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

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

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

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要点三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经义索隐】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痼疾兼见新病的情况,一般应当遵循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先治新病卒病,后治久病痼疾,或者两者兼顾。否则,不仅新病难以速愈,而且还可能加重痼疾,致生他变。对临床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细目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要点一

【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湿痹的证候及治法。

【经义索隐】

可一见大便溏就用止泻药。

内湿的基本治法是利小便。内湿外湿同时相兼者,若内湿较重,则先利小便,兼以发汗;若外湿较重,则先发汗,兼以利小便。利小便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发汗法兼用。

要点二

【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素体气虚,外感风湿的证治。

【经义索隐】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脉浮、汗出、恶风,方用防己与黄芪,一补一泻,益气利水,是治疗素体气虚,风湿在表的绝妙配伍。方后特别注明,若出现“如虫行皮中”,则表示是药物得效的标志;若出现“从腰下如冰”,则“以一被绕腰以下”,取其微汗之意。注重服药反应和调护是仲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方后药物的加减,更是体现了仲景重视随症治疗的学术思想,也反映了其用药经验,对临床随症加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细目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原文阐释】

第一段论述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脉症。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而致的疾病。

第二段论述了百合病的预后转归。仲景根据小便时所出现的不适来判断患者体内阴液虚损情况。

【经义索隐】

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两方面:一为变幻不定之征,如“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身形如和”等;二为客观可凭之征,如阴虚内热所致“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但百合病的症状非其独有,多病可见,故亦须重视与其类似疾病的鉴别,如脏躁、不寐、郁证、癫证、病后虚弱等病。

要点二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宿,当白沫出,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百合病的正治法。百合病如果没有经过催吐、泻下、发汗等误治而发生变证,仍有第1条所述症状者,可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滋阴清热。

【经义索隐】

本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滋津血、益元气,使五脏通畅、内热外泄,失调之机能恢复正常。原文提到“中病,勿更取”,旨在告诫医者中病即止,因生地黄汁甘寒而润,多服可致泻利,且方中生地黄汁用量较大,故取效后当避免用药过量。又云:“大便当如漆”,此因服地黄汁后,大便色黑,停药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当在服药前告知患者,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要点一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脉症及分类。

根据邪气停留部位不同,将中风分为四类:中络、中经、中腑、中脏。邪中于络脉,部位表浅,病情轻浅,而见肌肤麻木不仁;邪中于经脉,肢体经脉气血阻滞,而见肢体沉重不易举动;邪中于腑,邪蒙清窍,而见昏不识人;邪中于脏,蒙蔽心窍,而见言语不利、口角流涎。

【经义索隐】

中风之病,首先是辨清病位,尤以意识的清醒与否来区别中经络与中脏腑,病位的深浅与病情轻重、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对临床的辨证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因临床上往往难以区分中脏与中腑,常以闭证与脱证来辨治。《金匮》首提出中风病名,认为其病因病机是“内虚邪中”,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总结中风的病因病机离不开“风、火、痰、虚、瘀”五端。

要点二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风湿历节的证治。风湿历节是由于肝肾不足,风湿内侵,浸淫关节筋骨而出现周身肢体关节肿胀疼痛的疾病。

【经义索隐】

本证的辨证要点在于关节的肿大变形、身体消瘦。方中麻黄、桂枝、白术合用,取其微汗通阳之功,是治疗风湿的主要方法,可参照上文中的“麻黄加术汤”。白术、附子合用,对风湿病所致肌肉、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本病一般病程日久,本虚标实,证候复杂,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细目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要点一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血痹的证治。血痹是由于素体气血不足,血行涩滞致使身体肌肤失于濡养,而出现身体麻木不仁,甚则或有疼痛,类似风痹的症状。

【经义索隐】

本条提出了血痹的辨证要点是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脉涩,但需与风痹相鉴别,风痹是以肌肤疼痛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方中倍生姜,是为助芪桂振奋卫阳、辛散表邪,同时用芍药以敛阴和营,使营阴充足,血脉通畅,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要点二

【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阴损及阳的虚劳病证治。

【经义索隐】

本条论述了虚劳失精的证候,属阴阳两虚之证,致使虚阳上浮,阴精下泄。故而用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以固表,还能调和阴阳以补虚,加龙骨、牡蛎潜镇固涩、潜阳入阴,阴阳相济,使虚阳不致上浮,阴精不致下泄。临床上,此方不仅可用于虚劳失精,还可以用于自汗、盗汗、遗尿、早泄等辨证属阴阳倶虚,不能阳固阴守者。

细目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虚热肺痿的证治。肺胃阴虚,气机运动失司,故咳逆上气;虚火上炎,熏灼喉咙,致使咽喉不利。

【经义索隐】

本条麦冬与半夏用药比例为7:1,是仲景的配伍特点和临床用药经验,应予以重视。

要点二

【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外寒内饮,郁久化热的肺胀证治。

【经义索隐】

本条是外寒内饮,郁久化热所致肺胀,可见肺气胀满、喘咳、烦躁、脉浮等症,需与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进行鉴别。方后注:“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故其服药剂量宜因体质强弱、年龄大小而异。

细目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胸痹的病机。仲景高度概括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指心阳虚衰,上焦阳气不足,“阴弦”指阴寒、痰饮、瘀血等邪气,邪气趁虚停滞心胸,而发为胸痹。

关于“阳微阴弦”的认识,注家意见不一,归纳起来有四种:①以阴阳为诊脉浮沉者,脉浮为阳,脉沉为阴;②以阴阳为诊脉部位而言,寸脉为阳,尺脉为阴;③有不拘具体脉象,从病机立论者,阳微为正气不足,阴弦为邪实太过;④以阴阳为左右手诊脉者,右手为阳,左手为阴。根据本篇脉象描述,似以第二种意见为妥,此处可供参考。

【经义索隐】

本条主要从脉象论胸痹,切脉当辨“太过不及”,此诊脉之要诀也。由此条原文可知,胸痹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兼顾同治,但需注意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要点二

【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胸痹的证候、治法。

【经义索隐】

本条胸痹病的主症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其诊断关键是“胸背痛、短气”此外,栝蒌薤白白酒汤中白酒的作用不可忽视,白酒温通血脉,可缓解栝蒌寒凉攻泻之力。目前多用黄酒或各种白酒代之,亦有用米醋代之者。

细目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要点一

【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腑实兼表证的证治。

【经义索隐】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腹胀满,兼有发热、脉浮数等表证,可见是表里同病之证,宜表里双解,不可单纯解表或攻里。方后临证有加减,呕吐加半夏降逆止呕,泄泻去大黄,寒多重用生姜,同样体现了仲景随症加减的用药经验,值得参考。

细目九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要点一

【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肾着的病因病机、证治。此病属下焦,多因劳动汗出,衣服冷湿,寒湿侵袭腰部,致使其经脉气血不畅,则腰部冷痛、腹重。

【经义索隐】

治疗肾着病的要领是在应用健脾祛湿的药物基础上,加用散寒化湿的干姜,故姜、苓、术的配伍是关键。仲景还用这种配伍治疗阳虚水泛证,如真武汤,可供后世临床参考。

细目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要点一

【原文】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阐释】

本段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和主症,为全篇的提纲。仲景根据痰饮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经义索隐】

上述痰饮病四证,不仅饮停部位不同,病变脏腑有别,而且还有病情久暂与虚实之分。其中悬饮、

溢饮以邪实为主,病程较短,病情较急。痰饮、支饮多为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病情较缓,但二者症状变化多端,临床不可拘泥于原文主症。

要点二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经义索隐】

本方有桂枝、白术之温药,有茯苓之利水,有甘草之和中,使全方温中有消,温而不燥,是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亦是“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临床应用广泛。

细目十一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要点一

【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消渴肾虚的证治。

【经义索隐】

肾气丸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两篇中均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而此处则用于治疗小便过多,虽表现不同,但病机一致,故用同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观念。

细目十二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要点一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原文阐释】

此条论述的是四水及黄汗的临证表现及皮水的治疗。

风水,关之于肺。因风邪袭表,肺主皮毛,卫外不固,故脉浮恶风;肺失宣降,水湿停滞,流注于关节,故骨节疼痛。

皮水,关之肺脾,此时正虚为主不兼风邪,因肺气虚失于通调水道,脾气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一身浮肿,腹胀如鼓,不口渴,水停仍于上中焦,故应因势利导,发汗为宜。

正水,关乎于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湿,故水湿停滞,泛溢肌肤则浮肿;水湿上逆犯肺则喘;肾阳虚弱,失于温养,则可表现为腰膝酸冷,脉迟。

石水,是皮水进一步加重所致,其病机为肾阳衰微,水湿不能蒸化,凝聚下焦,则小腹结满,小便不利,腰膝酸冷;不能上逆于肺,则不喘。

黄汗,水湿郁表,继而湿郁化热,故身热,四肢头面浮肿;湿热不解,进一步侵入营分,邪热郁蒸,则汗出色黄;若久不愈,则易生痈脓。

【经义索隐】

风水与皮水关乎于肺脾,属上焦;正水与石水关乎于肾,属下焦,且此四者病机中皆责之水湿停滞,故由此可知均当施以祛除水湿之法。皮水亦可视为风水的进一步发展所致,起初责之于肺,后关乎于脾。而石水也应当是正水进一步演变致肾阳衰微所致。

要点二

【原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原文阐释】

阳气虚弱,不能化气利水,水湿停滞于下,故应当因势利导,通利小便以除湿邪;腰以上肿甚,病位多在中上二焦,因邪气袭表,肺失宣降,水湿泛溢,故应当发汗解表利水。

【经义索隐】

治水气病病机均为水湿泛溢,总以因势利导的方法,将有形之水排出体外。不论是在上在表用汗法,还是在下在里用利小便法均体现了这种思想。虽然利小便与发汗都有祛除水湿,宣通气机的作用,但临床仍认为二者合用,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要点三

【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原文阐释】

此条论述风水夹热证的证治。临证表现为恶风,身热,汗出不口渴,全身浮肿,治以越婢汤。病机为:风邪袭表,肺合皮毛则恶风;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肤,则全身浮肿;湿郁而化热则身热。

【经义索隐】

越婢汤具有发汗散水清解郁热之效。在临床上应用当有头面部及上半身浮肿,并常伴有恶寒、发热、身痛、咳喘胸闷、咽痛口渴、尿少色黄,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而润,脉浮数等兼症。

细目十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原文阐释】

寸口脉浮,多因风邪袭表,正邪交争于表;寸口脉缓,责之为湿邪痹阻,而此处所致痹证虽非中风,也应当与太阳中风相区别;因脾失健运,湿邪郁里化热,继而陷入营分,故瘀热以行,四肢苦烦;而黄疸与脾关系密切,临床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湿热泛溢肌肤所致的皮色黄,目黄;瘀热以行,可以理解为湿热郁滞于血和脾,久而成瘀。后世医家治疗黄疸多宗“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旨,常从湿、热、瘀着手,以治脾为要。

【经义索隐】

黄疸发病常责于血分,因此黄疸病证注重活血化瘀法,正如原文“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意为湿热郁闭于脾,影响血分并行于周身故发黄可见之。

细目十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要点一

【原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原文阐释】

此条为寒热错杂致呕的证治。因心下痞为主症,故其病位主在中焦,邪气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故心下痞满,中焦气机失常,则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为呕,脾气不升为肠鸣泄泻。半夏泻心汤可辛开苦降,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直折,干姜、半夏辛以开之,苦辛同用,降逆开痞;参、枣、草养中气,复胃阳,诸药合用使中州枢机得畅,升降有权,上下交通则痞结开散,呕逆肠鸣得解。

【经义索隐】

中气为上下之枢,故本证虽上下齐病却只治其中,遂临床诊病也常以“心下痞”作为要点,此方用之甚广,凡呕而肠鸣或呕而下利,伴见心下痞闷者用之多效。

细目十五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要点一

【原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平素有瘀血痞块类的病证,停经不到三个月,复又行经不止,此时胎动在上腹部,这是癥瘕造成的。妊娠正常应该六月胎动,且在脐下,而瘀血痞块所致三月则胎动,且在脐上。故病机是由于瘀血阻滞,不应止血而应下血,瘀血下,则癥病除,血乃止。方用桂枝茯苓丸以行血祛瘀,平冲下气。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补正和中;芍药和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蜜调和诸药,本方具有活血化瘀之功。

【经义索隐】

本方以丸缓之,其用量小,故可达到祛瘀而正不伤之效,且亦体现了治血兼治水的思想。

要点二

【原文】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原文阐释】

妇人妊娠,小腹拘急,绵绵作痛,临床还可见急躁易怒,身体浮肿,胃纳欠佳。主要因妊娠妇人血虚肝郁,脾虚湿停,所致肝脾不和之妊娠腹痛。

【经义索隐】

临床诊治无关乎腹痛的性质,主要在于其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湿阻的病机。而当归芍药散临床主治:一是肝虚血少;二是脾虚湿阻。本方中川芎为血中气药,因此治疗妊娠病虽效用佳,但用量须小。方中其他药物疗效正如《金匮方歌括》所言“凡怀妊腹痛,多属血虚,而血生自中气。中者,土也,土过燥而不生物,故以芎、归、芍药滋润之;土过湿亦不生物,故以苓、术、泽泻渗之。燥湿得宜,则中气治而血盛,痛则自止”。

细目十六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要点一

【原文】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原文阐释】

此条论述新产妇人三大病证及病机。新产妇人好发三大病:痉病、郁冒、大便难,因新产妇人本就耗血伤津,气血不足,复感风邪,化燥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易中风,好发痉病;而产后血虚多汗,腠理开泄,自体阳气虚故感寒,寒邪闭表,阳郁上冲,胃失和降则郁冒,临床表现为:郁闷不舒,但头汗出,呕而不能食,脉微弱;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则大便干燥,难以排出。

【经义索隐】

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虽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追本溯源,病机均为血虚津亏。因此治疗上都应养血护津。且临床上应注意区别郁冒与产后血晕的关系。

细目十七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原文阐释】

此条论述妇人情志疾病梅核气的证治。妇人因情志不舒,郁而化火,炼液成痰,阻于咽喉。

【经义索隐】

梅核气表现为以咽中异物梗塞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为主症,但饮食及吞咽正常。临床上本病患者常伴随精神抑郁等精神类症状。此中妇人病证当与另一种痰凝气结型病证区分开来。

要点二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脏躁的证治。脏躁是由于七情郁而化火,火耗气伤血,肝体阴而用阳,进而肝血虚则不藏魂,心血虚则不养神。

脏躁以情志不宁、悲伤欲哭为主症,身体疲乏为兼症。甘润“滋脏气而止其燥也”,故治疗脏躁当用甘润之品。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或精神情志类疾病。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20:25.5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孙得利[导读]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 孙得利 (泾川县中医医院甘肃平凉 744300)作者简介;孙得利(1966-),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摘要】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交通工具飞速发展,人们以车代步屡见不鲜,已成为时尚,日常工作锻炼的较少,体质从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机体循环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有“萎而不用”的迹象,临床上表现为肢体萎软麻木,甚至肌肉萎缩不用,因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为主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关键词】金匮要略;血痹;病因病机;证治;应用【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92-02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以益气温阳行痹为主。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血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以供同道商榷。 1病因病机 血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1],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有:“邪入于阴,则为血痹”[2]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入于“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以上都只是提出了血痹的一个病机概念。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阐述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发病学思想。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反应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也就是说《内经》已经认识到在卫外不固,血脉空虚的基础上,外邪客袭是痹证发生的病机所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之“痹”,虽为说明是何痹,但是从“血凝于肤者为痹”可以看出,它与“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荣卫之气,亦令人痹”极其相似。《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综上所述,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2临床症状及治疗 把血痹当成一种病真正的提出来还始于《金匮要略》,血代表病邪(风寒之邪)已经侵入血分,痹则是病机概念,旨在说明阴血因风寒之邪的影响滞而不通的状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3]。以上论述了凡养尊处优的人,肌肉虽然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每因稍事活动即体倦汗出;或心烦不安而睡时辗转反侧,即使这样的微风,亦足以引起血痹。另外,如果感受邪气较重阳气不足,阴血涩滞,患者除了出现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还可兼有酸痛感,所以说“如风痹状”。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证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亦可针药并用,效果更佳。 3 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这张方剂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应用。临床上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风湿病、腓肠肌麻痹等属营卫不和,血行滞涩者,病在上肢者常加桑枝、羌活、鸡血藤等,下肢者常加木瓜、杜仲、牛膝等。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3]《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金匮要略选择题库期末题库 (1)

B B B A D C 一、单选题: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D.东汉 C.西晋 D.北宋 E.明代 2、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人是() A.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陈修园 E.除忠可 3、《金匮要略》前22篇共有原文() A.608条 D.398条 C.262条 D.205条 E.113条 4、《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E.《金匮方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A. 《伤寒杂病论》 B.《金匮玉函经》 C.《难经》 D.《金匮要略》 E. 《内经》 6、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作者是() A. 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张机 E.巢元方 二、多选题:ABCDE 《金匮》以病分篇,其中数病合篇的原则是() A.病机相仿的病 B.病位相近的病 C.证候相似的病 D.按科分篇 B.E.不便归类的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A1 D A D C D 1.张仲景认为,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七情所伤 B.饮食所伤 C.客气邪风侵袭 D.五脏元真不通畅 E.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 A.养慎 B.无犯王法 C.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辛甘 3.《金匮》中五邪是指() A.风寒暑湿燥邪 B.风寒湿燥火邪 C.寒湿暑火食邪 D.风寒雾湿食邪 E.寒暑雾湿火邪 4.清轻在上,常易侵犯人的上部及皮腠的病邪是() A.风邪

C.雾邪 D.湿邪 E.饮食之邪 5.其性重浊,最易侵犯人体下部及关节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C A E 6.其性轻扬泛散,多于午前伤人肌表,且令脉浮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7.其性紧束,常于日暮伤人经络之里,且令脉紧急的病邪是() 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雾邪 E.饮食之邪 8.从口而入,伤人脾胃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9.养慎的目的是( A ) A.未病先防 B.已病防传 C.有病早治 D.有病慎治 E.有病不治 10.病邪初犯经络的表现为( E ) A.发热 B.咳嗽 C.呕吐 D.不欲食 E.四肢重滞 11.四肢才觉重滞,即( E ) A.发汗解表 B.和解少阳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B4%D7%F7%B2%CE%BF%BC">

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 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例如《金匮要略?湿病》,湿病的病因是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病位在肌肉关节;病机为湿阻气机、经脉;症状为身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展趋势是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在身体必然损伤阳气,淤阻气机与经脉,气机郁阻则发热,经脉瘀阻则疼痛。/djclindex">思想汇报由以上可知,湿病的病因是确定的,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如若临床治疗太过发汗、太过祛风燥湿,及燥伤阴血,损伤脾脏,后果可累及其他脏腑,或累及肾、或累及心、或累及肺、或累及肝。故其痊愈的方向是湿邪祛而疼痛止、脾气强健。在关节症状缓解以后,必须健补脾气,使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最终达到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人体趋向生理常态。? 三、学习《金匮要略》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 在学医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身边朋友及家人对中医疗效的质疑,在社会上也有有对中医起了怀疑态度,在加上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中医是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对中医是否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然而在学习了《金匮要略》以后,通过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的具体事列,通过了解医圣是如何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伤寒论》脉学变化

上篇局部症状 1 6.脉象变化 16.1寸部、寸口脉 【寸脉浮】寸部脉浮。 其一,结胸证,如128条:“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日结胸。”其证机是饮邪结于胸脘腹,壅滞气机而不通,正气抗邪于外;其治当泻邪涤饮;若为实热结胸,以陷胸汤类;若是寒饮结胸,以三物白散。 其二,脏结证,如129条:“何谓脏结?答日: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日脏结。”其证机是气血相结于脏,脏气内结而不畅,正气不虚;其治当理气行血。 【寸脉沉】寸部脉沉。见寒饮郁肺气冲证,如第十二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痰饮咳嗽病》:“脉沉微,里气弱也。”其证机是寒气内郁,肺气不能外达,故脉沉;其治当温肺化饮,平冲下气,以桂苓五味甘草汤。 【寸脉沉而迟】寸部脉沉而迟。见肝热阳郁证与脾寒阳虚证相兼,如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伤寒内科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肝热受寒药攻下而伏郁,气血为之阻滞而不畅,则寸脉沉而迟”其证机是肝热郁遏阳气而脉沉,脾寒阳气虚弱而脉迟;其治以升麻麻黄汤,发越肝阳,温暖脾阳。 【寸脉沉大而滑】寸部脉沉大而滑。见卒厥病证证机及其预后,如第一11条:“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金匮要略心典·脏腑经络先后受病》:“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邪相搏者,血与气并俱实也。”文中以脉沉代实邪在里即在脏腑,以脉滑代邪气盛,以脉大代邪气入脏腑而盛实。即“沉则为实,滑则为气。” 【寸脉反浮数】脉不当浮数而反见浮数。见厥阴肝下利动血证,如.363条,又如第十七32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伤寒大白·下利》:“今寸脉浮数,气中有热。”脉浮为邪热内盛,脉数为热迫血而妄行,脉浮数主邪热动血证。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综合练习 一、 名词解释 1 ?五常 2?风气 3?元真 4 ?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 7?吐纳 8?膏摩 9 ?未至而至 10 ?阳病 11 ?阴病 12?五劳 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 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 二、 填空题 1?若 _, ________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 ?病人脉浮者在前, _,浮者在后,_,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 ____________ , ___ ,此为卒厥。 4 ?师曰:夫治未病者, _____ , ___ , ____ 。 5 ?夫肝之病,补用 _,助用_,益用_之药调之。 6?清邪 _____ ,浊邪_,大邪 __________ ,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_______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___________ ,后乃治其 ____ 。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 ________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0. 五脏病各有 —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_为病。 三、 单项选择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 A ?客气邪风侵袭 B .七情 C .房室竭乏 D ?五脏元真不足 E .虫兽、金刃灾伤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 ( )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 ?以得甲子,天温 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 .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 .六种疾病 B .六淫 C .六经 D .六气 E .六腑 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湿邪 C .寒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 饪之邪 E .雾露之邪 7 ?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 ) A .虚劳 B .肝病 C .肾水反侮脾土 D .瘀血 E .痰饮 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 ) A ?鼻头色白 B ?鼻头色青 C .鼻头色黄 D ?鼻头色赤 E .鼻头色黑 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其吸促 D ?呼吸动而振振摇 E .喘 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呼吸动而振振摇 D ?息引胸中上气 E .其吸促 11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 ) A ?头中病 B ?骨节间病 C ?心膈间病 D ?腹中痛 E .肝胆病 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 ) A ?语声喑喑然不彻 B ?语声寂然,喜惊呼 D ?语声啾啾然细长 E .语声低微 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 A .色 青脉石 B .色青脉毛 C .色白脉毛 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 A ?表卫不固 B ?阳气涣散 C .阴阳离决 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 A ?肺气郁闭 B ?邪犯肺卫 C .肺气虚 D ?金克木 E .风邪恋肺 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 A ?邪热消谷 B ?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 .胃阳渐复 D ?邪气渐退 E .虚阳浮越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 C ?语声洪亮 ) D ?色青脉弦 E .色青脉洪 D .气血通畅 E .亡阴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我同意。不过他没看遍以上,10说看个jt要多看几遍才行,

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 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 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 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 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 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 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 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 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同名7483)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橘枳姜汤 经方专版 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经方专版铁杆中医论坛 橘枳姜汤组成;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服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方歌;痹而气塞又何施,枳实辛香三两宜,橘用一斤姜减半,气开结散勿迟疑。(《金匮方歌括》) 功效:行气化饮,和胃降逆。 方义: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宣通气机,行气以散饮,用辛温生姜,宣通胸胃阳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使中上二焦气机宣行,则痹通塞解。古今方论; 周扬俊; 一属足阳明胃,胃中实,故君橘皮以理气,枳实以消满,且使积滞去而机窍通也;更加生姜之辛,无处不宣,靡有遏抑,庶邪去而正自快。此同一实证中,而又有藏府之别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徐彬; 橘积以利中上焦气。而加生姜以宣之,胸痹本属虚而治之,若此气塞之甚,故先治标后治本也。(《金匮要略论注·卷九)) 魏念庭;

方用橘皮为君,开郁行气,枳实除坚破积,生姜温中散邪。较前法从急治其标,亦未失治本之意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古今临床; 现代临证,本方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严重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等消化道症状者;亦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肺气肿、气管炎等疾病而见本方证者。若伴有呕逆者,酌加干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呕。停饮胸满,加茯苓、泽泻。气滞痰满,加木香、砂仁。赵锡武医案; 李某,女,57岁,干部。 冠心病心绞痛五六年,心前区疼痛每日二三次,伴胸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脉弦细,苔白质淡,边有齿痕。此系胸痹之病,乃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闭阻。拟通阳宣痹,心胃同治。仿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处方栝蒌30g,薤白12g,半夏15g,枳壳10g,橘皮15g,生姜6g,党参30g,生黄芪30g,枝枝12g,香附12g。服上方2个月后,心前区痛偶见,胸闷气憋减轻,脉弦细,苔薄。心电图改善。(中医杂志1981(3):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