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看四大名著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潘福燕3(潍坊学院公共外语部, 山东 潍坊 261043) 摘 要: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关键词: 称谓;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I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02)01-0047-04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①。
按此释义,称谓既包括称谓语,又包括称呼语。
严格地说,称呼和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称谓语是对他人介绍,表示身份的词语;而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
如“父亲”一般看作是称谓语,“爸爸”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
但在实际使用中,“称呼语”和“称谓语”往往很难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因此本文所述的称谓,既包括称谓语,也涉及称呼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反映。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中的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 ”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Form of
Address
作者: 华南 王革
作者机构: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出版物刊名: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称谓语 文化 《红楼梦》
摘要:文化渗透在语言中,语言又反映了文化。
称谓语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中国的称谓语
丰富多样,而在西方,人们对称谓语的使用却不像中国这样频繁。
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也就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由于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称谓语各不相同。
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些称谓语,比较两种版本的英译,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称谓语的影响。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在汉译英过程中,一些对源出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讨论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
力求从多个角度探讨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跨文化翻译归化法异化法文化差异一、引言百余年来,不少中国传统典籍被译成了英语,这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成为了学术界人士日渐关注的问题之一。
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
《红楼梦》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这部著作目前已有多个英译本,其中最出名的是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大卫·霍克斯所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
现以这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其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1. 从人物姓名、称呼语的角度来看在翻译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姓名时,杨译本大多采用了音译法,即transliteration,如将贾宝玉的名字音译为Pao-yu,甄士隐译为Shi-yin,李纨译为Li-wan,王熙凤译为Hsi-feng等,丫鬟仆人的名字也多为音译。
这样翻译的优点在于符合人名翻译的惯例,使源出语读者在阅读时有所参照和对应,便于源出语读者的理解。
同时这一译法也存在一些缺点:目的语读者无法从这种翻译中获得与源出语读者同等的信息和艺术享受,从翻译的文化对等角度来看出现了缺失。
而这点在大多使用意译法翻译人名、称呼语的霍译版本中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
例(1):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杨译:Yu-chuanTastes Some Lotus-leaf Broth;Ying-erh Skillfully Makes a Plum-blossom Net霍译:Sulky Silver tastes some lotus-leaf soup;and Golden Oriole knots a flower-patterned fringe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音译与意译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从跨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中的称谓翻译作者:刘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中文中的称谓语往往体现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以及亲疏程度,但英文中的称谓语却很难体现出这些。
因此如何将汉语的称谓语准确无误地翻译成对应的英语称谓语显得非常重要。
在《红楼梦》的两大译本中霍克斯和杨宪益都尽其所能对称谓语进行了翻译,通过对比他们对称谓语的翻译,可以得出在翻译称谓语时,首先应该注重原文称谓语的所指,其次应该注重原文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称谓语《红楼梦》翻译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16-021 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具体来讲,它是交际双方因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1]。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称谓语数量及其指称范围。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而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这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称谓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语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均有体现,而《红楼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交际者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修养,心理定位及交际动机[2]。
因此《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焦点。
2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称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1姓名称谓的翻译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姓名称谓都有姓和名两部分。
所不同的是,汉语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强调继承。
姓随父母,名有较大任意性,但大多有一定寓意。
文学名著翻译技巧文学名著翻译是一项需要丰富语言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艺术。
作为翻译人员,我们需要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传达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在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具备多种技巧和方法,才能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一、上下文语义翻译在翻译文学名著时,上下文语义是翻译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部分。
要想准确传达语言的含义,必须在接受信息的情境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解和分析。
对于句子的大意和语境,翻译人员应该尽量准确反映出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原著。
比如,如果翻译人员直接把某个单词直译成中文,也许就达不到原著的意思,甚至会让读者感到混淆。
因此,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一边依据上下文和意境对单词进行评估,一边谨慎地对其进行翻译。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文学名著翻译中还需要考虑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方面。
例如,有些在原文中常见的习语、成语和俚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文化差异,从而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著。
三、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文学名著往往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在后续时代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了解原著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对翻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清楚了解原著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这部小说的观点和价值。
四、保护文学价值在进行文学名著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不仅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还要尽可能地保护它的文学价值。
文学名著作为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表现在其文学形式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其所包含的精神、道德和文化内涵方面。
因此,在翻译文学名著时,翻译人员需要注重保留原文所给出的词汇、句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细节,并且尽量避免因为过度翻译导致原著的丧失或削弱。
浅议《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谓语翻译对策
王秀丽;李书琴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2
【摘要】本文从总结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功能出发,以《红楼梦》两种译文为例,得出在英汉称谓互译方面,译者应当注重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结论,笔者同时发现称谓语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上下文得以部分补偿.
【总页数】4页(P95-97,100)
【作者】王秀丽;李书琴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青岛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称谓语翻译的文化接受视角--《红楼梦》英译本与《京华烟云》中部分称谓语使用对比分析 [J], 田德蓓;胡朋志
2.归化或异化——《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对人物称谓语的翻译比较 [J], 霍盼影
3.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英译称谓语翻译——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J], 许海燕
4.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归化与异化 [J], 范小燕
5.《红楼梦》俄译本中称谓语误读的原因分析 [J], 张艳娟;邓丽娟;曹雪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称谓的翻译看跨文化的内容传播—以《红楼梦》英译为例本文将以《红楼梦》英译中的称谓翻译为例,探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
然而,英译版中的称谓翻译却经常引起争议。
比如,小说中的“大老爷”常常被译成“father-in-law”,但在中国文化中,“大老爷”是对丈夫父亲的亲切称呼,而“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称呼,二者含义截然不同,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错误或产生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会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需要翻译者理解原始文化背景,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包括直接翻译、文化调整翻译、加注释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差异和受众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红楼梦》英译中,翻译者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来解决称谓的翻译问题。
比如,“大老爷”除了翻译成“father-in-law”外,还有被翻译成“Sir”和“Grandfather”的情况。
这些翻译策略体现了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受众的需求的考虑。
例如,“Sir”翻译表达了“大老爷”尊重的方面,同时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加注释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中文称谓的解释,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
比如,将“园子”翻译成“garden”,同时加上“a courtyard residence”以强调园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总之,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翻译问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和合理的翻译策略来解决。
在翻译《红楼梦》这样的文化经典时,翻译者需要特别注重称谓翻译,避免因错误的翻译而导致文化冲突或理解偏差。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0月20日Oct.202019第39卷第10期Vol.39No.10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16从文化输出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林煜峰(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福建福州350100)摘要: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有大量的诗词典故及人物的具体刻画,这也成为译者翻译的难点。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输出为研究基点,通过对比在翻译《红楼梦》时不同译者所使用的归化与异化、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翻译策略,探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及其他译者在翻译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得出如何通过翻译的途径实现中国文化强势输出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输出;归化;异化;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10-0037-02一、中国文化输出与《红楼梦》译本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随着政策步伐的加速,中国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互相交融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文化全球化和中外文化翻译作品严重逆差的境况,中国文化外译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文化输出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翻译作为文化输出和交流以及抵御文化入侵的重要途径,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和跨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
被誉为“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以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以此英译本为依据,比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以下简称“霍译”)的差异,分析各自的利弊.以期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翻译策略在《红楼梦》当中的运用(一)归化与异化“异化”,要求译者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合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的民族特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色,这也是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表现;“归化”,要求译者采取被读者普遍认同的语言风格来使原作者可以和读者直接对话,把译作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称呼语论文: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与翻译比较【中文摘要】文学作品反映文化。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沟通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言文化的桥梁。
称呼语作为文化载体反映着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
本文尝试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例比较研究英汉称呼语。
汉语版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英语版本选了两个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另一个的前80回是由霍克斯翻译的。
本文力求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译文的影响,同时探讨中西称呼语文化内涵的差别,并为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寻找有效的补偿办法。
《红楼梦》这部小说涉及数百人物,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各种称谓形象而微妙地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传统称谓。
《红楼梦》称呼语的复杂性和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使称呼语的翻译过程障碍重重。
本文以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和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为理论基础,讨论了三种类型的称呼语: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和名字。
本文还从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等方面解释了导致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原因。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在称呼语方面有一些重合部分,这使翻译具备了可能性。
然而称呼语方面的差异仍存在的。
翻译在展现奇异性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化流失,部分地是由汉字偏旁、双关和暗指以及姓名禁忌等的不可译性引起。
尽管存在不可译性,译者仍有责任尽力补偿翻译中的文化流失。
本文以《红楼梦》为例为称呼语翻译中的文化流失现象提供了几种处理方法:给亲属称谓和拟亲属称谓加注,对于名字则采取音译加解释的方法。
本文的结论是,杨译本在称呼语翻译中主要采取直译和异化,更忠实于源语言文本;霍译本主要采取意译和归化,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目标语文本。
另外,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译性,但为了更好地传播源语言文化,译者应该下大工夫、采取积极措施来弥补文化流失。
【英文摘要】Literary works represent cultur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serves as a bridge linking target readers and the source-language culture. Address forms, as cultural carriers, mirr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ultur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examples selected from the first eighty chapters of Hong Lou Meng and its two most influential English versions:one 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the other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David Hawk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this thesis also trie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ranslation, explore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address cultures, and discover effective means to compensate for cultural gaps in translation.Hong Lou Meng, being vivid and subtle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address forms in feudal Chinese society, involves hundreds of characters, intricaterelationships among whom lead to a variety of address forms. The complexity of address forms in Hong Lou Meng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set up a considerable barrier to translation. With two translation methods—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nd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the thesis discusses address forms in three categories:kinship terms, fictive kinship terms and names. Several factors are discussed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address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dominant ideology and family structure.Despite the fact that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hare some overlapping constituents in address forms, which promises translatability,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also exist. Translation presents some strangeness and may result in some cultural gaps, partly owing to untranslatability in radicals (偏旁)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puns and allusions, and in “Zi” (字), “Hao” (号), and name taboo. Facing cultural default, translators undertake the duty to try every means to find ways of compensation. Approaches are offered to deal with the address forms in Hong Lou Meng and compensate for culturaldefault caused by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ddress systems:annotations for kinship terms, annotations for fictive kinship terms, and 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nation for names.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Yangs’ version mainly take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ddress forms, appearing to be more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 Hawkes’version mainly takes free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produces a target text more intelligible to the target reader. Besides, for the purpose of better spreading the source-language culture, 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pains 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compensate for cultural default despite degrees of untranslatability.【关键词】称呼语文化不可译性补偿【英文关键词】address forms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目录】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与翻译比较Abstract9-10摘要11-12Introduction12-16Chapter One Address Forms and Hong Lou Meng16-21 1.1 Motives forstudy16-17 1.2 Study of address forms and those in Hong Lou Meng17-19 1.3 Related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19 1.4 Methods of study19-21ChapterTwo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wo TranslationStrategies21-33 2.1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22-26 2.1.1 Literaltranslation23-24 2.1.2 Free translation24-26 2.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26-30 2.2.1 Domestication28-29 2.2.2Foreignization29-30 2.3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four concepts30-32 2.4 Summary32-33Chapter Three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in Hong LouMeng33-77 3.1 Kinship terms33-52 3.1.1 Peer kinship terms35-41 3.1.2 Juniors’ addressingseniors41-49 3.1.3 Seniors’ addressingjuniors49-52 3.2 Fictive kinshipterms52-62 3.2.1 Generalized usage of kinshipterms54-57 3.2.2 Indication of emotion, identity or status57-62 3.3 Names62-72 3.3.1 Similarity of naming cultures in two languages62-63 3.3.2 The Yangs’approach to translation of names63-66 3.3.3 Hawkes’approach to translation of names66-71 3.3.4 Comparison between two approaches71-72 3.4 Factors accounting for differences in two address cultures72-76 3.5 Summary76-77Chapter Four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and Treatment of Address Forms77-95 4.1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77-87 4.1.1 Untranslatability in radicals (偏旁) of Chinese characters77-80 4.1.2 Untranslatability in puns and allusions80-83 4.1.3 Untranslatability in “Zi” (字), “Hao” (号), and name taboo83-87 4.2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of address forms87-94 4.2.1 Annotations for kinship terms88-90 4.2.2 Annotations for fictive kinship terms90-91 4.2.3 Transliteration with explanation for names91-94 4.3Summary94-95Conclusion95-97Bibliography97-1 00Acknowledgements100-101PublishedPapers101-102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2。
汉英成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制造出的所有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内发展演化出的文字、语言、符号等一切意识产物的总称,而成语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由于中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造成在汉英成语翻译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必须要在了解双方文化差异的同时运用有效方法进行合理翻译。
一、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一)中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而广阔的土地面积与复杂的地貌,促成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元,文化元素分布广泛的独特属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对土地就极为重视,促使成语中常用到“土地”这一自然因素,如“面如土色”、“捻土为香”、“故土难离”等,而“一马平川”、“田连阡陌”、“山重水复”等成语则是对中国地貌的描述,可见,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汉语成语影响及深。
英国是由爱尔兰岛东北部及其附属岛屿和大不列颠岛组成的海岛国家,地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海洋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稀缺是英国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由于英国土地资源匮乏,促使渔业与航海业发展迅速,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大海的密切关联,促使英语成语元素常与海洋有关,比如“thebigfisheatupthesmallone”译为弱肉强食、“afishintroubledwaters”译为浑水摸鱼、“gowiththestream”译为随波逐流,其中fish(鱼)、stream(溪流)都与海洋有关。
(二)中外历史文化的差别中国汉语成语很多都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完璧归赵”、“高山流水”、“四面楚歌”等成语,这些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并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用直接翻译方式,他们未必能懂。
以“高山流水”为例,其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中,讲的是先秦时期伯牙在一荒野之地抚琴,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然听出了伯牙通过琴声描绘山水的心境,感到分外欣喜,而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毅然摔琴断弦,再也没有弹奏过,而将高山流水直译为“loftymountainsandflowingwater”,就无法表现出我国文化历史典故的深刻含义[1]。
浅析四大名著维译本中歇后语的语义差异翻译问题研究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一种修辞形式,以其谐音结构及富有深刻含义的语义特征而著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影、戏剧、小说等影响深远的媒体形式大量出现,歇后语作为文化载体也受到了深入推广,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尤以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而随着四大名著的被译为多种外文版本,歇后语自然也成为了翻译者们必须妥善处理的语言语素。
可以说,歇后语在外文四大名著译本中,可以为文本增添传统文化的韵味,使之更具有地域性,从而起到较好的阐释效果。
但是,鉴于歇后语比较复杂的特点,也造成了在进行翻译时会遇到语义差异等问题。
本文以《浅析四大名著维译本中歇后语的语义差异翻译问题研究》为标题,对四大名著维译本中歇后语存在的语义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介绍了歇后语的特点及其由来,以及其出现在四大名著中的状态;其次,系统分析了歇后语在不同译本中出现的语义差异,主要根据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将歇后语的翻译分成点睛译法、保留译法和调整译法等三种形式;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讨论歇后语的译法及其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歇后语译法在外文版本四大名著中主要有三种:译文多样性,押韵风格特殊,适用于各种文字环境。
但是由于歇后语语义特殊及隐晦等问题,翻译者常常会面临语义差异的存在,导致译本影响力降低,有可能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翻译者应该注重语义一致性,以正确的翻译方式准确表述原本的含义;另外,有必要补充译本中的歇后语短句,以更好的方式诠释原本的内容。
到此为止,本文对四大名著维译本中歇后语的语义差异翻译问题做出了相关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此领域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探索的空间,未来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称谓语分析作者:陈谷雨姜春梅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1期[摘要]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然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言语使用规则也因文化及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对双方使用语言时所必须服从的言语使用规则的差异认识不足,因而双方会理所当然地以本国语用规则作为交流原则,并以此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因此人们很有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
本文希望在文化的视角下通过研究和学习中西双方的称谓语差异来实现更好的交流。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065-02在人际交往中,称谓语是不可避免的。
这不仅仅有利于保持长久联系,也有利于建立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然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方式。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称呼他们的上级、下级,老师、朋友和同事等。
显而易见,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并不会以相同方式去称呼。
通常过分客气的称呼会让人不舒服,也会影响接下来的交流。
而一个适当的称谓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也利于之后的交往。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学习如何理解西方国家的交流方式。
一、称谓语的含义称谓语的形式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身份、职业。
称谓语的不同形式同时反映了语言学现象及社会文化现象。
这在社会礼仪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到称谓语。
菲利浦森和哈斯派勃对人的称谓语形式给出了解释:“在每一种语言和每一个社会,无论是否称呼或怎样称呼,关于称谓语的问题都会在人与人交流时产生。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会有他们独特的称谓形式。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称谓上的明显差异是受其文化背景所影响。
中国受封建等级、文化传统及道德、宗教影响,而西方国家受到平等观念的影响。
称谓语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亲属称谓及社会称谓。
从文化差异看四大名著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作者:李家元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受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家庭结构、宗法观念、姓名文化、文化模式和礼貌原则等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中称谓语的使用不尽相同。
在四大名著的多个英译本中,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翻译目的等,分别采用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通过替代、改写、直译和加注等具体翻译方法对称谓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翻译处理。
关键词:文化差异称谓语翻译四大名著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6-03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至少发挥了两种重要的文化功能。
其一,语言保存了文化;其二,语言是将文化世代相传的媒介。
”(Samovar & Porter, 2004: 139)因此,作为涉及到至少两种语言的翻译活动,总是发生于不同的文化之间。
作为文化中介者,在翻译时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深谙相关文化知识,尤其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称谓语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它方面的关系而得来的名称,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交际中所使用的各种称呼语”(田惠刚,1998: 1),包括亲属称谓与非亲属称谓。
由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用法迥异。
进行称谓语翻译时,要求译者不仅要懂两种语言,更应懂两种文化,在翻译时重视与称谓语相关的文化差异。
1 影响汉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1.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影响亲属称谓语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的家庭系统组成较为复杂,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也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传统的中国大家庭往往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男主外,女主内,长者拥有绝对的权威。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府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家庭成员和仆人几百人生活在一起。
这种情形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农村中仍然常见。
比如,一个姓氏且有共同祖先的村民生活在某一个或几个相邻的村庄中。
此种情况下,给每一位成员一个清楚的称谓便非常有必要。
相比之下,英国的封建历史较短,很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经济关系开始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心。
大多数人生活在核心家庭之中,除父母和子女外,往往很少有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
这样,亲属称谓也变得简单得多,没有汉语区分得那样详细。
1.2宗法观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宗法”是指“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在家族中,根据宗法观念,同辈份中的相对年龄差距、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以及血亲与姻亲关系都要严格区分。
比如有“表姐、表妹、表哥、表弟”与“堂姐、堂妹、堂哥、堂弟”的区别,而英语中则很少强调这种区别。
比如,一般不会区分“外公”和“爷爷”,“外婆”和“婆婆”,而汉语中的“姑父”、“姨父”、“舅舅”、“大爷”等英语中都称为“uncle”,母亲一辈的则都称为“aunt”。
1.3姓名文化汉语中姓在前,名在后,突出了姓的重要性;英语中则名在前,姓在后。
中国的姓氏在出现的时间上要早于英语中的姓氏。
由于姓氏也是一个家族的符号,所以姓氏往往和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相关。
在中国人眼中,姓的重要意义要远高于名。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地位低下,他甚至不被允许拥有“赵”这个姓,因为在当地赵姓代表着高贵。
一些海外华人常常在海外生活几代之后仍然保留中文姓氏,也是这个道理。
英语中姓氏出现时间较晚,但数量较为庞大,这便造成英语更重视名,而非姓氏。
所以,许多英美人士也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来进行称呼。
而在中国,除非较为熟悉,一般不会只单使用名来称呼他人。
1.4文化模式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
文化模式则是指这样一种集体性的文化倾向。
在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中,文化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主义,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平等、独立、主动和自立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理念。
这些都显示出较高的个人主义观念。
”(Gannon, 1994: 213)因此,英语国家人们更习惯于使用“我”而不是“我们”,同时也更强调使用属于自己的“名”。
中国人则更强调集体主义。
此种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提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这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使得人们非常重视称谓语的使用。
汉语称谓语在这方面的另一表现则是将大量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大哥”、“大姐”等,用于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
汉英文化模式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荷兰学者G. Hofstede 认为,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地位较低者对权力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以及认可程度”(Samovar & Porter, 2004: 64)。
根据他的调查结论,中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国家,而美国和英国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权力距离则相对较低。
在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也会更加重视,同样也会对称谓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比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头衔来称呼他人,如“局长”、“厂长”、“科长”等,英语中很少这样使用,一般情况使用Mr、Mrs等即可。
1.5礼貌原则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礼”则是孔子学说中影响人际交往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要重视对方的地位,施以相应的礼节,包括采用适当的言语,这对称谓语中使用敬语和自谦语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英语则没有这种情况。
2 四大名著英译本中的称谓语翻译四大名著是汉语言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了多个经典的英译本。
四大名著中的称谓语使用情况纷繁复杂,以下便以一些经典译本为例,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切入,对其中的称谓语英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简要归纳:2.1归化策略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这种策略旨在传递给读者原作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而不拘泥于语言表现形式或细节上的一一再现。
”(李家元,2009: 185)原作中特有的文化色彩可以不保留,而由译入语中的对应词代替。
归化策略常见的具体翻译方法有替代、改写等。
2.1.1替代法(1)凤姐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
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说话了?‟”(《红楼梦》第九十九回)Then Hsi-feng expatiated,“Just now I went to Cousin Pao‟s place and heard laughter in his room. I wondered who was there and peeped through the window. Cousin Pao-chai was sitting on the edge of the kang, with Cousin Pao standing in front of her. He pulled her sleeve and pleaded,…do talk to me, cousin!”. (杨宪益、戴乃迭)“姐姐”、“妹妹”是常见的汉语亲属称谓语,然而,其直译“elder sister”和“younger sister”在英语中却很少用于称呼他人。
多数情况下,西方人都直接以名来称呼兄弟姐妹。
故此处采用替代法,用Cousin Pao、he等来替代,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习惯,也更为流畅。
(2)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入上一顶。
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西游记》第五十九回)“Don‟t stand on ceremony, sister!”Monkey continued. “Here‟s some cake to stay hunger.” And he butted with his head till she felt an excruciating pain in her chest. She rolled on the ground,her face waxed and her lips white, screaming,“Spare me, brother! Spare me!” (杨宪益、戴乃迭)汉语中“叔叔”一词的用法很多,此处“叔叔”是指小叔子。
“嫂子”直译应为elder sister-in-law,“叔叔”直译应为younger brother-in-law,但同样也很少用于称呼,此处用sister、brother 更符合英语习惯。
(3)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求之。
”(《三国演义》第八回)“I count my days as years. Pity me, my lord, and save me,” the girl implored. (Moss Roberts)由于礼貌原则等,汉语中,尤其是古代,习惯在地位高的人面前或是为了表示谦虚使用谦称。
“妾”是中国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此处若译为“concubine”显然不合适,故此处采用替代法,译为“I”。
2.1.2改写法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
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
”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Just then Su-yun came in to announce,“Our mistress wants you both to go and discuss important business. All the other young ladies together with Master Pao are there. ” (杨宪益、戴乃迭)“姑娘”在汉语中一般指未婚女性,可用作称谓语。
但英语中“girl”很少和数词搭配用作称谓语。
为避免译文生硬,此处改写为“all the other young ladies”。
2.2 异化策略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破坏原文形式,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异化策略包括对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进行异化。
在宏观文化方面,异化策略“选择异化的文本,并使用与目的语中主流文化观念不符的翻译方法(Baker, 2004: 242)”微观文化方面,则尽量采用直译法对蕴含特殊文化要素的词汇或句子进行翻译。
异化策略有助于目的语吸引并借鉴源语中的有益成份,丰富和发展目的语,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
不过,过多的异化因素可能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有学者经过对《红楼梦》的十余种英译本调查研究后就发现,与David Hawkes等人的译本相比,杨宪益译本“无论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还是在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胡安江,2010:11)。
而杨译本中对文化差异使用异化较多,霍译则以归化为主。
这点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