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化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化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化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文化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摘要】: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陶冶人性与情操、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精神建构过程。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蕴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一、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

二、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诵读国学经典,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四、诵读国学经典,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诵读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或许就是一门考试的课程,在普通人眼里,语文也只是交流的技能,可对于国家来说,语文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也是文化素养教育! 2018年1月16日,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了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从2018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中小学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大幅增

加了古诗文篇目。这是近百年来,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古诗文诵读篇目的增加,引导了未来语文学习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情怀!

诵读国学经典,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

语文新教材大幅提升古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们可以了解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了解古代帝王如何治理国家,知道许多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学习名人的高贵品质。《史记.陈涉世家》中描述了陈胜起义胜利后又失败的过程,失败源于两点:一是成功之后忘本,斩杀了旧乡邻失去了民心;二是任用奸佞小人为官,使朝政混乱,致使其政权仅仅维持了6个月。我们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逐步融入中国文化,以史为鉴,明辨得失! 2013年起就传言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增加到180分,今天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又达到30%,教育部似乎在用强硬的手段让国人重视语文,重视我们的国文。经典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我们教师让学生从小诵读诗词歌赋,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就能让中国的古典文化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高山流水》等丝竹声中,诵读《论语》《诗经》……,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

二、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国学经典萃取思想精华,以爱国教育和品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古诗文不仅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情操,还注重“以文载道”,荀子的《劝学》、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呈现出了自省好学、洁身自好、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诵读《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从中能感悟到六艺四教德育优先、民主平等身正不倦的教育思想;《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末期秦国强大,秦王采取结交远国、攻打近国、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扩大国土范围。这期间,赵国舍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面对老将廉颇的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读了《史记》,学生不仅知晓历史,而且从中学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读《陈书.列传第十二》,韦载自小聪明,学习刻苦,长大后广泛地涉猎文学、研读史书,熟读兵法,平定了侯景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故事更是让学生获益良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学科的思想方法,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培养优秀品质。

三、诵读国学经典,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非道德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失去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出现道德缺失、行为失范、价值扭曲等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学生的品德养成、体魄健康与知识技能获得同等重要,甚

至更重要。在德和智、身体和分数、能力和知识、实践和书本之间,不能有轻重之分,更不能舍本逐末。”。

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刘某持刀伤人,致同学一死一伤, 2018年“安徽怀远县一小学副班长受贿几万元,成为最小贪官”,这些新闻让无数人咋舌。我记得在某报道中说过,21世纪最可怕的不是无才的人太多,而是那些掌握高端技术,却泯灭良知的人。

面对小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如何让国学经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焕发出时代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认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论语》中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夫子强调“学习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文学技艺次之。”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四、诵读国学经典,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陶冶人性与情操、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精神建构过程。民族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古代先哲留下的国学经典是培植民族精神的沃土,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不二法门”。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杜

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优秀的诗歌中蕴含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等民族精神影响着每一个青少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够从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五、诵读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临近考试,孩子们不是忙着加紧复习,而是忙着做“小抄”,往桌子上、墙上抄“重点”;考场上,静悄悄的背后,是抄书、传纸条,甚至是翻手机。很多同学都清楚这些做法“不好”,却觉得“没什么,小事一桩”,他们缺乏道德意识。谈到学习目的,许多学生通常只是想到为了上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能过上好生活,全都考虑的是一己私利,又怎能指望他们利大家、利祖国呢?因此我们学生最需要和最迫切的就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建构起合乎道德法律的伦理体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国学集结了先人的智慧,国学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养性。诵读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诗篇,我们会为古人的智慧惊叹不已,我们会被诗词歌赋中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所感染。让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歌赋中的“善”、“仁”、“义”、“智”、“礼”、“乐”不仅会存入大脑,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诵读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让孩子们从小继承温柔敦厚、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拥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教育与文化》作者肖川,1990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3、《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建构》作者曹明海,史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8(6) :121-126。

4、《体验诗歌快乐享受人文关怀》作者杨凤娇, 2007.12。

5、《论语文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作者李汝中,《当代教育科学》 - 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