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

编者按】段清波教授曾长期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园的考

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入选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的长文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是作者十余年来通过对秦始

皇陵考古、秦文化考古、秦始皇帝制度改革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考察而形成的新成果。作者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高台建筑、小型条砖、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茧形壶、槽型板瓦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明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东西方文化就有了深入的交流;作者还将统一后秦始皇帝所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改革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并据此认为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交流在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本刊希望通过有益的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ki.xdxbsk.2015-01-002

、引言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冶铁技术、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是由西亚、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渊源于西亚的青

铜技术、马车等也通过草原、沙漠、绿洲或茶马古道等线路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当然,在更早的时期还发生过其他文化因素交流的现象,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均早于张骞的凿空之举。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

一)兵马俑

最使秦始皇陵闻名于世而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美誉的莫过于数千件原大的兵马俑,宛如横空出世般的兵马俑集群在赢得人们感叹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从未出现的以人和动物为主题来表达艺术目标的这一理念会突然出现在秦帝国时期?

秦代之前,尤其是商周以来,传统艺术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艺术,基本上都是艺术家以极具想象力的图形来制作各类能通达上天的祭器,此时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作为所表达主题的配角,附着在器物的底部或装饰在耳部。虽然也有学者讨论过秦帝国时期能出现兵马俑陶塑艺术的技术性支撑因素,但却没有思考过这类大型陶塑会出现在此时的逻辑性问题。二十多年前,有学者曾认

为,兵马俑艺术“来源于西方的交往,来源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

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卢卡斯(Lukas

Nickel )也提出了相近的认识。

和青铜艺术相比较,陶俑雕塑艺术在先秦并不发达,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彰显,直到战国才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雕塑品。

山东临淄郎家庄陪葬坑中出土有成组春秋战国之际高10 厘米左右的陶俑,战国时期列国墓葬中也只有零星的发现,秦国直到战国晚期才在咸阳周边的几处墓葬中发现一些陶俑。发现的这些秦国陶

俑,类别有骑马俑、人俑以及陶马,高度一般在10 厘米左右,总体特征是基本没有人体尤其是面部的细部刻画,人体、陶马的肢体比例既不协调也不准确,虽说也有彩绘装饰,但只有白、红和黑三种颜色;陶俑既有烧制的,也有泥塑的。铜川枣庙秦墓的人、牛、羊、狗等陶俑为泥塑成型再施彩绘,西安南郊、泾渭之交等地的陶俑火候极低,有的还是未加焙烧的泥俑,泥、陶俑以红胶泥捏塑而成,辅以贴、刻划、挖等技法,以单色平涂的彩绘

装饰为主。塔尔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泥

质灰陶骑马俑,陶俑的衣领、襟裙、下摆、帽沿及鼻尖均涂红,

制作方法为捏制。

战国晚期秦俑最高不超过20 厘米,多为10厘米左右,到了

秦统一阶段,秦兵马俑高度骤然间增高到180-196 厘米之间,即

使是上焦村出土的跽坐圉人俑,身高也有100厘米。二者之间不仅在体量上有巨大的反差,而且在制作工艺、彩绘方式、陶俑种类等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语。兵马俑为泥质灰陶,火候达950-IOOOC ;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塑造上模制与手制相结合。

俑的种类有将军俑、军吏俑、御手俑、跪射俑、骑马俑、步兵俑、

百戏俑、文吏俑、奏乐俑、圉人俑以及马俑等。彩绘颜色种类丰富,有绿、红、黑、紫、粉、白、黄、赭等,面部和头发部位的刻画尤为精细。

承秦而起的西汉,虽然也使用陶俑随葬,陶俑制作方式似乎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但在体量上要比秦兵马俑小得多,以30 -40 厘米者居多,高者不过60厘米。陶俑的种类更加丰富,有文官俑、奏乐俑、舞蹈俑、侍俑等,新出现木臂着衣式陶俑。

从东周列国陶俑、战国晚期秦俑到秦兵马俑出现,虽然时间相隔仅数十年,但是他们之间不仅有艺术手法的差异,更有艺术风格的巨大不

同。假如将它们置于秦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后者与前者之间存在着质的飞跃,其间巨大的序列缺环在逻辑上令人无法接受,而这种差异用秦帝国资源配置能力强大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从体量、造型、艺术风格上观察秦兵马俑和西汉陶俑之间的演变,也存在同样的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战国秦、秦、西汉三个时期陶俑风格的巨大差异呢?

与战国秦俑在形态特征、服饰风格上相近的是斯基泰文化中的同类物,王辉先生曾探讨过黄河流域文化与草原地区斯基泰文化之间的交流。2007 年柏林举行的斯基泰展中,有一件被称为

哈萨克武弁”的青铜风帽,这件青铜风帽和呈跽坐状的游牧人

服饰等与塔尔坡战国晚期秦墓陶俑的形象几无差异;铜马的造像风格、身上鞍辔等附件与战国秦马俑、鄂尔多斯的同类物无二,

其时代属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时代和艺术风格与秦兵

马俑相似的大型陶俑雕塑在其他文明中,如波斯文明、希腊罗马

文明、印度文明的传统中还没有发现过。但这些地区曾有过悠久

的青铜和石刻雕塑艺术的传统,如埃及及中东国家流行叙事性的浮雕和油画,以及古希腊艺术形式上以真人高度为样板创作的古典雕塑和油画。唯一和兵马俑艺术风格相近的是阿富汗出土的彩绘陶俑,时间为公元前100 年,遗憾的是只发现了高23厘米的俑头(秦兵马俑的俑头高度为23-26 厘米),俑头戴毡帽,着高领上衣,五官及胡须毕现,面部遍施红彩;头部与身躯装配的方式和兵马俑一样,均为分别制作好后再将俑头插进身躯内。

上述资料表明,战国秦俑的艺术形象可能受斯基泰文化的影响,而秦兵马俑的艺术可能另有渊源。

二)都卢寻檀百戏俑

秦始皇陵园K9901 号陪葬坑出土了一批原大彩绘百戏俑,塑方式、彩绘风格和兵马俑一致,面部表情也呆板而无生气,几乎所有陶俑着衣风格均为仅在腰间围一件短裙,其余肢体全为裸露状。

但这批陶俑和兵马俑的造型有所不同,其躯干、骨骼和肌肉

等的表现手法和精确的肢体比例显示出艺术家对人体解剖学的

精确掌握;其用力时双臂隆起的肌肉、上举重物时侧腹的肌肉和

肋骨、背部明显的脊椎股、肥硕隆起的腹部姿态等,也表明雕塑家对人体运动力学的熟练掌握。而这种艺术风格在此阶段的东方

文化传统中也绝无仅见。

百戏俑中有一尊被认定为都卢寻楦俑。“都卢寻?H'是两汉之际十分流行的一项顶杆杂技,汉画像石上经常能见到这类图像,现代称之为“长杆技艺”,是由一位身强体壮的大力士,或以双手相托或以头顶长杆,长杆上有人数不等的表演者表演杂技,最多者竞达9 人,表演者的动作有倒、挂、腾、旋、舞、坐等,场面惊险纷呈。有学者认为,该杂技是从春秋时期的“侏儒扶卢”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卢为古地名,或以为在今越南北部以南,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

虽说《国语. 晋语》中记载春秋时已有“侏儒扶卢”之技,该游戏也许形式上和秦汉的都卢寻撞有渊源上的关系,但从汉代称其为“都卢寻檀”的“都卢”名称看,秦汉时期的这种杂技可能是原有的游戏形式受到

外来杂技艺术的影响蜕变而形成的。张骞通西域时在大食看到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蜀布和邛竹杖,就是经过印度的中转而到伊朗的,表明从中国西南经缅甸到印度再到西亚之间,在西汉之前就存在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西南丝绸之路”。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测:文化交流的使者们或通过绿洲丝绸之路,或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将源自地中海区域希腊、波斯的雕塑艺术及理念带人中土,在秦俑、百戏俑的塑造中得到初步的展示;人们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将缅甸一带的“都卢寻?H'杂技带到关中,与中国原有的“侏儒扶卢”技艺相融合,形成了新的

杂技艺术;当然,这一时期传人东土的还有海中砀极、漫衍鱼龙 等杂技和幻术。

三) 修陵人乱葬坑

2003 年春,在秦始皇帝陵区发现一座修陵人的乱葬坑,

为男性的 121 具人骨凌乱地堆埋在一座废弃的陶窑遗址内, 叠压,既无葬具也不见随葬品,肢体、头向凌乱,年龄多在 40 岁之间,身高一般在 170 厘米左右,骨骼发育健壮,骨脊发 达,均属重体力劳动者。 在现场进行体质人类学鉴定时, 发现三具保存较好的头骨呈 现出颧骨和鼻骨较高、 眼窝深陷的特征, 和其他头骨有明显的区 别,在后期室内比对研究时, 鉴定者认为上述特征仍属于蒙古人 种的变异范围。该批人骨经取样进行 DNA 检测,第一次检测时发 现有一具人骨属欧罗巴西部人种; 后来进行重复检测时, 提取出 了 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 序列,分子生物学专家将这

些序列与32个现代中国人的 mtDNA 序列进行了对比,认为这 19

具有更明显的多样性,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 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

体。

前资料积累、 技术发展的程度, 还难以对考古出土的人骨进行准 确的人种定性,修陵人乱葬坑的现场目测、第一次和第二次的

DNA 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虽然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 下最终的结论, 但也为我们推测这些重体力劳动者的来源地提供 了想象的空间。 四)封土内的高台建筑

黄河流域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陵墓封土之后, 封土基本上都 是由一层层薄厚不均的夯土构成, 地表之上、 封土之下出现巨型 建筑体的现象, 唯秦始皇陵独有。 秦始皇帝陵封土内发现一组前 所未见的、高出地面的夯土建筑。该建筑分布于墓圹四围,高 30 米左右,呈围合形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上窄下宽,内外均呈 台阶状,剖面呈“凸”字形;四侧夯土台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 台阶上发现堆积较厚的瓦片, 靠近顶面台阶上的瓦片尤多, 相互 15 -

个劳工属于东亚人群的混杂群体,他们相比于

32 个现代中国人

分子生物学通过人骨中的线粒体分析古代人骨的种属, 就目

顶面及各级台阶上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遗迹;夯土台底部外侧建于墓圹外的秦代地表上,内侧伸进墓圹;夯土台的底部经过取平处理,各侧最下层的台阶位于同一水平面。

这一建筑形态似乎和中国古代高台建筑有关,依建筑方法、

形式而言,两者之间没有不同。高台建筑兴盛于春秋时期,此前并不发达,文献所见三代时期仅有夏桀的瑶台、商纣王的鹿台、周文王的灵台,直到春秋之后,各国才慢慢开始流行“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此阶段著名的高台建筑有晋灵公的九层台(公元前611 年建,未建成)、楚灵王的章华台(公元前535 年修建)等;迄止战国,筑台之风盛极一时,列国统治者皆以高台宫室竞相夸耀,如魏的文台、韩的鸿台、齐的路寝之台、赵的丛台等都很著名,这些高台建筑和秦陵封土内高台建筑从建筑形式、工艺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看基本雷同,这些高台建筑的台阶数大约不过三层,而秦陵的台阶数竞达九级,并且秦陵封土内的高台建筑最终又完全被表面封土所覆盖,显示出他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与中国高台建筑形式相近的是两河流域悠久的同类建筑,里因缺少石、木建材,遂因地制宜发展出以土坯、夯土为材料建造的多层高台建筑,其功能是祭祀山岳、观测天体星象。这类建筑呈阶梯状,四角正对四方,有坡道或者阶梯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残留至今的乌尔月神台高约21 米,为三层台式的夯土建筑。公元前八世纪的亚述时期,有的高台建筑达60 米;萨尔贡王宫内建有分别代表黑色(阴间)、红色(人世)、蓝色(天堂)、白色(太阳)的四层高台建筑。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灭掉后巴比伦以后,高台建筑技术或理念被传到波斯,居鲁士陵墓和莫索拉斯总督陵墓就属此类。前者位于波斯波里斯东

北87 公里的地方,陵墓底座由巨型石条砌筑,外侧总共有 6 阶宽阔的石质阶梯;后者位于今土耳其西南,建成的时间是公元前353 年,陵墓下部的高台建筑为长方形,上部为高7 米、呈24 级台阶状金字塔式的建筑,象征着摩索拉斯的执政年限;最顶部为摩索拉斯和夫人驾驶驷马双轮战车的青铜雕像,高6 米。

秦陵墓封土内的台阶式高台建筑,虽然各级台阶上也建造有瓦覆屋顶的廊房,但和先秦以来的高台建筑理念有着相当的不同,因为这组九级台阶式的建筑最终被人为地覆盖在表层封土之下,笔

者曾推测它的功能是供秦始皇帝灵魂出游的“中成观游”。九级

台阶式的高台建筑,中国文献中仅见尚未建成的晋灵公九层台;

波斯帝国时期的居鲁士六层台阶石陵墓和莫索拉斯总督陵墓上层二十四级台阶,和秦始皇陵封土中的高台建筑之间有无关联性呢?如果有,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体现在哪里;如果没有,为何中国古代陵墓封土建筑中仅此一例呢?

五)条形砖

战国时期列国范围内皆发现有大量经过高温烧制的青砖,种类以各式铺地方砖和大型空心砖为主,但没有发现用于砌筑墙体所用的条形砖,秦兵马俑坑发现的铺地条砖是时代较早的例子。

我们的问题是,条形砖以及包括错缝、拱券在内的技术渊源于哪里?

秦俑坑发现的条形砖质地致密,火候较高,尺寸以28X 14 x7 厘米的小型条砖出土量最大,俑坑底部用条形砖墁铺,纵横成行不错缝;另外在兵马俑一号坑的东南角有一段高1. 65、宽0.85 、厚0.5 米的砖墙,为补砌因坍塌的夯土壁面而形成,两列条砖上下堆砌,但相互之间亦不错缝,其稳固性可想而知。最早使用条砖筑砌墓室的是秦始皇帝陵园以西刘庄墓地的两座墓葬,这里埋葬的是为秦陵建设而去世、掌握一定技能的自由民,墓室以条形砖筑砌墓壁,墓室顶部覆盖木板,虽然报道称使用了“平卧错缝的叠筑方法,椁底亦是平卧墁铺错缝”,但根据同时代、尤其是兵马俑坑条砖的砌造技术资料,笔者对该报道的准确性持怀疑态

度。

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西汉中期之前,中国境内尚未发现以条

砖砌造来解决跨度的拱券技术。死于公元前62 年的西汉后期名臣张安世,其家族墓地中所发现的夫人墓葬,可能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拱形砖室墓,而同时的张安世墓葬为前后两室,后室为传统的木椁墓形式,前后四壁为以条砖错缝筑砌,棚木盖顶。错缝是拱券技术的基础,拱券技术在中国出现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发展步骤。从西汉晚期开始,以条砖建造筒拱或拱壳穹窿状的墓室与墓门的技术和风格开始出现,稍后以条砖砌造的多室拱券墓在汉帝国疆域内盛行,不仅使条形砖及其建造技术得到迅速的推广,适应建造不同类型墓室的各种形态的青砖也陆续出现,如楔形砖、扇形砖、企口砖、子母砖等。

拱券技术在西亚、地中海区域有比较明确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最早的拱券技术发端于公元前第4 千纪的两河流域,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均应用并有所发展。在拱券技术上发展出来的叠涩技术,于公元前1250 年在迈锡尼城的狮子门上就已经出现,古希腊时期(前11 世纪至前1 世纪)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进步。随后这项技术传人了小亚细亚西岸的伊特鲁里亚地区;特洛伊战争之后,这项技术也被带入意大利半岛,古罗马时期(前1 世纪到公元4 世纪)可谓是拱券结构逐渐成熟的时期,占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前8 世纪至前2 世纪)和古希腊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技术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

从秦始皇陵开始出现条形砖,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间,几乎看不到以条砖来筑砌墙体或为解决跨度而使用的拱券技术的相关材料,东方社会流行的依然是先秦尤其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几种砖型,如空心砖、铺地方砖;而在张骞通西域后的西汉后期,拱券技术异常发达的现象,促使我们认为,虽然自秦代开始制作条形砖的技术已经通过文化交流传到中土,但拱券技术并没有随之推广,只是到西汉张骞凿空之后,这一技术才再次通过绿洲丝绸之

路或海上丝绸之路传人东方并迅速得到广泛的认町和应川。

六)青铜水禽铸造工艺

秦陵K0007陪葬坑出土了46件原大彩绘青铜水禽,种类有鹤、鹅、雁三种,它们和演奏乐器的陶俑一起被发现。该陪葬坑表现的是一支由十五位演奏家组成的乐队,通过演奏乐曲,让水禽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而翩翩起舞的场景。文物保护专家在对这些水禽进行修复保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东方少见、而在地中海常见的青铜器制作工艺。

这些青铜水禽为铜、锡二元合金,与秦陵地区之前发现的青铜器组成元素相同,有别于先秦时期铜、锡、铅三元合金。另外,青铜水禽在制作

过程中广泛使用了分铸工艺,连接工艺包括铜焊和榫卯两种;铸造水禽使用的芯撑几乎全为泥质芯撑,设置工艺均为泥梗插入法;芯骨均位于头颈部,材质包括铜、木两种;水禽底部均有1-2 个表面经修补的方孔;水禽表面的铸造缺陷、芯撑孔以及底部方孔均以铜片镶嵌法进行补缀。青铜水禽上发现的

分铸工艺、连接工艺、芯撑设置工艺、芯骨的使用、铜片镶嵌补缀工艺、底部方孔等工艺措施,尤其是铜片镶嵌补缀工艺,在中国先秦青铜器上很少见或从未出现,这些技术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中海地区的青铜雕像上广泛存在,就现有的资料,专家们推测秦陵青铜水禽在制作工艺上可能受到地中海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影响。

七)铜车马

秦始皇陵园最著名的出土物莫过于两乘彩绘单辕双轮青铜车马,一辆为警卫乘坐的立车,一辆为秦始皇帝乘坐的安车,大小均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前者重1061 千克,后者重1241 千克。

两车结构复杂,都是由众多的零部件连接组装而成,这些零部件大多是零部件铸造成型后,经过锉磨、抛光、铺fL 、切削、錾刻、镶嵌、冲凿等加工工艺修整,众多零部件通过嵌铸法、包铸法、焊接法连接。

秦陵出土的铜车马虽然只是原大的二分之一,但它所有部件

的高度仿真性令人叹服。以青铜制作仿真的车马,不管是实用品以青铜车作为座驾的现象。而在遥远的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353 年建成的莫索拉斯陵墓的顶端就有先例。虽然关于这辆由莫索拉斯和王后驾驭的镀金驷马双轮青铜车的具体资料已无从知晓,但无疑其造型青铜车马理念与秦始皇陵铜车马之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还是艺术品,在所见到的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中国古代从没有过小结

从工艺、技术或艺术理念上考察秦始皇陵园发现的秦兵马俑等文物遗存,在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圈内没有发现同类。从这些遗存发展演变的链条看,其间不仅存在较大的缺环,也缺乏应有的逻辑序列,这一现象令人深思。

除秦始皇陵中所见的上述文化因素,在秦文化中,春秋中期的金器,春秋晚期的铁器,春秋晚期凤翔雍城的槽型板瓦,屈肢葬,战国中期的茧形壶,战国至秦代的石雕石刻等,也和同时代的东方六国文化现象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这些文化因素不是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它们的出现,促使我们思考:这一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发现,不论出于什么想法,仅靠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上述问题的,诸多新鲜的文化因素如果是通过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而出现,那么,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呢?在什么状况下才

会发生文化因素被认可而获

得交流和传播呢?考古学上所能观察到的、具有无可辩驳的最明显的是物化的因素,当然物化的遗存是相对容易被辨别出来的,

但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似乎文化交流、文明

交往最重要的成果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或者说物质层面的交流并不是最重要的,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因交流而带来的变化可能更为重要。同理,秦文化发展过程中在文化交流方面究竟曾发生过什么,则是我们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6-4 世纪,中亚、印度西北部相继被波斯帝国占据、设郡管理,波斯艺术、科学技术被带入当地,促进了当地科技艺术的发展。此后,随着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接管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区域,于公元前329 年东征进人中亚巴克特里亚、撒马尔罕盆地,将古希腊的艺术、科技和统治模式带入当地。也许就在此时,东西方之间两类存在根本差异的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 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 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 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 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 新石器时代 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 沧源崖画联合调查组:《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维西戈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云南文物》第16期,1984年姜础:《云南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棺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9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 融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编者按:本期专访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荣誉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前文化参赞、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专家张祖望先生,请他谈谈多年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酒店业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感悟。下面是他谈话的笔录。)关于中、西方文化在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充分阐述的话是可以足足写一本书的,今天我只能信手拈来,随意地就我近年来在国内外作为一名顾客或者说是一名VIP客人在一些高星级酒店里遇到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从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异同作一点分析,以期与业内同仁们共同探讨。 维系与顾客的关系(1、2) 一:职业平等观(5组织内部个性化管理) 在西方,平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文思想,可是在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官本位”的观念还常常在某些地方处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也给服务行业涂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多年前,有一次我“打的”去上海某个外资五星级酒店,给我开门的却是那家酒店的外籍总经理。我感到很惊讶,但是那位总经理告诉我说,在他们酒店集团里有一个制度,每年各酒店总经理都要有半天的时间到酒店最低层的岗位上体验工作。各部门高层经理也要每月有一天在他所管辖的部门的最基层的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为加强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融合。体验普通员工的辛劳心态与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说,这是西方职业人格平等的表现。同时我也想过,如果我们的国资酒店的高管人员对部属员工更多一点平等,更多一点人格上的尊重,不仅在观念上也在制度上有所体现,这无异会给酒店的形象与效益带来良性后果。 二:理解非主流客人的需求(2个性服务) 在酒店,总会有主流客人和非主流客人之分,如何在满足主流客人的同时也能同样关注非主流客人的需求这是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久前,我在日内瓦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入住,在我出差欧美国家的时候,总习惯于一到房间就打电话到客房部要热水器,因为西方人不喝热水,而中国人却要沏茶等用。可是这次我放下电话后等了十五分钟还没送来,于是再打电话催问,对方却说“对不起,我忘了”。当然,之后他们很快就送来了,尽管送得迟了些,我照样还是给了小费,但这件事使我不快,我想:怎么能对客人的嘱咐说“忘了”,如果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即使是真的忘了,也不会“实话实说”,而是会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们马上送来”。这里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正确对待非主流客人的各种需求,我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 编者按】段清波教授曾长期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园的考 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入选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的长文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是作者十余年来通过对秦始 皇陵考古、秦文化考古、秦始皇帝制度改革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考察而形成的新成果。作者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高台建筑、小型条砖、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茧形壶、槽型板瓦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明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东西方文化就有了深入的交流;作者还将统一后秦始皇帝所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改革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并据此认为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交流在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本刊希望通过有益的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ki.xdxbsk.2015-01-002 、引言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冶铁技术、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是由西亚、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渊源于西亚的青

铜技术、马车等也通过草原、沙漠、绿洲或茶马古道等线路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当然,在更早的时期还发生过其他文化因素交流的现象,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均早于张骞的凿空之举。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 一)兵马俑 最使秦始皇陵闻名于世而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美誉的莫过于数千件原大的兵马俑,宛如横空出世般的兵马俑集群在赢得人们感叹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从未出现的以人和动物为主题来表达艺术目标的这一理念会突然出现在秦帝国时期? 秦代之前,尤其是商周以来,传统艺术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艺术,基本上都是艺术家以极具想象力的图形来制作各类能通达上天的祭器,此时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作为所表达主题的配角,附着在器物的底部或装饰在耳部。虽然也有学者讨论过秦帝国时期能出现兵马俑陶塑艺术的技术性支撑因素,但却没有思考过这类大型陶塑会出现在此时的逻辑性问题。二十多年前,有学者曾认 为,兵马俑艺术“来源于西方的交往,来源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 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卢卡斯(Lukas Nickel )也提出了相近的认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秦始皇陵背后的历史人文

秦始皇陵背后的历史人文 在1974年之前,也就是在秦始皇陵被发现之前,我们对秦朝知之甚少,因为现存的史料十分有限,难以去探讨秦朝的文化与秦朝的发展程度,所能依据的史料仅是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史记》是在大秦帝国灭亡一百年后的一本著作。在这100年间,许多史实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最初的真实。而且,我们都知道,文献资料仅能作为二手资料来进行调查研究,因为其或多或少会带有著作者的某些情感,而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因此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对《史记》都是采取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是秦始皇陵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秦朝一手资料的空缺,秦始皇陵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反映秦朝的历史文化,反映那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也可以验证《史记》中关于秦朝的历史记载是否正确,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史记》中记载的夏商周王朝的看法,是真实还是虚构。 秦始皇陵是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大陵墓,其占地面积和今天的曼哈顿相差不大。据仪器探测显示,秦始皇陵深37米,呈倒金字塔状。在秦始皇墓葬上方,工人通过堆积泥土修建了一个小山丘。而且,伴随着秦始皇陵的发现,是8000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真人大小、全副武装的兵马俑。但是始皇在位时间(尤指公元前221——公元前210)也才仅仅11年,在这短短十年内,工匠是如何修建工程量如此浩大的秦始皇陵呢?那8000个兵马俑又是如何被能工巧匠制作的呢?秦始皇陵又能够反映秦朝的历史人文呢? 暴虐统治 史书都说始皇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起义,以陈胜吴广为先。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秦王少恩而虎狼心,杀人如不能举”。但是这些资料都是文书,没有人能够担保其没有错误。 最近,在始皇陵墓发现了很多具年轻的男子头骨,这些男子有许多在二十周岁左右,据记载,有些男子因为拖欠国家资金无以偿还,便帮助国家修建陵墓。从头骨和记载可以验证,这些应该就是当年修建陵墓的工人,因为犯错,或者因为难以承受长期高压工作,死于工作途中。据《史记》记载,大概有75万人在完成这一庞大工程,包括修建陵墓和制作兵马俑。而且,当时的工人并不像现今的工人那般自由,他们大多是身带枷锁,忍着巨大痛苦艰难修建,如果稍有懈怠,便会有大刑伺候。这一点也可以从始皇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得知。 考古学家们在陵墓中发现了许多刑具,包括颈部枷锁和镣铐,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工人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从此处也可以看出秦王朝刑法的严苛和始皇的残暴统治。始皇为修建自己的陵墓,为满足一己之私,为把生前所享都带入自己陵墓,不惜以人命为代价,为自己修建耗时耗钱耗人力的陵墓。 他不仅对工人如此,对自己的妃嫔也是如此,不仅要兵马俑相伴,还要与自己共枕眠的妻子殉葬。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了几具年轻的女性头骨,伴着名贵的珍珠与黄金——在当代也可作为精品,这显示着她们的身份与地位——皇帝的妃子。她们的头骨与身体部位的骨头错乱堆积,揭露着她们生前遭遇的不幸。而且,随后考古学家们采用先进技术还发现了98座墓葬,每座里面都有一位女性的遗骸。 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也就是“见微知著”。从始皇陵墓发现的

考古工作预案

考古工作预案 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前言 抱着对考古浓厚的兴趣,学期初,我在许多的通识课之中选择了走进魅力考古这门课,它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里了解到了考古学并没有我从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像我学习地质学一样,学习考古同样可能会有艰苦的实习以及充分的准备。但我想,为所爱,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对家乡的了解,现设计工作预案如下 一、考察对象:庞葛城 1、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前,有座夯土建筑、规模宏伟、遗迹清晰的古城,这是嫩江流域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址之一,称“庞葛城”。大略位于下图中左上角红色图标1所在位置 2、历史记载: 金初太宗时期设置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及海陵王时期的乌古迪烈招讨司应在庞葛城。 庞葛城见于文献记载,《金史》中两见。一为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一为《金史·习古乃传》中记习古乃在太宗时受降乌古、迪烈二部后,“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

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的治所,应在庞葛城。 3、基本资料:调查得知,该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全城周长1 960米,近四华里。其中北城略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1 100米,中部偏东有一道土墙,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址,现高约3米,四面城墙每面各筑防御用等距马面2个,城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南墙有东西宽26米、长16米的瓮城,城墙均由夯土筑成。南城应为接北城而后建,破坏甚剧,仅存东墙遗迹,东西长300米,南北长130米,周长865 米。近年来,在古城内发现大量辽金石期文物,如金代灰砖、布纹瓦、兽面瓦当、定瓷瓷器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石臼、石槽、铁制农具等,认定该城是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 4、考察目标 1)进一步确定该城的确切年代 2)使学生良好掌握田野考古的方式方法 3)进行文物保护与遗址复原工作 二、齐齐哈尔地区简介 1:名字由来:“齐齐哈尔”名字来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2: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至48°,东经122°至126°。东北与本省绥化市、东南与大庆市、南与吉林省白城市、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与本省黑河市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大庆139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面积43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29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千米(2010年)。

陕西秦始皇遗址

陕西秦始皇遗址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下面整理了陕西秦始皇遗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象是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

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与兵马俑交相辉映,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陕西秦始皇遗址的评价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中国民间故事-秦始皇陵 建造之谜

中国民间故事-秦始皇陵建造之谜 秦始皇13岁即位时,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但是,直到他死时,修了近40年,陵墓还未修好,可以想见秦始皇陵墓的规模及豪华程度。 关于秦始皇陵的建造,还有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秦始皇陵的建筑有没有设计 秦始皇陵究竟有没有设计蓝图 从史书记载的“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是按设计图修的,绝非任意建造,这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建造史上也是一个规律。 又《吕氏春秋》云:“世之为丘垅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即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设计的,这一点符合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即生前所有死后也要有。把自己生前用过的、看过的都随葬在陵墓中。 目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四百多个陪葬坑、陪葬墓都是按其生前的要求建造的,既有表现生前军队的兵马俑,表现其车驾巡行的车马坑,生前狩猎的珍禽异兽坑,又有供应其膳食的食宫,供祭祀用的寝、便殿,用来养马的马厩坑等。其地宫中更是豪华无比,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真是生前所有、所看的东西都跟随他进入冥国。 吕不韦和李斯先后主持营陵 据《汉旧仪》云:“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说明当时是丞相李斯主持督建这个浩大工程的。由丞相主管皇陵工程,但具体操作者应为少府。少府为秦的九卿之一,据《汉书·进官公卿表》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汉承秦制,负责宫室陵墓工程。 《通典·凶礼》云:汉代“每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王陵墓的营建当由他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是丞相。只是丞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Documents of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report 编订:JinTai College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2、篇章2: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考古实习总结文档 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 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 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

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 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 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 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图文稿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

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①。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 ①肖永明《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