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俊俏.(qiào) 臃.(yōng)肿魁.(kuí)梧嗔.(chēn)怪

B.怂.(sǒng)恿蜷.(quán)伏芙.(fú)蓉悲楚.(chǔ)

C.斑斓.(lán) 倏.(shū)地感喟.(wèi) 褴褛.(lǚ)

D.疯癫.(diān) 温煦.(xù) 暮霭.(ǎi) 嘟囔.(na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感概宽敞莅临自做主张

B.云霄静谧奥秘暴怒无常

C.竦峙决别分歧迫不急待

D.阴蔽待弄倘若焦燥不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

....的。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5、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B.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反问)

C.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夸张)

D.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排比)

6、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

“乐”。。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7、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

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1.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2、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

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从修辞赏析的角度给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作批注。

5.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

请以“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称。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C

B

C

D

D

B

(1)弹琴复长啸(2)此夜曲中闻折柳(3)故园东望路漫漫(4)百般红紫斗芳菲

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1.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的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2.(1)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3.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大书法家。

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1.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得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3.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