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362页)

【精品】最新2018年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

教师用书(362页)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要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这也是本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严格把关的首要方面。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新教材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依托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了师生共同探

新教材力求在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生活、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经济生活领域应用学科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新教材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经济生活》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新教材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准则,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主线,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高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切实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新教材自始至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将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严谨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形成,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多姿多彩,就业、创业方式多种多样,多种分配方式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经济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向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因此,《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尽力寻求经济学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会点,注重“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也就是将经济学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例如,第一单元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劳动的重要和自主创业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

其次,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统领新教材的编写,使教材突出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是分不开的,要立足现在,把握未来,了解我国未来20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明确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例如,第四单元专门设有“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集中体现了十六大、十七大的基本精神,简要介绍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基础、经济目标和战略重点;第二单元在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展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再次,新教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而且还体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思想教育内容的生成性,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2.教材构建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

《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关

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经济生活》的每一课都设计了若干真实情景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由此引出相应的观点,并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材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多个镜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新教材把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新成果的素材加以典型化,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

3.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新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既充分反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教材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并配以解决问题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因此,现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教师、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有的还要利用家长、学校直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济生活》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教学容量的分布上,作出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全书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分为二~三课。单元前面有“单元导语”,简要概括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点;每课的前面有引言,说明本课的基本要点。每课安排2框,每框安排1课时的容量。另外,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要用1课时,共计4课时。本教材的总学时为26节,剩余课时作为活动机动课。

考虑到教材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发挥,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特殊性,教材在每一课的呈现方式上并不强调完全统一,而是从实际出发,研究本部分的特色,发挥各自的特长。

5.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新颖活泼,课文图文并茂,版式设计与装帧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新教材的语言简明、朴实、活泼,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深入浅出。同时,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材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漫画、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漫画、同富不同路的漫画、表现生产全球化的“探究”等,都是作者和美编独具匠心的共同创作的成果。

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

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

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

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

○树立科学发展观。

3.教材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本单元的地位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解决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关键的一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参与经济生活的兴趣,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理论,因为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主要的身份。从消费切入充分体现了教材落实“三贴近”原则。教材围绕着消费主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人民群众需

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产品、劳动创造价值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出发,引领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世界。在市场经济社会进行消费,一是离不开货币这个交换媒介,二是必须对商品的价格有所了解。这是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了货币,了解了价格,自然才可以消费。正是基于这个生活体验,教材的第一单元,首先领着学生去了解商品货币理论,然后了解价格价值理论,最后去了解与消费有关的知识。因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在这个单元里,具体内容的展开也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在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时,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各种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思考商品的基本属性。由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层层揭开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去发现货币的本质,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在第二课阐述价格价值理论时,教材从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的价格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的变动与差异。教材借助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归纳出各种具体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具体的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价格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具体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才对商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在认识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以后,教材进一步领着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因素在制约着价格波动,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然后再深入思考价值又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教材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价值规律。最后,教材集中探讨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在第三课,教材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消费水平;同样是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进而深入思考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有所了解以后,教材进一步发掘在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正确对待金钱”,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总结起来,第一单元的逻辑脉络是: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金钱观。

正如我们教材的前言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现代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必然要扮演、承担不同的角色。所以,要准确把握每个单元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了解在不同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或者说,人们是以何种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身份与角色明确了,教育就会有的放矢。

在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人们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教材在这个单元设计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希望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从知识方面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货币理论、价格价值理论以及消费理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能力方面看,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怎样合理花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学会理性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形成合乎时代要求的理性的消费观念。

附单元结构图表

三、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价格的含义。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懂得外汇的含义。

○理解汇率的变化。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身份是消费者。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介绍有关商品和货币的一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工具和外汇等常见的经济知识。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与“信用工具和外汇”。

2.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商品,让学生探究商品的基本特征。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商品的含义。从上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对于商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异帮助学生认识清楚。

其二,货币的产生。人们要在市场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货币去买,这就自然地引出货币。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并不是与商品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材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从物物交换的困难讲起,进而阐明货币的产生。

教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物物交换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特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悟,进而领会教材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

其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淡化学科体系,要求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教材没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述,而是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教材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总要找出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上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这就必然涉及价值问题。商品也好、货币也好,都有个价值问题,都会涉及价值的比较,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在这里涉及诸如“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一系列内容。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为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其四,货币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教材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贝壳的图示加以印证。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二是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是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教材上讲的这三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无需扩展,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批判拜金主义的理论依据。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对货币本质这一内容的把握应该比学生更为深刻,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两台电视机与一台电脑等价,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二是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这里所讲的“一般”,指它在当时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

三是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叫实物货币。与以上看法不同,我们的教材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的出现。

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因为它们有以下几个特征:密度大、体积小;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给交换带来方便;不易磨损,即使分割之后也不会减少价值;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变质或者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可见,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皇帝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还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依据,依然是货币材料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必然出现,是因为它有用、承担着特定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职能。本目围绕这个问题,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货币职能概说。一是货币职能的含义,即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货币有此职能,根源在于货币的本质;三是点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对于第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第二点,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因为后续教学内容中会经常用到这一知识点;第三点是后续内容详加阐述的重点。

第二,价值尺度职能。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现象出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探讨其体现货币的什么职能。然后,教材讲了四个要点。

一是什么是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二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等;三是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四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对于上述第一、二、四点,应该让学生了解。对于第三点即价格,因为后续教学内容常常用到,又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至于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授。

第三,流通手段职能。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感悟,旨在引出流通手段职能问题。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一是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二是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而言的,体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交换呈现的新特点。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也不是教学重点。

三是生产者如何实现“惊险的跳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变化是重要而困难的,马克思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教材援引马克思的论述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探究思考,然后提出商品生产者实现这一跳跃的要求──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这一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要把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这一点是相对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而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出商品获得货币、用货币购买商品,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即谁也不会同意别人用空话换走自己的商品。当然,这里的“现实”,是从客观、真实的意义上讲的,是实在的货币,并不仅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即使当时未付钱,以后支付的货币仍然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会涉及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问题。考虑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及计算公式,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此问题深入讲解,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处理。

第四,货币的其他职能。在本目的最后,教材还指出了货币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然后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这三种职能作了简要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货币还有这三种职能即可,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是因为,从货币的起源和历史上看,足值的金属货币有稳定可靠的保值贮藏作用,在今天贮藏金银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储蓄现金是更常见、常用的贮藏方式(尽管这有贬值的危险)。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对此稍加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可将此问题绝对化。

第三目:纸币。

货币有一个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纸币,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纸币的知识,因此,教材安排此目。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其一,纸币出现的必然性。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旨在让学生对比使用金银条块与使用纸币的异同,探讨纸币的优越性。教材主要讲了四层意思:一是货币发展的脉络──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二是使用金银条块的麻烦──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三是使用铸币的缺陷──会造成磨损;四是纸币被各国普遍使用的原因,即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其二,纸币的含义。教材给纸币下的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是靠国家(政府)强制力来使用的,一般由某个国家发行。但也有例外,如香港、澳门就有在当地使用的合法货币(港币、澳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港澳不是国家、欧元区不限于一个国家,因此教材特意注明“或某些地区”。以往教材讲纸币是货币符号,这种表述在金本位条件下是正确的。然而,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纸币既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随意兑换黄金,即纸币与黄金彻底脱钩,纸币的面额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因此,教材将纸币视为价值符号。

其三,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既然由国家发行,是不是可以任意发行呢?不是的。纸币发行必须按规律办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阻碍商品流通。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既包括纸币,也包括大量的银行存款货币。事实上,流通的纸币只占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对“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误解为纸币发行量可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实际上,纸币发行量大大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正文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词,所以教材用名词点击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两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有个大致的了解,但不作为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对这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灵活处理,但是不能展开、拓宽,不然会加重教学负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扩展更多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知道违背这一要求所导致的两方面恶果就可以了。

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介绍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货币扰乱金融秩序,介绍我国刑法对伪造货币所规定的处罚,以及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提高辨别假钞的能力。

为什么要在这里安排这一相关链接呢?这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商品,纸币的伪造能让不法之徒大获其利,所以有必要在此渗透金融方面的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课承担德育的、知识的、政策的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是有限的,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来安排,既给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教育提供契机,又防止教学内容过多。也就是说,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不要求学生掌握。

其四,电子货币。由于本目是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所以有必要展望一下货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电子货币。对于电子货币,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金融专家认为,电子货币就其实质而言,还是银行存款货币,而不是独立的货币形态。在教学中,教师提及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概念的准确性、外延的明确性上仔细挖掘,只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了。

3.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是第一框的延伸,讲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时涉及的信用工具,以及有关外汇的内容。本框内容具有较强的工具价值,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信用工具。

本目的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的结算方式──信用卡、支票等是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的含义、优点──支票的含义、种类。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结算方式。经济收支往来需要结算,结算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与上一框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本目围绕结算讲了四个要点:一是当前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与转账结算;二是现金结算方式的特点──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三是转账结算方式的特点──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四是引出常用的用于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这些内容容易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二,关于信用卡。教材用不少学校使用校园卡这一现象为素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由此导入正文的学习,这样的切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对于信用卡,由于它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狭义的信用卡,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也有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的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是对信用卡的广义理解。

关于信用卡,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信用卡的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鉴于银行信用卡最常用,所以,教材简要提及一下。但考虑不能加重学生负担,教材也未细分借记卡和贷记卡、准贷记卡。

教材随后的相关链接,以图文方式对银行信用卡作了介绍,说明使用银行信用卡的人很多,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是使用信用卡的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这一点是学生能够感觉到的,容易理解,教师不必过细地讲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三,关于支票。教材以探究活动导入,并给学生以直观的现金支票的感性认识。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什么是支票;其二,支票的种类;其三,转账支票怎么用;其四,现金支票怎么用。

为了回应探究活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只是常识,理论性不强,主要是实践操作问题,因此教学难度不大。

应该说明的是,常用的结算工具还有汇票等,只是考虑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未涉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加以拓展。

第二目:外汇。

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就会涉及外汇。在开放的条件下生活,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就不能不讲外汇。但是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教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对这一问题,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支付手段,既指支付方法,又指用于支付的资产,不要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中的“支付手段”一词混为一谈。

从外汇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汇与外币的区别。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因为外汇除外币外,还包括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凭证、债券股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其他外汇资产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理解外汇的含义、知道外汇不等同于外币就可以了,不要作更多的扩展。

其二,汇率。这是使用外汇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概念。教材讲了两点:一是汇率的含义,即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二是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材随后的探究活动,是对汇率知识的运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汇率问题很复杂,外汇牌价中既有现汇买入价又有现汇卖出价,既有现钞买入价又有现钞卖出价,还有中间价。现汇买入价,是指存放于银行账户的外汇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现钞买入价,是指将外汇现金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卖出价,是指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时候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买入和卖出,都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的。例如,用外汇来换人民币,那么银行就相当于用人民币买入外汇,所以执行买入价。外汇中间价又叫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外汇交易的基准价。

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化处理,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就可以了。

其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是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在国际上人民币坚挺的表现。目前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但要追求基本稳定。

教材在这里讲了两点:一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领会以上两点就行了,不必扩展诸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等复杂的问题。

(二)教学提纲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5)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含义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2)信用卡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3)支票

○支票的含义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这些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作为消费者,家庭消费离不开商品,由此导入是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商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学明白。三是通过变异情景,让学生准确把握商品的概念。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概括商品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辨析商品的概念。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是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

(4)鉴于第二个问题的辨析尚不足以完全把握商品的特征,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对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对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对吗?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

(5)教师适时点拨,作简单小结。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使用过多的时间。

(2)教师增加的提问,可以由学生课后搞清楚。

(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讲授法的功能,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

(4)对于商品的概念,要注意从内涵、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商品的特性。

(5)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条件来判断,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废品是不是商品?对此要具体分析废在何处、有用在何处,是不是用来交换,否则就难于搞清楚。当然,在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要尽量避免引出,以防止学生钻牛角尖。

(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平等、法治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咖啡的拿红珍珠来。

这是一个虚拟情景,尽管有出处,只是一个可供探究的好材料。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要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二是让学生体会通过媒介进行交换的必然性,体会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然性;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情景和图示,进入角色。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卖咖啡的人和有红珍珠的人能够成交,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组织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结论是:如果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牛奶,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交换过程,大家都可以成交。

(4)组织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对学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我们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媒介进行交换。

(5)教师归纳,导入新内容的教学。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3)在探究中要使用好图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师的引导要灵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开放性思路要辩证分析。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不交换就免除了交换的麻烦。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一步分析:自给自足,既不可能,又阻碍生产发展,由此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又如,学生可能提出交换的量的问题,这一问题更为深刻。对此,教师更要予以鼓励,并告诉学生后续内容会讲到这一问题。

第三个探究活动: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设计意图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安排此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己学明白,自己体会,这样认识才深刻;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三是诱导学生体会,在商品交换中有个量的依据问题,思考这个依据是什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非基本属性。

(3)教师归纳,明确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的方式。

(2)讲这个问题要与商品的定义结合起来,与上一探究活动联系起来。

(3)商品的基本属性虽然重要,但教师小结时不必扩展知识,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二是改变以往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力求提供平台让学生学明白,提高其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司空见惯的商品标价,有货币数量、货币单位等问题,不同商品不同价也一定有其内在根据,提高学生透视经济现象的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的基本属性,仔细阅读图文。

(2)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它们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是不是用于交换、表示的是什么等角度加以引导。结论是: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注意事项

高二政治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白银阳光高中2017-2018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50分)今天,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得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与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所有这些目标得实现,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根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我们要建设得小康社会就是( ) A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得社会 B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能享有更民主权利得社会 C.不再存在贫富差别得社会 D.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得社会 2.下面不属于落后文化范畴得就是( ) A.给人瞧相 B.给人算命 C.殖民文化 D.瞧风水 3.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得总与,下列对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表述正确得就是( ) A人们可以通过自省、自律得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水平 B.加强道德修养可以陶冶人得思想道德情感 C.加强道德修养不利于养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D.加强道德修养需要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过程中,越来越多得人认识到,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 产力,提高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根据此回答4~5 4.文化中有了经济,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说明( ) A.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唯一动力 B.文化就是经济得反映 C.经济发展就是文化发展得基础 D.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5.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这说明( ) A.文化就是经济发展得决定因素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得影响 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得支柱产业 D.实现了文化得繁荣就能实现经济得繁荣 先进文化要有强大得文化产业作为支撑才能健康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更新文化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得重要增长点。根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A.文化产业得崛起就是先进文化得主要标志 B.实现了文化产业得发展就能实现经济发展 C.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经济得根本目得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7.下列属于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得就是( ) A.科学知识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得过程 B文史知识得学习. C.艺术欣赏得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 D.树立崇高理想得过程 8.钱伟长先生曾说过:“天下没有别得国家得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瞧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 汉字就是世界文化得基本载体 B 汉字文化得内涵丰富 C 汉字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得见证 D 汉字得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9.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就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得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涵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10.为解决朝鲜核危机,我国积极斡旋,推动了多轮六方会谈得进行,我国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与本地区得与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与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得目标。这体现了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基本内涵之一( ) 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爱好与平 D. 自强不息 11.《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以上引述中可知, 就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就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得生生不息得血液。( ) A. 团结统一 B. 爱好与平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12.下列属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就是( ) A雷锋将神B西柏坡精神C载人航天精神D大庆精神 13.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使文化产品得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这说明( ) A.科学技术得发展,为人们更多得文化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 B.科学技术得发展,为规模化生产与流通文化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C.文化生活就是色彩斑斓得 D.科学技术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得决定性力量 媒得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得现象。这告诉我们( ) 14.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给我们得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得变化。但就是,文化市场得盲目性与传①在文化产业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是对立得②要限制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③对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④要辨证地瞧待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得发展 A.①②C.①④ B.②③ D.③④ 1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今世界激烈得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 得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与民族精神得竞争。文化得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得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就是( ) A.提高全民族素质得必然要求 B.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得要求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得需要 D.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得需要 16.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得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就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得基因。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得熏陶,有助于她们( ) ①提高文化品位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③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 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 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 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 无主义”。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 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 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 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 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一政治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对于大家进行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一、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湛江师范学院思政张森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 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 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 的言行,有坚定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结合 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探究了富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优势的民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中;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此教材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 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观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想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以生活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5年4月9日至12日,第12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博览会上近170家单位参展。除了全面展示上海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和建设成果外,还安排了不同主题的教育高峰论坛和适合青少年参与的现场活动。本次教博会期间将举行5场高规格的教育高峰论坛,主题皆为教育热点和重点。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题目问的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②④都属于发展教育的措施,故排除。 2.“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 A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属于文化范畴,因此体现了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故A正确;题中体现了汉字及其词义的变化,但没有体现汉字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 说法正确,但题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对生活的反映。 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称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统一体。 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货币):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2)流通手段(现实货币):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平×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6、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功能: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波动及影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2)价值决定价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2、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3、价值规律的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美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纯粹“自 然"的东西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2.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需要通过 呈现出来。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四、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相互 经济是,决定 (1)相互影响 文化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相互 政治文化 (1)相互影响 文化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即同经济。 (2)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四 .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 2.文化影响。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①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②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人教版 思想政治必修三必背提纲(全)

政治提纲 必修3(必背) 平度一中 思想政治

背诵目录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 ⑴文化的内涵: ⑵文化的特点 ⑶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⑷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文化的来源: ⑵文化的表现: ⑶文化的特点: 2.文化塑造人生 3.拓展 ⑴文化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⑴民族节日的形成和价值 ★⑵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意义) 2.文化多样性 ★⑴文化是民族的(原因和含义) ★⑵文化是世界的(原因和含义) 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⑸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3.文化传播 ★⑴途径 ★⑵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 ⑶文化交流:怎样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4.拓展 ★★⑴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⑵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因)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 ★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⑵传统文化作用(影响、重要性) ★★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⑵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⑵社会制度的更替(外部因素) ⑶科学技术的作用 ⑷思想运动的作用 ⑸教育的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⑴文化创新的源泉 ★⑵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⑶文化创新的主体 ★⑷文化创新的途径 2.拓展 ⑴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⑵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⑶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⑷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⑴源远流长的原因:(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⑵文字的作用 ⑶为什么说汉字成为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⑴博大精深的表现: ⑵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⑶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⑷包容性的含义和作用(意义)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⑵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⑷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⑸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拓展 ★★⑴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作原理)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2021年高中总复习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总复习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众所周知,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是,背书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背书要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否则,不但学不好政治。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 文化创新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要点 我们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必修二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