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殷墟调研

殷墟调研

殷墟调研
殷墟调研

2013服装学院采风调研报告----安阳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调研报告

学院:服装学院

姓名:张楠楠

班级:服装103

学号:20100415309

日期:2013-11-08

安阳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调研报告

2011年5月27日星期日老师带我们参观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而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我们于上午九点半到达了第一站——殷墟。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首先参观了博物苑,里面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玉玺和甲骨文等。我们去了车马坑。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车马坑里有许多人骨,兽骨,有序的排列着,有的还是端坐着。车马坑里是随着主人们陪葬的五量马车和一辆战车,每辆车都配有两匹马和一个奴隶,从尸骨的造型来看,他们的脸都是面朝地下,寓意是奴隶永世不得翻身,世世代代为奴。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我们还看了甲骨窖穴,里面是一次性发现最多甲骨文的遗址坑洞。多为甲骨,只有少数几片为兽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

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文字长廊,是近200米长的甲骨文书法墙,共书写了560多个甲骨文字。按照文字的不同特点,长廊分为人体、人体器官、自然和人体行为四个部分。用极其形象的笔法表达出了甲骨文字的本意,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使我们没有导游也能非常直观地解读甲骨文。

我们最后参观的地方就是妇好墓。它是目前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内发觉的最大的陵墓遗址,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接着我们又到达了第二站——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甲骨文发现地,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是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它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

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展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院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实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觉得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而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一段历史。位于废墟上的殷墟博物馆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将殷商王朝所创造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传递给观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愿望叫常出去转转,我仅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河南来转转,各位远道而来一路上辛苦了,敝姓张,是大家在河南省内的地接导游员,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十分稳重的先生是我们本次旅游的安全保障员,司机张师傅,张师傅驾驶技术纯熟,对我省内的路况了如指掌,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张师傅,中!”所以请大家放心的观光旅游,享受我们河南的大好河山。今天,能够前来为大家服务,我和张师傅都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请大家不要拘谨,有什么需要遇到任何问题尽管来问我们,我们叮当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只有您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的开心,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那么,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收获一段美好的记忆。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现在是早上7点,我们出发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院,中午我们留在安阳市用餐,下午两点钟我们将会返程回郑州,以方便您按时踏上归途。我们的旅游车走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等市约行驶三个小时就会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此刻您看向四周,看到的是繁华的郑州市区,说道我的家乡郑州啊,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则称为管城,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郑州市区县的名称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如:管城区。到了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了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殷墟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1) 各位团友,早上好! 一片甲骨惊天下 ,热烈欢迎大家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我仅代表河南青年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初次为大家服务,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叫席营,毛主席的席,大家可以叫我小席,坐在我右手边的是司机马师傅,马师傅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相信我们一路将畅通无阻,一马平川.虽然我的年纪很小,社会经验也不丰富,但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信任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和马师傅将竭诚为大家服务,祝愿大家能在安阳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首先我来说一下今天的行程安排,现在是早上8点,我们将到国际饭店就餐,9点整准时从饭店出发前往景点殷墟,大约30分钟的路程,抵达景点,11点半乘车返回,下榻国际饭店,下午2点,我们将到中国最早的监狱犹里城参观游览,晚上5点返回国际饭店. 现在我们的大巴已经缓缓的驶出了安阳火车站,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安阳的公交车上都印着古代战车的图案,不错,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河南的北大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毋大方鼎,都出土于安阳.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因文字刻在甲骨,兽骨之上故名甲骨文,它主要用于殷人占卜,记事,由于武王伐纣,殷商失国埋卜,甲骨文被掩埋于地下长达3000多年,直到1899年清朝王懿荣首先发现,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 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竟然止住了血,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换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买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幸好有些甲骨卖带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已发掘出土的154600片甲骨中,约有4600多个单字,其中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没有被识别。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

殷墟游后感

殷墟游后感 记得刚来安阳时,很多同学都给我说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名弘扬世界。殷墟内充满了历史的色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是很值得一去的。于是,怀着对历史向往的心情,我游观了殷墟。 来到殷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扇红色的大门,横梁上赫然写着“商朝王陵遗址”几个金黄的打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进入大门,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吸引力,不知该先去那个地方看好。心想,就跟着导游慢慢地、一一游览吧! 以前对殷墟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的知识,对殷墟的印象也只源于那古老的图片。而今,当我置身于这一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时,听着导游那从未听过的解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是我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次的了解,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殷墟的来历 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曾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知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才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殷墟的介绍 在游殷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牌子向游客做简单的介绍,从这些文字中以及导游的解说中,我对殷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 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三)、洹北商城遗址

殷墟文化论文

殷墟文化 摘要:在传统的清明节假期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殷墟是 安阳的最为著名的文化亮点,也是我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在对殷墟的参观之后,使我了解许多关于殷墟的文化,使我对殷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由此我也为能在安阳这个文化之都学习而感到骄傲。 关键词:殷墟遗产价值 一.殷墟发掘和资料简史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年起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1928年10月13日,受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开始对殷墟进行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于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发掘,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1931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1934年至1935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保存完好,极富学术价值。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今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历经八代十二王,共255年。 殷墟宫殿宗庙基址,为殷墟的主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大量珍贵文物,是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文化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征。 展厅采用古代的茅草为顶,这种草是专门从南方运过来的,具有防酸和碱和紫外线,不掉色等特点,前面是发掘出来的和原始大小一样大的中国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是仿制的,总共两个,另一个是在王陵,原品现在北京博物馆地下展厅里,往北京送时都是枪核实弹特级

安阳殷墟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试题答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 试题答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

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

安阳殷墟导游词1000字

安阳殷墟导游词1000字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参观旅游。我是来自郑州天下旅行社的一名 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直接称呼我为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 的司机师傅——陈先生,此次的安阳殷墟之旅将由我和陈师傅来共同为 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大家能够在整个的旅程中玩的开心、玩的舒畅!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 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郑州距离安阳公里,车程大约3个半小时,接下来,我先向大家简 单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 河南古称“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全省土地总 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869万,分17个省辖市,下辖88个县和 21个县级市,省会为郑州。河南不仅平原辽阔、气候湿润、土质肥美堪 称我国农业大省,而且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逐渐迅速发展。交通方面,中国铁路网的两条中轴线路——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别从 东至西、从南至北从河南的中部通过,郑州是全国铁路网的中心。另外,河南还是国家重要公路、航空线的四面贯通之处,是南来北往,西去东 行的必经之地。因此,不论陆路或空中交通,河南与全国各地的社会、 经济、文化联系都十分方便,处于全国交通辐辏的中心地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主要包括: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内建都和分封诸侯。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仅河南就占据了四个,它们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河南地处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四千年与这里紧密相连。所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文化轴心,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无数杰出人物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激荡起多少历史风云。例如:军事名人苏秦、李斯、吉鸿昌、杨靖宇;科技名人范缜、滑寿;文学艺人曹操、张择端等。 三峡的形成与长江是息息相关的,而长江呢,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全长6300余公里,途径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同时它也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仅次于亚马逊河以及尼罗河。长江在途径四川东部奉节时,冲开了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江三峡,但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峡,则是瞿塘峡、巫峡以及西陵峡的总称了。她西起四川东部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201公里。其中瞿塘峡以雄伟险峻,巫峡以幽深秀丽,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而著称。 常言道:“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河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同时还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等大拳种的发源地。技冠天下,德播神州。早就享有武术之乡和功夫之乡的美誉。 现在我们的车已渐渐驶入了安阳境内,安阳是河南省的北大门,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称。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达万。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漳河、洹河、

安阳殷墟景区导游词

安阳殷墟 沿途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郑州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美丽而又历史悠久的的河南,我是你们的地接导游,大家可以叫我翟导或者小翟,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咱们的司机王师傅,本次旅程就有我们王师傅保驾护航。感谢缘分让我们相遇,使我荣幸的成为大家的导游员,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愉快的旅程,希望大家把放心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努力把开心还给您。今天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气温是5-8摄氏度,请大家注意御寒,多喝水,保证健康的体魄踏上我们愉快的行程。在此,预祝大家游地尽兴玩的开心! 我们现在所走的是连接北京、广州、珠海等南部重要城市的京港澳高速,再有三个小时的路程,就要到了今天咱们要参观游览的目的地,安阳殷墟景区,我们在那里的游览时间为3小时,下午五点返回。在这里呢,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郑州。 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有“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等荣誉称号刚才我们经过的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位于二七广场,建于197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中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景与美食相配,说到这,不得不提及郑州的烩面。郑州烩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它大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改革开

放、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餐饮业需求大增,先是老字号“合记”的羊肉烩面独领风骚,然后是萧记三鲜烩面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二十年间成为郑州市餐饮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畅淋漓的烩面别具另种风情。 车过鹤壁,我们就进入了安阳境内。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发祥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同时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长河——红旗渠也在这里。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一路走来一路聊,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景区的停车场。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好了,朋友们,现在就请您关好门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起去领略安阳殷墟景区的神奇魅力吧!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全国I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 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介绍殷墟导游词(1)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正在安阳殷墟的大门处.我们先来看进苑的这所大门,这座们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中门字而建, 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堪称是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块,是根据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而成,是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 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与协作,从炼铜到浇铸,从制模到拆苑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在所铸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来煮肉用的锅,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权利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商都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屋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重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1936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3篇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3篇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一)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本次行程的导游小李,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未来的两天里,将由我和司机师傅一起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给司机师傅,把放心交给我,我们会一起努力把开心带给你。在此预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顺心,住的舒心,玩得开心。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被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公元前1300年前,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从“奄”迁到“殷”,共经历8代12王,共254年。这里成为商代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由于黄河每年都要涨水,黄河水逆洹水而西,使洹水沿岸变成一片水乡泽固。水退后,沉积一层厚厚的泥沙,年久日长,殷墟也在底下世层沉睡3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又被人们发现。1961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

墟博物苑”。从此,殷墟也以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闻名天下。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二)各位游客朋友,首先欢迎您来到甲骨文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墟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 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博物苑。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我记忆中的家乡 摘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毗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和周易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安阳的历史文化古迹。回顾我记忆中的家乡。 关键字:安阳殷墟司母戊鼎甲骨文妇好墓 一、殷墟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 游词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着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着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米,长米,宽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

殷墟游后感

殷墟游后感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殷墟游后感 记得刚来安阳时,很多同学都给我说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名弘扬世界。殷墟内充满了历史的色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是很值得一去的。于是,怀着对历史向往的心情,我游观了殷墟。 来到殷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扇红色的大门,横梁上赫然写着“商朝王陵遗址”几个金黄的打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进入大门,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吸引力,不知该先去那个地方看好。心想,就跟着导游慢慢地、一一游览吧! 以前对殷墟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的知识,对殷墟的印象也只源于那古老的图片。而今,当我置身于这一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时,听着导游那从未听过的解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是我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次的了解,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殷墟的来历 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曾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

为废墟,史称“殷墟”。知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才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殷墟的介绍 在游殷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牌子向游客做简单的介绍,从这些文字中以及导游的解说中,我对殷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 位于着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旅游景区。占地面积公顷,房屋占地面积平方米。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

浅谈甲骨文的历史文化意义

浅谈甲骨文的历史文化意义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 骨头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形状会略有差异,大致为武丁时期的甲骨 最为完整,同时武丁时期也是现存甲骨数量最多的时期。甲骨文发 现地位于XX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花园庄一带,而后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自殷墟发 掘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郭沫若称:“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制作的方法是先将准备好的龟甲或兽骨处理,然后在背 面钻洞到即将要穿透而又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 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 就是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 写或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问吉凶之外,还有的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刻,有的是先用笔写好后再刻出来, 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内容是殷商王室占卜的一些纪录,商朝的人普遍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 气情况,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 等大事,更是需要占卜了!所以从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约了解殷商 时期的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2甲骨文的历史文化意义 甲骨文的出土,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历史、文化、政Z、经济 的各个方面,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对甲骨 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2.1甲骨文的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知道有商王朝, 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实物来证明,但甲骨文的发现让大量殷商人篆刻 的文字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些文字也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 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 的编年框架。在殷墟里陈列着的大量甲骨、青铜器都向我们展现了 当时殷商人的生活形态。在殷墟王陵遗址中我们从他们使用的器皿 可以看出当时殷商人的饮食文化,从他们使用的务农工具也可以学 到现代工具从古代的发展演变等等。甲骨文为古代信仰、古代社会 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考古依据。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 究的一件大事,同时鉴于甲骨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是世界 历史研究中重要事件。 2.2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向文明, 甲骨文是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文字体系,它提供了中国古代特有 的造字法则,对三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骨 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篆刻精湛,内容丰富多彩, 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 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 解字》要早1500年,并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出土的文物,可信程 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 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随着1903年 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的出版及其后甲骨的不断著录,甲 骨文走出了学者的书斋,从“秘不示人”的个人摩挲雅玩变为大众 可及的“公器”。自此,甲骨文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吸引着更多 学者投身研究之中。甲骨文从发掘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