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南京市发展历史分析研究

关于南京市发展历史分析研究

关于南京市发展历史分析研究
关于南京市发展历史分析研究

摘要

通过对栖霞区休闲空间的社会调查,来了解现有休闲空间的布局及设施的利用率,进而研究人们对现有的休闲空间的看法和需求以及研究居民理想居住地与公共休闲空间距离的最佳值和他们对休闲方式的不同需求。在此调查基础上,来分析研究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需求的动态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问题,最后提出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休闲空间;居民;栖霞区

ABSTRACT

Social survey of qixia district residents recreational space,studies people’s attitudes and needs toward the present leisure space and understands arrangement of the leisure space as well as utilizational rate of the appliance.Besides, the survey also studies the optimum value of the residents’ ideal residence and public leisure space and different needs.On this basis,by us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leisure space needs of qixia area residents,the cause of chang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finally,putting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leisure space construction for qixia district residents.

Key words: recreational space;people;qixia district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

1.3研究内容及数据来源 (2)

第二章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分析 (3)

2.1 栖霞区基本概况 (4)

2.2 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区域分布状况 (4)

2.3关于栖霞区休闲空间建设研究调查分析 (5)

2.3.2调查结果分析 (5)

2.3.3 社区休闲动机特征 (11)

2.3.4社区休闲行为时间特征分析 (15)

2.4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现状特点 (17)

第三章栖霞区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形成因素分析 (18)

3.1经济因素 (18)

3.2社会因素 (18)

3.3环境因素 (18)

3.4社区休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18)

3.5社区休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第四章栖霞区居民公共休闲空间问题 (28)

4.1社区居民公共休闲空间设施不足 (28)

4.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 (28)

4.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缺陷 (28)

第五章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改善建议 (29)

5.1加大休闲空间设施建设力度,丰富休闲设施多样化 (29)

5.2构建大众休闲管理体系,强化对休闲空间布局的引导 (29)

5.3注重城市休闲空间布局的系统化,营造人文关怀的休闲氛围 (29)

5.4突出休闲广场个性与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9)

第六章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环境的不断优化,休闲已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城市大众休闲空间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城市休闲空间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休闲空间的发展可以带动城市休闲产业的系统发展,促进休闲经济健康系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休闲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休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多元化及休闲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一些新兴的产业,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缓和城市内部及城乡的贫富差距。城市休闲空间可以促成城市与农村在多方面的作用互补。城市休闲空间已成为城市市民工作与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

现有的研究太注重宏观,大多关注休闲产业,很少关注微观层面,关心人的休闲需求,关注人的精神层面以及休闲意境。南京栖霞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有很多,但密度不够,或者公共空间有的,但体现休闲意境的不够多。了解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提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且具有休闲意境的规划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国外,如果以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一书在1899年的出版为休闲学诞生的标志的话,那么休闲学在美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也逐渐重视了对休闲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政府开始重视休闲空间和休闲产业规划,同时各领域的学者在政府发起下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社区休闲共享空间的规划与用地整备,打造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大旅游时代出现后,旅游学者对旅游目的地休闲空间的规划和研究成果更为典型[1]。西方一些学者在休闲空间的研究方面对海滨地区的休闲空间结构演变作了历史性的研究,如Robert Preston-Whyte对南非东部港口城市Durban的海滨休闲空间从1900年到2000年三个阶段的休闲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研究[2]。

在国内,我国的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A.从时间地理学出发,对休闲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的出游动机及其游憩行为的时空结构进行研究。柴彦威等在时间地理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时间总量对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休闲时间利用类型的休闲活动节奏与空

间特征,并提出了对城市休闲服务设施规划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应意见。B.从旅游地理角度出发,对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和休闲空间规划布局的研究[3-4],但这方面只是个案的研究,如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并分析了上海市环城游憩者的行为特征[5]。秦学以宁波为例,分析了起游憩物质与环境空间结构,游憩行为与需求特征和游憩行为空间的分布规律,为该城市的旅游开发,游憩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6]。C.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的休闲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注重城市规划方面的操作,而与休闲本身的联系不是很紧密。D.从多角度综合地对城市休闲区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RBD的定义,功能类型挤兑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研究[7]。

1.3研究内容及数据来源

对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的社会调查,研究人们对现有的休闲空间的看法和需求,并了解现有休闲空间的布局及设施的利用率,此外,还要研究居民心中居住地与公共休闲空间距离的最佳值,以及他们对休闲方式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研究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需求的动态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建设的对策。

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了解并掌握居民社区公共休闲空间构建的基本思想,使用SPSS/Excel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并了解休闲空间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使用CAD或ArcGIS分析制图分析研究栖霞区居民休闲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了解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提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且具有休闲意境的规划理念。

第二章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南京市栖霞区经济发展,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更加旺盛,我们重点放在对栖霞区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我们对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经济起飞阶段社区休闲生活质量有待提高,休闲设施的规划建设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考虑不够,社区规划有待考虑不同群体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愈来愈多的体力工作不需要人为去做了,人类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总的来说,休闲对于度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着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休闲也是体现我们生活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标杆,与人类的存在价值高低联系紧密的重要领域。我国自95年5月起,开始实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我们的生活价值与质量。同样公民的休闲质量也是我们政府正在逐步关注到的一点,这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休闲对于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的体现愈来愈重要,休闲不但能够使我们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后能够获得身心的释放,而且对于我们一天的精神状态也是很重要的,狭义的休闲多指忙里偷闲,一般更多的突出安逸释然的生活状态,而广义的休闲即是无所事事即为休闲,美国学者杰佛瑞·戈比对休闲定义为:休闲是指通过自己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的驱使下,获得一种相对自由的闲逸的生活情态。

按休闲的频率来划分,可将休闲分为间断休闲和连续休闲;这样的分类方式是建立在居民休闲频率的不同来进行的。间断性休闲是指随机性很大的休闲行为,比如某天去和朋友去酒吧聊天,在时间上是不联系的无规律可循的。连续休闲是强调一种连续的休闲方式,比如每天去小区公园跑步锻炼身体。

按作用可分成两种类型,休闲空间可分为体育性空间和内涵性空间,前者是通过在锻炼体质过程中来使自己获得休闲带来的快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更多的是包括一些体育场馆和公园等等;而后者通过在外出旅游或者去一些影院来提高个人的品味与修养,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使自己的心里获得感更加强烈,通过对生活中的文化舆论来获得更多的生活满意度。

城市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各不相同,一些人的休闲行为需要主动进行休闲的场所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与所在休闲场所的设施质量高低及以往的休闲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还有一些休闲行为是一种下意识的休闲活动效果,由于在日常的生活状态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在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都能够获得休闲的真正效果。不论是哪种休闲方式,都需要有合适的休闲空间来支撑。

2.1 栖霞区基本概况

栖霞区位于南京东北部,北临长江,东界句容,西连主城,南接江宁;总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32万,因境内有"江南第一名秀山" 栖霞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灿若凝霞,故名“栖霞”。栖霞区是南京著名的东郊风景区。区内幕府山、太平山、栖霞山沿江风光带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之多,其中栖霞寺、舍利塔、燕子矶、六朝石刻等尤为闻名。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仅增添了栖霞的魅力,而且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栖霞区是南京重要的交通中转地。沿江附近码头与中国内河最大港口新生港沪宁铁路相邻,横穿东西宁芜铁路打通与皖赣地区的交通联系,并且与宁沪铁路、宁杭铁路、绕城公路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等重点骨干要道构成紧密联系的交通网络。

2.2 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区域分布状况

栖霞区是位于南京东郊赫赫有名的风景名胜聚集区。栖霞区内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众多,尤其以区内幕府山风景区及栖霞山风景区等沿江自然景观带而闻名于天下,区内的风景名胜古迹被评选为国家级旅游景点的有38处,其中栖霞寺、舍利塔、燕子矶、六朝石刻等尤为闻名,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区域分布成片区分布,其中包括八卦洲生态旅游地、栖霞山风景区、幕府山风景区等属于旅游休闲范畴,仙林大学城、马群花园城、龙潭新城等属于商业休闲范畴。其区域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底图来源:南京市统计年鉴

图2-1栖霞区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区域分布图

2.3关于栖霞区休闲空间建设研究调查分析

2.3.1问卷调查情况

我们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查:休闲时间段的选择,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选择,休闲空间的不同需求,休闲方式的不同,休闲地点的选择等。主要通过交谈的方式获取受访者一天的主要活动,从中获取有关居民的休闲相关信息。通过调查获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差异,社区公共休闲设施的现状以及居民对其使用情况,不同收入状况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差异,不同休闲方式在常规休闲类型中所占比重。通过对调查居民休闲的现状,进一步为居民公共休闲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基础。

本项研究采用时间地理学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于栖霞区的180名日常休闲行为与方式进行跟踪研究。调查表格内容设计重点在于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居住地点、休闲偏好选项、日常休闲生活安排选项以及对现存问题的主观答题等内容。设计重点在于了解受访者的每日活动行为的时间构成和空间范围,并以此分离出休闲活动的内容及时空分布。

本次问卷正式发放日期为 2016 年 4-6 月,一共完成180 份问卷,最后回收问卷153份,去除无效问卷,最终可用于分析的问卷量为 135 份,问卷有用回收率为 75%。为取得更多真实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还对一部分居民进行了聊天式访谈,以补充问卷调查中的欠缺。

通过对栖霞区城市居民社区休闲行为的调查,并运用统计软件 excel/spss 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居民休闲的状况,并可对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本文针对居民休闲近况的调查主要包括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质、休闲动机、休闲伙伴的选择意向、交通方式、休闲形式、休闲场合的选择意向、休闲时段占有、休闲花费、休闲满足度、休闲期望等。

2.3.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休闲时间与休闲方式、生活节奏与休闲活动类型、休闲行为的季节变化、双休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差异等方面对居民休闲的影响。

在居民性别比例分析调查中,从社区休闲者性别比例图 2-2 中可以分析出,在栖霞区社区休闲者的135 份有用调查问卷中男性 60 人,占有用调查人数的44.4%,女性共 75 人,占据有用调查人数的 55.6%。从这里可以看出,居民社区休闲进行社区休闲的女性群体明显多余男性休闲者,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但

受性别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男性更喜欢做一些比较冒险的活动,喜欢去挑战一些刺激性的活动,而女性更喜欢安静,所以可以得出,男性更喜欢进行远距离的休闲活动,而女性却恰恰相反,更喜欢去近一些的地方活动,这主要与女性与男性相比空闲时间较少有关,所以女性休闲者参加社区休闲的较多。

表2-1样本人口性别统计表

性别样本数占比

男60 44.4%

女75 55.6%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2 样本人口性别分析图

在居民年龄构成分析调查中,不同年龄的人对休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社区休闲者年龄性别结构表 2-2 中可以看出,在社区休闲居民的年龄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中 16-20 岁与 21-30 岁之间的人群最多,有101人,占全部有用调查人数的 74.8%。这与我们选择的调查地点息息相关,我们的调查主要在仙林大学城附近进行的,因此大学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因为这里青年人居多,我们这边青年人是主要休闲主体。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居民大多是学生或者是刚就业不久的年轻人,因为空闲时间有限,经济消费水平不宽裕,因此,他们更多的去利用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31-40 岁、41-60 岁的休闲居民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6%、7.4%,两者人数相差不大。这两个年龄段社区居民大多已经有一番事业,处于社会的中高层水平,空闲时间较青年群体要集中很多,而且经济水平较高,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更喜欢进行一些远距离的长途旅行,而很少喜欢去近距离的旅行。15 岁及以下和 60 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 1.5%和3.7%。在这次实地调查里,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原因以及儿童的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所以对这一部分的居民很少进行调查,因此实际调查所得比例可能较统计数据较高。

表2-2样本人口年龄结构分析表

性别

年龄15岁及

以下16-20

21-30

31-40

41-60

60岁以

总计百分比

男 1 25 20 7 5 2 60 44.4% 女 1 33 23 10 5 3 75 55.6% 总计 2 58 43 17 10 5 135 100.0% 百分比 1.5% 43.0% 31.8% 12.6% 7.4% 3.7% 100%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3样本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图

在居民家庭结构分析调查中,在社区休闲居民的家庭结构图 2-4 中可以分析出,在这次有效调查问卷中,社区居民休闲人群的家庭结构统计结果这两种主要类型家庭群体是单身家庭和满巢家庭,分别为72人和32人,分别占全部比重的 53.3%和 23.7%,然后是筑巢家庭和空巢家庭,分别为 13 人和 12 人,占全部比重的 9.6%和 8.9%,最少的家庭类型是离巢家庭,只有6人,占全部比重的4.4%。从这里可以分析出,更喜欢参加社区休闲的是单身家庭和满巢家庭这两种类型的家庭结构,主要是因为单身家庭休闲居民更多的是仙林大学城附近的学生,无儿无女,没有牵挂,生活里没有什么烦心事。空闲的时间经常去学校里的图书馆以及学校里的体育场进行娱乐休闲,满巢家庭,比较喜欢在吃晚饭带着儿女到户外散步或者去儿童娱乐设施让儿童自己玩耍,筑巢家庭一般是一些刚结婚不久的小夫妻,更喜欢去一些远的地方去玩或者去郊区旅游,不太喜欢去进行社区休闲。

表2-3家庭结构统计表

类型样本数占比

单身家庭72 53.4%

筑巢家庭13 9.6%

满巢家庭32 23.7%

空巢家庭12 8.9%

离巢家庭 6 4.4%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4 样本人口家庭结构图

在居民受教育程度分析调查中,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对居民很多方面都有影响,文化程度高的人群一般情况下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也越高,同时也影响到居民的休闲需求方式也不同,在社区休闲居民的 135 份的有效问卷中,对学历结构的统计结果图 2-5分析出:具有大学学历的休闲人群数量最多,共有78 人,占到 57.8%,其次是研究生学历,共有 25人,占总有效比例的 18.5%,高中学历占 13.3%,初中学历及以下学历的仅占 10.4%。我们从这里可以分析出社区休闲的居民学历由此可以明显看出社区休闲人群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学历越高的人群越对社会的形式变化由一个更深的感触,越发重视生活的品味和生活的质量,越发渴望自己所在的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符合总计需求的娱乐休闲设施,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程度高是社区休闲人群主要特色之一。

表2-4居民受教育程度统计表

学历样本数占比研究生学历25 18.5%

大学学历78 57.8%

高中学历18 13.3% 初中学历及以下14 10.4%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5样本人口受教育分布图

在居民职业构成分析调查中,每个人的职业给自己带来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带来的假期也是不同的,进行社区休闲活动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从社区休闲者的职业分布图 2-6中可以得到,在社区休闲居民的 13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社区休闲人群主要是在校人员和公司职员,其中学生 74人,占总比例的 54.8%,职员 13 人,占总比例的 9.6%,专业技术人员 16人,占总比例的 11.8%,这里可以看出在栖霞区里在校人员和公司职员更喜欢进行社区休闲活动,对社区休闲设施的依赖程度要大一些,主要因为我们调查地就在仙林大学城附近,尤其是仙林附近的高校,相比较来说,政府工作员工、技工、商贸人员、服务员、家庭妇女等其他选项的休闲者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家庭事务等等原因,社区休闲居民样本数比较低,所占比重都不足6%,退休人员其占总比例的7.8%,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退休人员主要在羊山公园、大学运动场等一些免费的休闲场所进行社区休闲活动。

表2-5样本人口职业分布表

职业样本数占样本比例政府工作人员 1 0.7%

专业技术人员16 11.9%

职员13 9.6%

技工 3 2.2%

商贸人员 5 3.7%

服务人员 4 3%

退休人员10 7.4%

家庭妇女9 6.7%

学生74 54.8%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6样本人口职业分布图

在居民经济基础分析调查中,社区休闲居民经济水平和人们的休闲需求息息相关。收入特征统计图 2-7 来分析出,社区休闲居民的有效问卷中月均收入1500 元以下的最多有35 人,占 25.9%,其二是 1500-2500 元的有 32人,占23.7%,2501-4500元的有 30 人,占 22.2%,其三是 4501-6000 元的有 27 人,占 20%,6001-8000元的有 7人,占 5.2%。而月均收入高于 8000 元的仅有 4人,只占3%,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我们调查地居民社区休闲人群收入大多处在中等及以下水平,而不是以高收入水平群体居多,当然这和我们调查地和调查人群息息相关。我们调查对象以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的学生为主,调查地多在广场及高校内进行的。

表2-6居民人口月收入统计表

月均收入样本数占比

1500元以下35 25.9%

1500-2500元32 23.7%

2501-4500元30 22.2%

4501-6000元27 20%

6001-8000元7 5.2%

高于8000元 4 3%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7样本人口月收入分布图

2.3.3 社区休闲动机特征

每个人进行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因去进行的,同样我们进行休闲也是有一定动机驱使我们的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动机是我们做出某种活动的内因,我们去做这些活动是需要一定动机驱使的外因。休闲动机指引起、指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致使该休闲活动朝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休闲动机是发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

表2-7 社区休闲动态分布表

休闲目的样本数所占比例占样本比例

走出去73 16.2% 54.1%

减轻压力118 26.2% 87.4%

打发时间41 9.1% 30.4%

满足志趣58 12.9% 43%

享受自然50 11.1% 37%

增强体质67 14.9% 49.6%

交朋友43 9.5% 31.9%

其他 1 0.2% 0.7%

总计451 100% 334.1%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8休闲动机分布图

从图 2-8 可以分析出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动机主要是减轻压力,其所占比例为 26.2%。居民进行休闲活动更多的是为了去减轻压力。然后是走出去和增强体质,分别占 16.2%、14.9%。因为在栖霞区建有一些公共休闲设施,如羊山公园、各高校体育场、各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公共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居民走出去和增强体质的休闲需求。紧接着是满足志趣和享受自然,分别占 12.9%、11.1%。再次是与交朋友和打发时间,分别占 9.5%、9.1%。其他只占到了 0.2%。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居民更喜欢去做一些高层次的休闲活动,能够带来更多文化价值的活动更受青睐。

在社区休闲伙伴选择偏向调查中,从图 2-9 可以分析出,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伙伴更多是和一起,其比例为38%,然后是亲人,占 22.8%,然后是和志趣

相投者,占 20.9%,城市居民社区休闲伙伴选择同僚、自己和其他的较少,比例分别为8.5%、9.5%、0.3%。栖霞区城市居民的休闲伙伴更偏向和亲人挚友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群一起进行,这也反映出社区居民城市居民的社区休闲伙伴主要是亲人挚友和志趣相投的人,原因可能是有很多,因为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社区居民之间再也不像以前互相熟知,现如今门对门的邻居都不相认识,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也使得城市居民在进行活动时更多的想到的是亲人和挚友,同时社区居民和亲人挚友在一起对于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是最好最直接的选择。

表2-8 社区休闲伙伴选择偏向表

休闲伙伴选择样本数所占比例

亲人72 22.8%

同僚27 8.5%

挚友120 38% 志同道合者66 20.9%

自己30 9.5%

其他 1 0.3%

总计316 100.0%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9 休闲伙伴选择偏向图

从图 2-10 可以分析出,在工作日里城市居民经常选择的休闲方式中更喜欢进行的活动依次为看电视等家庭活动,占比例 25.2%;去网吧占比例22.4%;逛街、散步,占比例 10.3%。从这里可以得出,由于工作日社区居民休闲时间有限,更多是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到主题公园仅占 4.3%、长途旅行仅占 1.8%。由于工作的性质,在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很少白天时间

空余,所以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基本只有时间进行室内休闲。而在礼拜天,栖霞区社区居民城市更喜欢进行的休闲方式依次为看电视等家庭活动,占比例16.3%;到主题公园,占比例 14.2%;去网吧的比例为 13.1%。从这里我们可得出,室内活动正在明显下降,而室外休闲正在逐步上升,主要是因为礼拜天有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摆脱工作的压力及时间的束缚,看电视等家庭活动,比例由 22.4%下降到 16.3%,其次是去网吧比例由 22.4%下降到 13.1%。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从事户外休闲活动,如到主题公园比例由 4.3%上升到 14.2%、长途旅行比例由 1.8%上升至 4.6%。在节假日里,栖霞区城市居民更喜欢进行的休闲活动依次为旅行,占比例15.1%;到主题公园,占比例 12.3%;看电视等家庭活动,占比例 11.3%。从这里可以得出,因为节假日时间较礼拜天还要多,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远距离的旅行不用在受时间的约束,户外旅行的比例明显上升,成为节假日社区居民居民休闲的主要休闲方式。

从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分析,城市居市民经常选择的休闲方式前三位的次序排列虽有差异,但是依然无法摆脱看电视等娱乐类活动“一类独大”的局面。根据 Sprnig(1993)的调查,看电视是美国人最消耗时间的一项休闲活动,它占去人们大约 50%的闲暇时间[8]。

表2-9 休闲方式选择比例表(表中数值为样本所占比例)休闲方式类别工作日节假日礼拜天

看电视等家庭活动25.2% 11.3% 16.3% 去喝酒品茶 5.5% 9.1% 6.5% 去唱歌 3.2% 4.1% 3.3%

去打牌 3.4% 3.3% 3.6%

去网吧22.4% 11.2% 13.1% 逛街、散步10.3% 10.2% 11.6% 读书9.4% 8.3% 8.7%

跳舞(如广场舞) 1.3% 1.4% 1.7% 遛狗 5.3% 3.9% 4.4%

养花草0.1% 0.4% 0.6%

做保健0.3% 0.6% 0.8%

练瑜伽 1.2% 1.3% 0.9%

锻炼身体 6.2% 7.4% 9.6%

去主题公园 4.3% 12.3% 14.2% 旅行 1.8% 15.1% 4.6%

其他0.1% 0.1% 0.1%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10 休闲方式选择分布图

2.3.4社区休闲行为时间特征分析

1.社区休闲时段分布特征

本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区分工作日、节假日和礼拜日来进行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时间占有量的数据整理。从图 2-11可以看出:在工作日,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少于 2h的占25.1%,2-4 h的占 51.4%,4-6h的占 12.2%,高于6 h的占 11.3%;在礼拜日,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少于 6h的占 22.2%,6-12 h的占 47.1%,12-16 h 的占 18.3%,高于16h的占 12.4%;在节假日,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少于 2d的占22.2%,2-4 d的占 53.2%,4-6 d的占 12.9%, 6 d以上的占 11.8%。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工作日里人们的可供休闲时段集中在2-4h,所占比例为 52.4%;在礼拜天里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时段主要集中在 6-12 h,所占比例为 47.6%;在节假日里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时段主要集中在2-4d,所占比例为 55.2%。其中礼拜日与工作日相比,栖霞区社区居民工作日的休闲时间少于 2h的比例为19.7%,礼拜日的休闲时间少于 6 h的比例为 20.2%;节假日与礼拜天相比,栖霞区社区居民礼拜日休闲时间少于 6 h的比例为20.2%,节假日休闲时间少于 2 d的比例为 19.7%。因为栖霞区城市居民在工作日要按时上下班,不能有太多的休闲时间。在工作日里栖霞区社区居民要正常上班,空余时间很少,从而导致休闲时间很少。在礼拜天和节假日里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可供支配,可以进行休

闲活动,其中显而易见的是在工作日大于6 h的休闲时间的比例仅占 11.5%,而礼拜天和节假日大于 6 h的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更多的时间可以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选择去进行休闲的场所。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11 居民社区休闲时间分布图(节假日/礼拜日/工作日)

2.社区休闲出行时间特征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通过区分工作日、节假日和礼拜日日来进行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出行时间数据的整理。从图 2-12 可以看出:在工作日,城市居民休闲出行时间低于 15min的占 41.5%,15-45 min的占 33.3%,45-90 min的占 22.3%,高于90 min的仅占 5.9%;在礼拜日,城市居民休闲出行时间低于 15min的占21.3%,15-45min的占 36.2%,45-90min的占 29.5%,高于90min的占 13%;在节假日,城市居民休闲出行时间低于 15min的仅占18.5%,15-45 min的占

28.4%,45-90min的占 22.5%,高于90 min的占 30.6%。从这里可以得出:在工作日,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出行时间时段主要集中 15min之内,所占比例为41.5%;在礼拜天,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出行时间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5-45min,所占比例为 36.2%;在节假日,栖霞区社区居民休闲出行时间时段主要集中在高于90min,所占比例为 30.6%。在礼拜天,栖霞区社区居民的空闲时间拥有量在逐步增加,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休闲活动。在节假日里更多的关注是出行所需时间,现今社会社区居民休闲距离已经不受任何限制,人们可以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旅行,唯独考虑出行所需时间成本。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得出

图2-12 社区休闲出行时间分布图

2.4栖霞区公共休闲空间现状特点

第一,从休闲主体看,栖霞区社区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不尽相同,社区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休闲空间的多样需求受年龄、性别、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的休闲行为大多数是随机性的,社区居民进行休闲行为对休闲活动的多样要求也就随之而生,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共同决定这社区居民的休闲质量的高低,所以栖霞区社区休闲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居民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对休闲空间的满意度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休闲娱乐场所。

第二,从休闲客体看,栖霞区社区休闲空间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及其娱乐设施,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由于社区休闲行为的个人意愿性强,空间设施的布局更多考虑到社区居民需求,同时也存在系统性问题。其一休闲行为发生频率高带来的休闲设施不足,其二休闲人群的自发性易引起休闲活动的集中,从而带来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时间性强。社区居民休闲和时间息息相关:其一,工作占据了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社区居民的休闲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其二,季节的变化对休闲方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陈静学号:514113001875 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

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 2.1 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南京老城中,历史风貌区是“面”,历史街巷道路是“线”,历史建筑是“点”。为形成完整的老城历史风貌街区,在划定“面”与保护“点”的基础上,还需为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历史街巷;线性风貌;评价体系;保护规划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old Nanjing,the area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e“surfaces”,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lines”and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oints”.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as an integrated landscape,not only the “surfaces”and the “points”need to be defined and protected,but also effectiv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linear historical landscape need to be considered. Keywords: historical streets;linear landscape;evalu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南京城的历史底蕴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地名上。老城中很多道路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反应着不同的历史城市格局。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街巷网是城市的筋脉,南京老城骨架仍在,然而筋脉的良好运作却急需线性风貌的保护规划。 一、划定名录范围 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及调研小组共同制定的《南京历史街巷名录》,在2012年曾经收录了133条南京老城区的历史街区。其中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共计91条[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版)》中4.3.3条老城道路街巷格局的保护 ]。后经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人调研小组多次实地调研,查阅历史文献,对比最新城市建设状况,对名录进行增删调整,于2013年制定出新的名录表,一共有165条街巷道路需纳入受保护范围,其中115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内,50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外。本次研究主要以老城历史地段以外的历史街巷道路为研究对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名录确立后,需建立一个便于将历史价值分类分级,量化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原理及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和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蒋涵2012013157 地理科学 摘要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古城形成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区域文化格局发展 一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1 、吴、东晋古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古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古城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再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分)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1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图,该变法 发生在() A.①B.②C.③D.④ 3.(1分)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 4.(1分)有一幅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书法作品是() A.《兰亭序》B.《九成宫碑》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5.(1分)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1分)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B.大兴文字狱C.执行削藩政策D.设立军机处 7.(1分)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C.加强思想控制D.鼓励商业发展

8.(1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她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董必武 9.(1分)“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10.(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的历史如下:史前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在南京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南京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处的年代约为前4千年至前3千年,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还有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古代明孝陵神道南京古为吴地,位于“九州”之扬州地域。传说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筑越城,是南京城垣史的发端。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211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又改为“建康”。西晋经永嘉之乱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建康成为华夏正朔所在。420年东晋灭亡,此后,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直至589年被隋灭亡。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又与此前的吴、东晋合称为“六朝”。南朝时的建康城人文荟萃,相当繁盛,是南京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梁武帝时城中人口已超过100万。然而侯景之乱等战乱给建康城带来了严重破坏,隋军攻入建康灭亡陈朝后,更将建康城邑宫苑完全平毁,仅在石头城置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就此彻底结束。唐代,建康故地又逐渐发展起来。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唐朝灭亡后,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此后南京城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大都,将蒙元逐出中原,南京第一次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有南京六部等机构。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为南明弘光帝。次年,南京被清军攻陷,降为江宁府。清初,江宁为江南省省府。从康熙六年江苏、安徽分别建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和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同为江苏省省会。同时,又在江宁又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朝的江宁在经济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此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沿长江进逼江宁城下。清廷与英方签订《江宁条约》。1853年,太平天国攻入江宁,定都于此,号“天京”。洪秀全在城内兴建了豪华的天王府。1864年,湘军攻入南京,激烈的战争及湘军的掳掠将南京城市几乎全毁。战后的南京一度极为萧条,直到1899年南京仪凤门(今兴中门)外长江边的下关才正式开辟商埠。随着1906年的沪宁铁路和1911年的津浦铁路先后通车,南京作为南北陆路干线和东西水路干线交汇的交通枢纽得到复兴。近现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临时大总统办公室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不过不久袁世凯就将民国首都迁往北京。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南京时的暴力排外行动和外国军舰炮轰下关,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南京事件,成为国共分裂的重要前奏之一,不久就发生了四·一二政变。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6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100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摘要:南京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历史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我通过分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 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垣。公元前333 年,楚国建金陵邑,南京“石城”之名,便渊源于此。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建康在隋灭陈后全部平毁,至今其确切的城址仍然是一个谜。南唐烈祖李异于公元914年重建金陵城,并作为南唐的首都。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围25里,凡八门” ,四至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成为明南京城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依北斗七星筑南京城墙,历时21年告竣,筑有四重城墙,即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宫城和皇城依据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成为北京宫殿的范本。明南京的城市建设,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清代改江宁府,驻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清军攻克江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民国定都南京后 ,开始了首都计划,修筑中山大道等通街大道,兴建了数量可观的民族形式和其他标志性建筑。今天的南京城源于江防要塞,复兴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颓于太平天国(1853—1864),再兴于清末南京正式开埠至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多有破坏。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进行了一些新、复建工程。此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近代建筑往昔繁华景像也一去不复返。经历了三次重要城址变迁和多次战火洗礼,成为由多重历史沉积构成的城市。 2、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侯志勇 100321037 10艺术设计(单)环境艺术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优美。古称金陵,简称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皖两省交界处,省西南部。东距市300余公里。东接省市、句容市,西邻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南接市(宣州区、郎溪县)、省市,北连省仪征市、省天长市。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98平方千米。市区东接省仪征市、市、句容市,西连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北邻省天长市。市区面积48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2004-2005年我市在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加快了城市交通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正式运营,长江四桥很快通车,城市“井”字形快速环形成等一系列交通建设的完成,为我市的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一、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市交通现状 (1)居民出行:居民出行方式变化明显,表现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与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所有机动车出行方式比例均明显上升,其中出租车的出行比例逐渐上升,私家车的出行比例急剧上升。 (2)机动车拥有量:自行车居首,电动车次之,私家车最后,对外交通客货运输总量平稳增长,客、货运结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客运仍然以公路为主,而货运以公路、水运为主。 (3)交通建设:围绕“一城三区”、重大基础设施、老城环境整治等,完成了以下主要建设项目: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竣工;地铁一号南延线;长江四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以上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优化了市的空间布局和路网等级结构,减少了人流与车流相互冲突和干扰,促进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以南京市为例 城规一班祁建树 n151002112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 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 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战略符合南京的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深化。 “一疏散”与“三集中” 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指导下,南京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一城三区”,老城人口过密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大学、建设逐步向新城、新区集中,一个“以长江为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格局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在“一疏散、三集中”推进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人口疏散依托的不是就业与消费场所的发展,而是新区住宅开发,致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开始是河西北部,一个睡城,人们住到河西,工作在老城,带来大量交通拥堵,接着蔓延到江宁、仙林,带来新的交通告急,改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后来又蔓延到江北,带来大桥更大的交通流。大量的交通需求推动着交通建设,交通的改善又刺激着私家车的剧增,引发更多的远距离购房,形成新一轮循环并引发更大的交通流量。其二,在推进上过于依赖市场机制,缺乏有力的整体调控。每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大部分仍集中在老城,老城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不降反升,新区建设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老城人口疏散相对迟缓且随开发建设速率呈波动状态。这些问题的症结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系─即“一疏散”与“三集中”关系的准确把

南京的历史

从南京别称中看历史 南京,这是一座奇怪的城市,它是现代化的文明都市,但却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有历史就有故事,有故事的的城市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回味滚滚长江淘尽的千万英雄,思考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与启发。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学者于丹也曾评价:“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国前一千年的历史你看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看南京。” 讲到南京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孙中山先生赞扬南京的地理位置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历史上南京既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又因其不断地遭受战火的打扰,但它又会不断地在荒草瓦砾中重现繁华。南京有很多的称谓,冶城、越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龙盘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钟山风雨帝王城,这些都是南京的别称,下面可能会提到。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南京在这个

时代开始进入历史的长河中。南京古为吴地,吴王夫差继承王位以后,为争霸天下,非常重视金属冶炼和兵器铸造,而当时南京西南铜井一带有丰富的铜矿、锡矿、铝矿,正是铸造青铜兵器不可缺少的好原料,南京由此才得以初露头角。相传在冶城山下也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吴王剑池”,更有传说认为“干将”和“莫邪”两剑是在南京的冶城铸就的。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规模的冶炼作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而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勾践的两大谋臣之一范蠡建造了越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楚威王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古城,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古代很多诗人都提到了这一名称,如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李白曾游南京,写下《金陵三首》,如其中的“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金陵空壮观,天堑争波澜”等等。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_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 ——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王 桉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街道伴随城市的形成而产生,它不仅负载着交通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室外交往活动空间的公共场所,街道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模式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街道形式因为不适应新的机动交通方式而被改造,萎缩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失去了原有活力。本文试图从传统街道空间的功能与构成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吸取街道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当中,力图重塑多样性的生活化居住街道。[关键词]街道;空间场所;非线形;居住小区;居住街区 作者简介:王 桉(1986-),女,江苏宿迁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研究。 一、引言 相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街道属于“线形”的范畴,然而,就其功用性而言,街道则是“非线形”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街道是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通过街道,人们不仅可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甚而,街道会具备广场的功能而成为集会的场所。然而,近两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历史街区中街道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主义规划理论中纯粹的交通路网所取代,街道中供人停留,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街道沦为相互间的交通枢纽。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者们也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将各种功能元素进行完全的划分,空间秩序井然,功能明确,但小区确也因此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 二、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分析 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人们可以在这里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在居民的传统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 (一)“街道”概念的确定 克利夫?芒福汀曾经为“路”下过定义:“路—一度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它是联系各地的一种通用路线,使用者是马匹,步行者和车辆”。该定义强调了路作为“线”的含义,着重于两地之间的线形的运动。街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到线形分割的作用,自然也具备该特性,然而,街道的特性更在于—具备一定宽度的小巷,它是相邻房屋间的线性的表面,其上有各种运动的发生,对于宽度所显现出来的特性,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街道的“非线形”的含义,街道作为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不仅只是通道,它有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多种活动的载体。 (二)街道的功能 现代主义运动的支持者总是把交通运输的功能性需要提到一个高度上,因而导致了对于街道和街道建筑的忽视。一条街道不可能容纳高速移动的交通,但这并不意味着街道就没有用,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指出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交通运输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式,道路的细分虽然使“行人再也不会碰到高速的车辆”但,人们的生活不仅限于此。 要激励人们对于的积极性,不仅要重视满足现有的需要层次,还要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提供条件,这样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使人们的行为持续发展。人们通过对空间形态的把握,知晓自己身在何处从而获得安全感,通过对环境特征的认知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街道不只是为单个家庭也为群体服务的公共场所,作为一个为群体提供服务的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所满足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精神上的某种需求。 (三)街道的形式 不考虑街道是一条通往其它地方的公共区域,它也是有着确定的边界线的,它是一个周边以成群的住房所包围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扩大成为集合地或广场。在任何时候,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 (1)建筑与街道的紧密共生 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的生存能力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在欧洲的许多传统城镇中,街道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外部的“起居室”,这种空间所具有的“内向性“赋予人们强烈的保护感和归属感,日本当代的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曾经在《街道的美学》中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分析,(图1)将意大利的街道地图进行黑白反转,结果,会发现街道与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不明确的空间,因此即使把这幅地图黑白反转并列来看,作为地图来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表明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

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城市历史沿革 ? ?2006年03月21日来源: ?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 ? ? 吴越楚地图 ?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 ? 孙吴都建康图 ?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 东晋建康图

?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 ? ? ? 隋将州图 ? ? 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南出宫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 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 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 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 (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 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 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南荒都诚变迁示倉烂 ■■ ■ ■ ? ■ ■■II 曹 图1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 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中考试卷 历史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与秦朝的郡县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与秦朝的郡县制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都县制,都下设县,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故B符合题意;开创考试选官制度的朝代是隋朝,故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故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说法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故C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故材料评述的是唐番和亲的意义。故A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题干的“市舶”指的是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宋高宗的话,表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故C符合题意;五铢钱的统一铸造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在清朝前期实行,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故B符合题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戚继光是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三个人物和题干材料无关。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故题干的“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般”叙述的是虎门销烟。故A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