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

1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焕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一.从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画面美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以画法入诗,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唐代的王维等人就在以画法入诗的写法上颇具成就。读诗就像看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由感而生,很自然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经营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 古典诗词对于中国读书人来说,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精神佳肴”。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古典诗词是既爱又怕。既爱她的美好清晰、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又怕她在语文试卷中以变幻莫测的题型出现,让自己痛失考分。本着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既保持浓厚兴趣,又不至于因考试题而对它生厌的目的,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先让学生广泛

诵读古典诗词,并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古典诗词加以再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再将新作与原诗词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更深切地感悟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一、广泛诵读,捕捉丰富意象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而且有些意象已具备约定俗成的思想内涵。比如“落花”,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叹年华易逝,美丽繁华不再。从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中可以看出作者痛失国家,感叹繁华不再有的无可奈何之情。又比如“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以表达思念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为了让当代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怀,培养高尚品格,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 一、多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扩大知识面,通过读、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修养,学生边读边背,能够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一般的诗词可以听读、略读、泛读,而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要进行精读,然后进行背诵,进而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不少古诗词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不

带有颜色的诗句

篇一: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于二月花。(红) 2、日照香炉生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 3、儿童急走追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 4、云翻墨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5、骝马新跨__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7、两个黄鹂鸣__柳,一行鹭上青天。 8、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江碧鸟逾白,山__花欲燃。 10、日暮__山远,天寒屋贫。 11、毛浮水,掌拨清波。 12、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13、小时不识月,呼作玉盘。 14、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6、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7、接天连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 18、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色新。 19、返景入深林,复照苔上。 20、千里云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黑、白)(白)(碧、绿)(翠、白)(绿)(青)(苍、白)(红、绿)(白)(白)(白、黄)(黄)(碧、红)(青青)(青)(黄、白)(白、绿、红) 21、天门中断楚江开,水东流至此回。(碧) 22、常恐秋节至,

昆华叶衰。(黄) 2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在人间。(白) 24、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螺。(白、青) 25、平明寻羽,没在石棱中。(白) 26、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杏出墙来。 28、咬定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千总是春。 30、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1、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鹂深树鸣。 33、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34、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5、晓看湿处,花重锦官城。 36、万丈泉落,迢迢半氛。 37、宿昔云志,蹉跎发年。 38、树村边合,山郭外斜。 39、大漠风尘日色落,旗半卷出辕门。 40、弄篙莫溅水,畏湿莲衣。 41、荆溪石出,天寒叶稀。 42、桃复含宿雨,柳更带春烟。(红)(青)(紫、红)(黄)(白)(黄)(绿、红)(青)(红)(红、紫)(青、白)(绿、青)(红)(红)(白、红)(红、绿)(青、绿)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1、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9、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0、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3、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5、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8、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20、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21、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22、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2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4、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2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26、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27、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8、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29、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30、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31、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32、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3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34、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35、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36、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7、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38、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3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40、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41、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陈友冰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又如教学《鹅》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先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段动画: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的池塘边走来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白鹅;它步态蹒跚地迈入清澈碧绿的池塘中,红色的脚掌不停地拨动着绿水,绿水映衬着它雪白的羽毛;游得高兴时,它伸长脖子,拍拍翅膀,仰天长鸣......这绚丽多彩、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象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

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

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特选内容】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情感美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也是一个深深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

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古诗教学心得体会(1)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1.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浅析清代诗歌的部分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艺术审美以及终极价值等等。中国之所以有诗国之称,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众多个朝代中,我最欣赏的是清代的诗歌。 由于时代的沧桑巨变,清初学人遭遇着空前的情感错位,士大夫强烈的自尊与异族入主中原的对比促成了以名节相标榜的风气,表现在文论中便是强调诗品与文品的统一,诗文表现个人的真实感情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同诉求。就辞赋创作而言,一如当时的诗文创作,取径多方,不拘故常,赋作以古体为主,各体赋作兼有。由于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其抒发家国之痛、故国之思的作品蔚然中兴,律体赋作的数量则不是太多,即使偶有为之者,也多是寄感慨于笔端,抒郁愤于言外。严格说来,清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血是以遗民的有关理论为重心,遗民文论虽然在诗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在赋学方面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清初学人对于拘于格律、板滞呆重的律体赋多持否定意见。 清初赋学就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可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试赋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由骚情到博正醇雅,由明清之际的悲切、激婉渐趋于雅正平和。清代立国之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论以抒情写意的骚体赋等古体赋为主要评价对象,重情感、崇风骨,是由时代剧变及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所制约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学风貌。这既是由文学发展的外部语境所规约的,同时也是文学更生的必然要求。就文学理论而言,这一时期,清廷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事业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无与伦比的成就,也是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俗称为康乾盛世。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政策和审美取向上,各体文学也都提出了以“雅正”为主的文论主张,如诗学方面有“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兴与境会、情与景合,追求一种清幽淡远、自然浑成的境界。此时的辞赋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由于康熙帝及其词臣没有刻意提倡律体赋的创作,因此各种赋体无不具备。这其间虽然也有许多歌颂谀赞之辞,但总体而言,其他体类的赋作更为繁盛。 文学史发展到清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也许是清代总集类数量最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种群,而其中最主要的

青春之歌诗歌12篇_诗词完美版

《青春之歌诗歌》 青春之歌诗歌(一):青春,是一支无悔的歌爱过,恨过 哪怕泪眼婆娑 青春,是一杯浓郁的酒醒过,醉过 哪怕难逃心魔 青春,是一枚青涩的果哭过,笑过 哪怕飞蛾扑火 青春,是一条流淌的河急过,缓过 哪怕逐流随波 青春是金色的锁链 青春是飘忽的云朵 青春是懵懂的漫游 青春是炫丽的焰火 朋友阿! 青春是最为珍贵的拥有青春是活力四射的走秀莫要畏惧路途坎坷

莫要枉自岁月蹉跎 迈开激越的脚步 抬起清澈的眼眸 展开嘹亮的歌喉 高唱一曲 青春永不朽 青春之歌诗歌(二): 青春是一首歌 一首动听高亢嘹亮的歌 歌声中记载着以前的激情豪迈澎湃青春是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 她载着我们一路前进却不能后退青春是一个美梦 少男少女心中最恬美的梦 青春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欢快的流淌着却不知疲倦 青春是一道彩虹 用七色的调色板 描绘出人世最美的一瞬间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用最热烈的色彩 演绎着热血青春的风华正茂

青春是天空上的一颗流星 秀丽的一瞬却永恒一万年 青春是一本日记 翻过那一页页的记载 那以前闪动着青春的乐符 却不勘岁月的磨炼 发黄的页面不见了鲜活的色彩珍惜青春吧朋友们 等你要惋留她时 她却不留痕迹地悄然离去 来的轰轰烈烈走的毅然绝然 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有一次 青春只有一回 青春之歌诗歌(三): 青春之歌 青春如隽永的诗 诗情画意 诗中美景惹人怜爱 轻软的湖水也为你欢腾 青春如诗,诗中有画,写意青春青春如朦胧的歌

动人心弦 歌声婉转另人迷醉 枝头的鸟儿也为你歌唱 青春如歌,歌有诗韵,诗意青春青春的记忆那般完美 青春的步调那么微妙 懵懂的情感,完美的憧憬 哭过笑过 青春,是一支无悔的歌 或许迷茫或许无助 不要畏惧路途坎坷 用一颗火热的心 释放青春的光芒 坚定的我们拥有不变的誓言 雨水洗涤过的天空多么清晰 微风轻拂的世界多么明亮 迈开激越的脚步 抬起清澈的眼眸 展开嘹亮的歌喉 高唱一曲青春之歌: 无悔的青春需要骄傲的绽放!青春之歌诗歌(四):

带有颜色的诗句

22 、 篇一:带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有表示颜色词语的古诗句。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__ 于二月花。 日照香炉生 __ 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儿童急走追 __ 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骝马新跨 __ 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两个黄鹂鸣 __ 柳,一行 鹭上青天。 春风又 __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碧鸟逾白,山 __ 花欲燃。 日暮 __ 山远,天寒 屋贫。 (红) 2、 紫) 3、 黄)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白) (碧、绿) 白) (红、绿) 碧、红) (青青)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碧) 常恐秋节至,昆 华叶衰。 黄)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小时不识月,呼作 玉盘。 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接天连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 柳色新。 返景入深林,复照 苔上。 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翠、白) (绿) (白) (白) (白、黄) (青) (黄、白) (黑、白) (青) (苍、 (黄) 白、绿、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在人间。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螺。平明寻羽,没在石棱中。 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杏出墙来。咬定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千总是春。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鹂深树鸣。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晓看湿处,花重锦官城。万丈泉落,迢迢半氛。宿昔云志,蹉跎发年。树村边合,山郭外斜。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青)(紫、红) (青)(红)(红、紫)白、红)(红、绿)(青、绿) 大漠风尘日色落,旗半卷出辕门。弄篙莫溅水,畏湿莲衣。 荆溪石出,天寒叶稀。 桃复含宿雨,柳更带春烟。 (黄)(白 ) (黄) (青 、 白)(绿、青)(红)4、 山横北郭,水绕东城。客路山外,行舟水前。 23 (白) 24 白、青) 25 (白)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青、白) 45 、 青、绿) (红) 绿、红) (红)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阅读答案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 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一幅苍茫的画面。

青春之歌诗朗诵

青春之歌诗朗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春之歌(组诗) (一) 我——怎么模糊了视线 就连旖旎的风光 此刻,也开始逐渐变得惨淡。 而那褪尽了色彩的黑白 为何竟慢慢明亮了我的双眼 啊,我看清了、看清了 那硝烟弥漫的背后 一张张可爱的五四笑脸。 (二) 站在岁月的风口浪尖 敛起飞翔了很久的翅膀。 轻轻的微闭双目 迎面吹来一股沁人的芳香,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耳边荡起这一声震彻天地的回响 虽然——那不是天籁般的乐章 但依然激荡着每位炎黄子孙的心房。 (三) 青春,是茂盛葳蕤的花草 馥郁而甘甜 青春,是一抹悠悠的云岚 动人而缠绵 青春,是葱荣树下的荫翳 清爽而梦酣。

青春,也是 一股狂风、一阵骤雨 一声雷鸣、一道电闪。 在瞬息万变又充满挑战的岁月里我们只能向前、向前、向前 因为——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 (四) 世界上没有黑暗 即使再迷茫的夜晚 只要用心寻找 就能发现希望在不停闪光。 星眸、烛火、皎洁的月亮 还有萤火虫飞去的方向。 我们自身同样也有着隐匿的光芒 只要凝聚起来 就能托起一轮火红的太阳 正如100年前那场 铭刻青史的爱国主义运动一样。 (五) 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如同一只送信给和平的白鸽 就算经历飓风、骤雨 就算挥起滴血的翅膀 也在为自己的使命而飞翔 纵然阴霾遍布,那又怎样 只要信念永远燃烧在不灭的心房。 (六)

呼唤,那随光阴波涛远去又再次乘感动而来的 那三千爱国主义的不朽青春此刻,透过灿烂的暖阳 我仿佛看到那可爱的脸庞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 正随花儿绽放,正和鸟儿歌唱正使青山复绿,正随江河流淌 (七) 青春的我,如红色花朵 绽放在命运的角落 风来了、风吹着 雨来了、雨淋着 问谁曾注意过? 也许,青春的梦 只有在历经风雨后 才能迎接美丽的彩虹 (八) 倘若有人问我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 最宝贵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我会坚定的说 不是金钱,不是爱情 不是利禄,不是功名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动 一种溢自五四青年身上 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博爱的光荣

在美的体验中教学古诗词

在美的体验中教学古诗词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计算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 1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 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

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3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

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12221872.html, 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作者:张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 摘要:阅读古诗词时,绕不开的是景物描写,所以,在感受景物时可以借助景物描写的 时令特点、色调特征等能够表现“色”的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景物描写;时令;冷暖;颜色 也许是民族内敛、含蓄的特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诗词,诗人们很少直抒胸臆,往往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景物描写成了诗人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折射,读懂了景物,也就读懂了诗歌。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作者往往要依靠声音、颜色以及冷暖色调等因素来描摹景物,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中这些或明或暗的表现景物特点的“着色词”,引导学生以“色”味“意”,从而更好地辨析意象特征,关注其表达效果,最终达到深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感情的目的。 一、关注诗词写景的时令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这些景物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于是,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早春的景物特点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一切带来的无疑都是生命在沉寂后的另一种芳华,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相对而言,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 同样,秋景(特别是晚秋)则更多表现冷落、萧瑟、凄凉的情景,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因此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悲秋,就成了中国文人百咏不衰的话题,“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面对秋景时所产生的这些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反映到诗人笔下就成了凄清、悲凉的情感体验。例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梧桐寂寞,庭院深深,秋意绵长,摄进凄婉之神韵,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春残”“鸟稀”“杏花飞”三个词语一气而下,渲染出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