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药典之页·

编者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历时近5年的修订,将于明年正式颁布实施。

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药品监督管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积极探索和改革药品标准形成和淘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药典标准中的应用,支持并保护先进生产工艺,促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断优化、完善和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大幅提高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中国药典》的国际地位,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支撑药品科学监管、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版药典进一步完善收载品种的遴选原则和机制以满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用药的需要;同时,中药标准主导国际发展,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

所有这些新的内容与变化使得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在强调依法治国和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具体任务下,更加令我们期待。在历届《中国药典》颁布之际,《中国药学杂志》均组织专栏和专刊进行宣传,本刊也在近两年来持续关注2015年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进展及新的变化。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颁布实施前夕,为了有效配合新版《中国药典》的出版,使广大药学工作者,尤其是本刊的读者提前了解、体会新版《中国药典》的创新和延续,本刊将开设“药典之页”栏目,并于2015年组织新版《中国药典》(重点号),征集和组织一批有关新版《中国药典》的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文章及时刊出,以飨读者。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崇小萌,胡昌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美国药典》36版中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提高完善《中国药典》2015年版残留溶剂检测方法。方法分别在两国药典色谱条件下对适合顶空分析的52种残留溶剂进行分析,比较两国药典色谱条件的分离性能和互补性。结果《中国药典》条件下52种残留溶剂仅2种无法实现互补分离,而美国药典36版仅注重对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的分析,对其他类残留溶剂的互补分离效果明显较差。结论《中国药典》2010年版色谱条件较美国药典36版更适合残留溶剂分析,《中国药典》2015年版引入中等极性色谱系统,对残留溶剂的控制将更加完善。

关键词:药典;残留溶剂;气相色谱

doi:10.11669/cpj.2014.21.019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94(2014)21-1945-05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Residual Solvents between US Pharmacopoeia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

CHONG Xiao-meng,HU Chang-qin*(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residual solvents between US Pharmacopoeia36edition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edi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residual solvent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METHODS Nonpolar and polar systems were used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and medium polar and polar sys-tems were used in US Pharmacopoeia36.Fifty-two kinds of residual solvents were analyzed by the gas chromatography systems used in US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s respectively.And the resolution and complement of the two systems were compared.RESULTS Only2of 52kinds of solvent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headspace analysi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uld not be seperated.The US Pharmacopoeia focused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es of residual solvents,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classes of residual solvents were not perfect e-nough.CONCLUSION The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are more suitable for residual solvents detection than US Pharmacopoeia.The control of residual solvents would be improved if medium polarity system i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Pharmacopoeia.KEY WORDS:Pharmacopoeia;residual solvent;gas chromatography

作者简介:崇小萌,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抗生素质量分析*通讯作者:胡昌勤,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抗生素质量分析

Tel/Fax:(010)67095308E-mail:hucq@https://www.doczj.com/doc/2814111832.html,

原料药中的杂质分为3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1]。残留溶剂由于对人体的危害,其残留量被要求不能高于安全值。残留溶剂的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国药典均遵循ICH“Q3C残留溶剂指导原则”,对残留溶剂种类及限度进行控制,检测方法也由简单的分光光度法[2]、干燥失重法[3-5]修改为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6-7],并在气相色谱法中,推荐采用2种色谱系统对残留溶剂进行分析。针对残留溶剂的测定已经有专门的综述[8-9]。

比较《中国药典》(Ch.P)和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的残留溶剂控制策略,USP和EP相似,Ch.P与其略有差异。为方便使用者理解国内外药典对残留溶剂控制的异同,笔者对USP36和Ch.P2010残留溶剂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期对Ch.P2010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优劣进行探索研究,为Ch.P2015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完善提供理论和实验数据的支持。

1残留溶剂控制体系的比较

两国药典对残留溶剂鉴别、定量和控制的具体操作步骤概况见图1,2。

USP36在附录<467>残留溶剂中采用分类控制的

图1《美国药典》残留溶剂控制步骤框架图图2《中国药典》残留溶剂控制步骤框架图

策略,将供试品中的未知残留溶剂按第一、二类残留溶剂和第三类残留溶剂分别进行控制。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的控制主要分为3个步骤。步骤A:采用中等极性色谱柱(G43)对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峰分别与第一类残留溶剂对照溶液和第二类残留溶剂对照溶液进行比较,如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峰面积小于对照溶液峰面积,则认为符合规定,如果大于则需进行步骤B的测定。步骤B:采用极性色谱柱(G16)再次对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峰分别与2类残留溶剂对照溶液进行比较,如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峰面积小于对照溶液峰面积,则认为步骤A测定存在某种干扰,样品符合规定,如果大于对照溶液峰面积,则需按步骤C对残留溶剂进行定量分析。即步骤B是对步骤A结果的确认。步骤C:推荐使用步骤A中的G43色谱柱,如果G43色谱柱的分离效果不佳,也可采用步骤B中的G16色谱柱;采用标准加入法对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进行定量。对于第三类残留溶剂,USP36推荐采用干燥失重控制;但对各论中没有干燥失重检查项或者溶剂的限度大于0.5%的品种则需要通过GC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采用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的色谱方法或其他经验证的分析方法;如果供试品中的残留溶剂种类明确,可直接采用步骤C进行定量分析。

Ch.P2010中,利用极性相反的2类色谱柱(非极性:

SPB-1;极性:HP-INNOWAX)的分离互补性,实现对52种残留溶剂的互补分离,并以相对调整保留时间(RART)作为残留溶剂的定性指标,形成鉴别数据库(附录ⅧP残留溶剂测定法中的附表1 4)。具体测定时,分别在互补的色谱系统中分析供试品,计算供试品中残留溶剂峰的RART(参比溶剂:丁酮;用甲烷测定系统死时间),与数据库进行匹配,确定残留溶剂的种类[10];再根据定性结果,选择相应的对照品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可以采用内标法或标准加入法,但二者出现矛盾时认为标准加入法的结果更准确。

进一步分析两国药典残留溶剂控制方法的异同。USP36中采用按第一、二类残留溶剂和第三类残留溶剂分别控制的策略。附录中仅对第一、二类残留溶剂规定了详细的分析方法,对第三类残留溶剂则没有给出系统的鉴别和分析方法(第三类残留溶剂在G43和G16色谱系统中的分离效果未经过验证)。而Ch.P2010附录中的残留溶剂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对52种残留溶剂进行分析,包括了ICH规定的全部的第一、二类残留溶剂和适合进行顶空分析的第三、四类残留溶剂。

为在实验中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并排除未知成分对残留溶剂测定的干扰,USP36和Ch.P2010均采用两个极性不同的色谱系统对检测到的残留溶剂峰进行鉴别。一方面利用不同极性色谱柱的分离互补性,对在一种色谱柱上不能有效分离的溶剂采用互补色谱柱使之达到分离[11-12];另一方面又可避免供试品中的共出峰对残留溶剂测定的干扰[12]。USP36中的互补色谱系统采用中等极性色谱柱(G43)和极性色谱柱(G16);首先采用G43系统进行分析,当无法鉴别或结果超出限度时再采用G16系统进行分析。Ch.P2010中的互补色谱系统采用极性相差较大、具有更好互补作用的非极性色谱系统和极性色谱系统,且没有规定2个色谱系统的使用顺序,实验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第一色谱系统,且也仅当实验者认为可能有某种因素干扰测定结果时,才选择另一色谱系统进行确证[12];当供试品中的分析对象明确时,由于数据库中已经给出不同溶剂的保留值,实验者亦可根据数据库提供的RART值选择适宜的分离系统。

USP36对残留溶剂的定量提供了多种方法。对于未知的第一、二类残留溶剂,首先在2个色谱系统中与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进行比较,如小于相应对照品的峰面积,则认为该溶剂的残留量符合规定,如在2个色谱系统均大于相应对照品的峰面积,再采用标准加入法排除基质干扰,进行准确定量。对于已知的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直接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而对第三、四类溶剂没有提供具体的色谱分析方法,可采用干燥失重法对第三类残留溶剂进行控制。Ch.P2010附录中的残留溶剂检查法也是针对样品中残留溶剂未知的情况设计的。对残留溶剂种类已明确的具体品种,则在各论中规定具体的检测方法。由于Ch.P2010中的互补色谱系统对常见的4类52种溶剂的分析效果已进行过充分的验证[10],故当残留溶剂的种类确定后,就可以直接选用相应的对照定量;但在选择定量方式(外标法、内标法和标准加入法)方面,Ch.P2010仅在附注中对诸定量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评述,而未明确要求必须采用标准加入法定量。

2残留溶剂分析系统的互补性

采用互补分离的策略是USP36和Ch.P2010残留溶剂分析的共同方法。进一步比较不同互补系统的特性。

2.1USP残留溶剂分析系统的互补性

USP36对残留溶剂测定中步骤A和步骤B的互补色谱系统的色谱条件均做出了较详细的规定:中等极性色谱系统采用G43色谱柱,规格为(0.32mm?30m,1.8μm)或(0.53 mm?30m,3.0μm),线性流速约35cm·s-1,柱温为40?维持20min,以10?·min-1的速率升至240?,维持20 min。极性色谱系统采用G16色谱柱,规格为(0.32mm?30 m,0.25μm)或(0.53mm?30m,0.25μm),线性流速约35 cm·s-1,色谱柱柱温为50?维持20min,以6?·min-1的速率升至165?,维持20min。

本实验采用中等极性的DB-624色谱柱(6%氰丙基苯-94%二甲基硅氧烷),规格为(0.32mm?30m,1.8μm),按照USP步骤A的色谱条件对4类共52种溶剂的保留时间进行测定,色谱图见图3。由于四氢化萘保留时间较长,未记录在色谱图中),并以丁酮为内标,甲烷测定系统死时间,计算了各溶剂相对于丁酮的相对调整保留时间(RART)[13]。从RART值可以看出共7组溶剂(1,1,1-三氯乙烷-甲醇、二甲氧基甲烷-丙酮、甲酸乙酯-异丙醇、1,2-二氯乙烯-丁酮、异丁醇-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氯乙烷-异辛烷、甲基四氢呋喃-乙酸异丙酯、吡啶-甲基异丁基酮)无法分离,包括第一类残留溶剂2种,第二类残留溶剂4种,第三类溶剂7种,第四类溶剂3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二类残留溶剂中有二组溶剂(1,1,1-三氯乙烷-甲醇、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氯乙烷)无法实现完全分离,这也是USP36要求必须采用2个色谱系统同时测定第一、第二类溶剂残留量的原因。

采用极性HP-INNOWAX色谱柱(100%聚乙二醇),规格为0.32mm?30m,0.25μm,按照USP步骤B的色谱条件测定以上52种溶剂保留时间,计算各溶剂相对于丁酮的RART。该色谱系统的死时间为1.515min;34种溶剂的保留时间在2min以内;除甲氧基苯和四氢化萘外,其他溶剂的保留时间均小于5min[13];说明该色谱系统对大部分溶剂几乎没有分离能力。这可能是USP36明确该系统仅被用于对第一、第二类溶剂的第2步分析(确证分析)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USP362个色谱系统的互补性。对在中等极性系统中较难分离的7组溶剂,仅2组溶剂(异丁醇-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氯乙烷-异辛烷和吡啶-甲基异丁基酮)在其极性色谱系统中有较好的分离,其他5组溶剂在此条件下仍然无法分离,说明USP提供的2个色谱系统无法完全排除常见的52种残留溶剂的相互干扰,因此也不具备足够的互补性对第一、二类残留溶剂进行准确的分析。

2.2Ch.P残留溶剂分析系统的互补性

Ch.P2010年版推荐的色谱柱分别为非极性SPB-1色谱柱(100%二甲基聚硅氧烷30m?0.32mm,1.0μm)和极

性HP-INNOWAX 色谱柱(100%聚乙二醇30m ?0.32mm ,0.5μm ),柱温均为40?维持8min ,8?·min -1升至120?,维持10min ,流速为2mL ·min

-1

。该互补系统是针对

52种适合顶空分析的溶剂的分离优化得到[10],色谱图见图4。虽然在非极性色谱系统中有8组溶剂(乙醚-甲酸乙酯;二甲氧基甲烷-1,1-二氯乙烯-乙酸甲酯-二氯甲烷;正己烷-异丙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四氢呋喃-异丁醇;甲基异丙基酮-1,2-二甲氧基乙烷;苯-乙酸异丙酯-正丁醇;异辛烷-二氧六

环;正庚烷-乙酸丙酯)较难分离,其中包括第一、二类残留溶剂中的2组溶剂(二甲氧基甲烷-1,1-二氯乙烯-二氯甲烷;正己烷-三氯甲烷);在极性色谱系统中有4组溶剂(异辛烷-异丙醚;1,1-二氯乙烯-二甲氧基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乙醇-苯)较难分离,包括第一、二类残留溶剂中四氯化碳和1,1,1-三氯乙烷;但52种常见溶剂在这2个色谱系统中,除二甲氧基甲烷-1,1-二氯乙烯外,基本实现了分离互补;即Ch.P 2个色谱系统的的互补性优于USP 。

图351种残留溶剂在美国药典中等极性色谱系统中的色谱图

1-1,1,1-三氯乙烷;2-甲醇;3-正戊烷;4-乙醇;5-乙醚;6-1,1-二氯乙烯;7-二甲氧基甲烷;8-丙酮;9-甲酸乙酯;10-异丙醇;11-乙腈;12-乙酸甲酯;13-二氯甲烷;14-叔丁基甲基醚;15-正己烷;16-异丙醚;17-正丙醇;18-硝基甲烷;19-1,2-二氯乙烯;20-丁酮;21-乙酸乙酯;22-四氢呋喃;23-仲丁醇;24-氯仿;25-环己烷;26-四氯化碳;27-苯;28-异丁醇;29-1,2-二甲氧基乙烷;30-1,2-二氯乙烷;31-异辛烷;32-甲基四氢呋喃;33-乙酸异丙酯;34-正庚烷;35-甲基异丙基酮;36-1,1,2-三氯乙烯;37-正丁醇;38-甲基环己烷;39-二氧六环;40-乙酸丙酯;41-甲基异丁基酮;42-吡啶;43-甲苯;44-3-甲基-1-丁醇;45-乙酸异丁酯;46-正戊醇;47-甲基丁基酮;48-乙酸丁酯;49-氯苯;50-异丙苯;51-甲氧基苯

图452种残留溶剂在《中国药典》

2个色谱条件下的色谱图1-甲醇;2-乙醇;3-乙腈;4-丙酮;5-异丙醇;6-正戊烷;7-乙醚;8-甲酸乙酯;9-二甲氧基甲烷;10-1,1二氯乙烯;11-乙酸甲酯;12-二氯甲烷;13-硝基甲烷;14-正丙醇;15-1,

2二氯乙烯;16-叔丁基甲基醚;17-丁酮;18-仲丁醇;19-正己烷;20-异丙醚;21-乙酸乙酯;22-氯仿;23-四氢呋喃;24-异丁醇;25-1,2-二氯乙烷;26-1,1,1-三氯乙烷;27-甲基异丙基酮;28-1,2-二甲氧基乙烷;29-苯;30-乙酸异丙酯;31-正丁醇;32-四氯化碳;33-环己烷;34-甲基四氢呋喃;35-三氯乙烯;36-异辛烷;37-二氧六环;38-正庚烷;39-乙酸丙酯;40-甲基环己烷;41-甲基异丁基酮;42-3-甲基-1-丁醇;43-吡啶;44-甲苯;45-正戊醇;46-乙酸异丁酯;47-甲基丁基酮;48-乙酸丁酯;49-氯苯;50-甲氧基苯;51-异丙苯;52-四氢化萘

3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USP36的残留溶剂检查法仅注重对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的分析,而Ch.P2010则基于对ICH 规定的所有残留溶剂进行分析。USP36中G16色谱系统对大部分溶剂的保留较弱,无法达到互补分离的目的,使得部分溶剂在此互补色谱系统中无法实现准确的定性、定量。Ch.P2010中采用极性相反的2个色谱系统进行互补分析,适合顶空分析的52种残留溶剂中仅2种无法实现互补分离;但多数溶剂的分离效果不如中等极性色谱系统。若在Ch.P2010色谱条件下引入中等极性色谱系统,其可以分别与目前的极性色谱系统和非极性色谱系统互补,增强对残留溶剂的定性鉴别正确率。因此,在此分析的基础上,Ch.P2015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中增加了中等极性色谱系统,采用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系统对残留溶剂进行鉴别,既完善了色谱系统的分离性能,又兼顾了色谱系统之间的互补作用,确保全部52种残留溶剂均可实现唯一鉴别。

此项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方法的比较工作,分析出Ch.P2010中现行残留溶剂鉴别方法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此方法修改的必要性,并为Ch.P2015残留溶剂测定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思路。

REFERENCES

[1]TechnicalRequirements forRegistrations of Pharmaceuticals of Hu-man Use[S].2011:Q3A(R2).

[2]Ch.P(2005)VolⅢ(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S].2005:Appl35.

[3]NEWAN J,NUNN C J.Solvent retention in organic coatings[J].

Prog Org Coatings,1975,3(3):221-243.

[4]BENOIT J P,COURTEILLE F,THIES C.A physicochemical

study of the morphology of progesterone-loaded poly(D,L-lac-

tide)microspheres[J].Int J Pharm,1986,29(2-3):95-105.[5]DUBERNET C,ROULAND J C,BENOIT J https://www.doczj.com/doc/2814111832.html,parative study of two ethylcellulose forms(raw material and microsphere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rmal analysis[J].Int J Pharm,1990,64

(2-3):99-107.

[6]IOSEFZON-KUYAVSKAYA B.Quality control in residual solvent analysis:The static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J].

Accred Qual Assur,1999,44(6):240-246.

[7]OTEROR,CARRERA G,DULSAT J F,et al.Static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re-

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 drug substances according to

European Pharmacopoeia requirements[J].JCA,2004,1057(1-

2):193-201.

[8]HU C Q,LIU Y.Regulations of re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s and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its analytical methods[J].

Acta Pharm Sin(药学学报),2007,42(11):1237-1242.

[9]HU C Q,LIU Y.Quality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Residual Solvents Testing and Analysis[M/OL].Wide Spectra of Quality

Control,ISBN978-953-307-683-6,Isin Akyar,2010:183-210.[10]QIN L,HU C Q,LIU W Y.Research on the interference in De-termination ofRe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s by 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J].Chin J Pharm Anal(药物分析杂志),

2005,25(7):823-826.

[11]LIU Y,HU C Q.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e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s using the parallel dual-col-

umn system[J].JCA,2007,1175(2),259-266.

[12]QIN L,HU C Q,YIN L H.Establishment of a knowledge base for prescreening re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s[J].Chrom-

atographia,2004,59(2):475-480.

[13]CHONG X M,HU C Q.Analysis of residual solvents in pharma-ceuticals using the medium polarity gas chromatography system

[J].Chin J Pharm Anal(药物分析杂志),2014(to be pub-

lished).

(收稿日期:2014-04-07)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1 简述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61附表1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其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本法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21测定。 本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各论项下未收载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品种中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建立各论项下具体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 仪器和用具 2.1 气相色谱仪,带FID检测器,顶空进样器。 2.2 计算机,安装工作站软件。 2.3 色谱柱 2.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2.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2.3.1.3 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模版最新版本

方案批准 注:在方案批准部分签字表明签字者同意方案中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记录要求。在执行本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影响严格执行本方案的偏差,对较小的偏差将通过偏差报告的形式来解决,对于关键性偏差,如对方法的调整、对参数或接受标准的调整必须制定出增补方案并按照原方案批准程序得到批准才能进行。所有的偏差报告和增补方案必须在提交验证报告供批准时一同提交。 目录

1.概述 (3) 2.参考资料 (4) 3. 职责 (4) 4. 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4) 5. 器材与试剂 (5) 6. 验证试验 (5) 6.1系统适应性 (5) 6.2专属性 (6) 6.3耐用性 (7) 6.4定量限 (7) 6.5检测限 (8) 6.6线性与范围 (8) 6.7准确度 (9) 6.8精密度 (11) 7.再验证周期 (12) 8.偏差及纠正措施 (12) 9.最终审核和批准 (12) 药品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草案 (14)

1.概述 1.1根据ICH对药品中残留溶剂含量的要求及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必须控制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中使用到的溶剂乙醇、丁酮、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残留量。限度分别为:乙醇≤5000ppm、丁酮≤5000ppm、甲苯≤890ppm、DMF≤880ppm。 1.2分析方法草案见附件。 1.3本分析方法属于杂质定量分析,因此需要验证的项目有:系统适应性、专属性、线性、 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耐用性,具体参数及接受标准要求见下表:

2.参考资料 ICH Q3C (R3), November 2005. ICH Q2 (R1), November 2005. <467> Residual Solvents,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31, November 2007. <20424> Residual Solvents, European Pharmacopoeia 6.0, June 2007. 3. 职责 4.1色谱系统

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十五 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内标法、外标法计算杂质含量。 2.熟悉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 )测定原料药中残留有机溶剂的方法。 3.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4.了解顶空气相色谱仪的作用原理。 二、仪器与试药 气相色谱仪(弱极性或中等极性气相色谱柱,1~5μL 微量注射器) 甲醇 乙腈 二 氯甲烷 三氯甲烷 丙酮 正丙醇 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 三、实验方法 1.地塞米松磷酸钠(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中甲醇和丙酮的检查 (1)色谱条件 色谱柱:3% OV-17 玻璃柱,柱长 2m ,内径 3mm ;检测器:FID ;柱温:50℃;气化室温度:120℃;检测器温度:140 ℃;载气:N 2;流速:30mL/min ;空气:0.5 kg/cm ;灵敏度:102;进样量:2μL 。 (2)溶液制备与测定 精密量取甲醇 10μL (相当于 7.9mg )与丙酮 100μL (相当于 79mg ), 置 100mL 量瓶中,精密加 0.1%(mL/mL )正丙醇(内标物质)溶液 20mL ,加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另取本品约 0.16g ,精密称定,置10mL 量瓶中,精密加入上述内标溶液 2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上述溶液,照气相色谱法,按正丙醇计算的理论板数应大于700。含丙酮不得过 5.0%(g/g ), 并不得出现甲醇峰。 (3)计算 按下式计算定量校正因子(f )和检品中丙酮的含量(g/g ): A /A /C f C 正丙醇正丙醇甲醇甲醇 校正因子()= 2.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溶剂甲醇、乙腈、二氯甲烷、三氯甲烷 (1)色谱条件 色谱柱:HP-5 毛细管柱(5% phenyl methyl siloxane, 30m×0.25mm );柱温:45℃;气化室温度:180℃;检测室温度:200℃ (FID);氢气流速:40 mL·min -1;空气:450 mL· min -1,氮气:1mL·min -1;分流比:31?;样品液:90℃,加热10min ,(自动)顶空进样。 (2)溶液制备 (ⅰ)取甲醇100μL ,乙腈30μL ,二氯甲烷10μL ,三氯甲烷10μL ,分别加无有机物的水至 100mL ,作为定位溶液。 (ⅱ)另取上述同样量有机溶剂,混合,加无有机物的水至 100.0mL ,作为有机残留溶剂的限度试验对照溶液。取1mL 对照溶液,加水至 100.0 mL ,测定有机溶剂的检测限。 (ⅲ)取某药物约 0.3g ,精密称定,加 3.0mL 无有机物的水使溶解[如果样品在水中不溶,可用适当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DMF )水溶液溶解样品],作为供试品溶液。 (3)分离度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定位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记录色谱图和保留时间。取对照溶液重复进样,计算各成分峰的分离度、柱效及色谱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另取对照溶液的稀释溶液进样,计算药物中各有机溶剂的检测限。参照下列表格式记录各色谱参数:

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研究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一般要求控制在几个至几千个ppm之间,属于微量或痕量测定,与常量测定有着不同的特点。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最近一段申报资料的审评,经常发现在残留溶剂的检查方法尚不合理的情况下,若样品的色谱图中未出现溶剂峰,也未经其它系统验证,研究者就简单地作出样品无该溶剂残留的结论,进而不将其残留定入质量标准,药检所也不再进行复核。针对这种情况,从审评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评价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合理性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各位业内同仁交流。 有机残留溶剂检查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评价色谱系统的适用性和方法学验证资料遵循与液相色谱方法评价相同的原则,不再赘述。与液相方法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有多种进样方式,残留溶剂检查常用直接进样法或顶空进样法。针对这两种进样方法不同的特点,评价方法合理性的要点应有所不同。对于直接进样法,应着重评价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目前已普遍用毛细管柱取代填充柱,因为毛细管柱的柱效高,其灵敏度也较填充柱大为提高。但由于毛细管柱直接进样的体积小,一般仅几微升,即使提高供试溶液的浓度,对于测定限量极低的溶剂(如: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及对FID检测器响应低的溶剂(如:含氯的溶剂),其检测限一般接近或高于限量,灵敏度难以满足测定的需要。测定此类溶剂最好采用顶空进样法,对含卤素的溶剂可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进样量小也易造成进样重复性差,采用内标法较外标法的结果更为准确。 顶空进样法是将大量样品中的残留溶剂富集在顶空瓶上层的气体中,对绝大多数有机溶剂而言,灵敏度较直接进样法大为提高,但顶空进样系统中存在气液两相的平衡问题,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增多。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顶空条件: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根据溶解样品的溶剂和待测溶剂的不同性质,达到气液平衡所需的温度和时间可能不同,应有试验数据作为选择的依据,但在申报资料中一般都未提及。判断顶空条件是否适用,一般的规律是:顶空瓶的平衡温度应低于溶解样品所用溶剂的沸点10℃以下,能满足检测灵敏度即可;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DMF、DMSO、聚乙二醇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直接进样,不适宜采用顶空法;顶空瓶的平衡时间一般应为30至60分钟,才能保证气液两相达到稳态平衡。 2)供试品和对照品是否平行:由于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液体部分状态不完全一致而造成的基质效应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基质效应,但目前在国内的申报资料中较少见到,其原因可能是方法较为繁琐,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样品,对新药研发初期样品量较少的情况或一些贵重的药品不太适用。如果申报资料中提供了回收率数据,就容易判断基质效应的大小,但由于目前对此没有强制要求,大多数资料都未对回收率进行研究。因此在评价方法时,至少应要求对照品和供试品采用相同的溶剂溶解,且液体部分的体积应完全一致。 3)重复性:由于顶空进样法存在气液平衡和气体进样的问题,粗放度较大,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是:内标法连续五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外标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欧洲药典则要求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因此重复性应密切关注。 此外,无论是直接进样或顶空进样,都应尽量使供试液中的样品完全溶解,否则当残留溶剂被包裹在样品晶格中时就不能被检测出来,可能造成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对溶解性差的样品,可采用不挥发性酸或碱的溶液、高沸点的有机溶剂、混合溶剂等来溶解样品,即使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可能被破坏,只要待测的残留溶剂不被破坏(如:测定酯类溶剂不

残留溶剂测定法2015版药典

残留溶剂测定法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附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色谱柱 1,毛细管柱 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等。 2,填充柱 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 (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作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顶空进样 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2,溶液直接进样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如用水作溶剂,应先将待测有机溶剂溶解在50%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再用水逐步稀释。若为限度检查,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

各国溶剂残留限量剖析

USP[467]有机挥发性杂质 残留溶剂限度 Ⅰ级需避免的溶剂 已知人体实验致癌物质; 强烈疑似人体实验致癌物质;环境危害物质 Ⅱ级需被限制的溶剂 动物实验非生殖毒性(遗传);动物实验致癌物质或其它可能的非可逆致病因子;产生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 其它疑似重大但可逆毒性 Ⅲ级具有低潜在毒性溶剂 对人体存在低毒性溶剂;无人体摄入量规定(注:Ⅲ级残留溶剂PDEs上限为≥50mg/天) 表1 Ⅰ级残留溶剂 溶剂浓度限度(ppm)不良反应 苯 2 致癌物四氯化碳 4 中毒和外周脑组织损害1,2-二氯乙烷 5 中毒 1,1-二氯乙烷8 中毒 1,1,1-三氯乙烷1500 环境危害 Ⅱ级残留溶剂 表2 Ⅱ级残留溶剂 溶剂PDE(mg/天)浓度限度(ppm) 乙腈Acetonitrile 4.1 410 氯苯Chlorobenzene 3.6 360 氯仿Chloroform0.6 60 环己烷Cyclohexane38.8 3880 1,2-二氯乙烯 1,2-Dichloroethene 18.7 1870 1,2-二甲氧乙烷 1.0 100 N,N-二甲基乙酰胺 N,N-Dimethylacetamide 10.9 1090 N,N-二甲基甲酰胺 N,N-Dimethylformamide 8.8 880 1,4-二氧六环 1,4-Dioxane 3.8 380 2-乙氧基乙醇 1.6 160 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6.2 620 甲酰胺Formamide 2.2 220

己烷Hexane 2.9 290 甲醇Methanol30.0 3000 2-甲氧基乙醇0.5 50 甲基丁基(甲)酮 0.5 50 2-己酮 甲基环己烷11.8 1180 二氯甲烷 6.0 600 N-甲基吡咯烷酮 5.3 530 硝酸甲烷0.5 50 吡啶 2.0 200 环丁砜 1.6 160 四氢呋喃7.2 720 1,2,3,4-四氢化萘 1.0 100 甲苯8.9 890 三氯乙烯0.8 80 二甲苯* 21.7 2170 *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 Ⅲ级残留溶剂 表3 Ⅲ级残留溶剂 (GMP或其它原料药、赋形剂和药物制剂质量标准规定) 醋酸Acetic acid 庚烷Heptane 丙酮Acetone 乙酸异丁酯 苯甲醚乙酸异丙酯 正丁醇乙酸甲酯 2-丁醇3-甲基-1-丁醇 乙酸丁酯甲基乙基酮 叔丁基甲基醚甲基异丁基酮 异丙基苯2-甲基-1-丙醇 二甲基亚砜戊烷 乙醇1-戊醇 乙酸乙酯1-丙醇 乙醚2-丙醇 甲酸乙酯乙酸丙酯 甲酸 表4 其它残留溶剂 (缺乏足够的毒物学方面的资料) 1,1-二乙氧基丙烷甲基异丙基酮 1,1-二甲氧基甲烷甲基四氢呋喃 2,2-二甲氧基丙烷溶剂己烷 异辛烷三氯醋酸 异丙醚三氟醋酸除另有规定外,样品中残留的有机挥发性杂质不得超过下表中规定限度: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 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 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在工艺中不能完全除尽。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表1),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3)较为理想。附录1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或新药制剂(Q3B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因此,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地测定制剂,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测,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平。果制剂生产中用到某种溶剂,也应进行测定。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准新原料药、准赋形剂和准制剂。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药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短期(如30天或更短)使用或局部使用时,允许存在的残留溶剂水平可以较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评判这些溶剂水平。 有关残留溶剂的背景附加说明见附录2。 3.通则 3.1 根据危害程度对残留溶剂分类 “可耐受的日摄人量”(TDI)是国际化学品安全纲要(IPCS)用于描述毒性化合物接触限度的术语。“可接受的日摄人量”(ADI)是WHO及一些国家和国际卫生组织所用的术语。新术语“允许的日接触量”(PDE)是本指导原则中用于定义药物中可接受的有机溶剂摄人量,以避免与同一物质的ADI混淆。 本原则中残留溶剂的评价以通用名和结构列于附录1,根据它们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溶剂:应避兔的溶剂 为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 (2)第二类溶剂。应限制的溶剂 非遗传毒性动物致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测神经毒性或致畸性)的试剂。 可能具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溶剂。

残留溶剂方法学验证方案

阿莫西林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文件编号: VP-01-06-00-041 方案起草 方案审核 方案批准

生效日期:年月日 1、概述 在阿莫西林制备工艺中,使用了甲醇与丙酮两种对人体具有危害的二类溶剂,我公司为了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在国家要求范围内,开发了阿莫西林胶囊中甲醇与丙酮残留的检测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对此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2、验证目的 证明本方法能满足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测定,确保阿莫西林原料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测方法准确、重现并耐用,检测结果数据真实可靠。 3、验证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阿莫西林中甲醇与丙酮的残留溶剂检验方法验证。 4、确认小组成员及职责 5、验证前的风险评估

5.1验证小组人员按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估,确定了需进行方法确认的项目。 5.1.1严重性(S):危害可能产生后果的程度。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5.1.2可能性(P):影响检测结果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频率或概率,建立以下五个等级: 5.1.3可检测性(D):检测到异常情况存在的能力的程度,定义如下:

5.2风险优先数量等级判定(RPN) 5.2.1风险等级判定标准的确定 RPN是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和可探测性三者乘积,用来衡量可能的仪器缺陷,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 RPN = Severity(严重程度)×Possibility(发生的可能性)×Detection(可探测性) 5.2.2风险评价和处理 注:当RPN≤8,但严重性S为5时,仍需按中等以上风险进行后续控制。

ICH_Q3c_杂质:残余溶剂的指导原则(中文版)纯净版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 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 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 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它们在工艺中 不能完全除尽。 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 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 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 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 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 符合产品规范、GMP 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 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 表 1) ,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 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 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 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 3)较为理想。附录 1 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第 1 页 共 18 页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 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 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 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 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 新原料药中的杂质) 或新药制剂(Q3B 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 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 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 因此, 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 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 地测定制剂, 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 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 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 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 测, 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 平。果制剂生产中用到某种溶剂,也应进行测定。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准新原料药、 准赋形剂和准 制剂。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药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短期(如 30 天或更短) 使用或局部使用时,允许存在的残留溶剂水平可以较高。应根据不同 的情况评判这些溶剂水平。 有关残留溶剂的背景附加说明见附录 2。
第 2 页 共 18 页

溶剂残留量检测方法

溶剂残留量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仪检测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色谱柱:25%PEG-1500,301有机担体,柱长2m,内径2mm(也可以采用专业的毛细管柱) 条件:柱室温度90℃检测器温度:150℃气化室温度:150℃ 1.包装材料溶剂残留量的检测 采用气相色谱仪或等同原理的仪器,按生产实际使用溶剂的种类配制标准溶剂样品,用微升注射器取0.5μl、1μl、2μl、 3μl和4μl样品,换算成质量。将样品分别注入用硅橡胶密封好的清洁干燥的500ml三角瓶中,送入80±2℃恒温烘箱中放置30 分钟后,用5ml注射器从瓶中取1ml气体,迅速注入色谱仪中测定。以其出峰总面积值分别与对应的样品质量做出标准曲线。 裁取0.2m2样品,将样品迅速裁成10mm×30mm碎片,放入清洁的、在80℃条件下预热的500ml 三角瓶中,用硅胶塞密封,送入80±2℃恒温烘箱中加热30分钟后,用5ml注射器取1ml瓶中气体注入色谱仪中测定。以出峰总面积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溶剂残留量,试验结果以mg/m2表示。 2.油墨溶剂残留量的检测 采用气相色谱仪或等同原理的仪器,按产品标准要求的溶剂种类配制标准溶剂,将每种溶剂用10μl进样器通过密封胶塞向300ml输液瓶中注入1μl标准溶剂,放入80±1℃恒温烘箱中20分钟后取出,隔日再放入50±1℃恒温烘箱中20小时以上,取出后用1ml注射器分别从瓶中抽取0.2、0.6、0.8、1.0ml的气体进行测试,做出标准曲线。 将油墨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上制成印样,悬空放置2小时,将试样裁切成4条,规格为5cm ×10cm,总面积为200cm2,立即置于300ml输液瓶中塞紧瓶口,置于80±1℃恒温烘箱中30分钟,取出后用1ml注射器抽取气体,注入色谱仪测定,以出峰总面积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溶剂残留量,试验结果以mg/m2表示。 中心以化工行业技术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为基础,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为载体,致力于搭建产研结合的桥梁。以“专心、专业、专注“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研究和应用的对接,从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发展。 科标化工分析检测中心致力于推动化工产业发展,欢迎各行同仁前来洽谈、合作。

溶剂残留的检验方法

本方法用石英毛细色谱柱GC检测,氮气为载气,FID检测器,依据GB/T 5009.37—1996方法并作改动、调整,使准确度提高,检出值可到1ppm,且重复性好,能为食用油产品准确定级提供有效、准确的结果。 关键词:GC 食用油溶剂残留检测 为了提高产品的检测、控制能力,配合国家对五种食用油新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更准确的得出食用油脂产品中溶剂残留结果,正确分级。 实验 试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上海精化科技研究所 六号溶剂油宜春石油公司 设备:瓦里安GC 3900 检测器:FID 色谱柱:VB-5(30m×0.32×0.5um) 色谱条件: 进样器温度:250℃ 流速:2.5ml/min 检测器温度:280℃ 柱温箱温度:85℃(1min)20℃/min 130℃(2min) 2、试剂: N-N-二甲基乙酰胺(DMA):吸取1毫升放入100毫升洗好干燥的带胶塞的玻璃瓶中,在50摄氏度放置30分钟,取液上气1ul注入气相色谱仪在10分钟内无干扰即可使用。如有干扰用超声波处理30分钟。 3、六号溶剂标准溶液:称取洗净干燥的10毫升气化瓶的质量为A,瓶中放入比气化瓶体积少0.5毫升的DMA密塞后称量为B(M5),用50ul的注射器取约0.2毫升六号溶剂标准通过塞注入瓶中,混匀,准确称量为C。用下式计算六号溶剂的浓度:X7=(M5-M6)/(M6-M7)/0.935×1000 4、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预先在气相色谱仪测试无溶剂的成品油(新机榨毛油),分别称取25克放入以试过漏的6只气化瓶中,密塞。通过塞子注入六号溶剂标准液0、20ul 、40ul 、60ul、80ul、100ul。放入50摄氏度烘箱中,平衡30分钟,分别取液上气体注入色谱,各响应扣除空白后,绘制标准曲线。 5、测定 称取25克食用油样,密塞后于50摄氏度恒温烘箱加热30分钟,取出后立即用微量注射器吸取15ul液上气体注入色谱,记录组分测量峰高,与标准曲线比较,求出液上六号溶剂的含量。 6、计算 六号溶剂含量=测定气化瓶六号溶剂的质量/样品质量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1 简述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61附表1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其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本法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21测定。 本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各论项下未收载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品种中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建立各论项下具体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 仪器和用具 2.1 气相色谱仪,带FID检测器,顶空进样器。 2.2 计算机,安装工作站软件。 2.3 色谱柱 2.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2.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2.3.1.3 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3 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

USP-467 溶剂残留

[467]有机挥发性杂质 残留溶剂限度 根据药典要求,药品中残留溶剂定义:在药物或赋形剂制造或使用过程中,或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残存的有机挥发性物质。目前制药技术不能完全去除残留溶剂。药物或赋形剂合成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得率,或获得某些特性如晶型、纯度和溶解性。因此,合成中所用溶剂有时可能是危险因素。本章节不包括涉及用于组分的溶剂或溶剂化物。尽管如此,以上产品仍应标明所含溶剂含量并证明对人体安全。 由于残留溶剂不用于治疗用途,因此应尽可能除去,以符合药物、赋形剂和产品规格要求、GMP或其他质量标准。药物制剂中所含溶剂不得高于安全性评价规定限度。众所周知,药物、赋形剂、药物制剂不应含能引起不可逆毒副作用(Ⅰ级,见表1)的残留溶剂,除非证明有很好的风险-效益比。应对引起次级严重毒副作用的残留溶剂(Ⅱ级,见表2)规定限度,以防止病人发生潜在的不良反应。理想状态下,应尽可能使用低毒性溶剂(Ⅲ级,见表3)。本章节所有溶剂列表见附录1。下述表格及限度并不代表全部。当医药工业发展需使用其他溶剂情况下,应将新溶剂添加到列表中。 当药物、赋形剂、药物制剂生产和纯化过程中残留已知有机溶剂时,应依法检查溶剂限度。本限度检查仅检查用于制造和纯化加工所用的溶剂。虽然制造商可能选择测试药物,我们可采用累积法从制造工艺水平计算产品中残留溶剂。如残留溶剂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章节规定限度,可不进行残留溶剂检查。如残留溶剂计算结果高于本章节规定限度,仍需检查残留溶剂限度以确定是否精加工降低了有关溶剂水平至可接受量。如残留溶剂为制造所用溶剂,必须检查药物制剂残留溶剂限度。 附录2为有关残留溶剂的相关背景资料。 根据安全评估残留溶剂分类 国际化学安全机构用术语“可忍受日摄食量”(TDI)描述有毒化学物质残留限度。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和国际卫生机构用术语“可接受日摄食量”(ADI)来描述残留限度。术语“允许日接触量”(PDE)定义为根据药效学残留溶剂可接受摄入量,避免与ADIs混淆。 本章节所列残留溶剂按通用名和结构列于附录1。它们用于评价对人类卫生可能存在的危险等级,共分成3个等级,见下表: Ⅰ级残留溶剂:不得残留 已知人体实验致癌物质;强烈疑似人体实验致癌物质;环境危害物质 Ⅱ级残留溶剂:应在限度内 动物实验非生殖毒性(遗传);动物实验致癌物质或其它可能的非可逆致病因子;产生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其它疑似重大但可逆毒性 Ⅲ级残留溶剂:低潜在毒性溶剂 对人体存在低毒性溶剂;无人体摄入量规定(注:Ⅲ级残留溶剂PDEs上限为≥50mg/天) *有关PDEs上限≥50mg/天的Ⅲ级残留溶剂,见残留溶剂限度下Ⅲ级讨论章节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药典之页· 编者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历时近5年的修订,将于明年正式颁布实施。 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药品监督管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积极探索和改革药品标准形成和淘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药典标准中的应用,支持并保护先进生产工艺,促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断优化、完善和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建立健全严格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大幅提高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中国药典》的国际地位,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支撑药品科学监管、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版药典进一步完善收载品种的遴选原则和机制以满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用药的需要;同时,中药标准主导国际发展,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 所有这些新的内容与变化使得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在强调依法治国和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具体任务下,更加令我们期待。在历届《中国药典》颁布之际,《中国药学杂志》均组织专栏和专刊进行宣传,本刊也在近两年来持续关注2015年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进展及新的变化。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颁布实施前夕,为了有效配合新版《中国药典》的出版,使广大药学工作者,尤其是本刊的读者提前了解、体会新版《中国药典》的创新和延续,本刊将开设“药典之页”栏目,并于2015年组织新版《中国药典》(重点号),征集和组织一批有关新版《中国药典》的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文章及时刊出,以飨读者。 中美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设计理念差异的探讨 崇小萌,胡昌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美国药典》36版中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提高完善《中国药典》2015年版残留溶剂检测方法。方法分别在两国药典色谱条件下对适合顶空分析的52种残留溶剂进行分析,比较两国药典色谱条件的分离性能和互补性。结果《中国药典》条件下52种残留溶剂仅2种无法实现互补分离,而美国药典36版仅注重对第一、二类残留溶剂的分析,对其他类残留溶剂的互补分离效果明显较差。结论《中国药典》2010年版色谱条件较美国药典36版更适合残留溶剂分析,《中国药典》2015年版引入中等极性色谱系统,对残留溶剂的控制将更加完善。 关键词:药典;残留溶剂;气相色谱 doi:10.11669/cpj.2014.21.019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94(2014)21-1945-05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Residual Solvents between US Pharmacopoeia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 CHONG Xiao-meng,HU Chang-qin*(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residual solvents between US Pharmacopoeia36edition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edi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residual solvent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METHODS Nonpolar and polar systems were used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and medium polar and polar sys-tems were used in US Pharmacopoeia36.Fifty-two kinds of residual solvents were analyzed by the gas chromatography systems used in US and Chinese Pharmacopoeias respectively.And the resolution and complement of the two systems were compared.RESULTS Only2of 52kinds of solvent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headspace analysi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uld not be seperated.The US Pharmacopoeia focused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es of residual solvents,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other classes of residual solvents were not perfect e-nough.CONCLUSION The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are more suitable for residual solvents detection than US Pharmacopoeia.The control of residual solvents would be improved if medium polarity system i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Pharmacopoeia.KEY WORDS:Pharmacopoeia;residual solvent;gas chromatography 作者简介:崇小萌,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抗生素质量分析*通讯作者:胡昌勤,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抗生素质量分析 Tel/Fax:(010)67095308E-mail:hucq@https://www.doczj.com/doc/2814111832.html,

残留溶剂测定法

残留溶剂测定法 1简述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 用过,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61附表1的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其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本法照气相色谱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21测定。 本测定方法适用于对各论项下未收载残留溶剂检测方法的品种中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建立各论项下具体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方法。 2仪器和用具 2.1 气相色谱仪,带FID检测器,顶空进样器。 2.2 计算机,安装工作站软件。 2.3 色谱柱 2.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2.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勺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2.3.1.3 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50%) 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 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 -(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3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 ;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