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

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

梁振桂/著

[摘要]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乡土悲悯感

《箱子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作者第一次回乡探视母病归来之后。作品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融汇作品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中,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作品的人、事、景、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作者浓浓的乡土悲悯感来展开,它沟通湘西的古今,关注边民的现实人生。叙述平淡朴实,色彩宁静冷峻,却汇集着巨大的情感潮流。

作者的悲悯之一来自于故乡人民素朴人性的消失。沈从文在小说《长河》的“题记”中对《湘行散记》的写作缘由曾作过概括的说明:有感于故乡在近二十年来“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所以拟将“过去”和“当前”加以对照,目的是通过此“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作者在《箱子岩》中极力描绘和解剖的,正是“原有的素朴”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为了更好地从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表现箱子岩历史的演变,作品采用对比手法,把箱子岩15年前后不同的变化加以比照。对15年前的箱子岩概况,作品有一段描写当地居民端阳节龙舟竞渡:“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两岸皆有人看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这是一幅风俗画描写,文字朴实,自然晓畅。它真实地描绘了15年前湘西古老朴实、热闹欢乐的娱乐场面,从中焕发着湘西人的旺盛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天性,是湘西古朴神秘的牧歌情调生活和湘西人民淳朴、诚实、和平、正直的品德的写照。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应该是美的,“目睹山川美秀如此,…爱?与…不忍?会使人不敢堕落,不能堕落”,①能看到自然美,就可能诱发生存、奋斗的希望。所以,作者在描摹自然人生时,着力表现的是“生的强大”,“美的永恒”,对赛龙船的气氛渲染,能勾起人们的遐思和向往,也能

使人们在痛苦单调贫穷悲哀的命运中投射上一束热烈温暖的阳光,而透发出优美健康、自然和谐的韵律。然而,15年后的箱子岩,那醉人的场面早已变成了:“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凄凉境况尚且不说,就是人们也只是“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撸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这里,文字平淡,但透过平淡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作者的无限感慨,正如作者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略了。”②虽然,作者把“人与自然的契合”③视为美的一种生命形式,并醉心于这种美的创造和求得它的永存,故乡一直是他向往的精神家园,他怀恋故乡人民的真实淳朴,也深深体味到故乡人民为求生而作的一切努力。然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却使湘西的“农村社会所保存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④精神家园的失落使得仅有的一线理想毁灭,不能不引起作者沉痛的感慨。因此,全文弥漫着忧伤哀思的氛围,爱与恨交潜其中。

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固然激起沈从文的悲戚哀伤,但在他眼里,最令人悲痛的,恰恰是使湘西社会陷入目前“堕落”的因子。它是作者交织在情感中的悲悯之二。这因子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的表现一是满清政府采取的民族歧视、掠夺与同化,是湘西人民苦难的根源,作品对此作了真实沉痛的叙述。“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这是满朝统治者最后一次对苗民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自清朝开始,苗民一直被视为“蛮族”,长期以来内地派往这里的统治者为防苗民叛乱,采取的一直是歧视、征服、压迫、屠杀、同化的手段,湘西人民成了历代社会变动的牺牲品。“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的种种限制支配。”民族的耻辱与丧失人性的杀戮把湘西变成了“骸骨盈郊,青遍野,黄昏月冷,白日烟消”的惨象。除历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之外,“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而造成的“穷困和懒惰”

⑤也是湘西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鸦片既是社会堕落的表现,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的泛滥是作者多次谈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是被沈从文作为国民党政治腐败的例证提出的。因为鸦片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这种“有出息的生意”必然产生一群政治上的投机者和“腐蚀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品中的跛脚什长就是一个实例。他堕落为卖鸦片玩女人,寄生于社会腐朽机体,“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

意”,靠贩卖鸦片在社会上“吃喝玩乐走好运”。跛脚什长是现代文明改造的结晶,人性的素朴与正直在他身上荡然无存。社会巨大压力的挤压,促成了农村社会精神上的溃烂,乡村灵魂的腐蚀和变异。作者对此不免感慨万千,哀伤之情难以言表。

压迫、掠夺、同化和鸦片,仅仅是造成湘西苦难与堕落的外在社会根源,而标志着湘西地方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结晶的道德形态与生命活力的,乃是“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即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与现代社会的演变脱节,是造成湘西在现代竞争中导致地方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沈从文在极力表现“人与自然的契合”,把龙舟竞渡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作为一种美的生命形式的象征,但现实并不使人乐观:“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千百年来,湘西下层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因精神蒙昧而安于现状的人生悲凉,都使沈从文“引起无言的哀戚”。⑥虽然沈从文对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乡人民有着深情的爱,但他并不希望故乡人民在与“自然融合”中“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自生自灭,更不希望历史重新返回湘西的过去。相反,他希望“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办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昼寒交替,看日月升降”,却能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即而“行将消灭旧的一切”。他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保持那种千年不变的“常”,恰恰是一种巨大的危险。因此,他希望湘西人民“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生活下去,将自己的生命活力,转移到社会“新的竞争”中去,“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

但是,如何去改造、转移这种局面?于沈从文,“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这也是他的忧患悲悯所在。因为现实黑暗使他“一面想起这个眼前身边无剪裁的人生,一面想起另外一些人所抱的崇高理想,以及理想在事实中遭遇的限制,挫折,毁灭,不免痛苦起来。”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作者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我于是渐渐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⑧于是,一方面,他认为“转觉隐遁之可羞,振作之必要。”⑨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情”,对许多的历史现象无法解释。作品最后以跛脚什长治生硬性痈疽的事例作类比,认为改造历史只得像“旧式治疗”生硬性痈疽一样,用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沈从文把改造社会的期望寄托在社会的政治改良上,他不同意中国的进步非得采取法国大革命或历史上大流血的方式,认为人类的光明可以从另一方式得到,关键在于“治愚”或“开发头脑”,,采取“人性”疗法,“理性”教育人民,“用爱与合作代替夺权,来解释…政治?二字的含义,真正的进步与幸福,在这种憧憬中,才会重新来到人间。”10所谓“爱与合作”就是沈从文一直怀恋的已经失去的民族性的长处——素朴的人性美。他希望通过“开明的贤人政

治,正人君子政治,专家政治”11的社会理想把素朴的人性美召唤回来,他认为这种“人性”疗法是克服民族性弱点、救求国家民族危机的一幅良药。有了它,就可以治疗像跛脚什长这样一些“溃烂”的“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天真浪漫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的希望究竟在哪里?于沈从文,仍然是一种谜,一种思索,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全文应用对比手法重在突出箱子岩15年间人、事、景、物前后不同的变化,紧扣湘西社会人生的特点及作者对湘西社会人生独具敏感的准确把握,写出湘西的真实来,使读者能通过平实的文字和作者一道去认识、去思索湘西的历史、现实和将来,并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思想。同时,作者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与社会古今的历史感交相融汇,又使作品产生着强烈独特的审美情趣。

注释:①③⑨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散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②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④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⑤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⑥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⑦沈从文:《白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⑧沈从文:《黑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沈从文:《定和是个音乐迷》,《大公报·文艺》,1964年8月20日。11沈从文:《苗民问题》,《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作者简介]梁振桂,女,1965年生,广西民族学院预科部讲师。南宁,邮编:53000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月

关于规范教案 讲稿 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教案(讲稿)的指导意见 各教学单位: 为提高教学质量,相对规范教案(讲稿)格式,迎接明年的本科水平评估,经专家讨论并参照兄弟院校的经验,对我校的教案(讲稿)的编写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教务处 2007.3.30 一、关于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教案是教师以课次为单位编写的教学具体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教案既不同于教学大纲,也不是教材的翻版。教案是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并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编写教案应以课程的教学大 纲为依据,在充分占有资料,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熟悉教学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结 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形成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点 和才华,编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案。 3.教案中的“基本内容”部分是丰富和内化教案中的具体要求并实现这些设想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若另有详细的讲稿,此部分可 为提纲,即约案),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教案中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4.教案一般以每次课为一编制单位。 5.教案安排的课次、时间、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场所应与教学进度表

相一致。 二、教案参考格式 第次课学时授课时间 第页

(注:根据需要可多页)第页 三、说明 1.“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次课相应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具体需要,还可以增加“识记”,

如识记某些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结论等。 2.“教学重点”一般为1-2个,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属于重点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教案和教学中体现出来。如:在教案中所占的篇幅应相对较多,讲授时所花的时间最多,投入的精力最大,采用的方法最为恰当,等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也就是本次课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属于难点的教学内容,也应该在教案和教学中体现出来。如:在教案中应体现出方法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在讲授时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多,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大。 4.“时间分配”是指完成本次课各部分所需的大致时间。 5.“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谈话法(提问、问答)、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虽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本次课教学准备常用哪种(或哪些)主要方法,应该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设计师生互动环节。 课堂上应有一定时间检查学生作业和学习情况,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成果的机会。 6.“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养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作业分建议性的和规定性的。作业的类型主要有:阅读参考书和专业文献;背诵需要熟记的定义、公式或词句等;熟记有关事实、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演算习题,解答问题,完成作文或实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2 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教学设想: 筛选——比较——研讨——归纳 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筛选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风光风俗描写的重点内容和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三组内容进行重点对比,以教师引导为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型: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安排: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 沈从文,生于1902年,卒于1988年。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散文也独具魅力,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箱子岩》教案

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略论沈从文散文《箱子岩》的人事现象 易惠霞(湖南商学院基础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涵。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箱子岩 一 《湘行散记》代表了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叙事、写人、记闻为主,描写了常德沿沅江水溯流而上延绵千里的水流及各支流的乡村景物、人事。这些散文贯穿着与其小说一致的创作追求,即对各种生命形式的捕捉,并以小知识分子和湘西下层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把握。其作品为人们打开了一幅幅神秘空幽的山水画,也毫不遮掩地暴露出画面中的沧桑与黑暗。《箱子岩》便是辰河流域的一道这样的风景。 《箱子岩》记叙了沈从文相隔15年前后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沈从文运用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平凡的划龙舟竞赛,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历史和未来,从纵向与横向,点面结合地刻画出故土故人的生活形象,其中有为之悲哀的集体群象———湘西村民,有为之愤恨的“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跛脚什长,也提到了寄予幻想的英雄人物———贺龙。也许提到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我们就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但我们也知道沈从文曾经否认其笔下的下层人民雄强与犷悍等品质与当时改造国民性思想之间的共通之处。他说:“我是试用不同方法学习用笔,并不有什么一定的主张。我因为底子差,自以为得踏踏实实的学习30年……。”当然这是一种谦虚或者是一种拘谨的说法,文学创作不一定非有明确主张,但独特的感受是一定有的。中国历来的作家一般同时是政治家,而沈从文一生远离政治,其结果导致作家终生精神上孤独落寞,甚而至于在其40多岁就被迫停止文学创作。但作为一个无党派作家,他对于生命,对于民族的生存方式有其独立的思考,在他笔下有的是真善美,有的是对高昂着的生命力的呼唤。作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他也许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造他的同乡村民,使其将划龙舟的狂热转移到一份新的生活竞争中,但是对于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人生,他始终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失为一位可爱可敬的作家。在这里笔者并非要讨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只是认为倘若沈从文政治上的朦胧性已为大家断言,那么笔者以为其道德的鲜明性是与之并存的。作家的道德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认识及由人性派生的义利取舍,因此对于种种让他产生奇异乡情的脸子,作家分别表示了悲哀、愤恨和期望。在《箱子岩》中,作家并不是一味寻求15年前的那条辰河———那不过是刻舟求剑的梦幻而已,而是他从中已敏锐地觉察到家乡人民的麻木和堕性,并深切地呼唤重新来一股劲儿去改变现状,创造新的历史。 二 乡土情结一直是作家内心无法抗拒的永恒诱惑,那片生他、育他的沃土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作为“乡下人”,作家常常深深地回望这片悠悠故土,回望这故土上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的蓬勃旺盛和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泰然。辰河是作家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辰河给了沈从文第二次生命。作家记忆中的辰河永远美丽如画:百米高的石壁被夕阳烘炙为五彩屏障,夹

讲稿和教案的区别

讲稿和教案的区别 讲稿,有的教师也叫备课笔记。它属于教师备课工作的文字结果之一,是个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文件。讲稿一般以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材为基本线索,按篇、章、节逐一书写,但它决不是教材本身的全文照录,而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数、经过适当梳理确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讲稿有点像一本简化了的讲义。当然,讲稿在教学内容的取舍、讲法、编排顺序上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原教材的格局;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内容不是必须纳入讲稿,而教材以外的内容也不是不能纳入讲稿。另外,当原教材存在某些缺陷时,还应遵循科学的原理作必要的纠正,记录在讲稿上,适时告诉学生,如某些概念的偏差和某些数据的偏差。可见,讲稿是经过教师本人多方学习、深刻理解教材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涵盖较广,文字较多。有同志形容讲稿是个人讲课的资料库,这个比喻很好。 教案,按字面可理解为授课的方案。它大致包含以下要素: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教学目的、授课类型、重点、难点、教具、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关键,因为在这一部分,要写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时间分配,还要写出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尤其对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都应有一定的说明和交待;另外,对板书布置、例子选择、教具

展示、作业数量,以及如何引导、教育学生等等,都要作出考虑。 归结起来,讲稿与教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讲稿侧重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与撰写,而教案则偏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上的设想与构思。倘若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打比方,讲稿类似于剧本,而教案则犹如策划,像导演的分镜头脚本。 讲稿和教案,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要有讲稿,又要有教案。 讲稿与教案的区别 1.教案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特点,以课题为单位对教学进程进行的设计组织,它所承载的基本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而讲稿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阐述,它所承载的基本是知识信息,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 2.教案的思路形成,主要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而讲稿的思路形成,主要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 3.教案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科学性与思想性兼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演讲》教案全面版

《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演讲,把握演讲的要求。 2.培养学生语言流畅、主题明确、感情真挚地进行演讲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信的态度和勇气。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见解和立场。 教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提前预习《演讲》。 2.准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稿。 3.制作好教学课件。 4.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立出评委。 5.组织一名摄影小记者、三名文字小记者,借好摄像设备。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生活情境。 2.教师导入本节内容:同学们,你有过当众发言时吞吞吐吐的尴尬吗?你有过面试时两脚发抖的紧张吗?记得西方国家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害怕,一个是原子弹——另一个是什么?(可让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另一样就是演讲!演讲,真的那么令人害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演讲吧。 二、精彩赏析,借鉴学习: (一)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快速回答下列问题。 1.演讲的定义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

阐述见解的口语交际形式。 2.演讲的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和艺术性 3.演讲的基本要求: (1)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把握演讲的基本要求,然后师提问:演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②感情充沛,张弛有度 ③神情自信,仪表端庄 ④语言丰富,表达流利 (二)下面是几段精彩的演讲,大家思考,这几段演讲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体现了哪些演讲的技巧? 1、案例一 在华盛顿的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福林先生,他刚参加训练时,从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促且大略地搜集了一些关于美国首都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他虽然在华盛顿住了许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只是一味陈述着这个城市的妥善建设,所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大家听得不耐烦,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车停放在街上,竟有人开车把它撞个稀烂,并且逃逸无踪。这可把福林先生害惨了,这件事是他切身的经验,所以当他说起这辆撞的稀烂的汽车时,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维苏威火山在眼前爆发了。两星期前,同学们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时常在椅子上扭动,现在却给了福林先生热烈的掌声。 思考:为什么前后两个星期,听众的反应会如此不同?福林先生学到任何独特的演讲技巧了吗? 师生讨论分析:福林先生第二个周的演讲之所以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关键的一条是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容清楚,感受深刻,这是他熟悉的主题,自然而然,语言就充满了热度,听众很容易就被感染。著名的演讲家卡耐基先生认为,谈论熟悉而确信的主题,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是精彩演讲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罗列口号或资料,很难引起听众兴趣。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001作物科学学院 《作物生理学》考察考生对作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生理过程,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生理机制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的知识分析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现象的能力。 《遗传学》考查考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遗传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内容涵盖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以及新发展的基因组学等。 《农业知识综合一(作物)》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和气象学基础三部分。 《农学概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学与作物生产、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种植制度、现代农业等。 002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的水分代谢,矿物质营养的基本原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生殖与逆境生理;核酸、蛋白质、酶及维生素等生命基本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氧化,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 《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植物保护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保护)》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遗传学基础知识。

003园艺学院 学术型: 《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基本设备、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植物(果树或蔬菜或花卉或茶树等)上的应用。 专硕: 《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繁殖,园地选择与建园。 《农业知识综合一(园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物防治、园产品安全生产等)。 004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森林能量环境,森林物质环境,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森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关系,森林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地理分布,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导论,森林及其分布,主要森林树种概述,森林的功能,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森林健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形成因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 《数理统计》:概率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备注:复试时考《数理统计》考生需带计算器)。 005生命科学学院

《箱子岩》阅读答案

《箱子岩》阅读答案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西北方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 * ,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时,又有两师北老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向一个身在城市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皆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

生惊讶了。这正像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花样的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的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

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与编写 一、关于教案、讲稿、讲义的内涵 教案:是依据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实施方案。教学方案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授课的题目(教学章、节标题)、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授课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基本内容、课后小结、作业、讨论、辅导答疑等课后延伸、参考资料。 讲稿:也叫讲课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讲稿可以摘录教材,但不能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编写讲稿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知识面、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同时应加进学科前沿的知识。 讲义:为讲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未正式出版的、可供学生使用的教材。 二、教案和讲稿的区别 1、二者的关系 教案和讲稿均是教师教学思维与教材结合的具体化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反映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不同特色。 2、二者的区别教案和讲稿的区别: (1)教案的基本内容体现的是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讲稿的基本内容体现的是教学的知识信息;即教案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讲稿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2)教案是骨架,讲稿是血肉,二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在表现形式上,教案字少,显得简单,讲稿篇幅则较长。 三、教案和讲稿的编写 1.教案的编写 (1)教案编写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表来编写,通过教案的基本构成要素来体现授课的详细实施步骤和主要内容。 (2)撰写教案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章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课程体系、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要注意广泛阅读本门课程的相关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对课程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第三,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 (3)教案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反映教师的自身素质、

《箱子岩》教案

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 梁振桂/著 [摘要]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乡土悲悯感 《箱子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作者第一次回乡探视母病归来之后。作品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融汇作品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中,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作品的人、事、景、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作者浓浓的乡土悲悯感来展开,它沟通湘西的古今,关注边民的现实人生。叙述平淡朴实,色彩宁静冷峻,却汇集着巨大的情感潮流。 作者的悲悯之一来自于故乡人民素朴人性的消失。沈从文在小说《长河》的“题记”中对《湘行散记》的写作缘由曾作过概括的说明:有感于故乡在近二十年来“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所以拟将“过去”和“当前”加以对照,目的是通过此“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作者在《箱子岩》中极力描绘和解剖的,正是“原有的素朴”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为了更好地从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表现箱子岩历史的演变,作品采用对比手法,把箱子岩15年前后不同的变化加以比照。对15年前的箱子岩概况,作品有一段描写当地居民端阳节龙舟竞渡:“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两岸皆有人看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这是一幅风俗画描写,文字朴实,自然晓畅。它真实地描绘了15年前湘西古老朴实、热闹欢乐的娱乐场面,从中焕发着湘西人的旺盛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天性,是湘西古朴神秘的牧歌情调生活和湘西人民淳朴、诚实、和平、正直的品德的写照。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应该是美的,“目睹山川美秀如此,…爱?与…不忍?会使人不敢堕落,不能堕落”,①能看到自然美,就可能诱发生存、奋斗的希望。所以,作者在描摹自然人生时,着力表现的是“生的强大”,“美的永恒”,对赛龙船的气氛渲染,能勾起人们的遐思和向往,也能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3.9《箱子岩》导读素材 语文版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箱子岩》导读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1〕水之于沈从文,有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作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和灵感都得自这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他说:“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2〕 此时,他又实实在在地回到水边,面对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3〕那“历史”,不是官方史书典籍的刻板记载,在沈从文的眼里,那“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4〕因此,他的用意在于从民间的视角与立场,以一个精神和人格都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打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从活生生的当下出发,在实现对历史的想像与整合的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去思索未来,这是沈从文格外感兴趣的一项崇高而又功德无量的事业。 “这条河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5〕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6〕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的悬崖——箱子岩,其实就是作家寻觅历史踪迹、思索未来的一个支点,也是“回忆”借以展开的一个“由头”。 沅水中段神奇神秘的箱子岩,“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它引起人们的许多猜测,“这是真的原人住居遗迹,还是古代蛮人寄存骨殖的木柜,不得而知”,〔7〕一般读者也无需在此花费过多的脑力。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把湘西的历史与现实紧紧联结在一起,并由此苦苦追索湘西的未来和走向。 湘西物华天宝,女人秀美聪明,如翠翠、夭夭、三三,都是那样惹人怜爱;男人豪侠重义,怀着庄严与神圣,“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8〕而世俗的认识却是,这里“地险人蛮”,“地脊人贫”;“老年多顽固堕落,青年多虚浮繁华”。〔9〕每次想到这种“自卑自弃”的心理,作者就为一种无法明言细说的哀戚与隐忧层层笼罩,陷入深深的抑郁、忧伤与悲悯之中。“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10〕然而,这里的儿女“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曾经轮回上演过多少“争夺”“杀戮”、“留发”“剪发”的改朝换代的把戏,死的因此死去,活的依然过着一种很简单很古老的生活。世世代代的湘西儿女,几乎都有着共同的命运。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似乎与社会的变动、时间的流逝不发生一点关联,只是“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享受着四时八节的自然节律。 你似乎感觉到这些人的麻木与可怜,然而又不全是,“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那时看到的是“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

高中语文 3.9《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9《箱子岩》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写作背景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

土地资源学教案4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定义: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 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具体调查时,有时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四种调查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定义: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任务: (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 (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本调查的重点),故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2、内容: 调绘界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界线;各级行政辖区(含村)范围界线;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 调研经验: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成因 量算面积:量算出各权属单位和各地类图斑面积。 编制图件:分幅权属界线图和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图件(如土地利用分区图)等。 汇总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编写报告:编写土地利用调查报告和技术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1、定义: 土地、土地资源、土壤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例如:土壤质量 Larson和Pierce(1991) 定义为土壤在以下方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征: ①为植物生长提供生育的基质;

最新演讲稿教案

演讲及演讲稿的写作 【教学目的】 1.了解演讲的本质,明确演讲的特征、种类。 2.明确演讲稿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演讲稿的写作知识。 4、培养撰写演讲稿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讲的本质、特征与演讲稿的写作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编写阅读提纲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美国有人对3000名市民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题目是“你最怕什么?”测验的结果出人意料,死亡并不是人们最可怕的事情,它被排在第六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当众演讲! 的确,当众演讲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不少同学在伙伴、亲朋好友面前有说有笑,像个“话匣子”,可是,一旦站在演讲台上,面对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和一双双眼睛,就“葫芦有货倒不出来”了,脸红心跳不说,连说话都不连贯了。表现得极为紧张、恐惧、害羞和自卑。 实际上,我们只要了解了演讲的技巧,做好了演讲前的准备工作,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顺利完成演讲。正如美国著名的演讲教育家卡耐基说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演讲家。只要你能遵循一些简单却又十分重要的规则,当众演讲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那么,演讲究竟是怎样回事,有哪些规则?如何撰写演讲稿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演讲及演讲稿的撰写的知识。 2、揭题、板书——演讲及演讲稿的写作 二、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本质与特征、种类 (一)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是演讲?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1、交流、明确演讲的本质(含义、要素、手段) ☆演讲——(是指就某些问题、事件面对广大听众发表自己见解的讲话。)是指演讲者在特定场合(时间、空间和情境),面向听众,凭借自己的口才,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听众受到感召的一种现实的社会语言交流活动。 ☆演讲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素)

[高二下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案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 四.朗读感知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