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课时冲关练(一)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课时冲关练(一)

2016广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课时冲关练(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山东菏泽二模)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解析据题干材料,“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再结合“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可知答案选B项。材料未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A项错误;

材料与分封制无关,C、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河北石家庄检测)张载指出:“大君,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这表明()

A.世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B.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

C.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D.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解析世族门阀制度主要指世代为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大君”“大臣”

属于国家政权,“吾父母宗子”“宗子之家相”属于宗法制内容,体现了“家国一体”

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C项内容,排除C项;南宋朱熹时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排除D项。

答案 B

3.(2015·四川资阳二诊)下图刻画了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这反映出在古代中国()

A.中央集权,地方无权B.监察随性,恐怖统治

C.君权至上,独断专横D.政治黑暗,人民痛苦

解析廷杖主要是朝廷上皇帝对忤逆的大臣的惩罚措施,反映了君权至上,皇帝独断专横,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问题,A项错误;廷杖与监察无关,B 项错误;仅从单一的酷刑并不能看出政治黑暗和人民痛苦,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湖南衡阳联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解析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这说明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C

5.(2015·吉林长春调研)《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其直接目的是()

A.考察选拔官员B.提升内朝地位

C.分割丞相权力D.监察百官行为

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掌佐丞相举不法”的意思。“掌佐丞相举不法”意为辅佐丞相,检举不法行为。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15·甘宁青三省高中联考)汉朝初年,察举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时,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这—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改变了选拔的方式B.修改了选拔的标准

C.规范了选拔的范围D.提高了选拔的标准

解析据题干材料“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信息,说明考试增加的内容和原来相比有所变化,对后世的影响是修改了选拔的标准,故选B 项。A、C、D三项与题干或题意不符。

答案 B

7.(2015·浙江湖州调研)《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可见西汉初期() 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我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解析据题干中“(西)汉兴,海内为一”的信息,说明国家的统一;材料“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说明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8.(2015·江苏苏北四市一模)《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解析材料大意为“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阯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当地的田地一年一年地开拓,百姓们富足了。”材料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

答案 B

9.(2015·广东江门模拟)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一致的是()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解析据题干材料“邦之蠹也”说明反对商业歧视商人。“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体现出反对商业的内容,故选C项。A项“末富居多,本富居少”与题意不符,排除;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体现商业和农业相互促进,排除;D项是发展商业,与题干材料不一致,排除。

答案 C

10.(2015·江西南昌调研)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

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学派分别是()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

解析题干信息“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

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11.(2015·江西新余统考)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据题干材料,迁移所学可知,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A

12.(2015·河南开封模拟)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古希腊的智者力图用理性的逻辑方法描绘自然世界的真实图画(求真),而中国的圣贤总是用直观的方法表现主观精神的总的理想图景,且许多时候具有神秘色彩,往往以“求善”为先导。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具有()

A.注重应用性、实用性的特点

B.注重直观印象、轻理论分析的特点

C.实践儒学化的特点

D.忽视国计民生需要的特点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古希腊”“理性的逻辑方法”“真实图画”和“中国”“直观的方法表现主观精神”等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古代科技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直观印象、忽视理论分析和探究,故选B项。A、C两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D项与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为农耕经济服务的特点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 分,第14题20 分,共40分)

13.(2015·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

局面?(8分)

解析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第(2)问,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

第(3)问,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

答案(1)还没有形成嫡长子继承制;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加速了民族融合。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

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14.(2015·河南濮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山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

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指出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14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文明史观观点来回答;第二小问,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回答。

答案(1)措施: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注重兴修水利。

(2)过程: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演进。

特征: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