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健康等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显著改善了广大儿童的生存状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与国家、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在这种变化了的社会情境中,儿童社会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迈向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

长期以来,儿童社会政策被视为是对无法从家庭、从经济发展进程中获得必要资源的儿童的国家保障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儿童社会政策被看作一种负责消减市场经济发展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社会开支,是一种“减震器”。它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帮助弱势儿童群体获得必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源,进而在保障儿童权利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秩序。从194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战后资本主义兴盛发展,儿童社会政策在西方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种针对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处境困难儿童及其家庭的收入保障政策与照顾服务计划蓬勃发展,成为福利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张秀兰等,2003)。也因此,这些国家成为保障儿童权利的典范。但是,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福利国家大厦的基础出现松动,以致摇摇欲坠。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国家还是市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杨雄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的状况,发展儿童社会政策成为新时期抚育好儿童的迫切需求。我国儿童社会政策的建设要在价值取向上选择更为积极的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更加注重儿童社会政策的投资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政策受益人的范围,发展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在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与决策模式的积极转型,本文拟对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模式、决策模式与管理体制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社会政策发展型普惠型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1··

场,都无法独自有效承担起扶助贫弱、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参见梁祖彬,2004)。对于部分儿童的福利而言,市场经济不可靠,福利国家难以为继,儿童社会政策的创新迫在眉睫。

在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福利对象主要是“三无”(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固定生活来源)未成年人,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福利机构中的孤儿、弃婴和农村纳入“五保”供养的孤儿(张世峰,2008)。更多的边缘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福利状况则未进入政策视野。在社会压力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儿童社会政策的对象范围与保障水平近年有一定提高,但是相关社会政策的可操作性低,对国家作用的规定不够具体。相形之下,国家更愿意强调父母与家庭在抚育儿童中的责任,它在发展儿童福利的过程中显得犹豫。确实,在文化传统上,中国社会习惯于将抚育儿童的责任加诸于父母、家庭、大家庭,把儿童抚育看作是私人事务,公共政策的触角则很少延伸至儿童抚育等家务事之中(程福财,2008)。譬如,即使我们接受了国际儿童保护的通用标准而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令禁止父母忽视、虐待儿童,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并没有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操作系统去应对儿童在家庭之中遭遇的忽视与虐待;即使我们在法律上承认抚育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责任,当儿童因为父母贫困、遗弃、离异、服刑等原因而在事实上不愿或无力抚养儿童时,国家亦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去给儿童以即时帮助。如果说在家庭功能未因社会发展产生失调之前,国家要求其承担起抚育儿童之责尚可接受,那么,在家庭因为妇女普遍加入劳动力市场、家庭结构小型化、婚姻结构不稳定等原因而不能有效承载起抚育儿童的今天,重新划定家庭与国家在抚育儿童中的责任界限就变得紧迫起来。

由上可见,无论是面临沉重福利财政负担的西方福利国家,还是儿童社会政策正在起步的中国,都面临着合理界定国家、市场、家庭与社会在保障儿童福利过程中的关系模式与责任分配模式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对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与选择。儿童社会政策的意义与经济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它是否只是经济政策的附庸?是否只是消费型的社会开支、甚至社会负担?社会政策投资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的生产性功效?社会政策研究者在千年之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进而提出了积极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Midgley;1999),引起政策研究与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传统的儿童社会政策价值理念不一样,这个新模式将社会政策实践看作是一种社会投资,看作是生产力要素之一。除了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外,在发展型社会政策倡导者看来,社会政策具有明显的社会投资功能。与传统社会政策注重将资源用于减少和减轻人们的不幸和困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相比,发展型社会政策更重视致力于消除或者减少那些会使人们陷于不幸或者困境的因素,而不是在风险成为事实后再向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张秀兰等,2007)。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对象不再只是现实中的贫困者或者不幸人士,它主张通过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能力。

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社会对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平等和人权保护的意识大大增强,民众要求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社会政策,保障并提高公民(包括儿童)的基本权益与社会福利。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阶段。“这就要求我国的社会政策必需坚持福利与发展并重的目标,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去兼顾福利目标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平衡(关信平,2010)。发展型社会政策是这种平衡的最好产物。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看来,儿童社会政策是对社会未来的投资,应该成为社会政策发展的最重要任务。Taylor-Gooby曾指出,只有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和促进个体经济参与的社会福利开支才是最可行的社会政策计划(Taylor-Gooby,1997)。对儿童福利的普遍关注,是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提升儿童及其家2

··

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其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使成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基于这种思考,儿童社会政策的实践,其实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努力。在社会政策层面增进儿童福利,也意味着在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人力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思考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时,我们不仅仅要从儿童权利本位的角度出发,也需站在促进未来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重视发展和完善提升儿童福利的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政策的模式:建设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

在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价值理念导引下,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儿童社会政策模式。社会政策应该惠及哪些儿童?国家责任的边界在哪里?如前文述及,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社会福利政策的范围只是局限于城乡孤儿,政策受益人的范围相对狭小,是一种典型的残余型儿童社会政策。国家只是通过资金扶持与机构照顾的方式为那些从家庭、社会和市场中都无法获得必要照顾的孤儿提供监护服务。在家庭与社区能较好地照顾孩童的从前,这种不作为的政策选择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在这种政策架构下,对于儿童来说,即使没有国家的照顾,儿童仍然能够从家庭、亲属体系与社区中获得必要资源;对于家庭来说,它充分承担起照顾下一代的责任;对于国家来说,社会福利的成本降低了。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残余型儿童社会政策模式的合理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前中国社会,家庭的结构微型化了、不稳定了,传统的亲属体系与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它们无法如传统时代那样良好地照顾好孩童。例如,由于城乡社会流动,目前,中国出现了五千万以上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不能经常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无法如普通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照料;有近二千万的流动儿童,这些儿童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到城市居住,但是父母因为都要去工作却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们;有100-150万左右的流浪儿童,这些儿童与自己的家庭基本或完全切断了联系;还有几百万有待康复、面临就学困难的残疾儿童,有几十万服刑人员子女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这些在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处境困难儿童,无法从家庭、社会与市场获得充分的照顾,急需国家力量的介入,急需儿童社会政策的荫蔽。此外,在妇女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因为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双职工家庭子女的照顾问题普遍存在于城市社会;而随着育儿成本的不断增加,不少年轻的家长面临较重的经济压力,大众媒体甚至将他们形容为“孩奴”。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残余型儿童社会政策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社会政策的边界需要拓展,国家在抚育儿童过程中的角色需要适当调整,消极不作为的被动型儿童社会政策需要改革。为此,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政策的发展要主动呼应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精神,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儿童的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

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的建立,不只是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政治需要,更是回应儿童发展面临的现实,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强化国家人力资本建设的需要。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碰到的是战后福利体制无法有效适应后工业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那么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政策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则在于同时面临传统社会风险与新社会风险。如“十二五”期间,一方面仍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城,城市化任务很重,另一方面开始遭遇青年和低技能工人的就业、空巢老人的照顾、儿童的家庭护理等等问题。但是,坚持社会公平仍是社会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离开了公平,社会政策的社会效益将无从谈起。就目前而言,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明显提升整个社会福利所必需的财力与物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10年,按照外汇汇率折算,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国家

3

··

的财政收入有望到达8万亿。可见,国家现在已经有能力建立起一个适度普惠的儿童社会政策体系,较大幅度地提升儿童的社会福利也成为了可能。推进适度普惠的儿童社会政策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上海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选择为例对此加以说明。近年来,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上海政府面临是否实行“适度普惠型福利”社会政策的选择。外来人口流入在缓解上海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使上海的发展可以获得人口红利的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全日制公办学校共接纳24.75万名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61.61%。2010年,上海将进一步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比例,力争解决90%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后续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将希望在上海进一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据调查,农民工第二代中有2/5是出生、成长在城市,他们与城市已经不可分离,而对农村生活感到陌生、没有务农经验。他们不愿意、不想、也不可能回农村生活。然而,按照我国现行以户籍为依据的中考、高考体制,农民工第二代必须返回户籍所在地的省/市参加中考、高考,上述制度障碍对他们是极其不公平的。因此,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出发,未来上海教育政策面临如何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后教育”的问题。当前逐步、有条件地对来沪人员(包括农民工子女)放开高中阶段教育上海已初具条件,上海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能力剩余明显,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需要亦很强劲。本市高中学龄段的户籍人口数在未来几十年都低于相应的外来学龄人口数。这部分富余教育资源正可以提供给部分流动学龄人口,既满足他们继续在沪学习的意愿,又能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储备满足相应技能需求的劳动力资源(杨雄,2009)。但是,因为户籍、招生制度的原因,是否将他们纳入到上海高中教育之中,变得十分敏感。

三、儿童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从“经验选择”走向“政策科学”

政策问题是关系到尚未被实现的社会价值或需求,而这些需求或价值能够通过公共活动来加以实现。儿童社会政策是以社会公正和儿童权利为基本理念的制度化安排和对儿童问题的集体应对。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导的儿童抚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目标是要通过国家的努力确保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确保其作为儿童的各项权利能够得到实现。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最终的体现是看其政府的公共政策,即政府向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否均衡合理地体现广大民众的利益。

显然,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尤为重要。然而,几乎所有的政策决策案例中,决策者都会面临多重政策目标以及不同目标优先排序选择与权衡的问题,政策选择目标背后存在着价值追求与利益博弈,于是选择过程本身又是一个政治过程。在科学决策与政治决策的平衡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决策模式从“经验选择”到“政策科学”的转变。在人类发展的很长时期,决策过程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判断能力,即个人理性进行决策。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仅凭借个人或一个团体经验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和选择,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以中国人口政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因靠经验选择加以政治动力的推动,导致人口急剧增长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于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又带来了独二代的成长烦恼、人口老化等严峻问题,致使现今我们又遭遇独生子女家庭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社会风险。因此,有关“独一代”到“独二代”公共政策选择,包括政策规划、合理化过程与制度安排,面临社会政策选择之两难(何芳等,2010)。家庭4

··

作为社会的细胞,其结构的变化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甚至带来社会风险。从人口社会学意义上说,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风险最大的家庭(穆光宗,2004)。可见,社会政策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政策作为一系列适应于各种环境与条件变化的函数,政策本身是如何制定的,哪些因素在政府制定或选择社会政策时发挥重要关键作用,这是政策科学时代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体现儿童权利、保障儿童福利的政策基础,如何规避诸如人口政策等儿童政策带来的问题和社会风险,是儿童社会政策从经验选择到科学决策过程必须临面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决策体制向现代决策体制转变的时期,社会政策决策中尚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为尽快实现社会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决策观念,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政策决策系统,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积极借鉴、运用先进的公共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决策领导和咨询、信息队伍,完善决策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应将社会政策决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据卡伦·皮特曼提出的青少年政策分析的框架,有关儿童青少年政策问题,总是涉及“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主题,这其实就为儿童社会政策分析、选择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卡伦·皮特曼,2004)。

按照我们的理解,我国儿童社会政策的决策过程应该要维护最广泛的社会公平,在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导引下,按照建立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的要求,逐步扩大儿童社会政策受益人的范围。儿童社会政策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动公共资源,实施更积极的社会政策。在儿童社会政策的决策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间的关系,将儿童社会福利看作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要不断提升儿童社会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共性。目前儿童社会政策制定、决策过程没有专门规定,给政府在自由裁量上留下很大空间。未来有关儿童权益保护、社会福利的政策制定要征求意见,要广泛吸纳民意,加强社会政策设计的预见性。有关儿童青少年社会政策的“规划”、“大纲”制定(无论是《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还是《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编制),都应是在征集民意和社会公众大讨论的过程之中进行,以尽力保证社会政策决策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民智、民意和社会大众意见。

四、儿童社会政策管理体制:政出多门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发展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政出多门”。迄今为止,中国没有独立的统筹儿童事务发展的机构,与儿童福利有关的事务分别由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检法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分头负责。这种多部门共同致力于儿童政策实践的安排,充分发挥了各部门的专业优势与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合力推动儿童政策发展促进儿童成长的事业。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政出多门,儿童社会政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各自为政、相互不配套,甚至相互“打架”的局面。政策的出台、实施与改革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合力的发挥不足。

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1990年,国务院成立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为国务院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199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务院妇儿工委。作为国务院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国务院妇儿工委负责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妇女儿童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其基本职能包括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为

5

··

开展妇女儿童工作和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等。国务院妇儿工委成立以来,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致力于我国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协助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协调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强化职能,制定措施,实施儿童纲要,整体推进儿童事业,推动了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保护儿童权益的国际公约。应该说,作为协调议事机构,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妇儿工委在推动儿童事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因为妇儿工委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而非实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法律没有赋予其统筹管理的职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它并不能够指导、统筹各部门的工作。不仅如此,妇儿工委附设在作为群团组织的妇联系统,在形式上实际削弱了其工作的权威性。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中,群团组织下附设的机构,很难协调好教育、卫生、公检法等政府行政、司法部门的行动。

因此,苛求妇儿工委去协调好整体的儿童工作并不现实。中国儿童社会政策管理体制必须实现新的创新。从国际儿童事务的发展趋势看,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设立了专责儿童事务的机构,设立专门的儿童事务机构已成为国际趋势,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积极提倡缔约国成立儿童事务委员会。尚晓援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909年就在联邦政府设立了美国儿童局,挪威有专门的儿童与平等事务部,日本有儿童和家庭局,印度成立了妇女与儿童发展司,我国台湾地区在1999年设立了“内政部”儿童局(参见颜维琦,2010)。为了因应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中,有必要在国务院下设儿童与家庭事务部,专门负责儿童发展与家庭政策事务。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儿童社会政策与家庭政策管理事务统一纳入到儿童与家庭事务部,有利于集中力量统筹推进我国儿童社会政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在公共政策层面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与家庭和谐。

参考文献:

1.Midgley,J.(1999).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Social Service Review,Iss.3,PP.3-21.

2.Tylor-Gooby,T.(1997).In defense of second-best theory:state,class and capital in social policy.Journal of Social Policy,Vol.26(3),pp.171-192.

3.程福财.流浪儿——

—基于对上海火车站地区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关信平.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5.何芳,杨雄.“独二代”成长状况、社会风险及应对策略[D](内部报告),2010(8).

6.卡伦﹒皮特曼等.21世纪青少年社会政策:框架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7.梁祖彬.演变中的社会福利政策思维——

—由再分配到社会投资[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8.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9.颜维琦.儿童福利应走向制度化[N].光明日报,2010-6-1.

10.杨雄.重视农民工第二代“义务后教育”问题[J].上海教育,2009(5).

11.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12.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社会政策研究(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9).

13.张世峰.变革中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J].社会福利,2008(11).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责任编辑颜波

6

··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的 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对经济持续发 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社会政策挑战转型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中国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阶段向低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在全 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上,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兴起的 起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 381.2元,1990年是1644.5元,增长了4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起飞的速度明显加 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857.7元,2021年则高达16164.8元,6年翻一了番。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亦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为 6.13万亿元,增长了19.5%;人均GDP达到了22698元,即约为3000美元①。 根据世界通行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3000美元是进入中等发展水平的 标志,比如北非、拉美和中亚一些国家,就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21 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约达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见表2,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人均GDP4000美元的跨越;日韩两国则更为迅速,仅仅历时2年就达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由东西方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知,一般国家经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因此,2021年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人均GDP在越过3000美元大关后,会很快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 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市场取而代之,弱势群体丧 失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阶级提出 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更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权利的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些变化,对社会政策的目标模式、社会福利的项目设计、社会保障的水平和服务递送方式以及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健康等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显著改善了广大儿童的生存状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与国家、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在这种变化了的社会情境中,儿童社会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迈向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 长期以来,儿童社会政策被视为是对无法从家庭、从经济发展进程中获得必要资源的儿童的国家保障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儿童社会政策被看作一种负责消减市场经济发展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社会开支,是一种“减震器”。它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帮助弱势儿童群体获得必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源,进而在保障儿童权利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秩序。从194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战后资本主义兴盛发展,儿童社会政策在西方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种针对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处境困难儿童及其家庭的收入保障政策与照顾服务计划蓬勃发展,成为福利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张秀兰等,2003)。也因此,这些国家成为保障儿童权利的典范。但是,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福利国家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福利国家大厦的基础出现松动,以致摇摇欲坠。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国家还是市 我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杨雄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的状况,发展儿童社会政策成为新时期抚育好儿童的迫切需求。我国儿童社会政策的建设要在价值取向上选择更为积极的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更加注重儿童社会政策的投资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政策受益人的范围,发展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在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与决策模式的积极转型,本文拟对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模式、决策模式与管理体制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社会政策发展型普惠型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1··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试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的角色。 A.政策制定者 B.政策实施者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调整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2. 今后3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 )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管理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3.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的过程。 A.国家法律 B.法制建设 C.社会服务 D.社会公平 答案:C [解答]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反映。社会政策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一系列具体要素和行动机制。 4.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行政机关 B.利益集团 C.参政党 D.公民 答案:A [解答]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5. 社会政策主体出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发言权远远胜过社会政策对象,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A.主动性 B.多元性 C.权威性 D.优势性 答案:C [解答] 相对于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主体的特点有:①主动性;②多元性;③权威性。社会政策主体的权威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政策直接主体身上。它们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来讲,通常处于社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政策论文

摘要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人即为成年人,因此我国采用的“未成年人”概念等同于联合国所界定的“儿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收到外界的诱惑和伤害。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目前,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延续社会的任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更寄托着人类的期望。“今日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未成年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尽管被寄予厚望并受到广泛关注,但因未成年人年龄较小、身心不成熟的特征,使其主体地位易遭到成年人的忽视。未成年人特有的天性和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但其特殊的需求和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正确的保护。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不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人士和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侵权”,保护主体事与愿违,严重违背了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没有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重点研究和激烈探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阶段性评价究竟如何?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政策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社会政策 ——加入WTO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关信平 中国过去近20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动主要受两个重要方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其二是经济全球化,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多地注意到了经济制度市场化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仍分析不够。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是时候,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剧,并同时带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只是对其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反应,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将会超出国界之外。正如各国政府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已经大大减弱了一样,他们对“社会主权”的控制也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挑战。这种情况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而且还将是未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政府和学界对此提前做出准备。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我国过去十几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的问题 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一步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从全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会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一国的社会政策提出严重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会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

致国内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增多,从而导致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二是会削弱政府维持和提高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给付的动机,从而使社会成员、尤其是下层成员获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降低,进而使相对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的这种影响早在6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欧洲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为此,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呼吁建立“全球社会政策”体系,以防止整个社会政策的滑坡。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社会福利平均水平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压力所导致(或加深)的。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社会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 二.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社会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成功的消息一传出,媒体中就报道在我国经济界中有着一种“狼来了”的感觉。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从中闻出狼的气味。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其中不会有狼,而很可能只是表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或者过于乐观,或者过于迟钝。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社会政策发展的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在一定时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国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会导致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从各国的情况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重组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可以预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部分产业、行业和某些劳动者会因此而收益,而另外一些则会相对受害。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创造的就业位置可能会大于损失的就业位置,但至少在就业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短期失业。如果考虑到城市劳动力转化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 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像收入分配这样的问题,很难说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伊始,首先要实现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要调整利益格局,以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因而在阶级阶层政策和分配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1.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人们一般是把中国的改革定义为市场化改革,把改革的起点设定为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开始实行。通常的说法是,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事件成为农村改革发端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包干到户”在一些地方的试行是在1980年代初的事情。1979年9月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还只是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拥有经营自主权,以便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答案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形考1 题目1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只要“不发达”国家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努力克服自己内部各种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从各方面追赶发达国家,最终就会变成和现今的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国家的论述是()。 A. 依附理论 B. 社会趋同论正确 C. 现代化理论 D. 世界体系理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2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选择一项: 对 错正确 题目3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区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规定的。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系统的社会资本概念及理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的是() A. 米德 B. 孔德 C. 韦伯 D. 库利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6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血缘群体是最基本、最持久的群体形式。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7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有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工作方法是()。 A. 社会政策 B. 社区工作 C. 小组工作 D. 个案工作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8 正确 获得分中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最先阐述了社会冲突论思想。 选择一项: 对正确 错 题目9

从社会政策的过程谈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

本 刊特稿 Y a o y a n Y a o l u n 要言要论☆从社会政策的过程谈我国的 义务教育政策 李锐 (内蒙古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0) 作者简介: 李锐(1982-),女,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的研究。摘要:社会政策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团结而实施的政策。[1] 对于义务教 育事业的关注必然要通过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不断充实及完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义务教育政策作为教育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必然要不断吸纳教育政策中已有的相关成果。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教育政策又是社会政策指向非常关键的部分。通过考察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无疑会对全面理解义务教育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展开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社会政策;义务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 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91—02 社会政策,英文通译为social policy ,为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1873年首创,当时他们为解决德国的劳动问题而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从此,“社会政策” 这一术语开始流行。早期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有关劳动关系和社会分配方面的,因此,德国社会政策学会的骨干瓦格纳于1891年对“社会政策”的界定是: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瓦帅拉普将“社会政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他认为广义的社会政策,涉及国民福利及文化、教育、人口、健康与国民经济,并且和精神的、伦理的、宗教的生活有关;狭义的社会政策,则以救助劳动阶级及贫苦民众的生活为目的。 当代美国学者综合西方学者对社会政策所做的界定,归纳出有关社会政策概念的几个原则:社会政策必须注重劳动政策;社会政策不能离开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必须是解决民生问题或预防社会病态的国家政策;社会政策必须是寻求全体人民的社会安全与机会平等的国家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是可能随时代背景不同而有所变更的。因此,“社会政策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经由国家立法与行政的手段,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一种途径。”[2] 一般涉及到社会保障政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住房、公共救助、人口、宗教政策等。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政策研究常常把就业政策也包括在内。这一定义也是我们现在为止所用的。 社会政策在当代中国起步较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逐步发展。2003年,在社会学界业已掀起了社会政策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亮出了“中国已经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的新观点。可见,人们对于社会政策的认识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 如今,教育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社会政策及其发展理路为视角理解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须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的各项措施得以落实 总体看来,社会学更看重义务教育得以运行的社会宏观背景,以期凸现它本来具有的社会底蕴,没有义务教育发展的前提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更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序性。[3] 198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次会议郑重强调施行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J i a o y u a n j i u ☆教育研究☆ 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