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跳远的技术分析

跳远的技术分析

跳远的技术分析
跳远的技术分析

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姓名:叶衍青学号:10043201320288

跳远技术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跳远是世界田径大赛正式比赛项目之一,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对跳远距离的影响虽有不同,但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它是田径运动中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运动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本文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下载了近几年中十篇关于跳远运动技术分析的论文,对他们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研究,同时翻阅了很多高等院校的田径教材,对其中有关跳远的章节进行细读和研究。完成了这篇有关现今跳远技术分析的文献综述,研究发现:现在对跳远技术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入,对跳远项目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涉及到了跳远项目的各个环节,包括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而且还就每个环节的细节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研究方向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个案的探索研究,这些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个项目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思路。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只是研究关于其中的一个至两个因素,没有将全部因素都进行一起讨论研究,这或许会带来研究的不够全面性,系统性。本文比较研究有关现今跳远的各环节技术分析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对跳远的各个部分进行讨论和论述,希望能够对跳远技术训练和技术诊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跳远技术分析生物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

1 跳远技术概述

跳远是一项很容易掌握,但是要掌握很好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一项运动。人们通过助跑,然后在起跳线后起跳,最后落坑,测出落地最近点至起跳线的距离,也就是你的跳远成绩。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是为了便于掌握和研究分析跳远技术,我们根据跳远不同的阶段人为的划分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其中腾空的技术动作中,又有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三种空中动作。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技术动作,其实这三种技术动作并没有说

哪个绝对的会提高你的运动成绩,关键还是最适合自己的技术动作,能够最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动作才是最好的。

根据自己掌握的文献资料和所研究出来的内容,分别对跳远的四部分进行论述和解读。

1.1 助跑

助跑作为跳远的技术的重要环节是运动员获得向前运动动力的途径,是决定跳远远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国知网中有关助跑的研究特别多,涵盖了影响助跑因素的方方面面,有助跑的起跑方式的研究、助跑加速方式的研究、助跑距离的研究、助跑的倒数几步的速度,节奏,步长的研究等。还有助跑与起跳结合的研究等。但是研究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很少关于在特殊的比赛环境中的研究,比如说逆风环境中,顺风环境中,不同地区比赛等对运动员的影响。查了中国知网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这是研究不足的地方。助跑对于跳远成绩的影响还可以具体的表述出来。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都己反复地证明,助跑质量的好坏对运动员的跳远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物力学原理我们知道,跳远腾起瞬间的初速度是由助跑水平速度和起跳垂直速度合成的,而其中助跑水平速度起着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对成绩的贡献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1]。因此助跑的主要目标: 一是在助跑结束阶段尽可能地达到平跑时的最大速度;二是为在达到最大跑速的同时能准确地踏板完成起跳动作,为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做准备[5]。

关于助跑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助跑的起动姿势

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助跑的起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姿势;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个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6]。第一种方法,前三步的步幅和速度变化较小,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第二种方法,助跑则比较自然,动作比较放松。但由于是动态,每次踩上标志的位置和速度不易控制,对准确踏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助跑的距离

近一些年来世界最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为40-45 米,约22-24 步,女子则为30-35 米,约17-20步。但是还有更长的助跑距离,如美国刘易斯的助跑距离为51.3米之多,这跟他个人的最高速度的发挥有关系,随其专项成绩、训练水平及绝对速度水平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适宜的助跑距离才能使自己水平速度充分发挥。如果距离不够长,则不能充分发挥出速度水平; 如果过长,则又会造成无效的体力消耗,甚至起跳时速度下降。所以每个运动员确定适宜的助跑距离是训练中的任务。还得根据跑道的性质、天气及自己的身体情况等进行调整。助跑道松软、气候寒冷、逆风和体力不足时,助跑距离因适度的缩短。反之则加长[2]。

1.1.3最后几步助跑

有关最后几步的助跑的研究较多,在《第十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就是关于倒三步的研究,研究表明:世界级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倒三步助跑技术相对稳定,形成了“中—大—小”的步幅节奏和特有的加速上板技术,有利于完成连贯的跑跳结合技术,充分发挥速度能力[11]。在赵承

业的《跳远运动技术分析》也对最后的几步技术有论述,最后 6-8 步的助跑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技术特征,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强调保持跑的动作结构,保持高速度,而不要过多地强调起跳前的准备动作。(2)要强调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而不强调起跳前的身体重心下降。(3)要强调后几步的动作节奏,而不强调最后3步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目前,优秀运动员普遍采用后一种技术,因为在步长不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增加步频,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使助跑和起跳衔接紧密[2]。这些研究普遍揭示了一些规律,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应该是在稳定助跑的情况下加快步频,达到起跳前的最高速度,而不能够为了很好的起跳而牺牲速度。

2起跳

2.1 概述

起跳是跳远完整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运动员在最高助跑速度的前提下,按正确顺序完成一系列起跳动作,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随着起跳技术的发展,起跳形式逐渐经历了被动性起跳、制动性起跳、打击式起跳,一直发展到现在普遍认为较合适的“跑步式”起跳,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起跳技术能较好地保持水平速度,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创造较大的腾起角高度[2]。整个起跳过程由上板、缓冲和蹬伸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力学特征和具体要求。

2.2上板阶段

首先是上板放脚,它是助跑与起跳结合的关键,是人体由“跑”向“跳”过渡的开始。上板放脚起跳动作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腾起初速度的大小和水平速度的消耗,所以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腿膝关节抬得较低,并控制大腿向前作大幅度摆动,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着板,以脚跟触板并迅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约40-50厘米,着地角约60°-70°[2]。一般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时着地角在 ( 66±3) ,因为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有较大的影响。

2.3缓冲阶段

缓冲的作用主要在于减缓起跳的制动力,迅速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为蹬伸创造有利条件,起跳腿膝关节屈膝缓冲使起跳腿伸肌群做退让性收缩,提高了肌肉与肌腱的弹性势能,使肌肉的总收缩力增大。但对优秀运动员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要想取得良好的起跳效果,膝关节弯曲最低不要低于130°,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蹬伸创造有利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起跳腿在踏跳过程中最大屈膝角为140一145度[1]。如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膝关节弯曲度,刘易斯着地时膝角为140°,最大弯曲时为 148°,鲍威尔的膝角为 171°,最大弯曲时为 148°,较小的屈膝角可以在起跳过程中减少身体重心的下降,有利于支撑用力,保证起跳中获得较快的前移速度,使起跳尽可能快地完成。

2.4 蹬伸阶段

前苏联的丘帕等人研究表明,在最大缓冲身体重心处于垂直支撑面3°-8°

有利于提高蹬伸力量,有利于起跳腿由退让性收缩转成主动性收缩,获得较大的蹬伸冲量[5]。当然摆动环节对蹬伸也起着重要作用,蹬伸的目的是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而摆动加大的动作幅度,上肢有意识的向前上方的摆动起到提肩、拔腰的作用,提高了身体重心。下肢摆腿的作用更不可忽视,现在跑步式起跑加快了摆动腿的速度,减短了起跳的缓冲时间,加快了蹬伸速度,摆动腿的幅度加大,带动髋关节的快速移动,有利于起跳腿的充分伸直,所以在蹬伸过程中,要更合理利用摆动的作用。蹬伸阶段的时间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短时爆发性的蹬伸能够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提高起跳角度。因此到现在跳远的蹬伸已经普遍采用快速趴地式的蹬伸技术。这种技术能使髋、膝、踝放松自如,促使髋部迅速前移,从而加快了上板速度。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起跳肌肉的爆发力量,缩短起跳的时间。全脚掌着地,使重心自然下降,并尽快蹬离地面,有利于保持速度和增加垂直速度[9]。

3 腾空阶段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发现有关腾空阶段的文献研究较少。目前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跳远理论认为:在腾空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按一定的抛物线方向运动。运动员所进行的全部空中动作都是为了保持平衡和完成有效的落地,从而更好的利用己获得的腾空轨迹,争取达到更好的运动成绩[4]。起跳结束后,便进人腾空阶段。在腾空中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按一定的抛物线轨迹方向运动。身体重心在空中腾越的远度与高度,主要取决于助跑起跳的效果。由于助跑起跳产生的线运动制动—助跑、起跳制动、绕起跳点产生转动;偏心蹬心踏—支撑反作用力没通过身体重心,形成人体腾空后,形成绕人体额状轴向前旋转的动量矩。为了保持空中的平衡,就须完成一系列的空中动作以抵制前旋。因为人体进人腾空之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人体总重心的运动轨迹不会改变,在无支撑的腾空状态下,一切空中动作只能改变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只能是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运动的补偿,因此,腾空的任务就是调节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减小起跳时所产生的前旋,维持腾空时的身体平衡,形成落地前的最佳身体姿势,以取得落地的最佳效果[1]。运动员所进行的全部空中动作,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和完成有效的落地,

从而更好利用已获得的腾空轨迹,争取达到更好的运动成绩。进人腾空阶段,无论采用何种空中姿势,都必须在完成“腾空步”之后进行。“腾空步”可以较大程度地克服起跳中产生的前旋,有利于完成紧接着的各种空中姿势,“腾空步”之后,根据空中动作的形成可以分为“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三种。在实践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走步式跳远,因为事先对腾空时的走步动作就有所领悟,因而摆动腿能够高效地配合,这样可以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起跳。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在走步式腾空技术中,由于两腿和两臂摆动时的转动惯量不同(腿向前摆时弯曲,向后摆时伸直;臂向前摆时伸直,向后摆时弯曲),而且两腿和两臂的摆动一直持续到落地之前,因此在控制运动员身体在空中的前旋方面能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挺身式腾空技术虽然也可以依靠充分伸展身体,加长旋转半径来减缓身体的前旋速度,但由于在落地时的收腿动作使旋转半径缩短,造成前旋速度的再次加快,不利于获得好的落地姿势[1]。

4落地

落地动作对跳远成绩有直接影响,落地的任务是尽可能使两脚向前远伸,加大着地点和身体重心投影点之间的距离,防止后坐和后倒,使身体移过着地点,安全落地。落地前团身高抬双腿,小腿前伸,脚尖勾起,两臂后摆,当脚跟接触沙面时,向前向下压脚掌两腿迅速屈膝,髋前移,两臂由后向前摆出,帮助身体迅速前移,使身体重心尽快移过落点。由于落地技术相对于跳远成绩的其他因素相比,相对较少些,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环节。从系统的观点看,有效的起跳动作不仅对腾起角和腾起初速度非常重要,而且对形成良好的落地姿势也有很大的意义,这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是有相互影响的。当然,落地后身体各部分移过落沙点主要取决于双腿的屈膝角速度、落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骸关节的前移水平速度,因为落地损失的距离与这三个因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74,一0.78和一0.79,均达到了显著相关的程度,说明这三个速度越快,越有利于身体顺利地移过支撑点[2]。

5 总结

有关于研究跳远的文献很多,从各个方面来研究跳远的影响,比如有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有的从某次大赛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过程研究,有的是从运动学角度研究等。且研究的结论也相对来说比较统一,比如助跑最后几步加快步频以此保持或提高速度,肯定走步式的优势等观点。这些理论导向为训练提供了指导思想。但总体来说有关于影响跳远因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助跑和起跳的研究最多。跳远的腾空和落地技术研究较少;在不同的比赛环境中,比如有风的环境,高温环境中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跳远运动员的失误方面也较少;而且系统研究各个影响因素,从系统的观点研究影响跳远成绩的研究论文也很少。这些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扩大研究的范围,在更多的维度中研究。这对于真正提高跳远的成绩或许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冯树勇. 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 [D].2001,4

[2] 季锋. 跳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3] 马莉芳.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2007.6

[4] 王建伟. 跳远技术运动学诊断系统的初步构建[D]. 2009,11

[5] 肖舟. 跳远的技术分析[J]. 金田. 2013,6

[6] 赵承业. 跳远的技术分析[J]. 少年体育训练. 2009(5)

[7] 李昭文. 跳远技术研究综述[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

[8] 陈爱鞠,钱伟平. 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对成绩的影响[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2013,1

[9] 彭巍. 现代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J]. 福建体育科技. 1991,4

[10] 曾立火,马俊明.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六步速度特征的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11,11(6)

[11] 李玉章,张乐平. 第十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C].第十四届

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 201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