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教案(三)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必修二教案(三)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必修二教案(三)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必修二教案(三)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必修二教案(三)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况

1.含义: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属于人口机械增长。

2.判断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是否跨越行政区(县级以上)

②是否变更居住地户籍

③变更居住地的时间是否在一年以上。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属于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类型:

①国际人口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②国内人口迁移: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迁到农村、农村迁到农村、城市迁到城市。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化)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①迁移原因: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②迁移目的:①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②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③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③迁移方向: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2.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②家庭婚姻③宗教信仰

3.政治因素①政策:上山下乡、三峡移民②战争:③政治变化

B

序号①②表示美国二战后的人口迁移序号③表示“闯关东”序号④为“雁南飞”人口迁移的因素①是气候②为经济因素③是土地④是经济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①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③促进了经济发展④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①住房困难②交通拥挤③环境污染加重④扰乱社会治安

2.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①缓解了人地矛盾②更好地开发土地资源

不利:①导致人才外流②导致劳动力不足③影响迁出地的经济发展。

五.重要知识点补充

1.发展中国家农村向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城市有较高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

2.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与人口迁移的最大区别是不改变定居地或户籍)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①季节性流动。如游牧和季节农工。前者每年夏季去高山牧场放牧,冬季回到山谷低地。后者指在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农村做临时工作,农忙时返回本乡生产;②每日性流动。如城市居民的通勤,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又称钟摆式人口流动③不定期流动。如旅游等。随着经济收入和业余时间的增加,人们为购物、娱乐、度假而外出旅行的距离和次数正在日益增加。

中国的“民工流”(又称民工潮)现象: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或返乡所形成的潮流。每年春节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

①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出现巨大差异;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国家的优惠政策。

②方向:内地——沿海(经济);内地——东北、新疆(资源开发)

③影响:

★对农村:

有利:①缓解流出地的人口压力;②增加经济收入;③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①导致农村地区土地撂荒②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家庭现象

★对城市:

有利:①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②提高了城市化水平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不利:加剧了城市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

备注:在回答有关条件、影响等问题时,一定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去答。

4.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

拉力主要是相对于人口迁入地来说的,即迁入地吸引人口迁入的有利因素;推力主要是相对于人口迁出地来说的,即迁出地不利于人口居住、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因素。

知识拓展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与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相近,只是思考角度不同。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通过影响交通间接地影响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课时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文化概况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文化分类: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净身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如行为观念、制度、民族风俗等。

(3)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陕西八大怪等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课堂练习(2013·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2017·四川泸州三诊)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回答3~5题。

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 .工资水平

B .房价

C .空间距离

D .教育资源

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东

D .安徽 5.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6.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必修二教案(三)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图形解码]答案:(1)C (2)B

判读技巧

1.看坐标轴,明确表示的含义。

2.比较人口迁出数量(或迁出率)。

3.比较人口迁入数量(或迁入率)。

4.比较人口增长率。

5.结合省级区域间人口的迁移,判断

老龄化、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越

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工人的工资水平越高,所受教育的条件越高,因此会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而且人口在迁移时多选择距离较近的发达城市,由此判断A、C、D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大,所以排除;而相应城市的房价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故选B。第4题,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的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员,包括农民工、城市白领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家乡的情况。由图示分析可知,广东经济发达,而且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发展优势条件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故答案选C项。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西藏为人口净迁入城市,一方面是由于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该地独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因此人文发展空间和机遇逐渐转好,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故答案选A。

答案:3.B 4.C 5.A

6.(1)考查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整体性联系的地理背景。安徽省地处内陆,没有海鲜,①项错;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项正确。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牛羊喂养较少,当地居民以打猎、种茶、植竹等为生,因此②项错误。

7.2)考查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的地域联系特征。妈祖,是海水和平女神、护航海神,因此盛行妈祖文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沿海省区,A项错;评剧是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因此C项错;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特别多,因此D项错;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为主。因此B项正确。

例题一:

(2013高考题新课标II卷)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

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

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

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

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

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

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例题二:

(013高考题新课标I卷)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

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

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

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

成7~8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

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 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2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在设计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实例的讲解和例子的引用上,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也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上,我觉得“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教材分析】:(1)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2)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2、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3、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3、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阅读古文《孔雀东南飞》,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教师在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因素;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4)给学生分组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哪一个国家的子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呢?利比亚。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利比亚的视频 播放视频 成千上万利比亚人争先恐后逃离自己的祖国,去别的国家寻求庇护,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人口迁移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就是一种改变居住地的现象。而这种居住地的改变应该是长期性或永久性的。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而且人口迁移还应该跨越一定的行政边界。住所的行政区域发生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三个色块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那么从A1到B1和从A1到A2那个可能属于人口迁移呢? 现场调查: (过渡)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现象呢?我想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故事 1、咱们班有没有家在煤矿的同学? 2、你的家人亲戚邻居中有没有人有迁居的经历? 3、你将来想到哪里去工作生活? 想到北京,想到上海,想到深圳,我发现大家想去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我祝大家的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但要记得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汗水。 (过渡)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现象都属于人口迁移,我也找了一些人口流动的现象,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现象是不是人口迁移?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2、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3、外地教师在山东任教 4、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5、奥巴马访华 6、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7、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例 比如20世纪70年代时非洲就发生过大饥荒,造成数千万人背井离乡,远走他方。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他们迁移的原因 材料一: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地域文化教案

第2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 【基础梳理】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宗教信仰如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 化差异 如犹太人迁移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 文 化 与 人 口外 国文化与 人口 婚 俗 初 婚年龄 发展 中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婚 姻关系 发展 中国家 较______ 发达 国家 ________,会降低出生率 宗 教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中国文化与 人口 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__ 从多生多育到只生______ 职 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 人 口流动 安土重迁到“__________” 【疑难突破】 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如下左图):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二是有无跨越行政区界线。如右图,A、B、C 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 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三是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全面分析影响因素从作用力角度图示分析

三.人口迁移的效应——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均会有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 四.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民工潮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⑹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 展 消极 影响 ⑴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 的压力 ⑵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六.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名题例析】 例1(2010年海淀模拟)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③家庭和婚姻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第2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 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 因素。【答案】1.C 2.B 例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 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 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陕西八大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嫁外;第八怪唱戏吼起来。其中姑娘不嫁外说明的是陕西当地婚俗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一些地域文化对人口产生影响呢?

[板书]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并完成学案导学的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四幅图片,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甲、丙、丁属于文化,乙不属于文化,因为冰山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 [总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高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且发展变化的节奏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学生举例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3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a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师:对,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那些方面有影响呢? (学生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师:书写标题地域文化与人口 【点评】这种导入尽管没有新颖性,但是对于利用新课的导入去考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掌握情况,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导入,感觉没有拖泥带水,比较自然的将内容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环节。【讲授新课1】--概念辨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然后作以下补充: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师: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 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 师: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湘教版必修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投影: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

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说教材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 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 (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 外国文化与人口 (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

(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 (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清楚体现知谚{结构,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己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己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肇占国土面积的43Y0,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 4%,而西北半砬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完整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