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中化学的生活化

浅谈高中化学的生活化

浅谈高中化学的生活化
浅谈高中化学的生活化

浅谈高中化学的生活化

摘要: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可以从社会生活入手,从而活化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又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关注程度不够,而且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些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存在一定的疑惑或认识上的偏差。

关键词: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化学知识生活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科学探究贯穿始终。这一要求体现了化学是有用的化学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化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热点,使化学教学贴近于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从情境创设着手,在教学过程开展生活化教学

(1)以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化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而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却保持新鲜颜色呢?虽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真正关注过、深入探究过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于是笔者又作了适当的提示: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这一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而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了还原剂(维生素C)。像这类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亲切感,激发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用时事新闻、电视广告等创设问题情境

笔者平时自己比较关注时事新闻,也很爱看插播的广告,因为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而将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可增加形象感和人文性。化学课也不再枯躁乏味,课堂也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把实验教学与生活现象结合,增强学习印象

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学好化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过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但是整个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有很多,如何去记住这些方程式是一个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应实质的理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制,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有些演

示实验是教师做给他们看的,这样学生对实验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可以将化学反应与生活中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对于反应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例如介绍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物是偏铝酸钠与氢气。很多学生总是忘了金属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或者知道会反应,但总忘记生成物是什么。所以在介绍这个反应时,可以引导他们想想每逢节假日,有些小商贩在街头卖氢气球,他们是如何制备氢气的。这时很多学生都会联想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密闭铁容器。初中时候讲过利用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制取氢气,学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如果卖氢气球的用的是这个原理制备氢气的话,为何锈迹斑斑的铁容器不会被酸腐蚀掉呢?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时候引导他们思考铁容器中不应是酸溶液,那会是什么呢?再向他们解释,其实目前充氢气球所用的氢气是利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而不是活泼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所以反应的铁容器才不会被腐蚀。有了这层认识,学生对这个反应的印象就深刻了。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就会更加牢固。

四、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中的元件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所用的物品熟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化学教学贴近,消除畏难情绪及对化学的神秘感,顺应学生爱玩、爱动脑的心理,使其玩出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的元件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完成实验,学生获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经验和动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经验是相关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练习体验,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学生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学实验增添了一个物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总之,化学学科是一门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高度归纳、抽象化处理的特殊学科,要提高教学质量,不应当仅仅从抽象知识入手,还应当在结合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灵活地对知识进行融合和演示,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长期不尽如人意的局面,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香妹.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2).

[2]张文波.浅谈化学与生活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08(19).

[3]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