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把一件事情、一种情绪表达清楚可能着墨很多,对于一个高中生应该说是较为容易的,但是若想“言少而意全”却不那么容易了。

诗歌便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用很精简的几句话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以前曾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告诉了大家鉴赏诗歌的方法,还有人记得吗?

幻灯:音乐、绘画、建筑;内容;主题;其他

那么,作为欣赏者的我们该从何入手去了解,把握主题,领会其情感

幻灯:意象、意境

何为意象?什么又是意境呢?

1、意象:“意中之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2、意境: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通过语言刻画一个个典型意象、以及意境,我们就可以进入诗歌,用心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了吗?

回忆一下曾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通读一遍整体感觉如何?有哪些意象?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只为写树而写树吗?象征含义为何?……

通过复习《致橡树》,我们知道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就是抓住了意象、意境来帮助大家进入诗人的思想领域与其产生共鸣的,而且还知道了一首诗可能有很多意象,但总有一两个是核心,是比较重要的,其他则是陪衬,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至于这幅画是怎样的?——它不像实在的影视作品、清晰的摄影照片,我们只可看;诗歌通过文字所表现的意象、意境却可加以自身的创造,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各异,自然感受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随其成长而有不同的领悟。这便是所谓“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当然,也不是毫无边际的胡乱揣摩,只要围绕其核心即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刚刚我们复习了《致橡树》,下面检验一下你掌握的情况,先来点简单的,咱们循序渐进。

幻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幻灯:《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就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个环节——把握其主题、情感,即意境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诗,戴望舒的《雨巷》,注音、朗读。如果说刚刚时牛刀小试,那么下一

节课就是庖丁解牛,要动真格的了,细细分析。

幻灯:预习《雨巷》注音、朗诵

上课、起立、问好、请坐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鉴赏诗歌中重要一个环节——把握其主题、情感,即意境的方法,还有人记得是什么吗?

幻灯:意象、意境。

好!这一节课我就带领大家运用这一方法来学习《雨巷》。

首先,由我来朗诵一遍,各位同学可以闭上眼睛,用耳去听,用心去想,然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幻灯:《雨巷》戴望舒

幻灯:《雨巷》图片

让人哀怨、难受的诗也美吗?——对!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的有时更具魅力。

好了,刚才大家说了一些初步的整体感受,至于是否较为贴切,等我们学完之后,你们自己去判断。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20页。放开声音,自己去朗诵一遍。要求第一遍熟悉诗歌;第二遍边读边画出意象。

幻灯:朗诵要求。

时间到,请坐好!请看幻灯,显示了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幻灯:彳亍:chi (四声)chu 小步,走走停停。

颓圮:tuipi 被毁,倒塌。

意象:油纸伞、雨巷、我、篱墙、雨、姑娘

诗中描写了许多意象,在这些意象中留给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哪两个?

幻灯:我姑娘

很准确!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诗中是怎么样描写这些意象的。首先看较为重要的两个。

幻灯: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愁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太息的眼光

描写姑娘的词语中有一个是“丁香一样的……”,何为丁香?丁香花有谁见过吗?谁了解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幻灯:展示“丁香”图片两张

丁香,在夏季盛开,多为淡紫、粉、白色,貌不惊人,容易凋谢,然而却可以散发淡雅的花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曾有过这样的佳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结就是指丁香的花蕾,多象征美丽,高洁,愁怨,是较为传统的表现方法。

现在,大家对丁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回过头再来看看在《雨巷》这首诗中用“丁香”来形容的“姑娘”作者虽然没有细致刻画她的容貌,但是她的形象,特点是不是较为

清晰了?

好,结合诗中的描写,我想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不自觉地显现除了一个你所期盼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请你试着说说她的样子、特点。

教师总结:我心中的她应该是飘逸而高雅,文静而内向,忧郁而又不失沉稳,哀婉而又不绝望,会给我一个友善、含蓄的微笑……

我想每个人的期盼都不尽相同,但一定是很唯美的,那么请记住她。然后,我们再回顾一下刚刚咱们一起找出的其他意象。既然“我”“姑娘”是较为主要的意象,那么其他无疑是“陪衬”。它们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

幻灯:油纸伞:淡雅的色彩、图案

雨巷:悠长冷清青砖灰瓦的巷子只有雨水的嘀哒声篱墙:因年久而有的损伤,脱落的墙灰

各个意象各自独立,却又使我们觉得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那么这种关系,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全诗)……

当组合之后,整体感知,各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便形成了意境。自己仿佛成为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这样一感受,可否抓住了共同的东西

幻灯:意境

问题1及答案:低沉、忧愁、哀怨、寂寥

我们分析之后的这个结论和第一次的那个初步的整体感受相差无几,可见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分析汇合到了同一点,应当确认它是正确的。

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全诗的主要感情基调,然而在画面流动过程中,随着变化,“我”的心情是否也略有不同呢?为什么?

幻灯:随着变化,“我”的心情也有不同

漫步之初,寂寞,彷徨,有希望,然而这美好的希望却“走尽这雨巷”,在“雨中消散”,倏忽即逝,只留下孤单的一人,继续彷徨在悠长的雨巷和那越来越渺茫的梦一般的飘然而逝的姑娘。

彷徨惆怅——希望——失望——彷徨惆怅——希望

好!回忆一下,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意象特点,共同的感情基调及细微变化,那么请你认真思考,深入挖掘它的意境是什么?

幻灯:“雨巷”喻示寂寥、空虚、沉闷毫无生机的内心世界

“姑娘”喻示与自己灵犀相同,美丽、高洁、忧郁哀婉的情侣

“我”在孤独中追寻醉人的爱情,却如梦般缥缈,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表面言情的《雨巷》,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它的意境呢?

幻灯:“雨巷”喻示阴冷、黑暗、压抑生活

“姑娘”喻示美好的一切

“我”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与失落中体验这更痛苦更无奈的煎熬。

好!至此,我们可以说比较准确的理解了《雨巷》,感受到了它所表达的意境。我们就是通过意象、意境得出了这些结论,可见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只要大家多加练习,我们就可以在感受诗歌外在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在刚刚上课的时候我朗诵了一遍,那么在学完之后,大家对它都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朗诵起来应该更有感情,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

幻灯:背诵《雨巷》

幻灯:下课

阅读指导课-《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阅读指导课:《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五首现代诗歌,为了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了解,我从现代诗歌的特点着手,让学生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借助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的丰富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了解诗歌,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韵,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现代诗歌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2、提高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法: 举例法 学法: 搜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现代诗歌的特点,写摘记,每人搜集三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一本现代诗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诗文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的千古名诗我们耳熟能详。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 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是诗人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的。代表人物有贺敬之、郭小川、艾青、席慕容、闻一多、海子等人。 今天我们就以前学过的《乡愁》这首诗为例,和大家一起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 (视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 (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巢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除了古代诗词,小学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学习,相对于从小就背诵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诗歌课上结束了,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兴趣,就提议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写诗。结果全班就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在布置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认为自己是绝对不会写诗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台湾老师写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一节作文课——有一回上作文课,我出了一个题目:教室里的诗。全班同学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老师,教室里的诗在哪里呀?”班长问。 “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听得见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闻得出来的;在大家的脑袋瓜里,想像得出来的。”我回答。 “老师,你说得太抽象啦!”班长搔着头说,“能不能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没问题!”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绍下面这首诗,它是儿童诗创作比赛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来念念看。” 《粉笔》老师是地球,粉笔是火箭,“唧”!从“地球”发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颗“打瞌睡”的“星星”了。念完了《粉笔》这首诗,全班的同学都捧腹不已。觉得这首作品,想像力实在顶呱呱,内容十分风趣,比喻非常贴切,难怪会得奖。“老师,粉笔能写成这么好玩的诗,那么,板擦儿也能写成诗吗?”有个同学接着发问。“当然可以。”

我理直气壮的说,“大家继续来看下面这首作品。”《板擦儿》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念完了《板擦儿》这首诗,全班又哄堂大笑了。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帮板擦儿拍灰,竟然可以联想成“打屁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上下课听见的铃声,也可以写出好诗吗?”有个女同学问。“也可以。”我又举了一首小学生的作品《铃声》,让大家一起共赏——《铃声》下课的铃声,像一块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到外面。上课的铃声,像一条鞭子,把我们赶进教室。这首诗,分成前后两小节,前面写下课,后面写上课;一个比喻成磁铁,一个比喻成鞭子,两者对比起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节小学课堂,让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诗歌,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好玩的东西。于是我找出了几首非常浅显又很有趣的小诗,又找了几首很著名的现代诗歌,于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阅读课的时候,我把这些诗读给学生听,班上好一些的同学立刻说,原来这么简单都可以算一首诗啊,那我也会写;原来诗歌是这么优美;原来诗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远悠长。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反而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那些优美的诗句不用讲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赏反复阅读。在以后的摘抄和周记中,就陆陆续续多了好多现代诗歌的摘抄和一些简单的练笔仿写,有的同学还似模似样的写出了好几首小诗。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课外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一定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更好的效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教学案

第2讲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现代诗歌阅读成为高考的新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又是重中之重。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现代诗歌这两类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因此,一轮复习中,要在答题方向和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 考法1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把握意象的内涵,鉴赏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对现代诗歌而言,如何把握意象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熟知类题通法 解答意象鉴赏题“3环节” 1.抓关键词语 对现代诗歌内涵的理解,需要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反复揣摩,弄清表层意思。 2.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内涵。 3.关注思考层次 现代诗歌意象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表层属性+深层内涵。作答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思维模式。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 郑敏 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见声音 像我听见树的声音 当它悲伤,当它忧郁 当它鼓舞,当它多情时的一切声音 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 你走过它,也应当像 走过一个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 你听不见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吗 当春天来到时 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

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 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 像我从树的姿态里 所感受到的那样深 无论自哪一个思想里醒来 我的眼睛遇见它 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 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 在它的注视下细水慢慢流去 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 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 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 【注】选自诗人诗集《金黄的稻束》,本诗集所收诗歌写于1942—1947年。 “树”这个意象有何含义?(4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 题干中有“意象”“含义”等字样,是考查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树”既是诗歌的题目,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第二步:依环节,找对应 [答案] “树”是自然物象,但郑敏通过内心所感受到的是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四下短诗三首教学反思

《9.短诗三首》教学反思 《短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第一课,这一课由冰心的三首小诗组成,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母爱的赞扬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扬。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歌曲导入,走进诗歌 在上课时,我让同学们一起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完之后让同学们回忆与妈妈相处的情景,由母爱导入诗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在评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特别是对《繁星一五九》中两个“风雨”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风雨与困难理解诗句,并在体会中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以歌曲导入,形式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以往遇到诗歌课都是老师讲解诗歌,这次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发挥想象力,并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件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诗歌意思,在阅读中品味作者对母爱的赞扬之情。 三、不足之处 (一)一部分学困生学习这三首诗歌比较费劲,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二)只在朗读品味上下了功夫,没有在写作上下功夫,没有进行仿写和写作技巧的训练。 四、改进措施 针对学困生学习诗歌费劲的问题,我下次准备上课时,先让他们说说平时感受到的母爱事件都有哪些,让他们联系生活品味诗歌,应该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思。 针对写作技巧没有训练的问题,我下次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内容,还会在写作技巧上引领学生学习这种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大胆想象,并下笔自己来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长春版202012051117

《也许》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县,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探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睡”字面而来。所以,这“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亡而下,—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美好的环境。在第—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青蛙号叫,蝙蝠夜飞。这都是诗人想象之词。但这—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闪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映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儿童诗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儿童诗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面对儿童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一直都非常重视,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 一、儿童诗教学的不足 中国是诗的国度,儿童时期是诗一样的年华。把握好儿童诗教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不过,我们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 有一些老师,不理解教材选编儿童诗的目的。低年级教材中编入儿童诗,主要是为了巩固汉语拼音,为了识字,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作细致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损伤了儿童诗的情感性。不光要求背诵,还要默写。还有不少老师把小学生的儿童诗模仿说话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忽视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儿童诗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二)不受重视,学习流于形式 儿童诗语言活泼,视角独特,富有童心童趣。儿童诗生动的文学性和现代语言更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但是,老师在教学中,却往往不重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相比阅读教学来讲,放在次要的位置。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诗歌的形象、境界与韵味,则往往被忽略。 (三)积累太少,学生收获甚微 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较少是令老师们苦恼的一个问题,教材中的儿童诗凤毛麟角,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了一篇就没有了,而有很多地方教学设备不足,没有大屏幕,老师没办法帮学生积累更多的儿童诗。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学反思(2篇)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学反思(2篇)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强化学法指导,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更为广阔的语文背景下进行自我学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再引导学生阅读导读话题,把握学习任务,从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策略,接着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学习课文,注重学习策略的内化、迁移和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第二,遵循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这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教学依据这两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在大脑中建构出一定的意象画面,《秋晚的江上》中“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里各种有趣的行动景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简练,节奏感强,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易于朗诵,朗诵可以提高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形式,并逐渐把诗歌的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优美的诗篇。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者经过反复诵读,便能理解诗歌的含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进而体会出诗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2、利用插图,自我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能准确的呈现出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画面里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满园春天的景色,显得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坏了这满园的美景,才久久不开门,但这美丽的景色怎么能阻止客人去欣赏呢,看!一枝红杏就伸出了墙外。利用文中的插图把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出诗歌的魅力。 3、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对于一首诗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都会在诗中多多少少的展现出来,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与诗人显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时代以及写作背景,显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更谈不上理解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诗歌的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的绝笔同时又是一份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觉得今生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并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王师北定中原日”告诉于他,作者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教师通过对诗歌作者、背景、及题材的介绍,对诗歌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课后作业 一、看词语,写拼音。 芦苇()霸占() 二、精挑细选。 1.装妆: ()扮假() 2.峰锋:山()()利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眨眼,比喻很短的时间。() 2.鸟或蜂、蚁等的窝。()

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九年级选修)

现代诗歌阅读(一) [方法索引] 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 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 [分步解析] 1、感知主题: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 3、体味意境: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云南玉溪聂耳小学李惠兰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强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古诗素养,让小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小学生在高尚情操的陶冶下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注重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深切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与意境美,享受徜徉古典文化中的无穷乐趣,让他们领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文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具体的教学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过目即忘。写东西,不能不经思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马虎的风气是常有的,学生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应该由教师负责,教师没有用科学有效

的办法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学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此外,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读古诗千万不能马虎,要认真,要持之以恒积累,有了认真读和积累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精,悟得深。 二、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定准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每堂课“教与学”要有目标,有任务,注重学法指导,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方向。然而,采取: 1、诵读法,就是把诗中所贮存着的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情感通过读来表现,再现诗作的神韵,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我们诵读时脑海中应再现慈母缝衣的情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着衣服的母亲,没有言语,没有眼泪,却有母伟大的母爱流溢出来。这情,这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常常拨动我们的心弦。这时再来读诗,情意自然出来了。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6.22《现代诗歌两首》教案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6.22《现代诗歌两首》教案北京课改 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不甚()隔着()闲游() 灯笼()恋爱()枯树()残霞() 2、选词填空。 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___了,好象___着无数的街灯。 (点闪见现燃亮明)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缥缈: ②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珍奇: ③定然是不甚宽广 不甚: ④定然在天街闲游 闲游: ⑤教我如何不想她 如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天上的街市》作者________,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古代社会研究》等。 ②《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______,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_______,著有《瓦釜集》、《扬鞭集》等。 5、《天上的街市》中诗人仰望星空想到了什么? 6、《教我如何不想她》中诗人把什么关系比作“我”和情人的关系? 〖点击思维〗 1、注意“缈”不要读为“miáo”;“隔”不要读成了“gē”;“笼”不要读作“lóng”。 2、结合诗中的意境,展开联想相像,辨析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3、要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如“珍奇”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不甚”结合句意可推测为“不很”的意思。 4、你知道吗?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刘半农1920年8月6日在伦敦创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在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题名是《情歌》。当时,在欧洲留学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为之谱曲,歌曲广为流传。 5、6题要在整体感知两首诗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独特的构思。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联想 街灯――明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

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现代诗歌的语文教学教案 把一件事情、一种情绪表达清楚可能着墨很多,对于一个高中生应该说是较为容易的,但是若想“言少而意全”却不那么容易了。 诗歌便是这样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用很精简的几句话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以前曾经学过一些现代诗歌,告诉了大家鉴赏诗歌的方法,还有人记得吗? 幻灯:音乐、绘画、建筑;内容;主题;其他 那么,作为欣赏者的我们该从何入手去了解,把握主题,领会其情感 幻灯:意象、意境 何为意象?什么又是意境呢? 1、意象:“意中之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2、意境: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通过语言刻画一个个典型意象、以及意境,我们就可以进入诗歌,用心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了吗? 回忆一下曾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通读一遍整体感觉如何?有哪些意象?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只为写树而写树吗?象征含义为何?……

通过复习《致橡树》,我们知道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就是抓住了意象、意境来帮助大家进入诗人的思想领域与其产生共鸣的,而且还知道了一首诗可能有很多意象,但总有一两个是核心,是比较重要的,其他则是陪衬,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至于这幅画是怎样的?——它不像实在的影视作品、清晰的摄影照片,我们只可看;诗歌通过文字所表现的意象、意境却可加以自身的创造,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各异,自然感受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随其成长而有不同的领悟。这便是所谓“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当然,也不是毫无边际的胡乱揣摩,只要围绕其核心即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刚刚我们复习了《致橡树》,下面检验一下你掌握的情况,先来点简单的,咱们循序渐进。 幻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幻灯:《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就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个环节——把握其主题、情感,即意境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诗,戴望舒的《雨巷》,注音、朗读。如果说刚刚时牛刀小试,那么下一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发表时间:2018-02-09T15:35:01.57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2期作者:姚瑞花 [导读] 对学生的未来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出几点体会和建议,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姚瑞花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小学737200 摘要:通过古诗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及语文素养,获得情感以及文化方面的感染和熏陶, 对学生的未来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出几点体会和建议,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以形态为手段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的。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电化教学的直观化、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俗话说:“七分诗三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诵读应该成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学生理解古事内容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内部言语进行理解,把诗文原有的内容转变为具有个性的理解,读准诗意,读出意境美。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古事诵读时,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和情感诠释古诗的内涵。 三、帮助学生掌握古诗创作背景 在小学阶段,每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表达都存在差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背景的不同向读者传递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帮助学生掌握古诗创作的背景,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赠汪伦》这首诗,是李白在汪伦离别之际,汪伦通过歌声送别友人,而李白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切友谊;又例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王维通过美酒、青柳以及朝雨表达了对元二离别的伤感,体现了王维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又例如《独坐敬亭山》这首歌,李白通过“只有”“孤独”等词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通过当时的背景了解,可见李白当时雄心壮志、才华横溢,但是世态炎凉、朝廷黑暗,一身的志向和抱负无从施展, 而长期的辗转飘零让李白饱尝心酸,进而生出孤寂之感。 四、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例如《江雪》中描绘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氛围中,一个老翁在寒冷的江面独钓的画面。因为是诗,它没有许多细小环节的展示,在此,让学生在心中勾勒老人那苍苍的白发,饱经沧桑的脸庞、孤独而专注的神情,眉宇间的忧思,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夜宿山寺》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是诗人想象的结晶,让学生领悟诗人在此运用想象手法是为了突出楼之高。课后,也可以设计一些短小的思维训练题,如以怎样表现“奇、美、性、好、怪”等为内容进行训练,不懈地努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纳学仁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语文,2014,(24)。 [2]陈活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2)。 [3]沈水珠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体味诗词意境与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