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云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实验二弗兰克-赫兹实验

学生姓名:马晓娇学号:20131050137 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系 2013 级天文菁英班专业

指导老师:张远宪

试验时间:2015 年11月 20 日 13 时 00 分至 15 时 00 分

实验地点: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类型:教学 (演示□验证□综合□设计□) 学生科研□课外开放□测试□其它□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汞的第一激发电位,验证原子能

级的存在;

2. 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二、实验原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沿着以核为中心的各种不同直径的轨道运动。对于不同的原子,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分布各不相同。

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对应的能量。当一个原子内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该原子就处于一种受激状态。如图l所示,若轨道上为正常状态,则电子从轨道Ⅰ跃迁到轨道Ⅱ时,该原子处于第一激发态;电子跃迁到轨道Ⅲ,原子处于第二激发态。图中,E1、E2、E3分别是与轨道l、Ⅱ、Ⅲ相对应的能量。

当原子状态改变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若原子从低能级En态跃迁到高能级Em态,则原子需吸收一定的能量△E:

V(1)

E Em En

=-

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原子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二是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本实验利用慢电子与氩原子相碰撞,使氩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从而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正常状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相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之间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几乎不损失。如果电子的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所传递的能量值恰好等于原子两个状态间的能量差,而其余的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电子获得能量的方法是将电子置于加速电场中加速。设加速电压为U,则经过加速后的电子具有能量eU,e是电子电量。当电压等于Ug时,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能使原子从正常状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因此称Ug为第一激发电势。

弗兰克一赫兹实验的实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电子与原子的碰撞是在充满氩气的F—H管(弗兰克一赫兹管)内进行的。F-H管包括灯丝附近的阴极K,两个栅极G1、G2.板极A。第一栅极G1靠近阴极K,目的在于控制管内电子流的大小,以抵消阴极附近电子云形成的负电势的影响。当F—H管中的灯丝通电时,加热阴极K,由阴极K发射初速度很小的电子。在阴极K与栅极G2之问加上一个可调的加速电势差VG2,它能使从阴极K发射出的电子朝栅极G2加速。由于阴极K到栅极G2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在适当的气压下,这些电子有足够的空间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在栅极G与板极A之问加一个拒斥电压VG2,当电子从栅极

G2进入栅极G2与板极A 之问的空间时,电子受到拒斥电压VG2产生的电场的作用而减速,能量小于e VG2的电子将不能到达板极A 。

图1

当加速电势差VG2由零逐渐增大时,板极电流IP 也逐渐增大,此时.电子与氩原子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当VG2增加到等于或稍大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g 时,在栅极G2附近.电子的能量可以达到临界能量,因此,电子在这个区域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几乎把能量全部传递给氩原子,使氩原子激发。这些损失了能量的电子就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 ,因此板极电流IP 将下降。如果继续增大加速电压VG2,则在栅极前较远处,电子就已经与氩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几乎损失了全部能量。但是,此时电子仍受到加速电场的作用,因此,通过栅极后,电子仍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 ,所以。板极电流IP 又开始增大。当加速电压VG2增加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g 的2倍时,电子和氩原子在阴极K 和栅极G2之问的一半处发生第一次弹性碰撞,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电子重新获得激发氩原子所需的能量,并且在栅极G 。附近发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电子再次几乎损失全部能量,因此,电子不能克服拒斥电场的作用而到达板极A .板极电流IP 又一次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加速电压VG2满足式(2) :

2

VG nUg (2)

时,板极电流IP 就会下降。板极电流IP 随加速电压VG2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知,两个相邻的板极电流IP 的峰值所对应的加速电压的差值是11.5V 。这个电压等于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图2 IP-VG2曲线图

三、实验仪器

F H H --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对冲汞的弗兰克-赫兹管加热,温度可调节。当弗兰克-赫兹管面板上的温度指示灯变红色时即可调节灯丝电压 1.6F V V = 、控制栅电压

1 2.6G K V V =和减速栅

2 1.0G K V V =。

1、 联机测量

(1) 进入实验:按照弗兰克-赫兹实验仪面板上的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打开电源

(2) 开始实验 A 、输入实验参数 B 、采集数据 2、 手动测量

将“扫描选择”调到“手动”档进入手动测量模式。观测数字电压显示窗口,不断调节扫描电压,从电流表中读取相应的电流,记录数据,绘制曲线。 3、 用步骤1的方法分别测量为140°C 、160°C 、190°C 时的P a I U - 曲线,研究其差异,并在实验报告中说明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五、实验数据

实验指导老师签名 学生签名

实验指导老师填写

1、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准确□

2、有无涂改抄袭现象□

六、数据处理

Franck-Hertz 图

各峰值之间的差为 12345630.217.912.341.230.91152.741.211.565.252.712.577.765.212.590.777.713U v v v

U v v v U v v v U v v v U v v v U v v v ?=-=?=-=?=-=?=-=?=-=?=-=

故Ar 的第一激发电位为:

123456

6

12.31111.512.512.51312.16U U U U U U U v v v v v V U v

?+?+?+?+?+??=

+++++?==

七、习题

1、为什么

P a

I U -呈周期性变化?

当2

KG 间电压2G K

U 逐渐增加时,电子在

2

KG 空间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多的

能量。当电子取得的能量较低时,与氩原子碰撞不足以影响氩原子的内部能量,板极电流

A

I 将随

2G K

U 的增加而增加。当

2

KG 间加速电压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

电位时,电子在栅极附近2

G 与原子碰撞,将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原子从

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失去几乎全部动能,这些电子将不能克服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A ,板极电流

A

I 开始下降。继续升高加速电压UG2K ,电子获

得的动能亦有所增加,这时电子即使在2

KG 空间与氩原子相碰撞损失大部分能

量,仍留有足够能量可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A ,因而板极电流A

I 又开始

回升。因此,凡在

2G K g

U nU = 的地方板极电流都会相应下降。

2、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的改变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如何解释? (1)灯丝电压对实验曲线的影响:灯丝电压越高,曲线位置越高。这是因为升

高灯丝电压,灯丝温度将升高,电子更容易受激发逸出,因此相比低灯丝电压时,参与碰撞的电子密度高。这样检流计检测到的电流就要大一些,从而出现曲线位置随灯丝电压增大而升高的情况。

(2)控制栅电压对实验曲线的影响:发逸出,,参与碰撞的电子密度高。这样检流计检测到的电流就要大一些,会出现曲线位置随灯丝电压增大而升高的情

况。 第一栅极电压的影响1 G K U

为K 附近一个小的正向电压,用于驱散附在热阴极上电子云的作用。增大此电压,将有利于电子逸出进入2KG 空间,使曲

线位置上移。

(3)拒斥电压对实验曲线的影响:阴极拒斥电压用于加热灯丝,升高灯丝电压,灯丝温度将升高,电子更容易受激发逸出,参与碰撞的电子密度高。这样检流计检测到的电流就要大一些,会出现曲线位置随灯丝电压增大而升高的情况。

八、误差分析

(1)读取电流时,由于仪器的自身元件问题,电流并不稳定,所以读取时不能读得很精确。

(2)在测量Hg的激发电压时,跨度电压为0.5V,在取到的数据峰值处,不一定是真实的峰值。所以也会产生误差。

(3)一起元件,以及激发态原子的不稳定性,都可能造成误差。

九、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研究电子碰撞氩原子能量交换过程,论证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证明了玻尔原子理论。并测得了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教师评语:

签字:备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