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46 KB
- 文档页数:2
望岳优秀教案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 诗圣”之称。
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 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 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 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 20________ 米),位于山西浑县。
中岳嵩山( 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三、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 1 )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 2 )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
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那么每句分别五、背景介绍六、品情感,赏名句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p 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1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望岳》教学设计(精选3篇)《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录音机、榜样朗读磁带望岳篇二课题望岳授课教师李彬学校:六十一中学授课时间:2006、11、2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七、教学过程【导入】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二、诗歌内容结合注释,了解内容(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泰山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青:山色未了:不尽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色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
(3)、诗歌大意: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呢?它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那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
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于是,他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终当,终要凌:登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没有,会当、终当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指名描绘,师总结四、体会每联的作用1)、首联:广阔、高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3)、颈联:高俊(云层)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21《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21《望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研读诗歌,从“望"的不同角度,品析所望之美景。
3.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的远大抱负和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任务】1.吟诵品读,感知节律2.细读品味,感悟美景3.对比阅读,领悟情思【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家国无限意,河山一望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驻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封建士大夫抵御外侮、建功立业的一片向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腔豪情。
那么今天大家一起也来“望"向山河,一起“望岳”,我们可以望见什么?认识作者:【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吟诵品读,感知节律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全班齐读)。
强调字音:岱、夫、曾(通:层)、眦2.尝试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预设: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预设: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如何雄伟?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张大眼睛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二、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三、品诗文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明确)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
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明确)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中句决眦一词尤为为传神,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诗歌内容、背景介绍、重点句子分析的PPT。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以便在教学中参考。
3.教学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歌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和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巩固(10分钟)教师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岳》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
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的种种忧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思乡之感,或是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思。
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链接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诗歌韵律。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第三步:展学1. 全班齐读诗歌,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个体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蕴教学过程一、导入咱作为泰安人,你有没有登过泰山,说说你了解的泰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
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随杜甫《望岳》,领略诗人心中的泰山之美。
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杜甫?二、知作者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杜甫:学生分享尝过的作品:《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解诗题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这里的岳指五岳之首泰山。
望岳,指望泰山四、读山之雄壮1.指名读诗歌指名评价2.朗读古诗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五言古诗老师强调生字指名读准字音:夫了岱曾眦全班齐读连读2 遍读出节奏:二|三二二一二一二听一遍录音指名读押ao 韵,韵脚要读响亮。
《望岳》教学设计大连金州新区开发区第二中学韩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意改编,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此首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颔联美点品析为切入点,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美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猜他是谁(给出相关提示)提示一: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提示二:他曾做过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左拾遗等职务。
提示三: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提示四:他被誉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活动一:以声传情•活动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注意:1.意境,朗诵时要表达出豪迈蓬勃之感。
• 2.节奏,这首诗是“二三节奏”。
• 3.起伏,意境不同,语调需略有起伏。
• 4.层次,层次转换的地方要稍微停顿一下,来表现这首诗的优美章法。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活动二:创意改编•活动内容:小组4人合作,任选一联的诗句,把这联诗中每个分句各改写成11个字。
要求语句优美,还要考虑押韵。
活动三:美点品析•活动内容:仔细揣摩诗的颈联,进行美点赏析。
•提示:可以从画面、字词、景情关系、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品析。
三、作业布置对颔联进行美点赏析。
四、板书画面:化动为静字词:生动形象望岳(颈联)景情:热爱赞美表达:衬托蓄势。
《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创新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PPT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下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
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被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
这人是谁?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就连孔夫子都为之发出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是什么山?看来老师小瞧同学们了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师:那么,同学们,当诗人中的诗人与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当杜甫遇到泰山,。
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朝诗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活动一】作者简介(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PPT展示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二、走入课程阅读思路:读-品一悟(一)、读:美、高昂、气势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
再齐读。
二、品:诗联品析(合作探究)(一)、品题目师:怎样理解题目生:望即看之意。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
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望”(二)、品诗意(合作探究)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要求:我们组选择诗,根据方法:(一),解说注释(二)、描述诗联(三)品析字句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小结:“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远望“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一赞美――近望“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一一细望“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2 .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望岳(杜甫)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作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
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着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