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个性化教案

化学式有关计算的方法总结: 一、质量守恒法

例一、在A+B=C+2D中,已知2.9gA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6gC,又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思路点拨】本题可以利用质量守恒法解,质量守恒法是利用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原理进行求解。

【解析】由题意得知2.9gA和4.9gB是完全反应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物C 和D的质量之和应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因此生成D的质量为:(2.9g+4.9g)-6g=1.8g。然后再根据AD反应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然后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

解: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由题意得生成D的质量为:(2.9g+4.9g)-6g=1.8g A+B=C+2D

x 2×18 2.9g 1.8g x=58

答: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

【总结升华】运用守恒法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往往从物质质量守恒或元素质量守恒着手。举一反三:

【变式3】将含有15gA,10gB,9gC的粉末状混合物充分加热,发生化学反应后,A 剩余3g,B增加到25g,C已消耗完,并有气体D放出,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质量变化的比值A∶B∶C∶D为()

A.5∶4∶3∶2 B.4∶5∶3∶2 C.3∶2∶4∶5 D.2∶3∶5∶4

【变式4】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相互化合时,只生成30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gC,A与C正好完全反应,则A与B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差量法计算

例二、将若干克锌粒投入到50.6g稀硫酸中,称得反应完成后溶液的质量为63.2g。求反应生成氢气多少克?

【思路点拨】本题可以利用差量法来解决。差量法是根据题中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值求解的方法,它把化学变化过程中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加或减少的量放在化学方程式的

右端,作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对应量的比例关系求解。差量法解题关键是弄清这个“差”是谁与谁之间的差,如何与化学方程式联系起来。

【解析】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若有65g的锌参加反应,可以生成2g氢气,那

么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就增加了(65-2)g。现已知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63.2-50.6)g。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x,列比例式,x即可求出。【答案】

解: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质量差

1

个性化教案

65 2 (65-2)=63 x (63.2g-50.6g)=12.6g

x=0.4g

答: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g。

【总结升华】差量法是化学解题典型方法之一,最大优点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差量法计算只是这一类计算题的一种解题方法,本题还有其它解法。举一反三:

【变式5】将一含杂质的铁粉10g投入足量100g稀盐酸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的质量为105.4g,求铁粉中铁的质量分数。

【变式6】将一根10g铁钉放入10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铁钉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发现铁钉的质量为10.8g,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三、极值法

例三、3g木炭和5gO2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产物全是CO B.产物全是CO2

C.产物是CO、CO2的混合物 D.木炭过量,产物为CO

【思路点拨】极植法解题就是先把思路引向极端状态,使问题简化从而顺利得出结论,然后再回头来认识现实问题,将计算结果和题意相比较得出结论。【解析】考虑两个

极端,若产物全部是CO,根据化学方程式2C+O2 2CO,反应中C与O2的质量比为

3:4;若产物全部是CO2,根据化学方程式C+O2 CO2,反应中C

与O2的质量比为3:8;而题中C与O2的质量比为3:5,。可见产物既不是纯CO

也不是纯CO2,应是二者的混合物。【答案】C

【总结升华】极值法解题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解题时注意思考寻找哪个量作为极值。举一反三:

【变式7】现在有含杂质的铁28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产生0.9g氢气,则铁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

A.Al B.Zn C.Mg D.Mg和Al

【变式8】两种金属的混合物6g,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收集到0.2g氢气(假设生成的氢气全被收集),则这种金属混合物可能是() A.锌、铜 B.镁、铁C.铁、锌 D.镁、铝

2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个性化教案 化学式有关计算的方法总结: 一、质量守恒法 例一、在A+B=C+2D中,已知2.9gA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6gC,又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思路点拨】本题可以利用质量守恒法解,质量守恒法是利用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原理进行求解。 【解析】由题意得知2.9gA和4.9gB是完全反应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物C 和D的质量之和应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因此生成D的质量为:(2.9g+4.9g)-6g=1.8g。然后再根据AD反应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然后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 解: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由题意得生成D的质量为:(2.9g+4.9g)-6g=1.8g A+B=C+2D x 2×18 2.9g 1.8g x=58 答: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 【总结升华】运用守恒法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往往从物质质量守恒或元素质量守恒着手。举一反三: 【变式3】将含有15gA,10gB,9gC的粉末状混合物充分加热,发生化学反应后,A 剩余3g,B增加到25g,C已消耗完,并有气体D放出,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质量变化的比值A∶B∶C∶D为() A.5∶4∶3∶2 B.4∶5∶3∶2 C.3∶2∶4∶5 D.2∶3∶5∶4 【变式4】A、B、C三种物质各15g,它们相互化合时,只生成30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gC,A与C正好完全反应,则A与B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 二、利用差量法计算 例二、将若干克锌粒投入到50.6g稀硫酸中,称得反应完成后溶液的质量为63.2g。求反应生成氢气多少克? 【思路点拨】本题可以利用差量法来解决。差量法是根据题中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值求解的方法,它把化学变化过程中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加或减少的量放在化学方程式的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 (一)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 例题: 练习:1、用足量H 2还原80 g 氧化铜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8 g ,此时消耗H 2 22.4 L(标准状况下),求生成Cu 的质量 2、在含有15.0 g NaI 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 2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的质量为9.51 g ,则参加反应的NaI 的质量为(已知反应Cl 2+2NaI===2NaCl +I 2,且碘易升华)( ) A .9 g B .7.5 g C .6 g D .3.51 g (二)金属与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利用化合价与摩尔质量的关系)1、若1.8 g 某金属跟足量盐酸反应,放出2.24 L H 2(标准状况),则该金属是( ) A .Al B .Mg C .Fe D .Zn 2、将质量相同的Na 、Mg 、Al 、Fe 、Zn 分别投入足量的稀HCl 中,则这些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 2的体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 .Zn>Fe>Na>Mg>Al B .Al>Mg>Na>Fe>Zn C .Na>Mg>Al>Fe>Zn D .Fe>Zn>Mg>Al>Na (极值法)3、由Zn 、Fe 、Mg 、Al 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1.0 g H 2,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 .Zn B .Fe C .Al D .Mg 4.将Mg 、Al 、Zn 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作用,放出H 2的体积为2.8 L(标准状况下),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为( ) A .0.25 mol B .0.125 mol C .0.100 mol D .0.080 mol 5、Mg 、Al 、Fe 三种金属分别跟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质量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种金属物质的量相等 B .三种金属均过量 C .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D .盐酸均过量 如把一铁棒插入CuSO 4溶液后, 过一段时间取出,铁棒质量增 加了4 g ,据此可求参加反应的Fe 的质量。 Fe +CuSO 4=====△FeSO 4+Cu Δm 56 64 64-56=8 m (Fe)=28 g 4 g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 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 守恒定律。 2. 基本依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定值。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 的乘积之比。例如: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其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Mg):m (O2):n(MgO)=48:32:80=3:2: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 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 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 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气体密度(g/L)= (2)纯度=×100%=×100%=1-杂质的质量 分数 (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综合计算: 1. 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 (1)将溶液的相关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计算。 (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2. 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

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 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难溶性杂质(反应的混有的且不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一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1)固体与液体反应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于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要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有时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于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溶液质节=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原溶液中的水;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进入液体的固体质量(包括由于反应进入和直接溶入的)+液体质量-生成不溶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2)对于液体与液体的反应,一般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与固体和液体反应后的计算类似,自先应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应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反应发生后,溶液质量也有两种求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理论依据: 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基本依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定值.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 乘积之比。例如: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其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Mg):m (O2):n(MgO)=48:32:80=3:2: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气体密度(g/L)= (2)纯度=×100%=×100%=1-杂质的质量分数(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综合计算: 1. 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 (1)将溶液的相关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计算。 (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2. 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

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 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难溶性杂质(反应的混有的且不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一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1)固体与液体反应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于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要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有时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于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溶液质节=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原溶液中的水;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进入液体的固体质量(包括由于反应进入和直接溶入的)+液体质量-生成不溶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2)对于液体与液体的反应,一般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与固体和液体反应后的计算类似,自先应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应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反应发生后,溶液质量也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同上).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所有液体质量之和-生成沉淀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4。图像、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在近几年中考题出现了以图像,表格为载体的化学计算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坐标曲线、图像、表格等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答此类题目时,受求学生能够对图像,表格进行科学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化学知识将有用信息,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1)图像与化学方程式结台的综合计算 图像型计算题是常见的题型是坐标曲线题,其特点是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曲线图直观表示出来。

化学方程式的数学解析与计算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数学解析与计算方法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物 和生成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然而,对于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仅凭直观的观察往往难以得到准确的信息。因此,数学解析与计算方法在化学方程式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化学方程式的数学解析方法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物质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 数学解析方法通过对化学式进行数学运算,从而得到方程式中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1. 元素平衡法 元素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解析方法,通过对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数进行 平衡,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简单的反应为例,假设有一个氧化铁的合成反应方程式:Fe + O2 → Fe2O3。通过观察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铁原子 数为1,氧原子数为2;生成物中的铁原子数为2,氧原子数为3。为了使方程式平衡,可以将反应物中的铁原子数加倍,得到2Fe + O2 → Fe2O3。这样,方程式中 各元素的原子数就平衡了。 2. 化学计量法 化学计量法是一种基于化学计量关系的数学解析方法,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摩尔数,得到方程式中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以燃烧反应为例,假设有一个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CH4 + 2O2 → CO2 + 2H2O。根据化学计量 关系,1摩尔的甲烷和2摩尔的氧气可以生成1摩尔的二氧化碳和2摩尔的水。通 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可以得到反应方程式中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计算工具,通过数学计算可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量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 反应物的消耗量计算 反应物的消耗量计算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得到反应物的质量。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假设有一个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和生成硫酸钠和水的反应方程式: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通过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和摩尔质量,可以得到反应物的质量。 2. 生成物的产量计算 生成物的产量计算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得到生成物的摩尔数和质量。以燃烧反应为例,假设有一个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C2H6 + 7/2O2 → 2CO2 + 3H2O。通过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可以得到生成物的摩尔数和质量。 3. 能量变化的计算 能量变化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和反应热,得到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燃烧反应为例,假设有一个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CH4 + 2O2 → CO2 + 2H2O。通过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和反应热,可以得到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综上所述,化学方程式的数学解析与计算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数学解析方法可以得到方程式中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而通过计算方法可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量以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为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表示方法,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指在已知一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数量的情况下,计算其他物质的数量或者化学反应的产物。 1. 摩尔计算 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摩尔数量,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表示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n = m/M 其中,n代表物质的摩尔数量,m代表物质的质量,M代表物质的摩尔质量。 例如,当已知反应物的质量为m1,摩尔质量为M1,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为a1、a2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生成物的摩尔数量n2: n2 = n1 * a2/a1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计算 在已知一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数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其他物质的数量。以化学反应A + B → C + D为例,已知反应物A

的摩尔数量为n1,反应物B的摩尔数量为n2,可以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计算生成物C和D的摩尔数量n3和n4。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关系: a1A + a2B → a3C + a4D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n3 = n1 * a3/a1 n4 = n2 * a4/a2 3. 反应物的过量与限量 在实际的化学反应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反应物存在过量或限量的情况。过量反应物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存在较多的物质,它的数量不会对反应的摩尔数量产生影响;限量反应物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存在较少的物质,决定了反应的摩尔数量。 假设在化学反应A + B → C中,反应物A的摩尔数量为n1,反应物B的摩尔数量为n2,反应物A与B的化学计量比为a1:a2,已知反应物B为限量反应物。则反应完全进行时,根据摩尔计算可得: n3 = n1 * a3/a1 n4 = n2 * a4/a2 其中,a3和a4表示反应物A和B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n3和n4分别表示生成物C和D的理论摩尔数量。根据反应物B是限量反应物的假设,摩尔数量较小的物质B决定了反应的结束。

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中参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表达式,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关系以及反应的摩尔比。借助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计算,包括反应物的量之间的转化、质量之间的转化、摩尔比之间的计算等等。本文将介绍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概念。 1. 摩尔与物质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和反应物的数量通常用摩尔(mol)来表示。摩尔可以看作是物质的计数单位,表示物质的粒子数目,例如1摩尔的氧气表示其中含有约6.02×10^23个氧气分子。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首先需要将所给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转化为摩尔。 例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H2 + O2 → H2O 如果给定氢气的质量为2克,氧气的质量为32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将质量转化为摩尔: 氢气的摩尔数 = 质量 / 分子量 = 2g / 2g/mol = 1 mol 氧气的摩尔数 = 质量 / 分子量 = 32g / 32g/mol = 1 mol 2. 摩尔比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摩尔比。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可以利用方程式中的系数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例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N2 + 3H2 → 2NH3 如果给定氮气的摩尔数为2 mol,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将其转化为氨气的摩尔数: 氮气转化为氨气的摩尔数 = 氮气的摩尔数 × (氨气的系数 / 氮气的系数) = 2 mol × (2 / 1) = 4 mol 3. 质量之间的转化 除了摩尔之间的转化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的转化关系。在进行质量之间的转化时,需要注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称为相对分子量或摩尔质量)。 例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如果给定葡萄糖的质量为180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质量: 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质量 = 葡萄糖的质量 × (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 / 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 = 180g × (44g/mol / 180g/mol) ≈ 44g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质量守恒法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此法在化学计算中应用广泛。 例1. 向5g铜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氢气,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为 4.2g。求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和铜粉各多少克? 分析: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在固体中是没有变化的,根据铜元素质量守恒,即可建立方程,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和铜粉的质量。 解:设混合物中含CuO的质量为x g,则含Cu的质量为(5-x)g,由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得: x·Cu/CuO+(5-x)=4.2 即:x·64/80+(5-x)=4.2 x=4 原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5-4=1(g) 答: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4g;含铜1g。

二、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反应(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例2. 某学生将16g氧化铜装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 分析: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化铜失去氧的质量。抓住这一差量,找出差量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便可求解。 解: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g, CuO+H2=Cu+H2O,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80-64=16 x 16-14.4=1.6 所以 80/16=x/1.6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种常见类型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种常见类型 一、基本计算 所谓基本计算,就是已知一个量,根据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它是中学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最基础的类型。其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已知N(A)、m(A)、V(A)、C(A)→通过公式转变成n(A)→通过化学方程式或者关系式转变成我们需要求的物质n(B)→再通过公式转变成未知的N(A)、m(A)、V(A)、C(A)。 例1、若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4.6g 钠与足量的超重水反应,生成的气体中还有中子数为( ) A 、0.2N A B 、0.4N A C 、0.8N A D 、1.2N A 分析:n(Na)=m M = 4.6g 23g ·mol -1 =0.2mol ∵2Na +2T 2O ===2NaOT +T 2↑ ∴n(T 2)=12n(Na)=12 ×0.2mol=0.1mol 又∵T 2—4中子,∴n(中子)=4n(T 2)=4×0.1mol=0.4mol N(中子)=n ·N A =0.4N A 所以,应该选择B 。 二、过量计算 所谓过量计算,就是已知多个量,根据一个方程式的计算。这多个量,需要判断谁过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按照不足物质的化学量进行计算。其解题思路是在基本计算的解题思路中,要增加判断谁过量的过程。 例2、在20mL 的稀硫酸与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已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往该溶液中加入0.96g 铜片,若反应只产生NO 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生成气体的体积为( ) A 、56mL B 、112mL C 、224mL D 、448mL 分析:n(H 2SO 4)=C ·V=2mol/L ×0.020L=0.02mol n(HNO 3)=n(NO 3-)=C ·V=1mol/L ×0.020L=0.01mol n(H +)=2n(H 2SO 4)+n(HNO 3)=2×0.02mol +0.01mol=0.05mol n(Cu)=m M =0.96g 64g ·mol -1 =0.015mol ∵3Cu +8H ++2NO 3-===3Cu 2+ +2NO ↑+4H 2O n(Cu):n(H +)=0.015mol:0.05mol=3:10<3:8,H +过量。 n(Cu):n(NO 3-)=0.015mol:0.01mol=3:2=3:2,NO 3-恰好完全反应。 ∴按铜进行计算,n(NO)=23n(Cu)=23 ×0.015mol=0.01mol V(NO)=n ·V m =0.01mol ×22.4mol/L=0.224L=224mL 应该选择C 三、多步反应的计算 所谓多步反应的计算,就是已知一个量,根据多个步骤多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思路和基本计算的思路一致。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将多个反应变成一个关系式,从而实现快速计算。最常见的方法是原子守恒法。 例3、Xkg 含FeS 260%的黄铁矿可以生产98%的浓硫酸Ykg ,则X 与Y 的关系是( ) A 、Y=X B 、Y=2X C 、Y=3X D 、Y=4X 分析:n(FeS 2)=m M =Xkg ×60%120kg ·kmol -1 =0.005Xkmol=5Xmol +

化学方程式计算技巧

学习技巧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这样,化学方程式不仅表达了物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什么是反应物质和什么是生成物质,而且还表达物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同时包括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 2CO+O 2=2CO 2 微粒比:2∶1∶2 质量比:2×28∶32∶88(7∶4∶11) 体积比:2∶1∶2 (同温、同压) 质量守恒:56+32=88 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 2.选量(过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在有些计算题中,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这时就必须考虑,给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否都恰好参加了反应。这时思考的范围就应大一些。 例: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氢气10克,氧气10克 (B)氢气2克,氧气18克 (C)氢气4克,氧气16克 (D)氢气1克,氧气19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氢气在氧气里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然后进行比较。 2H 2+O 2 =2H 2 O 4∶32∶36 1∶8∶9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即若有1克氢气需要氧气8克;若有2克氢气需要氧气16克。本题中生成18克的水,则必然是氢气2克,氧气16克。故(B)、(C)选项都有可能。若按(B)选项会剩余2克,氧气没有参加反应;若按(C)选项会剩余2克氢气。故本题答案为(B)和(C)。这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若遇两个已知量,是按少的量(即不足的量)来进行计算。 从以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一个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一、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kg)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 碳原子质量(kg)×1∕12 氢原子的质量(Kg)1.674×10-27 Kg Ar(H)= —————————— = ———————————≈ 1 碳12原子质量的×1∕12(Kg)1.9927×10-26kg×1∕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内中子数如: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质子数)+ 0(中子数)=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质子数)+ 8(中子数)=16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1×2=2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 1×2 + 16×1=18 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H2O2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2︰16×2 = 1︰16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 例:化合物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 % = ————×100 = 75% 12+1×4 1×4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00 = 25% 12+1×4 或H %=100%-75% = 25% 三、关于溶液的计算公式 1、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 溶质质量 2、溶质质量分数= ——————×100%.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 四、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 1、溶解度(S) = —————×100g(仅适用于饱和溶液) 溶剂质量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公式: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溶解度+100g 溶解度=c ×100g(C%为溶质质量分数) 100c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一. 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值”。这个差值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值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法量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常见的题型有以下两种: 1. 质量差量法 例1. 加热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51g,求原混合物中的质量。 解析:设原混合物中的质量为x。 (固体质量差) 2. 体积差量法 例2. 将充满45mL和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过一段时间后气体的体积为,求原混合气体中的体积之比? 解析:设原混合物气体中的体积为。 解得

二. 守恒法 所谓守恒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运用守恒法解题既可提高解题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例3. 将的混合气体通过稀后,溶液质量增加气体体积缩小为2.24L。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木条不复燃。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气体体积都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解析:混合气体通过时,被吸收,会和稀中的水发生反应: ,这都会使溶液的质量增加。通过稀后剩下的气体不是过量的与水反应生成的NO,就是过量的。抓住“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不复燃”可知剩下的2.24L气体应为NO。 根据质量守恒规律,原混合气体的总质量=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生成的NO的质量 所以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25。 三. 关系式法 对于多个连续进行的反应,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由关系式进行计算更加方便,并且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例4. 某废水处理站,用甲醇()处理含氨的废水,反应如下: 在处理过程中,转化为的转化率可达到95%,而转化为可达86%。如 果每天处理废水,则每天需要的甲醇()的质量是多少,将有多少摩尔 放出?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化学计算公式 一、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kg)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 碳原子质量(kg)×1∕12 氢原子的质量(Kg) 1.674×10-27 Kg Ar(H)= —————————— = ———————————≈ 1 碳12原子质量的×1∕12(Kg) 1.9927×10-26kg×1∕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内中子数如: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质子数)+ 0(中子数)=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质子数)+ 8(中子数)=16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1×2=2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 1×2 + 16×1=18 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H2O2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2︰16×2 = 1︰16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 例:化合物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 % = ————×100 = 75% 12+1×4 1×4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00 = 25% 12+1×4 或H %= 100%-75% = 25% 三、关于溶液的计算公式 1、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 溶质质量 2、溶质质量分数= ——————×100%.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四、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

1、溶解度(S ) = —— ———×100g (仅适用于饱和溶液) 溶剂质量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公式: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 × 100% 溶解度+100g 溶解度= c ×100g(C%为溶质质量分数) 解度为:S= =⨯-g g g g 1005.261005.2636g 五、稀释前溶质质量 == 稀释后溶质质量(向浓溶液里加溶剂稀释) 六、混合前溶质质量之和 == 混合后溶质质量(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与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混合后的溶质质量为: 100g ×10% + 50g ×20% = 10g + 10g = 20g 两种溶液混合后的溶质(KNO3)质量分数为: KNO 3% = =⨯+⨯+⨯%10050100% 2050%10100g g g g 13.3% +1+6-2 七、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H 2SO 4 (+1)×2 + 6 +(-2)×4 = 0 八、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纯度)= %100⨯混合物质量 某物质质量 九、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公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总质量也不变)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m1 = m2 + m3 + m 4 n1 + n2 = n3 + n4 2、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列比例式来解。 例: 若要制取2.2g 的CO 2,最少需要CaCO 3多少克?同时需要10%的稀盐酸多少克? 1.设未知量:设至少需要CaCO3为x ,需要氯化氢(HCl )为y 2.写出方程式: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化学计算公式大全总结

化学计算公式大全总结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而计算在化学领域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计算公式是化学研究和实验工作中常常用到的数学公式,它们能够帮助化学家进行物质性质的计算和预测。下面将对常见的化学计算公式进行总结和介绍。 1. 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 摩尔质量是物质单位摩尔内的质量,可以通过化学式中各元 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到。例如,化学式H2O表示水分子,其中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因此水分子的摩尔质量为2*1 + 16 = 18。 2. 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 摩尔浓度是溶液中的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可以通 过以下公式计算: 摩尔浓度 = 溶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体积 例如,如果有100 mL体积的溶液中含有0.1 mol氯化钠(NaCl),则其摩尔浓度为0.1 mol / 0.1 L = 1 mol/L。 3. 溶解度积的计算公式: 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饱和溶解度的离子乘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溶解度积 = 溶质离子的浓度 * 溶质离子的浓度 例如,对于化学式为AgCl的溶液,在25℃下,溶解度积(Ksp)为1.8 x 10^-10 mol^2/L^2,表示在饱和状态下,溶液中 Ag+和Cl-离子的浓度乘积为该数值。

4. 碳水化合物的计算公式: 碳水化合物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糖分子数、醣链长度等。例如,对于化学式为(C6H10O5)n的多糖,其中n 表示醣链重复单元的个数,可以通过核磁共振(NMR)等实验手段来确定。 5. 热力学公式: 热力学公式用于计算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如焓变、自由能变化等。其中,焓变(ΔH)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ΔH = ∑(反应物的生成物的摩尔数 * 反应物之间的热化学反应焓变) 自由能变化(ΔG)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ΔG = ΔH - TΔS 其中ΔS为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熵变,T为温度。 以上是化学计算中常用的一些公式,它们可以帮助化学家计算反应物质的性质、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积等参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反应的动力学、溶液的pH值等其他因素。因此,化学计算公式只是化学研究的一小部分,准确的结果还需要结合实验数据和其他理论模型的支持。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实验联想法 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实验的忠实和本质的描述,是实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依据化学实验来记忆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记忆联想: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蓝紫,美丽漂亮;产生气体,可真够"呛"。其实这是告诉我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配平就可以了。 2、反应规律法 化学反应不是无规律可循。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等反应规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如,FeCl3是较强的氧化剂,Cu是不算太弱的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总是首先发生在较强的氧化剂和较强的还原剂之间这一原则,因而两者能发生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而相比之下,CuCl2与FeCl2是较弱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因而它们之间不能反应。 3、口诀法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在使用时脱口而出,有时还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编成某种形式的便于记忆的语句,这就叫口诀法。例如: ①Al2O3+2NaOH=2NaAlO2+H2O 本反应口诀为:二碱(生)一水,偏铝酸钠 ②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这个反应的口诀是:三铜八酸、稀,一氧化氮。口诀法的进一步演变就成为特定系数编码法,"38342"就是此反应的编码。很多的口诀大家自己可以编写。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出未知量。 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

2.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② 注意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符号的标注。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① 正确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 已知量为纯净物的质量且要带单位;③ 当有两个已知量时,应将不足的那个量代入计算;④ 遇到有多步反应时,用关系式法更快捷。 4.列:列出比例式。 等式两边化学意义应相同。 5.求:求出未知数。 计算结果要带单位。 6.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上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注意事项可简记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1)差量法(差值法) •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但有的化学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州时,会出现固体、液体、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根据该变化的差值与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这一方法叫差量法。此法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建立差量与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 •① •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②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或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 •③CO+金属氧化物金属+CO2,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气体质量的增加量。 •④C+金属氧化物金属+CO2,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⑤2H2+O22H2O,反应后气体质量减小,其减小值为生成水的质量。 •⑥金属+酸→盐+H2,该变化中金属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其增加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差值。

•⑦金属+盐→盐+金属,该变化中金属质量若增加,溶液的质量则减小,否则相反。 其差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的金属质量的差值。 •⑧难溶性碱金属氧化物+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水的质量 •例:为了测定某些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甲、乙两组同学根据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分别利用两种方法测定了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已知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Fe3O4+4CO3Fe+4CO2 •(1)甲组同学取该磁铁矿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5g,请你根据甲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2)乙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g,请你根据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是CO还原Fe3O4生成的CO2,由5.5gCO2的质量作为已知条件,根据方程式可计算出Fe3O4的质量 •(2)乙组同学的实验中10g样品被CO充分还原后剩余8g固体,减少的质量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利用产生的差量即可求出Fe3O4的质量。也可以根据题中杂质不参加反应来建立等量关系,求出Fe3O4的质量。 •答案:(1)Fe3O4+4CO3Fe+4CO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