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化工实习报告.doc

煤化工实习报告.doc

煤化工实习报告.doc
煤化工实习报告.doc

煤化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为了使刚迈入大学的我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有一个了解。

2. 让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氛围。

3.这次实习给我很大的教育,初步了解一些专业知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4.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以及价值,勤奋学习。

5.通过了解就业的压力,要求提高自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做到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努力学习,为了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实习任务

1.初步了解煤化工专业,煤焦化的发展以及焦化企业的基本工艺流程。

2.对焦化工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解,为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了解焦化厂生产所用的机器,进一步了解该厂生产能力。

三.实习时间

2010年01月5日~2010年01月7日

四.实习地点: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焦化厂

五.实习企业的概况

师宗焦化厂位置师宗县城工业布局规划,面对0324国道北旁南昆铁路,距师宗县火车站2公里,距师宗县专用厂100米,距昆明150公里,生产80万机焦生产.化厂回收;30万吨洗煤生产线;厂品:二.三极焦,化工焦.焦粉.粗苯.硫酸铵.焦油。存在问题:因经济危机焦炭价格下降,生厂线保炉限厂,成本增加,整体亏损;80万吨机焦08年动工,原材料上涨,流动资金紧张。师宗县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产煤县之一,也是云南省主要的产煤县,煤炭资源丰富,地质普查储量6.3亿吨,工业储量2.5亿吨,境内煤种齐全,煤质以“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强度好”而驰名中外。师宗县焦化厂是1 990年g

月建厂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厂址位于滇黔交界地区,距324国道1公里,距南昆铁路二级火车站2公里,距昆明230公里,距曲靖130公里,交通+分便利。现年产机焦23

万吨,煤焦油6000吨,拥有固定资产SOco余万元,年产值6Oco万元,实现利税600万元,产品质量达国家11级、川级冶金焦标准,产品市场占有率高,销售欢畅,供不应求,产品销售云南省冶金、化工行业,远销越南、日本等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深受用户的青睐和赞誉。

六.实习内容

焦化企业基本工程:来煤、备煤、配煤、入炉、炼焦、荒煤气净化、煤焦油精制。

1、师宗焦化厂的来煤:原煤的50%来自师宗,其它来自富源、潞西;煤的种类:原煤、毛原煤、中煤、精煤。

2、配煤采用先粉碎后配煤,经过洗煤厂粗配、破碎、跳先机,分出刚石、中煤、次精煤、精煤(直径小于6毫米),每天洗原煤1200吨。

焦炉型号:4350D型(28行*61)孔数:1号焦炉56孔;2号焦炉60孔。

炼焦周期设定为24~26小时,标准温度不低于1200度。

工艺流程:

资料:粗苯工段工艺控制指标:1、入洗苯塔煤气小于27度;

2、入洗苯塔洗油温度冬季比煤油温度高4~7度,夏季比煤气温度高2~4度;

3、洗苯塔贫油含苯小于0.5%,富油含苯1.6~2.5%,水小于1%。

4、洗苯塔阻力小于2 kpa,塔后煤气的压力不小于6kpa .

5、洗苯塔后煤气含苯不大于59/ m3.

6、粗本冷凝冷却回富油出口温度60度左右。

7、油油换热回富油出口油温度110度左右。

8、管式炉富油出口温度175~185度。

9、脱苯塔再生回顶部温度175度。

10、洗油再生回顶部温度180度。

11、脱苯塔顶部粗苯蒸气温度90~93。

12、油油换热回贫油温度110度。

13、过蒸气温度400~450度。

14、管式炉辐射温度300~350度,对流段280~300度,烟道温度180~200度。

15、冷凝冷却回后粗笨温度20~30度。

16、脱苯塔底部压力小于0.05kpa。

17、管式炉煤气压力2.5kpa。18、粗苯回流比1:2.5,入再生回油量2~5%。

工业奈指标:指示物一级二级

结晶点度不大于7。80 7。75

不挥发物% 不大于0。06 0。08

灰分% 不大于0。01

外观% 片状或粉状结晶体

颜色% 白色许带微红色、

工艺流程说明:来自硫氨的粗煤气,经冷却塔冷却后煤气40~50度降至25~ 27度,由洗苯塔底部进入,自下而上与塔顶下来的焦油洗油接触、煤种得粗苯被循环洗油吸收,煤气经洗苯塔上段的捕雾段捕捉雾点后从洗苯塔顶送出,送往锅炉及炼焦工段。洗苯塔底出来的30度左右的富油,经富油犟加压后送往粗苯冷凝却器,与脱苯塔出来的

90~93度的粗苯蒸气进行换热,富油被加热到60度,然后再经油油换热器与脱苯塔塔底出来的贫油换热,从60度被加热到110度,最后进入管式炉,富油被加热到180~185度左右送入脱苯塔。脱苯后,180度贫油从脱苯塔底出来,一部分贫油送洗油再生器进行油再生,再生洗油蒸气进入脱苯塔,油渣定期排入油渣池,其余贫油进行油油交换热气冷却110度,送往贫油槽,再经贫油送一、二级贫油冷却器冷却至28~30度后送往苯塔循环使用。

初冷器:1、出口煤气23~25度,排出口温度差不能超过3度。

2、前煤气吸引力不小于1kpa不高于2500pa。

3、正常远转阻力不超过800pa,短时间不能超过1kpa。

4、循环水上水温度不高于32度,退水温度不能高于45度。

5、中部温度控制在35~40度,上下段冷凝控制在20立方米/小时。

电补焦油法(直流电):1、绝缘箱温度控制在90~110度。

2、电捕二次电压保持在34~35kv左右。

3、要求煤气含氧量不大于2。0%。

4、电流阻力不大于700pa。

5、保证电捕过程不能放电。

煤气鼓风机(工艺要求):1、焦炉集气管压力保持到80~120pa。

2、机后煤气压力要小于120kpa。

3、风机油压保持到0/08~0。15mpa,高压油温出口油压一般在0。59~0。60mpa,油温30~40度。

4、风机机体温度小于70度,电流正常在35~45A,不得于60A。

焦油库(工艺要求):1、焦油槽油温80~90度,出产焦油含水量小于4%。

2、桨的轴承温度不高于65度。

3、马达温升小于45度。

4、焦油槽储量大于1。5槽,就易发生涨库现象。

5、装车时,为了避免发生事故,车要满载不能超载。

饱和器(工艺指标):1、母液(稀硫酸)控制在50~55度,

2、预热其后煤气温度控制150~155度。

3、预热前工艺压力0。4MPA。

4、饱和器母液酸度3。5~3%。

5、饱和器内母液的比重大于1。26。

离心机(工艺要求):1、油温不大于35度。

2、洗水温度保持在70度左右。

脱苯塔:1、顶部温度控制91~92度,压力小于10KPA,底部温度控制170~175度,压力不大于40KPA。

生化处理工艺流程:生产废水经过隔离池去出废油后与生活废水混和进入调节池,经过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进入高负荷HCF反应,去除大部分可生化COD(化量脱氧量)以及粉类的氨、氮,出水后进入厌氧水解池,一方面进行反硝化反应,一方面对难以生物降解物的溶液物质进行酸化水解反应,将难降解大分子,环类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易溶解的污染物为后续生化反应器提供反应条件。出水进入A/O反应池进行好氧硝反应,及其它好氧生化反应,去除有机污染和氮氨,A/O池出水进入接触氧化池。过去和去处有机物染物。接触氧化池的水经过加浮池,去处漂浮物达到排放。

七、实习感想:

三天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我们学习到许多理论从实际,知识要做到运用、加深和巩固,这是我们实习的主要目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当然也通过这次实习来从新审视自己做事的一种态度。我倒认为这是更重要的。做事缺乏活力、学习过于被动。可能在学生阶段,还没有显现出积极主动和被动的差别,但是出去工作以后,做事被动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显然积极主动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是我在今后必须克服的。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了解到焦化厂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将来工作奠定心理准备,并锻炼了自己的适应能力。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太少了,要树立刻苦学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心态。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的减少,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能源。焦化厂在生产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十分大,利用率低,炭化过程中的热量的浪费,熄焦用水熄带来的污染大以及能源没有充分利用,化厂用水应该循环利用。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造成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应该给以更多的帮助。

赠送资料

青花鱼(北京)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财务分析报告

1 .主要会计数据摘要

2 . 基本财务情况分析

2-1 资产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20.82亿元。

2-1-1 资产构成

公司总资产的构成为:流动资产10.63亿元,长期投资3.57亿元,固定资产净值5.16亿元,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1.46亿元。主要构成内容如下:

(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7.01亿元,其他货币资金6140万元,短期投资净值1.64亿元,应收票据2220万元,应收账款3425万元,工程施工6617万元,其他应收款1135

万元。

(2)长期投资:XXXXX2亿元,XXXXX1.08亿元,XXXX3496万元。

(3)固定资产净值:XXXX净值4.8亿元,XXXXX等房屋净值2932万元。

(4)无形资产:XXXXXX摊余净值8134万元,XXXXX摊余净值5062万元。

(5)长期待摊费用:XXXXX摊余净值635万元,XXXXX摊余净值837万元。

2-1-2 资产质量

(1) 货币性资产:由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构成,共计9.48亿元,具备良好的付现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

(2) 长期性经营资产:由XXXXX构成,共计5.61亿元,能提供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

(3) 短期性经营资产:由工程施工构成,共计6617万元,能在短期内转化为货币性资产并获得一定利润。

(4) 保值增值性好的长期投资:由XXXX与XXXX的股权投资构成,共计3.08亿元,不仅有较好的投资回报,而且XXXX的股权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四类资产总计18.83亿元,占总资产的90%,说明公司现有的资产具有良好的质量。2-2 负债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10.36亿元,主要构成为:短期借款(含本年到期的长期借款)9.6亿元,长期借款5500万元,应付账款707万元,应交税费51万元。

目前贷款规模为10.15亿元,短期借款占负债总额的93%,说明短期内公司有较大的偿债压力。结合公司现有7.62亿元的货币资金量来看,财务风险不大。

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9.8%,自有资金与举债资金基本平衡。

2-3 经营状况及变动原因

扣除XXXX影响后,2011年1-3月(以下简称本期)公司净利润605万元,与2010年同

期比较(以下简称同比)减少了1050万元,下降幅度为63%。变动原因按利润构成的主要项目分析如下:

2-3-1 主营业务收入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3938万元,同比减少922万元,下降幅度为19%。其主要原因为:(1)XXXX收入3662万元,同比增加144万元,增长幅度为4.1%,系XXXXXXXXXXX 增加所致。

(2)XXXXX126万元,同比增加3万元,增长幅度为2%,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4-1”。

(3)工程收入150万元,同比减少1069万元,下降幅度为88%,原因是:一、本期开工项目同比减少;二、XXXX办理结算的方式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本期收入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收入减少。如果考虑按XXXX 项目本期投入量2262万元作调整比较,则:①本期工程收入同比增加1193万元,增长幅度为98%;②本期收入调整为6200万元,同比增加1340万元,增长幅度为28%。

2-3-2 主营业务成本

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161万元,同比减少932万元,下降幅度为45%。按营业成本构成,分析如下:

(1)XXXX营业成本993万元,同比增加102万元,增加幅度为11%。主要原因是XXXXXXX计入成本的方式发生变化,去年同期按摊销数计入成本,而本期按发生数计入成本,此项因素影响数为117万元。

(2)工程成本168万元(直接成本144万元,间接费用24万元),同比减少1034万元,下降幅度为86%。主要原因是:

①开工项目同比减少,使工程直接成本减少1002万元,下降幅度为87%;

②开工项目同比减少,以及机构调整后项目部人员减少,使工程间接费用同比减少32万元,下降幅度为57%。已开支的工程间接费用占计划数的26%。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本期营业成本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成本的减少。

2-3-3 其他业务利润

本期其他业务利润41万元,同比增加15万元,增长幅度为58%。其主要原因是:

(1)其他业务收入44万元,同比持平。

(2)其他业务支出3万元,同比减少15万元,下降幅度为85%。原因是:撤销资产经营分公司后,相关业务由XXXX部进行管理,除税费外没有其他直接费用。

2-3-4 管理费用

本期管理费用883万元,同比增加425万元,增加幅度为93%。主要原因是:

(1)奖金515万元,同比增加375万元,主要原因是:

①总额差异:2010年考核奖515万元较2002年考核奖457万元在总额上增加了58万元;

②时间差异:2009年考核奖457万元中的317万元计列入2009年的成本费用,在2010年实际计列成本费用的考核奖为140万元。而2010年考核奖515万元全额计列在2011年,形成时间性差异317万元。

(2)工资附加费78万元,同比增加70万元,主要是2010年考核奖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3)董事会经费21万元,同比增加16万元,原因是:

①总额差异:2002年董事领取半年津贴,2010年董事领取全年津贴。

②时间差异:2002年董事津贴在2010年陆续发放,2010年董事津贴集中在2011年1月发放。

(4)本期转回已计提的坏账准备5万元,而去年同期是计提了坏账准备56万元,主要系去年同期对暂未收到的XXXX收入830万,计提了坏账准备50万元。本期对暂未收到的

XXXX收入采用个别认定法,不予计提坏账准备。因此,坏账准备对管理费用的影响减少了61万元。

本期暂未收到的XXXX收入为2242万元,原因是:XXXXXXXXXXXXXXXX。经与XXXX 公司协商,XXXX公司于4月15日前将全数结清所欠款项。

2-3-5 财务费用

本期财务费用1204万元,同比增加680万元,增加幅度为130%。原因是:

①贷款规模增大:本期银行贷款平均规模为10.25亿元,去年同期为4.72亿元,增加了5.53亿元,增幅为117%。

②贷款利率提高:自2010年9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7%以来,各家银行普遍出现惜贷现象,我公司的新增贷款不再享受按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利率。

2-3-6 投资收益

扣除XXXX影响后,本期投资收益217万元,同比减少111万元,下降幅度为34%。按构成内容分析如下:

(1)国债收益

本期国债方面取得的收益为56万元,同比减少213万元,下降幅度79%。主要原因是:①投入资金的规模减小:本期投入资金的平均规模为1.73亿元,同比减少8854万元,下降幅度为34%。

②实现收益的时间性差异:投资收益何时实现,取决于国债买卖、兑息时间和有关投资协议约定时间。

(2)股票收益

本期股票方面取得的收益为575万元,同比增加551万元。原因是:本期公司组织资金5.78亿元,申购到158万股TCL新股,获利575万元。

(3)跌价准备

按2011年3月31日的收盘价计算,公司所持国债的市价为1.64亿元,本期计提了跌价准备414万元,而去年同期是转回已计提的跌价准备38万元,因此跌价准备对投资收益的负影响同比增加452万元。

2-3-7 营业外支出净额

本期营业外支出净额18万元,同比增加了24万元,主要因素是:(1)本期报废4辆汽车,帐面净值14万元;(2)本期发生办理已转让的房屋的产权证费用3万元,属于去年同期体现的转让房屋收益6万元的滞后费用。

2-3-8 经营状况综述

本期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投资收益减少所致。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一、造成费用增加的因素在控制范围内;二、投资收益的减少是受国债市场价格下跌影响。

(1)管理费用增加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考核奖的时间性差异。在形成原因上是XXXXXXXXXXXXXXX,而采取的一种处理策略。此因素已考虑在2011年预算中,对2011年经营目标不会产生影响,只是费用的期间性的表现。

(2)扩大后的贷款规模,仍控制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随着下半年可转债的发行,公司对贷款规模的调整,财务费用会相应减少。

(3)国债市场价格下跌,属不可控因素。若国债价格不恢复,对实现2011年经营目标有较大影响。

3 .预算完成情况及分析

3-1 收入收益类

本期收入、收益共计4195万元,完成收入总预算3%,扣除XXX因素和XXXX项目的影

响,完成收入总预算6%。按预算项目分析如下:

(1)XXXXX收入3661万元,完成预算25%。

(2)XXXXX收入126万元,完成预算24%。

(3)工程收入150万元,完成预算0.3%,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3-2”。

(4)其他业务收益41万元,完成预算57%,剔除费用支出减少因素,完成预算36%,主要原因是收入实现的期间性。

(5)短期投资收益217万元,完成预算11%,主要原因是本期计提414万元跌价准备,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4-2”。

(6)追加短期投资收益本期无,主要原因是:计划用于追加短期投资的资金是发行可转债后暂时闲置的资金,属于时间性差异。

(7)XXXX的现金股利目前尚未取得,若本年确能收到,则属于时间性差异。否则,将形成本年目标利润的缺口。

3-2 成本费用类

本期成本、费用共计3484万元,占支出总预算3%,扣除XXX项目和可转债发行费用的影响后,占支出总预算6%。按预算项目分析如下:

(1)XXXX成本993万元,占预算20%,按预算项目分析如下:

①人员经费197万元,占预算27%。

②办公经费28万元,占预算21%。

③日常维护费33万元,占预算13%。

④专项维护费196万元,占预算12%,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预算项目尚未实施。

⑤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539万元,占预算25%。

(2)工程结算成本168万元,占预算0.3%,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4-3”。

(3)管理费用883万元,占预算43%,扣除一些费用项目的期间性影响后,完成预算24%,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4-4”。

(4)财务费用(利息净支出)1204万元,占预算33%,主要原因是资金计划中的上半年贷款规模大于下半年,使此项费用发生不均衡。具体分析详见“重要问题综述4-4”。

(5)营业外支出净额18万元,占预算5%,主要原因是列入预算事项尚未进行处理。

3-3 预算分析综述

本期净利润605万元,完成全年预算7%,如果对XXXX收益按预算平均季度收益250万元进行预计,本期净利润调整为855万元,完成预算9.6%。从以上预算项目的分析来看,未完成预算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期利润构成中工程利润和投资收益与预算存在重大差距,将在“重要问题综述”里进行详细分析。

4 . 重要问题综述及建议

4-1 XXXXX收入增长分析

XXXX本期收入126万元,同比增加3万元,增长幅度为2%。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XXXX车辆通行情况与收入情况如下表:

XXX同比增长了14%,总收入同比只增长2%,原因是XXXXXX在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期98.4%的车流量集中在收费单价较低的XXXX和XXXX上。

建议:公司相关部门对XXX和XXX下降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下降原因。

4-2 国债跌价幅度较大

国债价格主要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本流向的影响,但是国债的到期价值是确定的,计提的跌价准备能在兑息和兑本时得到补偿。所以,计提的跌价准备在卖出国债前本质上是一种浮亏。所获投资收益与资金成本的差额,才是衡量投资损益的标准。

国债价格在一定空间内与股市行情基本呈负相关。从本年股市行情来看,有持续走好的可能,

国债价格在短期内可能难以上涨。

2011年短期投资收益预算1900万元(不含追加投资收益),若国债价格迟迟不上涨,计提的跌价准备将无法转回,对完成2011年的经营目标会产生很大影响。

对比2010年12月31日与2011年3月31日的市场价格,各类国债跌价幅度为2.1%~4.1%。除21(07)外的其余国债品种均已跌破面值,跌破面值幅度为5.35%~9.56%。

建议:公司根据目前市场行情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应对措施。

4-3 工程项目完成量不足

鉴于工程项目收入与成本的相关性,应按2011年经营目标,着重从完成工程利润预算情况来分析。现按以下已经落实的工程项目(不含XXXX项目),对工程收入和工程利润进行分析调整:

(1)XXXX本年完工,可按合同计算的收入为2亿元,预计工程利润为1200万元。

(2)目前XXXXX工程已签订正式合同,合同总价1400万元,合同工期14个月,可考虑本年进度按900万元计算,预计工程利润18万元。

分析调整后,可实现的项目工程收入为21050万元,可实现的工程利润为1200万元。2011年工程利润预算为2012.72万元(不含XXXX项目),可实现的工程利润为1200万元,在剩余的9个月内,应以新增工程项目来实现812.72万元工程利润。按工程利润率为3%计算,每月新增工程项目的完成量应达到3000万元。

建议:积极寻求新的工程项目,在重点考虑大型项目的同时,也应适当关注一些利润率较高的中小型项目。

4-4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期间性影响较大

从同期比较来看:(1)管理费用增加425万元,占利润总额减少额的35%;(2)财务费用增加680万元,占利润总额减少额的56%。

从预算分析来看:(1)本期管理费用883万元占全年预算的43%,超过平均时间进度18%;(2)本期财务费用1204万元占全年预算(利息净支出)的33%,超过平均时间进度8%。(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同比增加的因素中,主要是考核奖及其所提工资附加因素,同比增加了445万元。本年预算中已对这些因素加以了考虑,对全年的经营目标不会产生影响。

在本年管理费用预算中,期间性较大的费用项目有:考核奖、中介机构服务费、董事会经费、坏账准备等,扣除这些费用项目的影响后,本期管理费用支出为309万元,占全年预算的24%,接近平均水平。

建议:对一些金额较大而可控度和预见度又较高的期间性费用项目,采取预提方式来平衡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

(2)财务费用

本期财务费用同比增加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本期贷款规模同比增加了117%。扩大贷款规模的主要原因是:XXXX项目和XXXX项目为BT方式,为满足建设资金的需要,公司靠增加贷款来进行资金储备。

受特定因素的影响,原计划于年初开工的XXX项目预计延至三季度开工,按原计划所储备的资金暂时尚未投入。

从公司目前的贷款结构来看,短期借款(含本年到期的长期借款)的比重为95%,其中4月份到期借款为2.1亿元,短期偿债的压力比较大。

自去年9月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各家银行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惜贷现象。今年3月,央行再度出台了“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实行再贷款浮息”两项政策,具有收缩银根意图。适度收缩货币供应的宏观金融政策,使取得贷款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家银行的贷前审查更为严格,公司从申请贷款到取得贷款的期间有所延长。

建议:①公司可转债发行成功后,调整贷款规模,减低财务费用;②增加长期贷款的比重,分散短期偿债压力;③鉴于XXXX项目开工延迟至三季度,可利用现有资金进行短期的资金运作,提高资金收益来弥补资金成本。

橡胶生产工艺简析

橡胶生产工艺简析 1 综述 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胶、各种配合剂、以及作为骨架材料的纤维和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加工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在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2 橡胶加工工艺 2.1塑炼工艺 生胶塑炼是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法,使生胶由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便于加工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生胶塑炼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弹性,增加可塑性,并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混炼、亚衍、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 掌握好适当的塑炼可塑度,对橡胶制品的加工和成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可塑度。随着恒粘度橡胶、低粘度橡胶的出现,有的橡胶已经不需要塑炼而直接进行混炼。 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所用的主要设备是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和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法是在机械塑炼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品来提高塑炼效果的方法。 开炼机塑炼时温度一般在80℃以下,属于低温机械混炼方法。密炼机和螺杆混炼机的排胶温度在120℃以上,甚至高达160-180℃,属于高温机械混炼。 生胶在混炼之前需要预先经过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才能塑炼。 几种胶的塑炼特性: 天然橡胶用开炼机塑炼时,辊筒温度为30-40℃,时间约为15-20min;采用密炼机塑炼当温度达到120℃以上时,时间约为3-5min。 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多在35-60之间,因此,丁苯橡胶也可不用塑炼,但是经过塑炼后可以提高配合机的分散性 顺丁橡胶具有冷流性,缺乏塑炼效果。顺丁胶的门尼粘度较低,可不用塑炼。

煤化工原理

1、简述以煤为原料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方法;针对传统煤化工的缺陷,说明当代煤化 工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答:煤为原料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煤的干溜:将煤隔绝空气加热,随温度的升高,有机物逐渐开始分解,挥发性物 质呈气态析出,残留不挥发物质是焦炭或者半焦。按加热的终点温度不同,分为高温干馏(900~1100℃),中温干馏(700~900℃),低温干馏(500~600℃)。 ②煤的气化:煤,焦,半焦在在高温常压或加压条件下,与气化剂(主要是水蒸气, 空气或者他们混合气)反应转化为一氧化碳,氢等可燃性气体。工业上应用较广的有固定床气化和沸腾床气化两种,气化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高压水吸收方法除去,合成气中氢气与一氧化碳摩尔比可通过350到400度高温在四氧化三铁催化下,一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可逆反应调节。 ③煤与石灰熔融生产电石:工业电石是由生石灰与焦炭或无烟煤在电炉中2200度 反应而制得。电石是生产乙炔的重要原料,将电石水解即可得到乙炔。 ④煤液化:煤直接加氢液化采用个高温高压氢气,在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进行裂解、 加氢等反应,将煤直接转化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燃料油和化学原料的过程,煤的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得到的原料气经催化合成石油及其他化学产品的过程。 传统煤化工中煤焦化、煤电石、合成氨、煤制甲醇等领域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弊端。在环保日益成为行业壁垒,发展循环经济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传统煤化工面临着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 现代煤化工的途径和方法: (1)洁净煤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解决煤炭利用中环境、社会等难题的途径而提出该项技术。洁净煤技术是对煤炭加工、利用、高效、洁净煤转化技术的总称。 其中涉及的煤转化技术包括: a.燃烧——获取能源 b.煤炭气化——现代煤化工的龙头 c.煤炭焦化——制取还原剂及燃烧;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加工 d.煤炭液化——制取液体燃料 e.煤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 (2)建设能源化工园:为了更大尺度范围内解决煤炭利用的效率,而提出了改口号。建设能源化工园的基础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及高效率催化剂的开发成功,还需要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制烯烃、煤制碳素材料新技术的重大突破。 (3)新能源技术:主要包括氢能源、甲醇经济—碳中性循环等物质基础。 2简述煤气化的原理。从多相反应的原理出发,分析煤气化过程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答:煤气化是指在气化炉内的高温下煤与气化剂生成煤气的过程。煤气化过程的基本条件是:气化炉、气化原料和气化剂。气化炉是煤炭气化的核心设备;气化剂为氧气或其他含氧物质如空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化原料为各种煤和焦炭。 煤气化的主要反应: ①碳的氧化反应C+O2=CO2 ②碳的部分氧化反应2C+O2=2CO ③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CO2=CO+H2 ④水蒸气分解反应C+H2O(g)=CO+H2C+H2O(g)=CO2+2H2 ⑤一氧化碳变换反应CO+H2O(g)=CO2+H2 ⑥碳的加氢反应C+2H2=CH4

橡胶生产工艺流程

【乳胶网- 配方设计】 1.基本工艺流程 伴随现代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制品,它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备→塑炼→混炼→成型→硫化→修整→检验 2.原材料准备 橡胶制品的主要材料有生胶、配合剂、纤维材料和金属材料。其中生胶为基本材料;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纤维材料(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配方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 1.基本工艺流程 伴随现代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制品,它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备→塑炼→混炼→成型→硫化→休整→检验

2.原材料准备 橡胶制品的主要材料有生胶、配合剂、纤维材料和金属材料。其中生胶为基本材料;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纤维材料(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配方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 生胶要在60--70℃烘房内烘软后,再切胶、破胶成小块; 块状配合剂如石蜡、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 粉状配合剂若含有机械杂质或粗粒时需要筛选除去; 液态配合剂(松焦油、古马隆)需要加热、熔化、蒸发水分、过滤杂质; 配合剂要进行干燥,不然容易结块、混炼时旧不能分散均匀,硫化时产生气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3.塑炼 生胶富有弹性,缺乏加工时的必需性能(可塑性),因此不便于加工。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对生胶进行塑炼;这样,在混炼时配合剂就容易均匀分散在生胶中;同时,在压延、成型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胶料的渗透性(渗入纤维织品内)和成型流动性。将生胶的长链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过程叫做塑炼。生胶塑炼的方法有机械塑炼和热塑炼两种。机械塑炼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通过塑炼机的机械挤压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长链橡胶分子降解变短,由高弹性状态转变

橡胶生产工艺简介分析

橡胶生产工艺简介 1 综述 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胶、各种配合剂、以及作为骨架材料的纤维和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加工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在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2 橡胶加工工艺 2.1塑炼工艺 生胶塑炼是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法,使生胶由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便于加工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生胶塑炼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弹性,增加可塑性,并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混炼、亚衍、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 掌握好适当的塑炼可塑度,对橡胶制品的加工和成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可塑度。随着恒粘度橡胶、低粘度橡胶的出现,有的橡胶已经不需要塑炼而直接进行混炼。 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所用的主要设备是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和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法是在机械塑炼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品来提高塑炼效果的方法。 开炼机塑炼时温度一般在80℃以下,属于低温机械混炼方法。密炼机和螺杆混炼机的排胶温度在120℃以上,甚至高达160-180℃,属于高温机械混炼。 生胶在混炼之前需要预先经过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才能塑炼。 几种胶的塑炼特性: 天然橡胶用开炼机塑炼时,辊筒温度为30-40℃,时间约为15-20min;采用密炼机塑炼当

温度达到120℃以上时,时间约为3-5min。 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多在35-60之间,因此,丁苯橡胶也可不用塑炼,但是经过塑炼后可以提高配合机的分散性 顺丁橡胶具有冷流性,缺乏塑炼效果。顺丁胶的门尼粘度较低,可不用塑炼。 氯丁橡胶得塑性大,塑炼前可薄通3-5次,薄通温度在30-40℃。 乙丙橡胶的分子主链是饱和结构,塑炼难以引起分子的裂解,因此要选择门尼粘度低的品种而不用塑炼。 丁腈橡胶可塑度小,韧性大,塑炼时生热大。开炼时要采用低温40℃以下、小辊距、低容量以及分段塑炼,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2混炼工艺 混炼是指在炼胶机上将各种配合剂均匀的混到生胶种的过程。混炼的质量是对胶料的进一步加工和成品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即使配方很好的胶料,如果混炼不好,也就会出现配合剂分散不均,胶料可塑度过高或过低,易焦烧、喷霜等,使压延、压出、涂胶和硫化等工艺不能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导致制品性能下降。 混炼方法通常分为开炼机混炼和密炼机混炼两种。这两种方法都是间歇式混炼,这是目前最广泛的方法。 开炼机的混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包辊(加入生胶的软化阶段)、吃粉(加入粉剂的混合阶段)和翻炼(吃粉后使生胶和配合剂均达到均匀分散的阶段)。 开炼机混胶依胶料种类、用途、性能要求不同,工艺条件也不同。混炼中要注意加胶量、加料顺序、辊距、辊温、混炼时间、辊筒的转速和速比等各种因素。既不能混炼不足,又不能过炼。 密炼机混炼分为三个阶段,即湿润、分散和涅炼、密炼机混炼石在高温加压下进行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一段混炼法和两段混炼法。 一段混炼法是指经密炼机一次完成混炼,然后压片得混炼胶的方法。他适用于全天然橡胶或掺有合成橡胶不超过50%的胶料,在一段混炼操作中,常采用分批逐步加料法,为使胶料不至于剧烈升高,一般采用慢速密炼机,也可以采用双速密炼机,加入硫磺时的温度必须低

煤化工发展史

中国是使用煤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就用煤冶炼铜矿石、烧陶瓷,至明代已用焦炭冶铁。但煤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并逐步形成工业体系,则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芳香族稠环为核心,周围连有杂环及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见煤化学)。这种特定的分子结构使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能获得固体产品,如焦炭或半焦。同时,还可得到大量的煤气(包括合成气),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如烃类、醇类、氨、苯、甲苯、二甲苯、萘、酚、吡啶、蒽、菲、咔唑等)。因此,煤化工的发展包含着能源和化学品生产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初创时期主要为冶金用焦和煤气的生产。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1763年发展了将煤用于炼焦的蜂窝式炼焦炉(图1),它是由耐火砖砌成圆拱形的空室,顶部及侧壁分别开有煤料和空气进口。点火后,煤料分解放出的挥发性组分,与由侧门进入的空气在拱形室内燃烧,产生的热量由拱顶辐射到煤层提供干馏所需的热源,一般经过48~72h,即可得到合格的焦炭。 煤化工发展史 18世纪末,煤用于生产民用煤气。1792年,苏格兰人W.默多克用铁甑干馏烟煤,并将所得煤气用于家庭照明。1812年,这种干馏煤气首先用于伦敦街道照明,随后世界一些主要城市也相继采用。1816年,美国巴尔的摩市建立了煤干馏工厂生产煤气。从此,铁甑干馏煤的工业就逐步得到发展。1840年,法国用焦炭制取发生炉煤气,用于炼铁。1875年,美国生产增热水煤气用作城市煤气。1850~1860年,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建立了炼焦厂。这时的炼焦炉已开始采用由耐火材料砌成的长方形双侧加热的干馏室。室的每端有封闭铁门,在推焦时可以开启,这种炉就是现代炼焦炉(图2)的雏形。焦炭虽是炼焦的主要目的产物,炼焦化学品的回收,也引起人们的重视。19世纪70年代德国成功地建成了有化学品回收装置的焦炉,由煤焦油中提取了大量的芳烃,作为医药、农药、染料等工业的原料。

橡胶生产工艺介绍

一、老化胶现状:橡胶表面有明显的老化胶原因:1,模具行腔内飞边未清理干净 二、分层、胶料堆积

异常缺陷: 硫化后产品分型处胶料堆积、分层,且内孔烂泡 原因分析: 1,产品烂泡造成的原因 1)因为此产品烂泡部位是下端内孔,而下模恰恰没有可排气的孔,从而造成产品窝气。 2,产品分型处胶料堆积、分层的原因。 1)模具结构原因,因为此模具是内哈夫外加框(封闭)结构,注料时多余胶料不能充分流出;

2)堆积处的分型旁的余料槽过窄过浅,这样胶料过大极易造成胶料堆积到产品表面。解决措施: 1,修理模具 2,减少胶料使用量 烫坏:产品表面有明显胶烧现象; 烫坏常见产生原因: (1)骨架烫坏导致产品脱胶; (2)平板机上料时间过长; 撕缺常见产生原因: (1)脱模速度过快;导致产品带缺; (2)胶料本身撕裂性较差; (3)脱模器具及模具结构设计不当; 气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气泡:表现为减震器橡胶体表面存在体积较大的气泡。 原因分析 制品硫化不充分,导致橡胶制品表面有大气泡,割开其内部呈蜂窝海绵状 解决方法 ①延长硫化时间,提高硫化温度 ②保证硫化时有足够的压力 ③调整配方,提高硫化速度

裂口:产品的内外表面或其它表面有明显裂纹; 老化胶:产品表面有明显似烫坏和烂泡现象的产品; 气泡:产品表面有明显突起呈线状 烂泡:产品表面有明显圆形疮状痕迹; 分层:产品橡胶部位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出有层次的现象; 模脏:产品表面有明显的光洁度不够; 杂质:与胶料不融合,在产品上显出不同颜色或明显的异物 烫坏:产品表面有明显胶烧现象; 单边:产品表面除图纸要求外,对称部位出现倾斜,一边多、一边少或一边有一边无。如切口的上端面有明显的一边宽大,一边宽度小,壁厚不均匀; 生锈:产品骨架表面有锈蚀现象; 尺寸不合格:产品尺寸明显不符合图纸要求,且不可以代用; 变形:产品形状发生变更,与图纸要求不一致; 撬坏:产品表面有明显脱模时产生的裂口,骨架变形等; 压坏:产品表面明显有受压痕迹; 脱胶:产品胶料与骨架分开,不能粘合在一起 缺陷1:内孔烂泡

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 展趋势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学加工包括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的煤炭焦化和用于制取合成氨的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以获得洁净能源为主要目的的煤炭液化、煤基代用液体燃料、煤气化—发电等煤化工或煤化工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并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 1 煤炭焦化 焦化工业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也是冶金工业高炉炼铁、机械工业铸造最主要的辅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焦炭产量大约为~亿t/a,直接消耗原料精煤约亿t/a 。受世界钢铁产量调整、高炉喷吹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炼焦能力处于收缩状态,焦炭国际贸易目前为2500万t/ a。 目前,我国焦炭产量约亿t/a,居世界第一,直接消耗原料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 全国有各类机械化焦炉约750座以上,年设计炼焦能力约9000万 t/a,其中炭化室高度为4m~5.5m以上的大、中型焦炉产量约占80%。中国大容积焦炉(炭化室高≧6m)已实现国产化,煤气净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着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焦炭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量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500t/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行业的炼焦生产得到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建成向城市或矿区输送人工煤气为主要目的的工厂,有的以焦炭为主要产品。煤炭行业焦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焦炉炉型小、以中小型焦炉为主,受矿区产煤品种限制、焦炭质量调整提高难度较大,采用干法熄焦、烟尘集中处理等新技术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及现代化管理与其他行业同类工厂相比有较大差距。 1.2 煤气化及其合成技术 1.2.1 煤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全世界现有商业化运行的大规模气化炉414台,额定产气量446×106Nm3/d,前10名的气化厂使用鲁奇、德士古、壳牌3种炉型,原料是煤、渣油、天然气,产品是F-T合成油、电或甲醇等。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和生产城市煤气的企业,各种气化炉大约有9000多台,其中以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近20年来,我国引进的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或城市煤气。

橡胶生产工艺流程

橡胶生产工艺流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乳胶网-】 1.基本工艺流程 伴随现代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制品,它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备→塑炼→混炼→成型→硫化→修整→检验 2.原材料准备 橡胶制品的主要材料有生胶、配合剂、纤维材料和金属材料。其中生胶为基本材料;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纤维材料(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 1.基本工艺流程 伴随现代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制品,它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备→塑炼→混炼→成型→硫化→休整→检验 2.原材料准备 橡胶制品的主要材料有生胶、配合剂、纤维材料和金属材料。其中生胶为基本材料;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纤维材料(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 生胶要在60--70℃烘房内烘软后,再切胶、破胶成小块; 块状配合剂如石蜡、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 粉状配合剂若含有机械杂质或粗粒时需要筛选除去; 液态配合剂(松焦油、古马隆)需要加热、熔化、蒸发水分、过滤杂质;

2018年煤化工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8年煤化工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煤化工的关衰始终与油价、战争、政沺密切相兲。从世界煤化工収展史来 看,煤化工的収展经历初创、収展、萧条和复苏四个时期。煤化工的关衰始终与油价、战争、政沺密切相兲,在世界石油供应紧张和价栺居高不下的压力下,煤化工已经成为替代石油供应的重要选择。 ?初创时期(1763-1934):况金用焦和煤气(传统煤化工)。18世纪由于 工业革命的迚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同时煤炭用于生产民用煤气供街道照明。 ?収展时期(1923-1945):収动和维持战争(现代煤化工萌芽)。事战前夕 及期间,煤化工取得了迅速的収展。纳粹德国为了収动和维持战争,大觃模开展由煤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工作,煤制油总产能达480七吨。 ?萧条时期(1946-1972):需求下降,石油禁运下南非収展煤制油。事战 后,军用燃料需求大量减少,战争期间的民用燃料需求幵没有增加,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量开収使煤化工迚入萧条时期,南非受制于石油禁运,収展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建成50七吨煤制油工厂,后来总产能达到460七吨。 ?复苏时期(1973至今)——石油危机,现代煤化工全面复苏。三次石油 危机(1973年、1979年、1986年),导致国际油价大涨,使由煤生产液体燃料及化学品的斱法又重新受到重觅。欧美国家对此又迚行了开収研究工作。跨国公司在煤资源产地,积极寻求大型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机会。而在这一波煤化工产业化迚程中,中国逐渐成为煤化工技术研収和示范应用的领先者。 ?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迚水平。经迆多年収展,我国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兲键技术实现整体突破,工艺流程打通,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产业初具觃模、布局初步形成,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焦油加氢等技术工艺,工艺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迚水平。同时煤制芳烃、煤制乙醇、粉煤热解等技术正处于工业示范中,有望取得突破。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在60美元/桶及以上油价下,煤化工盈利能力显著改 善,将迎来収展机遇。公司斱面,兲注煤化工龙头和具有现代煤化工新增产能的优质公司,中国神华有60七吨煤制烯烃,集团拥有煤炭直接液化核心技术及500七吨煤制油产能和烯烃产能278七吨,包头烯烃事期、煤炭直接液化事期在开展前期工作;华鲁恒升依托洁净煤气化技术,打造“一头多线”的循环经济,产能包括180七吨尿素、30七吨复合肥等,新建50七吨/年乙事醇2018年底前有望投产;中煤能源拥有图克化肥、榆林烯烃、蒙大工程塑料项目,产能先迚,拥有60七吨烯烃、50七吨工程塑料、

橡胶生产工艺资料讲解

橡胶生产工艺

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 4.1 基本工艺流程 伴随现代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其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制品,它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 原材料准备→塑炼→混炼→成型→硫化→休整→检验 4.2 原材料准备 橡胶制品的主要材料有生胶、配合剂、纤维材料和金属材料。其中生胶为基本材料;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纤维材料(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铜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 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配方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 生胶要在60--70℃烘房内烘软后,再切胶、破胶成小块; 块状配合剂如石蜡、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 粉状配合剂若含有机械杂质或粗粒时需要筛选除去; 液态配合剂(松焦油、古马隆)需要加热、熔化、蒸发水分、过滤杂质; 配合剂要进行干燥,不然容易结块、混炼时旧不能分散均匀,硫化时产生气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4.3 塑炼 生胶富有弹性,缺乏加工时的必需性能(可塑性),因此不便于加工。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对生胶进行塑炼;这样,在混炼时配合剂就容易均匀分散在生胶中;同时,在压延、成型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胶料的渗透性(渗入纤维织品内)和成型流动性。将生胶的长链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过程叫做塑炼。生胶塑炼的方法有机械塑炼和热塑炼两种。机械塑炼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通过塑炼机的机械挤压和摩擦力

的作用,使长链橡胶分子降解变短,由高弹性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热塑炼是向生胶中通入灼热的压缩空气,在热和氧的作用下,使长链分子降解变短,从而获得可塑性。 4.4 混炼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使用条件、获得各种不同的性能,也为了提高橡胶制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必须在生胶中加入不同的配合剂。混炼就是将塑炼后的生胶与配合剂混合、放在炼胶机中,通过机械拌合作用,使配合剂完全、均匀地分散在生胶中的一种过程。混炼是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如果混合不均匀,就不能充分发挥橡胶和配合剂的作用,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混炼后得到的胶料,人们称为混炼胶,它是制造各种橡胶制品的半成品材料,俗称胶料,通常均作为商品出售,购买者可利用胶料直接加工成型、硫化制成所需要的橡胶制品。根据配方的不同,混炼胶有一系列性能各异的不同牌号和品种,提供选择。 4.5 成型 在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利用压延机或压出机预先制成形状各式各样、尺寸各不相同的工艺过程,称之为成型。成型的方法有: 压延成型适用于制造简单的片状、板状制品。它是将混炼胶通过压延机压制成一定形状、一定尺寸的胶片的方法叫压延成型。有些橡胶制品(如轮胎、胶布、胶管等)所用纺织纤维材料,必须涂上一层薄胶(在纤维上涂胶也叫贴胶或擦胶),涂胶工序一般也在压延机上完成。纤维材料在压延前需要进行烘干和浸胶,烘干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纤维材料的含水量(以免水分蒸发起泡)和提高纤维材料的温度,以保证压延工艺的质量。浸胶是挂胶前的必要工序,目的是为了提高纤维材料与胶料的结合性能。 压出成型用于较为复杂的橡胶制品,象轮胎胎面、胶管、金属丝表面覆胶需要用压出成型的方法制造。它是把具有一定塑性的混炼胶,放入到挤压机的料斗内,在螺杆的挤压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口型(也叫样板)进行连续造型的一种方法。。压出之前,胶料必须进行预热,使胶料柔软、易于挤出,从而得到表面光滑、尺寸准确的橡胶制品。 模压成型也可以用模压方法来制造某些形状复杂(如皮碗、密封圈)的橡胶制品,借助成型的阴、阳模具,将胶料放置在模具中加热成型。 4.6 硫化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学加工包括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的煤炭焦化和用于制取合成氨的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壹步得到发展,同时以获得洁净能源为主要目的的煤炭液化、煤基代用液体燃料、煤气化—发电等煤化工或煤化工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关注,且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1煤炭焦化 焦化工业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也是冶金工业高炉炼铁、机械工业铸造最主要的辅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焦炭产量大约为3.2~3.4亿t/a,直接消耗原料精煤约4.5亿t/a。受世界钢铁产量调整、高炉喷吹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炼焦能力处于收缩状态,焦炭国际贸易目前为2500万t/a。 目前,我国焦炭产量约1.2亿t/a,居世界第壹,直接消耗原料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全国有各类机械化焦炉约750座之上,年设计炼焦能力约9000万t/a,其中炭化室高度为4m~5.5m之上的大、中型焦炉产量约占80%。中国大容积焦炉(炭化室高≧6m)已实现国产化,煤气净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著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焦炭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壹,出口量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500t/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行业的炼焦生产得到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建成向城市或矿区输送人工煤气为主要目的的工厂,有的以焦炭为主要产品。煤炭行业焦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焦炉炉型小、以中小型焦炉为主,受矿区产煤品种限制、焦炭质量调整提高难度较大,采用干法熄焦、烟尘集中处理等新技术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及现代化管理和其他行业同类工厂相比有较大差距。 1.2煤气化及其合成技术 1.2.1煤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全世界现有商业化运行的大规模气化炉414台,额定产气量446×106Nm3/d,前10名的气化厂使用鲁奇、德士古、壳牌3种炉型,原料是煤、渣油、天然气,产品是F-T合成油、电或甲醇等。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和生产城市煤气的企业,各种气化炉大约有9000多台,其中以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近20年来,我国引进的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或城市煤气。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引起国内煤炭行业的关注。“九五”期间,兖矿集团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完成了22t/d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中试装置,且进行了考核试验。 结果表明:有效气体成分达83%,碳转化率>98%,分别比相同条件下的德士古生产装置高1.5%~2%、2%~3%;比煤耗、比氧耗均低于德士古7%。该成果标志我国自主开发的先进气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2.2煤气化合成氨 以煤为原料、采用煤气化—合成氨技术是我国化肥生产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有800多家中小型化肥厂采用水煤气工艺,共计约4000台气化炉,每年消费原料煤(或焦炭)4000多万t,合成氨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化肥用气化炉的炉型以UGI型和前苏联的Д型为主,直径由2.2m至3.6m不等,该类炉型老化、技术落后。加压鲁奇炉、德士古炉是近年来引进用于合成氨生产的主要炉型。

橡胶加工工艺基础知识

橡胶加工工艺基础知识一、塑炼 橡胶受外力作用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橡胶仍能保持其 形变的能力叫做可塑性。增加橡胶可塑性工艺过程称为塑 炼。橡胶有可塑性才能在混炼时与各种配合剂均匀混合; 在压延加工时易于渗入纺织物中;在压出、注压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此外,塑炼还能使橡胶的性质均匀,便于控制生产过程。但是,过渡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等性能,因此塑炼操作需严加控制。 橡胶可塑度通常以威廉氏可塑度、门尼粘度和德弗硬度等表示。 1、塑炼机理 橡胶经塑炼以增加其可塑性,其实质乃是使橡胶分子链断 裂,降低大分子长度。断裂作用既可发生于大分子主链,又可发生于侧链。由于橡胶在塑炼时,遭受到氧、电、热、机械力和增塑剂等因素的作用,所以塑炼机理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氧和机械力,而且两者相辅相成。通常可将塑炼区分为低温塑炼和高温塑炼,前者以机械降解作用为主,氧起到稳定游离基的作用;后者以自动氧化降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可强化橡胶与氧的接

塑炼时,辊筒对生胶的机械作用力很大,并迫使橡胶分子链断裂,这种断裂大多发生 在大分子的中间部分。塑炼时,分子链愈长愈容易切断。顺丁胶等之所以难以机械 断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生胶中缺乏较高的分子量级分。当加入高分子量级分后, 低温塑炼时就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氧是塑炼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缺氧时,就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生胶塑炼过 塑炼时,设备与橡胶之间的摩擦显然使得胶温升高。热对塑炼效果极为重要,而且在 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影响也不同。 由于低温塑炼时,主要依靠机械力使分子链断裂,所以在像章区域内(天然胶低于 110C )随温度升高,生胶粘度下降,塑炼时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以致塑炼效果反而下降。相反,高温塑炼时,主要是氧化裂解反应起主导作用,因而塑炼效果在高温区 (天然胶高于110C )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温度对塑炼起着促进作用。各种橡胶由于特性不同,对应于最低塑炼效果的温度范围也不一样,但温度对塑炼效果 影响的曲线形状是相似的。由前已知,不论低温塑炼还是高温塑炼,使用化学增塑剂 皆能提高塑炼效果。接受剂型增塑剂,如苯醌和偶氮苯等,它们在低温塑炼时起游 离基接受剂作用,能使断链的橡胶分子游离基稳 定,进而生成较短的分子;引发剂型增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和偶氮二异丁腈等,它们在高温下分解成极不稳定的游离基,再引发橡胶分子生成大分子游离基,并进而氧化断裂。此外,如硫醇类及二邻苯甲酰胺基苯基二硫化物类物质,它们既能使橡胶分子游离基稳定,又能在高温下引发橡胶形成游离基加速自动氧化断裂,所以,这类化学增塑剂称为混合型增塑剂或链转移型增塑剂。 2、塑炼工艺 生胶在塑炼前通常需进行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 烘胶是为了使生胶硬度降低以便切胶,同时还能解除结晶。

煤化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化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扬 能源1201,2012011427 [摘要]由于石油的短期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石油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20世纪60-70年代时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就初见端倪,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人们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视,转而寻求解决能源危机的新出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煤化工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现状发展趋势 [Keywords]New coal chemical industry ; present situation ; trend of development 0.引言 新型煤化工是未来煤化工发展主要方向。煤化工产业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多种技术应用集成,联合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热能、电力等产品的产业。相对以产能过剩的合成氨、电石、焦炭等为主要产品传统煤化工行业而言,现代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核心技术,通过优化整合先进化工生产技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兴产业,并以天然气、烯烃、石油等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能源、化工原料为主要终端产品。无论从产品需求性还是从技术适用性、能耗、环保、水资源消耗等维度来分析,除甲醇外的传统煤化工行业均缺乏大规模发展空间,未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将主要依托于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 1.世界能源结构现状 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其中石油消费占30-32%,天然气消费占17%-19%,煤消费占27%-28%,其余为原子能、水能、风能消费等。根据化石能源的蕴藏量以及开 采情况,许多专家预计, 21世纪中叶,石油消 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逐步减少,天然气消费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煤炭消费比重基本持平。总的能源形势将从石油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天然气为主,进而发展为以煤炭为主。 2.煤化工的发展历史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转化成气体、液体和固体并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 中国是使用煤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就用煤冶炼铜矿石、烧陶瓷,至明代已用焦炭冶铁。但煤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并逐步形成工业体系,则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芳香族稠环为核心,周围连有杂环及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见煤化学)。这种特定的分子结构使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能获得固体产品,如焦炭或半焦。同时,还可得到大量的煤气(包括合成气),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如烃类、醇类、氨、苯、甲苯、二甲苯、萘、酚、吡啶、蒽、菲、咔唑等)。因此,煤化工的发展包含着能源和化学品生产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2.1 初创时期 :主要为冶金用焦和煤气的生产。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

橡胶生产基本工艺流程介绍

橡胶生产基本工艺流程介绍 一、基本工艺流程 橡胶制品种类繁多,但生产工艺过程却基本相同。以一般固体橡胶——生胶为原料的橡胶制品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当然,原材料准备、成品整理、检验包装等基本工序也少不了。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性能这个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工艺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再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使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二、原材料准备 1.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以生胶为基本材料,而生胶就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橡胶树上通过人工割开树皮收集而来。 2.各种配合剂,是为了改善橡胶制品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辅助材料。 3.纤维材料有(棉、麻、毛及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金属材料、钢丝)是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以增强机械强度、限制制品变型。在原材料准备过程中配料必须按照配方称量准确。为了使生胶和配合剂能相互均匀混合,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生胶要在6070℃烘房内烘软后再切胶、破胶成小块,配合剂有块状的。如石蜡、硬脂酸、松香等要粉碎。粉状的若含有机械杂质或粗粒时需要筛选除去液态的如松焦油、古马隆需要加热、熔化、蒸发水分、过滤杂质, 配合剂要进行干燥不然容易结块、混炼时若不能分散均匀硫化时产生气泡会影响产品质量。 三、塑炼 生胶富有弹性,缺乏加工时必需的可塑性性能,因此不便于加工。为了提高其可塑性,所以要对生胶进行塑炼,这样在混炼时配合剂就容易均匀分散在生胶中,同时在压延、成型过程中也有助于提高胶料的渗透性渗入纤维织品内和成型流动性。将生胶的长链分子降解形成可塑性的过程叫做塑炼。生胶塑炼的方法有机械塑炼和热塑炼两种。机械塑炼是在不太高的温度下通过塑炼机的机械挤压和摩擦力的作用使长链橡胶分子降解变短由高弹性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热塑炼是向生胶中通入灼热的压缩空气在热和氧的作用下使长链分子降解变短从而获得可塑性。

橡胶生产工艺简介

橡胶生产工艺简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橡胶生产工艺简介 1 综述 橡胶制品的主要原料是生胶、各种配合剂、以及作为骨架材料的纤维和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6个基本工序。 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塑性和弹性矛盾的过程,通过各种加工手段,使得弹性的橡胶变成具有塑性的塑炼胶,在加入各种配合剂制成半成品,然后通过硫化是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 2 橡胶加工工艺 塑炼工艺 生胶塑炼是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法,使生胶由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便于加工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生胶塑炼的目的是降低它的弹性,增加可塑性,并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以满足混炼、亚衍、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 掌握好适当的塑炼可塑度,对橡胶制品的加工和成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可塑度。随着恒粘度橡胶、低粘度橡胶的出现,有的橡胶已经不需要塑炼而直接进行混炼。 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塑炼方法有机械塑炼法和化学塑炼法。机械塑炼法所用的主要设备是开放式炼胶机、密闭式炼胶机和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法是在机械塑炼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品来提高塑炼效果的方法。 开炼机塑炼时温度一般在80℃以下,属于低温机械混炼方法。密炼机和螺杆混炼机的排胶温度在120℃以上,甚至高达160-180℃,属于高温机械混炼。 生胶在混炼之前需要预先经过烘胶、切胶、选胶和破胶等处理才能塑炼。 几种胶的塑炼特性:

煤化工产业趋势分析(全本)

煤化工产业趋势分析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学加工包括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的煤炭焦化和用于制取合成氨的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以获得洁净能源为主要目的的煤炭液化、煤基代用液体燃料、煤气化—发电等煤化工或煤化工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并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1 煤炭焦化 焦化工业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也是冶金工业高炉炼铁、机械工业铸造最主要的辅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焦炭产量大约为3.2~3.4亿t/a,直接消耗原料精煤约4.5亿t/a 。受世界钢铁产量调整、高炉喷吹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炼焦能力处于收缩状态,焦炭国际贸易目前为2500万t/ a。 目前,我国焦炭产量约1.2亿t/a,居世界第一,直接消耗原料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 全国有各类机械化焦炉约750座以上,年设计炼焦能力约9000万t/a,其中炭化室高度为4m~5.5m以上的大、中型焦炉产量约占80%。中国大容积焦炉(炭化室高≧6m)已实现国产化,煤气净化

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著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焦炭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量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500t/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行业的炼焦生产得到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建成向城市或矿区输送人工煤气为主要目的的工厂,有的以焦炭为主要产品。煤炭行业焦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焦炉炉型小、以中小型焦炉为主,受矿区产煤品种限制、焦炭质量调整提高难度较大,采用干法熄焦、烟尘集中处理等新技术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及现代化管理与其他行业同类工厂相比有较大差距。 1.2 煤气化及其合成技术 1.2.1 煤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全世界现有商业化运行的大规模气化炉414台,额定产气量446×106Nm 3/d,前10名的气化厂使用鲁奇、德士古、壳牌3种炉型,原料是煤、渣油、天然气,产品是F-T合成油、电或甲醇等。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和生产城市煤气的企业,各种气化炉大约有9000多台,其中以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近20年来,我国引进的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或城市煤气。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引起国煤炭行业的关注。“九五”期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