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物质吸收,这一种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许多条件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①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除了680nm以上波长以外,可见光中各波长的光照都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绿叶无光下变黄,黄叶再置于光下变绿实验验证该因素。但离体叶绿素在强光下易分解。

②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来说,叶绿素合成的最低温度2℃~4℃,最适温度30℃,最高温度40℃。

③矿质元素对叶绿素的合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N、Mg”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当然不可缺少;Fe、Mn、Cu、Zn等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中起间接作用。

④叶绿素形成和水有密切的关系。叶子缺乏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且促进已合成叶绿素加速分解,造成叶子发黄。

1. 光: 除波长大于6800埃外,若其能量值够, 对叶绿素之形成都具效果,此可由在黑暗之下幼苗呈黄色得证明。

2. 氧: 缺氧时幼苗不会产生叶绿素. 因叶绿素的生产过程是有氧呼吸作用(aerobic respiration)。

3. 醣类:缺醣之叶不发肓为绿色,若浮于糖液中,糖被吸收, 叶绿素迅速合成。

4. 氮: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故为必要. 若缺水草会产生黄化现象。

5. 镁: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一缺时会有些老叶会形成特有之黄化斑点。

6. 铁: 缺乏有效性铁时,叶色苍白黄化。铁虽非叶绿素分子之成分,但为其合成上所必需之催化剂。

7. 其它矿物元素: 缺乏锰, 铜, 锌时, 水草中多少会形成特有黄化现象, 故这些成分至少在叶绿素之合成中具有间接功能。

8. 水温: 通常叶绿素之合成,可在相当广之温度范围内进行。惟叶绿素合成之温度范围, 以及合成最快之温度, 均因水草种类而异。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标准答案)-(1)

第23课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错误!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富含CO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1)说出各点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 ②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 ③C点:是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 (2)说出各线段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OA段:呼吸作用强度。 ②AB段: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但仍比呼吸作用弱。 ③BD段:光合作用强度继续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④DE段:光合作用强度达到饱和,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归纳提炼 1.除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光谱成分也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绿光不适合光合作用。太阳光中各种色光均衡,对植物最有利。 2.光合作用速率或称光合作用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量(通常用释放多少O2或消耗多少CO2来表示)。包括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和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它们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下图: 活学活用 1.通过实验测得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如图1所示。图2所示细胞发生的情况与图1曲线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问题导析(1)图1中A点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与图2中的B图相对应。 (2)AB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利用外,还有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对应图2中的A图。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3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Array实验名称: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 ___ _____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2.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的培养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试验 4.了解脓汁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 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分别含各种抗生素的直径0.6cm的圆形纸片(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尖头镊子、无菌毛细吸管、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物 三、操作方法 1.学生实验 (1)抗生素的抗菌试验(4人一组) 1)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号、2号 2)以灭菌接种环挑取菌液,在培养基表面作密集划线接种 3)将镊子火焰灭菌,待冷后再取各药物纸片,分别牢贴于种有细菌的平板培养基表面相应 位置,每次贴片后镊子均应经火焰烧灼灭菌。每张纸片间距不少于24mm,纸片中心距 平皿边缘不少于15mm,并分别作好标记。 4)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各种抗生素的抑菌情况。 (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 玻片法: 1)取载玻片一张,用蜡笔分成三等份。三格均加一滴生理盐水。 2)于第一、二格内滴加入兔血浆各1滴,于第三格内滴加生理盐水1滴。 3)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培养物少许,分别混悬于第三格及第一格内,取白色葡萄球菌混 悬于第二格内,分别研磨混匀。静置10分钟。 2.示教 (1)观察病原性球菌形态与染色性 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2)观察病原性球菌培养特性

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3)研钵;4)棕色容量瓶; 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 8)擦境纸;9)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暗中2h,0.5g,25ml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 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 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 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在波长663nm、645nm下或652nm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计算 叶绿素a的含量 = 12.7 ? OD 663 – 2.69 ? OD 645 叶绿素a的含量 = 22.9 ? OD 645 – 4.86 ? OD 663 叶绿素a、b的总含量 = 8.02 ? OD 663 + 20.20 ? OD 645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初中生物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初中生物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答案) (1)

第23课时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放出O 2的量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 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mL 富含CO 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及特性 ■叶绿素的药理功能 叶绿素是植物中含的绿色色素,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源,从水和空气中CO2合成糖等有机物。叶绿素结构类似动物血液中的红色素,为维持生命不可缺的重要物质。 叶绿素存在许多类似体,高等绿色植物和绿藻等含叶绿素a和b,褐藻、硅藻等含叶绿素a。为提高稳定性,食品和医药品中用叶绿素诱导体为多。 叶绿素有多种药理效果引起食品界的注目。铜叶绿素、铜叶绿素钠、铁叶绿素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被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口香糖、蔬菜等加工品的着色。日本研究表明,叶绿素的诱导体可作胃肠药、口臭防止药、洗口液等成分。 具体说,叶绿素有下列重要药理功能: 创伤治愈作用 叶绿素能促进切伤、火伤、溃疡等伤口的肉芽新生、加快治愈作用。对创伤、溃疡局部涂布能使创伤面干燥,加快肉芽及上皮细胞的产生,明显促进创伤治愈。 脱臭作用。叶绿素能除去饮食、香烟及新陈代谢产生的口臭、脚臭、腋下恶臭、饮酒后酒气臭。铜叶绿酸钠有显著抑制口臭的挥发性硫化物的效果。 抗过敏作用。铜叶绿酸钠对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顽固性慢性湿疹、支气管哮喘及冻疮均有明显效果。叶绿素的抗过敏作用强。 抗溃疡作用。据国外对鼠试验,对幽门结扎溃疡的鼠同时投服叶绿酸作制酸剂和抗胆碱药有明显抗溃疡效果。 肠蠕动功能亢进作用。叶绿素能使肠道蠕动轻度亢进,解消便秘。 抗变异原性。叶绿酸、叶绿素能和发癌物质Trp-p-2的活性体形成复合体,使其不活化,还能抑制黄曲霉素、苯并芘等变异原物质。 制癌作用。叶绿酸钠能使肝癌细胞的增殖消失。叶绿素提取物有抗肿瘤功能及大大提高肿瘤的光导疗法效果。 降血清胆固醇作用。叶绿素的分解物脱镁叶绿素及叶绿酸均有降低胆固醇效果。 叶绿素来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作为绿色的叶绿素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食品中作健康与功能食品添加剂。 ■叶绿素的制造及性质 叶绿素制造,以小球藻等为原料,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得到叶绿素a、b的混合物。但这种天然的叶绿素受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和热分解、易褪色。对酸非常不稳定,其中金属镁容易脱离生成脱镁叶绿素,呈褐色。 将叶绿素中的镁用铜、铁等置换,能使稳定化。以酯结合的叶绿醇用碱加水分解得到叶绿酸,叶绿酸的钠或钾盐溶于水。市售的叶绿素,是将叶绿素的镁置换为铜的铜叶绿素,铜叶绿素被钠、铁置换成水溶性的铁叶绿酸钠。 叶绿素为黑绿~浓绿色的油或膏状,易溶于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和油脂类,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因此因乳化剂呈分散性制剂。铜叶绿素外观、溶解性和叶绿素相同,色调呈强绿色。 铜叶绿素酸钠及铁叶绿酸钠是青黑色~暗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或稀酒精溶液中,不溶于油脂类中,但在酸性溶液中钠游离而使不溶于水,在钙镁离子等存在下,生成不溶性的盐,因此用水须非常注意。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 危机决策的界定及特点 近几年作为决策中最难以估算和评定的危机决策,因危机事故频发,已渐渐被国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从而成为了决策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危机决策可视为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等条件下作出判断和迅速行为的过程。从决策的不同分类角度来看,危机决策属于不确定性决策、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所以不能通过估算概率值得出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而且危机决策是一种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用来借鉴的决策,这就要求决策者在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时只能随着事态的发展程度,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总之相较于常规决策,危机决策者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均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危机的来源,进而使个体很难作出理性的决策。 危机决策相较于风险决策的显著特点为: 1.1 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变化,需要个体在事发后在最

短时间内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来避免更严重的负面结果产生。 1.2 潜在的消极性 不管是公共危机决策或是个体危机决策,其潜在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消极性,会对组织或个人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造成重大损失。 1.3 资源的有限性 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突然性和急剧性,决策过程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个体在时间压力下进行决策时限制了对各种资源的获得,因此所考虑到的信息往往都不完备。 1.4 高风险性 因危机事件结果的消极性,个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风险水平要更高,并且这一风险水平只能预估,不能完全避免。 1.5 高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超出人的预想且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不可预知的,而危机决策又无法按照已有的常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判断,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份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物质吸收,这一种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许多条件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①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除了680nm以上波长以外,可见光中各波长的光照都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绿叶无光下变黄,黄叶再置于光下变绿实验验证该因素。但离体叶绿素在强光下易分解。 ②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来说,叶绿素合成的最低温度2℃~4℃,最适温度30℃,最高温度40℃。 ③矿质元素对叶绿素的合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N、Mg”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当然不可缺少;Fe、Mn、Cu、Zn等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中起间接作用。 ④叶绿素形成和水有密切的关系。叶子缺乏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且促进已合成叶绿素加速分解,造成叶子发黄。 1. 光: 除波长大于6800埃外,若其能量值够, 对叶绿素之形成都具效果,此可由在黑暗之下幼苗呈黄色得证明。 2. 氧: 缺氧时幼苗不会产生叶绿素. 因叶绿素的生产过程是有氧呼吸作用(aerobic respiration)。 3. 醣类:缺醣之叶不发肓为绿色,若浮于糖液中,糖被吸收, 叶绿素迅速合成。 4. 氮: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故为必要. 若缺水草会产生黄化现象。 5. 镁: 叶绿素分子之成分, 一缺时会有些老叶会形成特有之黄化斑点。 6. 铁: 缺乏有效性铁时,叶色苍白黄化。铁虽非叶绿素分子之成分,但为其合成上所必需之催化剂。 7. 其它矿物元素: 缺乏锰, 铜, 锌时, 水草中多少会形成特有黄化现象, 故这些成分至少在叶绿素之合成中具有间接功能。 8. 水温: 通常叶绿素之合成,可在相当广之温度范围内进行。惟叶绿素合成之温度范围, 以及合成最快之温度, 均因水草种类而异。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 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之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正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肥胖患病率也随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肥胖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原因错综复杂。遗传因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而各种环境因素则促进肥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保证了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会持续至成人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和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深远,不仅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导致长期病态和早期死亡。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早期死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长期作用 Abstract Obesity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21 st century. Obes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is entering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rate.Obesity whose reasons are complex is 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ial, long-term effects. Genetic factors determine the obesity susceptibility for individuals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obesity. Sound dietary behaviors developed early in life not only promote good nutrition of children, but also be likely to help form good dietary habits in adult and affect health condition in later life.With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l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prevalence of obesity also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The damages are far-reaching for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ot only leading to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s and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obstacle, affecting the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六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原理。 (2)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其细胞内外一系列物化环境系统统一体所构成的,除营养条件外,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过程均能产生很大影响,总之一切不良的环境条件均能使微生物的生长受抑制,甚至导致菌体死亡。物理因素如温度,渗透压,紫外线等,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不同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不同,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范围,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中属于中温菌。不同的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芽孢杆菌的芽孢对高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渗透压对微生物的生长有重大的影响。等渗溶液适合微生物的生长,高渗溶液可使微生物细胞脱水发生质壁分离,而低渗溶液则会使细胞吸水膨胀,甚至可能使细胞破裂。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DNA,使同一条链的DNA 相邻嘧啶间形成的腺嘧啶二聚体。引起双链结构的扭曲变形,阻碍剪辑的正常配对,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轻则使微生物发生突变,重则造成微生物的死亡。紫外线照射的量与所用紫外灯光的功率、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关。紫外线光灯照射距离固定、照射的时间越长,则照射剂量越高。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弱,一层纸足以挡住紫外线的透过。 环境因素中的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化学药品、PH、氧、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和噬菌体,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化学药品中的抑菌剂或杀菌剂,有抑菌作用或杀菌作用。本实验选数种常用的药物,以实验其抑菌效能和同一药物对不同的抑制效力。 微生物作为一个群体,其生长的PH范围很广,但绝大多数种类都在PH5~9之间,而每种微生物都有生长的最高、最低和最适PH。根据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可把微生物分为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量大类。在半固体深层培养基管中,穿刺接种上述对氧需求不同的细菌,适温培养后,各类细菌在半固体深层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需氧微生物生长在表面厌氧微生物生长在培养基广的底部,兼性微生物按照其好氧的程度生长在培养基的不同深度。 物理因素——PH通过影响细胞质膜的通透性,膜结构的稳定性和物质的溶解性或电离性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化学因素——结晶紫(染料) 通过诱导细胞裂解的方式杀死细胞。 生物因素——土霉素(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方式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培养基:肉高蛋白胨东培养基 (3)仪器和其他物品:培养皿、移液管、紫外线灯、水浴恒温培养箱、试管、接种环、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滴管。土霉素、新洁尔灭、复方新诺明、汞溴红 红药水、碘酒、结晶紫。 四、实验内容 1紫外线对微生物的影响 (1)取无菌肉高蛋白胨培养基平板3个、分别在培养皿底部表明 (2)分别取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加 在相应的平板上,再用无菌涂棒涂布均匀,然后用无菌黑纸遮盖部分平板。

重金属离子对叶绿素影响的开题报告

发酵工程课程 开题报告 题目: 重金属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工程 姓名: 李崇 学号: D3******* 注:本实验即大二上学期的生态学实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五日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思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光合作用除了制造数量巨大的有机物,实现巨大的物质转变,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以及净化空气,维持大气中的O2和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还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常受到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重金属离子以各种途径和不同形式释放于环境,它们作为一种逆境因子胁迫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使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对重金属离子的作用较为敏感,重金属胁迫使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这已为众多实验所证明,光合降低应与植物种类和发育时期以及重金属的种类密切相关,且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重金属离子对光合作用的毒害机理也已逐渐被深入探讨。 二、国内的研究进展 重金属离子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同重金属离子可能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式,而相同的重金属离子又因浓度和作用于不同的植物而有所差别,在自然环境中通常发生的可能是几种重金属离子的混合污染,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拮抗或协同效应,更增加了反应的复杂性,这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1、重金属离子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1)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重金属离子Cd2+、Pb2+、Hg2+、Cr6+、Ni2+、Cu2+、Zn2+等均可使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有报道认为Cd在低浓度短期内对叶绿素合成有刺激作用,而超过一定浓度后才对叶绿素起破坏作用。重金属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程度通常小于光合速率的降低。还有研究表明,Cd对叶绿素合成的抑制早

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一、实验课题名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绿素a、b含量的比较 二、选题背景或文献综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四版)、《植物生理学》(第六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并不是阴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越弱越好,而是必须达到阴生植物的补偿点,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这类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区别:关于光的饱和点和补偿点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在其它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当光照强度高到一定数值后,光照强度再提高而光合速率不再加快,这种现象叫光饱和现象。开始达到光饱和现象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在光饱和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减弱,光合速率减慢,当减弱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和消耗有机物量相等,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和

补偿点是不同的,阳性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一般都高于阴性植物。 结构和特性的区别:阴生植物的叶片的疏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稀疏,以叶绿体来说,阳生植物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的多,叶绿素含量也高,阴生植物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的吸收光线,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小,能够强烈的利用蓝紫光,阳性植物叶片小而厚,表面具蜡质或绒毛,叶脉密,单位面积内气孔多,叶绿素含量高,体内含盐分多,渗透压高,可以抗高温干旱,阳生植物的气孔一般在叶片下表皮分布的数量多于上表皮,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晒而减少水分散失,阳生植物的呼吸速率高于阴生植物。 区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主要是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阴生植物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之所以能适应不同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不同有关,以光饱和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合点是全光照(即全部太阳光照)的100%,而阴生植物是全光照的10%~50%。因为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的稀疏,当光照强度增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给不足,阴生植物便不再增加光合速率,以叶绿体来说,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前者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此外,由于叶绿素b含量相对较多,易于吸收遮阴处的光(如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本文试图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从医方、患方、社会及媒体等因素着手,探讨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力图给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标签:医患关系;社会;媒体;患者 1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法律意识亦不断增强,同时医患关系领域也是如此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医患关系总的说来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之间也出现了互不理解、缺乏尊重和不够信任等关系紧张状况,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医患关系有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个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甚至直接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近期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维护人类自身健康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4]。因此,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 2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医患双方的因素,其中,医方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社会因素)有体制机制、法律保障、媒体舆论导向等诸多问题。 2.1内在因素 2.1.1医务人员因素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利润驱动下,许多潜规则将医生逐渐拖离了医学道德的轨迹。同时,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方面表现为”重利轻义”,近年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指标占主导地位,医生在执业中被要求尽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被要求创造利润。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医护人员可能淡化自己的义务,盲目追求盈利力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的逆向选择”[5]医生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乡之间;②医院之间。城乡之间的逆向选择是指,农村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城市;医院之间的逆向选择是:基层医院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综合大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这种医生选择错位的现象最终导致基层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而三级甲等医院又”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

第四章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组成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环境中的一切生物。生物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又影响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料和天敌两大类。 第一节食物对昆虫和影响 一、食物的划分: 1、按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 2、按取食食物的种类分: 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 寡食性:只取食一个科内或近缘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木樨科植物); 多食性:取食多种不同科植物(如棉铃虫取食200多科不同科植物); 杂食性:既取食动物,又取食植物(如豆芫菁1-3龄幼虫可取食蝗卵,成虫可取食豆科植物)。 二、对昆虫和影响 每种昆虫都有其特殊的代谢形式,适于某种昆虫取食、消化和吸收的食物。食物的种类不同,对昆虫的营养效应也不一样。同一种食物对不同种类的营养效应也是不一样的。每种昆虫都有其特别喜好的食物种类。这些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育速度、繁殖量及残死亡率三个方面。 取食其最嗜好的植物,其发育速度加快,繁殖力高,死亡率低; 昆虫的不同虫态也可能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不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一样。如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幼蕾,其发育天数缩至12天;而取食叶子其发育天数延长为22天。 三、昆虫对食料植物选择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分为四个阶段: 1、取向定位:昆虫取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理化性质对昆虫是吸引还是排斥。如: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含有的“芥子油糖苷”对菜粉蝶、黄曲跳甲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有引诱作用。水稻含草酸多的品种对稻飞虱有驱避作用。 2、开始取食或产卵:昆虫主要利用味觉和触觉寻找取食和产卵和部位。如:玉米螟喜欢取食玉米含糖量高的部位。在心叶期的心叶,抽穗后的雄穗;雄穗枯后的雌穗和茎干含糖量高,是玉米螟为害的主要部位。 3、定居或转移: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成份和数量,以及田间小生境的适宜程度,适合就定居,不适合就转移。如:褐飞虱在高抗品种上数量就很少,因为高抗品种含草酸较高;蚜虫有翅蚜的产生与寄主植物体内含氮量少,含糖量增加关系密切。 4、完成发育和繁殖:植物所含营养物质适宜于昆虫,其发育速度、繁殖量增加,死亡率降低;反之,如果植物含有有毒物质或营养成份不适宜于昆虫,则其发育速度就会减慢,甚至死亡。 四、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的抗虫性是指在田间存在害虫的情况下,完全或很少不受其危害,或虽受害,但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使产量降低到较小程度。

实验一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天平;3)研钵;4)棕色容量瓶;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8)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