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60年变迁.doc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60年变迁.doc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60年变迁

作者:韩提文曹晔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4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60年来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八九十年代的“产教结合”和21世纪以来的“工学结合”等模式,并对不同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旨在更好地了解我国职业教育60年的变迁,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演变

[作者简介]韩提文(1967- ),男,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河北石家庄050091)曹晔(1963- ),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经济研究。(河北秦皇岛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公共项目“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模式与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BZD07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011-0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它是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群体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为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范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人才培养模式既受教育理论的影响,也受办学条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和职业教育理论与观念的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保持了实业教育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尤其突出学校通过建立校办工厂来发展职业教育。如1955年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58年3月薄一波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把半工半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其中。报告原文的阐述是应该根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改革教育制度,有步骤地实施半工半读教育制度。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

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还可以采取一种制度,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中等技术学校更可以搞半工半读”。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对办学形式问题提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

关于“半工半读”的具体实现形式,1957年刘少奇同志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到,半工半读是“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1964年8月1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党内报告会上作了题为《半工半读,亦工亦农》的讲话,指出:“在大中城市,可以由工厂办一些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半工半读,四年或者四年半毕业;也可以由现在的一些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改为半工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还可以把一些停办的中等技术学校改为半工半读的学校。”总的来看,当时的“半工半读”制度主要实施于四类学校:(1)半工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举办这类学校的以工厂企业为最多,学生定期去厂矿参加生产劳动,厂矿和学校对于有关学生的组织管理、生产劳动、教学工作、生活待遇等各负有一定责任,有的还签订了协议书。(2)全日制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改办的半工半读学校。这种学校生产劳动和教学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3)职普渗透的半工半读中学。一般课程以文化课为主,兼学一些技术知识,获得一技之长。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学或就业,不能升学就业的安排上山下乡或支援边疆。(4)在工厂职工中实行半工半读。在工厂职工中每天用一至两小时的生产时间,或每周用两个半天的生产时间,或还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统一组织全厂职工学习,实行半工半读。

在1966年以前,根据中央关于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委、局,新建或在原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普通中学基础上改办了一批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含中师)。这些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个别学校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一、二、三、四年。1968年,按照《关于一九六七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中发[68]94号)等文件精神,对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进行了分配,绝大部分当了工人。

总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教育方针中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教育普遍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这种“半工半读”实现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既使劳动者接受了教育,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既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提高了技术工人的比例。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半工半读”教育形式也出现了“左倾”化,“半工”只是为了改造思想或勤工俭学,工与学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最后甚至导致用生产劳动取代学校教育的局面,使半工半读偏离了“产教结合”思想的初衷。

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