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

关于发展现代产业集聚区的调查研究

——以XX省XX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例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在空间上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指某一核心产业或者几种产业领域内相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的区域X围内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上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等特征的有机联系,进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引擎。通过发挥其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等促进经济获得持续发展。

XX市位于XX盆地南缘,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经过多年的发展,XX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在全省位居第四,在川南五市中排名第一。同时XX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三江六岸的良好口岸的区位支撑,是XX省境内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港口城市之一。2009年,XX市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沿江综合资源优势,提出了要建设和发展XXXX 临港经济开发区。这是XX市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在认真分析现有产业优势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今后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所作出的全新选择。

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能够促进XX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成新的增长极。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能够通过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发挥数倍的乘数效应,放大该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贡献为1:9.,这将为XX市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同时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港—城—园”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将充分发挥该区

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快实现该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

本课题正是立足于这一理论基础和XX市的实际情况,对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进行的研究,希望能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9年12月18日,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从成立至今,开发区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一)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发展现状

1、完成总体发展规划编制

规划是龙头,开发区成立后,通过美国易道公司、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XX市临港经济区开发规划》,对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思路、产业选择及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以及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最终确定了构建以临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一个中心、两类基地、六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在规划的引导下,截止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4亿元,筹措开发建设资金3.0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7亿元,全区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引进关联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

按照六大产业的发展方向,临港经济开发区坚持开放合作,与先进开发区主动联系,与XXXX商会商会组织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络机制,与XX高新技术开发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缔结友好开发区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引进关联产业,目前已

经策划包装推出了5个重点项目,梳理并筛选出16个近期重点招商项目。投资3亿元的众生医药商贸中心和投资1.5亿元的烟叶复烤厂一期项目已经启动建设,汽车商贸服务中心项目选址已确定。与XX 颐和集团、XX粤海光电技术公司、XX黄腾集团、XX兴川顺渝物流、红旗连锁XX配送中心等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此外,市内企业也向开发区聚集转移,总投资23.8亿元的普什工业园项目启动前期工作,安吉物流、天畅物流即将进入开发区发展。企业与项目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3、基础设施逐步推进

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突出重点、配套完善”的原则,开发区一手抓规划,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临港开放建设的硬环境。XX港志诚作业区一起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1.5亿元,1至4号泊位框架浇筑基本完成,滚装泊位、路域形成和进港道路已见雏形,进港铁路前期勘测正在实施,港务大楼和公用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建设有序进行。宜南快速通道五期工程将于9月底前完成过渡路面施工,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同时,青年城、太阳岛、地中海蓝湾等房地产开发建设上半年完成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

4、支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在运行机制方面,开发区按照大部制管理、封闭运行、精干高效、一站式服务等的要求,10个职能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编制、人员全部到位。在土地保障方面,开发区完成了2006—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XX港志诚作业区、公用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征地拆迁4000余亩,省内首个“地房合一”信息管理系统正式

投入运行。投融资方面,明确了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一级实体财政组建完成;XX港荣投资发展XX公司注册登记,与市农发行、建设银行、XX银行、农村信用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开发区支撑体系全面开展。

(二)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业特色不明显

按照《XX市临港经济区开发规划》,开发区最终选择发展的产业为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但是从开发区成立至今来看,园区在产业发展上尚未凸显这一发展方向。目前发展的重点还是立足于原有的饮料食品、化工、机械制造、能源、轻工纺织和建材等六大产业,新的产业特色尚未凸显和形成。

产业特色不明显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初始集聚阶段——中度集聚阶段——高度集聚阶段——持续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初始阶段产业集聚区规模较小,集聚区内企业社会分工低,关联度不高;在中度集聚阶段,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形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基本形成产业链,政府发挥对集聚区的引导作用;在高度集聚阶段,产业集聚进入比较稳定、功能结构完整的阶段,产业的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效应充分发挥,集聚区成为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系统;在持续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重视,集聚区的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从临港经

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看,目前正处于由初始集聚阶段向中度集聚阶段过渡的过程中,目前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产业特色尚不明显。

二是对开发区建设认识的滞后。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和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打破原有的产业布局,需要各级部门通力配合,同时涉及到土地、资金、就业、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统筹协调难度较大。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进取意识不强,影响了开发区建设的整体进度。

2、产业的集聚尚未显现

产业集聚区从形成到集聚效应的发挥,要经过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产业层次。上文分析到,临港经济开发区目前正处于由初始集聚阶段向中度集聚阶段过渡,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集中层次,是产业集聚发展的较低层次。所以,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园区发展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由于开发区确定了“两年强基、三年突破、五年腾飞、跨越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目前处于强基阶段,在引进企业时,忽视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企业之间的联系,致使引进集中区的项目结构不够合理,联系松散甚至毫无产业关联,企业间配套协作能力不强,从而集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规模效益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集聚与产业配套上均未形成产业链。

二是产业的集聚发展没有严格按照《XX市临港经济区开发规划》中确定的六大产业来进行集聚,存在片面追求引进企业数量、引进其

他大企业的情况。规划是龙头,开发区的开发和建设要在规划的引导下,才能够集聚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而发挥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二、临港经济开发区选择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一)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流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重要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产业密集带”提出至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已经成为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XX市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三江岸线295公里,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成渝贵昆几何辐射中心,是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东西轴线的交汇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使XX具备有XX沿江开发中率先突破的比较优势,建设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富集配套的资源优势,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使得XX成为西部地区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最佳场所之一,有望成为“长江经济带”除XX、XX、XX、XX之外的第五个支撑点。通过打造临港经济开发区,能够最大程度的聚集经济发展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宽的领域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沿江优势和经济优势,将开发区建设成为XX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爆发点,对XX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家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要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原则,同时指出要将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XX省“十二五”期间将紧紧围绕打造“一枢纽、

三中心、四基地”,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按照《XX市临港经济区开发规划》,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将建成为“贯穿西南、通江大海、产业创新、山水宜居”的魅力新港。可以看到,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是统筹考虑了国家、XX省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必将获得极大的政策支持。

3、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规律的必然要求。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在空间上也不断调整结构,一方面表现为产业会按照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逐步完善产业功能,同时也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和地域上的梯度转移。当前,全球正面临这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浪潮,与此同时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东部地区资本西进、产业内移趋势进一步明显。临港经济区的建设有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集聚规模经济效应,这是顺应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区域周边城市竞争激烈。主要是面临来自川南五市的XX和XX的竞争。XX市在经济发展上正在赶超XX,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岸线资源优势,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不容小觑。XX充分发挥其距离XX经济圈较近的区位优势,现在正在建设XX港,准备将其打造为XX市第一出海港。面对来自周边城市的竞争,XX市必须紧紧抢抓机遇,放大自身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2、资金瓶颈制约严重。临港经济开发区从2009年12月成立至今,还处于政府引导和推动阶段,而要想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的目

标,必须加快推进。但由于开发区开发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开发区的投资主体单一,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一方面加大了财力负担,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开发区建设的资金短缺,影响了开发区开发和建设的速度。

三、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选择的思路

(一)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选择的依据

1、理论依据

临港经济属于区域经济X畴,是指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形成的沿海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利用港口及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等功能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临港商贸业的协调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临港产业是临港经济的重要内容。临港产业体系按照与港口的关联度,可以分为临港直接产业、临港关联产业、临港依存产业、临港派生产业。各类产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根据国内外临港产业的发展,其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强化产业集群布局,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兴建临港产业园,培育临港产业集群是现代临港产业的特点。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提高临港产业的集群度与集聚度,提高其辐射力和带动力,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②实现物流业与临港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物流业与临港经济的发展是戚戚相关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临港产业提高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物流业的发展,连接港口和广大的经济腹地,加强港口辐射功能,实现港城互动发展。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临港服务业发展。临港产业要大力发展包括金融、商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④实施港城区互动的发展模式。临港经济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腹地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运输体系为动脉,以综合服务为配套,能够贯通港口、城市、工业园区,实现三者的互动发展。

2、现实依据

目前,XX市已经形成了以饮料食品、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轻工纺织、建材等六大产业集群。从具体产业来看,XX本地的优势产业在充分考虑区域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产业效益、产业关联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主成分析法可得,在占XX工业总产值90%以上的13个产业中,各产业的排名如下:

(二)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选择

按照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潜在产业的选择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特征:增长率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好、市场需求广泛、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

在认真分析临港经济及临港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XX 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了国家及XX省“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原则,最终确定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为食品饮料、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四类产业。

四、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路径

未来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四大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要遵循临港产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XX市的特色和优势,借助于临港经济

开发区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产业的高端发展;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发挥临港的区位优势和XX市现有产业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通过产业的集聚,增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促进临港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又好又快发展,使产业集聚效应尽快发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1、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产业以及支撑和相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X围内的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在临港经济开发区中,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开发区集聚经济效应。具体来说,要培养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业产业集群、现代商贸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主要由食品和烟草两大产业链构成。食品产业链主要是积极发展以绿色饮料、粮油加工、豆类加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绿色饮料产业主要是在巩固现有白酒生产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果酒、保健酒、保健饮料等绿色饮料产品,扩大绿色饮料的市场份额,形成多元化的产品格局;粮油加工和豆类加工主要是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壮大以粮油加工和豆类加工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茶叶产业链主要是以叙府茶叶为代表,进一步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从茶树品种—产业加工—茶叶销售等各方面积极开发和引进高技术,提高知名度。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是通用设备制造、专业设备制造两个发展方向,以零配件和成套设备为主。通用设备主要是以适宜临港发

展的大中型集成整机、模块化机芯零配件为主,专用设备制造主要是工业容器、工程机械、发动机、汽车装备、环保机械、金属复合材料及压力容器、核燃料元件、船用发动机等相关整件及零配件。同时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工程中心等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升装备服务水平。

现代物流业产业集群:主要是构建由“物流运输平台、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产业链条、物流基地”构成的物流产业体系,充实物流产业集群。在物流运输平台上,主要是引进物流企业,在满足一般货物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具有临港特色的专业化、特色化物流企业的引进;在物流服务体系上,主要是发挥开发区管委会的服务作用,形成专业化的物流配套服务能力;在物流产业链条上,主要是前向扩展临港产业的产品供应链,后向完善配套服务,继续推进公用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的建设,构建完整的物流产业链。具体的物流产业集群构成体系如下表示:

现代商贸业产业集群:现代商贸业作为临港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山水宜居”的开发区战略定位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市场,如化工、机电、能源、建材等生产资

料市场,酒类、农产品以及粮食交易等生活资料市场,加强与腹地的联系,打造区域性商业圈。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做大做强商贸业。

2、优化产业布局,港—城—园联动发展

按照《XX市临港经济区开发规划》临港经济开发区要坚持以港兴城、以港兴业、以城促园、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实现“港城园”一体发展,整体崛起,走城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筹发展之路。

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和“港、城、园”一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西拓,产业功能和生产性服务功能东进的空间布局安排,将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生产和生活功能进行挑战,城市生活服务组团主要是临近三江口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核心的扩展区,发展结合居住、文化、商贸、旅游的综合城市功能;工业、港口物流和商贸等生产功能主要是以XX港为核心,发展产业功能组团,通过区域及城市交通,与下游罗龙组团整合。

3、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财力支撑

为有效解决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银行融资、社会投资、土地出让、政策资金等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发挥港荣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功能,探索推进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通过BOT、BT、联合开发、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及国外资金参与开发建设。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XX省唯一以“临港”命名的省级开发区,积极争取省上甚至国家的支持,并积极开展国家级开发区的申报工作。

4、严格产业准入,建设绿色港城

按照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要求,XX市临港经济开发区要按照产业的高级化的要求,发展绿色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要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按照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原则发展,将开发区打造成为绿色港口,即以绿色理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健康、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要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益和施工效率,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统筹规划,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配套,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结合地质结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水平、技术状况、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有计划、分阶段推进预制混凝土(PC)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龙骨结构、木结构等的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科学合理布局。 (三)完善体系,整体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快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评价认定体系。遵循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节能建筑联动发展。 (四)示范引领,推动发展。以培育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项目为引领,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6—2017年,成都、乐山、广安、西昌四个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同时,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立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成都、乐山、广安三市的产业化基地要形成15万立方米部品构件的年生产能力,可提供项目装配率30%、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并在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住房中采用装配式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装配率30%以上。西昌市建立钢结构产业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扶持2家钢结构建筑龙头企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在房屋、桥梁、水利、铁路等建设中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率达到3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50%。 到2025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建筑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过去我国农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不活、眼界不宽、办法不多,很长时间难以摆脱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供给难保障,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农业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切实的工作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下大力量,大力扶植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用新装备,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关键,实现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 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吴海瑾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 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 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 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 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关键词]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49-04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城市空间优化、重构过程就是追求空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种价值是由城市能级决定的,而现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其实质就是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当前,在服务经济取代生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必须转型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内涵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视角来看,城市转型包括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转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等等。 (一)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转向高效化、集聚化 城市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组织将重点向内涵高度化转变,即大量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多元、高级、稳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与这种产业结构内涵高度化相适应,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市场企业个体降低空间性交易成本的离散性选择是产业组织形式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转变的动力,这有利于破除交易成本的先验性,现代企业空间集聚的区位战略正逐步替代原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不仅要求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 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生产中心、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吴海瑾(1970—),女,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GL103)的部分成果。 941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2013-2014年度“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技术.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 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 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 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 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总量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达到800亿元,增长17%。 2.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3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2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1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 3.晋级争先。X市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四星级,X县、X县、X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二星级;X市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一星级;X新型制造业、X煤化工专业园区力争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

4.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5.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23—24万人,新增1—2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优势产品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升级,着力在高强钢、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医药、高档陶瓷、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医疗康复设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李迎凤 【摘要】: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无污染、高附加值、数字化、科技化等特点,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目前,创意产业已经在全球诸多国家受到追捧取得了迅猛发展,并逐步成为各国支柱型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我国,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续丰富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护我国的环境、节约国家资源、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研究设计在助力创意产业发展、帮助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和提升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价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设计产业化运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4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6 绪论6-13 1. 研究背景6-9 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概况9-11 3. 目前存在的问题11-12 4.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12-13 第一章基本概念诠释13-19 1. 创意13 2. 创意设计13-14 3. 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14-17 4. 产业化与产业链17-19 第二章创意设计与产业化19-25 1. 创意设计的类型19 2. 创意产业化的路径19-22 3. 创意设计产业链的拓展22-25 第三章创意设计产业化发展方法25-34 1. 创意设计产业化方法25-28 2. 创意产业链市场运作方法28-34 第四章产业化实际案例分析34-41 1. 美国Material Resource Center 的创意产业化运作案例34-36 2. 创意产业园的产业化运作案例36-38 3. 农作物废弃物秸秆材料产业化运作案例38-41 结论41-42 参考文献42-43 致谢43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从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到中药企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从中药产 品“二次开发”到中药企 中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居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多,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仅占5%的份额,产品生命周期短、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据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今后将以每年10%到2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何抓住植物药产品市场,还应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中药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这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尽快制订“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本文在对东胶集团产品“二次开发”作一个案剖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中药企业如何在中药产品现代化的基础上大有作为,从而提出“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及其论证分析。 第一部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背景、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产业和企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产业的发展形势会有所变化,需要对产业比较优势做进一步分析。对药业而言,中国最有希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就是中药,中药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中药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符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三观”的变化。由于中医药符合全球“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消费观”向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发展的潮流,“医疗保健观”转向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的潮流。因此,中药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它们多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中药业发展,而且都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战略上的赶超目标。这些国家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尚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是好时机,如果中国制定出适宜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它们和中国竞争将会是很艰难的。世界需要现代化的中药,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宗旨在于促进中药产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让我国几千年发展积累并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药为全人类做出新贡献。这就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详细版.doc

附件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郑州市 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郑州航空港区 4.白沙产业集聚区 5.金岱工业园区 6.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官渡产业集聚区 9.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0.新郑新洪工业园区 11.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12.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 13.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14.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5.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开封市 16.开封经济产来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 17.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

18.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9.杞县产业集聚区 20.开封市糖细化工产业区 21.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 22.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23.兰考县兰兴产烽集聚区 洛阳市 24.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点子材料、新材料 25.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 26.洛宁产业集聚区 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27.宜阳产业集聚区 铸造和机加工为主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硅材料、精细化工 28.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29.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 商贸和物流业 30.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河南洛阳工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 31.洛龙科技园区:硅光电(太阳能)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

产业为主的“三大产业” 32.洛新产业集聚区 机械加工、重型装备制造、新材料 33.新安县万基产业集聚区 能源铝产业、铝精加工、镁合金、钛合金为主的新材料 34.栾川钼钨精深加工业集聚区 钼钨精深加工 35.孟津华阳中心产业集聚区 电力能源、化工、光伏材料和机械材料 36.汝阳产业集聚区 新型建材、特种钢材及煤化工 37.嵩县产为集聚区 38.伊川县产业集聚区 规划面积8.719平方公里,东园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适度发展机械制造、硅及光伏产业。西园以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 平顶山市 39.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机电装备、新材料 40.平新产业集聚区 节能环保新材料 41.郏县城东产业集聚区

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 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全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范和加强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3 号)、《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9 号)、《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3 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苏政发〔2014〕111 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项目建设,以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普及应用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遵循“科学规划、政府引导、规范运作”的原则,按照自主申报、逐级审核、省级择

优的程序,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 第二章职责划分 第四条专项资金按照“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划分省级和市县、财政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监管职责,在申报、评审、执行、监督、评价等各环节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清晰。对省属单位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行政监管职责。 第五条省财政厅主要负责: (一)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研究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二)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编制和省级预算执行; (三)参与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四)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申报项目是否合规进行形式审查; (五)审定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拟定的项目评审方案; (六)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额度; (七)负责公开专项资金目录,参与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八)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九)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 (一)制定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的研究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改革和开放,建筑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建筑业的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建筑业在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产业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摘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株洲经济发展动力的活力源泉,本文通过对传统思维定势、城镇化水平、信息产业融合、市场开放度及制度交易成本五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来探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应对策研究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后续动力的主要来源,如何突破原有传统产业的固定思路,顺利转型继而大力发展服务业需要对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1受限传统思维定势 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老工业基地。伴随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引领,株洲也在日益推进工业转型,从过去依靠传统污染型工业逐步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过渡,并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工业的完美转型固然重要,但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小觑。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服务业占比基本都在7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多。但株洲由于受传统工业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习惯于依赖自身的工业优势来支撑全市整体经济,导致株洲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特别是对培植新兴产业及新生业态重视不够,这直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制约,致使株洲原本较有优势产业如生物医药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集聚及集聚效应的产生。 2城市化发展不均衡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占比日益提高,我国经济逐渐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过渡。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多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形成及自身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服务业集聚的表现,其中,商业中心城市和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城市其实就是服务业高度集聚的经济区域。主要是:第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现代服务业的要素集聚。城市中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