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在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现在家庭教育的几大误区

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的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毛病更多。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做什么都要有上岗证,唯有做父母不用。未成年人的问题几乎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长难掌握教育规律,例:老师教不好自己孩子。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天使,只是由于降生在不同的家庭,获得了不同的教育,才使得人生变得迥然不同。孩子无辜,无法选择家庭,尤其早期:任家长塑造。没有天生的不良少年,只有后天的不幸少年。优秀孩子出自优秀父母之手,而问题儿童多是问题家庭、问题父母的产物。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问题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病”,父母先“吃药”。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父母造成的,父母亲的问题大多是由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监护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母亲的素质,将家庭变成最好的教育单元,以凸显其教育功能。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7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出乎意料的是还有4.1%的家长认为“不太重要”、“不重要”或“无所谓”。在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尽管有70%以上的家长选择了对孩子的过失进行谈话“讲道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指责、打骂,另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冷落”,进行“心罚”,这给孩子带来的阴影远比打骂更多。

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现象;作为家长往往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做人的道德要求,更多地关心学习的态度,而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多地表现出对孩子的物质关爱,而忽视孩子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在孩子身上表现出以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意识、协作态度和奉献精神;生活目标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刻苦精神、奋斗意志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怯懦脆弱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家庭教育过程中,无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使得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出现偏差。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1、定义: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2、家庭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2、长期性。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感染性。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4、全面性。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

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3、家庭教育的现状: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太少了。北京市的一次调查后认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困惑。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之一:硬性塑造:随意性大,计划性差。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人生:望子成龙 独裁型 往往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头痛医头,没有整体计划,不考虑孩子的接受性,年龄特点和自身需要:好玩、好动、好奇、模仿,否则:厌倦、逆反。应把孩子当孩子。占领孩子的时间,反效果。

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更没有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度过高,要求过严。16%的家长对“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智力开发,认为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光学习就可以了。孩子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认为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认为品德是虚,分数是实的,给孩子买回各种“秘籍”、“宝典”之类逼着孩子做;

让孩子反复做题只会一时提高成绩,但付出的代价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只重物质刺激不重学习目的教育,一些家长总是用物质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靠钱物诱导。本来,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激励机制,是不可非议的。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过滥,数目也过大。总是以物品或好处引诱或影响孩子的行为,这就容易使孩子采取行动时,只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难以认识自己的行为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别人和社会的影响。甚至会为达到奖励的目的,不择手段,自欺欺人,逐步形成虚伪的心态。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而符合其智力水平、年龄、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我的孩子将来要学音乐(或打网球、绘画),我不能让他错过这些机会。

父母的想法:我们这辈人许多在童年就幻想过跳芭蕾、弹钢琴、或者打网球,但没有机会。现在有了条件,我们就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至于孩子现在是不是喜欢没关系,今后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懂得大人们努力的初衷。

心理学家:遗憾的是,孩子们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大人们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所打破。孩子小时还可以听大人的,当他逐渐长大后,就有冲破父母感情牢笼的愿望和抗议行动,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明智的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课的同时,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要求孩子从小就课余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围棋,自己对这一切保持一种狂热的态度,要求孩子也得保持一种狂热态度。如果孩子表现平平或者调皮捣蛋,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用“冷漠”来渲染自己失望痛苦的心情。据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经济开支中的第二位。但在教育观念上,漠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人来看待,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相联系,不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一味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把孩子视为家庭教育的“小容器”,使得家长尽管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然孩子却迷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为谁在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这种把子女当私有物进行培养的观

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者试图摆脱父母束缚;或者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要因材施教,客观、公正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如果一个孩子确无画画天分,你又何必手持棍棒,声色具厉地要求他当“达芬奇”呢?父母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高,切勿用冷漠的态度、粗暴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

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小到一言一行、穿衣吃饭,大到职业、婚姻,都要求过高、限制过多,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也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成才,一个假期让孩子上几个学习班,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不能让身心放松一下。而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具有自我成长的天性和潜能,他不是一团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尽管父母们为孩子的前程费尽心计,但多数孩子并没有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龙”,也没有按他们的设计行走人生之路,带给孩子的只有心灵上的重压甚至伤害。比如一个男孩画了一幅漫画:一只山羊在弹钢琴,后边站着一条大灰狼,以此表现妈妈强迫他学习钢琴的情形。

在学习上家长的责任是激发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你想让孩子爱学习、求上进,就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要营造一种和谐、宽松、进取的氛围。即使帮孩子计划也应首先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得到孩子的认可和配合,不可半途而废。1、了解孩子个性特点(优缺点),别照搬别人。2、了解同龄孩子特点,例:2~3岁发展口语,女孩更早。3、与学校班级同步配合,形成合力。

误区二:情感冲击理智,行为违背规律。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由于家庭结构简单化(绝大多数为三口之家),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以孩子终身发展为本,往往异化为“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绕孩子转,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父母溺爱但是不尊重孩子,没有平等就没有培养自信的环境。现在的学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做家长的把所有的爱全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什么事都是孩子说了算,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家长的溺爱与放纵简直把孩子惯是低能儿,到头来只会辜负一片爱心。小时候陪读、奥数班、一个一个网吧找,不看电视、请补课老师、长大男孩担心烟酒恶习,成书呆子或市侩、女孩担心人身安全、失恋、怀孕、流产。担心社会立足,托人找工作,担心人际关系、不被重视、提拔,找对象、结婚,交首付、带小孩,是最高危投资。“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一旦给孩子产生‘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想法,其结果是孩子的欲望不断地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孩子自然而然轻易找到战胜父母的方式。这种性格一旦形成,成年之后很

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因为社会不会迁就你的孩子。就像一辆汽车只有动力系统而没有刹车系统,开到马路上去肯定会出事故。”她曾经看见一个学生在教室外打手机,一边哭一边声讨家长——为什么没给我装语文作业?“我们这一代人反抗父母就离家出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喜欢甘当寄生虫的消极抵抗?”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性格。家长的溺爱表现: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走了不让妈妈抱,就让奶奶抱”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当面袒护----认为爱孩子就是给予孩子、服从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必然是傲慢、骄横的。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过分袒护。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对自己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开脱。缺乏必要的约束。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清的妈妈为了监督孩子不走神、姿势端正,还时时操心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辅导。她

的这种做法逐渐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妈妈在,有不会做的题也不用着急,时间长了,就养成懒得动脑筋自己解决作业中的问题,久而久之,造成文清做事缺乏主见和独立性。

在当前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社会家庭中,的确有众多的小学生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父母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家长这一行为属于十足的“吃力不讨好”之举。

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社会性特征,把孩子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没有看作是一个在集体中发展的人,如此长期的教育必将使孩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对家庭、对社会责任感淡漠和弱化,刻苦精神,奉献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除了婴幼时期,孩子并不需要很多的注意。这情景恰如给他们吃东西,孩子总在要吃,如果你有求必应,他们就会谈成贪食者,影响正常发育。长期给予过多注意比这更为有害,它会使你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难以适应社会。

怎样防止这种病症呢?很简单,学会把夫妻关系摆到适当位置就行了。一个家庭中最为紧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经营。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结果你会发现,以前越关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对了,他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不要给孩子他是家里的特权阶层的印象。好东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懂得关爱别人。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即使出现偏向也较易纠正。为此,一位朋友订了一条家规:下班后半个钟头内,孩子们不准打扰爸爸妈妈,以便他们可以一边做饭谈话,一边把精神放松一下。在这以前,两口子回家几乎把注意力全倾注到孩子身上。结果,他们给予的注意越多,孩子的要求也越多,越不听话,拖得他俩精疲力尽。现在,开饭前孩子们各自找事干,用饭时再有兴有致地交流。几个孩子不但变得有礼貌、而且独立性强。他们夫妻付出什么代价呢?不过是把婚姻关系恢复到应有位置罢了!有些家长虽然会管束孩子,但不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什么事都不让干,生怕孩子出事。某大学一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而自动退学回家。实质上并不懂得爱。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送给孩子一对能够迎着风雨展翅翱翔的翅膀。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旦步入社会是经不起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困难挫折的打击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腐烂的脐带理论”,认为如果不能让孩子尽早建立其对自己的责任感,家长的照顾反而会适得其反,变成两代或者三代人共同的痛苦。这种理论把父母儿女之间矛盾的关系,比作一根即将腐烂的脐带,让人厌恶,却无法割断。

要为孩子创设承受挫折的机会,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将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其良好的心质。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力力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像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三:劳动教育薄弱。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餵,直到跑不動,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孩子劳动三分之一主动,三分之一被动,三分之一不劳动,

家务活儿父母做就行了。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问】做家务情况。脑力劳

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22.53%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活动,66.84%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1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活儿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应该从3岁起就开始给孩子分配“任务”,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鼓动,渴望参与父母从事的一切活动。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擦皮鞋、栽树、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18岁时,就应胜任全部主要的家务活儿,如洗、熨衣服,做家常饭菜,拖地板、擦玻璃等等。这些,不仅帮助孩子向成年人过渡,而且教给他们尊重父母亲为持家所进行的一切辛苦劳动。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不仅是劳动而且有助于智力、心理、道德、技能、珍惜劳动成果。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生硬地让孩子去吃苦,不如让他们处理好自己手头的事,一步步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解决人际关系,然后建立起独立的意志力和思考力,高三时、大学毕业时就不会让家长措手不及。

误区四:完全講民主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意味着迁就、可以討價還價。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他会一味反对。民主与权力: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不耐烦,敷衍了事。殊不知,这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是孩子“权力感”的体现。专家指出,权力的掌握可帮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有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自制与判断能力、并能推己及人,勇于付出,关怀周遭一切的人与事。周女士向记者诉苦,她的儿子小然今年快4岁了,越来越有主见。比如,他希望自己控制睡觉前的活动,会选择性地要求妈妈讲故事、唱儿歌给他听,或者再回答他一个问题等。当满足其种种要求准备离开他房间时,他又会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而这个“最后”问题常常不止一个。于是,请孩子睡觉变成冗长的仪式。专家认为,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大成一个独立的孩子,孩子慢慢感觉到权力的存在,这种自觉是出乎孩子的本能。专家建议,在孩子早期成长期间,父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权力感”。建议1不要压制孩子的主见。父母当然比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有权让孩子完全得不到任何权力,但这么做的后果是造就一个没主见、没责任感而且脾气暴躁的孩子。专家认为,疏导是比围堵更好的手段。而且,孩子拒绝父母要他做的事,不是要反对父母,只是想对自己的事有主导权。如果父母理解并尊重这一点,那么释放部分的权力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建议2支持孩子自己做主。当小然不肯上床睡觉时,妈妈可以对他说:“小然,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为你明天7点要起床。所以,你自己会在9点前上床睡觉,我相信你会自己注意时间。”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并提醒他界限何在。当孩子做选择时,他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这一点会令他开心。例:看电视或听故事。建议3父母保持适当的权威。许多孩子家长也许在自己的孩童时期,所接受的教养方式是极端权威的,许多家长小时候从未享受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专家提醒,如果孩子所争取的是对他自己的自主权,而不是对父母的或其他人的管理权,那么他的要求就没什么不对。父母应将大人的权力保留在适当范围内,别将它过分延伸到孩子身上。但也要让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建议4让孩子信守承诺。比如小然选择了8:45上床睡觉,时间到了,他仍不肯上床,妈妈这时要严格要求他:“小然,因为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在八点半上床。”第二天晚上,周女士必须照着昨天的说法做,即使出现一些临时状况,也要提醒他:“因为昨天你说话不算数,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来一个礼拜,你每天都要在八点半上床睡觉。”家长说出口的话,一定要严格执行。

误区五: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金钱至上观:投入的钱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父母的想法:因为我们的经济状况很拮据,没有能力来娇惯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经常拒绝他们的要求,甚至他们的穿着都是旧衣服。总之,似乎只要我们有了更多的钱,就能够成为幸福的父母。

心理学家:爱是金钱买不到的,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现实确实如此。生活中高收入家庭的大人试图努力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低收入的父母不必为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受到良心的折磨。实际上,温情、关爱、一起玩耍、相互勾通对孩子来的比鼓囊囊的钱包更重要。需要澄清的是,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绝非金钱,而是他感觉到他对你们是最重要的。

误区六:你唱红脸我唱白脸长辈教育不一致: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例:说了脏话:罚跪。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辈宽容父母严格,爸爸性急妈妈心软或者爸爸豁达妈妈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于是就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更有甚者妈妈重罚过后,爸爸悄悄带孩子去饭店美食以示慰劳。长此以往,孩子产生投机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妈妈,教育功效相互抵消。一家一种办法,城镇农村不同,教育方法、花钱在前两位,但顺序不同。大人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或暗自高兴。建议:1、共同学习知识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教育问题孩子参与3、长辈万不可当孩子相互指责,求同存异,日后解决。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彼此都要主动维护对方的尊严。

教育方式严重分岐,影响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连贯。父

母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长期下去,孩子肯定发展的不够好。

家庭教育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有责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严父慈母:中国的家庭教育很多都是这种模式。父亲或母亲一直扮演着对立两副面孔.若孩子犯了过错,扮演严父或严母的那个人一定是孩子心里的阴影,也是孩子眼里的恶魔,但恶魔并不可怕,因为还有慈母或慈父做为靠山,没有父母不痛爱子女的道理,归根揭底,严父或严母都不想孩子真正受到伤害,所以这种家庭两面纠纷大多是以拥护孩子的慈祥母慈父以胜利结束.有一种所谓靠山的感觉.

二:严父严母;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也或多或少存在,父母盼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所以从小就对孩子实行严格的教育.高标准高要求下的孩子,从小就已经习惯了独立,不是因为他们想独立,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使的他们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病导致孩子在少儿时期会对亲情失去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会在潜意识里面反思,自己究竟怎样做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受父母痛爱,为什么别家的孩子那么受痛爱,而自己却常受处罚,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还是因为父母不痛爱自己.一方面导致小孩对亲情的认识发生扭曲.而另一方面则导致小孩对自身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使得孩子做事委委琐琐,把自己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不与外界接触.

三:慈父慈母: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不在少数,特别是现在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的情况下,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蜜罐子里面,小皇帝,小公主般的供养侍侯着,孩子不管是做错了,还是做对了都袒护他.让孩子充分的享受着自由.

这种教育模式将导致小孩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认为别人对他好是应该的,他的所做所为都是对的,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完全扭曲了.他的人生观点也因为从小就被灌坏了. 四:无为而治:这种家庭教育方针在中国也存在着,特别在农村,农民把孩子也当作庄稼来培养,农民对庄稼的收成一向依赖于天,对孩子的成长也依赖于天,孩子听话不听话对他们来说都是天意.对孩子缺乏合理的管教,一切随其自然.

这样的教育方针的弊病将导致:一:小孩从小对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了追求的欲望,二:小孩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深厚的追求欲望.曾经有这样一个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培养一个蠢材很简单,要么使他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要么使他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从小就不被人重视,是非对错也没有人提醒,绝对的自由,也使得他成年以后对人生观与世界观概念很模糊.

误区七:忽视心理、品德、能力等方面教育: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拼命增加营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缺乏温情:亲吻和诸如此类温情脉脉的东西对孩子似乎不那么重要。

父母的想法:对孩子爱抚、拥抱、亲吻,这些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甚至还担心童年时的温情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倾向。主张不要什么拥抱和亲吻,与之相比还有更实在和更严肃的事情可做。

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渴望温情,它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关爱,增强自信心。但要注意分寸和场合,过分强加的关爱可能会把孩子们吓跑。重智轻情(德)型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升学率让情感教育几近空白,使孩子情商缺失,智育过重直接制造了“冷漠的一代”。一个人有丰富的情商,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

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不重视培养情商,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的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最终导致学生性格的扭曲。重视文化素质的提高,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导致子女对自身意志和行为的约束力不足。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应涵盖孩子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应该更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的培养上。在如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多下工夫。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既要懂得知识,也要掌握技能。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益。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意识,等少得可怜。社会生活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水平。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人才观、价值观和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模式是最根本的原因,家长的知识水平缺乏和综合素质不高是直接原因。自己不懂-—孩子不健康,心理不是是非、道德问题,若不重视,后果严重:焦虑、恐惧、抑郁等,25%想到自杀,7%经常想。例:学习委员不想活了,因为没把全班学习搞上去,告诉最亲近的妈妈----别胡说。应:老师都管不好,其他班干部,孩子家长没责任?1学习心理知识,家长也会有心理问题2留心观察,有反常语言、行为----疏导或请专家。3、调整自己心态,改善心理氛围,多给孩子表达心情机会,别憋着,会出事。

误区八:家长说话不算数:哄逗”和“哄骗”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77%的小孩对“父母们要求子女做的自己却没有做到”感到不可理解,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因而也没有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对于“现代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父母的回答是“责任”,而中小学生的回答是“平等”。把“平等”当成最重要的品质这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关系,因为孩子常被父母不平等地对待,因此特别渴望平等。

我妈妈常年在外工作,我就住在姑姑家。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了姑姑在背后说我妈妈的“坏话”。暑假到了,我去妈妈工作的地方玩,就把姑姑说她的“坏话”全盘照搬地告诉了她。暑假过去了,我又回到姑姑家。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正巧姑姑接的,没想到妈妈和姑姑聊着聊着就把我“告密”的事给说了出来。当时我很生气,因为当时我告诉妈妈时,妈妈答应我不告诉任何人,也不告诉姑姑。结果,那天姑姑挂了电话就很生气。我当时很难受。后来,我就埋怨妈妈,问她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可妈妈说:“小孩子,没关系,这样说了,你姑姑下次就不会说我了!”听了这话,我感觉妈妈不仅说话不算数,而且很自私,只想着自己心里舒服,就不考虑我的感受。从那以后,我就不把心里话告诉她了,因为我担心告诉她什么,她都会向别人说。后来我又听见姑姑说她坏话,我就没有告诉她,她问我,我就说没有。我已经不信任她了,没必要和她说实话。由此可见,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自然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相互间的沟通会因此受阻,亲子关系也会被严重影响。父母失信于孩子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从浅层意义上说,父母失信会让孩子因心愿没满足而失望。成年人满足自己的机会很多,而且愿望一旦落空,他能通过自我调节化解失望的心情。孩子却不同,他们的目标唯一而单纯,如果付出努力后仍达不到心愿,会非常失望甚至于绝望。从更深层意义上说,父母失信会让孩子对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

是天,就是地,从心底里崇拜和依赖,特别是在10岁以前,父母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如同圣旨一般。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就会大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这种恐慌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而且由此引发的对父母权威性的挑战几乎是具有颠覆性的。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若父母言而无信,那孩子日后也就很难有信守诺言的美德。因此哪怕承诺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认真去做,不能认为事小而忽略不做,“不以善小而不为”嘛!

误区九:粗暴专制型 “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打骂就是教育孩子,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在他们的思想中“棍棒之下出人才”成为真理。打骂完孩子哄好了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逆反心理特别强,就是过于顺从、懦弱,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有的管教过严,过暴,用拳脚、棍棒去代替教育引导,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慈爱,心理失衡,这将使孩子变得冷酷无情,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对于你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其实,棍棒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对孩子的教育也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抵触父母,背离家庭。

误区十、口头说教多,多渠道少。喋喋不休型。重说教,忽视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没完没了。表现:1、表扬少,批评多。大人都不愿,且难承受,何况孩子。2、与别人攀比。一般的:小时候表扬,二三年级开始挑毛病,之后不服,例:杀同学。例:老公表扬别人,你什么滋味?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给予的启示。当他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训斥他时,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孩子认为自己并不是被强迫地接受观点时,父母的意见反而容易被采纳。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传经诵道,而应该是春雨润物般的不露痕迹,一切尽在不言中。“你真笨,你没治了,你妈妈跟你丢人……”,有的限制或跟踪孩子和同学交往。岂知孩子虽小,但心灵和成人是相通的。而且,由于心理还很脆弱,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因此更需要父母的尊重、理解和称赞!心理学家提醒人们,心理虐待对孩子的伤害远大于身体惩罚,有的甚至成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影响孩子一生。

批评是孩子改掉缺点的方法之一,但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批评的是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具体一点,而不能让孩子误认为是他自己的智力、品格等出了问题,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致命的伤害。评价你批评的对错,可以看看孩子是否产生了抵触情绪!应身教,境教配合言教多表扬,四有:理、例、力、节(制)。身教: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营造:精神环境:文化心理氛围,和睦家庭多出三好生;物质环境:质朴、大方、不奢华,适合孩子。

误区十一: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

严他宽己型 对孩子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放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从来做不到。受情绪左右:行不行,这要取决于情绪。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能无限上纲,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

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学习多么重要,而自己整天打麻将;自己动不动就顶撞老人,而要求孩子顺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的家庭,因害怕伤害孩子而勉强维持着,父母的虚伪往往令孩子十分反感。须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养成好的态度习惯的,它需要亲子双方共同的意志努力。同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孝顺,给妈妈留下一点好吃的,一次你会很感动表扬孩子懂事,当你们都忘了吃,等发现时食物已变质了,你会怪孩子多事,把东西糟蹋了。可许多时候,孩子是无法掌握这样的尺度的,他们常常被抱怨。

父母的想法是:工作上的不顺心、家庭关系不和,大人们随时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们头上,并认为这无关紧要,只要随后请孩子吃一顿或者给他买许诺了很久的玩具,就足够能把孩子哄高兴了。

用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父母一定要做孩子人生旅途上的啦啦队,给孩子高喊加油;做忠实的观众,欣赏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每次演出。当孩子考了八十分时我们应该对孩子说:“你真不错,已经掌握百分之八十的知识了。”,这样孩子就有一种成就感,就会继续努力。当然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竞争是绝对存在的,也许这样做了孩子最终还是在学习上竞争不过别人,但我们带给孩子的是阳光心理,健全人格,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总有他的长处,社会上总会有他的立足之地。过于苛求的对立面是过于放纵,同样也不利孩子成长。

他们难得有时间同孩子在一起谈心交流,偶尔有时间同孩子一起就免不了喝斥责骂。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家长是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自己却不求上进,沉湎于酒席上、牌桌上,吆五喝六,从不看书学习,孩子怎么能爱学习呢?一些家长自身道德不规范,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的性格。

有些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都是一无是处,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第二,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第一,你怎么不能第一!至于孩子的其他方面,那就更是越看越不顺眼。家长以为,孩子像小树,只要把他身上的枝枝杈杈全去掉,就长直了,只要把孩子的错全挑光,孩子就完美了。同时,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这一望、一恨、一挑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不懂得,小树的枝杈也不可以全去掉的。否则就没有光和作用了,树就会不再生长,甚至会死掉。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却很少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当孩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时,他们往往抓住这些小错误,横加指责,逐一数落孩子身上的缺点。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如同一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你一阵狂风暴雨彻底浇灭了。“您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为‘燎原之势’。”

这种挑错教育有几大弊端: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中生也是“他评”占重要的地位。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结果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或者说,自尊与自信受到打击。以后的发展可想而知了。二是孩子前进没有了动力。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老师表扬,为了家长夸奖,同学的赞美。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为了母亲的微笑”。老师、家长都一味地贬低他,看不起他,他会怎样呢?他会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说我不好吗,我就给你来个不好的让你见识见识。三是孩子容易同家长顶牛。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没有主见,对家长高度依恋,有时候家长批评完了,他们委屈地哭两声就完事了。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反抗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开始与家长乃至老师对着干,你说我们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尤

其是初中的高年级和高中阶段的前期,他们在问题的归因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好事愿意归功于自己,一切失败和不好的事情,他们愿意归因于别人或者客观环境,因此,孩子同家长顶牛现象很严重。这时家长在一味地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轻的是亲子之间冷战,重的是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极个别的杀害父母。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家长的一味挑错,孩子始终处在负性情绪之中,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诸如自卑、焦虑、孤独、冲动、嫉妒等等。

心理学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会为他们良好行为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而失望,这有助于孩子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价值观。而大人们出于自私的念头和受情绪的影响,今天允许这样,明天又不允许,这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无所谓正确与否,关键是父母的情绪。如果情绪失控的习惯改不了,应当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我情绪好的时候,你不能为所欲为;当我情绪坏的时候,请你能够宽恕我。”

这些是优点:小学生至少有六大特长表现容易被家长忽视。

表现一:喜欢发号施令。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能够有条不紊地在学校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可能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表现二:会攒零用钱。在小学,那些能够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留到假期支配的孩子,表现三:喜欢刨根问底。一些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不厌其烦地问问题。如果他们的这种特质能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培养,表现四:喜欢设计。有些孩子只要独自待一会儿,就能用积木搭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这就是设计才能。表现五:爱讲故事。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写故事。这说明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表现,一定要好好培养,表现六:爱说话。这种孩子特别喜欢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建议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用以增加他们成功的机会。她说:“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能超越他人。”

误区十二、放任自流型 “树大自然直”,逃避父母应尽的教育责任

他们片面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对孩子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流,随他去了。放任自流的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迷失方向。 有的家长长期在远方他乡工作,抛下年幼的儿女在家里让老人照顾。这样的孩子实际上不是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时连功课也无法完成。有的因缺乏必要的约束,做出越轨的事来,给家庭带来不幸。用于孩子教育的时间太少:对不起,我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你。

父母的想法:我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回家还要做饭、洗衣、买各种必需品,哪有时间来陪孩子玩耍和读书?

心理学家:大人常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那就应该为他们挤出时间。如果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自然就会发生感情转移。建议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尽可能抽出半个小时,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说说话,讲个故事,或者读读书,与孩子交流时间的长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质量。

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误区十三:孩子理所当然该听家长的话

作为家长要明白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乖”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确定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一定是对的,尤其是当我们与别人的视角不同时。这时如果我们的话从孩子们能理解和认识的角度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而不让他思考、辩解只是一味地服从,这即不符合孩子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一个有独立意识和自信、自强人格的孩子。所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时,首先,要想一想我们这句话对孩子来讲意味了什么。如果要孩子必须听的话,要想这句话要怎样说给孩子,才能让他认同。家长总认为把道理讲清了,孩子理所当然就该按道理去做。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常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采取“忽视”的态度。如何让孩子重视父母的话呢?答复是:“你真要他们听话,他们就会听话!”这意思是说,你应该“要求”而不只是“希望”他们这样做。孩子不听话多半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当你以恳求、作交易、贿赂、空洞的威胁,“下次不准了”或“反复讲道理”来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行为,那实际上是鼓励他们不听话。

专家提出的5项建议。建议1:让孩子关注谈话。在厨房干活的妈妈对着正在房间里玩得高兴的孩子大叫:“过来洗手准备吃饭。”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如果需要孩子听见妈妈的话,并且让他按照指令去做,妈妈最好是让孩子先放下手中的事情,然后把孩子带到安静的房间里,再跟他说话。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转移到谈话的内容上来,而且能培养孩子在和他人谈话时,端正态度。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知道,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提示:妈妈也可以走到孩子的身边,轻轻扶住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你这里时再开始说要说的话。建议2:避免喋喋不休。调查资料显示,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跟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反而会忽视父母的话。提示: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每次告诉孩子事情的2~3个步骤即可,并让孩子重复一下父母的话,同时督促孩子照着去做。建议3:不必大声说话。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提示:如果妈妈有些生气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他,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建议4:借助视觉信号。美国有关儿科神经专家认为,给孩子一个视觉的信号,能帮助他加强对正在说话的父母的关注度。使用手势或动作,有时也能起到强调的作用。提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两个共同约定的暗号,在某些公共场合用来告诉孩子,这时必须听话。一些看来具有幽默感的身体语言,反而比严厉的训斥来得更管用。建议5:重视孩子说的话。如果孩子发现爸爸妈妈十分重视自己说的话,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父母说话。提示: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也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用简洁的话语回复孩子,表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的话,并已参与其中了。例:一边看电视一边听。

误区十四:应该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即使他们的要求很过份,也不愿意说“No(不!)”,其实,生活本身就包含种种挫折,只有既体验成功,同时也经受挫折的考验,一个人才能最后培养起成功者的最重要品格?要让孩子经历并证确对待挫折,拒绝他们的某些要求,是免不了的。“No!”和“Yes”一样,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营养素”。可以先把本人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如一辆赛车、一栋新房子或贵重饰物)。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一个圈;如

果其中打圈的占到20%,你多半就很满足了。接着,用把你孩子今后一年内可能要求叫东西列到一张表上(如高级玩具、电子游机、时装)。然后,在你可能满足他们的物品上打一个圈;那么,会发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如愿以偿。想想看!我们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更糟糕的是,他们达到这种高消费水平不是靠努力、靠牺牲,而是靠抱怨、强求甚至要挟。容忍这种状况,我们实际上教给他们:优裕生活可以不劳而获?因此,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要求说“NO!”只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通常只占他们全部要求的25%左右。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误区十五:板凳絆倒了孩子,我打它。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把矛头直指网络游戏,孩子从不与家长交流,容易歇斯底里。家长、老师不要动辄把孩子不求上进的责任推给网络成瘾。“我们可以用各种活动和节目,来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和幸福感,那么他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动力。”

总误区:四重四轻: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重文凭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人格加知识加能力加健康等于财富。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例:孩子之间打架,家长出面打,可能只是小事。12岁前要父母足够支持,之后自我意识,让他自己思考、处理、若问题严重可家长出面。

对于这些误区,为人父母者,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方法一付出真爱,加强情感交流。

所谓“真爱”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的爱,它表现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愿望能得到充分理解。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愿望、需求,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教育孩子。

方法二以身作则,学习提高教育科学知识。

为人父母者不只是在于是否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更要在于是否满足孩子健康的精神需

要。这就要求为父母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孩子的表率。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规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最廉价的教育投入。

对孩子,父母的行动比语言更有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说的多,做的少;说的好,做的差,给孩子带来很大因惑。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由于接触社会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以批评的眼光看待父母。因此稍不注意,使容易引起孩子的厌恶甚至憎恨,损害了父母在孩子中的形象和尊严。

首先,创建学习型家庭:针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出现的许多新特点,要学习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提高教育科学知识,才能够对孩子的思想、学习加以正确引导。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不随时加强学习,极有可能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和资格,难以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学习型家庭建设的主体,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向孩子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过程,其本质应该是家庭成员互学共进的过程。家长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这本身也给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这种态度上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有深远意义。

其次,应该具备真诚、豁达、坚韧、幽默的心理品质,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孩子作出榜样,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庭应该创设一个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氛围,给孩子施以良好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说教的效果强得多。既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的问题,还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要多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可谓不得不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肩负培养教育孩子的家长,已不在是正确观念的代表,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家长也存在再社会化问题。

方法三:注重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要从小教育和训练孩子懂得记情、感恩、宽容、谦让和与人为善,并通过适当的奖惩,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只有文明礼貌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和喜爱。要尽早让孩子生活到集体中去,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种新型的家教观念,不但有益于提高家教的效果,而且有益于促进亲情,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融洽。

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也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方法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范围、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的劳动;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败俱伤。

比如孩子要担任班级干部,父母怕耽误学习时间,坚决阻止,这样的事不少,其实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当了班级干部,自豪感增强,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让自己的学习也要比别人好,成为别人的榜样,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一般也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方法五更新观念,因材施教。

要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再穷也不能穷读书,让孩子有其学习、活动的小天地。要为孩子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提高孩子思想道德认识。要加强辅导与正面引导。既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的问题,还要帮

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要多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要为孩子创设承受挫折的机会,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将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其良好的心质。作为家长要积极创设活动。在活动中家庭成员共同计划、组织、设施和参与。共同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活动中家长可积极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启迪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相结合。在社会中、在大自然中、在现代科技中、在生活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互动中学习,构筑开放式多元性的学习情境,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功能。

方法之六:采用多种方式。

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多,但很少有家长用一种家教方式就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要启发家长经常改变其教育子女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尝试,来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一种教育方式。常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十种,分别是:

1 、说服教育法

2 、行为训练法;

3 、家规制度法;

4 、激励评价法;

5 、实际锻炼法;

6 、自我教育法;

7 、榜样示范法;

8 、环境熏陶法;

9 、艺术熏陶法;10 、心理暗示法。这种种家教方式还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要多进行平等的沟通。家长一味的高高在上,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之间就会产生距离甚至是代沟。

有着样4句话,对他有帮助

1. “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着说:“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2.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平和,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于是,如果你买了什么礼物给亲戚的孩子,你不要再买一份给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试想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药呢?

4. “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你这混蛋!”或者“我讨厌你!”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

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比如在他自己暂时厘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需要记住这些――

让孩子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对于你的要求,他的回应和参与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让他觉得只你不满了,他就成了你的对立面了。

对孩子说话不要过于用“技巧”。例如“我刚才跟你说什么来着!”这种只问不答的反问句,其实隐藏的是你对孩子没有遵循你的话的指控。你直接并严肃地表达你的意愿,能减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自我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谅哦。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 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平常的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中考、高考)都包办代替。随意性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的不统一。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以至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 (四)、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五)、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这就使家庭教育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来加以解决。 本文结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剖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方面一些不当之处;对如何改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方法,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了;由于多种媒体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由于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孩子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复杂了……这一切使今日的孩子遇到了许许多多过去孩子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一切也使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无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随着接触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发现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些情况,我总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孩子呢?现在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找到这些答案,也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二、主要概念、范围 1、家庭 日本学者森冈清美先生给家庭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家庭,就是以夫妇、亲子、兄弟等少数的近亲者为主要成员,由成员间深厚的相互感情联系结成的、最初的社会福利之间的集团”。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

个人收集整理-ZQ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麻兰镇大孙小学 . 当前家庭教育地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地发展,教育观念地革新,更多地家长认识到对孩子地教育不在只是学校地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地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地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期,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二次大战以来,关于家教地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地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地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这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地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地观念,并根据自身地体验和社会调查地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教领域存在地主要问题.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置越来越高.可悲地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除了婴幼时期,孩子并不需要很多地注意.这情景恰如给他们吃东西,孩子总在要吃,如果你有求必应,他们就会谈成贪食者,影响正常发育.长期给予过多注意比这更为有害,它会使你地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课题研究概况: (二)、研究目标: ()、提高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抛却自卑、自嘲、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身边地事物,正确地去处理学习、生活中发生地事情,遇到问题时能自我排解,而不是选择消极地人生态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通过课题地实施,提高全校师生地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地教育环境地和谐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研究地内容方法 当代家庭教育地主要误区,有如下情况,我们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家庭教育中地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地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地.许多家长地家庭教育是被孩子地“问题”牵着走地.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地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地家长按照自己地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地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地实际.平常地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都包办代替.二六年高考后,我班有一位学生,他地家长就是这么一位家长.当时,我正准备上交本班全部学生地地高考志愿,家长来要求对王宇地志愿进行更改.我说:“不行,要改志愿至少需要他本人同意”.他立即回去做孩子地工作,在征求孩子地勉强同意后,全部进行了更改.结果,孩子被其中一所大学录取后,反悔不去了,最后又到另一所高中复读了一年.有趣地是,孩子第二年还是被录取到当年他自己填报地第一志愿:青岛海洋大学.由此可见,随意性地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地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地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地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地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地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地说服教育,不是随意地批评、训斥,有些家长地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地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地,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地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地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地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地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是相当普遍地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地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地反映在教育内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小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叶英 孩子的教育主要源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三种教育的启蒙教育,更是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家庭教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呢,笔者结合对女儿的教育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父母担任子女“第一任教师”能力偏弱,家庭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很多父母缺乏对自身的“约束”,有的言行大胆,有的放之任之,使一些自身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就该是老师的事,忽略的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善于积累和学习,对孩子的问题“一知半解”或“避重就轻”,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亲子教育的理念没有根本形成,父母与子女“互动”不够。 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孩子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孩子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 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根本达成一致,相互脱节。 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象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各做各的,使孩子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道理无法一以贯之地在家庭中得到正确的应用,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父母加强自身学习和养成,成为孩子信赖和引以为傲的“第一任教师”。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宽严相济,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此外,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 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 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 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 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包办型。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级的姑娘还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长,孩子要求 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

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

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一念之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家长应注意以下容易发生的家庭教育误区。 (1)忽视“做人”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做人”的教育,尊敬师长,与同伴之间相互谦让,和同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当高度重 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2)过度溺爱。“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家六个大人争着抢着去宠爱一个孩子。溺爱使孩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家长不会 有效地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打架,恋爱问题时,家长会出现有的是冷暴力, 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其实溺 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 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3)只重分数,忽视素质。在应试导向下,家长把家庭教育重心完全倒向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青 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 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 的狂乱期,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必须在这段时期再造自己的个性。他必须把自 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同龄人的新的认同,找到 自己的身份。 (4)过分唠叨,父母过分的唠叨导致了超限效应,也给孩子产生了心理暗示,意思是我不够好,父母才需要反复说。 (5)忽视实践锻炼。静态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灌输,而动手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道德品行的形成更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家庭教育需要设计各种有 利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参 加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6)忽视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间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庭不发掘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贬低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家长要寻找孩子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 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全优的。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 事不可极,物极必反,爱也亦然。是留给孩子一时的幸福,还是留给孩子创造终生幸福的能力?这值得家长们深深思考。愿一些家长朋友们尽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切不在用自己的儿女的一生做代价,去证明一个早已被世人证明的真理。 少年儿童,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未成年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民素质,影响到国家的兴旺衰败。中国已进入“独生子女”的社会、家庭、父母应该给予子女什么样的爱,施以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我们的精神气质来自母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然而,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应该指出的是一些为人父母者在某些社会失衡现象的影响下,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错误的家教犹如“病毒”,正在严重地感染着明天的太阳。当今家庭教育的区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智力的误区 智力水平无疑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些家长过于强调智力,忽视勤奋、毅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认为孩子“脑瓜快”,学习自然好。我县中学某班级,在15名升入我校重点高中学生中,7名学生“脑瓜”一般。班上有9名“脑瓜快”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智力因素很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共同特点,他们都勤奋、懂事、有毅力,学习方法灵活,意志坚定,志向远大。” 专家曾对历代中外科学家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资极好者有之,资质一般者有之,但都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取代智商成为人是否成材的决定因素。 爱因斯坦曾说:“成功在于l%的天赋,99%的勤奋。”对此,许多人付之一笑。可事实上科学家赖以成功的,恰恰是令他们难以置信的那种超常、惊人的勤奋精神,那种坚韧的品格、执著的追求。 2管理的误区 好孩子没有一个模式,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家长的感觉。我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教育恐慌”环境下父母如培养让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是怀着望子成材的心态,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并且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专家们认为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沉重的起跑线”,“消失的童年”,反映了当前儿童成长的现状,家长过度教育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在教育恐慌环境下让儿童快乐成长,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教育恐慌,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一.引言 “虎妈”战歌的硝烟未尽,“狼爸”又张牙舞爪地来了。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就是“龙子龙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而且心口不一。教育学者杨东平,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用“教育恐慌”一词来形容。 夏惠贤教授认为:“教育恐慌的气氛下,最可怜的是孩子,原本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段,小孩子却不得不上这个班,那个班,他们现在缺少很多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减轻家长对教育的恐慌和误解,让教育回归正常的教育,让家长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让孩子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已经刻不容缓。家长首先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努力克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注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体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因此,针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也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家庭教育有哪些误区呢? 一、重智轻德,造成孩子畸形发展 我们许多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自己儿时没有学到的,一定要让孩子学到;自己上山下乡吃苦,不愿让孩子再吃苦。为了孩子出人头地,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购买各种课外资料让孩子看;为了孩子成名成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让孩子练钢琴,就是让孩子学画画。 许多家长把精力倾注在孩子智育上,对品德教育却认识不足,要求不严,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任其自然。这必然会造成孩子胸无大志、是非不辨、缺乏教养、惟我独尊等坏习惯。这样的“一手硬”、“一手软”教育,必然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生活中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发人深省。 二、缺乏情感,扩大了家庭代际距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家长虽然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时不掌握情况,说些警示的话语,孩子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引不起重视;有时发觉孩子有些不对头,却从孩子嘴里得不到实情,常常是干着急没办法。有时家长说得多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也就不理不问,听之任之。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代际鸿沟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一些秉性要强的孩子表现为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获得赞扬,在一片赞扬声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的烙印便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而虚荣心和变态的自尊心也随之不断膨胀。对于另一类孩子,由于家长设定的目标使他失去了个人发展的余地,便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往往看问题理想化,心理承受能力弱,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沟通。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业之外的精神上的关怀,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给他们倾诉烦恼和宣泄积郁的机会,帮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棍棒高压,导致了孩子粗野无礼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仍在左右着不少家长。孩子考试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建议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家庭教育也是中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对他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性格的形成以及行为素质的提高。但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仍未走出误区,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把他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中学生成长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网络世界的全球化,对中学生的教育也成为现代家庭的重中之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许多家长为学生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头,结果却不如所愿,这无疑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区不但导致现代中学生骄横、自私、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形成,而且还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为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奠定作用,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的生活环境和家长的言行举止,从小耳濡目染,会对中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接受后继教育的过滤器。

2.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很强的。 3.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 4.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5.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1、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其实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 在教书的这十几年里遇到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小学成绩优秀,到了初中成绩却越学越差,由于思维能力跟不上,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结果。部分家庭不但没有反省,反而把这种责任推向学校,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 2、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

专家指导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对策

专家指导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对策发布日期:2010-10-22 来源:帮考网 点击量:(3828) 字号:T|T 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一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还是家庭以及社会都很重要,下来学聘网专家就在这儿讲解一下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以及给出的十大建议,以便于大家分享。 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一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还是家庭以及社会都很重要,下来学聘网专家就在这儿讲解一下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以及给出的十大建议,以便于大家分享。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

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

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

[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十个误区分析]常见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十个误区分析]常见的家庭教育的误 区 有很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十个误区,那究竟是哪十个误 区呢?现在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家长们看过之后可要及时改过来哦。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 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 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guo。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