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资源储量标准对比

新旧资源储量标准对比

新旧资源储量标准对比

我国新标准是在联合国分类标准的框架下,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3大类16种类型。分别用三维形式、矩阵形式和编码表示。

三维形式用了(EFG)3个轴,分别定义为经济轴、可研轴、地质轴,并给以编码。编码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其中1代表经济的,2M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其中,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其中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

一、新标准各类资源储量的含义

(一)储量

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矿产资源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储量在我国以往的总则、规范及统计报表中是统称。即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价值大小,只要报告中提交的都是。而现在的储量,是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新概念,为可以实际采出的矿量,在我国新分类中,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其条件是:在勘查程度上,必须达到控制或探明的程度;在可行性评价阶段上,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在经济意义上,评价结果是经济的。

(二)基础储量

基础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

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据评价后的经济意义,可分为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是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基础储量,也分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由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基本上无效益,因此,不计算其中的储量。

基础储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是一个新名称。与储量的区别一是没有扣除影响因素;二是估算范围不同。而储量是从基础储量的经济这部分中,扣除各种影响因素后获得。

(三)资源量

可分为3部分: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期间,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至探明的,可行性评价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的资源量,统归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可分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

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详查或勘探,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其年均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或生产资料大幅降价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也分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预测的矿产资源量,即经过预查工作,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类比、估算的资源量(334)?,属潜在矿产资源。

资源量在我国矿产勘查工作中也是一个新名称,是指经过勘查后,除去基础储量后的那部分资源数量。由3种途径产生:

①不论勘查程度高低,但可行性评价只作了概略研究,区分不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分不出基础储量来,则统称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属内蕴经济的;

②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评价结果是不经济的,划归为资源量,其经济意义是次边际经济的;

③只作了预查工作,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查收集的有限资料,用综合手段预测的资源数量,也是资源量,属预测的矿产资源。

二、旧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级

1993年我国制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规定,在勘探阶段或矿山开发过程中,用工程取样揭露了工业矿体的厚度和位臵,测定了矿石质量,并且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矿体,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储量,按地质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为A、B、C、D、E五级(各级储量条件从略)。

三、新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

新标准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标准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但新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旧分类标准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大致、相当的对比。新标准资源储量只有分类,没有分级,但可以把“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看作“分级”。这样,新分类就把矿产资源分为“三类四级16个类型”。

在类别上: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

内蕴经济的——相当于其它储量。

在级别上:探明的——相当于B级;

控制的——相当于C级;

推断的——相当于D级和部分E级。

综上所述,A+B、C、D级分别套成探明的、控制的及推断的。这仅仅是“相当于”,而不是“等于”。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

上述为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而共、伴生矿产储量,除尚难利用(表外)的储量其经济轴为2S外,其它(经济轴)与主矿产对应的

资源储量分类编码一致。

为了把旧标准的储量转换成新标准的资源储量,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制定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方案,对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套改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方案的有关规定,对于现在开采矿区的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对比归纳如下:

质量标准化新旧对比-一

质量标准化新旧对比-一

质量标准化新旧对比 一、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及执行新增内容 1、应建立1矿井地测防治水隐患排查及预报、跟踪管理、检查等技术管理制度高、突矿井包括瓦斯地质预测预报制度 2探放水管理制度①防治水安全确认移交制度②防治水日常巡查考核制度③探放水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含单孔和循环验收④防治水作业优先制度⑤探放水作业现场图、牌板管理制度 3重大水害包括暴雨洪水井下撤人制度 4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 5防治水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6冲击地压矿井制定冲击地压分析与排查制度、冲击危险预测预报制度及定期冲击地压管理全面验收制度 2、地测防治水资料袋管理应达到以下标准 1账、卡相符文字部分与基础数据一致2上级下达及本部门回复、上报的各种函件、审批文件、报表等有专门卷柜和管理手段信息传递和反馈要及时有效 二、人员装备及新技术人员装备及新技术 1、技术应用1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及以上的矿井应建立矿井水情、水害监测、监控预报系统2地测信息系统与上级管理机构联网正常使用 三、基础资料1、必备的成果资料集台账1井田大、中型地质构造台账和陷落柱台账

2井筒石门见煤点台账 3井上、下地质钻孔成果台账包括钻孔设计及验收评级报告 2.必备的成果卡片 1地质构造和陷落柱素描卡片2见煤点煤层全厚素描卡片 3.必备的日常用图1采区地质剖面图1:5001:2000 2采区分煤层底板或顶板等高线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1000或1:2000 3采区水平地质切面图单一煤层或缓倾斜煤层除外1:1000或1:2000 4.必备的井巷地质素描图 1石门、斜井、上下山素描图 2岩石大巷素描图 3主要煤巷素描图 4立井素描图 5.基建矿井必须具备的卡片、台账 1构造素描卡片或照片 2煤厚实测探卡片 3矿井日排水量、井巷探放水、涌水量和井上长期水文动态观测台账 4煤质、水质、瓦斯及有益矿产化试验成果台账 5地温、水温、煤层自然发火观测记录台账 6预注浆、探放瓦斯、煤岩层突出观测记录台账 6.综采工作面应有物探坑透资料发现异常区及时采用钻探验证

矿山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 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 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 的体积和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矿业权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指导意见

矿业权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指导意见 (CMVS 30300-2008) 1总则 1.1为规范利用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矿山设计文件,指导注册矿业权评估师合理确定评估利用可采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矿业权评估技术基本准则》,制定本指导意见。 1.2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收益途径和市场途径评估方法中涉及固体矿产评估利用可采储量的估算。 收益途径和市场途径评估方法中涉及石油、天然气、矿泉水及地热等评估利用可采储量,应根据相应规范,参考本指导意见估算。 2定义 为本指导意见的需要,使用下列定义: (1)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编制的矿产勘查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资源储量检测报告等。 (2)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是指评估对象范围内评估计算时点的保有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评估计算时点一般为评估基准日,管理部门有特别规定及评估业务特殊要求等,可与评估基准日不同。 (3)可信度系数,是在估算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时,将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中资源量折算为评估利用资源储量的系数。 (4)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是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中的经济基础储量与资源量经可信度系数调整后的资源储量之和。 (5)评估利用可采储量,是指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扣除各种损失后可采出的储量。 3指导意见 3.1注册矿业权评估师应收集能满足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估算需要的、最近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3.2核查矿产资源储量报告中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评估对象范围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可以依据相关规范进行调整或依据委托方提供的补充说明确定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

3.3注册矿业权评估师应根据不同的矿业权评估目的及相关规定,判断所收集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否应经评审或评审、备案(认定),谨慎引用未经评审或评审、备案(认定)的资源储量报告。 3.4生产矿山采矿权评估,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按不同方式确定。 (1)评估基准日在储量核实基准日之后: 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储量核实基准日保有资源储量 -储量核实基准日至评估基准日的动用资源储量 +储量核实基准日至评估基准日的生产勘探净增资源储量(2)评估计算时点在储量核实基准日之前: 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储量核实基准日保有资源储量 +储量核实基准日至评估计算时点的动用资源储量(3)延续登记采矿权价款评估,评估基准日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后,应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末时点的保有资源储量参与计算。 3.5生产矿山采矿权评估,动用资源储量按下列方式确定。 动用资源储量=采出矿石量X(1-矿石贫化率)+采矿损失量 =采出矿石量X(1-矿石贫化率)你矿回采率 式中:煤矿采矿回采率指采区回采率;煤矿及无需考虑废石混入的非金属矿不计矿石贫化率。 (1)对管理规范、生产报表齐全的矿山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证明的,可根据其报表或证明列明的动用资源期间的实际采出矿石量、矿石贫化率、采矿回采率和采矿损失量计算; (2)对管理不规范、生产报表不齐全的的矿山,可根据其实际采出量或采矿许可证核定生产规模以及矿山设计文件或相关规范规定的采矿损失率、矿石贫化率估算。 3.6评估利用资源储量,按下列方式确定。 评估利用资源储量=E(参与评估的经济基础储量+资源量X相应类型可信度系数) 对于金属矿产,应针对矿石量和金属量同时采用可信度系数折算,同类型资源量折算前后其矿石品位保持不变。 (1)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中的经济基础储量应直接作为评估利用资源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一、地热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要求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应建立在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方法 进行。概念模型应能反映地热田的热源、储层和盖层、储层 的渗透性、内外部边界条件、地热流体的补给、运移等特征。 依据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勘查开发利用程度、地热 动态,确定地热储量及不同勘查程度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表3—1地热资源/储量查明程度 类别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单泉多年动态资 料年动态资料调查实测资 料 文献资料 单井多年动态预 测值产能测试内 插值 实际产能测 试 试验资料 外推 地热田钻井控制 程度 满足开采阶 段要求 满足可行性 阶段要求 满足预可行 性阶段要求 其他目的 勘查孔开采程度全面开采多井开采个别井开采自然排泄动态监测 5年以上不少于1年短期监测或 偶测值 偶测值

计算参数依据勘查测试、多 年开采与多 年动态 多井勘查测 试及经验值 个别井勘查、 物探推测和 经验值 理论推断 和经验值 计算方法数值法、统计 分析法等解析法、比拟 法等、 热储法、比拟 法、热排量统 计法等 热储法及 理论推断 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重点是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包括可利用的热能量)。计算方法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田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采用地表热流量法、热储法、比拟法;可行性勘查阶段除采用热储法及比拟法外, 还可依据部分地热井试验资料采用解析法;开采阶段应依据勘查、开发及监测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法、热储法或数值法等计算。 (一)地表热流量法 地表热流量法是根据地热田地表散发的热量估算地热资源量。该方法宜在勘查程度低、无法用热储法计算地热资源的情况下,且有温热泉等散发热量时使用。通过岩石传导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可以依据大地热流值的测定来估算,温泉和热泉散发的热量可根据泉的流量和温度进行估算。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国体矿产资源储量各估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1储量估算方法的定义: 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放法的主要种类: (1)传统方法,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 断面法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垂直断面法,有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先储量计算法。 块段法:依据块段划分依据的不同,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断块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

的资源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发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 (2)克立格法 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它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计矿产资源储量。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传统。目前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里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3)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结构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资源储量估算章节

5.4.4、资源储量估算 5.4.4.1、工业指标及勘探类型 1、工业指标 (1)边界品位 (2)块段最低工业品位 (3)最小可采厚度 (4)夹石剔除厚度 2、勘探类型 (1)勘探类型 (2)勘探间距 5.4.4.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1、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1)距离反比法,简述方法及原理。 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首先是由气象学家和地质工作者提出的,后来由于D.Shepard 的工作被称为谢别德法(Shepard)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设平面上分布一系列离散点,己知其位置坐标(xi,yi)和属性值zi(i= 1,2,…,n), p(x,y)为任一格网点,根据周围离散点的属性值,通过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求P 点属性值。距离反比加权插值法综合了泰森多边形的邻近点法和多元回归法的渐变方法的长处,它假设P点的属性值是在局部邻域内中所有数据点的距离反比加权平均值,可以进行确切的或者圆滑的方式插值。周围点与P 点因分布位置的差异,对P(z)影响不同,我们把这种影响称为权函数W i(x, y),方次参数控制着权系数如何随着离开一个格网结点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对于一个较大的方次,较近的数据点被给定一个较高的权重份额;对于一个较小的方次,权重比较均匀地分配给各数据点。计算一个格网结点时,给予一个特定数据点的权值,与指定方次的结点到观测点的距离倒数成比例。当计算一个格网结点时,配给的权重是一个分数,所有权重的总和等于1.0。当

一个观测点与一个格网结点重合时,该观测点被给予一个实际为1.0的权重,所有其它观测点被给予一个几乎为0.0 的权重。换言之,该结点被赋给与观测点一致的值,这就是一个准确插值。权函数主要与距离有关,有时也与方向有关,若在P点周围四个方向上均匀取点,那么可不考虑方向因素,这时: 式中: 表示由离散点(xi,yi)至P(x,y)点的距离。P(z)为要求的待插点的值。权函数 储量估算u值取2时为(距离平方成反比)。 (2)封闭多面体估算法,简述方法及原理。 封闭多面体估算法计算的步骤是,首先根据圈定的矿体模型(三角形网)的体积,按以下过程进行储量估算,估算的结果较精确。 1)确定三角网的最小Z值(最低海拔标高),将该值作为所有参与体积计算的立体三角形的基准平面; 2)对于每个三角形,计算其与基准平面之间的体积; 3)确定三角形和基准平面之间的体积是位于模型之内还是模型之外,通常根据每个三角形的方向来进行判断; 4)如果在模型以内,就将其加到总体积中;如果在模型以外,就将其从总体积中减掉。 然后对模型内的所有样品使用简单平均或系数加权的方法得到总的品位和比重。如果样品在模型内间隔均匀,并且使用样长加权计算,而且选择了忽略缺失区间的话,那么三角网格模型的品位应该与块模型非常相似。如果样品间隔不是非常均匀,并且有很多探槽和坑道的话,那么由于线框内的样品聚集,线框品位和块模型品位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 最后,用模型的体积乘以比重得到矿石量,再用矿石量乘以品位得到金属量。 (1)数据准备及数据处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作者:

-----------------------日期: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分类 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分别用二维形式 ( 图 l) 和矩阵形式 ( 表 1) 表示。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 ( 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末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编码 编码:采用 ( EFG) 三维编码, E、F 、G 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 见图 l) 。 编码的第 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 1 代表经济的, 2M 代表边际经济的, 2S 代表次边际经济的, 3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 1 代表可行性研究, 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 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 1 代表探明的, 2 代表控制的 3 代表推断的, 4 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 b ”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类型及编码: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分为 16 种类型 ( 见表 l) 。

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固体矿产勘查资源储量估算 对于从事地质勘查的同事来说,储量估算是一项必须要面对的工作,虽然比较简单,可是对于像我这样工作经验比较少的人来说,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所以,最近在学习这块内容的同时,也将它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2.工业指标与勘查类型 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4.矿体的圈定 5.块段划分 6.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7. 资源储量计算 8.资源储量估算图件的编制 9.资源储量估算表格的制定 1.资源储量基本概念理解 1.1 勘查阶段:是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 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 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331)、控制的(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详查阶段一般有控制的 (332) 、推断的(333)资源量类型;普查阶段一般有推断的(333) 预测的(334)资源量类型;预查阶段一般有预测的(334)资源

量类型。 1.2 地质可靠程度:是针对勘查块段而言。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 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 综合确定。 1.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蕙义,即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末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1.4 预测资源量(334) 1.4.1 详查以上阶段不应有334。 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334 。 1.4.2 普查阶段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334。 1.4.3 334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1.4.4 (334)再写成3341、3342、334?、3341?等都是错误的。 1.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的工程间距问题。几乎所有单矿种勘查规范中涉及工程间距都是以控制的(332)勘查工程间距为准。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GB50010-2010 VS 2002)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GB50010-2010 VS 2002) 发表时间:2014-05-21 新老规范变化(一):材料变化 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 4.1.2条: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 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 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 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 HPB300—Φ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RRB400—C 增加了以下几条: 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 4.2.8条: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 4.2.9条: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新旧标准对照表

新旧标准对照表

————————————————————————————————作者:————————————————————————————————日期: ?

YD/T 1173新旧标准对照表 条款2001版2010版 电缆基本型号(表1) 型式代号名称适用范围型式代号名称适用范围 ZA-RV ZA-RVV ZA-RVV22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架空、管 道、室内、 电缆沟、地 下走进直 埋 ZA-RV 6022 7IEC02(RV) ZA-RVV 60227IEC10 (BVV) ZA-RVV22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 一般用途单芯软导体无护套阻燃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轻型聚氯乙烯护套阻燃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架空、管道、 室内、电缆沟、 设备安装、铠 装电缆可地下 走进直埋 WDNA-RY WDNA-RYY WDNA-RYY23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钢带铠装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WDNA-RY WDNA-RYY WDNA-RYY23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钢带铠装无卤低烟聚烯烃护 套软电缆 电缆结构(表2) 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 10 16 25 6 10 16 35 50 70 16 25 35 95 120 150 50 70 70 185 240 95 120 2.5 4 6 10 1.5 2.5 4 6 16 25 35 50 10 16 16 25 70 95 120 150 35 50 70 70 185 240 300 95 120 150 规格(表3) 型式代号额定电压V芯数标称截面mm2型式代号额定电压V 芯数标称截面mm2ZA-RV、WDNA-RY 450/750 1 1.5~500 ZA-RV、WDNA-RY 450/750 1 1.5~500 60227IEC02(RV)1.5~240 ZA-RVV、WDNA-R YY 600/1000 1.5~500ZA-RVV、WDNA-RYY 600/1000 1 4~500 2、3、3+1、4、4+1、 3+2 1.5~500 ZA-RVV、ZA-RVV22 WDNA-RYY、WDNA-R YY23 600/1000 2、3、3+1、4、4+1、 3+2 10~240 WDNA-RYY、WD NA-RYY23 10~300 60227IEC10(BVV)300/500 2、3、4、5 1.5~35 使用特性4.5.1电缆额定工作电压:450/750V、600/1000V。 4.5.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应不低于0℃。 4.5.1电缆额定工作电压:300/500V、450/750V、600/1000V。 4.5.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应不低于-20℃。 导体5.1.2导体中单线的最大直径应符合表4的规定。 5.1.3导体20℃时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表4中规定的最大值。 5.1.2导体中单线的最大直径应符合表4的规定,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V)电缆应 符合GB/T 5023中的规定。 5.1.3导体20℃时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表4中规定的最大值,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 V)电缆应符合GB/T5023中的规定。 隔离层阻燃型电缆的导体表面应有非吸湿性材料的隔离层。阻燃型电缆的导体表面允许有非吸湿性材料的隔离层,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V)电缆不需要隔离层。 绝缘层 表5中序号5低温冲击试验:处理温度,阻燃聚氯乙烯:-15±2℃。 表5中序号6热稳定性试验时间: 180 min 表5中序号5低温冲击试验:处理温度,阻燃聚氯乙烯:-20±2℃。增加:低温拉伸试验:处理温度:-20±2℃,试验结果:≥20% 表5中序号6热稳定性试验时间:80 min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杂物电梯》(TSG T7006-2012)第2号修改单

附件6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杂物电梯》(TSG T7006—2012,2013年第1次修改) 第2号修改单 一、正文修改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杂物电梯安装、改造、修理、日常维护保养、使用和检验工作的监督管理,规杂物电梯安装、改造、重大修理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行为,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促进杂物电梯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2.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杂物电梯机房、井道、层站等涉及杂物电梯施工的土建工程进行检查,对杂物电梯制造质量(包括零部件和安全保护装置等)进行确认,并且作出记录,符合要求后方可以进行杂物电梯施工。” 二、附件A修改 1.删除 2.3、2.8、2.9,后续的有关序号作相应调整。 2.将1.1(2)修改为“杂物电梯整机型式试验证书,其参数围和配置表适用于受检杂物电梯;” 3.将1.1(3)修改为:“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注有制造许可证明文件编号、产品编号、主要技术参数,限速器(如果有)、安全钳(如

果有)、破裂阀/节流阀(如果有)、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如果有)、驱动主机/液压泵站、控制柜的型号和编号,门锁装置的型号,并且有杂物电梯整机制造单位的公章或者检验专用章以及制造日期;” 4.将1.1(4)修改为:“门锁装置(层门锁紧需要电气证实时)、限速器(如果有)、安全钳(如果有)、破裂阀(如果有)、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如果有)、驱动主机/液压泵站、控制柜的型式试验证书,以及限速器(如果有)调试证书;” 5.将1.1(7)调整为1.2(4),并修改为:“用于安装该杂物电梯的机房及井道布置图或者土建勘测图,有安装单位确认符合要求的声明和公章或者检验专用章,表明其井道顶部和底坑的净空间、机房主要尺寸、层门和检修门及检修活板门的布置与尺寸、安全距离等满足安全要求;” 6.将1.2的检验方法修改为:“审查相应资料。(1)~(4)在报检时审查,(3)、(4)在其他项目检验时还应当审查;(5)、(6)在试验时审查;(7)在竣工后审查” 7.将1.3(3)修改为:“加装或者更换的安全保护装置或者主要部件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型式试验证书以及限速器调试证书(如发生更换);” 8.将2.1(1)修改为:“通往机房或者驱动主机/液压泵站及其附件的检修门和检修活板门的通道应当安全、无阻碍,并且设有固定照明装置;” 9.将2.1(3)中的“门外侧应当标明‘机房重地,闲人免进’,

公差配合新旧标准对照表及表面光洁度标准与表面粗糙度标准对照表

公差配合新旧标准对照表及表面光洁度标准与表面粗糙度标准对照表 基孔制的轴基轴制的孔 间隙配合过渡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 旧国标新国标备 注 旧国 标 新国 标 备 注 旧 国 标 新国 标 备 注 旧国 标 新国 标 备 注 d1 db 1 dc 1 d db dc dd de df d3 dc 3 h5 g5 f5、f6 h6 g6 f7 e8 d8 c8 h7 f8 h8、h9 fd d9、d10 g 6 ① ② ga1 gb1 gc1 gd1 ga gb gc gd ga3 gb3 gc3 gd3 n5 m5 k5 j5、 js5 n6 m6 k6 js6 n7 m7 k7 j7、 js7 p5 ① n5 ① m4 ① ② p6 ① n6 ① p① D1 Db 1 Dc 1 D Db Dc Dd De D3 D4 Dc 4 H6 G6 F7 H7 G7 F8 E8、 E9 D8、 D9 H8 H8、 H9 F9 ② ② ③ ③ Ga1 Gb1 Gc1 Gd1 Ga Gb Gc Gd Ga3 Gb3 Gc3 Gd3 N6 M6 k6 J6、 Js6 N7 M7 K7 J7 N8 M8 K8 J8 ② K7 ① Js ①

d4 dc 4 de 4 d5 d6 dc 6 dd 6 de 6 d7 dc 7 h10 h11 d11 b11、 c10、c11 a11、b11 h12-13 b12、 c12-13 ② ② ② ② ②De 4 D5 D6 Dc 6 Dd 6 De 6 D7 Dc 7 D9、 D10 H10 H11 D11 B11、 C11 A11、 C11 H12- 13 ② ② ③ ④ 过渡配合过渡配合 jb 1 jc 1 jd je jf jb 3 jc 3 s5 r5 s7、 u5-6 r6、s6 r6 u8 s7 s6 ① r6 ① ② Jd Je Jb 3 U7、 s7 R7、 R8 U8 ② ②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复习总结案例.doc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总结 ——主要依据XX公司《XXXX勘探报告》 一、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单工程中划分矿段及低品位矿段 根据《铜、铅、锌、银、操、釦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中对矿体圈定的规定,在《钻探基本分析结果表》中划分岀矿体及低品位矿体样段。 1、规范表述 根据《铜、铅、锌、银、银、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附录F中的表述,“F.1.2圈定矿体吋,应在单工程中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将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连续出现大于边界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地段应作为低品位矿圈出。矿体的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品位较高,其厚度与品位的乘积达到米百分值指标时,可圈为矿体。从F.1.3在圈定矿体时,如果矿体边部一侧或两侧为厚大且成片分布的低品位矿时,应单独圈出。在此种情况下,在单工程中圈定矿体时,边界附近允许将相当于夹石厚度的低品位矿体圈入矿体。对夹在矿体中厚度不大,且分布零星难以分采的低品位矿,则无须单独圈出,而应圈入矿体中参与矿体厚度和平均品位估算。” 2、个人解读 (1)任一种主矿元素达到工业品位口厚度大于最小可采厚度的样段划分为矿体; (2)厚度小于最小可釆厚度,但其厚度与品位的乘积达到米百分值(厚度x 品位N 最低工业品位)的样段可划分为矿体; (3)“穿鞋戴帽S 1)矿体边界一侧或两侧有小于夹石剔除厚度的、品位在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之间的低品位矿体,则将其一同归入矿体中,且归入后矿体仍能达到最低工业品位。2)若矿体中间存在小于夹石剔除厚度的低品位样品或无矿样品,则将其一同归入矿体中,且归入后,矿体仍能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注:“最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等参数见《铜、铅、锌、银、鎳、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附录G表G?3、表G?9。 阿多得里呀山勘探区,为锌铅银硫化物矿床,取Pb边界品位0.3%,最低工业品位

最新国家执行有效标准新旧规范对比

最新国家执行有效标准新旧规范对比注:红色为改动后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被代替编号 1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1.GB/T50001-2010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2.GB/T50002-2013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 3.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GB50005-2003 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GBJ5-88 5.GB50006-2010 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 6.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GB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8.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02 9.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01 10.GB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11.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GBJ14-87 12.GB50015-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J15-88 13.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GB50045- 95 14.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 15.GB50018-200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J18-87 16.GB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17.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94 18.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19.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90 20.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1.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J27-88 22.GB50028-2006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 23.GB50029-2014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 24.GB50032-2003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32-78 25.GB50033-201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26.GB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27.GB50037-2013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28.GB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J40-79 29.GB50041-2008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 30.GB50046-2008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31.GB50049-2011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94 32.GB50050-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 33.GB50051-2013 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 34.GB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35.GB50053-201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36.GB50054-201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J54-95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

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原理和一般过程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法等等。 (一)地质块段法 计算步骤: 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 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 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 储量; 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 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 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 (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 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 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 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适用条件:适用于以坑道工程系统控制的地下开采矿体,尤其是开采脉状、薄层状矿体的生产矿山使用最广。由于其制图容易、计算简单,能按矿体的控制程度和采矿生产准备程度分别圈定矿体,符合矿山生产设计及储量管理的要求,所以生产矿山常采用。但因为开采块段法对工程(主要为坑道)控制要求严格,故常与地质块段法结合使用。一般在开拓水平以上采用开采块段法或断面法,以下(深部)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三)断面法 定义:矿体被一系列勘探断面分为若干个矿段或称块段,先计算各断面上矿体面积,再计算各个矿段的体积和储量,然后将各个块段储量相加即得矿体的总储量,这种储量计算方法称为断面法或剖面法。 根据断面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凡是用勘探(线)网法进行勘探的矿床,都可采用垂直断面法;对于按一定间距,以穿脉、沿脉坑道及坑内水平钻孔为主勘探的矿床,一般采用水平断面法计算矿床资源量和储量。根据断面间的关系分为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 1平行断面法 无论是垂直平行断面法还是水平平行断面法,均是把相邻两平行断面间的矿段,作为基本储量计算单元。首先在两断面图上分别测定矿体面积,然后计算块段的体积和储量。体积(V)的计算有下述几种情况: 1)设两断面上矿体面积为S1、S2,两断面间距为L(下图)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