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

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对诗歌的鉴赏、写作等)是不适当的。客观性测验的标准化强调学生对文学问题看法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灵活的教学和测评内容成为了语文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其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

(二)关注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

(三)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尤其反对行为主义依靠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人的心理进行推论的简单做法。

总之,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各个方面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进行了反驳,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二)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

5. 异质分组

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

7. 从做中学

(四)教育评价

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重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及个体差异,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消极方面

1.忽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只注重课程要符合学生个人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忽视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已有知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设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观主张,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做到:

1.目标设置三维化

语文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语文高级技能(策略性知识);

2.教材编制结构化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编制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具体包括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图式理论的教材要促进学生图式的习得和精致。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在实施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加工语言信息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式要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

(三)关于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

认知心理学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的一种认识论范畴。该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的,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的和客观的实在;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景;

第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于社会协商;

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要用真是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2.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拓学生的课程资源;

3.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实践学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二)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的;

2.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并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

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信息论基础各章参考答案

各章参考答案 2.1. (1)4.17比特 ;(2)5.17比特 ; (3)1.17比特 ;(4)3.17比特 2.2. 1.42比特 2.3. (1)225.6比特 ;(2)13.2比特 2.4. (1)24.07比特; (2)31.02比特 2.5. (1)根据熵的可加性,一个复合事件的平均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多次实验逐步解除。如果我们使每次实验所获得的信息量最大。那么所需要的总实验次数就最少。用无砝码天平的一次称重实验结果所得到的信息量为log3,k 次称重所得的信息量为klog3。从12个硬币中鉴别其中的一个重量不同(不知是否轻或重)所需信息量为log24。因为3log3=log27>log24。所以在理论上用3次称重能够鉴别硬币并判断其轻或重。每次实验应使结果具有最大的熵。其中的一个方法如下:第一次称重:将天平左右两盘各放4枚硬币,观察其结果:①平衡 ②左倾 ③右倾。ⅰ)若结果为①,则假币在未放入的4枚币,第二次称重:将未放入的4枚中的3枚和已称过的3枚分别放到左右两盘,根据结果可判断出盘中没有假币;若有,还能判断出轻和重,第三次称重:将判断出含有假币的三枚硬币中的两枚放到左右两盘中,便可判断出假币。ⅱ)若结果为②或③即将左盘中的3枚取下,将右盘中的3枚放到左盘中,未称的3枚放到右盘中,观察称重砝码,若平衡,说明取下的3枚中含假币,只能判出轻重,若倾斜方向不变,说明在左、右盘中未动的两枚中其中有一枚为假币,若倾斜方向变反,说明从右盘取过的3枚中有假币,便可判出轻重。 (2)第三次称重 类似ⅰ)的情况,但当两个硬币知其中一个为假,不知为哪个时, 第三步用一个真币与其中一个称重比较即可。 对13个外形相同的硬币情况.第一次按4,4,5分别称重,如果假币在五个硬币的组里,则鉴 别所需信息量为log10>log9=2log3,所以剩下的2次称重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2.6. (1)215 log =15比特; (2) 1比特;(3)15个问题 2. 7. 证明: (略) 2.8. 证明: (略) 2.9. 31)(11= b a p ,121 )(21=b a p , 121 )(31= b a p , 61)()(1312= =b a b a p p , 241)()()()(33233222= ===b a b a b a b a p p p p 。 2.10. 证明: (略) 2.11. 证明: (略)

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复习指导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城市设计讲义

城市设计讲义 具体内容 ?专题一城市设计概念 ?城市设计概念与地位;城市设计性质与任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学习的重要性. ?专题二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具体内容 ?专题三城市设计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设计案例; ?分区级城市设计案例; ?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实际案例 具体内容 ?专题四案例调研分析或小案例设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城市设计案例调研分析的方法 专题一城市设计的概念 本节主要内容 1.1城市设计的理解 1.2城市设计的概念(重点) 1.3城市设计的任务 1.4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5 与其他专业的关系(重点) 1.1 城市设计的兴起 1.2 城市设计的概念 ?关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有很多权威性的阐述,下面是典型的例子: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城市设计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 研究对象:城市环境型体。 2.英国前皇家规划学会会长梯勃兹领导的小组认为: 城市设计是一种有关人们工作、生活、游憩以及随之受到关心和维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城市设计是城市建成区内的设计,是城市空间和景观,并与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结构不断变化过程相联系。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3.《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进行的设计。 4.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于1981年推出的城市设计理论巨著《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 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 “城市设计的关键: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结构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共存。 5.Team10的主要成员PeterSmithson ?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提出“门阶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Doorstep)特别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

统计学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1 了解某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则调查对象为( )。 A、工业企业 B、每个工业企业 C、所有工业企业产业活动单位 D、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4.0分 2 了解某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则调查单位为( )。 A、每一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B、每个工业企业 C、所有工业企业产业活动单位 D、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4.0分 3 统计调查可以收集的资料是( )。 A、数字资料 B、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C、只能是原始资料 D、不能是次级资料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4.0分 4 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统计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B、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 5 乡镇企业局为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选择几个先进乡镇企业调查,这种调查为(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4.0分 6 调查几个铁路枢纽,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4.0分 7

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A、原始资料来源不同 B、取得资料的方法不同 C、调查的单位数多少不同 D、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4.0分 8 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是以( )。 A、调查组织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划分的 D、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4.0分 9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 )。 A、标志值很大的单位 B、这些单位的单位总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总量的绝大比重 C、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 D、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部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4.0分 10 在统计调查中,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 )。 A、是一致的 B、是不一致的 C、是一致或不一致的 D、一般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4.0分 二.多选题(共5题,20.0分) 1 统计调查( )。 A、取得的有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B、调查中首先考虑的是取得第一手资料 C、调查的主要要求是经济性 D、可分为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正确答案:AD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2 统计调查的要求是( )。 A、准确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及时性 正确答案:ABD 我的答案:ABD得分:4.0分 3 普查属于( )。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 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 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 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 2.1.11 黑川纪章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

第二章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A、调查组织形式 B、调查方法 C、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 D、调查对象 2.直方图一般可用来表示(。 A、累积次数的分布 B、次数分布的特征 C、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D、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3.如果所有标志值的次数都增加一倍,而标志值不变,则算术平均数(。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4.要了解南京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的组中值为( 6.在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不能直接比较两者的方差,因为这两组数据的(。 A、标准差不同 B、方差不同 C、数据个数不同 D、计量单位不同 7.在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中,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测度是(。 A、众数 B、几何平均数 C、调和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8.某公司将员工分为老、中、青三类,然后根据对各个员工情况的分析,从三类员工中按比例选出若干名员工为代表,调查他们的文化支出金额,再推算出全公司员工文化活动年支出金额的近似值,此为(。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9.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A、动态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10.有12 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3、4、3、4、4、2、2,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A、单项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 11、表示股票价格的K线图属于(种统计图。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殷周时期 1、商 我国最早出现城市雏形的时期。如郑州商城 迷信占卜、祟尚鬼神。 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历史条件。 2、西周 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 “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主要规划思想: 等级、礼乐思想 天地宗法思想 二、春秋战国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意义: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是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郭制度: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王城",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社会要求。 三、秦汉时代 1、秦 秦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 城市中的出现的复道和甬道(两边有墙的通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有开创性的意义; 2、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结合。 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 四、三国至隋唐 三国期间公元213年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信息论讲义11

第一章引论 1-1信息与信息科学 1-1-1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定义:很难给出,信息的定义是信息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象物质,能量一样越基本的概念越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可以传递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表示事物特性的内容。 ▲几个要点: △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是抽象的。而消息,情报,指令,数据等本身不是信息。 △Shannon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的可以通信的知识。 △Win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 △近代人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的消息;是对于决策有价值的情报;是一切所感知的信号,信息就是知识等。 △Shannon信息论认为:信息的多少等于无知度的大小。人们已知的消息不是信息,而好象,大概,可能之类的不确切的内容包含着信息。(不能说信息冗余、信息压缩)1-1-2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概念,相关理论和应用的科学,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边缘学科。 ▲信息科学的特点:(1)多学科--它与许多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有关,互相渗透,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生物学,控制论,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仿生学,人工智能技术。(2)产业化--它应用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信息产业。 ▲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围: ☆信息源:自然信息源(物理,化学,天体,地理,生物);社会信息源(管理,金融,商业);知识信息源(古今中外) ☆信息载体:第一载体(语言);第二载体(文字);第三载体(电磁波)。 ☆信息的采集与转换:传感器,雷达,视,听,触,力,声光热点磁。 ☆信息的传输:光,电磁波,神经,意念。 ☆信息的存储与处理:计算机,视听系统。 1-1-3信息的性质 ⑴信息的可扩充性:相对物质和能量而言,信息资源没有限度,永远不会耗尽,而且回越来越多,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能源危机。 ⑵信息的可压缩性:通过人脑的归纳和综合,信息可精炼和压缩,产生专家系统,知识库。 ⑶信息的可替代性:信息可替代有形物质,信息出口,情报出口。 ⑷信息的可传递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细胞,天体之间。 ⑸信息的可扩散性:总是以各种方式向外部扩散,绝对保密是无法实现的。 ⑹信息的可共享性:信息无法垄断,不能做转手交易。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习题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一、一、填空题 1、调查表一般有和两种方式。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和。 3、是一种间接取得统计资料的方法,它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较强的。 4、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这是调查;而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都属于调查。 5、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清点和计量,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法。 6、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调查对象是,调查单位是 ,填报单位是。 7、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选取的,抽样调查中的样本单位是选取的。 8、抽样调查属于调查,但其调查目的是要达到对特征的认识。 9、调查单位是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单位。 10、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都要先制定。 11、重点调查实质上是的全面调查,它的目的是反映情况。 12、通过调查几个主要的产棉区来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调查。 1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其基本形式有、、、 和。 14、人口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是;住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也是。 15、统计整理是对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 16、在组距列数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叫,各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叫。 17、已知一个数列最后一组的下限为A、,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B、,则最后一组的上限可以确定为,组中值为。 18、设考试成绩的全距为100,如果将60分以下为一组,其余按等距分成四组,则各组的组距为。 19、能够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各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20、对于连续变量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习惯上规定各组不包括其的单位,即所谓的原则。 21、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编制的变量分布数列叫,这样的数列其组数等于。 22、统计整理的关键在于,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23、为了消除异距数列中组距不同对各组次数的影响,需要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A、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2、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畜调查 D、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调查 4、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5、先对总体中的个体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类,再以随机原则从各类中抽取一定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抽样调查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类型抽样 6、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 A、全部网点 B、每个网点 C、所有从业人员 D、每个从业人员 7、调查时限是指()。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 C、调查工作登记的时间 D、调查资料的报送时间 8、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全部商业企业 B、该市全部商业企业的职工 C、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 D、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9、作为一个调查单位()。 A、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标志 B、只能调查一个统计指标 C、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指标 D、可以调查多个统计标志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第二章 城市设计发展简史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简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设计 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

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3、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

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4、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夏代(公元前17世纪)和商代(公元前14世纪)的城市是经过规划营建的。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二章2 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 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文献《周 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商君 书》:从城乡关 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 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管子》:打破《周礼》 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 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 .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 观念,城市格局 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 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 ?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 格路 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 称布局。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 1 ?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 1 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在第一卷 及第五卷中的 “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 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 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西特(camillo,sitte ) 著。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 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 ?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 堡,经 济中心在城市。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 权力中心结构。3?典 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 心。(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 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 (罗马)。(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 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萨)。(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 和 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爱丽舍田园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中 世纪的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 的城市形态和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当时的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 (佛罗伦 (威尼斯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第二章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

第二章数据搜集、整理与显示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统计数据搜集、整理与显示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及其搜集方法; 2.了解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种统计调查组织形式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3.掌握统计分组方法;4能够编制分布数列;5.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图表。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数据的搜集 一、数据搜集 数据是人们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所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事实和数字,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数据搜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相应的科学的调查方法与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数据的计量尺度有四种 定类尺度是按照某种属性对客观事物进行平行分类或分组的一种测度,定类尺度的值是以文字表述的,可以用数值标识,但仅起标签作用。 定序尺度是把各类事物按一定特征的大小、高低、强弱等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定序数据。它是对事物之间等级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定序尺度不仅可以测度类别差,还可以测度次序差,并可比较大小,但其序号仍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计算。 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进行的一种测度。定距尺度不仅

能区分事物的类别、进行排序、比较大小,而且可以精确地计量大小的差异,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没有绝对零点。 定比尺度是对事物之间比值的一种测度,定比尺度能区分类别、排序、比较大小、求出大小差异、可采用加减乘除运算,具有绝对零点。 从不同方面数据划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数据反映的现象的特征不同,可以归结为两类:品质数据(亦称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亦称定量数据)。品质数据是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所形成的数据,数量数据是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所形成的数据。 根据数据反映的现象的时间不同,可以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总体内不同单位的数量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总体的数量表现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 根据数据的搜集方法,可以将数据分为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的来源渠道,可以将数据分为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 二、数据搜集的方法 数据搜集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通讯法)、采访法、登记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 三、统计调查的形式 普查是一种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通过普查可以掌握大量、详细、全面的资料。 统计报表制度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地定期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对调查对象总体特征作出科学推断。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的前提是必须存在重点单位。 典型调查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典型调查有解剖麻雀型和划类选典型两种类型。

第二章 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二章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初步整理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节 统计图表

第二章
第一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二、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四、统计调查的要求

第二章
一 统 计 调 查 组 织 形 式
全面调查
(1)普查(general survey) (2)统计报表(Statistical report forms)
非全面调查
(1)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2)重点调查(Key-point investigation) (3)典型调查(Model survey)
划类选典式(representation) 解剖麻雀式(typical survey)

第二章
二 统 计 数 据 搜 集 的 方 法
数据搜集方法有询问调查和观察实验两大类。 询问调查 (1)访问调查(如 Delghi法) (2)邮寄调查 (3)电话调查 (4)电脑、报刊等 媒体辅助调查 (5)座谈会 (6)个别深度访问 观察与实验 (1)观察法 调查人员边观察边 记录以收集信息的 方法。 (2)实验法 在设定的条件下, 对调查对象进行实 验取得所需资料的 方法。

第二章
三 统 计 调 查 方 案 设 计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纲要及指标体系,统一 指标口径 4.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
项目少而精,规范,以数字信息为主。 单一表 一览表
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6.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二章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 一、城市设计为何古已有之——传统城市的历史积淀 1、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 2、城市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地域特色的相对稳定 二、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从自组织到他组织 1、城市选址 2、古希腊城市设计 3、古罗马城市设计 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古希腊时期 1、时代背景:①城市+村镇=城邦②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体现人本主义,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②圣地—卫城 ③城市生活中心—广场 古罗马时期 1、时代背景: A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B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 C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原则在罗马的城市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 ②注重城市中心广场的建设(广场); ③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雕像、凯旋门); ④“罗马病”。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 阿尔汉布拉宫 欧洲中世纪 1、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状况 ①中世纪初期城市处于衰落阶段,城市和乡村一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 ②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城市空间。 ③中世纪中期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新建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 ②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若干教区 ③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 ④讲究与环境和人体尺度的和谐,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 1、社会背景 ①教会逐渐衰落,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②整个社会转向对人的关注,空间理念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精神。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理想城市模式的探讨 ②城市建设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 ③城市的改建设计追求庄严宏伟,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 巴洛克时期(17世纪以后) 1、时代背景 ①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逐渐取代教会统治,城市设计在指导思想上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寡头服务。 ②几何与规则的形式美成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在观念意识上,是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2、城市设计特点 ①讲求轴线对称,尺度宏大,给人以威严感。 ②放射性的城市轴线,串起若干个豪华壮丽的城市广场,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③纪念性、标志性构筑物作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④城市道路一般是“环形+放射”。 三、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城市与城市设计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2、“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3、“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4、“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 “城”—是防御性的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习题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习题 一、填空: 1.统计数据收集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统计资料的过程。答案:调查方法,收集 2. 搜集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直接观察法,(2),(3)(4)。答案:报告法,采访法,登记法 3.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普 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统计报表制度 4.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是:以必要的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为主体,同时辅之以、科学推算和部分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答案:抽样调查,重点调查 (2),(3)(4)5.统计调查的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几项内容:(1)明确调查目的, (5)(6)(7)。答案: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设计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格和问卷,确定调查时间,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调查报告的撰写6.数据整理是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或是对已有的综合统计资料进行再整理。答案:分类和汇总 7.数据整理的程序包括:(1)统计资料的审核,(2),(3)或绘制统计图,(4)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答案:资料的分组和汇总,编制统计表 8.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的组,称为统计分组。答案:某个标志,不同性质 9.统计分组,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和。答案:穷尽原则,互斥原则 10.统计上规定,凡是总体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组的界限值,这一个单位归入作为的那一组内,即所谓“上限在不内”原则。答案:下限值 11. 统计分组必须先对所研究现象的作出全面、深刻的分析,确定所研究现象的属性及其内部差别,而后才能够选择出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组标志。答案:本质 二、单选题 1.统计调查对象是() A.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B.总体单位 C.现象总体 D.统计指标答案:C 2.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 A.经常性抽样调查 B.必要的统计报表 C.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 D.周期性普查答案:A 3.要对某企业生产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则该企业的“生产设备”是()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调查项目 D.报告单位答案:A 4.对银行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所有银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