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整理精校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教案

1104 09:16

::

单元整体分析

( 1 )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品味和鉴赏中外优秀作品,感知美,接受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散文是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重要学习内容。因为许多中外优秀散文作品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单元包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名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三: 1 、景美情浓。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写景精美,情景交融,情味浓厚。 2 、意蕴深厚。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联想和思考。 3 、语言优美。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本单元的三篇散文的语言更是各具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总的来说,本单元的三篇抒情散文具有三美:景美、情美、言美。

就具体教学价值来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教学价值之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 、接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境界。

文贵有情。写景散文中,情,是写景的灵魂;景,是抒情的载体。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是风景画,社会人文环境的描写呈现的是“风俗画”、“风情画”。

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呈现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合称。“意”是指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指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图景。阅读鉴赏写景散文首先是解读语句并通过想象组构再现散文呈现的审美画面,进而感受品味审美画面所蕴含的的思想感情。

学生可以通过对本单元的三篇经典写景状物散文中画面的把握,感受自然画面和人文画面所蕴含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

2 、感受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位。

自然风物一旦纳入人类的视野,印上人类的足迹,被赋予人类情感的象征意义,也就有了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这种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蕴含于文本中,开启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本单元三篇散文的的自身修养和创作状态决定了作品的人文底蕴、文化韵味,进而决定了读者对人文精神摄取的丰富和深厚。本单元中的课文大都可以挖掘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故都的秋》,对秋的感觉不是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直观感受上,而是迁移到古今中外的广阔领域,沟通与文化人、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个饱读中国传统诗书的人士对秋的感觉。所以说,读这些散文,读到的不只是一个美的文本,还是一个充满文化意蕴的文本。

3 、体会高尚情操,净化灵魂世界。

山水风物可以美化情操、净化灵魂,模山范水的散文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作品对读者的心灵的感染力更强于自然的山水风物。如余树森先生所说:“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所以读《荷塘月色》,不仅读出或浓或淡的真情,还要读出纯正的思想和高洁的人格,唯此,才是真正读通读懂了。而《囚绿记》具有慑人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传达出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真正价值。所以说,读散文,不只是在读“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还是在读“道德文本”“灵魂文本”。

教学价值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本单元三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散文都蕴含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价值三: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美。

优秀的写景状物散文,往往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生动细致地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例如,《荷塘月色》的语言朴素自然、典雅精美、准确生动、贮满诗意。全文用了三十个叠字,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翁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清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那么学生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定会受到优美隽永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着其他文体文章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因而教学过程中,突出咀嚼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 2 )该单元内容(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两个主要问题

写景状物散文往往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意理趣。本单元三篇散文写景精彩,情味浓厚,所以要重点把握“景”和“情”两方面的问题。

一、赏析美景

写景技巧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值得仔细品析玩味。

1. 摄取景物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写好片段景物是关键。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这是景物的空间片段。再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这是景物的时间片段。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应该多品析景物片段描写,这样可以得到更加鲜明的印象、更加丰富的感受。

2. 甄选写景角度。散文作家们往往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 如《故都的秋》的“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 ,“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是写俯视之景。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某种程度上,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而专取一种角度写景,可以把景物的特征写得充分、彻底。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并获得写作的启示。

3. 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而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首先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情境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其次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可以化文字形象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并进入课文情境,也可以体会和借鉴写作方法。

二、体味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作家的情意理趣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使文章情脉跌宕多姿。本单元三篇散文的情感表现各有特色。

1. 一致的情感。如《故都的秋》,文眼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概括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的情感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比较平缓地展开的。文章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围绕

“清”“静”“悲凉”来写作,这内心感受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 变化的情感。如《荷塘月色》,文眼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的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波澜起伏的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心里依然不宁静。这条情感线索是一个圆,“不宁静”是这个圆的起点,而游玩后的不宁静是终点。情感线索这个圆与时空线索的圆形结构果因相连,达到了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3. 含蓄的情感。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 交往” ,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 3 )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高中生认知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明显增强。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大的组织性 , 独立性 , 深刻性和批判性。他们一般不盲从 , 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 ,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 喜欢怀疑 , 争论。但并非达到完美的程度,有时好走极端 , 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倾向。

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等借物抒情散文,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写景状物散文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感受。但囿于时代差别,对写作背景的不熟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阅读往往停留在泛读上,不能真正解读写景的精妙和体味情感的深厚。

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感受写景状物散文的三美——景美情美语言美,在此基础上学习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接纳美欣赏美的审美意识。

鉴于以上所述,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一)整体感知,梳理散文脉络。

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写景散文,大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写形线,即对具体景物摹写的文字;一条是抒情线,它有时实有时虚,即有时字面上直白清楚地抒写感情,有时则把感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作为情与景结合的方法,前者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由景而生,在写景中穿插抒情;后者则是寓情于景,字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更有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写景文章常常是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两种方法并用,或者说写景文章常常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

学生抓住了这两条线,也就把握了的基本行文思路,便于学生深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乃至深刻哲理。

(二)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本单元几个文本中极为注重修辞,讲究炼字炼句。那么,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体会炼字妙处尤显必要。

学习语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三)吟咏诵读,体会情感。

如前所述优秀写景散文都有优美隽永的语言,而且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的细腻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所以要特别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细细体味。

不管是品味语言还是体会情感,都需要学生反复吟咏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语文教学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吟咏诵读。读可以品情,读可以悟意,在品读过程中理解景物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生字词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生字词汇总 ——————高考字音、字形专题训练高中语文字词整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橘子(jú)百舸(gě)寥廓(liáo kuò)峥嵘岁月(zhēng róng不平常的岁月)遏止(è)遒劲(qiú) 2.《诗两首》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 chàng)凄婉(wǎn)颓圮(tuí pǐ)青荇(xìng)长篙(gāo)榆阴(yīn)笙箫(shēng xiāo)漫溯(sù)斑斓(bān lán)沉淀(diàn) 3.《大堰河——我的保姆》 青苔(tái)火钵(bō)忸怩不安(niǔ ní)冰屑(xiè)瓦菲(fēi)碾米(niǎn)团箕(jī)荆棘(jīng jí)虱子(shī)凌侮(líng wǔ)叱骂(chì)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氾南(fán )佚之狐(yì)阙秦(quy)杞子(qǐ)逢孙(páng) 5、《荆轲刺秦王》 荆轲(ky)王翦(jiǎn)请谒(ya)封邑(yì)督亢(kàng)戮(lù)没揕胸(zhan)偏袒(tǎn)扼(a)腕拊(fǔ)心淬(cuì)火濡(rú)缕忤视(wǔ ) 曲(qǔ)高和(ha)寡变徵zhǐ瞋目chyn 陛下bì鄙人bǐ图穷匕见xiàn 惊愕a创伤chuüng 箕踞j?jù生劫约契qì 目眩xuàn 6、《鸿门宴》 宴饷xiǎng 美姬j?鲰生zōu 卮酒zh?秋毫无犯戮力lù玉玦jue 樊哙kuài 仆地pū 目眦尽裂zì按剑而跽jì参乘sheng 彘肩zhì啖饭dàn 间行jiàn 揣度duo 杯杓sháo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劳苦功高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 菲薄(fěi bó) 租赁(lìn) 黯然泣下(àn) 噩耗(è) 喋血(dié xuè) 尸骸(hái) 抹杀(mǒ) 攒射(cuán) 浸渍(jìnzì)殒身不恤(yǔn xù) 长歌当哭(dàng)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桀骜不驯(jié ào xùn)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8.《小狗包弟》 作揖(yī)篱笆(lí本字读bā,此处读ba) 吠叫(fèi)舔舐(shì)解剖(pōu)包袱(本字读fú,此处读fu) 拍摄(shè)呻吟(shēn)揪心(jiū)租赁(lìn)义愤填膺(yīng)修葺(qì)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步履稳健(lǚ)激亢(kàng)酣畅(hān)涕泗交流(tì sì) 博闻强记(qiáng见识广博、知识面宽,记忆力强) 酣畅(hān) 拭目以待(shì)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叱咤风云(chì zhà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完整版)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八年级下Unit5(SecitonA1a—2c) 学时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以Decision making为话题,从学生熟悉的party 出发到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探讨,鼓励学生做出自 己的决定,并对这一决定所带来的结果进行讨论。通过“Talk about consequences” 来学习if 引导的条件 状语从句,掌握用be going to 来表示将来的时态,正确使用情态动词should。 SectionA部分以一副在实际生活中的图画为开篇。该图引出了学生在练习新语言时需要用到的重点词 汇,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人物头上的气泡中,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练习新语言。用”If you do, you will…You should…”句型及对话来谈论学生熟悉的party,接下来是几个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学生独 立,结对或组成小组完成多种练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语言,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SectionA中,涉及到了三个话题:话题一:以不同的方式去参加聚会会出现的各种结果。话题二:在 各种可能的时间举行一次班级聚会会出现的各种结果。话题三:在参加End of Year Party 时如果不遵守 聚会规则会出现的各种结果。本课时是一般将来时态的延续,为正确运用这个时态提供场景,也为条件 状语复合句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就整个单元来说它既是本单元的基本语言内容,又 为本单元的知识扩展和语言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般将来时态和一般现在时态,已了解了这两种时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 句等形式。首次接触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在接受上会有一些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的时候要多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在口语运用中判断if条件句的主句、从句也许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运用一般将来 时和一般现在时态也许会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 2.Target language : Are you going to the party ? Yes , I am . I’m going to wear my jeans . If you do ,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 You should wear your cool pants . 3.掌握现在进行时态表示将来(Present progressive as future ). 4.学习条件状语从句: if + will . Language points(语言点) 语言技能目标 (1)能用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作出假设,用will 来谈论结果,如:If you do, you’ll be late. (2)能用“I think I’m going to…”来表达作出的决定,如:I think I‘m going to the party with Karen and Ann.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I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I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并谈一谈教学设想。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文学)。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现代新诗侧重于品味和赏析,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新闻单元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雨巷》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1919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歌。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一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全书共有十个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到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情态动词、反身代词、不定式、连词、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每个单元分A和B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提供了一篇阅读文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 本学期的重点是继续学习词汇和习惯用语,语法知识点:情态动词、反身代词、一般将来时、不定式、连词、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其中现在完成时和连词是本册的难点、重点 二、教材编写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新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编写的。教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起来,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教材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实用性,展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关念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非常具有独到性 . 听力材料的选材是直接影响学生“听”的积极性和听力效果的。新教材选择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列材料,学生可以先从辨音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短句、长句、段落及篇章结构,听力结束后,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进行拓展性的交际训练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贯穿于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语言技能。 语法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新教材特别重视每单元语法方面的系统性与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语法学习能增强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语言输出的生成性。新教材对语法知识的总结以及后面的习题练习,让学生逐步从理性上认识、掌握语言使用的规律,并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 阅读课活动的设计均采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步骤,力求对学生阅读的全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形式上,增加了预测文章大意、补全句子、填空、为文段选标题、信息分类、信息排序、回答问题和判断正误等。教材阅读习题的设计难度不大,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享受阅读乐趣。 教材围绕听、说、读、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Self Check活动设计形式更丰富,涵盖了单词、词块、功能与语法结构等多方面内容,且更侧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写作上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写前帮助,如排序、句型提示、调查表格、选词填空、看图补文;目的在于降低难度、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有准备地输出语言。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掌握课本中最常用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会读、会写、能听懂,在口头、笔头练习中能够运用,能连贯地朗读学过的课文,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基本掌握学过的单词和词形变化,掌握本教材中出现的语法:情态动词could, should的用法,过去进行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等。能使用正确的句型谈论本教材中所涉及的功能项目,进行简单的交流:谈论健康问题;提建议;请求许可;讲述已发生的事情或经历等。 2.学科知识的拓展 在掌握了四会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加深语言知识,通过读、写训练加以巩固,为以后的初三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学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包括四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个模块下又有子目录。首先,阅读鉴赏,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和演讲辞,共计十三篇课文。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我们现在基本都已完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不再多做分析,(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刻。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它是最能体现散文语言的美。)下面是第一单元的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抒写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要试着与学生一起体验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怀。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我们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要尽量创设环境,关注学生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点拨,但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养料。 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共七首。《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屈原执著、高洁的风范等有一定了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最后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本色;还可以体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乐趣。

(完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试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方案》测试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英语(新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需要的趋势下,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在该集团出版的教材Go for it !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 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一套7~ 9 年级英语教材。本套教材供7~ 9 年级的学生使用。全套教材共 5 册,学期 3 年。 (一)教材编写理念与思路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国际 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 掌握语言。 《英语(新目标)》的改编,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 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 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二)教材主要特点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 同时还要了解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 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本套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 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这套教材语言地道,有很多原汁原味、反映西方文化的文段;在第4、 5 册的每单元之后设计编写了阅读专栏,所有内容 均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评价等方 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的教学编 写模式,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 和 Section B 两个部分。 Section A 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 Section B 是在 Section A 基础上的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运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 自身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况下,自主地补充或取舍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3、发展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理解和论证分析 一、考点、考情分析 2017 年、2018 年全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与之前的同类高考试题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将第二个选择题改为论证分析题,考察形式变化了,对应的能力点跟着转移,从之前信息筛选整合转变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第2 题涉及中心论点与主要观点、论述角度与论述重心、论证方法与主要论据、论述的层次思路等,这些构成论述类文本的要素与文本的整体架构密不可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难在何处?主要在于考生对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整体的观照和由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到庞杂的文字和烦乱的信息中间,理不清头绪。因此,从整体读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强化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是二轮复习中重要的提分方法。 二、复习目标 从整体上把握论述文的结构,提升分析论证能力,准确解答论证试题。 三、读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方法 1、画出各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表明作者赞同或反对的情感句等)。 2、提炼关键句(中心句、概括句、情感句)中关键词,全面准确....概括各段意思。 3、将各段的主要内容连缀成段,反复读几遍,弄明白文章整体内容。 4、创建思维导图,分析论证方式。 四、讲读文章 2017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案人教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 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 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 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 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 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 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 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 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 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 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新课标及教材分析 本门课程统一考试。

(18班(专升本):1、讲本课程成绩评定一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百分制;按照学生平时表现确定:课堂讲课及回答问题等、课外阅读、写作及其他(如从事与教学有关的的事情:外面当老师(家教))、参与教学竞赛等)。学生用6周的时间争取平时成绩的满分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况且我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有相关证明),但总有一些(甚至很多)同学不积极争取,很是头痛。如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是一件麻烦事,但本来不应该为老师来担忧;2、以后每次课堂上的每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就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等讲5分钟;3、学习课标(有有关ppt )(讲生硬了)(第一次) 18班:(第二次):1、学生先讲,我来评,学生也可以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真正做到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课文是不容易的。2、让学生了解以往的相关试题(该科目期末考试试题)。3、按照教研活动的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给学生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有相关的教学大纲(时间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满意)18班:(学生怕提问、回答问题等,还是怕犯错误而受到惩罚(如被人家讥笑、被老师批评),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对此,我打算:在课堂上做得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也奖励,即只要你做了,就奖励!) 1、学生讲5分钟的课 2、继续学习《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18班:(第三次) 9、10班: 1、讲本课程成绩评定一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百分制;按照学生平时表现确定:课堂讲课及回答问题等、课外阅读、写作及其他(如从事与教学有关的的事情:外面当老师(家教))、参与教学竞赛等)。学生用6周的时间争取平时成绩的满分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况且我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有相关证明),但总有一些(甚至很多)同学不积极争取,很是头痛。如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是一件麻烦事,但本来不应该为老师来担忧; 2、以后每次课堂上的每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就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等讲5分钟; 3、名家谈语文学习(有有关ppt ) 4、同学生讨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教材的意义) 5、让学生了解以往的相关试题(该科目期末考试试题)。(第一次) 6、按照教研活动的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给学生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有相关的教学大纲)。 7、学习课标(时间紧)(有有关ppt ) 8、语文教材概论(有有关ppt) ) 学习《古典诗歌》:先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情况。(用高考的相关试题检验) 本门课程是与“语文”相关的。语,指听说;文,指书面语:都是与言语有关的。或者可以讲,凡是与语言、言语相关的,都可以指称为语文。中国古代的教育,只有语文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检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学校: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_考试成绩:__________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40分)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2、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3、选修课程不应该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高中学生要能阅读较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中指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全体学生而非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相同。()1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的教学,因其拓展性要求可以不按照课程目标教学。()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18、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

人教版必修一 教材分析_语文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I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文学)。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现代新诗侧重于品味和赏析,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新闻单元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雨巷》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1919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歌。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一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浅谈高中阅读 大邑县实验中学李东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论文网 一.呼唤回归个体,主张个性化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单一的,狭隘的,即停留在训练和培养阅读知识、阅读技能的浅层次上,只顾及显性的直接目标而忽视隐性的潜在目标。新课标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与文本相遇时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高层次的个体回归。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指向,才有可能辟出一个宽广的教学空间。当阅读教学回归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学生才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才能将文本中的积极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追求合二为一,让学生发展自我,自由地成长。教师应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倾向,悦纳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这样才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绿色阅读”。语文新课标的一大突出贡献在于:重新调整了阅读教学中的各方关系,真正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例如,对喜欢追星的学生笔者采用激励方式,每周让学生听一首周杰伦或阿杜的歌曲,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对爱看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作品的学生,笔者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话作精辟解释,并简单介绍每部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让学生领略武侠小说的文学魅力;有意识督促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和熟读一篇优美散文,并定期由学生本人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三.倡导高品位的课外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标示了三年总计15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推荐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的效应。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冷漠,阅读视野狭窄,精神境界低迷,文学素养浅薄。70%以上的学生喜欢快餐式文化、大众式文化、娱乐式的文化和网络式文化,他们经常阅读的是《知音》《读者》《传奇故事》甚至卡通、漫画等作品;他们喜欢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喜欢韩国美女作家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他们欣赏韩寒的孤傲,欣赏安妮的忧伤,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阅读的主要目的,快感是他们的审美追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激发他们热爱名著,使他们在阅读经典作品中感受巨大的审美震撼,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提高他们的阅读价值水平。 阅读方法有“精读”和“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当今社会信息含量大,变化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目录(全)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3 2 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别康桥…………………………………………………徐志摩8 3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0 4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卞之琳15 风雨………………………………………………………芦荻15 错误………………………………………………………郑愁予16 回旋舞………………………………………………保尔·福尔16 在一个地铁车站…………………………………………庞德17 第二单元 5 兰亭集序………………………………………………………王羲之19 6 赤壁赋…………………………………………………………苏轼22 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25 8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7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31

10 小狗包弟……………………………………………………巴金36 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40 12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42 第四单元 13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4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49 14 包身工………………………………………………………夏衍52 15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孙德宏61 16 *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65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7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73)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76)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79) 朗诵 (82)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86) 奇妙的对联 (90)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