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好抗抑郁药有哪些

最好抗抑郁药有哪些

最好抗抑郁药有哪些
最好抗抑郁药有哪些

最好抗抑郁药有哪些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的抑郁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身边的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对抑郁症当然也要了解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抗抑郁症的,药物有很多种,比如常见的包括单胺氧化酶,还有三环类的抗抑郁药物,但是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遵循医生的一种建议。

★一、单胺氧化酶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

减少,使突解间隙单胺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

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二、三环类

是紧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

它的化学结构与氯丙嗪相似,原以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但临床试验结果大出所料,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却能改善抑郁心境。以后又经大量,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从而取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一跃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首选药,垄断抗抑郁药市场长达30年之久。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

★三、新型药物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是新型抗抑郁药物。本类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已开发有数十种,临床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本类药物镇静作用小,也不损伤精神运动功能,对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很小。本类药物还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多用于脑内5-HT减少所致的抑郁症。

抑郁症与不开心的区别

抑郁症与不开心的区别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也称之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一直以来,人们对抑郁症有个误区,把它当成思想问题、闹情绪,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抑郁症既不是心胸狭窄,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品质恶劣。它是一种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抑郁症的种类分别有: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即由各种精神刺激,挫折打击所导致的抑郁症;隐匿性抑郁症,情绪低下和忧郁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等;以学习困难为特征的抑郁症,这类抑郁症,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重感冒、高热等,都可引发这类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痛恨、不爱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 很多人对抑郁症不陌生,但抑郁症与一般的“不开心”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特征,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至少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包括抑郁症的表现很复杂,

同时具备以上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许多患者只具备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程度严重与否也因人而异。心情压抑、精力不足、焦虑、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都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有时很难与一般的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区分开来。有一部分病人可单纯表现为失眠、头痛、腰背痛、疲乏感、胸闷、恶心、胃部烧灼或胀气感、消瘦等。抑郁症有一个节律变化,那就是昼重夜轻,即清晨起来感到不适情况严重,但到了下午或晚上不适情况有所缓解,那么,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很容易产生自杀念头。由于患者思维逻辑基本正常,实施自杀的成功率也较高,所以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社会自杀人群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抑郁症患者。由于自杀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发生的,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抑郁症的患者非常重要。而抑郁症的症状多样化,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常常会到综合医院反复求医,反复接受各种昂贵的仪器检查却又查不到真正的原因。因此,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现代研究证明,抑郁症的表现与患者所在的生活处境没有直接关系,不是经历了不开心的生活事件,想不开的结果,而是与大脑的神经物质——五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不足有关,因此,必须用药物干预。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是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很大,临床医生已经很少使用,疗效好而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抑郁药相继问世,但是,抑郁症的治疗并非只是简单服药,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式,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 普兰,被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患抑郁症是需要治疗的,因为不治疗有生命危险。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 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比较便捷易行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发出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新型抗抑郁药正逐渐取代三环类抗抑郁药,成为了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目前常用的有5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被誉 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不但有抗抑郁作用,可以治疗抑郁症,而且副作 用少而轻,对心脏没有毒性作用,也没有镇静作用,药物过量也没有什么危险, 安全性高。这类药物的适应证还包括强迫症、惊恐症和贪食症等。半衰期长, 多数只需每日给药1次,疗效在停药较长时间后才逐渐消失,心血管和抗胆碱 副作用轻微,过量时较安全,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患者可用;副作用主要包括 恶心、腹泻、失眠、不安和性功能障碍,多数副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过性、可 产生耐受;与其他抗抑郁药合并使用常常增强疗效,但应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 制剂(吗氯贝胺等)合用,否则易致5-羟色胺过多的综合征。 1.氟西汀(百优解、优克、奥麦伦) 适应证:抑郁症、强迫症、贪食症、惊恐发作,其他还有社交焦虑障碍,创伤 后应激障碍。通常需要3~4周起效。 用法用量:剂量少至5~10毫克/天,最佳20~40毫克/天,推荐剂量为10~20 毫克/天。如能耐受,20毫克/天应维持3周,然后逐渐加量,多数抑郁病人每 日不超过40毫克,有些病人<10毫克或更少。可将20毫克胶囊溶于水或饮料 中分次服,溶液应置冰箱内保存。 强迫症:60毫克/天改善最明显,但副作用也最大。推荐起始量20毫克,如能 耐受,3周可加至40毫克/天,1个月后酌情加至60毫克/天。 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恶心、易激动、头痛、运动性焦虑、精神紧张、震颤 等,多发生于用药初期。有时出现皮疹。 2.帕罗西汀(赛乐特) 适应证: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 性焦虑、经前期紧张症。靶症状是抑郁情绪、焦虑、睡眠障碍、惊恐发作、回 避行为、警觉性增高。失眠或焦虑在治疗的早期就可缓解。 用法用量:20毫克/天既是最小有效量,也是多数成人患者治疗抑郁最佳剂量。 老人、肝肾病人初始量和维持量应小,如20毫克/天,2周无效,可隔周增加 10毫克,逐渐增至50~60毫克/天。如仍无效者,应换用其他药物。停药时应 缓慢,以免出现撤药反应。 不良反应:性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食欲降低、恶心、腹泻、便秘、口干)、 失眠、镇静、激越、震颤、头痛、头晕、出汗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罕见的 癲痫发作,诱发躁狂,激活自杀观念。 3.舍曲林(左洛复) 适应证:主要为抑郁障碍的治疗和预防,也适用于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心 境恶劣障碍、非典型抑郁和惊恐障碍。

三环类抗抑郁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三环类抗抑郁药 (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一概述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是临床上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核心结构是中间一个七 元杂环两边连接一个苯环构成。其中,丙米嗪是最早发现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化合物,目前常用药物还有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赛平等。TCAs主要在肝脏代谢,参与的代谢酶有CYP1A2、CYP2D6、CYP3A4等。主要代谢为三环核氧化,如2 位或10 位碳原子羟化(CYP2D6催化)、脂肪侧链氧化、氮原子的去甲基化( CYP3A4催化)。由于 CYP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活性代谢产物的浓 度与原药浓度的比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二药理作用 TCAs阻断了去甲肾上腺素( NA)能和 5 羟色胺( 5-HT)能神经末梢对 NA和 5-HT 的再 摄取,增加了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浓度,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症状的改善。目前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对递质再摄取的抑制作用是立即发生的,而长期用药后则可以降低受体的敏感性(下调作用),这与抗抑郁药的临床效应滞后(用药 2~3 周后起效)密切相关。 NA再摄取的阻断使神经突触间隙 内源性 NA浓度增加,进而可以降低突触前膜α2 受体的敏感性,长期使用还可能减少中枢α 2 受体的数目。 5-HT 再摄取的抑制首先也是增加胞体部位突触间隙内源性5-HT 浓度,通过下调突触前胞体膜的 5-HT1A受体,增加末梢释放 5-HT,最终达到抗抑郁作用。TCAs还有很强的阻断 5-HT2A 受体作用。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各类以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如内因性抑郁、恶劣心境障碍、反应性 抑郁及器质性抑郁等。还可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和恐怖症。小剂量丙米嗪可米嗪可用 于治疗儿童遗尿症,氯米帕明则常用于治疗强迫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的抑郁症状,治疗宜谨慎, TCAs可能使精神病性症状加重或明显化。 三环类抗抑郁药曾经是首选的抗抑郁药,但是由于该类药物抗胆碱能和心血管不良反应较大,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多,安全范围较窄,使其临床应用受限。TCAs服用超过一天剂量的10 倍时就有致命性危险,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 四不良反应 1.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三环类抗抑郁药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嗜睡、体重增加等,是其抗 胆碱能作用和抗组织胺作用的结果,与血药浓度相关,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即可出现,存在着较大的 个体差异,并不是中毒的表现。轻度的抗胆碱能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加用

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研究

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的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高复发、高自杀、易致残的精神障碍,以明显的心情低落为要紧表现,可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WHO 推测在以后50 a 内,抑郁症将成为最严峻的公共健康咨询题。抑郁症差不多成为继交通事故、心血管疾病之后导致人类生命丧失的第三大杀手。抑郁症具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其病程迁延,严峻地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抑郁症患者具有学习和经历功能的改变,因此大大地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用药依从性差,难以完成全部疗程。我中心采纳中药治疗抗抑郁药不良反应,成效中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样资料选取在我院专科门诊就诊收入院的抑郁症患者188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6~86 (46.2±53) 岁。将188 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加服自拟中药解郁汤治疗组(治疗组) 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比组) ,每组94 例。治疗组:男43 例,年龄(45.5±7.5) 岁;女51 例,年龄(46.9±5.8) 岁。对比组:男 41 例,年龄(45.9±7.3) 岁;女53 例,年龄(46.7±6.4) 岁。研究对象符合ICD-10 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17 项总分≥18 分,既往未通过抗抑郁治疗。2 组在性不、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评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解郁汤,解郁汤差不多方药组成为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栝蒌、郁金等。睡眠障碍者,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茯神等;焦虑者,酌加龙骨、牡蛎、磁石等; 食欲减退者,酌加山楂、鸡内金、麦芽等;恶心呕吐者,酌加陈皮、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丁香、柿蒂等;腹胀者,酌加木香、青皮、厚朴、大腹皮等;便秘者,应用大承气汤加减化裁;口干者,酌加麦冬、沙参、芦根等;腹泻者,酌加莲子、芡实等;视物模糊者,酌加决明子等;心动过速者,酌加葛根、龙眼肉等; 性功能障碍者,酌加菟丝子、沙苑子、淫羊霍、仙茅、锁阳、肉苁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用途: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指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分为: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 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 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 ③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 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 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副作用:使人困倦、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不影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渐适应;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尿潴留和肠麻痹少见。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一、经典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 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以丙咪嗪为代表,常用的还有阿米替林。 化学结构: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咪唑类杂环上含氮,这一类衍生物较多,一般简称TCA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丙米嗪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

5-HT1A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5-HT1A受体及其与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血清素1A(5-HT1A)受体是5-羟色胺受体家族中的一个亚型,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中的一类重要神经递质,现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与抑郁症的关系密切,但5-HT1A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报道不一。本文就5-HT1A受体及其相关性基因对抑郁症产生机制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5-HT1A受体;抑郁症;抗抑郁药 [Abstract] 5-HT1A receptor is a subtype of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family an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idely distributed neurotransmitters throughout the brain. Present study have showed that 5-HT and depression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the reports of 5-HT1A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re mixed. In this paper, 5-HT1A receptor gene and its associated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drug research is to do a review. [Key words] 5-HT1A receptor;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该病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但抑郁症表现多样,病因病理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清楚。伴随神经递质假说和受体假说的提出,目前抑郁症在涉及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对5-HT受体功能失调研究了一些治疗药物,但是这些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确切。新近的研究发现,血清素1A(5-HT1A)受体与焦虑情绪关系更为密切,针对5-HT1A受体的药物起效更快、疗效更确切[1-2]。本文就5-HT1A受体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5-HT1A受体 5-HT又称血清素,由色氨酸脱羧和羟化而成,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5-HT1A 受体含量最为丰富,广泛分布在大脑中,表明5-羟色胺神经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目前已知5-HT受体至少存在7种类型,即5-HT1、5-HT2、5-HT3、5-HT4、5-HT5、5-HT6和5-HT7。5-HT1受体又分为5-HT1A、5-HT1B、5-HT1C、5-HT1D、5-HT1E和5-HT1F等亚型[4]。

现有抗抑郁药的优缺点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单受氧化酶抑制剂、三环内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摘要:①异丙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 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 物。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 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 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正文:抗抑郁药系指具有提高情绪,增强活力的药物。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普遍公认的 两类药物: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已基本被三环类抗抑郁药所取代。研制新一代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目标应是作用时间短,可逆性及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此外,使用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如果使用含酪胺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高烧和惊厥等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作为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即当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血压聚升,瞳孔缩小及心律不齐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禁用此类药物,如果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降压治疗。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出现类似三环类的副作用。因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患者禁用,老人需慎用。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抗抑郁药物的临床治疗发展现状及应用

抗抑郁药的发展概况 1、曲唑酮属于()。 A、自受体阻断剂 B、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传统的抗抑郁药 D、突触后受体阻断剂 2、适宜用于伴有巴金森病或有泌乳素水平增高的抑郁症病人的药物是()。 A、帕罗西汀 B、丙米嗪 C、安非他酮 D、多虑平 3、去甲肾上腺素起源于()。 A、中缝核 B、上丘脑 C、蓝斑核 D、尾状核 4、对多巴胺转运体的抑制作用最强的是()。 A、奈法唑酮 B、舍曲林 C、帕罗西丁 D、安非他酮 5、米氮平是()。 A、5- HT拮抗/回收抑制剂(SARI) B、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 C、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6、会引起震颤、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的是()。 A、阻断胆碱能M受体 B、阻断DA转运体 C、阻断5-HT转运体 D、阻断NE转运体 7、抗抑郁药的最早的现代化学物质是()。 A、丙咪嗪 B、文拉法辛 C、度洛西汀 D、瑞波西汀 8、属于5- HT拮抗/回收抑制剂(SARI)的是()。 A、苯乙肼 B、氟西汀 C、曲唑酮 D、噻奈普汀

9、被称为非典型抗抑郁药的是()。 A、文拉法辛 B、米胺色林 C、舍曲林 D、阿米替林 10、所有的抗抑郁药中作用于转运体的药物要严格的禁止和()合并使用。 A、传统的抗抑郁药 B、NE再摄取抑制剂 C、新型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1、STAR*D的研究治疗方案增效治疗的结果显示痊愈率最高的是()。 A、安非他酮 B、丁螺环酮 C、认知行为 D、舍曲林 2、传统的增效剂主要是()。 A、甲状腺素 B、丁螺环酮 C、锂盐 D、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催眠药 3、临床上有()的抑郁症属于难治性的抑郁症。 A、30%—50% B、40%—50% C、40%—60% D、50%—70% 4、可能会增加癫痫发作风险的药物是()。 A、抗胆碱能药 B、曲马多 C、拟交感神经药 D、抗高血压药 5、尽量禁止和其他抗抑郁药合并应用的是()。 A、三环类抗抑郁药 B、SSRIs类 C、SNRIs类 D、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6、《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中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A、合并用药 B、增加药物种类 C、增效治疗 D、联合用药 7、作为增效剂在难治性抑郁症病人时,会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中枢镇静作用的是()。 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B、三环类抗抑郁药 C、苯二氮卓类药 D、左旋多巴 8、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会引起高血压危象的是()。 A、麻黄素 B、三环类抗抑郁药 C、左旋多巴

抗抑郁药的“王牌冤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3542693.html, 抗抑郁药的“王牌冤家” 作者:王海莲 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1期 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走进咨询室,显得有些抑郁。她说她服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已有2 年时间,并在继续服药中。最近因震颤又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医生新开了抗帕金森药司来吉兰。她问,这两种药能不能一起服用呢? 作为药师的我,对这位患者的联合用药即将产生的风险产生了担忧! 我立即回复患者:“帕罗西汀和司来吉兰不可以联合应用,有可能引起致命性的风险。建议找看帕金森病的医生调整抗帕金森药。” 這两种药物为什么不能一起用呢? 抗帕金森药司来吉兰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与很多抗抑郁药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致命的风险,那就是5-羟色胺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包括精神状态和行为改变(轻躁狂、意识混乱、定向障碍等);运动功能改变(肌强直、震颤、走路不稳等);植物神经紊乱(发热、头痛、出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改变、瞳孔散大等)。 为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的发生,在抗抑郁药的药品说明书中可以看到下面这些明确提示: 氟西汀:氟西汀的治疗必须在司来吉兰停药2周之后再开始。至少应在氟西汀停药5周后方可开始司来吉兰治疗。 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米氮平、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这5种抗抑郁药的治疗必须在司来吉兰停药2周之后再开始。至少应在这5种抗抑郁药停药2周后方可开始司来吉兰治疗。 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这3种抗抑郁药的治疗必须在司来吉兰停药2周之后再开始。应在这3种抗抑郁药停药至少1周后方可开始司来吉兰治疗。 度洛西汀:度洛西汀的治疗必须在司来吉兰停药2周之后再开始。应在度洛西汀停药至少5天后方可开始司来吉兰治疗。 曲唑酮: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刚停药或将要与曲唑酮同时使用,治疗初期需谨慎,用药剂量逐渐增加至达到最优效果。

全科医生规培题库-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单选题(55) 1.有关精神药物比较合适的是: A.由于对精神药物不太熟悉,作为全科医生使用精神药物剂量最好低一点 B.如果使用一种精神药物疗效不佳,最佳选择是联合应用其它类精神药物 C.如果患者服抗抑郁药3周仍疗效不佳,可以建议患者更换一种新的抗抑郁药 D.抗抑郁药主要依赖其副作用而选择用药 E.疗效不好时,尽量考虑新药 2.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神经质D.痴呆症E.谵妄 3.为躯体化表现。 A.一类神经症B.继发于甲亢、冠心病等出现的焦虑症状 C.焦虑症伴发的抑郁D.精神分裂症患者诉肠子被HIV病毒咬坏了 E.酒中毒患者出现肝硬化 4.全科医师理想的临床会谈。 A.从接诊开始,将评估和治疗的有机结合 B.紧扣患者的主诉和与之相关的鉴别诊断 C.诊断和宣教密切结合 D.除非患者要求,一般不作为一种治疗措施 E.尽量避免谈论患者的工作、家庭等个人隐私 5.适合全科医学临床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 A.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第10版即ICD-10 B.中国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即CCMD-3 C.美国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即DSM-IV D.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第10版精神障碍部分初级保健版即ICD -10-PHC E.中国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即CCMD-2-R 6.下列哪一项是利用心理社会因素干预的重要时期。 A.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复查,病理异型增生消失 B.孩子出生 C.直径1.5cm的肺肿块穿刺病理为增生性肉芽肿 D.肝硬化患者大便由柏油样转成黄色 E.儿子同学的外公过世 7.医生的决定了医生具备了心理治疗的基础和优势。 A.心理素质B.行医执照C.社会能力D.处方权E.能说会道8.关于下列描述,恰当的是。 A.全科医生有一点行为医学知识就可以了,遇到心理问题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将其转诊B.对于已经学过《精神病学》课程的全科医生来说,再学《行为医学》知识有点多余C.全科医生可以考虑处理患者的应激,神经症等问题主要由精神科医生处理。 D.确诊为躯体化的患者,全科医生可以考虑用药,要行心理治疗最好还是转诊 E.《行为医学》有助于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实践 9.全科医生最常使用的心理治疗是。 A.行为治疗B.认知治疗C.支持性心理治疗D.家庭治疗E.危机干预10.在患者危机评估和干预中,最重要的是。 A.给患者6周的病假 B.常规给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C.个人对危机事件的理解 D.以前的精神病史 E.避免提及创伤事件

抑郁症及其药物治疗

抑郁症及其药物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以下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是(E) A.焦虑 B.睡眠障碍 C.认知症状 D.食欲紊乱 E.情绪低落2-以下属于抑郁症的常用诊断标准的是() 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B.抑郁自评量表(SDS) C.《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D.《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五版》ICD-15 E.《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八版》DSM-VIII 3-以下不属于导致抑郁的药物因素的是() A.利血平 B.阿司匹林 C.苯二氮?类 D.黄体酮 E.β受体阻滞剂 4-以下关于氟西汀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5-HT2C拮抗作用 B.治疗作用常在治疗后2天出现 C.需要逐渐减量,降低戒断反应风险

D.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需停用氟西汀1周 E.激动CYP450 2D6 5-以下关于舍曲林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DA转运体激动作用 B.有R和S对映体 C.相互作用作用多 D.sigma 1受体结合 E.无激活效果 6-抑郁症:治疗作用常在治疗后2~4周出现;如果治疗后6~8周内无效,需要增加剂量或说明无效。() A.正确 B.错误 7-对于特别困难的患者停药的方法,几个月内缓慢减少,如每2日减少1%,将药片碾碎,溶于100ml的果汁中,然后去掉1ml,并服用剩余部分;3~7日后,去掉2ml,如法炮制。() A.正确 B.错误 8-抑郁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下列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 A.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 B.焦虑、自罪自责

抑郁症患者吃什么药好

抑郁症患者吃什么药好 药物治疗抑郁症是目前控制抑郁症的普遍手段,患上抑郁症吃什么药?不少人诊断出自己得了抑郁症后,希望了解一些抗抑郁症的药物。如果药物不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就容易反复发作,那么,患上抑郁症吃什么药?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 1.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2.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 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故从略。 3.现代常用的抗抑郁药物:西药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抗抑郁药大致分为三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及杂环类抗抑郁剂。 4.三环类抗抑郁剂 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的首选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常用药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此类药物不仅可以使心情振奋,还有镇静作用,所以,对失眠症状有治疗作用。其副作用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尿潴留,少数可发生震颤或癫痫发作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适用于各种抑郁症,而且对惊恐发作、强迫状态、贪食症、儿童多动症及遗尿症等也有一定疗效。禁忌症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青光眼、癫痫、前列腺肥大、尿潴留、肠麻痹及早孕的妇女,准备计划妊娠的妇女也应禁用。 5.杂环类抗抑郁 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有许多缺点:治疗的有效率为60%~80%;奏效较慢,一般在2周左右起效,对于重症病人来说,疗效尚未出现时,不良反应却先出现,常

在此1周~2周内不肯坚持服药,甚至在这段时期中发生自杀行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较明显。鉴于以上的缺点,从60年代就开始研制新一代抗抑郁药。 杂环类抗抑郁药中有: ①四环类抗抑郁药:以麦普替林(马普替林、路滴美)为代表,不仅有抗抑郁作用,镇静作用也较强,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副作用轻,主要副作用为口干、眩晕、视力模糊、嗜睡、便秘、体重增加。皮疹较多见,心脏的毒性较小,偶尔也有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史及皮肤过敏史者禁用。由于副作用轻,适用老年人及体弱者应用。 ②不抑制胺摄取药:以米安舍林(米塞林脱尔烦)为代表。此药有镇静、抗焦虑及抗抑郁作用,对抑郁情绪、焦虑不安、自杀观念、躯体化症状及失眠有效。此药的优点是副作用轻、安全性大,适用于老人及躯体病人。治疗方便,服用剂量较小,每晚1片或半片,服法简便,受到欢迎。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诱发癫痫及引起白细胞减少。虽属罕见,却应密切注意,应定期测查血象,老人应用时更应观察有无感染等症状,加以防范。 6.血清素摄取抑制剂 属5-HT能药物,近年来这类药物发展迅速,目前已达30多种,主要应用的有氟西汀(氟苯氧丙胺、忧克、百忧解)、帕罗西汀、氟优草胺、舍曲林及氨肽氟苯胺五种。 以氟西汀为例,此药不仅有抗抑郁、振奋情绪作用,对治疗强迫症也有效。治疗方法简便,每日早餐后服1粒。主要的副作用在服药后1周内明显,以后逐渐适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其他副作用为兴奋、焦虑、口干、多汗、头痛,白天嗜睡,晚上失眠、便秘及性功能障碍等。本药可减轻体重及降低血糖。对肝、肾功能不良者,老年人应慎用,对儿童、孕妇、哺乳妇女、癫痫及有药物过敏史者应禁用。 此类药物及三环类药物均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如需药时,要停药至少2周以上,而氟西汀则需停5周~7周。 除以上三类抗抑郁药之外,有些抗精神病药也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常用来作为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应用这些药物起到抗抑郁和治疗精神病症状的双重作用,一举两得。常用的药物有:奥氮平、舒必利、百脉安、喹硫平、泰尔登和甲硫达嗪等。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93542693.html,/yyz/2013/0416/127008.html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担。随着抗抑郁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抗抑郁药的药理特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应用,对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概念 抗抑郁药物 (antidepressant drugs) :是一类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障碍的药物,对强迫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和焦虑情绪以及和 5HT 相关的疾患有治疗效果。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 (一)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1. 抑郁症与 5- 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胆碱能等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 HPA 轴活性增高和甲状腺轴功能降低; 3. 神经发育障碍和细胞凋亡; 4. 其它。 (二)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假说—单胺递质理论 抑郁症与脑内生物胺的缺乏有关, 5- 羟色胺的作用是心境、冲动控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内在驱动力和动机;多巴胺的作用是奖赏。这些神经递质的耗竭如用利血平,可以导致抑郁;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以下是 5-HT 和 NE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代抗抑郁药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主要的代表药物有哪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种类 (一)第一代抗抑郁药 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是苯已肼和反苯环丙胺,是第一个抗抑郁药,疗效与 TCAs 相当,可能存在严 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禁食含丰富酪胺食物,以免引起高血压危象。 禁与交感胺、 TCAs 、 SSRIs 等,以防引起 5-HT 综合症。 2. 新一代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RIMAs 代表药物是吗氯贝胺,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新一代 RIMAs 对 MAO-A 选择性强,保留 了抗抑郁疗效,避免了诸多不良反应,对多种与抑郁相关的障碍有效,副反应小。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和米氮平五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系统评价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PubMed(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 (2014年)、EMBASE(1974-2014.2)、ISI(1974-2014.2)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同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进行合并,利用WinBUG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上述五种药物之间的OR值及其优劣顺序。[研究结果]共纳入89项临床试验,7007例抑郁症患者,研究总臂数180。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文拉法辛、米氮平,氟西汀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服用马普替林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少,其中OR安非他酮-马普替林

=8.6945[95%CI:2.1496,26.4462],OR马普替林-文拉法辛=0.2086[95%CI:0.0627,0.4958],OR马普替林-氟西汀 =0.2109[95%CI:0.0607,0.5422],OR马普替林-米氮平 =0.2521[95%CI:0.0773,0.6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还对五种干预措施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氟西汀、安非他酮和马普替林的有效性较好,而马普替林、氟西汀、米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氟西汀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的代表,在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具有较好的表现。尽管本研究表明马普替林有较高的推荐等级,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较少,仍有待专门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新型抗抑郁药;Network 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83-04 1 研究背景 目前,抑郁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疗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1980年以前,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类,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通常将这两类抗抑郁

靶向单胺受体及谷氨酸系统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6, 5(2), 38-4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93542693.html,/journal/pi https://www.doczj.com/doc/293542693.html,/10.12677/pi.2016.52007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ntidepressants Targeting the Monomine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System Yingying Ren1,2, Liangliang Zhou1,2, Huali Wu1,2, Jing Shang1,2* 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TCM Evaluation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4th, 2016; accepted: May 23rd, 2016; published: May 2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29354269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kind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low moo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behavioral change.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 reuptake inhibitors are the most common used antidepressants in clinic, but it needs weeks to work and depressed patients may show resistance to the treatment.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pro-gressing, species of antidepressants have emerged. Agents regulating monoamine (serotonin, do-pamine, noradrenaline, etc.)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receptors including NMDA receptor, AMPA receptor and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and agents that inhibit glutamate release gradually become antidepressant research hotspots with the advantage of rapid-onset. Here, antidepres-sants targeting monoamine receptors and glutamate system in the market and on clinical trial are reviewed, thus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new type antidepressants. Keywords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Monoamine Receptors, Glutamate System 靶向单胺受体及谷氨酸系统抗抑郁药 的研究进展 任莹莹1,2,周良良1,2,吴华丽1,2,尚靖1,2* *通讯作者。

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David Standaert博士 2005年3月 神经系统药理学II 抗抑郁药和镇静药 抑郁 z常见的问题,5%以上的人受到困扰。 z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浑身无力,对任何活动不感兴趣。 z还可能包括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或精神不正常。 z应考虑到有非典型痴呆和慢性疼痛的患者。 抑郁的诊断——DSM-Ⅵ z在同样的2周时间内出现以下5个症状,表示机体功能有了改变: ?情绪低落 ?对所有活动或者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显著降低 ?不吃东西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度 ?精神兴奋或迟缓 ?疲劳或无力 ?感觉没有价值或强烈莫名的罪恶感 ?集中思考的能力减弱或犹豫不决 ?反复想到死亡,意想自杀或企图自杀 z这些症状使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不适表现,社会生活、职业生涯或其他重要领域在功能上出现障碍 z这些症状并非源于药物的直接生理效应(如滥用药物)或一般的医学状况(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z伤恸并不能更好的解释这些症状 抑郁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z目前,作用机制不清楚-可能存在多种机制 z无有效的生物标记,也无成像异常 z死后脑的研究并未显示出结构或神经化学物质异常 z目前大多数药物的应用都属于经验性治疗 z大多数理论以“胺类假说”为基础

生物胺类 ?多巴胺(DA )–合成:酪氨酸左旋多巴多巴胺 –来源:黑质,腹侧被盖区 –靶位: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 –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蓝斑 –靶位:大脑皮质 ?5-羟色胺(5HT ) –合成:色氨酸5-羟色氨酸5-羟色胺 –来源:中缝核 –靶位:皮质, 基底神经节, 海马, 脑干 TH AADC D βH TPH AADC 生物胺类的转运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再摄取 生物胺类的转运 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