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长沙规划区面积将扩大近一倍

2020年长沙规划区面积将扩大近一倍

2020年长沙规划区面积将扩大近一倍
2020年长沙规划区面积将扩大近一倍

2020年长沙规划区面积将扩大近一倍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2012年12月11日08:01【评论0条】字号:T|T

今日热点

莫言获颁诺奖湘籍作家张一一裸奔获赞纯爷们(图)

长沙一副局长涉案7000余万有16套房被查

长沙父子俩老婆和岳父都同名网友问元芳怎么看

1月起长沙房奴月供降百元房贷新利率明年兑现

媒体盘点周强等“60后”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

湖南发寒潮预警:本周阴雨降温最低温或超往年

规划区包括

市区全部,长沙县全部以及宁乡县玉潭镇、坝塘镇、菁华铺乡、回龙铺镇、夏铎铺镇、历经铺乡、双江口镇、城郊乡、金洲乡、白马桥乡、朱良桥乡和浏阳市永安镇、洞阳镇、北盛镇、蕉溪乡。

本报讯(记者章盛莉)记者昨日从市城乡规划局获悉,《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2年修订)部际联席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同意修改完善后报国务院批准。目前,市城乡规划局正在根据会议意见组织编制单位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力争本月向住建部上报修改完善后的成果。

部际联席会议认为长沙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较上一版规划层次更高、结构更完善、内容更丰富,在修改过程中基础数据扎实,具有很多的亮点,同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和创新,符合长沙发展实际。

在此轮总体规划修改中,长沙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规划区范围由03版总体规划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全部以及宁乡县玉潭镇、坝塘镇、菁华铺乡、回龙铺镇、夏铎铺镇、历经铺乡、双江口镇、城郊乡、金洲乡、白马桥乡、朱良桥乡和浏阳市永安镇、洞阳镇、北盛镇、蕉溪乡。到2020年,长沙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629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29平方公里。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修改后的总规提出都市区按照“一主、两次、六组团”的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包括地铁在内的基础设施,构筑青山、秀水、绿洲、名城融为一体的都市区空间格局。“一主”即城市主体,“两次”即岳麓片区和星马片区,“六组团”即暮云组团、金霞组团、坪浦组团、空港组团、黄黎组团、高星组团。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五组团”。本轮总规修改还升级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整合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并新增了生态控制线规划等内容。

名词解释:

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此次总规修改中规划区范围由上版总体规划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

都市区:是城市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的主要集中区。此次总规修改中都市区总面积由1450平方公里调整为193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按照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界完整的原则确定,包括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以及岳麓区、望城区、长沙县的部分街道和乡镇,总面积1147平方公里。

长沙河西规划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整体规划 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一、规划概况 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 1、规划目标: 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 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

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平方公里; 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 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湖南省经济重心跨湘江发展战略支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理念 1、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和谐城市。 2、“两型社会”发展背景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长沙市色彩规划

长沙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景观,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年)》、《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及《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1.贯彻本市构筑城市山、水、洲、城空间格局的规划指向,创建和谐、统一、 有序的城市视觉形象景观。 2.深入专业挖掘本市历史文化色脉,并加以创新运用与推广,进一步弘扬城市 历史文化特色。 3.优化城市视觉形象景深层次,形成“文明城市”良好形象。 4.创建长沙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科学管控工具,确保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合理 建设与持续发展。 5.形成城市魅力色彩景观,创建“城市个性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战略地位。第三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主题词与主色调 1.本市建筑色彩规划定位为通过合理运用与科学管控“长沙市基本色调”,形成 切合长沙市“山、水、洲、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特征,顺应城市创意之都、宜居城市的全新发展定位的长沙市建筑色彩新景观。 2.本市色彩规划形象主题词确立为“碧水红城,魅力长沙”。“碧水”是指湘 江、岳麓山等城市代表性自然景观。“城”指长沙城,同时“城”字也谐音“橙”。“红城”二字谐音“红橙”,也喻指长沙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红橙”色调。 此外,“红”字还喻指长沙是红色革命经典的开创地和孕育中心,同时也切合湖湘文化中博采众长、优化思维、积极进取、锐意革新的精神内核。 以主题词为引导,规划分别对构成中心城区的以下三大区域确立了色彩主导风格:

①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银盆岭大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区 域色彩主导风格定位为“古韵今晖、幸福长沙”。即要充分诠释和展示 该区域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相交织融合的风貌特色,深刻反映长沙市人 民引以为幸福的城市魅力印象。 ②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南、二环线以内的河西区域色彩主导风格 定位为“玉带青罗、红典长沙”。即要充分尊重与依托该区域以湘江和 岳麓山为代表的,若玉带青罗般葱翠滋荣的自然景观,营造与自然景致 和谐共融,并具备统一印象与良好品质感的区域景观。“红典”二字意 指该区域的建筑色彩将以红砖的红色调为主,营造出古典、典雅、温馨 的特色景观印象。 ③“长沙市中心城区中位于二桥以北、二环线以内的河东与河西先导区色 彩主导风格定位为“璀璨星城、浪漫长沙”。即围绕该区域内的新河三 角洲和滨江新城等新兴开发区块与项目,打造极富时代气息与新生活力 的国际性都市景观,充分体现长沙市新生代建设的繁荣与富贵。 3.本市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确立的城市主色调为暖色系的“红橙色调”。导则要 求在色彩规划控制色谱与推荐色谱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科学地运用“红橙色调”,形成既能充分体现长沙市现代景观魅力与活力,又能营造出温馨、浪漫与欢快氛围的城市综合景观。此外还要求在历史文化保护类建筑上通过良好运用该色调,营造出与城市丰厚的历史景观相契合的品质高雅的景观印象。第四条长沙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即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五大行政区)与城市外围区(包括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和宁乡县及城市周边村镇等)。按照建筑功能分类包括: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行政办公类、商业金融类、教育文化类、工业科技类、运动设施类、生态保护类(含风景旅游区)、交通枢纽类等九类。另外,湘江两岸滨江风光带和岳麓山周边区域属规划重点控制区域。市委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橘子洲区域、湘江二桥北段区域属规划特殊控制区域。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 一、规划概况 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

1、规划目标: 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 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 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 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 2、发展定位 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策略 1、产业发展策略 大河西先导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与优势,承担起两型示范、高科技中心、先进 制造、城乡统筹等功能。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调整产业 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体而言,要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软件制造、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生 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业(工程机械)和现代农业等,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 改造,提高产业门槛,限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产业。 规划大河西先导区的产业布局为“三圈一带一核心”的整体结构。 1)传统服务业发展圈层——主要位于岳麓区二环线内,包括滨江新区和旧区 改造地区。主要发展饮食、酒店、传统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行业。 2)高新技术发展圈层——主要包括麓谷高新区及其拓展区、大学城与含浦科 教区和观音港湘江新城区,依托人才智力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先进制造业发展圈层——主要包括望城经济开发区和宁乡金州新区,主要 承接沿海转移产业。 4)“一带”为沿金州大道、319国道的产业拓展轴,以点轴发展的模式,由东自 西分别串联传统服务业聚集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和新区、创新绿谷区、先进 制造业发展区。 5)“一心”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于雷锋镇南发展面向全区的金融、信息、会议、商务、法律、中介等。通过与山水环境的充分协调现代服务核心区将突出展 示河西地区亮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最新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 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第七章市政工程 第八章建筑基地环境 第九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计算规则 附录三 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 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 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 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或特定地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 前言 (1) 一、总则 (7)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9)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0) 五、城市形象规划 (12)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 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 八、综合交通规划 (20)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 十、防灾减灾规划 (26) 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2014年修订) 目录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

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 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图

第一部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一、规划概况 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成立大河西先导区,进行国际招标。经过两轮竞标,最后由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形成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区:湘江以西,涉及4个区县,15个乡镇,包括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雨敞坪镇、乌山镇、黄金乡、白箬铺镇、高塘岭镇、星城镇,宁乡县玉潭镇、城郊乡、金洲乡、历经铺乡、夏铎铺镇,用地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 核心区:黄桥大道以东,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县的黄金乡、高塘岭镇、星城镇,用地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近期启动重点建设地区:包括岳麓区的梅溪湖周边地区、岳麓山周边地区、洋湖垸、坪塘片,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定位 1、规划目标: 着眼于带动全省、辐射全球,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4000亿元以上; 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0000和40000元以上; 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成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万; 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

亿元。 2、发展定位 职能定位: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突破区,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整合核心承载区,长沙市提升主体功能区。 产业定位:湖南省产业先行先试区,长株潭产业转型示范引领区,长沙市高新产业核心集聚区。 生态定位: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城镇定位: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城市,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环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三、规划理念 1、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生态优先,环境优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城市集约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和谐城市。 2、“两型社会”发展背景下规划理念的转变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议(2010-2020)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议(2010-2020) (文化部门) 1、推进标志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宜居城市的相关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功能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2、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活动场所的文化设施,丰富我县历史文化内涵。支持对文化广场等户外公共场所的改造建设,增强户外公共场所的文化活动功能。优先安排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供市民特别是中老年人活动的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在市区规划建设150个阅报栏和一批书报亭,在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工文化活动广场及其它文体设施。 3、充分利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潇湘大道、湘江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新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谷山、书堂山等文化公园,扎实推进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4、拟建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望城县汉王陵分布区主要位于望城县星城镇境内的北二环以北,银杉路以西至以南,金星北路以东的范围内,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根据文物部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汉王陵专题调查结果,目前在该范围内共发现西汉长沙王及王室成员或贵族墓葬16处(另戴公庙村3处),汉王陵分布区是研究长沙

地区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汉王陵埋葬制度等的重要历史遗存,是文化强县、文化强市乃至文化强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该区域一是要划定为王陵保护区,绝对控制建设性破坏,确保其原生态环境;二是要以“大保护、大利用”的高度,高标准、科学规划,建成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 5、做好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①规划范围内星城镇目前有国家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点三处(铁炉冲墓群古墓葬东汉;湾塘坡墓群古墓葬东汉;南西村墓群古墓葬东汉),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开以上文物点,如实在无法避开的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申请予以拆除。 ②所有建设项目均应按照《文物保护法》及《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管理工作的通知》(长政发【2008】4号)文件精神,向文物部门申请文物调查勘探,发现文物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确保地下文物安全。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

目录 前言.......................................................... 一、总则.................................................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五、城市形象规划............................................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八、综合交通规划............................................ 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十、防灾减灾规划............................................ 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

前言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2020年整理).pdf

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况 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 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 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 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 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

区位图

三、规划设计方案 1、土地利用规划: 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3、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在湖区景观处理上,注重环湖连续性设计,并体现不同的环湖景观感受。结合景观设计构建核心开敞空间系统。 4、农民安置 规划范围内涉及安置总人数27116人,已安置15644人,本次规划需安置人数11472人,其中本片可安置5009人(位于大学城内215亩)其余3760人安置在梅溪垸片;2703人安置在洋湖垸片。

长沙市雨花区规划报告书15年版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环境规划报告书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五年十二月

编辑人:许嘉鑫指导老师:刘丽

目录 1. 总则 (1) 1.1 任务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1) 1.3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4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3) 1.5 规划与评价执行标准 (6) 1.6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指标 (9) 2. 区域概况与经济、人口发展预测 (11) 2.1自然环境概况 (11) 2.2社会环境概况 (12) 2.3区域总体规划概况 (13) 2.4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 (13) 3景观生态环境规划 (14) 3.1景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5) 3.2环境功能分区 (20) 3.3绿地规划及原则 (20) 3.4生态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22) 3.5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 4大气环境规划 (23) 4.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23) 4.2规划区燃料结构与污染源现状 (24) 4.3区域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28) 4.4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与规划目标 (29) 4.5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与规划指标 (29) 4.6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31) 4.7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5地表水环境规划 (33) 5.1水资源评价 (33) 5.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4) 5.3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6)

5.4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38) 5.5圭塘河水环境容量 (40) 5.6水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42) 5.7圭塘河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43) 6环境噪声控制规划 (45) 6.1规划区噪声源分布现状及影响调查 (45) 6.2环境噪声质量现状评价 (49) 6.3 噪声污染源及影响预测 (51) 6.4声环境功能区划与规划目标 (55) 6.5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56) 6.6环境噪声控制与综合整治方案 (56) 7固体废物控制规划 (64) 7.1固体废物现状 (64) 7.2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64) 7.3规划区固体废物控制指标 (65) 7.4控制措施 (66) 7.5固体废物规划项目与经费估算 (66) 8结论与建议 (66) 8.1结论 (66) 8.2建议 (72) 附件 (73)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2008-2020) 一、规划层次与适用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村庄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范围,总面积89.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委会。镇区规划范围为望雷大道与丰秋路以东,众新路以北与镇界围合的范围,包括白鹤社区、联丰村、东山湾村、官埠口村(部分)、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镇区规划面积22.3平方公里,村庄规划范围为芝字港村、干字村、新田村、九江村、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村庄规划面积67.2平方公里。 二、城镇发展定位 含浦镇应立足于区域空间发展,强调在岳麓区乃至长沙市城镇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山水环境特色、结合已形成优势产业,把含浦镇建设成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成果孵化、工业化示范、高新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的现代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名镇。 三、城镇规模 全镇2015年总人口为2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5万人,农村人口2.7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762.62公顷。 全镇2020年总人口为25.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5万人,农村人口2.3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330.41公顷。 四、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根据预测,按近期1762.62公顷,远期2330.41公顷控制。 依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本区位于先导区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上。在此基础上,本区将形成“一心、一廊、六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基于含浦老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一廊:贯穿规划区南北的绿廊,即把北部的象鼻窝和南部的大王山通过中部成片的丘陵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绿廊。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总体规划(2008-2020) 一、规划层次与适用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村庄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范围,总面积89.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委会。镇区规划范围为望雷大道与丰秋路以东,众新路以北与镇界围合的范围,包括白鹤社区、联丰村、东山湾村、官埠口村(部分)、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镇区规划面积22.3平方公里,村庄规划范围为芝字港村、干字村、新田村、九江村、学士村(部分)、玉江村(部分)、大坡村(部分)、含浦社区(部分),村庄规划面积67.2平方公里。 二、城镇发展定位 含浦镇应立足于区域空间发展,强调在岳麓区乃至长沙市城镇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山水环境特色、结合已形成优势产业,把含浦镇建设成为:知识创新、文化创意、科技成果孵化、工业化示范、高新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的现代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名镇。 三、城镇规模 全镇2015年总人口为2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85万人,农村人口2.7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762.62公顷。 全镇2020年总人口为25.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5万人,农村人口2.3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330.41公顷。 四、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根据预测,按近期1762.62公顷,远期2330.41公顷控制。 依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本区位于先导区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上。在此基础上,本区将形成“一心、一廊、六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基于含浦老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一廊:贯穿规划区南北的绿廊,即把北部的象鼻窝和南部的大王山通过中部成片的丘陵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绿廊。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

. 武汉与长沙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 一、城市简介 1.武汉 概况: 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面积: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 人口: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pdf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上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中 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第四条规划空间层次: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期限:

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总体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总体规划 (2008-2020) 长沙楼市网 2009-10-09 09:43 阅读数:977 提要:一、规划层次与适用范围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村庄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范围11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个(社区)委会。镇区规划范围为学士路以北的地 一、规划层次与适用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村庄两个层次。镇域规划范围为镇域行政范围11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个(社区)委会。镇区规划范围为学士路以北的地区,包括坪塘社区、新生社区、白庙子社区、桐溪港社区、连山村、、山塘村、蓝天村、洋湖村、狮峰山村(部分),镇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村庄规划范围为狮峰山村(部分)、红桥村、长塘村、白泉村、花扎街村、双湖村、太平村、新合村、新塘村、兴丰村、鹅洲村,村庄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 二、城镇发展定位 坪塘镇应立足于区域空间发展,强调在岳麓区乃至长沙市城镇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山水环境特色、结合已形成优势产业,把坪塘镇建设成为:传统工业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新型产业示范区,文化创意、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生态文化旅游名镇。 三、城镇规模 全镇2015年总人口19.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4万人,农村人口3.5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720.52公顷。 全镇2020年总人口为24.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2万人,农村人口3.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097.13公顷。 四、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用地规模根据预测,按近期1720.52公顷,远期2097.13公顷控制。 依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本区位于先导区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上。在此基础上,本区将形成“两心两园两轴一廊三片”的规划结构。 “两心”指区域绿心即洋湖垸湿地公园和大王山生态公园。绿心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支撑及空气净化的绿肺,它将沿着靳江河及规划预留的生态廊道在多个方向上与湘江及周边生态区域相联系,以保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及物种迁移通道的畅通“两园”指湘江西岸以坪塘老镇区为核心,沿坪塘大道、潇湘南路向南辐射的湖湘创意文化园和以曾国藩墓为核心的湖湘文化艺术园。 “两轴”是指坪塘大道的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和沿莲坪大道的商务办公发展轴。 “一廊”是指观音港绿色通廊。 “三片”分别是位于东北部的总部经济基地组团及配套的居住形成的洋湖垸生态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 (2001—202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6月,着手编制《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规划的空间层次 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四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州、湘潭三个市;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槊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槊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呈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都市区为城市规模的计算区域。 二、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 1、城市性质 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市人口为350万,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 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作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左右,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中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其中长沙450—550万人口,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