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 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薄荷醇能加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薄荷醇0.9g/kg灌胃,能明显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潜伏期,从对照组的(8.315.46)min降至(2.62±0.79)min。0.3g/kg、0.1g/kg灌胃也能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Umezu T[7]对小鼠使用薄荷醇皮下给药,发现能剂量依赖性促进小鼠活动,丁氨苯丙酮(多巴胺摄取抑制剂)可加强薄荷醇的作用。联用多巴胺拮抗剂、利血平和肼甲基对位酪氨酸后能显著减弱薄荷醇和氨苯丙酮的效果,提示薄荷醇促活动能力可能与多巴胺有关。大剂量薄荷醇可致共济失调但不引起刻板症,表明薄荷醇并非多巴胺的直接激动剂。

2、利胆作用

光亮等[8]采用薄荷油120、60、30mg/kg十二指肠给药,发现能显著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量,药后1-2小时作用最明显,4小时胆汁分泌总量明显增加,且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表明薄荷油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能轻度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量。源性胆固醇约80%在肝脏合成,进一步酯化为胆固醇酯或氧化成胆汁酸,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代终产物,胆固醇/胆汁酸的比例增加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最基本原因。薄荷油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还能轻度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浓度,降低胆固醇的浓度,有利于防治胆固醇结石。但体外试验,薄荷油和去氧胆酸片在给药4-5 周时间对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均未见溶解作用。

3、抗炎镇痛作用

光亮等[8]采用角叉菜胶致炎法考察薄荷油对大鼠足肿胀的影响,把雄性大鼠随机分组,n= 10,灌胃给药1h后,每只大鼠左后足皮下注射1% 角叉菜胶0.07ml,测定致炎前及致炎后1、2、4、6h 足容积。实验结果证明薄荷油高剂量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王晖等[9]用0.9g/kg、0.3g/kg、0.1g/kg 薄荷醇对热板小鼠灌胃,发现小鼠痛阈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强柴胡的镇痛作用。

4、对平滑肌的作用

在离体状态下,薄荷醇对家兔、豚鼠的回肠、子宫活动的力、强度、强度力差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等引起的肠管活动亢

进。在5种激动剂的作用下,薄荷醇也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在体小鼠的墨汁移动试验中,每10g体重0.23mg的薄荷醇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墨移动速度并无明显的差异,薄荷醇用量加倍后,墨移动速度降低50%,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抑制了鸟苷酸活化酶的活性,使GTP不能转变为cGmp,蛋白激酶难被激活,从而使肠肌和子宫肌抑制或松弛。氯化钡作为肠及子宫肌兴奋剂的作用,可能是阻滞钙通道所致[4]。以薄荷醇23mg/kg灌胃,对小鼠小肠推进率无明显影响,薄荷醇用量加倍后,小鼠小肠推进率降低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8]。

5、抗早孕作用

Sharma N等[10]研究表明薄荷叶甲醇提取物有可逆的避孕作用,雄性小鼠口服提取物水溶液10mg/d,20、40、60d检测发现,在正常交配情况下小鼠生育能力受抑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睾丸及生殖附属器官平均重量相应减低。附睾精子浓度、活力和生存力也有所下降,附睾涂片可见精子尾部卷曲。但停药30d 后上述各项指标均可恢复正常,且不影响小鼠体重、血细胞计数及压积、血红蛋白和血,血浆生化。民间用作堕胎药的薄荷精油可量依赖性抑制催产索和PGF2α诱导的大鼠离体子宫肌层收缩,浓度为300μg /ml时产生完全抑制作用,该作用与其主要成分长叶薄荷酮有关,两者并非通过对子宫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流产。具体机制尚待进步研究[11]。

6、促透作用

由于皮肤角质层屏障的存在及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许多药物对皮肤的透过率很低,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薄荷醇常被添加于皮肤治疗的外用制剂中,发挥局部止痒、止痛、清凉及轻微局麻等作用。近年来,发现薄荷醇对多种药物的经皮渗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朱健平等[12]采用简单小室模型,多波长面积积分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皮促进作用。结果显示,与不含透皮剂的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酮康唑的经皮渗透。24h3%薄荷醇可使酮康唑的透皮吸收率增加2.16倍。徐颖颖等[13]采用改良的Franze扩散池,研究了1%、3%、5%的薄荷醇和1%、3%、5%的氮酮以及3%的薄荷醇与3个不同浓度的氮酮联用对利多卡因凝胶离体小鼠皮肤渗透性的影响,发现3%浓度的薄荷醇对利多卡因有明显的促渗作用。王晖等[14]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薄荷醇预处理

鼻腔,对胰岛素鼻腔给药药理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用不同浓度薄荷醇预处理鼻腔后,在2.0h-3.0h时薄荷醇对胰岛素的鼻腔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胰岛素鼻腔吸收的药理生物利用度比空白对照组分别增加 5.77、7.00和 3.12倍,但亦发现当薄荷醇浓度较高时,促进作用并不随之增强,认为可能与浓度较高时,阻塞了药物转运通道,反而阻碍了胰岛素的吸收有关。

7、促龄作用

以7-8个月胎儿腹部、背部皮肤作透皮吸收实验模型,1%、2.5%、5%的薄荷脑均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其机制与引起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15]。以裸鼠皮肤制作透皮吸收实验模型,将薄荷醇加入5%醋氨酚药液中,使薄荷醇浓度达 2.5%,由给药池中加入,从接受池中取样测定。结果表明薄荷醇能显著促进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其助渗作用在给药后2h有显著增加,其作用强度随时间推移而继续增加[16]。

8、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

薄荷油,薄荷醇分别与核盘菌,匍茎根霉菌、毛霉菌共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中,均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这些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而薄荷酮则无此作用[17]。在体外蚀斑抑制实验中,薄荷油对单纯疱疹病毒的两种亚型(HSV21和HSV22)均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002%和0.0008%[18]。

9、其他作用

薄荷醇有镇咳作用。家兔吸入薄荷蒸气能使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使粘液稀释而表现祛痰作用。薄荷冰片(薄荷油炼制的结晶)可引起鼻道通畅,但对鼻道阻力无明显影响,可能是其作用于鼻的三叉神经感觉末梢,使人产生鼻子通气感[19]。薄荷油湿热敷可有效预防术后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同时有减轻疼痛的作用[20]。

结语

薄荷是我国传统中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大的药用及治疗价值。近年来植物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拥有丰富的薄荷资源,但目前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深入进行成分分析、药理研究及临床试验,以明确薄荷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持,使其存胃肠道、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方面得到规,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 [M].:人民卫生,2000.

[2]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京院科学,1977.

[3] 颖.薄荷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

[4] 梁呈元,维林,涵庆,等.薄荷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6(22):9.

[5] 红杰,金若敏.薄荷油研究进展[J].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205-208.

[6] 王晖,许卫铭,王宗锐,等.薄荷醇对戊巴比妥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3):1-2.

[7] Umezu T,Monita.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dopamine in ambulation promoted menthol in Mice[J]. Pharmacol Sci,2003,91(2):125-135 .

[8] 光亮,道云,汪远金,等.薄荷油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 17( 1):10-13.

[9] 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1996,(2):38-39.

[10] Sharma N, Jacob D. Assessment of reversible contraceptive efficacy of methanol extract of Mentha arvensis L Leaves in male albino mice[J], Ethnophamacol 2002,80(1):9-13.

[11] Soares PM,Assreuy AM,Souza EP,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ntha pulegium on the isolated rat myometrium[J]. Planta Med,2005,71(3):214-218.

[12] 朱健平,艳,王宗锐,等.薄荷醇促进酮康唑透皮吸收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1):36.

[13] 徐颖颖,梁文权.促渗剂对利多卡因凝胶透皮作用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3,14(6):337.

[14] 王晖,许卫铭.薄荷醇及其二组分系统对5-氟脲嘧啶经皮渗透和贮库效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 8(4):422.

[15] 志平,蔡康荣,吴铁.薄荷脑促扑热息痛透过胎儿皮肤实验的电镜观察及其助渗机制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1994,17(1):11-13.

[16] 吴铁,薄荷脑促进扑热息痛经皮渗透作用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1992,12(3):104.

[17] Edris AE,Farrag ES,Antifungal activity of peppermint and sweet basil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major aroma constituents on some plant pathogenic fungi from the vapor phase[J].Nahrung,2003,47(2):117-121.

[18] Schuhmacher A,Reiehling J,Sehnitzler P.Viruddal effect of peppermint oil on the enveloped viruses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l and type 2 in vitro[J].Phytomedieine,2003,10(6-7):504-510.

[19] 壬铁鹏,董复,占泉,等.薄荷冰片和麝香对鼻气道阻力及鼻感觉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112-114.

[20] 下芝.薄荷油湿热敷预防妇科术后患者腹胀[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77-578.

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褚书地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栀子种植技术

栀子种植技术 桅子为茜草科植物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省。 桅子为茜草科植物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省。 一、形态特征 桅子为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通常高1米左右。叶对生或2叶轮生。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叶柄短;托叶鞘状,膜质。花单生于枝端,芳香,萼管倒圆锥形,有棱,裂片线形;花瓣成旋卷形排列,花开时成高脚林状、脚碟状,5-6裂,初为白色,后变为乳黄色;果卵形,黄色,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花期5-7月,果期8-11月。 二、生长习性 桅子具有喜光、怕严寒的生长特性,要求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的生长条件。在-5℃以上,均能安全越冬,20-25℃最为适宜。30℃以上生长缓慢。3月下旬叶腋间开始萌发新枝,一部分老叶也在此时脱落,主茎在1年内于春、夏、秋有三个明显的抽生阶段,花谢后有一落花落果过程出现。果期一般需1年以上时间,有抱子怀胎的特性。 种子容易萌发,发芽适温为25-30℃,发芽率可达95%以上。

种子寿命为l-2年。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育苗地应选择东南向的山脚处或半阳的丘陵地为好,土壤以疏松肥沃、透水通气良好的砂壤土为宜,播前深翻土地,耙细整平,作宽1-1.2米、高17厘米左右的苗床。 定植地宜选坐北朝南或东南向,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冲积壤土、紫色壤土和砾质土栽培。重黏土和重盐碱土不宜种植。选地后宜冬前深翻,使其冻垡。 2、繁殖方式可用种子、扦插和分株三种方法繁殖。种子繁殖的苗木数量大,成株后生长势强,是目前生产上主要的繁殖方法。目前也有用嫁接繁殖的。 a 种子繁殖春、秋二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佳。春播多在2月下旬至3月初,秋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将选择好的桅子果实剪破,取出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捞出下沉的充实种子,晾至半干即可播种。播前苗床先泼施人粪尿作为基肥,整平后按行距25厘米开深2厘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人,覆l-2厘米厚的草木灰与磷肥拌和的营养土,稍镇压,再盖一薄层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2-3千克。 b 扦插繁殖一般于2月下旬至4月之间,或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选择优良健壮、生长2-3年的枝条,剪成17-20厘米的插条,在高畦上按行距15-30厘米、株距约8厘米扦插。扦插时枝条应稍微倾斜在苗床上,人土约2/3,上端留1个芽节露出土面。插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石延榜, 张振凌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刊名: 中国实用医药 英文刊名:CHINA PRACTICAL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13条) 1.李娟;李静;卫永第独角莲块茎花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1991(01) 2.李清华;贾宗才独角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1962(11) 3.陈雪松;陈迪化;斯建勇中药白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0(07) 4.李静;卫永第;陈玮瑄独角莲块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1996(02) 5.孙启良;卫永第;杨伟超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1995(04) 6.毛淑杰白附子生品及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1991(02) 7.姚三桃;傅桂兰;洪海燕白附子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变化 1993(04) 8.王毅;张静修制白附子饮片中铝含量的研究 1992(05) 9.吴连英;仝燕;毛淑杰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1992(06) 10.吴连英;毛淑杰;程丽萍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抗惊厥作用比较研究 1992(05) 11.刘洁;卢长庆;王钥琦白附子炮制前后显微与化学比较 1990(02) 12.孙淑芬;曾艳;赵维诚白附子抑制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医研究 1998(06) 13.吴连英;仝燕;程丽萍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毒性比较研究 1992(1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袁菊丽白附子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 2.余润民.龚千锋白附子炮制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4) 3.陈雪松.陈迪华.斯建勇.Chen Xuesong.Chen Dihua.Si Jianyong中药白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Ⅰ)[期刊论文]-中草药2000,31(7) 4.吕永磊.李珊.李向日附子不同炮制品的质量研究[会议论文]-2010 5.李艳凤.马英丽白附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2010,38(4) 6.王亚娟黄花乌头化学成分研究概况[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 7.谢华.刘博.胡银燕.张振凌白附子趁鲜加工炮制饮片中草酸钙针晶含量变化的研究[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8,23(12) 引证文献(12条) 1.张美玲张培影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8) 2.宋瑱.李庆勇.王春成.高文轻.姜春菲.桑梅独角莲块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2(1) 3.于晓红.阚洪敏.胡艳文白附子混悬液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5)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_纯化研究进展

第29卷第2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No .2 2008年4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2007BS023) 作者简介:李磊(1985),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6732383(2008)02008706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李 磊,王卫国 3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真菌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及结构,有望成为保健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开发的新资 源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取与纯化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真菌多糖在医疗保健、动物养殖及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发酵;提取;纯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B 0 前言 多糖也称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壁中,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是自然界中糖类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生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尤其是真菌多糖)是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一类多糖. 真菌多糖系真菌中分离出的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一类活性 多糖[1]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抗血栓和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真菌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自1958年B rander 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 (Zy mosan )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人们对真菌多 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2-3] .目前,对于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不仅能够激活T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 全面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4] . Nanba [5] 曾研究了灰树花多糖(PGF )D -组分对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发现小鼠i p0.5mg/kg 或ig1.0mg/kg 灰树花D -组分10d 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毒T 细胞、迟敏T 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白介素-1和超氧负离子的量也得到了提高,白介素-2提高至1.7 倍.另外,李海花[6] 在实验中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 和120mg/kg 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而Fang 等[7] 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也能增加荷瘤小鼠脾脏重量、NK 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恢复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1.2 抗肿瘤作用 实验表明,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激活机体的免疫

黄栀子栽培技术讲解

黄栀子栽培技术 黄栀子又名黄枝子、栀子花,在丘陵山地普遍能生长,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黄栀子以果和根入药,是很好的中药材,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作用,又可作黄色食用食素,还是良好的观赏植物。 1、采种:黄栀子果在10至11月成熟。分大小两个栽培品种。栽培时应选择大栀子为好,由于栀子的种子发芽率不高,故应选饱满、色深红的新鲜果实,连壳晒至半干作种。播种前剥开果皮取出种子,泡在清水中2至3小时后揉搓,去掉浮在水面的杂质及瘪籽,将沉于水底的饱满种子捞出后稍为晾干,拌上细砂,以备播种。 2、育苗:选择较肥沃苗圃地,犁耙,下足基肥后作床。因种子较细,要拌草木灰或细肥土撒播或条播,播种后盖薄土和盖草。在12月至次年3月间播种,出土后及时揭去盖草,除杂草,苗床保湿和施稀薄肥水。每亩用种量4至6斤,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造林。 3、整地:在丘陵山地选择土壤较肥、向阳的坡地、山窝。因黄栀子是灌木,为方便摘果和管理,施肥等管理措施,全垦整地后作水平带,每1.5米一带,带宽80至100厘米。最

好带上挖穴。每穴施有机肥或垃圾肥一土萁和钙镁磷肥0.5至1公斤,拌匀后填入穴内。 4、栽植:在12月至次年3月间,树苗未发芽前栽植,若气温高要适当剪去上端枝叶。 5、管理:造林后4至6月锄草抚育1至2次,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后每年要锄草松土,施以磷、氮为主的肥料或复合肥,可间种花生等矮秆作物或药材。 6、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癍枯病危害叶片;炭疽病危害枝条。防治方法:(1)剪去发病枯枝并烧毁,可减少病源;(2)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800至10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至1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主要虫害有蚜虫、咖啡透翘飞蛾,以幼虫咬食叶片、嫩稍和花蕾,可用40%乐果2000倍液喷杀。 黄栀子又名黄枝子、栀子花,在丘陵山地普遍能生长,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黄栀子以果和根入药,是很好的中药材,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作用,又可作黄色食用食素,还是良好的观赏植物。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6347777.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薄荷的功效与作用 薄荷主要含荨荷脑、薄荷酮等挥发油成分。 1.薄荷脑薄荷挥发油.主要为薄荷脑.占62%,又称薄荷醇。 2.薄荷酮挥发油中薄荷酮占l5%,异薄荷酮占6%。 3.其他挥发油尚含薄荷烯酮、莰烯、蒎烯、桂叶烯、柠檬烯、薄荷烷、薄荷酯类、儿茶萘酚酸、蓝香油烃等。 薄荷的作用: 记载薄荷「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心腹胀痛。」;中医也认为薄荷「性凉味辛,有宣散风热、淸头目、透疹之功」,知其具有兴奋大脑、促进血液循环、发汗,与消炎鎭痛、止痒解毒和疏散风热的作用。 一、药理作用: 1.局部作用: 薄荷水局部应用有清凉、止痒、消炎、止痛的功效。 薄荷醇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先产生凉的感觉,继而有轻微的灼热感。缓慢地透人皮内,引起长时间的充血,而达到治疗作用。 2.解热:小量薄荷能兴奋中枢神经,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散热;并促进汗腺分泌而发汗。因此有降低体温的作用。 3.抗炎:薄荷所含的8种儿茶萘酚酸是有效的抗炎剂,能抑制3a一羟类固醇脱氢酶而有弱自:抗炎作用。薄荷所含的蓝香油烃对烫伤兔耳有抗炎作用。 4.薄荷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祛除了附着于黏膜上的黏液,能减少泡沫痰,使呼吸道的有效通气量增大。 5.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还有保肝作用。 6.薄荷油有抗精子着床、抗早孕的作用,其终止妊娠的原因,是由于能明显降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也可能与促进子宫收缩和损伤了胎盘有关。 二、临床应用: 1.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鼻塞、头痛、咽痛等症状。 2.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球结膜炎。 3.治疗各种皮炎,如过敏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湿疹。 4.局部应用:薄荷醇的各种制剂,局部应用治疗头痛、牙痛和皮肤瘙痒。 薄荷的功效: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 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附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延榜 张振凌 【摘要】 目的 对白附子生品、不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方法对白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为寻求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分析整理。结果 白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上不能明确有效成分的种类和测定方法,毒性成分亦没有得到确认,尤其炮制前后的主要变化不清楚。结论 白附子的有效成分、有毒成分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 白附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白附子又称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脚莲Typhonlu m glganteu m Engl的干燥块茎。现今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本品辛、温、有毒。归肝、胃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作用,内服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用治疗瘰疠痰核、毒蛇咬伤。本品有小毒,故中医临床内服多以炮制品入药。据考证,白附子植物来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禹白附主产于河南禹州等地,关白附系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因此二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不相同,应当区别开来。本文对禹白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 1 禹白附化学成分研究 111 脂肪酸 李娟等[1]通过GC2M S联用仪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七种脂肪酸:辛烷酸、72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122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烷酸、十六烷二酸、101132二十碳二烯酸。资料也记载禹白附含有琥珠酸、、二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有机酸,含亚麻脂、甘油脂等。陈雪松等从白附子乙醇提取液的低极性成分中分离出棕榈酸、桂皮酸、天师酸。 112 甾体类化合物 李清华[2]和陈雪松等[3]均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β2谷甾醇、β2谷甾醇2D2葡萄糖甙。 113 挥发油成分 李静等[4]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然后通过GC2MS2计算机联用方法分离、鉴定出31种挥发油成分:十三烷、2,4,62三甲基辛烷、2,6,10,132四甲基十五烷、2,6,10,142四甲基十五烷、7,92二甲基十六烷、2,6,10,142四甲基十六烷、十七烷、三2甲基十七烷、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七烷、三十二烷、1,32二甲基苯、苯乙醛、黄奥、蒽、22甲基蒽、萤蒽、2,3,5,62四甲基苯酚、42丙稀基苯酚、1,4,62三甲基萘、2,3,62三甲基萘、32甲基菲、2,7二甲基菲、十五烷酸乙脂、亚油酸乙脂、苯并噻唑、32甲基苯并噻唑、N2苯基苯胺、H2苯基222萘胺、62甲基222苯基2喹啉。 114 氨基酸成分 孙启良等[5]对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表明独角莲块茎中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其中包括除色氨酸外的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另外姚三桃等也从白附子水解液中测定出十七种氨基酸。 115 微量元素 毛淑杰等[6]测定了白附子中的微量元素,显示白附子生、制中均含有15种微量元素,其中宏量元素K、Na、Ca、M g、P5种,必需元素Fe、Co、Mn、Sn、Sr6种。并且炮制后Mg、Mn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A l、Fe、Sr含量较生品有所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6BA I09B06);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项目编号:0422030700) 作者单位:450008郑州,河南中医学院增加,其中Fe增加最为明显。白附子只含有一种有害元素Pb,但其含量均比较低。 116 其他 资料记载,白附子胆碱、尿嘧啶、胡萝卜甙、dl2肌醇、蔗糖及糖蛋白凝集素等。 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研究表明白附子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也不一样。姚三桃[7]等对白附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做了比较,结果显示,炮制后,水溶性游离氨基酸在炮制过程中损失较大,总氨基酸含量生品较制品高出30%,β2谷甾醇含量生品高于矾制品约16%左右,高于姜矾制品215倍,油酸含量生品和矾制品相当,而高于姜矾制品10倍。表明炮制对水溶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而对脂溶性成分影响不明显。另外,炮制后溶液的酸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炮制过程中带入了大量的白矾的缘故,经测定溶液中白矾的残留量高达512%~7135%。但是铝离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在大脑中蓄积,必须对其含量加以控制。王毅等[8]对白附子不同制品中铝离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很低,而制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是生品的数百倍以上,说明制品中的铝离子基本上是由炮制带来的。但是铝离子的含量与白矾的加入量不成平行关系,即使用同一种方法炮制,其含量也不同。铝离子含量多少更为合适,必须结合药效学,毒理学优选出新工艺。 3 禹白附药理作用的研究 311 抗炎作用 吴连英[9]等按文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167)方法对白附子不同制品抗炎作用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悬液和煎剂对大鼠蛋清性、酵母性及甲醛性关节肿有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末期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和渗出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同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关系不大。新法、老法制品与生品有相近的抗炎作用,新老法制品比较亦无差异。 312 镇静作用 吴连英[10]等对白附子不同制品的镇静、抗惊厥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附子水浸液口服给药未显示镇静作用,腹腔注射则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且有明显的协同戊巴妥钠催眠的作用,生品与不同制品之间未表现出差异性。 313 抗惊厥作用 研究表明[10],白附子水浸液对中枢兴奋剂戊四唑、硝酸士的宁所致小鼠强直性惊厥,仅能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推迟小鼠惊厥出现时间和死亡时间,未见有对抗惊厥只数和死亡只数的效果。而对咖啡因所致惊厥,不论生品还是炮制品均未见有抗惊厥的作用。

薄荷脑的副作用

薄荷脑的副作用 薄荷脑的副作用 1、薄荷脑的副作用 不良反应,偶有局部刺激作用。 由于薄荷脑对皮肤以及眼睛有刺激作用以及一定的毒性,大量使用时必须戴好手套以及安全眼镜。吸入,将中毒者转移至通风处,采取一般急救措施。误入眼睛,按一般步骤冲洗眼睛,有必要着请咨询医师。皮肤接触,用清水和肥皂清洗。其他咨询医师。 2、薄荷脑的药理学 薄荷脑能选择性地刺激人体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和冷感,引起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实际上皮肤保持正常);另外对深部组织的血管也可引起收缩,而产生治疗作用。外用可以消炎,止痛,止痒,驱赶蚊虫,促进血液循环,消肿等;内服以复方制剂中可缓解局部炎症(咽喉炎)及治疗感冒,并有健胃,驱风作用。药理作用,该品与葡萄糖醛酸形成结合物在尿和胆汁中排出,各种异构体以不同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狗和大鼠体内产生分子降解反应。它可以薄荷酮代谢物的形式存在。 3、薄荷脑的介绍 薄荷脑是一种化学药剂,是由薄荷的叶和茎中所提取,白色晶体,分子式C10H20O,为薄荷和欧薄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在世界上,中国和巴西是主要的天然薄荷生产国,薄荷油的年产量均达到2000-3000t。薄荷脑和消旋薄荷脑均可用作牙膏、香水、饮料和糖果等的赋香剂。该品在乙醇、氯仿、液状石蜡或挥发油中极易溶解,在水中极微溶解。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0.1g 的溶解,依法测定,比旋度为-49度至-50度。

复方薄荷脑软膏中的薄荷脑有什么功效 1、复方薄荷脑软膏,本品为复方制剂,每克含水杨酸甲酯3.33毫克,樟脑90毫克,薄荷脑13.5毫克,松节油0.83毫克。辅料为:桉油、凡士林。那么,复方薄荷脑软膏中的薄荷脑有什么功效? 2、薄荷脑,薄荷脑和消旋薄荷脑均可用作牙膏;香水;饮料和糖果等的赋香剂。在医药上用作刺激药,作用于皮肤或粘膜,有清凉止痒作用;内服可作为驱风药,用于头痛及鼻;咽;喉炎症等。其酯用于香料和药物。松节油,具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轻微止痛作用。用于减轻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以及扭伤。 3、复方薄荷脑软膏,本品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的软膏,具芳香气,有清凉感。用于伤风感冒所致的鼻塞,昆虫叮咬。 薄荷脑注意事项是什么 1、若伤风感冒长期未愈或同时有发烧者,不宜用复方薄荷脑软膏,应到医院诊治。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复方薄荷脑软膏含有水杨酸甲酯,婴儿不宜长期使用。复方薄荷脑软膏不应大面积使用。 2、对复方薄荷脑软膏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复方薄荷脑软膏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请将复方薄荷脑软膏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复方薄荷脑软膏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勿用于眼及黏膜部位。人的致死量约为2克,在幼儿鼻腔使用含有本品的滴鼻剂或油膏是很危险的,将会引起虚脱。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薄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薄荷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主要针对其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薄荷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薄荷;药理作用;综述 The advance on the research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entha haplocalyx Abstract: Mentha haplocalyx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re taken for its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ovide updat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t. Key word s: Mentha haplocalyx;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review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又名水薄荷、薄荷、鱼香草、人丹草、升阳草、夜息花、番荷菜等。其干燥地上部分可入药,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关于薄荷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薄荷有疏风、散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牙痛等[1]。现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薄荷属植物12 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地区[2]。野生的薄荷有椒样薄荷、欧薄荷、留兰香等。薄荷富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薄荷醇、左旋薄荷酮、异薄荷酮等。此外薄荷还含黄酮类、有机酸和氨基酸成分[3-5].。现对近年来薄荷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做一概述。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 : Cinobufagin is one monomer of toad venom ,with many bio ftiefficacy ;presently there ' s many studies on it ,so is dosage form ;nowit briefly sumsup its pharmacy function and dosage form research,to offer helpful clues for preparing high 拟effect and practical clinical drugs. Key words : Cinobufagin ; pharmaco; dosage form ;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

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 (1)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华蟾酥毒基(Cino)对细胞膜有直接破坏作用,研究表明1X 10-7mol/L华蟾酥毒基能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器水肿变性进而死亡 :1]。(2)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一定剂量的华蟾酥毒基能抑制毛细管样的网络形成。经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8nmol/L的Cino即可显著 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ino能特异的预防小牛主动脉内皮(BAE细胞进入细胞循环的G0/G1期的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2]。(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X 10-6mol/L华蟾酥毒基可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以740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降低进入S期的比例从而加速瘤细胞死亡,华蟾酥毒可以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o Cino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S期DNA 含量及增殖指数,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ino作用后,可见成片的细 胞坏死,细胞凋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肿大呈空泡样,溶酶体增多等细胞结构改变。其中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BEL拟7402)最为敏感]4]。(4)诱导肿瘤细胞分化,Cino低浓度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分化,从而抑制Na+-K+-

栀子花栽培

栀子花的栽培 1形态特征 ,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 栀子花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1] 2生长环境 栀子喜、、充足且良好的环境,但忌强光,适宜在稍蔽荫处生活,耐半阴,怕,较耐寒,在、、只能作。 3分布情况 栀子花原产中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集中在华东和西南、中南多数地区,、、、、、、、、、南部等省份。省市的为栀子花。省市的市花即为栀子花。 4品种分类 主要栽培品种及其变种有: 夜色中的桅子花 ①:var.grandiflora Nakai.,也称大花栀子:栽培变种,大、大而富浓香、重瓣,不结果。 ②:植株矮小,花小、叶小,重瓣。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可编辑)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0>. 丞堡匡堂瞳堂 . . . 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生出版社, .. , .,: . . 郭玲,钟学宽,周令望,等. 病毒致低硒低维 ,, : ? . 生素鼠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中国地方病防治 ,, ,. 杂志, ,: ? . 邓守恒,孙各琴.高硒情况下维生素对幼龄大鼠抗 .氧化作用的研究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 .邹秋萍,侯淑萍,王瑞珍.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卫文峰,张国成,许东亮,等.柴胡黄芩炙甘草对小瘤坏死因子一【的变化及维生素、的干预作用鼠心肌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 ?. 杂志, ,: .苗艳波,师海波,孙英莲.高山红景天总甙的抗衰老王雪峰,郭津津,魏克伦,等.小柴胡汤分解剂抗柯萨奇病毒感染及其对心肌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 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 .第一版.人民卫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 一 . 收稿日期: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臧亚茹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关键词】丁香;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十二碳三烯一卜醇, 一杜松油烯,【一石竹烯,对烯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基茴香醚等。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萘酚、鼠李素、齐墩的干燥花蕾,其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 果酸等黄酮成分。 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 抗菌作用及机理 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抗菌谱广泛。张西玲等 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 通过对丁香、小茴香、肉桂、八角茴香四种中药挥发油 性状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四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厘米,花冠圆球形,棕褐色 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较低浓度时均有一定的抑 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佳,以丁香、肉桂 感。 挥发油在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显著,挥发油在较高浓度时 化学成分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摘要】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59-01 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 64%--85 %,低的含%~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 7 %~15%,β-T香烯( 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 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

附子的药理研究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4期 -145- macromo-lecules,2011,49(4):693-699. [18]郭焱,崔健丽,李超英,等.中药灵芝多糖调控细胞毒性T细胞抗肿瘤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365-2367. [19]张莘莘,李文娟,聂少平,等. 黑灵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16(9):1139-1142. [20]李建军,雷林生,余传林,等.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J].中药材,2007,30(1):71-73. [21]徐晋,吴丽,徐巧芳.灵芝多糖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7-9. [22]戴军,石玉娥,褚兆苹.灵芝代谢产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194-2195. [23]刘艳芳,唐庆九,张劲松,等.两种灵芝多糖组分单糖组成分析及其对5-氟尿嘧啶抑制小鼠肿瘤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11):288-291. [24]邢会军,侯雷,孙勇,等.灵芝多糖对小鼠胃肿瘤活性的体内外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3):116-120. [25]王昕妍,陈国杨,苏洁,等.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孢子粉对Lewis 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和VEGF表达的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33(2):118-122.[26]Yang HI. Ganoderic acid produced from submerged culture of Ganoder-ma lucidum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and cytotoxicity in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 BEL7402[J].Biotechnol Lett,2005(27):835-838. [27]李鹏,魏晓霞,许建华.灵芝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28(9):789-792. [28]闫征,王宏旭,刘莉莹,等.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5):633-637. [29]徐凤姣,曾琴,刘宏壁,等.灵芝乙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6):127-130. 基金项目: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题项目(2014mpxz3)。 作者简介: 付正丰(1978-),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03005(修回:2018-02-02) 附子的药理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Fuzi 袁雯 (上海市龙华医院,上海,5701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4-0145- 【摘要】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是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部分,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证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抗炎、镇痛、抗衰老的作用。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附子;回阳救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Fuzi (附子) is recorded in the Shennong Bencao Jing (《神农本草经》) firstly, is knew as the best herbals of Huiyang Jiuni (回阳救逆) in TCM medicine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the Buhuo Zhuyang (补火助阳) and Sanhan Zhitong (散寒止痛). Modern pharmacology proves that Fuzi has effects on strengthening heart obviously, 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anti-aging.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Fuzi is summarize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Fuzi; Huiyang Jiuni;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4.073 中药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泡附片。《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行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扶腑,果有真寒,无有不治。”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附子中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大毒性,故生附子均须炮制减毒后使用。现代药理学证明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抗炎、镇痛、抗衰老的作用。近些年关于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多,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1心血管系统 1.1 强心作用 中医药效为回阳救逆。实验证实,附子对如蛙、兔、蟾蜍等动物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尤其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时效果更为显著。经过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以降低附子的毒副作用,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附子强心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兴奋和激动β受体,释放儿茶酚胺[2]。目前的研究证实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