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仁者爱人

《论语》:仁者爱人

《论语》:仁者爱人

摘要孔子及其《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主要命题是“仁者爱人”,精神实质是“爱”。爱有孝悌之爱,忠恕之爱,惠民之爱。忠恕之道,尤其是恕道是人与人相处的“?e矩之道”,是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宽容,此十字是爱的本质内涵。阅读《论语》,品味仁道,倡导爱人,是欲实现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愉悦精神,快乐人生,安顿生命之目的。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忠恕爱

分类号G256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

Xu Xiaoyue

Abstract Confucius has “Ren”(benevolence)as the core category of his thought and his work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idea of “the benevolent loves others”as proposition,love as the essence of spirit. Love should be showed in the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love,loyalty and forgiveness ,as well as benefaction to people. Th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especially forgiveness,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interpersonal rule,characterized by cultural spirit of contemporary value,and

enriched in the eternal charm,which is borderless,spaceless and timeles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love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words,that is to say,mind,emotion,giving,respect and tolerance. The reading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benevolence and advocacy of the love of people can help us realize the goal of purification 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forming character from studies,spiritual pleasure,happy life and peaceful life.

Keywords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Love.

引子

我首先谈我们南图阅读节,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第五届阅读节了,前四届分别就《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展开了阅读和讨论。应该说,通过研读,收效甚好。南图阅读节已然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一个品牌。如果说前四年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文学方面的话,从今年开始,未来四年我们分别将就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经典展开研读。也就是说,南图阅读节从文学名著转到了理论思想经典。我们围绕寄寓孔孟老庄思想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逐次进行深入阅读。读书学习,其终的究竟为何?这是每一位阅读者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读书是学问,教人如何读书更是学问。而何者才能

称得上是真正的学问呢?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对学问的理解,真正称得上学问的那是要与人的心性、人性、生命以及人生紧密相联的。惟其如此,所有的学问都要与生命打通。孟子直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读书做学问,其终的只是将每个人不小心跑掉的良心寻求回来而已。在这里着实需要体悟和玩味的是古人这样一句话“只是比他人读得别些子”(南宋陆九渊语),所谓的“读得别些子”之精要处在于,“读书学习”“著书立说”“教学科研”不是为了出成果而出成果,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更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心灵世界的净化,生命层次的升华。总之,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知书、好书、乐书以实现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愉悦精神、快乐人生、安顿生命之目的。具体到我们本次要阅读的《论语》,怎样来读它呢?我在这里引用一段北宋思想家程颐的话,他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以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是在告诉人们,读任何的经典,一定要跟生命打通,一定要融化在血液中,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此乃我们举办任何一次阅读节和选择经典来阅读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我们南图引为自豪的柳诒徵馆长,他是南图源头馆之一的国立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他在其所著的《中国文化史》

中说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自孔子之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所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所开。”通俗的说,我们讲中国文化,那就要讲孔子,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有5000年,前面2500年由他老人家给我们继承了,以后2500年又由他老人家开创了,这叫继往开来。孔子如此之重要,表现在哪里呢?他的思想寄寓在哪里呢?答案是,就在《论语》之中。而《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那就是仁。

好了,我现在正式开始评点三位专家的论述。我给本次论坛的主题定为“仁者爱人”,这个命题中共有四个字,“仁”“爱”“人”三个字是实词,而“者”字则是个虚词。既然他们仨人讲了实词,那我就来重点讲讲虚词,我就讲这个“者”。什么是“者”,尽管它的含义和用法很多,但这个“者”字往往用来组成一个判断句。在“仁者爱人”这个句子中,“者”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说,所谓“仁”就是“爱人”,所以实际上我将对“仁者爱人”这个总命题和思想进行全面的阐释。南京大学赖永海老师讲仁是孝悌、亲亲。他讲的真的没错,正确无比。包括赖老师和浙江大学董平老师讲的爱是忠恕之道,真是正确无比,江苏党校杨明副校长讲的仁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惠民待人,讲的真是正确无比。所以说,我就要告诉大家,仁是什么?仁是这三个方面的总和。但这三个方面总和

一定要落实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爱。我始终认为讨论孔子的仁学思想,一定要做到全面。极而言之,孔子讲仁,第一个层面就是孝悌之爱,第二个层次就是忠恕之爱,第三个层次就是惠民之爱。第一个是由赖老师完成的,第二个是由董教授完成的,第三个是由杨教授完成的。当然我这三个总结,孝悌之爱、忠恕之爱、惠民之爱,包括爱物之爱,那是我徐小跃概括的,这种概括一定是符合《论语》本意的。

我现在告诉大家,仁在儒家的历史传承中都是按照其本意去逐渐展示它的内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的本意呢?过去在研究儒家,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时候,许多学者都喜欢从仁的字形上来首先确立仁的范围及其意义。并强调“仁”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二”字,所以“仁”即是表示人与人的关系。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正是突出仁的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而随着清人对仁作出了“相人耦”的定义以后,仁的范围就局限在人与人的有关系上似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我今天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种将仁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人与人关系的观点是不对的。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仁”字的几种古体的写法,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仁所要表征的关系那是非常全面的。我在这篇文章中不能详细阐发这一观点,只是简单交待一下。仁的古字有这样几个写法。一是一个尸体的“尸”,再在尸的下面

加一个“二”,写成“■”(表示人与神的关系);一是上面一个“千”字,下面一个“心”字,写成“?洹保ū硎救送?此心);一是上面一个“身”字,下面一个“心”字,写成“■”(表示身与心的关系)。你要再注意的话,就可发现,这个“仁”字怎么写法啊?左边单人旁,如将其拉直就是“一”的符号,右边那个二,就是“--”的符号。“一”代表的是“阳爻”,“--”代表的是“阴爻”。所以说,仁就是表示阴阳的相配与和合,从而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再加上传统的定义,即二人为仁,表示人与人的关系。至此,我们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答案就非常清楚了。仁实际上是包括了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多重关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表征多重关系的仁,是如何定性的呢?也就是说,各种关系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共同基础之上呢?古人给出了答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仁者,亲也。”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人与神,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和身与心,彼此的关系一定要建立在亲爱的基础上。应该说,这是仁所要反映的本质。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儒家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实际上都把上述的多重关系给充分展现了。孔子的学说实际上就是“成己成人”之学。什么叫成己成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叫成己成人。这是一个爱的基础,还有一个爱的根本基础,那就是孝悌。赖老师重点谈了这方面的内容。《论语》记载:“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强调孝悌之爱。而孝悌之爱则是爱的最根本表现,或说是仁爱的基础。这是我概括的第一层次。但实施了这个孝悌之爱以后该怎么做呢?董教授讲的观点

非常之好。一个人生下来,其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但等你长大了,一定是要走出家门迈入社会的。所以说这个爱一定要落实在成己成人之上。在社会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重关系,一直是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儒家皆非常重视的问题。所以孔子那么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此处的“人”一定就是指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所以说人与人相爱是要建立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孔子没有对一撇一捺的“人”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明确将“仁爱”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来强调。到了孟子这里,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孟子直接将仁视为人的本质属性,他说,“仁者,人也”,“仁者,人之安宅也”。不但如此,孟子还将仁爱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万物的关系。换句话说,孔子只讲“成己成人”,而孟子不仅讲“成己成人”,而且也讲“成人成物”。比如孟子在讲“成己成人”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幼吾幼”就是叫“成己”;“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就是叫“成人”。那什么叫“成己成物”呢?这就是孟子著名的“亲亲、

仁民、爱物”的思想,“爱物”即是“成物”。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唐代的韩愈发展了孟子的思想。他在《原道篇》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所谓博爱当然是最广泛的爱了,包括了宇宙间的所有存在。到了宋明理学那里,仁爱的范围不但扩大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理学家将人与万物的关系定位在平等无二的高度。北宋张载那句名言这样说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这个成语即来源于此。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境界。顺便说一句,“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一直到北宋的张载才被第一次提出来。到了北宋的程颢,他直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他还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由此可见,强调“己、人、物”关系的合一仁爱,此乃是儒家仁爱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

我们在读《论语》时应当抓住它的核心之所在,因为只有搞懂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才能贯通整个儒家思想的主旨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上面已经多次指出,孔子仁学思想的主旨和精神就是一个字――“爱”,孔子以“仁”这个范畴来表达它。

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仁的最本质的精神是“爱人”,这应该说是学界较为普遍的认知。但对孔子有关“仁”的界说,学界也是存在不同看法的。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究竟什么是“仁”,在孔子及其著作《论语》中有着

大量不同的界定。过去人喜欢将这一原因归结于孔子所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孔子会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场景来展开对所谓“仁”进行具体而又鲜活的表述。然而,在我看来这只是表象上的解答,其实孔子之所以对“仁”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真正的原因是在于“仁”这个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于此,当然就应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来探析“仁”的含义及其精神实质。作为一个研究孔子仁爱思想的学者来说,其任务和目的不仅是说清楚孔子是怎样定义和规范“仁”这一概念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揭示出“仁”这一概念的背后所要表征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正是基于这一论述的考虑,我在这里将采取一种新的论述方法。具体说来,我是按照《论语》章节的先后顺序,将涉及到的有关“仁”定义性的问题一一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全面展现孔子及其《论语》对“仁”的论述。而为了方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人都能很好地理解,我会将所有段落先翻译成现代汉语。在此基础之上,再逐一进行辨析和讨论,并最终探究蕴含其中的思想理念及其精神。

《学而篇第一》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

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注:译文全按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下同。)

《学而篇第一》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里仁篇第四》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雍也篇第六》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又问怎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雍也篇第六》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

犹病讲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道,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颜渊篇第十二》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颜渊篇第十二》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

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颜渊篇第十二》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译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着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颜渊篇第十二》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

《子路篇第十三》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子路篇第十三》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宪问篇第十四》14?1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仁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译文:原宪问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这可以说是仁人了吗?孔子道,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

说是仁人,那我不能同意。)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卫灵公篇第十五》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阳货篇第十七》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阳货篇第十七》17?21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译文:宰我退了出来。孔子道,宰我真不

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子张篇第十九》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以上就是我从定义的角度归纳了《论语》中有关“仁”的论述,而不是仅仅指出《论语》当中出现过多少次“仁”。因为大家知道,《论语》中共出现109次“仁”字,但这其中许多不具有定义和规定的性质。那么,从以上引证中,我试图将《论语》中“仁”的几种含义归纳如下:

其一,仁是孝悌。或者倒过来说,孝悌是仁,且是仁的基础和根本。这是一种血缘和自然关系上的“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孝亲和敬顺”。

其二,出言谨慎,内外一致,言行合一是仁。反过来说,花言巧语,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内外不一,言行不一等是“不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真实无华”。

其三,勤劳为先,迎难而上,索取次之是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奉献和给予”。

其四,忠恕是仁。己立立人,已达达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忠恕”二字皆有“心”。说明它们是一种情

感和心理状态。我将此概括为如下几心:宽广之心,真诚之心,实在之心,宽容之心。此乃“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之谓也。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对他人“帮助和给予”;给他人“尊重、平等、独立、自由”。

其五,克制自己,按规矩和礼法行事是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他人为上,社会为先”,具有牺牲“小我”、成全“他人”的胸怀,所以亦关乎“克己奉公”“恪守规范”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其六,严肃认真,小心谨慎,无怨无悔是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恭敬、宽容、忍耐”。因为一个严肃认真和小心谨慎的人,那一定会对事对人,尤其是对人常怀敬重之心,尊重之情。另外,常常喜欢报怨的人是缺乏宽容之心和忍耐之心的。爱要体现在对他人缺点和过失的宽容和谅解上。

其七,爱人是仁。这是仁的总原则和精神。“仁者爱人也”是孔子以及整个儒家思想的最高命题。所以,《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的这句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向被研究者视为是孔子对“仁”之内涵最直接和明了的诠释。当然,这种“爱”正是我们上面所说到的那样,它是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情怀和精神而得到体现的。

其八,恭敬、庄重、忠实是仁。行为举止谦恭有礼,做事工作认真敬业,待人真心实意。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

“诚信”和“真实”。实际上这涉及到“仁爱”的前提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出于真挚和诚信的情感,表现出“仁”概念所包含的那一切的情怀和精神,也才能称得上“真爱”。说得通俗些,如果没有“真”“诚”“信”的“爱”,那只能被称为“假爱”“虚伪之爱”。

其九,坚毅、果敢、坚强、质朴、谨慎、拘谨是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真诚和恭敬”。谈话时不要夸夸其谈,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否则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和不恭敬。本质朴实的人一定是真诚待人和小心谨慎的人。

其十,注意方式方法,团结依靠仁人贤士是仁。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尊重和虚心”。能够注意方式方法的人一定是能充分考虑到他人感受的人,这就是一种尊重。不自以为是,依靠并团结他人,这就是一种虚心。

其十一,恭敬(谦恭、庄重)、宽容(宽厚)、诚信(诚实)、勤勉(勤敏)[道德践履]、恩惠(慈惠)是仁。这是仁的五个具体的德目,也是实行仁德的具体行为方式。此五德可视作是“仁”的含义及其精神的具体展开。

其十二,学、记、问、思是仁。学是广泛的学,记(志)是认真的取,问是恳切的问,思是律己切实的思。此要引出的情怀和精神是“谦虚、认真、恳切、律己”。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学的广泛,取的认真,问的恳切,思的切实,那还不是取决于实施这些行为的主体者对他人的尊

重情怀吗?一个人之所以谦虚待人,放下身段,严于律已,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尊重别人的感受,给别人带去轻松、赞誉、信心和欢喜。

总结上述之论,《论语》之“仁”,其总的情怀和精神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一种忠诚和善意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它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如果仅从一个或少许几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那一定是不全面的,不丰满的。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样一个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孔子的“仁爱”才是符合真义和本义的。其重大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这多种含义的展开才能实现。我认为,对存在于《论语》之中有关“仁”的定义和规定的归纳以及对其情怀和精神的抽象,对准确揭示和认识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有着直接的帮助。说的具体些,《论语》中有许多对“仁”的规定并不能直接呈现其意义,它需要一个进一步的转换,方能呈现其义。这是在以前研究《论语》当中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的地方。例如,如何从《卫灵公篇第十五》“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段话中抽象出“仁爱”本义呢?这显然需要通过转换和更深入的分析才能呈现出来。

以上我们在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里和一个非常精深的

理念面揭示了孔子“仁爱”思想的情怀和精神,从中可以发

现,孔子是在人与人的关系框架内来定位和定性人与人相处的关系的。换句话说,孔子的“仁”是专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是完全从“仁”这个汉字的会意处来理解的。“二人为仁”,“从人从二”,“相人耦”此之谓也。在孔子那里,人与人相爱的关系又是具体通过不同对象之间有关系来得到确证的。血缘关系表现为“孝悌”,人际关系表现为“忠恕”,落实到实际中表现为“惠民”。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概括孔子的“仁爱”:其一是孝悌之爱,其二是忠恕之爱,其三是惠民之爱。在此基础上,孔子紧紧抓住“心”,也即情感和心理来展开他的仁学思想的构建。在孔子看来,“仁爱”首先应被视作是一种情感和心理的表现和状态。繁体字的“?邸笔怯小靶摹钡模?这是一种“真诚、忠诚、良善”之心,具体表现为亲近、关切、扶助、帮助、珍惜、恩惠、投入、奉献、给予、尊重、平等、宽容等等之情。此心此情凝聚成精神,就形成一种力量,就变成一种追求,从而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

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孔子论“仁”并没有直接从人性和人心的层面来论证和讨论。上面实际上也已简单提及,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仁”的心性基础作了一定阐发。孟子明确指出:“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说,在孟子看来,仁爱之心,仁爱之情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和本质属性。不但如此,孟子还将“仁”的关系范围扩大,突破人与人的关系而拓展到人以外的存在。这就是他著名的“亲亲仁民爱物”的主张。以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正是在此基础又进一步发展了“仁爱”思想。唐代的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宋代的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程颢更直接将“仁”作了如下的定义。他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由此可见,由孔子建立的仁爱思想,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与宇宙天地的关系,从而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宣扬着“爱”的理念,弘扬着对待一切皆应保持着尊重、平等、宽容、善待以及和平的精神。正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协和”这一人生的最高境界长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最深沉的精

神追求。

我们喜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我们认为,不管从哪些方面去概括,或者不管从哪些学派中去寻找,在寻找时一定要遵循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一定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是符合实际的并能得到认同的。我想这个实际和标准只能被确定为:这一文化是

构成中华文化的中心;这一文化是符合人性的对待;这一文化是具有浓厚的人民性。而符合这一实际和标准的当推孔子以及由他建立的仁爱思想。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中心的观点上面已有涉及。现在我想通过几则材料来向大家来说明孔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及其优秀性。第一则: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了如下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第二则: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被确定为全球人类应遵奉的伦理原则,此又被称为“金规则”。而全球伦理的倡导者将这个伦理的基本原则表述为“每个人都应当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认为,这就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最小公分母,或者用“宣言”的话说,是“世界诸宗教在伦理方面现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第三则:1989时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干事泰勒博士在孔子诞辰2540年纪念会上有这样一大段精彩并发人深省的论述:“如果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许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