等药物治疗,积极做好生命监测,一旦出现其他异常立即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与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对比,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表1可见,造影组并发症共发生1.72%(1/58)明显低于介入组并发症发生6.56%(4/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整理)8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卫生部) 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9) 1、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的时间。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2、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到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到院后实施PCI治疗的时间;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 3、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的时间。 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 住院期间血脂评价。 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 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卫生厅) 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9) 1.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2.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3.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⑴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⑵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⑶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立即转院4.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6.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7.血脂评价与管理 8.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9.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目的解析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情况,对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实施预防。方法回顾本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择取1年内(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其中63例男性,37例女性。49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4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例其他脑血管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强预防措施,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能减少患者发病率。结论及早预防和介入治疗脑血管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标签:并发症;预防;脑血管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罪魁之一,据卫生部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部出血或缺血的症状。民间称其为中风。下面以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为例,探讨改病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年(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疾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为44~69岁,相应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每50例为一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脑栓塞手术前7d按医嘱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应用脑保护装置,降低栓塞率,术后预防牙龈出血,足背脉动减弱下肢形成动脉血栓,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预防脑栓塞。 1.2.2脑出血支架术后预防患者血压升高、呕吐、肢体障碍加重[1],当异常情况出现时,应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对于血压不稳定患者让其平卧,保持血流畅通,待稳定后可略抬高头部,减轻颅内静脉淤血或水肿的发生。并叮嘱脑出血患者排便不要太用力,避免出血现象发生[2]。 1.2.3综合预防在植入支架手术前应充分评估其危险性,控制血压,若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的患者,防范血管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加强监护,控制高灌注学症。 1.2.4低血压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形成原因:球囊、支架刺激颈动脉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或牵拉血管过重,术后患者卧床憋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