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导读: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一、尊重——偶发事件的处理

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而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不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清晰的事实模糊化,从确定中寻找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很多的预设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我们设想不到是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一次主题活动《交通小剧场》中,我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韦铃淼小朋友扮演小狗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韦铃淼就是不摔,嘴里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于是我也顺势顺力,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狗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狗”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顺导其志意”,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的核心就是理解并认可孩子的行为,教师行之有度,恰当而合理的进行调节和指导,点化和润泽孩子的行为,使其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开放——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我们可以感叹,孩子是有潜能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正如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说过:“通过寻常时刻,你会发现一个能干、自主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的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也体现了“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在一次探索活动《寻找绿色》的过程中,原本的计划是带领孩子在幼儿园寻找绿色,孩子们排着队,手拉手跟着老师边走边看。但一走出教室,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自由地去寻找和探索呢?尽管孩子的安全问题使我犹豫和担心,但最终我还是放手了,就让孩子们试一次。于是我提出了一些安全和寻找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而我就站在操场中间,观察和等待着这一群孩子。老师的放手使孩子新奇和激动,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空间更自由,孩子们的视野更广阔,孩子们的收获也更丰富,更多彩。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设想,从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更感叹着:自己拥有着一群多么能干的孩子呀!放手,使我和孩子同样收获精彩。

三、激励——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互动

老师和孩子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是老师和孩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纲要中说:我们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卸下“老师”的角色,多倾听和理解,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而用我们的激励、鼓舞和唤醒,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语言活动《你喜欢夏天吗》,我改变了以往讨论交流的形式,而采用了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活动。我把主动权给了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没有对与错,只要你有自己的理由,并能够大胆的表述就行。因此,孩子们活跃了,你一言,我一句,想方设法要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从没有这样自信过。在这里,没有所谓的老师的“权威”,我只不过和孩子一样,表达自己对夏天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而做的更多的则是倾听,赞扬和恰当的引导。为孩子独到的见解而欢呼,为孩子流畅的语言而惊叹,抑或是为孩子不恰当的理由、不顺畅的语言而疏导……在这样轻松、融和的互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孩子的现实,更能看到他们的可能;不仅看到他们的实然,也能看到他们的应然。而激励,正是让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超越的关键。“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老师,往往会使孩子变得让我们无法赞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潜能更是无限的。尊重、开放和激励使我收获感动与精彩,也使我的孩子真正地徜徉着自由和快乐,在学习的海洋里激情无限。

尊重孩子的天性

2010-04-29 20:00:32|分类:优秀的教育方法让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天赋和潜质,因此我们发现不少小孩子都对某类事情有着特别的兴趣,并愿意去做这些事情,且做得很好。这就是孩子天性的表现。《圣经箴言》第22章第六条指出:“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所以父母要尊重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按照孩子天生的发展模式去培育和引导他,当他成熟的时侯,他就

不会背离他天生的生命模式。那么,父母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天性呢?

1.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要发现孩子擅长的东西并给予鼓励和投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才能展现的决定因素来自于家长的支持,鼓励和促进。当每一种独特的东西在家庭里受到尊重时,会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殊的天分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很多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按照他们为孩子写好的剧本去生活。他们不知不觉地按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努力地去塑造孩子,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或受到社会上的某种风气的影响,跟着赶时髦。于是,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在周末或者寒暑假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或速成班学钢琴,学围棋,学英语口语,学跳舞等等,结果孩子学得很辛苦,表现的也不太好,觉得苦不堪言,很无奈,父母会很生气,认为孩子偷懒,不努力去学,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这都是父母没有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孩子的结果。

因此,父母要尊重自己孩子的天性,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和志趣来选择学习方法、职业领域和成长道路,确立孩子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不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要盲目地跟风气和随大流,人家孩子学这个,我就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人家孩子上名校,我就让自己孩子上名校,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要记住,孩子不是我们要塑造的东西,而是我们应该去发现的人,教育不是盲目地模仿典型榜样,而是去获取选择方向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做父母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道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他,他才可能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教学目标】 1.认知:(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教学难点】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启发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怎样看待人生自由。相对于动物而言,人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离开了社会和个人的具体条件谈自由,只能是空谈,只能是存在于意识中的虚幻的想象。 例如,有人说,我们永远不会有真正的自由,我们总被太多的俗事羁绊。李白狂放不羁,是因为他有资本。但他醉心于功名红尘,他真的自由吗?因此,人类没有理想和自由,只有千差万别的行尸走肉。 也有人说,自由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追求。它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须再被动地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的一生中,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它能让人活出生命的重量,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人生离不开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人生。 今天,我们更重视个性自由。因为: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涵。(教师讲解) 讨论: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 教师点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 进的。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在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中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弹出什么样的旋律全凭弹奏者自己。 你还记得他吗? 坚持真理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 引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 系。 (2)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读书后交流:怎样认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永远鼓舞自己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的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他冲进家门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教诲——“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是的,“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得第一,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点滴哲理:在生活中你敢不敢说“我是第一”?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如果你是个渴望成功的人,请回答:“当然,我就是第一。”如果想保持一点谦虚的绅士风度,你也可以回答:“不是第一。”但要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是并列第一”。 温馨提示: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参加2014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气温的高低,分析处理数据,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并能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会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但对气温值如何获取充满着好奇。学生在学习中初次接触温度表,对温度表的使用并不清楚,本课第一次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且通过数据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设计理念 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

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方式轻松直接进入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导入并不需要太复杂。不妨直接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气温是高还是低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准确得知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有多高呢?”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气温测量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二)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表的构造和使用 引入温度表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表的构造。在学生感性描述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授摄氏度的概念,并规范了温度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是丰富的。] 接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温度表的使用和读数。这里尤其要区分好零上和零下两种不同的读法,并加以练习。 温度表的读写,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特意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并让学生练习读写,以期学生区分好零上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巧妙设计练习,调动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教育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实,应试教育中的“差生”绝大部分不仅与其他同学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教师要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根据学生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个身着围裙的作坊工人在案板上用模子做泥人,已经做好的一大堆泥人都是面貌相同的死板的土偶,且千偶一面,毫无生气。画中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指出:蔑视、束缚个性的专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出一群没有趣味、没有活力、没有特色、机械呆板的“泥人”式的学生。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个性化”,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学导教,以教促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2.根据学生差异组织课堂教学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传统教学中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性,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应当与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认识和理解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有的方法在教师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讨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明确提出“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这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应当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因此,我国的教育目的就应当体现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以便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身心统一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智力,体力等多方面的充分协调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要求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划等号,同时,也不能说个性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就两者涉及的内涵而言,个性发展主要涉及心理学领域,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方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一切领域,具有完整性。第二,就两者的目的而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各方面得到完整的、全方位的、自由的发展; 个性发展的目的则是强调选择个性中具有优势的方面发展,并促使该优势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比如,不同的个体会根据对事物的兴趣不同,学习的需求水平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不同等去选择、发展其所倾向性的方面。 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更多的是联系。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道德、智力、体育、审美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反映了人的发展在基本范畴上的全面性;个性发展主要强调人在心理方面的发展。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所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 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 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 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 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 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 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 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 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 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 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 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 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身为教育工作者,天天接触教育谈论教育,反对制度却又遵循制度,真是有很多的无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我们不能苛求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个个都是成绩最好的,个个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教师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存在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做孔夫子的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着吧,我相信,我们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偏远民族学校因为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差异更是严重。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我想这是当前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摆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但是经过对课题的学习,专家从各方面阐述了,我们的学生差异虽然很大,但是这种差异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即理解到的是孩子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孩子认知风格或者说学习风格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专家使用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实行分析,我认真地学习之后我想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教学都会提供很大的协助。为此,我就自己今后将如何注重孩子个体的发展,不让自己在成为故事中愚蠢的马夫。 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像我们偏远山区的城镇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是存有着较大的差异的。原因就是留守儿童较多,因为监护人教育观点、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存有的缺陷,以及“留守儿童”精神缺乏依托,生活单调,接受不良影响的机率大大高于正常家庭儿童,加之父母不能足额或按时提供生活、学习费用等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堪忧。这对于我们当地的教师来说责任更重大。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让每个孩子都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一、深入了解,合理分层。 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 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后进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水平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协助。但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进步了的学生,我们就要即时对分层的情况实行调整,满足他们的上进心,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发展。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水准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水准、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 分层设计课堂提问,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七岁的小男孩儿文文自幼表现出对色彩的兴趣,由此拿着笔在家里到处乱画,大人制止的语言对他就像耳旁风,妈妈生气之下想使用“武力”,孩子却哭闹得更凶。“明明是孩子做得不对,可管浅了孩子不听,管深了又怕阻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文文的妈妈无奈地说。 到底怎样才算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规律呢?怎样做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环境呢?“游戏是孩子的天职,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大人都要从正面去鼓励。”文文的母亲自认为教育思想还算先进,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文文的母亲发现自己陷入了迷惘的境地:“我对他几乎是百依百顺,他却‘变本加厉’。小家伙现在不但不肯听大人话,坏习惯好像也多起来了,在家喜欢到处找东西扔,电视里看到什么好玩就非要大人买给他,到外面还喜欢赖在地上大哭大闹要我抱。”一直对孩子“言听计从”的文文妈妈现在很纳闷,自己是不是该那么“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发展? 其实,文文妈妈已经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棍棒教育”、“严厉管教”确实早已是上个世纪的词汇。尊重孩子,鼓励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应该是教育观念的主流。不过,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可以让孩子去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因此,在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家长就应当在适当时候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某些行为让别人“生气”了。如让孩子过分“自由发挥”,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发育,更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 现在有不少“任性孩子”,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耍时,小孩子在前面“横冲直撞”,大人则尾随其后不断收拾残局。玩积木游戏时,才几分钟,积木就被踢得一塌糊涂,大人们又“乖乖”地帮孩子搭好。一位刚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儿的母亲说:“有时也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成长不利,但自己工作忙,等于放弃了与孩子的沟通,有时没法掌握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孩子的种种无理举动不好把握,轻易不敢做出生气的表示。” 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上本身科学的育儿经验不足,有时就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护过多,令孩子把大人的迁就理解为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家长虽然不能过多限制孩子,但也不能一味堆笑脸,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表现出为人冷漠、缺乏自控能力,并将形成不良习惯及个性。在孩子出现危险或不当举动时,家长一定要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愤怒”,可以做出一个“生气”的眼神或一个动作表示。而在孩子表现出马虎或丢三落四、看不住东西的坏习惯时,家长可以狠狠心,让孩子看到这样做的后果(丢失),通过小挫折,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健康成长。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先生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求,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教师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的关怀与照顾,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育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应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导读: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一、尊重——偶发事件的处理 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而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不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清晰的事实模糊化,从确定中寻找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很多的预设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我们设想不到是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一次主题活动《交通小剧场》中,我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韦铃淼小朋友扮演小狗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韦铃淼就是不摔,嘴里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于是我也顺势顺力,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狗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狗”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顺导其志意”,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的核心就是理解并认可孩子的行为,教师行之有度,恰当而合理的进行调节和指导,点化和润泽孩子的行为,使其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开放——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我们可以感叹,孩子是有潜能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正如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说过:“通过寻常时刻,你会发现一个能干、自主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的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也体现了“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在一次探索活动《寻找绿色》的过程中,原本的计划是带领孩子在幼儿园寻找绿色,孩子们排着队,手拉手跟着老师边走边看。但一走出教室,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自由地去寻找和探索呢?尽管孩子的安全问题使我犹豫和担心,但最终我还是放手了,就让孩子们试一次。于是我提出了一些安全和寻找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而我就站在操场中间,观察和等待着这一群孩子。老师的放手使孩子新奇和激动,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空间更自由,孩子们的视野更广阔,孩子们的收获也更丰富,更多彩。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设想,从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更感叹着:自己拥有着一群多么能干的孩子呀!放手,使我和孩子同样收获精彩。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时注重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时注重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二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三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 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 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一是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 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对中学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 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科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个性萌芽的时期____________,个性形成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 个性整体性形成 倾向性形成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说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稳定性增强 独特性发展 积极能动性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未意识存在—身体各部分—整体形象—内部状态—与名字联系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是儿童认识_______和_______关系的开始.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对自己动作的意识:借助于偶然的动作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 ________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动作的认识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但只能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意识不到心理活动的过程 掌握______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成人的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带有主观情绪性,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由笼统、局部的评价发展到具体、全面的评价 由对外部行动的评价发展到对 内心品质的评价 独立性,可以独立做事

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可以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为坚持性,为达到目的可以长时间做事 自制力,出现了两种自制的形式抗拒诱惑 延迟满足 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性与成人的关系 容易型 婴儿的气质类型及表现/ 托马斯对出生到3岁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困难型 学前儿童的气质迟缓型(会发生分化) 传统的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掩蔽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的主要表现/ 婴儿性格萌芽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前儿童(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讲义全部) _________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在各种能力中,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 智力发展迅速 _________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后会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江阳西路学校徐坚 学生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全民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就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观点。 一、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现实而具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个性、思想等等,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个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 新世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育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曾经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尊重。让我们以慈父慈母的胸怀,用个性的发展性,生命的成长观去看待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善待孩子的过错和失败,

使每个独特的生命体,变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使每个生命体的个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树立个性教育的意识,形成个性教育特长 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摒弃那种统一规格的教育模式,不受“集中、大型、同步、标准”之类概念的影响,也不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那是研究学生的差异性,依据个性的自动性、独特性、可爱性、双重性、整体性等性质与特点而实施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仅限于立于三尺讲台,乃要走下来,深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保证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提供学生有交流探讨的机会,创设学生有个性表现的氛围,让学生今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创新的需要,没有个性的人就没有创新能力,就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象、独具一格的表达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固步自封,人云亦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讨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讨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明确提出“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这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应当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因此,我国的教育目的就应当体现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以便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身心统一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智力,体力等多方面的充分协调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要求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划等号,同时,也不能说个性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就两者涉及的内涵而言,个性发展主要涉及心理学领域,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等方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一切领域,具有完整性。第二,就两者的目的而言,人的全面发

尊重学生人格 注重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性发展四川南部县桐坪乡第一小学徐奎远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角色,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宗旨。那么我是怎样做到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呢? 一、奉献爱心,尊重学生人格。 xx说过: ?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个合格班主任应具备的美德,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我眼里,学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因此当他们课堂不专心时,我就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暗示他们;当他们做了错事,我就用充满浓浓爱意的语言去批评教育他们,使他们既感到亲切又知道错误所在;当他们学习上有了困难,我总是充满激情的,不厌其烦给他们讲解;当学生生活上有了困难时,我就象慈母一样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记得我原来教过的五 (二)班,有一个学生叫陈小东的学生,成天闷闷不乐,寡言少语,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细心地观察,并找他谈心,才知道他父母双双去世,寄人篱下。于是我决心给他以父爱和母爱。经常向他问长问短,嘘寒问暖,找他聊天,交心,给他勇气和力量。同时还要求其他同学多和他玩耍 让他没有孤独感,树立自信心,从此他有了欢乐,学得津津有味。看到他那脸上甜甜的笑容,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他怎样就怎样。因此,作为班主任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的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总是真诚的对待学生,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和他们平等交往,给他们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记得我曾教的六二班班上有个学生叫

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来。下面是我多年来通过学习,总结,积累的一点经验。 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始终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真正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这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自由而欢乐的学习呢?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个性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一、要转变育人观念,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因人施教尤为重要。 1.平等——“师生是朋友”。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也正在趋向成熟。所以,我们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不应以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审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得以顺利进行。现在,我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感冒了,我班的孩子给我送来了药;那几天,孩子们见了我的第一句话总是:“老师,您感冒好了吗”“老师祝您早日康复”。真得感谢这些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在不是家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那一刻,就觉得,当老师真好。说到这儿,思绪又把我带到了去年冬天,记得快期末快考试了,几个孩子悄悄地告诉我:“老师,这次语文考试我们一定要考100分!”“为什么?”我问。“因为我听妈妈说,干不好工作是要下岗的。如果我们考不好,您会不会下岗?”多么可爱的孩子!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轻轻地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们尽力了,考多少分都无所谓。”结果那次考试我们班真的出现了一个100分。看着这张100分的试卷,我既高兴又沉重,高兴的是我用自己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心,沉重的是分数对孩子对老师依然是那么重要。那天,我跟孩子们谈了许久,谈怎样看待分数,谈怎样才算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