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方法:结合张秋生、陈俊辉、李兆申、陈涛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消化内镜的应用、清洗、消毒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认为,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良性狭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穿孔、胃肠道造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陈俊辉、曹伟华指出,消化内镜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息肉摘除、粘膜切除、异物取出、止血、狭窄扩张、食管内支架放置、胃造瘘、胆胰疾病等临床治疗,李兆申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到规范化,陈涛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好消毒工作。结论:了解消化内镜的作用,在使用时规范操作,并对其进行良好的消毒保养,是提高消化内镜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消化内镜;临床应用;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17-01

近些年,消化内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证明消化内镜在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消化内镜,进一步确保临床治疗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一直是医学领域探讨的一项热点话题,本文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结果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虽然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形成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促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但未来还是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消化内技术,让其朝着孕育突破及其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本文综述了消化内镜诊疗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1 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治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结合治疗和诊断的完整科学体系,近年来随着不断研发新技术及其新设备,在治疗胆胰疾病过程中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应用于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及其胰腺假性囊肿等治疗中,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临床手术效果。现阶段在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主要措施,并且在胆道梗阻引发的梗阻性黄疸疾病中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引流术是主要措施,此外,在良性或恶性胆管狭窄治疗过程中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得到应用。 王金涛,张成,安东均等研究显示,对照组开展外科手术治疗,试验组开展内镜治疗,试验组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数据指标,P0.05,数据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证实,内镜治疗用于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治疗中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恢复时间。 2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消化道早癌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内镜诊疗,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癌的临床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实际上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基础上重视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一种方法,这种手术方式主要涵盖吸引切除法及其非吸引切除法。吸引切除法主要有套扎器法、透明帽法;非吸引切除法涵盖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及其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内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

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②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③器械购置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④其他器械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4)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包括: ①内镜检查用品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②辅助器械除内镜器械外,尚须有:吸引器、玻片、标本固定瓶、喷洒管、

消化内镜技术

我院消化内镜技术开启新篇章 我院内科消化内镜室团队于20XX年X月25日成功独立开展一例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结肠息肉,该技术成功实施属我县首例。同时已试开展无痛胃肠镜,消化道异物取出以及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止血的治疗。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指于病灶(如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食管、胃、结肠早期癌等)的粘膜下层内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切取大块粘膜组织的 技术方法。其优点是不用开刀手术,在内镜下即可将病灶切除,EMR技术在对胃肠损伤最小的情况下增加病灶切除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根治的目的,联合无痛胃肠镜技术,治疗过程中病人无痛苦、风险小,手术过程最短十几分钟即可完成,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无脏器功能损害等特点。 病例简介:患者男,53岁,1月前在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约20cm发现1可见一直径约1.0*1.5(cm)Ⅰp型息肉,表面充血,有分叶。于7-25成功实施EMR术,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住院观察3日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予痊愈出院。 进入21世纪,我国在消化内镜领域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ERCP、EUS、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方面发展迅速。在早期胃肠道肿瘤治疗,胆道疾病,胰腺疾病治疗,自然腔

道内镜外科手术(NOTS)及相关配套设施发展上面研究成果显著。其实以上技术离我们并不远,放眼到基层,大约七八年前,市级医院也才刚开始起步开展内镜下治疗,到现在已能成熟开展ERCP、ESD、STER、POEM等先进的内镜下治疗技术。我院EMR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进入新的篇章。 套用李院士的一句话,消化内镜的未来——内镜无界,“无孔不入,无孔造孔也入”是消化内镜医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消化内镜新进展

消化内镜是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胆道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等多种内镜的总称,电子内镜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并且很容易与电脑联结,可以对获得的图象进行处理、保存和打印,并能对图象进行实时放大,对轻微病变也能很清晰的显示,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与漏诊,特别有利于早期肿瘤的识别与诊断;随着计算机、光电子及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又发展出了胶囊内镜,电子内镜的性能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电子内镜有很好的操纵性及可靠性,有利于开展内镜下的各种治疗。目前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已经从单纯检查、活检取材达到了对全胃肠道的观察及深层甚至邻近器官探查活检、对胃肠功能检测、胰胆管造影等。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最大进展在于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日益提高与不断扩大。目前临床上具体开展的内镜治疗有: 1.消化道息肉(食管、胃、小肠、大肠)高频电凝电切术或射频治疗术在内镜检查找到病灶后,通过内镜上的孔道,将圈套器或射频治疗电极送到病变处进行治疗,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效高、愈合快、毋须住院等特点。 2.消化道(食管、胃、小肠、大肠)急诊止血术(注射、电凝、夹子);内镜治疗已经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溃疡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中有止血夹钳夹术、注射治疗和热凝固治疗等。 3.食道狭窄(良性、癌性)气囊、探条扩张术及置支架术采用探条扩张器扩张后置支架的技术,治疗食道贲门狭窄患者,使他们恢复了进食,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 4.食管贲门失迟缓症内镜气囊或探条扩张术。 5.内镜下食管、胃、结肠漏(瘘)拴堵术。 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得到肯定,套扎治疗术明显优于硬化治疗,正在成为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首选方法,使曲张的静脉机化,消退,防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的再出血,而组织粘合剂更适用于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7.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利用各种类型异物钳,通过内镜孔道,将异物抓住,并取出,内镜中心已经成功取出的异物有鱼刺、骨头、硬币、钱币、戒指、项链、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 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2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热探头、高频电、激光、微波、注射疗法和止血夹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较困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消化内镜诊疗质控措施 一、诊断性内镜质控 在严格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技术操作规程、规章的基础上实行全员全程质量控制: 1、临床医生要规范填写内镜检查申请单,申请单必须写明病史、体检、与化验 结果、申请检查的目的与要求,及病人有关的资料如EKG、B超等。 2、内镜室在接受申请时,必须按"医护常规"要求审查该项目检查是否具有禁忌 证,从源头上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 3、内镜检查"告知":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 4、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作局部或静脉麻醉时,麻醉前应询问有否药物过敏 史,静脉麻醉须由麻醉医师进行,且须在有监护设备情况下进行;术者在检查前 须核对患者的姓名,了解检查目的,阅读有关化验及其它影像资料,必要时可再 次询问病情;每一检查台必须配备一名护士,检查前确保各种设备、器械性能良 好。 5、检查过程中的质控要点:插入内镜后,必须先环扫整个检查区域,对每个解 剖位置应确认无疑,不要遗漏检查部位;对病变区域应进行重点检查,注意粘膜 隆起性和凹陷性的病变,及黏膜色泽的改变,并对可疑病变处做活组织检查;检 查时护士应在旁协助操作,并观察病人情况的变化。 6、操作结束后注意事项: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检查结果,交代医疗上注意事项, 静脉麻醉者应留观至清醒为止;术者应亲自过问病理检查结果,以便修正最初的 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查,或作其它检查,直至明确诊断为止,实行首检负责 制。

7、内镜及附件按规范2004版清洗消毒。 二、治疗性内镜质控 1、通过内镜作止血、息肉摘除或安放支架等手术称为治疗性内镜,又称内镜下介入治疗。 2、治疗性内镜要实行术前讨论:除急诊内镜外,内镜下的介入治疗均须按外科手术要求,由科主任(或负责人)组织术前讨论。讨论前要详询病史、体查、诊疗目的及要求、有关化验检查或影像检查资料,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讨论的主要内容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介入治疗方式、风险及疗效估计、手术人员的组成等。对重大、疑难手术须制定预手术方案。 3、治疗内镜术前告知制度:签署内镜诊疗知情同意书。要特别告知内镜治疗的必要性、治疗的方案、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医务人员为防止发生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等。医务人员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与疑虑应耐心解释,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后方可进行内镜介入治疗手术。 4、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一)必要时备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机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二)检查治疗器械、设备是否俱全,性能是否良好。 (三)新开展的项目需按有关规定报批后方可开展。 5、术中质量控制 (一)明确主要手术者与助手(1~2名)的分工与职责,互相配合,各尽其职。

消化科近10年新业务新技术

消化科近10年来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 1.肝纤维化系列测定 2.肝脏占位穿刺诊断 3.肝囊肿穿刺抽液注药 4.肝癌.肝脓肿.肝囊肿穿刺及置管术 5.肝纤维程度肝实质硬度测定 6.肝硬化瞬时弹力纤维测定仪,更好多角度对肝硬化患者病情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 7.肝囊肿硬化治疗 8.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治疗更加规范,死亡率明显降低 9.重症胰腺炎腹腔脓肿形成穿刺引流 10.碳13幽门螺杆菌检测 11.碳13胃固体排空试验 12.碳13呼气试验 13.碳13胰腺.肝脏功能检测 14.氢呼气试验检测(1.小肠细菌过增长。2.乳糖酶缺乏症。3.肠道通过时间。4.蔗糖吸收障碍。5.果糖吸收障碍。6.乳糖不耐受。7.蔗糖不耐受。8.果糖不耐受。9.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 15.24小时动态胃酸监测 16.24小时动态胃酸导管 17.肛门直肠测压 18.便秘和腹泻的生物反馈治疗 19. PICC 导管置入术 20.洗肠术 21.肠内灌注用药治疗 22.螺旋形小肠营养管置入 23.肠内营养的规范治疗. 24.肠内营养管及小肠营养管.营养泵的应用 25.百特泵的使用 26.简易胃排空试验(GE) 27.全胃肠通过时间监测(GITT) 28.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29.食管测压 30.湿性敷料临床应用(静脉炎.压疮的治疗) 31.与相关科室联合:1.与肾内科联合行重症胰腺炎的血液滤过治疗 2.与肾内科联合行急性中毒昏迷患者的肾透析 3.与内镜中心联合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加套扎治疗,胃肠息肉的切除, ERCP术 4.与介入科联合行TACE,PTCD治疗 消化科 2011.1.10

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课稿

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2009级研究生蒋海兵学号200922024016 摘要: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在近20年中有很大进展,不仅是消化内科专业日常不可缺少的诊疗工具,也引起了外科手术领域中的革命性变化。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及应用,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创伤小、费用低、效果好等特点,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逐步取代一些剖腹的外科手术,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医生和患者的肯定。 Abstrac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last 20 year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not only to digest the daily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ut also caused surgery in the field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Because the conduct and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digestiv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invasive small, trauma, low cost, good effect etc., so that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many diseases, "minimally invasive" and gradually replace some abdominal surgery, so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doctors and patients affirmed. 关键词:消化内镜进展临床应用 自1958年首次描述内镜在胃肠成像领域的应用,消化内镜逐渐成为了诊断的工具。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应用光纤内镜,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这一诊治手段已成为消化领域中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近十年来,在诊断及治疗领域中消化内镜专业有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对提高消化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内镜、放大内镜以及胶囊内镜等技术的问世,使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不断完善,胃肠道的检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此,现对消化内镜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做如下的综述。 1、临床应用及进展 1.1 内镜 1805年德国医生Bozzini最早提出了关于内镜的设想, 1958年由Hirschowitz等首次描述,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到今天内镜系统已经充分完善,并且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之一。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并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一些传统思维。通过内镜真正意义上实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仅是近30~40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内镜是一种诊断工具,应用内镜的主要目的是在镜下观察局部管腔黏膜和结构、了解局部器官变化进行肉眼镜下诊断,必要时钳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相对于超声、X线造影拍片、CT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内镜是一种介入性过程,具有一定的痛苦,然而它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在内镜观察同时可以取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做出定性诊断的优势, 尤其是早期癌病变的发现和确定,这是目前常规影像诊断学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境界。作为单一诊断用途的内镜, 一种无创无痛苦性新型“无绳内镜”—胶囊内镜,在20世纪末期开始在临床试用。无绳胶囊内镜不仅能够无痛苦地检查全小肠,更重要的是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小肠内镜图像。特别适合儿童、年老体弱及不愿意接受常规内镜检查患者胃肠道疾病的诊断。由于国内胶囊内镜检查起步较晚,所以关于诊断准确率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多。 随着内镜及其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完善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传统内镜已经不

消化内镜诊疗示范标准规定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

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治进展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治进展 宋瑛 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地址:西安市西五路161号 邮编:710003;通讯作者:songying688@https://www.doczj.com/doc/2816371305.html,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道急症之一,出血早期病死率高达30%(1),再发出血率高达47%-74%(2),因此如何预防首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降低再出血率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该病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一、尽早诊断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溃疡、异位静脉曲张、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肝性胃肠功能衰竭(3)。内镜检查是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其出血诊断的金标准。急诊胃镜可以提高出血病因检出率、控制首次出血及降低再出血发生,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诊治手段。但有关急诊胃镜最佳诊治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国内目前通常主张在出血后24~48 h内行胃镜检查以判断出血部位和性质;也有报道提出急诊胃镜检查越早越好;Hsu等(4)提出,延迟的胃镜检查(>15 h)是急性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Gross等(5)指出,急诊胃镜时机的选择从入院后3-24 h不等;最新美国指南提出(6),对于可疑急性静脉曲张出血者,应在12 h内行紧急胃镜检查,并及时予以内镜止血治疗。由此可以看出急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在出血早期,在生命体征控制稳定的前提下,及时行胃镜诊治。 二、重视预防

治疗目标是预防首次出血(一级预防)、控制活动性出血和预 防再出血(二级预防)以降低病死率(7)。 1.药物预防 对于防止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和预防再出血,目前较推崇且有肯定效果的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奈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等,通过阻滞β1受体,降低心输出量以及通过阻滞β2受体来收缩内脏血管,降低内脏血流来降低门脉血流。是目前公认在预防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及再出血方面唯一有肯定疗效 的药物。美国肝病学会(AASLD)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作为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一线用药(8)。因受年龄、体重、β受体多态性以及肝脏损伤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剂量应个体化,经验用药是基础心率较治疗前减慢25%(但不得低于55次/min)。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突然停药会出现“反跳出血”,因此应终身服药。 长效硝酸酯类如单硝酸异山梨醇单用疗效不肯定,可考虑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合用。 2.介入预防 (1)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 由Stiegmann等在1986年首先提出。内镜下皮圈套扎止血治疗(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是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所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24 h,被套扎的食管黏膜及黏膜下层缺血坏死,3-7d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存活的及坏死的组织产生分界,肉芽组织出现。14-21d黏膜及黏膜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30年题库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30年 过去30年,技术飞速发展 30年来,消化内镜的发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消化内镜及其手术器械的更新促进了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诊断内镜“多样化”、治疗适应证“扩大化”是当前消化内镜的发展趋势。 1 电子内镜为新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消化内镜技术肇始于1868年,当时德国人库斯穆尔(Kussmaul)受江湖艺人吞剑表演的启示,研制出金属管状式胃镜。历经硬式内镜、半可屈式内镜、纤维内镜(软式镜)三个发展阶段后,消化内镜技术在30年前迎来了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1983年,美国一家公司应用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内镜光导纤维导像术,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电子内镜的成像原理与传统内镜截然不同,其通过安装在内镜顶端微型摄像机的CCD,使光信号转变为电信

号,经视频系统处理后转换为监视器上的图像。因此,电子内镜显像失真性小、清晰度高,为诊断和治疗创造良好条件,也为此后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消化内镜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 超声内镜成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 为克服超声波本身对骨性及气体界面不易通过的特性,弥补体表探测时出现盲区及内镜检查的局限性,内镜、超声探测仪联合装置——超声内镜(EUS)登上历史舞台。 1980年,美国马格诺(Magno)和格林(Green)最先使用内镜与超声结合的电子线型超声胃镜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随着超声探头的微型化,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变成现实。30年的迅速发展已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内镜诊断技术,使内镜医师的视野超越肉眼限制、拓展到表层组织以下。 目前,超声胃镜、超声肠镜及腹腔镜下超声系统已成功用于临床,尤其是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术(FNA)等技术可以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对肿瘤TNM分期、黏膜下肿瘤以及胆胰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极大提高了消化系肿瘤诊断率。 近年,EUS在内镜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提高,EUS引导的引流术、腹腔神经节阻滞、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术和顺行胆胰管手术等技术蓬勃发展。 3 ERCP将诊断和治疗融为一体 1968年梅克恩(Mecune)等首次在《外科学年鉴》(Ann Surg)报道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1973年卡瓦(Kawai)等率先报道采用推式刀进行括约肌切开,1974年克拉森(Classen)和德姆林(Demling)应用拉式弓形刀成功进行乳头切开,这标志着治疗性ERCP 技术的诞生。 经过不断发展,ERCP已成为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近30年来,ERCP相关新器械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目前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经内镜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上传

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 一、胃镜诊疗技术 (一)胃镜下食管粘膜剥离术 (二)胃镜下胃粘膜剥离术 二、结肠镜诊疗技术 结肠镜下结肠粘膜剥离术 三、十二指肠镜诊疗技术 (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三)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 (四)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五)内镜下壶腹气囊成型术 (六)内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 (七)内镜下胰管结石取石术 (八)内镜下胆管结石机械碎石术 (九)内镜下胆管结石激光碎石术 (十)内镜下胆管结石液电碎石术 (十一)内镜下胆管扩张术 (十二)内镜下胰管扩张术 (十三)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 (十四)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 (十五)内镜下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十六)内镜下副乳头支架植入术 (十七)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十八)内镜下胆管内超声检查术 (十九)内镜下胰管内超声检查术 (二十)内镜下胆管射频消融术 (二^一)内镜下胰管射频消融术 (二十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切除术(二十三)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 (二十四)胆管镜下光动力或氩气治疗术 (二十五)胆管镜下电切治疗术 四、超声内镜诊疗技术 (一)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 (二)超声内镜下放射粒子植入术 (三)超声内镜下肿瘤标记术 (四)超声内镜下放射免疫治疗术 (五)超声内镜下肿瘤注射治疗术 (六)超声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七)超声内镜下血管栓塞术 (八)超声内镜下假性囊肿引流术 (九)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十)超声内镜下胰管穿刺引流术 (^一)超声内镜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十二)超声内镜下光动力治疗术 (十三)超声内镜辅助胰胆管造影术 五、经口经隧道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一)经口经隧道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断术(二)经口经隧道内镜下间质瘤摘除术十、小肠镜诊疗技术 小肠镜下治疗术

“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学习笔记

“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学习笔记 华人消化内镜论坛第二十八期—2017.02.28 19:30-21:30,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范志宁主任、王翔主任做客华人消化内镜论坛QQ群,就“治疗内镜前沿技术”进行授课及回答全国网友提问,子敬(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潘新智)记录下部分内容摘要分享如下:华人消化内镜论坛吴梓雷主任:今晚我们有幸请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范志宁主任、王翔主任,很感谢范主任,让我们梦想成真请到了国内外知名教授,热烈欢迎两位教授在百忙的工作中,不辞辛苦来给我们授课。下面把时间交给主持嘉宾王翔主任。主持嘉宾王翔主任:大家晚上好,今晚很荣幸来到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感谢吴梓雷主任的邀请,华人消化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以下是范志宁主任的简介:今晚范志宁主任给我们带来的是“治疗内镜前沿技术”。欢迎范主任。范志宁主任:各位在线的同道,大家晚上好,感谢感谢吴梓雷主任的邀请,今晚授课内容是“治疗内镜前沿技术”。希望通过交流能对大家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治疗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内而外,粘膜层-EMR,粘膜下层-ESD,固有肌层-POEM,全层-EFR。二、NOTES(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1、我院已完成8例经阴道宫外孕输卵管切除术(国内率先开展)。2、经肛门途径-结肠切除中的应

用。3、经食管途径-动物研究。4、内镜保胆术-经口内镜下胆囊引流:1)透壁途径,对于95%以上不适合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有效,但不适用于萎缩性胆囊炎或充盈性结石。2)经乳头途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率高达90%,有利于经皮胆囊造口术引流管的拔除。5、内镜保胆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三、EFR(内镜全层切除术):1、适应证:起源于固有肌层凸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 化道良性肿瘤及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间质瘤。2、相对适应症:1)EMR或ESD手术后复发,有瘢痕形成者。2)肿瘤位于粘膜肌层或肌层,粘膜下挖除苦恼者。四、STER(内镜经粘膜下层隧道肿瘤切除术):1、适应症: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胃SMT,直径小于3.5cm,一般贲门部、胃体小弯侧和胃窦大弯侧的SMT是最佳适应症;而胃底、胃体大弯侧以及胃窦小弯侧的SMT不宜采用STER的方法进行切除,建议采用ESE或EFR方法切除。2、胃肠镜检查发现SMT诊治流程:1)CT、EUS明确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2)直径小于1cm,随访;食管及贲门直径大于5cm,基他部位直径大于3.5cm,其他治疗。3)食管及贲门直径1-5cm,其他部位(胃体及胃底近贲门部、胃体小弯侧和胃窦大弯侧、直肠)直径1-3.5cm,如无高危因素,适合STER。 五、POEM(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已广泛应用于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治疗。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病灶互相不融合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的食管周径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二、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轻度直径小于3mm,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 血管直径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不超过食管中下段中度 重试血管直径大于6 mm,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

三、慢性胃炎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 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 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 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 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期 S1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A2H1H2S1S2

消化内镜治疗的优势

消化内镜治疗的优势 现在得消化道疾病的人特别多,消化道疾病治疗也特别的先进,可以通过消化内镜的治疗,就能对自己的消化道一目了然,所以在治疗方面,通过消化道内镜治疗,现在比较有优势,那么消化道内镜治疗的优势具体有哪些?就来看看下面详细解答。 消化道疾病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此重点给大家谈谈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消化道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排在前十名的是: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乳腺癌、胰腺癌、淋巴癌、膀胱癌和甲状腺癌。其中消化道肿瘤就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接近一半。因此,在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众所周知,肿瘤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消化道肿瘤亦如此。尽管近年来各种诊疗技术不断涌现,但消化内镜检查依然是各种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通过定期严格的消化内镜检查,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癌前

病变,并可以在内镜下完整切除,获得治愈。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早癌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更具微创优势。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对胃肠镜检查存在许多误区:有人觉得自己年轻,不会有啥问题,没必要做;有人觉得工作忙, 没时间;有人觉得症状不重,能挺就挺;有人觉得去医院看病麻烦,自己吃点药就行;有人觉得胃肠镜检查难受,害怕不敢去……结 果延误了肿瘤早期诊断的最佳时机。难怪许多患者后悔不已:要知道,当初早就做胃镜检查了! 在消化道早癌诊断、内镜微创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擅长消化道早癌即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功能成像内镜研发构想,并率先开展包括切伦科夫冷光成像技术等在内的多种内镜功能成像技术诊断 早期胃癌的探索性研究;擅长消化道早癌(即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内镜下切除,包括EMR、EPMR、MBM、ESD、ESTD、 隧道技术等,改进和研发了内镜早癌切除方法和新的手术器械。ERCP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居国内先进水平,在肝门部 胆管癌的内镜治疗方面,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一步到位的复杂的肝门部胆管癌内镜引流新方法,发明了内镜下胆道内外引流切换装置,大大提高了此类患者内镜引流手术的疗效,简化了操作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