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名为“庠”“序”“校”

的施教机构。

●学校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二章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P32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3)阶段性: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环境是认得发展的外部条件;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环境决定论)b

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c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c.学校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a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b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c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完善;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4、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a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b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c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横向流动功能:根据社会需要,更换工作地点,改变环境而不提升地位。纵向流动功能: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时无关紧要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主要观点:a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

2、社会本为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

主要观点: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c 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是以及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杜威企图实现二者的兼顾和协调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有:a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b坚持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c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培养智、德、美、体、行全面发展的具有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在学生的

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

第五章

●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一)社会因素:a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b政治对教育制度的

制约;c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二)个人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a西欧双轨学制(双轨学制具有阶级性。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

系列(一轨从中学开始基于家庭教育,一轨最初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者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不民主) 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连接。b美国单轨学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有利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c苏联的分支制学制。

●我国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

“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年11月1日颁布“壬戌学制”(单轨制),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

1951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国今天仍沿用了该学制的许多合理因素(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学习苏

联。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内容:a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b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c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e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f 加快发展继续教

●现代学校系统的发展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一、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p120

二、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怜惜,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p124

1、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2、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靠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4、西方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最早提及“课程”一词。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出版,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柏屈。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美)。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1949年拉尔夫·泰勒(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的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

现这些目标c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d我们怎样才能确认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斯宾塞主张学校应该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实质学科。(实质教育课理论)

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对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博比特的《课程》出版,该书被看做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课程》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课程论诞生了。博比特的方法论,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人们把泰勒的这些理论称为泰勒原理器课程开发模式称为目标模式。

四、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等。

学科课程的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b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c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但是学科课程完全排斥经验,过于注重分科教学,也造就了一定的负效应: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授法,容易导致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理解)

五、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六、活动课程的特点: a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b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c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但是活动课程不注重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的引导,存在较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意识是娱乐十级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理解)p130 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等关于教育目的的分类学研究的强调从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人际技能学习领域等方面来设计目标。

八、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设计方式(既强调过程也强调结果)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生成性)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性)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十.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十一.区分p137

课程内容与教科书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十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理解)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直线式:就是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

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布出现。

螺旋式:在不同单元或阶段,使课程内容反复出现螺旋上升,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前后内容不断出现,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加深。

纵向组织:是指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来组织编写。代表人物加涅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来组织编写。

比较来看,纵向组织注重教材内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术性,而横向组织则强调课程内容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和知识的综合性。

十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六个方面: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往重知识传授的倾问,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二级联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七章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承统的课程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教学不只是有教、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并将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相互沟通与紧密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的能动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三、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卢梭认为人天性本善,主张自然教育,反对“原罪论”。卢梭关于儿童的认识对教育界具有启蒙的意义,认为儿童的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被称作是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十分强调要遵循儿童发展的顺序及其年龄特征。不赞成百科全书式的教学。

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第三者”指“系统的知识体系”。p157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把教育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四、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课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也要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性:

首先是间接性,所以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是引导性,需要在教室引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最后是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第一传授或者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第二问题或者探究教学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第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第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第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第四,掌握知识与进行教育的关系。赫尔巴特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论述,强调知识教学与四项品德教育之间的联系,阐明了现代教学的性质与发展方向,被教育界视为教学的一条规律和原则。

第五,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第八章

一、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e.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a.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

b.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c.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d.勉强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发展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4.练习法

5.演示法

6.实验法

7.实习作业法

8.讨论法

9.研究法

三.教学方法的特性:目的性双边性

第九章

一、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1.形成了严格的教学制度。

2.以课为单位,科学的组织教学。

3.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三种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2.上课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b.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积分质量要求。

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

d.注重解惑纠错,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e.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f.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a.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b.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三、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各种摸底考试分班考试)、形成性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书面测试作业批改)、总结性评价(评定一阶段的学习)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用于选拔人才) 、绝对性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用于升学考试,合格考试毕业考试,

不用于甄选人才)

3.根据评价的主题不同,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计划性原则

五、测验的质量指标

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一致性,可重复性。

效度指测验能够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及是否能测出它所要测出的目标。

难度指测验所含试题的难易度。

区分度指测验能够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的程度。

第十章德育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品德发展规律了解

道德认识的发展皮亚杰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道德情感的发展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对道德情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该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个体内部的自然冲动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及其所引发的感情、思想。

道德行为的发展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对于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改变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德育原则(大题)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1.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

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二,疏导原则(重点)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长善救失原则(重点)1.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勇于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一致2.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得到整合、优化。

德育方法

一,明理教育法。(说服法)明理教育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经过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他们悟明道德真谛,自觉践行的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三,情境陶冶法。情境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他利用暗示原理。

四,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品德的方法。

五,自我修养法。自我修养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六,制度育德法。制度与德法是指通过构建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七,奖惩法。(理解)奖惩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美育

美育的概念

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第十二章体育

学校体育的任务

第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

第二时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勇敢顽强,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班主任

培养集体的方法(可能大题)

1,确定集体的目标。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机。构建集体首先要使集体明确奋斗的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要注重健全班的组织与功能。,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以形成集体核心,使班组织能正常开展工作。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班主任应重视全面开展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以推动班集体的蓬勃发展。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这是一个坚强集体的重要标志。班主任应经常注意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并注重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思想行为,为形成正确舆论打下思想基础。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抓住重大偶发事件的处理,组织学生讨论,以分辨是非,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具有针对性。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和帮助等。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1,观察。2,谈话。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研究。

二,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

2,加强学习纪律的教育。

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三,组织班会活动。

四,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五,组织学生的劳动。

1,准备工作。2,组织于教育工作。3,总结工作。

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七,评定学生操行。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2.要相信教育的力量

3.要有家长的情怀

4.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第十五章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的)

二,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以身作则)

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

四,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的素养

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2,教育能力素养。3,教育研究素养。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求生期,强化期,求新期,成熟期。(了解)p 406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要点

辽宁教师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2916388756.html,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班主任的作用、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梳理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 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的概念: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 P4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P 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 方法灵活. P7 (4)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 内容单一, 方法严厉. P7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P8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 .教育世俗化;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现代教育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P11 孔子(公元前 551—— 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雏形)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P13— 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