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7-04-19

[摘要]数字农业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中广泛被采用的新兴的农业模式,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发展数字农业提出了大胆的构想,主要是建设好农业数据库、农业控制、农业监测预测、农业决策支持,农业网络信息发布等五大系统,并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当地社团组织多次联合,采取商业化方式推广实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农业建设。

[关键词]数字农业;监测预测;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农业逐渐成为新的农业模式,但在我国,这一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我国农业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是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少;科技含量低;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因此,解决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用新型的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已成为必胯之势。

一、数字农业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农业,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将一定区块的土壤成分和微气候数字化,并与不同农业作物所需土壤、气候条件集成起来形成智能数据库为农业服务的过程。建设数字化农业,对于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面积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多样,而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资金相对缺乏。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较而言,数字精准农业模式会有较大的潜力。在我国农村则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二、数字农业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数字农业系统,在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养殖业)和各种条件(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实现数字化、将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在农业和各个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基本实现为数字化与网络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字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需要。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停留在经验生产的阶段,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不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实现数字农业,可以使各种农业科学

数字农业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前景

数字农业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前景 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的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我省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一)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广遥感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机作业服务等方面,探索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含水产、林业,下同)智慧园。按照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六个100%”(即智慧园可视化管理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农业信息公共服务、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实效等六个方面实现100%全覆盖)的要求,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每年新建10个以上现代农业智慧园,对验收合格的现代农业智慧园,省级财政按相关投入的50%给予以奖代补,每个智慧园补助最高限额100万元。到X年全省建成现代农业智慧园50个以上,

并打造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示范工程。 (三)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引导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试点,每年熟化一批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到X年在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发改委(数字办)、经信委、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X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二、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推动名特优农产品网络营销。加大农产品电商上行的支持力度,降低财政对农产品电商按年销售额奖励的门槛,提高农产品电商竞争能力。 (五)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信息化改造。依托互联网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探索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试点示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线上推介、网上营销,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到X年每年扶持建设30个鲜活农产品社区直销、休闲农业网上营销、放心农资下乡网络营销示范项目。 (六)加快农产品电商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信息工程学院 文 献 综 述 题目:《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姓名: *** 学号: ***********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摘要: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竞争的重要资源。在农业领域使用信息技术,逐 步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解决“三农”问题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依据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对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实例,围绕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关键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正在从传统方式步入现代方式。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在于“能够使农业与其他现代产业稳定在同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只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与其他现代产业相近的水平,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比较利益差别才能减少,农民才能得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相近的收入,农业才可能成为一个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稳定发展的现代产业”。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使除农业以外的各种产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然而农业在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这种状况拉大了农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差距。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挑战与竞争也日益激烈。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高,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信息服务的要求。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实现农业信息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1]。 1.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需要考虑构建主体。目前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仍站在政府的角度,从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即政府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体,也是该体系的构建主体。可以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方面进行[6]。 2.服务体系发展及概况: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2]。并且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讯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已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显著标志,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5]。因此,农业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有重大的影响。 2.2农业信息服务 目前对于农业信息服务,还没有统一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白然、经济和社会信 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指出:农业信 息服务是指信息服务机构以用户的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开展的信息搜集、生产、

某设施园艺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可研报告

XXXX 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园艺数字农 业建设试点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XX 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园艺数字农业建设试 点项目 主管部门XX市农业局 建设单位XX 省XX市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XX 省XX 市XX 镇XX 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法定代表人XX 联系人XX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二〇一七年二月

项目名称:XXXX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园艺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委托单位: X X 省 X X 市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完成 单位:XX 工程咨询资质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证书编号:工咨甲20120070038 院长:隋斌主 管院领导:崔军院总工 程师:齐飞 院常务副总工程师:李笑光院主 管副总工程师:周长吉所长: 张跃峰 所总工程师:张学军 项目主持完成人:李恺 报告编制单位参编人员: 魏晓明XX 高级工程师 何芬XX 高级工程师 张秋生XX 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吴臻翀XX 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摘要 (1) 1.1. 项目概要 (1) 1.2. 可行性研究依据 (5) 1.3. 项目结论 (5)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7)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7)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0) 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13) 3.1. 项目承担单位与职能 (13) 3.2. 与科研单位签订合作情况 (15) 3.3. 项目建设方式 (15) 第四章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16) 4.1. 项目建设地点比较选择分析 (16) 4.2. 项目具体位臵 (17) 第五章项目区现状与建设需求分析 (18) 5.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18) 5.2. 现有基础设施状况 (18) 5.3. 现有生产能力调查与分析 (19) 第六章建设方案 (22) 6.1. 建设目标 (22)

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现代信息服务技术与传统信息服务手段相结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了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该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前言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农业生产中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加工与应用的一系列过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我国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农业信息的导向作用,培育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业,增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也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农民缺乏相应的市场应对能力,这就要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的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由数量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进行转变,同时引导个体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去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农业信息提供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设完备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非常必要。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上来看,农业信息是农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经营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必要。在当前农业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国家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传达至农民手中,这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宏观调控效果的好坏。从农民经营土地的角度上來看,如何高效的经营现有的土地资源,这就需要及时和准确地农业信息作为支持,所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从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上看,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障碍显得非常必要[1]。 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2.1 农业信息收集系统不断完善

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1.1.建设背景综述 金农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二金”工程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电子政务工程,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 目前,金农工程中央本级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中。按照金农工程一期的总体规划,至2010年以前,数据中心、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监管、农技信息联合服务等中心建设内容要扩展到各省级部门。 当前,部分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与省政府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并建立了农业信息网门户,基本实现了政务公开的目标。 但是,金农工程一期建设内容中要求省级单位建设的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市场监管系统、农技信息服务系统、省级农业和粮食流通数据中心等均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农业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办理系统及公众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不仅影响着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与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适应,必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建设目标 围绕“金农”工程总体建设目标,通过两年时间,初步形成农业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构建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

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迅速增强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收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数据中心和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健全采集渠道,增加信息总量,加强统筹规划,改善内容结构,加大整合力度,统一标准规范,建立协作机制,提高共享程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装备县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培训信息服务队伍,初步形成延伸到基层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迅速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1.3.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 如上图所示,省级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应用系统、

数字农业与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数字农业与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一、数字农业概念性分析 自本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两院士正式提出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称之为数字农业。它是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以及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生态学、农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水肥、病虫害状况等相应进行定期的环境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供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二、数字农业特点分析 首先,工程技术新成就应用的广泛性,其结果是农业工程向大型化、密集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如自动控制技术用于工厂化饲养设备、功率比较高的拖拉机用于田间作业,农田排灌设施需要大型的温室和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等,这些系统工程都对农作业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农业管理和产量评估、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各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特色需求。 其次,工程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相互渗透。如今,设计拖拉机行走装置时的重要参数,离不开有关工程技术与生物生长发育的相互规律关系,就像自走式农业机械的行走装置对土壤结构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实质上是现代农业工程的基础理论。 最后,各种工程技术合理的综合利用是促使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动植物生产的环境都离不开栽培饲养→加工采收→贮藏运输→销售管理等循环规律阶段,这些工艺都要综合应用机械建筑、电气水利、电子化工等科学技术,与他们密不可分。 三、数字农业发展概述 一方面,数字农业发展的概念诠释。笔者之前提到过数字农业乃是从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由美国开始运用发展而来,数字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念,是一个整体概念,详细点说,数字农业主要依靠的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具有集约化特征的农业技术。数字农业将与计算技术有关的相关技术,例如:网络信息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实时监控技术等。另外在一些传统的地理学技术、植物学科、气候土壤学科等农业技术中进行应用,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人机界面上观察到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既实用又方便,使工作人员能够能加清楚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时时刻刻出现的数据,与农作物生长的相关状况进行对比,有利于更好的监测对农作物生长的产生影响的因素观察等,如:天气气候温度、土壤状况、空气湿度等条件,可以定期获取一些信息并将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统计,比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遭受病虫害的情况、农作物对水肥状况的适应程度等,这样既可以提高人工工作精密度和及时性,就可以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能够合理利用和分配农业资源,进一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等。 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发展概念分析。所谓农业机械是指在农作物进行耕种收割以及相关劳作时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的总称。农业机械的分类较多,具体来说,有我国农村中大量使用,比如,用来拉动犁耙的拖拉机,电动机、水轮机等这种有农用动力机械尤为表现突出。而农田建设机械包含的主要是用来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开挖沟渠、开凿水井等重要事务的农田建设机械,常见的有包括种植施肥机收割机、平地机、铲运机等等。另外,最为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了像林业机械、渔业机械等与农作物关系不大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则归属于农村副业机械。 早在原始社会,农业机械就已经出现,人们就会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而已被逐渐的使用。我国成立初期,我们利用最多的是畜力和机械的结合进行较为迅捷的农作工作,这种多运用的当属畜力农具,即使用最为广泛的如步犁、拉力收割机、畜力拉力播种机、以及南方的水

基于3S技术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目录 一、项目概况 政策背景 (1) 项目背景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项目要达到的目标 (3) 项目技术难点 (4) 二、拟解决的问题对本地区发展的影响、制约程度 (5) 三、市场需求、应用前景分析 (6) 四、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7) 五、目前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情况 (8) 六、项目已有的研究基础与条件(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 (10) 七、投资估算 (13)

基于3S技术的太原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一、项目概况 (一)政策背景 十七大以来,同全国一样,太原市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走农村新型化道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太原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传统的农业服务方式、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方式等与“三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一条必选的道路。 2006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并作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的纲领方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就此被提上议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需要长期的逐步推进,需要多个部门如通讯服务提供商、农业系统专家、科技信息服务部门等的通力合作。目前太原市基本完成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网络工程,农民综合素质、农民信息意识、信息资源状况有了较大的提高,信息获取成本有了明显降低,但是全市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相对来说仍然还很薄弱,服务方式、服务手段

2020年中央重点农业扶持项目-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中央重点农业扶持项目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分工方案,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打造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 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不断深化,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平台建成使用,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全面启动,种业大数据、农技服务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 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542亿元,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基于农产品电商、农业遥感的大数据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定制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乡村分享经济逐步兴起,“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

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3%。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遥感学科群、国家智慧农业创新联盟相继建成,智慧农业实验室、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在高等院校普遍设立。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感知数据描述和传感设备基础规范等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陆续出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集成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的农情信息获取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动导航的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广泛应用于小麦跨区机收。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生物体及环境等农业要素、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业过程及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是一场深刻革命。展望今后一段时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难得机遇。从国际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引发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普遍共识。大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创新引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农业技术战略”和“农业发展4.0框架”等战略,构筑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优势。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5G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农村居民及一般的社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推广的信息化更加完善,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平台 正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前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种网络资源使信息能够快速流通,长久持续的运营保障,使农村信息化可以日益完善。1.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运作。2.促进农业结构升级。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中的比例,增加智力劳动、信息技术人员比例。3.完善农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手段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信息。4、促进农村技术进步。利用信息平台快速的推进新技术、新发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5、改善和方便农村生活。远程医疗、网上交易等方式大大方便农民生活。 图1.1农村信息化的全景图 建设适合农村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完善和丰富信息平台中的信息、产品、培训数据,使其成为一个智能数据中心。各种通信方式统一触发到信息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

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资源互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接入手段,进一步丰富接入手段,如上网终端。定制适用于现有农村接入终端的信息服务业务。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信息平台是信息的数据中心,信息平台是信息的使用和交互中心,信息平台是多种通信方式的统一接入门户。 图1.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全景图 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一般包括(1)务工就业信息:劳务需求、致富信息等。(2)农业科技信息: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3)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价格、供货信息、需求信息等。(4)灾害预警信息:自然灾害紧急预警、病虫害预警。(5)农村百科信息:医疗卫生、天气、营养饮食。(6)农村教育信息:科学常识、文化、教育知识等。(7)政府政策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农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务工就业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农户则对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需求最为迫切。 一个完整的农村信息平台包含哪些特点?-具备哪些功能 多种信息获取渠道,电话语音、短信、WAP、WEB等,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热线、电子报、电子杂志、短信等形式获取农业信息。 信息获得的及时性:通过电子渠道可以及时获得信息。

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申报指南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支持类型和建设内容 1、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重点集成推广大田物联网测控、遥感监测、智能化精准作业、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物联网等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物联网测控系统,对动力机械配套加载相关信息化设备,实现以北斗为主的高精度自动作业和精准导航,推动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长势、病虫害、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配套建设田间综合监测站点。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配置和整合精准耕整地、智能催芽育秧、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自动管理、病虫害智能防控、农情自动监测、精准收获等系统。建设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配置农机远程监测装置,构建农机调度管理系统和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和效率。 2、园艺作物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重点集成推广果菜茶花种植环境监测和智能控制、智能催芽育苗、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果蔬产品智能分级分选等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环境监测控制系统,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构建数据传输及存储系统,配置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建设工厂化育苗系统,改造播种、嫁接、催芽、移栽等育苗装备,构建集约化种苗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育苗全程智能化管理。建设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配置水肥药综合管理设备,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生产加工过程管理、专家远程服务等系统。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配置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设施设备和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对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 3、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重点集成推广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智能挤奶捡蛋、废弃物自动处理、网络联合选育等技术。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改造升级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

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任务目标 到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兴则基础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致富,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当前,在我国传统农业劳动力年龄严重老化、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高涨、食品质量安全倍受关注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模式。 一般认为,数字农业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为我国传统农业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农业发展现状,我们先后到xx、xx等地的数字农机、数字水产管理、水稻种植加工、渔业绿色养殖、花卉智慧种植、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和柑橘生产贸易等6家已经建立数字管理平台的企业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完成了以自然村庄为单元到城镇化的大变革,中国农业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变局,中国农民也实现了从乡土依赖到城市就业创业的大变身。对广大农村来说,现在是“‘70后’不愿

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技术变革,30年后中国的土地“谁来耕种”将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下,种一亩粮食作物的纯收入仅有五、六百元,还不抵在城市工厂上一周班,农业效益低下成为农民撂荒进城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现行的土地流转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提供适度规模的土地资源成为可能。同时,传统农业生产用工贵、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也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思创新、盼转型。 如上所述,从农业领域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步伐与时代经济快速推进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是受制于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同于工商业、服务业,农业的发展需要时机,需要积淀,由大气候促成,对生产要素、配套条件、市场牵引有着严格的要求,过快则拔苗助长,始得其反,过慢则怠误时机,被动挨打。另一方面是受制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与效率,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相对第二、三产业落后,要素资源、政策激励分配不均衡,产业联接机制不科学、不灵活。农业转型升级其实就是一个产业融合的问题,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数字农业通过集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便利化的移动终端,进行温、光、水、肥、药、料、排泄物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技术应用连接农业生产前端与后端产业,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也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个技术体系,一种运用手段,一套时代模式。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对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日益

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及其基本构想(一)

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及其基本构想(一) 论文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

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021年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2021年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1,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是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需求,依托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将先进适用技术及产品向下延伸,在相关产业主产区率先建成一批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实现相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示范、中试熟化、标准验证等功能,推动产业数据汇总集成和开放共享,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2,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等重点领域单品种全程或关键环节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立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集成应用模式,促进数字农业生产取得重要进展。 3,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以上,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降低10%以上,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4,建立数字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制定数字农业数据感知识别、传输存储、分析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中试和熟化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和装备; 5,形成数字农业集成应用模式,构建单品种全产业链数字技术集成方案及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可看、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发展路径; 6,项目建成后所形成的生产、加工、市场等数据资源应接入所依托的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市场调控等提供支撑。二,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应围绕1—2种主要农产品,支持1—3个符合规模要求的实施单位购置农业生产数字化设施设备,填平补齐数字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控制作业、数据管理等系统。 1,大田种植领域 1)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长势、病虫害、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配套建设田间综合监测站点、物联网测控系统,实现生长环境和作物本体的实时数据采集; 2)对农机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以北斗为主的精准导航、高精度自动作业、作业过程的自动测量; 3)建设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配置和整合精准耕整地、智能催芽育秧、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自动管理、智能施药施肥、农情自动监测、精准收获等设备设施。 2,设施种植领域 1)重点建设工厂化育苗系统,构建集约化种苗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育苗全程智能化管理; 2)建设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环境控制、水肥药综合管理等设施设备,研发相关管理系统,开展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生产加工过程管理、专家远程服务,实现智能化生产; 3)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 4)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对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与技术方案

阳泉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与技术方案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阳泉市农业管理部门在农业管理、农村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设计的集信息采集、发布、处理、存储、开发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为农业决策部门、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普通农户和有关机构提供农业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手段,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系统建设内容 开发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准确、高效、快速、全面、规范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GIS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使农业资源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等。此次项目建设以基础应用系统开发为主,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 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系统 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农作物病虫害防御系统 畜牧业畜禽良种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系统

代码设计及综合业务管理 二、系统框架 1、总体框架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管理需要设计,包含农业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管理、服务、应用分析等内容。 2、系统架构 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 (1)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是农业综合信息对外发布的窗口,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农业新闻、农业政策、产品推荐、科技推广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 (2)农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农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实现农业办公网络化的平台,可为农业管理人员提供周到的工作安排、公文流转与处理、网上办事、邮件等服务。 (3)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就是要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与微观的监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其环境要素的现状进行定期的信息获取以及动态分析和诊断预测,

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 A数字农业概念及特点 数字农业——1997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士正式提出。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农业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B数字农业的组成 数字农业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主要包含以下4个主要部分: 1.农业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农业物联网从本质上讲,是一套数控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封闭系统内,以探头、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为基础的物物相联。它根据已经确定的参数和模型,进行自动化调控和操作。由于需要以硬件设备的投资和联网为基础,因此投资额较大,主要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操作,也用于农产品的加工、仓储和物流管理。 2.农业大数据(Big Data) 农业大数据是与农业物联网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一个数据系统,在开放系统中收集、鉴别、标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参数、模型和算法来组合和优化

多维和海量数据,为生产操作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并实现部分自动化控制和操作。因为它是在完全开放的系统中运作,因此主要用于大田农业的生产和农业全产业链的操作和经营。 3.精准农业(Precision Farming) 精准农业是建立在农机硬件基础上的执行和操作系统。它主要是以农机的单机硬件为基础,配以探测设备和智能化的控制软件,以实现精准操作,变量控制(包括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无人驾驶,以及最佳的工作环境和场景适配。精准农业强调的是(单体)设备和设施操作的精准和智能化控制,是硬件+软件。 4.智慧农业(Smart Agriculture) 智慧农业是建立在经验模型基础之上的专家决策系统,其核心是软件系统。智慧农业强调的是智能化的决策系统,配之以多种多样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是系统+硬件。智慧农业的决策模型和系统可以在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谷歌旗下Deep Mind的Alpha Go横空出世,把人工智能为(AI)的决策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人们认识到人空智能发展的提速和广阔的前景,也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由于数字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对于其核心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理解还有不少歧义,因此,概念被用错和被混为一谈的事情经常发生。 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虽然非常富有吸引力,但是由于农业的生产涉及的品类和品种繁多,生产过程漫长和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变量多,因此数字农业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进步和应用还需要假以时日。 C数字农业的特点 1.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 美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是多层次的,这主要表现在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生产工艺专业化。美国大陆划分为几个主要的作物带,每个作物带中最适合一种作物的生长,如著名的“玉米带”、“奶牛带”等;绝大多数的农场只生产一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