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

5.1 复习笔记

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1.大历诗风

(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1)早期

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

(2)后期

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

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1)刘长卿

①作品风格

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

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诩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

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各异。

②“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他们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③“十才子”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虽没有刘长卿诗那种浓重的孤独寂寞感,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就题材内容而言,大历诗人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深受盛唐王、孟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然而,在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大历诗歌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大历诗人两大群体

(1)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

(2)二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大多描写山水风景。

2.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如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在这方面,刘长卿表现得尤为突出。

3.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1)象征性意象

①刘长卿喜用象征性的意象如“青山”“白云”等,表达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②象征性意象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较为方便;但也极易形

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陈熟老化而失去新鲜感。

(2)描述性意象

①其他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

②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的观察,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甚至连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蚁穴、蜂巢等细琐事物也成为观察描写对象。

③一味地采用白描手法作诗而偏重于描述性意象,会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

三、顾况与李益

1.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1)顾况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如《山中》《听子规》等。

(2)顾况的诗,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给人以刻意求奇的印象,如《郑女弹筝歌》《华山西岗游赠隐元叟》等。

(3)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在诗的表现技巧的探索、诗美的新的追求上,顾况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人物。

2.李益的边塞诗

(1)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等,多用来抒写边关情怀,带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感伤。

(2)李益还有一些写得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3)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大历十才子中的“钱刘”分别指钱起和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刘长卿

【解析】大历十才子中,钱起被公认为是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2.中唐诗人自称“五言长城”的是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案】刘长卿

【解析】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

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出自唐人_____的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山大学2017年研]

【答案】李益

【解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简答题

简述大历诗风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代表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他们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炼。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工于白描写景,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大历诗风的主要特点有:

(1)情感萧瑟落寞,语言色彩暗淡清冷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词语的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2)题材相对狭窄

大历十才子的诗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山水与人情是描写的重点,很少提及国家以及社会。

(3)意象类型的二元化:象征性和描述性意象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大历十才子的诗,虽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二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而且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以至常常有佳句而无佳篇。

(4)刻画精细,语言省净,善于炼试,含蓄多味

大历诗风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骨气明显减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