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法进展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法进展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教研室,

河北唐山063000

作者简介:张丽娟(1977-),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

境内分泌干扰物。

文章编号:100120580(2004)1021266202 中图分类号:R7301231 文献标识码:A

=综 述>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法进展

张丽娟(综述),李君(审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对人和野生生物的有害影响是近些年来国际上研究热点。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都已拨出巨款对此进行研究。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EEDs 研究给予有力的支持。联合国已于2001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一些EEDs ,以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建立一套高效快速的EEDs 筛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EEDs 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动物试验、酵母双杂交法11,22、受体结合实验、重组受体/报告基因表达培养细胞、卵黄蛋白原法、细胞增殖法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文从环境毒理学及流行病学角度就其研究方法进展作一综述。1 整体动物实验

整体动物实验是最早、最常用的检测雌激素活性的方法。拟雌激素作用的评价方法为3d 子宫增重实验,实验对象为未成熟小鼠或去除卵巢的成熟雌鼠,连续给予受试物3d 后处死动物,解剖取子宫称重,以子宫湿重和子宫湿重与体重之比作为评价雌激素活性的指标

132

;抗雄激素活性作用的评价

用Hershberger 试验,用未成熟雄鼠或成熟去睾丸后恢复2周的雄鼠,连续7d 或10d 给予受试物后处死动物,解剖取特异性指标(前列腺、提肛肌、尿道球腺、阴茎),称取其重量,以脏器系数作为评价抗雄激素活性的指标;啮齿类动物28d 经口重复染毒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重复染毒后动物全身状态尤其是神经行为学的改变,本法重点阐明化学物质的潜在神经毒性。该方法首选啮齿类动物,体重均衡刚断乳的大鼠,分笼饲养条件为温度(22?3)e ,相对湿度为50%~60%,昼夜光照周期12/12h,受试物通过食物或饮水给予。采用完全随机的原则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记录采用盲法,主要包括观察皮肤的变化,皮毛、眼睛、黏膜、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活动度、行为学改变。此外还可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球压积、血红蛋白浓度等,本实验为亚慢性实验(90d)提供依据。动物实验同时留取血液,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睾酮(Testos 2terone,T)、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ollice stimulating hormone,FSH)、甲状腺素(thyroxine,T 4)等生化指标。

动物实验的优点:灵敏度较高,经济、方便、省时,最重要的是对某些需经体内代谢活化才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可以很好地检出。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动物对同一外来雌激素的反应性个体差异很大,它受动物身体状况、年龄、品系、生物鉴定方法等的影响,不同实验室的操作规范也影响实验结果。Shelby 132报道,小于20mg 的子宫放在常温环境中由于自然干燥作用,1min 内可使子宫重量下降319%,2min 内下降718%,3min 内下降1115%。另外一个影响实验可信度的因素为动物饮食及饮水中含有的具有雌激

素样作用的物质。用动物实验检测外来雌激素时应对实验进行如下规范,统一鼠的品系、鼠龄、饮食,饲料中去除外来雌激素,对鼠特异性脏器进行摘除、修剪、吸干和称重时统一标准、统一规范。2 体外实验研究

211 酵母双杂交法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近年来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14,52。其基本原理是依据真核转录因子的DNA 结合域和活性域分离的特性,将酵母内转录因子的DNA 结合域和活性域用人工方法分为二部分,即将酵母的转录因子(GAL)4分为GAL4DB 和GAL4AD,并将拟研究的靶蛋白(Prey)和诱饵蛋白(Bail)分别与GAL4DB 、GAL4AD 结合形成融合蛋白,只有当靶蛋白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时,GAL4调控的报告基因才能表达,酵母才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谢国红162等用酵母双杂交法成功地筛检出酚类物质的内分泌干扰活性。同时发现,受体结合活性越高,其在酵母双杂交法测试中也显示出越高的B -半乳糖甘酶诱导活性,对人体雌激素具有促进作用。该法具有测试时间短,重现性好,能区分协同或拮抗作用等优点。

212 受体结合实验(Binding Test) 雌激素要发挥作用必须先和胞浆中的雌激素受体结合,激活雌激素受体并形成复合物,才能作用于靶器官,发挥雌激素作用。因此,体外测定外来化合物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的大小,有助于判断雌激素活性,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越大,激素活性越强,反之则弱。但有些学者认为化合物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是发挥雌激素作用前提,这一结合不一定激活雌激素受体,也不一定引起雌激素控制的基因的表达。所以这种方法对于查明与ER 结合以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意义并不大。建议在评价雌激素活性时必须包括激素作用的全过程,包括雌激素控制的基因表达。受体结合试验耗费少,较直观,但需对同位素污染进行处理。最近Bolger 等172报道了环境化学物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能力的快速筛检方法,称荧光偏振法,不用放射性同位素,省时价廉,适用于批量化学物筛选,但该法又受到仪器设备的限制。213 报告基因法 常用的报告基因方法有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基因(chlor amphenicol acet yltransferase,CAT ),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选择报告基因的原则182:(1)应有一个简单、快速、灵敏及经济的分析方法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2)报告基因蛋白总数与报告基因可转录的mRNA 的总数相一致。(3)在靶细胞中不存在或仅存在极微量的报告基因分子相同或相似的内源性蛋白或酶的活性。(4)为便于分析启动子活性的大小,报告基因分子的分析结果应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5)该基因的表达必须不改变受体细胞或生物的生理活动。孙哲192等人构建了以CAT 为报告基因,以雌激素反应元件为靶序列的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筛选收集到的化合物以发现新结构类型的雌激素受体配体。

214 卵黄蛋白原法 环境化学物能刺激卵生动物肝细胞产生卵黄蛋白原,通过测定其合成的卵黄蛋白原多少来评价环

境化学物的雌激素活性。该方法灵敏,且能反映受试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和环境化学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细胞内调节基因转录的能力。由于该法使用放射免疫法,因此需要制备抗体和使用放射物质,而且当应用于别种动物时需重新制备相应的抗体。

215细胞增殖实验Lippman等于1976年首先揭示了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的生长对雌激素有特异性反应,将使用这种效应终点来评价拟雌激素活性的方法称为E-screen。1983年,Mosmann建立了四甲基偶氮唑盐13-(4,5 -dimet hylthiaza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 T2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程度。该方法很快被用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体外实验研究。雌激素对MCF-7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些报道认为血清中有一种细胞生长的抑制因子,而这种因子可被雌激素灭活。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雌激素介导的细胞增殖是受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一系列级联反应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两种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MT T测定方法灵敏度高,较台盼蓝染色法灵敏得多,与同位素掺入法测定结果相同1102。MTT法有许多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甲月赞溶解缓冲液。醇性溶解液引起培养基中小牛血清的絮状沉淀,产生较高的背景。盐酸溶液可避免蛋白质沉淀的问题,但溶解能力偏低,最大反应A值较低。Hansen1112、郑永唐1122等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最佳溶剂是2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50%二甲基甲酰胺(DMF),其具有溶解力高,不引起蛋白沉淀,但配制较为困难。目前最常用的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选用DMSO 作溶剂,敏感性大大提高,且不会产生蛋白沉淀,溶解甲月赞颗粒迅速。

3流行病学调查

EEDs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有很多种,在与内分泌相关肿瘤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加拿大De2 wailly等1132用小样本病例-对照方法对乳腺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内滴滴涕(DDT)代谢产物二氯二苯二氯乙烯(DDE)含量高于1292L g/kg的妇女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低于该水平的819倍。对出生缺陷的研究常采用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Garry等1142对明尼苏达州农村1989~1992年出生的210723名新生儿进行调查,发现使用杀虫剂人群的各个系统出生异常率均高于同地区未使用杀虫剂人群。我国吴德生115,162等开展了环境类雌激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对1990~2000年全国各监测点的水质和大气质量情况以及主要内分泌相关肿瘤的发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整理;并进行了职业性内分泌干扰物与女工生殖损害及内分泌相关肿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居民以及农药生产女工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谈立峰等1172对农药厂氰戊菊酯生产男性工人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暴露于氰戊菊酯组工人的精子总数、精子运动前向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精液粘稠度、凝集度及精子总数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人群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暴露于EEDs。此外,静脉滴注、透析治疗使用的医用塑料制品可将塑料添加剂成分释放并进入病人的血液中,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直接获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损伤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不可比拟的优点。但考虑到人群一些生殖特异性样本获得较困难,人群调查存在偏倚,人群接触量很难准确测定,故流行病研究尚未得以广泛开展。

4结论

由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对某一物质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进行判定时要慎重。每种检测方法均有优缺点,选用哪种方法进行检测应根据实验条件和要求,不能因为某种检测方法出现阳性结果就轻易地下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结论,任何单一的检测方法都只能提供有限的证据,最好应以体内、体外实验为依据,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很多学者均建议采取系列或成组成阶段测评程序1182。当前的实验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建立模拟人体接触途径的动物实验模型;(2)建立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的代谢系统,增强体外实验的可信性;(3)大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地区的EEDs在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状况和水平,以达到从根本上控制其危害。随着人们对EEDs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该项研究工作必将取得巨大进展。

参考文献:

112Tim Zacharewski.In vitro bioassays for as sessi ng es trogenic sub2 stanc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goy,1997,331:

613-623.

122Nishikawa J,Saito K,Goto J,et al.New screening methods for chemicals with hormonal activities using interacti on of nuclear hor2

mone receptor with coactivate[J].Toxicol Appl Pharmacol,1999,

154:76-83.

132Shelby MD,Newbold RR,Tully DB,et al.Assessing environmen2 tal chemicals for estrogenicity using a combination in vitr o and in

vivo assay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6,104(12):1296-

1300.

142Nakamura T,Hamada F,Is hidate T,et al.Axin,an inhibitor of th e Wnt signaling pathway,interacts with beta-catenin,GSK-3be2

ta and APC and reduce the beta-catenin level[J].Geng Cell,

1998,3:395-403.

152孟庆慧,周立新,曹建平,等.人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协调激活因子ERIAP生物学功能鉴定[J].中国科学(C辑),2003,33(4):

307-316.

162谢国红,胡建英,李功,等.酵母双杂交法筛检酚类物质的内分泌干扰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3):249-253.

172B olger R,Wi ese T E,Ervin K,et al.Rapid screening of environ2 m ental chemicals for estrogen receptor binding capacity[J].Envi2

ron Health Perspect,1998,106(9):551-557.

182Bronstein I,Martin CS,Fortin JJ,et al.Chem i lumines cence:sensi2 tive detecti on technology for reporter gene assays[J].Clin Ch em,

1996,42(9):1542.

192孙哲,吕秋军,温利青,等.基于报告基因的雌激素受体A亚型配体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药学学报,2002,35(10):747

-751.

1102陈海燕,王心如,肖继皋,等.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拟雌激素活性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4):274

-277.

1112H ansen MB.Re-examination an 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pre2 cise and rapid dye method for meas uring cell growth/cell kill[J].J

Immnuol Methods,1989,119:203.

1122郑永唐,贲昆龙.测定细胞存活和增殖的MTT方法的建立[J].免疫学杂志,1992,8(4):266.

1132Dewai lly E[J].High organochlorine body burden in women with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J].J Nattl Cancer Inst.

1994,86,232-234.

1142Garry VF.Pesticide applies,biocides,and birth defects in rural Minnesota[J].En viron Health Perspect,1996,104:394-399. 1152林向华,王治明,王锦珍,等.塑料作业女工月经功能变化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98-100.

1162李佳圆,栾荣生,吴德生,等.我国生殖内分泌肿瘤的时间地理分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38-1040.

1172谈立峰,王守林,孙雪照,等.职业性接触氰戊菊酯农药对精液质量的影响[J].中华男性科学,2000,8(8):273-276.

1182Zachare wski T.Identificati on and assessment of endocrine disrup2 tors:limitations of in vivo and in vi tro assays[J].En viron H ealth

Perspect,1998,106(suppl2):577-582.

收稿日期:2004202226(宋艳萍编辑赵淑艳校对)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环境与健康》论文

论雾霾与人类健康 姓名:曹赟班级:金数131班学号:1311310010 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雾霾、PM2.5、健康、措施、启示 正文: 雾霾的概念: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雾霾天气: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众所周知,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多为PM2.5。雾霾中的PM2.5小颗粒,不光是粉尘,还有烟尘,包括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废气等,这些物质都含有很多环境污染毒素,学术统称为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侵入人体。 2013年11月04日,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这一说法得到众多生殖专家的认同。北大医院男科主任医师辛钟成表示,雾霾影响生育系统是有根据的,相比较而言,男性生育系统比女性更易“受伤”,从新生儿到成年男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雾霾天气除了会影响男女生育能力,还会影响孕妈妈腹中的胎儿健康。美国一项研究曾对每位怀孕妇女周围环境的48小时空气样本进行采集,白天采用便携式空气监测器,夜间则把空气监测器置于床边。这是首次针对孕期空气污染对胎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出生体重降低9%,头围数减少2%,而生活在空气相对较好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胎儿的低出生体重和小头围有影响,研究显示环境污染已对纽约市的胎儿生长构成威胁。 雾霾容易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专家指出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这是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由于雾霾使紫外线强度降低,从而使雾中的一些病原体活性增强,导致传染病增加,甚至诱发头痛、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宜在雾天出门,更不宜在雾天晨练,以免发生危险。 雾霾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

毒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 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及其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杜磊1,李勃2,3*,马瑜2,3,王长晔4 (1 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西安710082; 2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3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3;4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庙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西安710002)摘要: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因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和对生物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而受到日益关注,并已成为毒理学、生态学、系统发育学、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科学实践,着重介绍了目前EDCs的主要类型,对生物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并就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内源性激素,作用机制,危害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the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Du Lei1,Li Bo2,3*,Ma Y u2,3,Wang Changye4 1 Xi’an No. 5 Hospital, Xi’an 710082, China 2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3 Shaanxi Microbiology Institute, 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 Xi’an 710043, China 4 Xi'an Lianhu District Beiyuanmen & Miaohouji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Xi’an 710002, China Abstract: The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are natural or man-made agents widely presenting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interfere in someway with normal endocrine function and caused serious damage on the biocenosis and entironment. As a result,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e EDC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Toxicology, Ecology, Development biology and so 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hazard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EDCs and its main typ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strategy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ndogenous hormones,interaction mechanisms,hazard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DCs)是一类存在于环境中的能够干扰生物体内源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结合、作用以及清除,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0770243); 陕西省科学院重点项目(2010ZD01)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bo@https://www.doczj.com/doc/2311225491.html,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姓名:付东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 年级:2015级 学号:2015223790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2)烷基酚类(Alkylphenol ,APs) 3)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 ,PAEs) 4)二苯烷烃类(Diphenylkanes) 5)双酚化合物(Biphenols,BPs) 6)有机氯杀虫剂 7)除草剂 8)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 PEs)、真菌雌激素 9)某些重金属(铅、镍、汞) 2.干扰睾酮作用的类群: 1)氟他胺(Flutamide) 2)利谷隆(Linuron) 3)苯乙烯(Styrene) 4)二硫化碳(Carbonsulfide)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毒理学重金属毒素综述

食品毒理学 题目:食品中重金属毒素物质综述学院:粮油食品学院 姓名:杨鹏程 学号:201321910222 班级:食安1304

食品中重金属毒素物质综述 【摘要】环境中的各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一些金属元素在较低摄入量下可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铅、镉、汞,常称之为有毒金属。人体对重金属的摄入并造成危害多以食物为媒介,经常食用重金属污染的食品可能会造成人体中毒,针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危害,人们也探索出了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和解毒对策。 【关键词】重金属毒性作用预防控制措施解毒对策 【引言】重金属污染以汞、镉、铅最为有名,人或动物机体通过食物吸收和富集,产生毒性反应。重金属中毒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可因种类的不同、剂量的大小及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蓄积的途径与速度不同而异,可引起人体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有些重金属还有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

【正文】 重金属污染以汞、镉、铅最为有名,人或动物机体通过食物吸收和富集,产生毒性反应。重金属毒素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水;农药;包装容器;动植物的富集作用等。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程度与入侵途径、时间、浓度、化学状态、排泄速度以及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一些重金属进入体内后,与人体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硫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离子极容易取代硫基上的氢,从而使酶丧失其生物活性,即重金属的致害物质作用就在于使生物酶失去活性;还有一些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相结合,从而改变活性部位的构象,或与起辅酶作用的金属离子置换,同样能使生物酶的活性减弱甚至丧失。下面就重金属汞、镉、铅进行综述。 1.汞(Hg)的体内代谢和毒性: 食品中的汞几乎不被吸收,无机汞的吸收率很低,90%以上随粪便排出,而有机汞的消化道吸收率很高,甲基汞吸收可达90%以上。吸收的汞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和器官,但以肝、肾、脑等器官含量较多。甲基汞的亲脂性与巯基的亲和性和很强,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血睾丸屏障,在脑内蓄积,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汞是强蓄积性毒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70 天左右,在脑内的储留时间更长,其半衰期为 180-250 天,体内的汞可通过尿、粪、毛发排出,故毛发中的汞含量可反映体内汞储留的情况。汞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天然水每升水中含0.01毫克,就会强烈中毒。含有微量的汞饮用水,长期食用会引起蓄积性中毒。甲基汞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以肝、肾、脑组织含量最多。甲基汞具有亲脂性和与体内巯基的亲和力强,干扰蛋白质和酶的生化功能。慢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而且致永久性的损伤。造成汞中毒脑症引起的四肢麻,运动失调、视野变窄、听力困难等症状,重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2.镉(Cd)的体内代谢和毒性: 镉进入人体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摄入,据估计每人每日摄入镉一般在10~80ug 范围内,但镉污染区人群的摄入量可达数百 ug,镉消化道的吸收率为5%~10%,食物中镉的存在形式及膳食中蛋白质、维生素 D 和钙、锌等元素的含量均可影响镉的吸收。进入人体的镉大部分与低分子硫蛋白结合,形成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于肾脏(约占人体的 1/2)其次是肝脏(约占人体的 1/6)。体内的镉可通过粪、尿、毛发等途径排出,半衰期约 15~30 年。正常人体血镉<50ug/L,尿镉<3ug/L,发镉<3ug/L。一般来说,海产品、动物性食品镉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而植物性食品中又以谷类、洋葱、豆类、萝卜等蔬菜含镉较高。

环境与健康 教学大纲

《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48 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and Health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18 学分:1.0 适用对象: 全院各专业各年级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环境与健康是一门跨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应用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地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影响。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促进健康,从而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4.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原理。 5.熟悉环境健康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 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的构成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了解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熟悉环境污 染的概念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 究内容。 第二节 1.主要内容: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健康科学基本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敏感人群、环境因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健康影响的类型(急性中毒、慢 性中毒、致敏性、三致作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基本原理概念的含义;掌握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掌握流行 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进 行调查研究。 (三)课后练习 试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第二章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目的与要求 i.了解大气环境的构成及运动; ii.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iii.熟悉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大气环境的结构与运动;大气污染;极端天气对健康 的影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组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污染物)与各成分的作用;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污 染及其来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其对人 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掌握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源、主要的污染物 及影响其浓度的因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管理学院营销1002 徐盛宇学号:3100806049 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内分泌物干扰物的研究历史;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人体健康研究历史种类影响防治对策 在目前人类生活、工作及活动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有 些是有害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化学成份复杂,门类繁多,毒性各异,造成对人类健康及生存的威协,不可乎视,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系、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奶、鱼、虾等畜牧水产品、衣物家俱、建筑材料、装修物、汽车等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中。分布在人类衣、食、住、行及工作的各种环境中。其中具有对人体自生激素的产生、分泌、代谢、消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影响人体的各种内分泌器官有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各种内分泌器官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及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不少的种类也属于环境诱变剂的范畴,同时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但也有的与环境诱变剂不尽相同,包括范围较广,其毒性主要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历史 1930s;实验室证实二强联苯具有雌激素活性,以后相继合成多种具有 雌激素活性的药物。 1970s:日本在对“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病因学研究中提出“环境 激素”的概念。 1980s:日本、英国、美国许多地方同时发现具有精囊和卵巢的鱼、贝类,以及雄鱼雌性化。 1995:Minnesota的学生发现畸形青蛙。同年,成立了内分泌干扰物工作组;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列为五个最优先项目之一。 1996:Theo Colborn由于在EEDs研究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同年5月,OECD成立EEDs筛选和研究专家 组。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及作用机制研究 名:付东姓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所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级:2015级年 2015223790 号:学 一、前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简称EEDs,又称环境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所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如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开

展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与医学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化学污染占70%左右,其中以EEDs对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 EEDs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通过干扰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引起中毒或在比较低的接触水平即对心、肺、肝、肾、性腺等器官产生危害,即通过内分泌系统改变人的内环境而致病。人和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内分泌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这些腺体分泌的物质仅在体内起作用,不排除体外,故称之为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物称为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成长、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激素在体内的水平非常低,但有极大的功效,如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分泌过多则会发生低血糖。EEDs正是通过改变激素在体内的正常水平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的。 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比,EED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以下显著特点: 1.低剂量长期作用,具有慢性毒性效应; 2.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产生影响,对后代影响影响巨大;; 3.与人体各系统重大疾病有密切,危害巨大; 4.采用常规的方法不易被筛选和检测。 因此,开展EEDs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类型 1.干扰雌激素作用的类群: 1)多氯联苯类化合物(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s)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环境的因素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我将通过分析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来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要素,人体健康,化学元素,污染物 人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在环境中生存,人的健康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的各种要素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力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体格健康;而人的体格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环境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 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 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有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一面。 但,由于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环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规律已有所了解,并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控制经验,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性已有下 降。 (二)化学因素。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及动植物体内、微生物内的化学组分。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 内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称为微量元素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 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 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 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 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 1、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 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 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 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详细内容(一)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网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本文介绍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人群暴露方式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危害;目的在于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996年3月,TColbor,DDumanopskiJPMyers编著,由美国副总统戈尔作序的环境著作《OurStolenFuture》出版。该书对人工合成化学品在环境和食品中的残留、积累以及对人类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干扰提出了警告,引起了公众对这类化学物质的强烈关注。研究发现,20世纪后期,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人类内分泌系统异常的突出表现是生殖异常。最早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加,雄性退化,种群退化。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人类。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生几率仅为1/20,而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1/8。而且近50年来男性的睾丸癌发生率增加了〔3〕几倍,前列腺癌增加了2倍〔1〕。大量调查资料表明环境中存在多种能模拟和干扰动物及人类内分泌功能的物质。这些外源性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干扰体内内分泌物质的合成、释放、运输和代谢等过程,并且能够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或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学术界将这一大类物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endocrinedisruptˉingchemicals,EDCs)。更有学者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已成为继“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之后又一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公害问题,属第三代环境污染物〔1,2〕。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因素不仅决定于外环境多因素的变化和体内免疫功能的失调,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Wilder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状腺炎患者中的女与男比例分别为3:1,9:1和19:1〔3,4〕。同时,育龄期女性在妊娠期及产后激素水平出现明显波动时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内分泌激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影响。美国变态反应学家Randalph 认为:新的医疗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发病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遗传因素是人类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但环境因素可能直接触发疾病的发生〔5〕。由于B和T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总库是随机产生的,其中必定有许多细胞是对自身成分特异的。因此,机体必须建立自身耐受机制,以区别自己与非己决定簇,从而避免自身反应性的发生。然而,任何机制都有崩溃的危险,自身识别机制也不例外。人类在急剧变化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可导致环境性免疫功能失调,终致发生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否会对人的自身耐受机制造成威胁,从而打破人类的自身耐受机制呢?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名称和定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mentalendocrinedisˉruptors/Eds或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EDCs)也叫环境荷尔蒙/激素(enviromentalhormonals)、环境雌激素(enviromentaloestrogens),还有人将它称为“雌激素类似物(EstrogenMimics,OestrogenChemicals)”或者“外源性雌激素(Xenoestrogens)”。作为第三代环境污染物,其名称及定义都很多,美国EPA内分泌干扰物审查和试验咨询委员会(EDSTAC)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为:干扰生物体内维持自稳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结合、排泄、交互作用的外源性物质〔7〕。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品有成千上万种,而有很多物质被证明与人类疾病相关。自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以来,已有上百种化学物质被证明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雌激素效应。笔者依据其用途和来源将目前已认知的或怀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以下几大类:2.1工业用化学品(1)多氯联苯类(PCBs,PolyˉchlorinatedBiphenyls),用于电容器、油墨等,是一类难降解、难代谢脂溶性环境激素。可经胎盘到胎儿体内,蓄积在肝肾中;(2)二英类(DioxinlikeChemiˉcals),是具有高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环境中通过摄入、积累等途径对人类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系列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对于人类和动物有很大危害,尤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人类流行病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类生殖障碍,某些癌症及发育异常都与内分泌干扰物相关,故对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热点。 标签:内分泌干扰物;分类;检出;危害 1内分泌干扰物定义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并会导致异常的效应,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三致的物质。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生物圈,通过降水及污水排放,容易进入水体进而造成水环境污染,随后通过饮水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2内分泌干扰物分类 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可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前者如植物激素,后者包括药物和工农生产所用的化学原料和中间产物等废弃物,也包括家庭生活和垃圾焚烧等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等环境内分泌干扰污染物。 其中烷基酚类中的壬基酚和辛基酚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s)的代谢产物,BPA是工业上合成塑料、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的原料,是目前我国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工业化学品之一,由于桶装水、瓶装水的普及使用及各种包装材料中BPA的溶出,导致其在生活污水中的含量也相對较高。 3内分泌干扰物的检出现状 内分泌干扰物目前在国内外均已被广泛检出,其中张琴等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我国地表类水体中,比如天然水体中七大水系均有EDCs污染,武汉地区6个湖泊与两条河流检测出9中内分泌干扰物。王衫林等对内分泌干扰物在水体、土壤及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結果如下:在近海水体中,厦门海域有机氯农药为0.5~1.8μg/L,与其它河口相比污染水平居中,闽江口,九龙江口的DDTs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3.5~27.8 n g/L和1.0~2.3 n g/L,长江口PCBs和有机氯农药分别为0.2~19.0 n g/g (dw)和1.3~36.0 n g/g(dw);北京污泥中PAEs的污染水平远高于其它内地及香港的10个城市(平均浓度为29.8 mg/kg),高达114.2 mg/kg。 4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及人类危害

第二章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非生物圈 E.土壤岩石圈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能量流和信息流 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自调控 D.可复制性 E.可持续性 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D.是肉食动物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 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 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 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对立的关系B环境决定人类 C.人类改造环境 D.辩证统一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 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 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 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 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 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 A.直接摄入污染物 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 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 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 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 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 A.都降低 B.都增加 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 D.保持不变 E.保持不变或降低 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 A.水 B.大气 C.土壤 D.植物 E.岩石 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 A.相乘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协同作用 E.增强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复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从合成橡胶到各类药物。这些物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带来一些潜在危害。随着20世纪工业化不断发展,激素依赖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与不断增多的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有关[1]。内分泌干扰素的问题逐渐被认识,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体内,这类化合物仅通过很微小的剂量即可以与内分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体内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从而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国外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后研究明显增多。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将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影响,阐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污染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减少出生缺陷、促进人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nvironment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又称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 hormone),是指对保持体内平衡并调节生长过程的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输送、代谢、结合、作用或消除具有干扰作用的外源性物质[2]。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特性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得名正是因为这些化学物质能够作用于激素通路而产生有害的影响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为合成两种类型。有些植物,如大豆等可合成内分泌干扰素,然而大多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都是人为合成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这些物质降解后可持久地存在于环境中[3]。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多是一些与动物或人体内激素结构相似的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大多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和化学稳定性,毒性大,极微量即可起到扰乱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这种危害是长期甚至多代的。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很小剂量的内分泌干扰素即可能产生危害性后果,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素对野生动物数量和性别产生影响,例如,杀虫剂与佛罗里达州的鳄鱼数量减少或与河流下游灌溉用水中鱼类雌性化有关人类通常暴露于较低水平的广泛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环境中,暴露水平较低,很难直接证明其对人类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