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部编小语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相关内容。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组合单元。这两条线,让“教什么”变得清晰。当我们站在整组教材、整册教材、整套教材的角度来把握教学目标时,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目标,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单篇教材分析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想那就犹如还没有看清楚地形地貌,不知深浅等情况,就跳河游泳,于是就会出现在教师引领学生在单篇中扑腾挣扎,耗尽力气,却总不能上岸的情况。

大势所趋的“单元整组备课”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们今天的分享由四个部分组成。(ppt)

一、四下教材通览

首先我们熟悉一下四年级下册的八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第一单元描写田园美景、描绘乡间美好生活场景;

第二单元介绍自然与科技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感受现代诗魅力

第四单元动物描写主题

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写游记

第六单元文章篇幅较长,其中两篇选自长篇小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从字里行间感受成长历程。

第七单元表现人物品质

第八单元感受中外经典童话的奇妙。

二、下面我们聚焦八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方面和习作方面,要素如下。

请大家边听我读要素,边回顾,本册教材所提出的语文要素,与我们四年级上册教学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读PPT中的要素)

是不是有些要素听起来很熟悉呢?四下与四上教材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相同颜色的表格,表示涉及了相同要素或主题,为了方便比较,我讲阅读要素单列出来看。

四上四下第一单元都是围绕写景的主题选编文章的,四上教学关注点在于感受景色之美,四下教学重点是学习体会美景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不懂的问题;四下需要继续巩固提问的方法角度,还要尝试解决问题,侧重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关于写人物的单元安排,四上侧重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惹人物的心情,四下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并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品质。

关于概括,四上学生学习抓主要人物和事件,通过起因、经过、结果梳理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四下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度升级。

写作要素也有着层级提升的关系,我们罗列比较一下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关于写景单元,从要求关注身边美景,推荐写一个地方,写清理由。到在写景过程中,表达出自的感受,做到情景交融。

关于写观察。从定点连续观察,进阶为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写景。从一处景过渡到多处景的描写。

关于写事,从侧重把一件事写清楚,到更细化的关注顺序、过程的描写。

关于写人,从关注人物某个点,到多方面描写,并按合理分段。

关于故事,从神话故事的了解到童话故事的涉猎,文体意识逐步形成中,五年级民间故事也是重要的文体单元。

综上分析,我们对本册教材的要素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何做到精准解读教材,让要素落地。

通过四年与部编教材的亲密接触,我们对它已经比较了解。单元组块的构成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篇章页、精读文、略读文(或习作例文)、交流平台、

语文园地、习作部分、快乐读书吧等板块。进行单元整组把握,能找到藏在板块间的要素关联,教学中就会避免出现顾此失彼、深一脚浅一脚的尴尬。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整组把握的思路,将分散在单元各版块间的信息整合起来,力求做到——教学活动设计有的放矢。

如何将散落在板块间的要素落实路径找到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个东河区教研室推出的、还在完善中的“解读系统”套表(即助读系统、课文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尝试去梳理整单元信息。这几个系统涵盖了哪些板块、内容呢?(见PPT),这些信息可根据需要与单元特点灵活调整,借助表格梳理后,教材中的显性、隐性信息会被整合。要素的落实路径、教学设计思路就会逐步显现。

现在我们以第一单元为例,一起经历一个单元整组梳理的过程。

首先我们先来借助助读系统表格,(PPT)梳理第一单元信息。我们梳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填表,而是借助表格梳理的方式,去习得一种解读的路径、一种解读的思维。

第一单元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篇章页里,背景是田园山水画,人文主题用“纯朴的乡村,一到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来提示。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一篇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

a“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应,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也是五六年级继续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B接下来,我们来解读要素的几个关键词。(PPT)所谓“思想感情”,是由“思想”和“感情”两个词语构成,“思想”一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识,“感情”一般指人或动物对事情的爱恨情仇。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是指作者本人对世界、人生、社会等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通常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恨惧憎等情绪反应。我们锁定关键词,对“思想感情”这个概念有个初步界定。

C要素中提到的“关键语句”我们也并不陌生。三上、三下都有学习。

我们先复习一下这个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1995年印刷)中,关于“关”的解释有一项是“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守卫处所”,还有一项是“比喻事物重要的转折点或者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

关于“键”的解释是:“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从这个字的解释来看,离开了“键”,机械的轴、齿轮和皮带轮就不能协调统一的转动。

综合这两层意思,词典中对关键的解释是: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句子,它应该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句子指挥着其他句子来完成一个段落的灵魂,这个句子指挥者其他句子来完成表达一个意思、一种观点、一种情感态度。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看文章的若干句子、段落之间,哪个是具有类似于“键”的作用的,在直接地表达着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思想观点和情感

本单元“关键语句”就是指特别能够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能点明中心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提示下文的过渡句,也可以是表现对事物喜爱和赞美的句子。

还有哪些语句是关键语句,我们在梳理中也能逐步明晰。

对要素做清晰界定,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对要素分析之后,我们关注第二个板块的梳理——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的对话,是对教学要点的盘点。此次交流平台中提到的关键语句,分别是《乡下人家》中的过渡句、总结句,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天窗》中的反复出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表达着作者的快乐情感。我们从中提炼出找到关键句方法。梳理出信息。

第二步我们来梳理课文系统

关注几篇文章文体、表达的主旨、写法特点等信息。

从文体上来看,几篇文章都是散文,《古诗词三首》抓住乡村独有景物进行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选景必有深意。此外,作者情景交融描绘美景,色彩使用让诗文更具画面感,表达着作者对田园乡间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填得此表。

《乡下人家》文章结构分总,抓住乡村独有景物,情景交融,有色彩描写,有细腻的生活场景描绘,表达向往与喜爱之情。

《天窗》一课抓乡村独有的天窗景致,表达对乡间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味之情。

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语言格外优美、生动,适合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纵向比较表格就会找到几篇文章写法的共同点,对什么是关键句,哪些句是关键句,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梳理出的信息,就是我们教学的导向标,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揣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表达途径的过程中,也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学会表达,学会

当我们锁定关键语句后,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呢?课文练习系统中要梳理的课后习题,会为我们导航。关注每课的课后习题,探索习题的设计意图很重要,分析的过程会找到落实要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从四篇文章的习题中提炼出右侧的关键信息(读PPT):朗读想象画面;积累背诵;交流分享;联系上下文体会等达成目标的策略。

四篇文章中为什么三篇都选择了朗读课文?我想,是因为其散文的文体特点,散文的优美文字最适宜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朗读中体会情感,感受穿透纸背的意境与美妙,配乐朗读就更曼妙了。

结合上述信息,本单元教学要点基本梳理完成。教学时,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章独特写法的同时,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交流分享等阅读策略,理解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要教师目标清晰,就会有合理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课堂就会高效。

第二单元分析

下面进入第二单元解读,单元由3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1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组成。其中《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两篇老课文,不过所在单元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也就不同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一篇科技含量极高的课文,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很浓厚。《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文章新鲜感极强,写到了2019年发生的事情,新鲜出炉的文章也能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们解读第一步还是先来分析语文要素。这一单元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位为策略单元,但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含有阅读策略的意思。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联系着看,不难发现,这是“提问”策略的延伸,需要在提出不懂的问题的基础上,试着解决问题。因此,这一单元的

教学,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四年级上册所学到的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同时,还要向前再走一步,引导学生试着解决问题。

三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第一题,均指向要素落实,提到“提出或记录”不懂的问题,尝试解决。

第二步助读系统,借助交流平台中的关键信息,我们提炼出“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等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依然是进入课文练习系统,关注课后题的指向,意图。

《琥珀》我们来看第一题(读PPT)......指向......

如何引导学生讲清楚推理的过程呢?教学建议如下:

1.先找到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串联这些条件,说说形成过程。

3.抓时间轴画画思维导图。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读PPT表格内容)也提到介绍恐龙演化过程的练习题。如何突破呢?

建议:绘制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用上表示次序、时间词汇)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三个练习题指向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交流请教、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学。

为什么《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都要求进行推理描述呢?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科学严谨的说明性文章,适合于练习学生一种缜密的、理清逻辑关系的语文思维力,以及表达能力。且在描述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尝试去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指向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教师要提前布局、在说明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不要等上完所有课再去返工回炉再造,这就是单元整组把握的优势所在。

根据梳理,跳出单篇看整组课文编排。发现四篇文章表达特点不同,编排顺序不同,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也是不同的。《琥珀》一课可以让学生联系上

下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飞向蓝天的恐龙》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距离很远。《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科技含量极高,学生了解甚微,因此,这两科课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资料,同时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问题自己确实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向他人请教。《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跳出单元看要素的落实,我们要明晰:精读课文只是学习的例子,目的是继续学习“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这种能力是教学设计核心。

略读课文是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项语文能力的素材,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练兵场。

接下来的其他单元学习中要继续学习和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语文要素。

第三单元

单元内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短诗三首》《绿》《白桦》,还有一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单元内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但每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各不相同,要深入地阅读理解,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既要依托文体本身,还需要借助有关的背景资料。所以本单元阅读学习的第二个目标(语文要素二)定位为:“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从“查找资料”开始。

“查找资料”是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主题的一种读书方法。

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离不开具体的、激发学生需要的阅读实践。为什么查,查什么,怎么查,是“查找资料”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在阅读时,当有疑惑时,即文本叙述的事实与基于事实表达的情感有差异、有矛盾时,就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查找和运用资料的方法途径,是一步步积累、丰富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已经熟悉方法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

从三年级下册教材开始,第三单元引导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第六单元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难懂的句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学习目标都是聚焦查找并借助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可见,材料不仅将查找和运用资料作为一种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更是作为对学生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的。这个单元的教学,教师要结合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初步梳理查找资料的目的、策略和方法途径,为以后再阅读中合理、熟练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需要。

本单元是一个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提出学习诗歌的目标是:学习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本单元要素契合。单元要素有三条,按照我们解读的思路,还是先对要素进行一个把握。

找关键词质疑:“现代诗的特点有哪些?”“如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收集资料有哪些途径,整理资料有哪些方法?”合作编小诗集如何分工,如何筹备诗歌朗诵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梳理板块中的相关信息。

首先关注助读系统中的“交流平台”,对话明确提示了现代诗的几个特点:富有节奏感;表达独特感受;蕴含丰富想象;语言表达独特;饱含真情实感。

接下来结合课文系统,熟悉文本信息,有整体的把握。单元内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短诗三首》《绿》《白桦》,还有一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诗人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反复颂唱着爱的赞歌,其中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歌颂是最引人注目的主题。《绿》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小草在春分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绿,通过画面的够勾勒尽显大自然之美。《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除此之外,在《绿》的阅读链接中还选编了宗璞的《西湖漫笔》。《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的诗作,勾画诗意自然风光,表达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分析:《短诗三首》运用相同句式结构;反问、排比、比喻修辞。《绿》一课有相同句式叠加写法;比喻、排比修辞并用;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描绘融为一体,没有具体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以虚写实”。《白桦》以为写法特点有拟人修辞、静中有动、通感手法;正侧面刻画白桦形象。填表如下。

第三步,我们关注练习系统,找到落实要素的路径。

读PPT练习题关键词,分析指向——

在体会“风雨”一词的特殊含义时,如果能结合创作背景资料理解,学生会更明白诗中深意。

冰心写作《繁星》和《春水》的时候,正值“五四”新文学活动的高潮期。社会动荡不安,生活艰难,所以这里的“风雨”的别有深意,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了。“母亲”的意象仿佛也可以理解为祖国母亲的怀抱。

同样,结合创作背景理解《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也能品读出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可见,在读现代诗文时,结合创作背景资料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必要的方法。

结合刚才的梳理,我们纵向比较,会找到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感受写法的妙;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文深意;通过朗读想象画面、默读揣摩诗句、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比较阅读等途径,达成体会诗歌情感的目的。

现代诗教学步骤建议分为五个层次:读懂内容;体会韵味;发挥想象;感受情感;尝试创作。(读PPT)

对四篇文章解构后,我们继续琢磨语文要素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素。综合性学习活动渗透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短诗三首》安排了“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工整地抄写下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白桦》延续了上一课的要求,安排了“交流自己摘抄的诗歌”和“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单元还专门有“轻叩诗歌大门”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展开“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介于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特殊性,以上板块活动需要与课文教学并行,因为收集整理资料需要时间,所以任务要求要提早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的。

基于以上解读,本单元的额学习规划可以有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12-14课时):从整体入手,分步达标。第一步,学生通读4篇课文,自主发现文本主题上的共同点,合作查阅不同文本的背景资料。第二步,逐篇学习课文,运用查阅的资料帮助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将语文园地的不同板块分别融进阅读学习过程中。

《短诗三首》3课时,将“交流平台”融进学习过程中;

《绿》2课时,将“交流平台”融进学习过程中;

《白桦》2课时,将“词句段运用”融进学习过程中;

《在天晴了的时候》1课时。

第三步,综合性学习。(将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融进其中)

方案二(12-14课时):循序渐。第一步,学习《短诗三首》,初试查找哪些资料、如何查找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第二步,学习《绿》合作查找资料帮助理解。

第三步,学习《白桦》,自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词句段运用)

第四步,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

第五步,交流平台学习,举办诗歌分享会。(交流自己收集在摘抄本上的诗歌)

第六步,综合性学习(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

为大家展示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诗文集。(图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元整组把握教材的解读路径,让我本人受益匪浅,所以想与大家分享,不知道这三个单元的解读过程,是否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四单元

本单元认为主题为“动物朋友”,由《猫》《母鸡》《白鹅》3篇精读课文、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和语文园地组成。整组课文写的都是动物,在统编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

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两条要素关联紧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路。

想要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自然要学习“如何表达出喜欢”?

本单元的3篇课文,不同的课文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方法不一样。

《猫》主要借助口语化的语言、生活化的事例和直接性的抒情表达感情。

《母鸡》主要通过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表达情感。

《白鹅》则借用反语、明贬实褒表达情感。

由此,多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了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习作方法,从而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搭建支架,提供帮助。

本次习作要求写身边的、自己熟悉的动物朋友,小朋友的对话分别指向:可以抓住动物朋友的(外形、食性、性情等)方面写出动物特点。其中写作的难点是如何写出喜爱之情。需要在教学四篇文章的过程中逐步习得方法。上交流平台中对“反语、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做了特别提示,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最后要重点解读“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相关内容。

部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专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的特殊单元。

让我们打开本单元目录,先初步了解文章选编情况,选编的两篇精读文、两篇例文,均是曾经出现在人教版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经典选文。

其中《海上日出》一文,作者按变化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详略适宜地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黑云蔽日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海上日出景象。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了双龙洞奇景。

例文《颐和园》按照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的游览顺序写了始建于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美景。

例文《七月的天山》是按照从山的外围到山的深处的游览顺序写的,重点

写了七月天山的水、树、花等美景。

除刚才讲到的两篇精读文、两篇例文板块,习作单元还有三个固定板块,分别是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

这五个板块看似独立存在,实则环环相扣、交织关联。教师在解读时如果将各板块割裂开来解读、教学,走一步看一步,教学效果肯定差强人意。我们要站在单元整体来解读,既明确五个板块的功能属性,又要找到五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各版块资源能根据教学需求,灵活互动起来,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合力,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那么,习作单元的五个版块分别具备怎样的功能属性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首先,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为学生习作“建模”的范本,起到示范写法的作用。教学时不能等同于普通单元精读文章的教学,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写法的渗透上。

“习作例文”版块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想要将例文用好用妙,就需要教师心里始终装着“语文要素达成”这一目标来解读,找到例文在实现目标方面的价值,使其在不同的学写阶段出现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它既可作为学完精读课文后的链接文出现,用来习得写法。又可以作为习作过程中的参照例文,用来修正、反观、调整自己的习作内容。教师一定不能把习作例文当作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来教。

“交流平台”版块一般都是以学习伙伴对话的方式,来梳理教学要点的,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导向版块。交流平台的学习,要穿插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分享与提炼。

“初试身手”的每次一练写,就像是学习游泳前先学分解动作一样,它是形成习作能力的层层台阶。我们要用好每一次练笔,发挥其练习、巩固、诊断的作用。

“习作”版块会为学生提供思路及方法,提出习作要求,从而完成写作实践,是习作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

在熟悉各版块功能属性后,我们来思考:

怎样才能构建起一种五位一体的解读框架,从而整体把握和灵活使用教材呢,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1、解读要素+交流平台+习作要求——确立单元学习目标

2、以目标对接文本,探寻达标路径

3、依需灵活布局,设计教学方案

下面我们就以本单元为例来逐步解读。

一、我们先进行第一步:从“要素+交流平台+习作要求”中提炼单元学习要点

文章篇章页提出两条语文要素分别指向阅读与写作。

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指向阅读)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指向写作)

如果请老师们在两天要素中圈画关键词,您会圈那个词呢?我想,应该是“一定顺序”“游览的顺序”。我们依此可以提炼出“理顺序”这个关键词,作为阅读、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问、深入思考的过程嘛,所以针对这个关键词我们继续追问:

“一定顺序是指什么顺序呢?”

我们从四篇选文中找找答案。

四篇文章呈现了两种观察方法、两种游览顺序。

《海上日出》采用定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按照变化的顺序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其他三篇文章则都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了所

见所感。

按照体裁来看,四篇文章可归为游记类散文。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顺势给学生介绍以下“游记”这种体裁。

“什么是游记呢?”PPT

查阅资料介绍:游记就是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描绘山水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及抒发内心情怀的一种文章。属于散文的一种形式,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那什么又是移步换景呢?我们继续回顾: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解读到这里,我们就会产生两个疑问:

问题1:《海上日出》没有明显的游览痕迹,也可以算作游记吗?

《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收录在《海行杂记》一书中。这本书记录了巴金先生1927乘船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留学途中所写的沿途所见所感。这一点上想,我们认为,也是可以划分为游记类散文的。

问题2:编者为什么把《海上日出》这样一篇既不是游览顺序、又不是移步换景写法的文章前置在单元第一篇?

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有三:

原因一:温故而知新。定点观察写景物变化的文章,其实学生早先就接触过了,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而本单元学生将要习得一种新的写景方法“移步换景”。编者应该是在唤起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带出新的知识点。

原因二:本单元人文主题“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古往今来,无数青山秀水、亭台楼阁、就是因一首首诗词而成为人们争相朝圣之地。

巧手妙笔的确可以铸就奇观,就连日出,这再熟悉不过的精致,巴金先生也能把它写出万般变化。可见,在有心人眼里才能看到奇观,用妙笔才能写出

奇观。这样的新认知,新视角,会激发学生也想写写身边熟悉景物的浓厚兴趣。

原因三:这样安排是否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号,写游记不是只能用游览的顺序一处一处的写,还可以像《海上日出》那样按照变化的顺序一时一时地写,小作者可以因需而定,既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大家看,解读第一条要素时,通过一环一环的自问,我们就又延伸出了不少的思考,这就是一个逐步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条单元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学习本单元前,学生是否有过写景物类习作的相关基础呢?请大家看表格。

“写景物”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三四年级分别有过六次相关练习,这次的习作与之前的有区别吗?

通过红色标注字体,很容易看出,之前的几次写景物,习作侧重点在与“写一处场景”“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多处,此次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显然就不只是写一处景,而是要写多个景点了。

学生从原来的写一处景物到需要写到多处景物,很容易没了章法、乱了方寸,所以“游览顺序”的学习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可以说,本次习作是一次“综合性”很强的写景物类“升级”习作。

光是解读单元要素还不足以确立更细化的学习目标,我们还需要从交流平台与习作板块中,继续提炼单元学习要点:

交流平台除着重强调学习“游览顺序”外,还提出将“特别吸引的景物(也可以说是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来写”的方法。我们把这条学习要点提炼为“选重点”这个关键词。

最后来看习作版块,习作要求中再次印证“理顺序”“选重点”的重要学习目标,此外需要将重点选取的景点写出特点来,我们提炼出“写特点”这

个关键词。

接着习作第三条要求提出“写自然的过渡语”这一关键信息,我们把它提炼为“重过渡”。

好,通过刚才对单元要素、交流平台、习作板块的梳理、提炼,现在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侧重点就很明确了,分别是:理顺序、选重点、写特点、重过渡。这四个关键词也正好可以对应我们的教学步骤。这几个关键词,有着顺序不的、微妙的内在联系。

现在我们就与文本对接,去体验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进行教材整体解读第二步,思考:以目标对接文本,摸索达标路径

一、我们先来看“理顺序”这一学习目标将如何达成?

本单元精读课、例文的课后思考题、初试身手要求、习作要求中,均有直接指向“理顺序”这一要素达成的相关内容。

在怎么讲呢?

我们来看精读文与例文课后题(读一读),这样的题型就是想要通过一次次完成游览线路图的方式建立起“顺序”的概念,梳理完成游览图的过程,就是在构建起思路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学生还能亲自感受到“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优势;

初试身手的两次小练笔是学生尝试自己来构建游览顺序的练习过程。第一次练习要求,是在一幅公园游览图上理顺序。在直观的地图上标画,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看起来易操作,但说起来就会发现,想要说清楚游览过程可不容易。学生可能在方位词使用和不同景点衔接过渡语上存在困难。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引导。

第二次小练笔,要求以身边熟悉景物景点为练写目标,学生可以用前文学到的方法,先画线路图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游览顺序。练写过程中可通过与精读课文、例文的对照学习,为单元习作做好“理序”的铺垫。

通过上述与文本的对照,我们发现编者在试图通过“精读文例文感知顺序”继而用“小练笔试水构建顺序”最后“习作运用写出顺序”的层阶方式,引领学生逐步习得用“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当然,只学习构建出游览的顺序,显然还不能写出好的游记,学生在练笔中会出现:想写的景物太多,不会选择典型景物或印象深刻景物等问题。

怎样继续借助教材学习“选重点、写特点”的写景方法呢?我们还是从文本中去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看表格:两篇精读,两篇例文分别在选重点、写出特点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海上日出》写了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象,抓住太阳形状、亮光、颜色和运动方面的“变化”重点写,《记金华的双龙洞》抓住孔隙部分进行了细致描写,《颐和园》一文抓住景观“长廊、昆明湖”进行重点描写,《七月的天山》则对天山的“水、树、花”重点进行介绍。

对于如何写出景物特点,四篇文章有着共同的妙招:即形色细描,修辞贴切,加入感受,以上几篇文章均是学生写好游览作文的范本。

最后我们来关注“过渡语”这一目标的落实。学生从原来的写一处景,到写多出景,景点间的衔接过渡语可能是难点。几篇选文中景点间过渡语均自然、流畅、明晰,学生很容易能找到、圈画并学习、对照。

交流平台和例文的泡泡中专门对过渡语怎么写进行了关注、强调。

初试身手的练笔中也暗含了对过渡语的练说练写。

通过以上目标与文本的对接,我们找到了达成目标的众多路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学情与教学需要,灵活布局各版块资源了。

教学课时建议如下:(不读)

教师要根据学情,适当微调教学节奏或增补片段练习。交流平台穿插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经验分享与提炼

为大家提供几篇可以类读的佳作,供参考(不读)

巴金《海行杂记》中的散文《海上生明月》《登泰山观日出》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徐霞客《浙游日记》

具体文本解读及方案设计的部分,将由我小组其他成员继续与大家分享。

最后,我想邀请大家跳出本单元,站在整套教材的角度,重新来审视这个习作单元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无论写何种文体,写什么内容,都需要有序。而本习作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专门学习“理序”“建序”的重要习作单元,会成为今后学生学习写景或其他类别习作的重要铺垫单元,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构建有序框架的思维能力。

希望以上分享能助力您对教材的解读,如有不妥,请您指正,谢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新)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有: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与形。分数乘法和除法,圆,比和按比例分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比和按比例分配、负数的初步认识五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比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圆、变换和确定位置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在学习可能性的基础上,课本设计了4个例题,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方面的初步常识,学习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本册教材继续保持本方面的特色,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系列教科内容,安排了3个综合应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知识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 2.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由欣赏、绘画、工艺三部分组成。该实验教材是老教材的修改版,较原教材课时量减少了五课,删除一些教学内容近似的教材,降低了难度,增加工艺课比例。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儿童学习绘画的“过渡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观察能力逐步提高,而表现技能却难以跟上,引起学生心理矛盾。该年级有三分之一学生对美术极为爱好,想象能力极为丰富,无论在造型上、色彩、构图、工艺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欣赏上对一些美术家的介绍故事特为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造型上普遍极差,缺乏观察能力,色彩能力上有点缺乏彩感,配制不够准确。整体来说本班在美术的课堂学习上稍显沉闷,需好好的利用学习积极的学生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总目的要求 1、能够在色轮或色谱上区分出冷色与暖色,能够说出冷、暖色彩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联想,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2、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确感觉,利用直线或曲线完成一幅主题创作 3、能够用绘制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图案的方式来表现节奏感,能完成一幅四方连续作品。 4、能够运用对比色搭配规律设计贺卡,感受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最快乐的一件事并且用绘画或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巧,利用吹塑进行创作。 6、通过画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里、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的观察。初步了解校徽设计的意义及设计要领,指导学生用图形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设计校徽,要求设计出简洁、独特,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校徽。 7、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进行设计的兴趣,感受穿编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对图象进行复制、粘贴、拉伸、扭曲和翻转,组成一副装饰画。 四、全册重难点

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田传慧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浅出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认真解读了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现在进行简要的教材分析,如有不当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本册教材包括新授和整理与复习两大板块的内容,在新授中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统计方面,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安排了自行车里的数学、节约用水和“数学广角”的内容。整理和复习部分依然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下面我就从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本册教材特征、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及我的设想进行分析。 一、课标要求 数与代数领域: 学段目标:课标指出学生在第二学段中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 1、负数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比例 在比例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空间与图形领域: 学段目标:课标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7四年级下册 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的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部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部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这一册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三步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和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数论初步:因数和倍数 九义:六年制十册“约数和倍数” 实验:进行适当精简。 例如:删去“整除”、“分解质因数”等概念,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别移至“通分”“约分”前面。 2.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基本同九义,适当调整。 例如,加入“最大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删去“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等。 3. 数的运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基本同九义。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旋转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统计 众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

图形的变换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探究,以利于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利用已有知识基础,把握阶段性目标。 3.注意有关概念的数学性。 因数和倍数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 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野茶小学:孙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学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

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

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