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METHODOLOGIES D’ANALYSE DE CONCEPTION URBAINE

主要内容
sommaire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THEORIES FONDAMENTALES DE CONCEPTION URBAINE
二、不同类型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PRINCIPES ESSENTIELLES DE METHODES DIFFERENTES
三、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论小结
CONCLUSIONS DE METHODE DE LA CONCEPTION URBAINE TEMPORAINE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 经过对传统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 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分析之 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视角不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 纳之后,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整 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图底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1
2
连接理论
(Linkage Theory)
3
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一)图---底理论

(一)图---底理论
1、“空间即主体”(space-as-object)
(1)建筑实体---solid mass; 图---figur (2)空间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 “图形与背景”


(3)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 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 (4) “空间即主体”---城市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 间。 (5) 就整体关系而言,城市空间研究中,虚体 比实体更具实质意义,虚体(void)就是实体 (figural)。

2、“诺利地图”(GiambattistaNolli,1748) 诺利地图(罗马实空地图):
实体黑色、外部空白——使空间关系清晰表露,当实体较 密,面积大于外空时,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 ,创造 出一种“积极的空”或“物化的空间”。 由此推论,罗马当时的开敞空间是作为组织内外空间的连续 建筑实体群而塑造的。


诺利地图反映的城市空间概念与现代空间概念 截然不同。前者的外部空间是图像化的,具有与周 围环境实体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 念中,建筑物是纯图像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 种“非包容性的空”(Uncontained Void)。

2、 “诺利地图”
(1)传统城市的图---底关系中,私人肌理(tissue)与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关系非常协调,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2)传统城市中具有界定明确的实体与虚体系统。公共空间由建筑物的体量中分 割出来,延续并连接内、外部的空间及活动。

3、几种观点 (1)观点之一:
? “图底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 空间形态由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 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 乎是不可能的。当高层区、覆盖率低时, 图底中心空则不存在。 ? 解决方法: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地结 合起来,人为地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 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 ? 旧城改造区: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 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使建筑大于外 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 集”(Densite)。这是今天旧城更新改造和 步行街设计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

(2)观点之二:
? 实与空间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 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 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 质取决于其四周实体的配置。 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地 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 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 特征。
?

(3)观点之三: 空间印象转变
A.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 围合性的广场、 标志性的建筑 以及整体性的街廓;


B.现代城市空间---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在降低、广场的围合性弱化、街廓 的整体性消退,仅仅是建筑实体凸现在城市环境之中。


4、 图---底理论对城市空间分析的意义 (1)表达城市空间形式:格网形态、同心放射、折
角形状、中轴序列、曲线形状、有机形态等;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述地域特色给城市设计带来的影响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6年月日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目录摘要.............................................................................................Ⅲ关键词...........................................................................................Ⅲ 1.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论题的阐述..................................................................................2 2.城市的地域特色及 现实问题........................................................................3 2.1城市地域特色的 形成...........................................................................3 2.2城市地域特色的现 实问题.......................................................................3 2.2.1城市面貌的紊乱与 相似.....................................................................3 2.2.2传统历史街区的破坏.......................................................................3 2.2.3攀比与跟风现象严重.......................................................................3 2.3城市地域特色问题的形 成原因分析...............................................................4 2.3.1科学技术的发展打 破了地域的限制...........................................................4 2.3.2经济利益的驱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 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 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 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 2.1.11 黑川纪章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

试验设计方法

对试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探究 试验设计概述: 试验研究可分为试验设计、试验的实施、收集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等步骤。而实验设计是影响研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试验设计是在试验开始之前,根据某项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制定试验研究进程计划和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安排试验、取得数据,然后进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达到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目的。如果试验安排得合理,就能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试验目的;反之,试验次数既多,其结果还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试验次数过多,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时还会由于时间拖得太长,使试验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试验失败。因此,如何合理安排试验方案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已建立起许多试验设计方法。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常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的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这些方法为多因素试验水平范围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均匀实验设计、稳健试验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等。下面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单因素试验设计 在其他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只研究某一个因素效应的试验,就叫单因素试验。常用的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有黄金分割法、分数法、交替法、等比法、对分法和随机法等。单因素试验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对被试验因素作深入研究,是研究某个因素具体规律时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可结合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布置试验,求得迅速解决。单因素试验由于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因素试验只研究一个因素的效应,制定试验方案时,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及试验条件,把要研究的因素分成若干水平,每个水平就是一个处理,再加上对照(有时就是该因素的零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硫酸铵加量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硫酸铵的用量分、、、四个水平。 在设计单因素试验方案时,应注意数量水平的级差不能过细。过细,试验因素不同水平的效应差异不明显,甚至会被试验误差所掩盖,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方差分析

第三节正交试验设计及其方差分析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为改革旧工艺,寻求最优生产条件等,经常要做许多试验,而影响这些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我们把含有两个以上因素的试验称为多因素试验.前两节讨论的单因素试验和双因素试验均属于全面试验(即每一个因素的各种水平的相互搭配都要进行试验),多因素试验由于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当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较大时,若进行全面试验,则试验次数将会更大.因此,对于多因素试验,存在一个如何安排好试验的问题.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和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它利用一套现存规格化的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通过少量的试验,获得满意的试验结果. 1.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包含两个内容:(1)怎样安排试验方案;(2)如何分析试验结果.先介绍正交表. 正交表是预先编制好的一种表格.比如表9-17即为正交表L4(23),其中字母L表示正交,它的3个数字有3种不同的含义: (1) L4(23)表的结构:有4行、3列,表中出现2个反映水平的数码1,2. 列数 ↓ L4 (23) ↑↑ 行数水平数 (2)L4(23)表的用法:做4次试验,最多可安排2水平的因素3个. 最多能安排的因素数 ↓ L4(23) ↑↑ 试验次数水平数 (3) L4(23)表的效率:3个2水平的因素.它的全面试验数为23=8次,使用正交表只需从8次试验中选出4次来做试验,效率是高的. L4(23) ↑↑ 实际试验数理论上的试验数 正交表的特点: (1)表中任一列,不同数字出现的次数相同.如正交表L4(23)中,数字1,2在每列中均出现2次. (2)表中任两列,其横向形成的有序数对出现的次数相同.如表L4(23)中任意两列,

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摘要: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巨大系统,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特征、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政府行为、生态环境等诸要素的影响。通过城市设计对所在地域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特色要素的研究,并进行综合设计,以满足人对城市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审美感的满足,及对城市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认识城市设计地段特色结合 Keyword: kowledge urban design area characteristic combine 正文: 一城市设计的认识 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和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并适时地被广大同仁积极运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中。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转变,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也逐渐深化。 城市设计师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例如美国建筑学会(AIA)1965年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中的建筑》(Urban Design—Arehecture in City And Towns)艺术比较偏重建筑设计及群体效果,一人工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历史上著名人工环境分析为特色。美国规划师培根(E·N bacon)长期担任费城城市规划局长,他在其197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中以费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背景,从古代中国、欧洲到巴西利亚和堪培拉,讨论了城市物质要素构筑的原则和空间形式问题。另一个美国规划师科斯林(David Gosling)在198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的概念》(Concept of Urban Design)一书中,认为城市设计应是一种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的观点认为:现代城市设

城市设计理论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阿莫斯.拉波波特 《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他认为“环境认识”(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最基本关系;“认知”(cognition)的目的是寻找这些关系的内在规律。城市设计的使命是组织空间构 架去反映市民在这些关系上的需要和价值观。人不单只是环境的“观察者”,而且 是浸淫在环境中的“参与者”。因此,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主动、机动且有系统的关系。 环境信息来自官能(视、听、嗅、触觉、身体动作)。环境认识有三个层面: (1)运 作性(opera-ional)。例如浅淡的颜色能使人松驰,而松驰会带来愉快的感觉。(2) 反应性(responsive)。例如人对黑暗街道的直觉反应是危险。(3)推理性(inferen-ial)。例如一个繁忙的道路交义点会可能增加行人的烦燥。人通过观察、认知和衡量去 找寻环境和意象(im-age)的一致。拉波波特认为人的认知构成有两部份:“心理地图”(mental maps)和“认知构架”(cognitive Schemata)。心理地图是我们用来收集、分析和储藏城市环境信息的工具。它包括:地形、地貌、位置和其相关的功能和 意义。不同的心理地图(市中心、邻里、小区等)在我们的脑海里烙下不同的印象,成为我们的认知构架。因此,我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是一个“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我们把对每一个地方的观感化成心理地图。这些心理地图的总和和它 们所组成的认知构架就是我们的环境认识。我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背景、活动、体 能和需要,因此,我们的环境认识是主观和有价值观的。拉波波特认为一般人对“家”(home)的环境认识是最深刻和重要的,这个“家”是每一个人对自己邻里区的 认识所构成的(每一个人脑里都有多个和多层面的邻里区心理地图,这些心理地 图的总和就是“家”的心理地图)。城市设计者的责任是创造和改变环境去提供适 当的环境刺激。例如在行人区应设计官能“提示”(sensorycues),使行人可以“感 觉”(feel)他们可以任意行走。这些指示包括:颜色、声音、味道、比例和光与热的 对比。设计者应鼓励人与环境的交流,藉此提高环境认识的多样化。拉波波特求 真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主张城市规划和设计者要观察所有的环境,而且要作全面 的观察,因为不同阶层、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时间及速度,都能产生不同的观感,不能 一概而论。

第八章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八章 常用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8.1 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处理项的自由度和平方和如何分解?怎样计算和测验因素效应和互作的显著性,正确地进行水平选优和组合选优? 8.2 裂区试验和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何异同?在裂区试验中误差E a 和E b 是如何计算的,各具什么意义?如何估计裂区试验中的缺区?裂区试验的线性模型是什么? 8.3 有一大豆试验,A 因素为品种,有A 1、A 2、A 3、A 4 4个水平,B 因素为播期,有B 1、B 2、B 3 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计产面积25平方米,其田间排列和产量(kg )如下图,试作分析。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答案: e MS 0.31,F 测验:品种、播期极显著,品种×播期不显著] 8.4 有一小麦裂区试验,主区因素A ,分A1(深耕)、A2(浅)两水平,副区因素B ,分B1(多肥)、B2(少肥)两水平,重复3次,小区计产面积15平方米,其田间排列和产量(假设数字)如下图,试作分析。 区组Ⅰ 区组Ⅱ 区组Ⅲ [答案: a E MS =0.58, b E MS =2.50,F 测验:A 和B 皆显著,A ×B 不显著] 8.5 设若上题小麦耕深与施肥量试验为条区设计,田间排列和产量将相应如下图,试作分

析,并与裂区设计结果相比较)。 B 1 B 1B 2 B 2 B 2B 1 [答案: A E MS =0.58, B E MS =1.75, c E MS =3.25,F 测验A 、B 均显著,A ×B 不显著] 8.6 江苏省淮南地区夏大豆区域试验部分资料摘录如下: 试点 年份 区组 CK 19—15 31—15 4—1 21—16 试点1 1977年 Ⅰ 134 160 168 226 196 Ⅱ 146 180 156 170 190 Ⅲ 148 206 188 216 200 1978年 Ⅰ 220 264 280 212 168 Ⅱ 228 260 276 208 156 Ⅲ 208 220 300 260 148 试点2 1977年 Ⅰ 137 236 197 196 155 Ⅱ 173 207 178 192 179 Ⅲ 110 171 223 208 125 1978年 Ⅰ 179 201 150 195 186 Ⅱ 182 224 189 203 191 Ⅲ 207 262 187 210 183 各年各点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试分析此试验结果。 [答案: 2 =3.67,e MS =406.06,Fv=12.89,Fvs=1.88,Fvy=5.18,Fvsy=10.35] 8.7 在药物处理大豆种子试验中,使用了大中小三种类型种子,分别用五种浓度、两种处理时间进行试验处理,播种后45天对每种各取两个样本,每个样本取10株测定其干物重,求其平均数,结果如下表。试进行方差分析。 处理时间A 种子类型C 浓度B B 1(0×10-6) B 2(10×10-6) B 3(20×10-6) B 4(30×10-6) B 5(40×10-6) A 1(12小时) C 1(小粒) 7.0 12.8 22.0 21.3 24.4 6.5 11.4 21.8 20.3 23.2 C 2(中粒) 13.5 13.2 20.4 19.0 24.6 13.8 14.2 21.4 19.6 23.8 C 3(大粒) 10.7 12.4 22.6 21.3 24.5 10.3 13.2 21.8 22.4 24.2 A 2(24小时) C 1(小粒) 3.6 10.7 4.7 12.4 13.6 1.5 8.8 3.4 10.5 13.7

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文化与建设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XXXX XXXX XXXX XXXX 城市的建设是受到文化的支配的,城市的形态以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的文化。文化与城市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着,文化指导了城市及其空间的生成,城市的形态与模式又不断的强化着文化,最终不同的地区因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城市的形态以 及模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古代就能看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点很多,其成因主要来自于东西 方不同的历史。这些差异变现在东西方人的宗教信 仰不同,思考问题的逻辑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 同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关于宗教信仰 的差异。 关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中,宗教信 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思维 模式也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大不相同。中 国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也不 能说中国人就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我们有的是儒家 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这些不能定义为 宗教信仰,但他们的思想同宗教信仰相似,都植根 于中国人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 中国文化。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把长期处在神权统治下的人提高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人文传统的核心价值,既不刻意于宗教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古代时期,西方就将宇宙视为一种和谐的体系,人们认识到众多星体都围绕着一个“宇宙中心”在旋转。所以西方的城市规划会设置一个“宇宙中心”,让其他所有的城市空间都围绕其发展。按照这种做法的最典型的就是雅典,雅典卫城中的中心是神庙,雅 典的中心是卫城。雅典 卫城不但在平面布局 上处于中心地位,其所 处位置也是雅典的制 高点,更加突出其中心 地位。

城市规划的方法、原则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编制总体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掌握规划的依据。 认识规划对象。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意愿。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 (5)类比 三、工作阶段 现场踏勘(城市概貌、新发展地区、原有地区、重要工程)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分析研究( 系统分析整理,定性到定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基础资料的内容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地形图(1:10000或1:5000) 气象资料 水文资料 地质和地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自然资源 人口资料 土地利用资料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资料 交通运输资料 仓库资料: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学校资料: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科学研究机构资料: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非市属行政机关、团体的资料:其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建筑物现状资料: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等;现有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工程设施资料:现有市政工程、公共事业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四)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各厂矿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和分布。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其他有害因素的资料:分布状况、数量、危害情况。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认识城市 1.土地利用 1)原始自然状态2)初级干预3)高级干预 2.人口观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3.产业观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 4、系统理论 1)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要素: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 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 4)功能:城市是一个承载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景 5、城市是什么? 系统聚集行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 6、城市的两面性 1)一方面 2)另一方面A、自然灾害B、系统灾害。北京国贸立交桥拥塞的车流,工业污染 其它城市问题 城市形态方面: 城市社会方面: 7、职业操守 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 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一、两种空间的设计 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 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 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 1)、空间是“容器”。2)、空间是“场所”。3)、空间是“通道”。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面:建筑外立面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 广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人文、历史、生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人文的综合设计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 一、物质形态的对象 1、土地使用 2、实体与空间 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 4、交通与停车 5、标识与标志 二、非物质形态的对象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一、三种城市空间设计理论(THREE THEORIES OF URBAN SPATIAL DESIGN)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 2、连接理论(Linkage Theory) 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二、图--底理论 1、“空间即主体”(space-as-object) (1)建筑实体---solid mass; 图---figure; (2)空间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 (3)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 (4)“空间即主体”---城市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2、“诺利地图” (Giambattista Nolli,1748) (1)传统城市的图---底关系中,私人肌理(tissue)与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关系非常协调,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2)传统城市中具有界定明确的实体与虚体系统。公共空间有建筑物的量体中分割出来延续并连接内、外部的空间及活动。 (3)? 就整体关系而言,城市空间研究中,虚体比实体更具实质意义,虚体(void就是实体(figural)。 3、现代城市环境 (1)建筑空间设计----从重实体到重空间; (2)城市空间设计----从重空间到重实体。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 城市隙地空间 寻找失落的空间 5、? 空间印象转变 (1)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围合性的广场、标志性的建筑以及整体性的街廓;(2)现代城市空间----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在降低、广场的围合性弱化、街廓的整体性消退,仅仅是建筑实体凸现在城市环境之中。 (3)“当城市有水平方向改向垂直方向发展时,点状塔楼、集合住宅或现代景观中常见的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空间。” 6、空间是传递城市体验的媒介 (1)空间形式:格网形态、同心放射、中轴序列、折角形状、曲线形状、有机形态等; (2)空间领域: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的有序组织是实现空间意义的重要内容; (3)空间序列:应重视建立场所的次序和视觉方向性; (4)整体印象:罗马帝国的有机变化,纽约城区的方形格网。 7、图---底理论对城市空间分析的意义 (1)实体形态:纪念性建筑物或主要公共建筑物、城市街廓地区、具有方向性和边缘界定意义的建筑物等; A视觉焦点、配置在开放空间的主要位置、传达空间的社会及政治地位; 例如:万神庙、圣彼得教堂、天使城堡。。。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天安门、钟鼓楼、世纪坛、东方广场 B性质相近、肌理相近 例如:佛罗伦萨传统街区、巴黎传统街区、北京四合院传统街区 C线性结构、视觉连续。 例如:圣彼得教堂广场柱廊、香榭丽舍大街沿街建筑、外滩建筑群 ? (2)虚体形态:重要建筑入口前庭、阶廓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格、公园、庭园以及线性开放空间系统等。

城市设计原理资料

一、填空题(24*1)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一产品型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一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岀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7*6) 1.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一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4.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至側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5.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6.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 (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 (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岀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7.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岀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利用SPSS_进行方差分析以及正交试验设计

实验设计与分析课程论文 题目利用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2012年6月29日

一、SPSS 简介 SPSS 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1984年SPSS 总部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微机版本SPSS/PC+,开创了SPSS 微机系列产品的开发方向,极大地扩充了它的应用范围,并使其能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 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 SPSS 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 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 回归、Probit 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SPSS 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图形。SPSS 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 及DBF 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各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它和SAS 、BMDP 并称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统计软件。 SPSS 输出结果虽然漂亮,但不能为WORD 等常用文字处理软件直接打开,只能采用拷贝、粘贴的方式加以交互。这可以说是SPSS 软件的缺陷。 二、方差分析 例如 某高原研究组将籍贯相同、年龄相同、身高体重接近的30名新战士随机分为三组,甲组为对照组,按常规训练,乙组为锻炼组,每天除常规训练外,接受中速长跑与健身操锻炼,丙组为药物组,除常规训练外,服用抗疲劳药物,一月后测定第一秒用力肺活量(L),结果见表。试比较三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有无差别。对照组为组一,锻炼组为组二,药物组为组三。 第一步:打开 SPSS 软件 表1 三组战士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L) 对照组 锻炼组 药物组 合计 3.25 3.66 3.44 3.32 3.64 3.62 3.29 3.48 3.48 3.34 3.64 3.36 3.16 3.48 3.52 3.64 3.20 3.60 3.60 3.62 3.32 3.28 3.56 3.44 3.52 3.44 3.16 3.26 3.82 3.28

第10章__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10章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三、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1.方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 A.各总体是否存在方差 B.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C.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D.分类型因变量对数值型自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2.在方差分析中,检验统计量F是()。 A.组间平方和除以组内平方和B.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 C.组间平方除以总平方和D.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在方差分析中,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随机误差B.非随机误差C.系统误差D.非系统误差 4.在方差分析中,衡量不同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 A.组内误差B.组间误差C.组内平方D.组间平方 5.组间误差是衡量不同水平下各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6.A 7.D8.D9.A10.A 6.组内误差是衡量某一水平下样本数据之间的误差,它()。 A.只包括随机误差 B.只包括系统误差 C.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D.有时包括随机误差,有时包括系统误差 7.在下面的假定中,哪一个不属于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B.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C.观测值是独立的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8.在方差分析中,所提出的原假设是0:=···= ,备择假设是() 12 k A.1:12···kB.1:12···k C. 1:···kD.1:1,2,···,k不全相等 12 9.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只涉及()。 A.一个分类型自变量B.一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自变量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10.双因素方差分析涉及()。 A.两个分类型自变量B.两个数值型自变量 C.两个分类型因变量D.两个数值型因变量 11.B12.C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 发表时间:2017-09-18T15:36:05.13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18期作者:黄婷婷[导读]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通过解析场所理论,分析实际空间体验案例,得出场所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异变性三种特性。突出场所特性在场所理论中的结构作用,探讨场所气氛的营造方法和意义。【关键词】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特性;特征因素【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36-02 1.引言 “天气,清新宜人,而且温暖。我呆在拱廊里,坐在淡绿色的软垫沙发上。这时,广场里古铜色的雕像伫立在高高的底座上,背冲着我,我望过去,看这双塔耸立的教堂......”。[1]这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其著作《建筑氛围》①中的一段描述。卒姆托为所见之物所感动,随后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广场拿掉——感受消逝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了广场的氛围。 场所氛围能引起人的直观感受,是场所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场所特性有助于理解场所理论,以及探寻场所设计的方法。 1.场所理论 1.1 场所理论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理论”——“场所”(place)是有清晰特质的空间,是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的一种实体存在,其中不但包括三维的空间,还有时间的维度。(图1)场所理论强调人的需要和文脉特征。任何场所都是空间,但空间不一定能成为场所。 图1 场所要素图 1.2 场所结构和特性 诺伯格?舒尔茨通过对场所现象的讨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空间和特性两个层面。“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2]也就是说,“空间”给出场所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组织方式,强调存在物的关系[3] ;“特性”一般指“气氛(stimming)”,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强调人的感觉。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场所结构。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4]所以,若是将“特性”与“空间”加以区分,或许可以赋予“特性”新的诠释。(图2)研究场所“气氛”特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场所与人的关系,掌握场所设计的方法。 图2 场所公式 2.场所特性的三种特质及案例分析 2.1 多样性 不同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场所,所以场所往往具有多种特性。 场地的特性由具体的造型和空间界定元素决定,包含了固定特征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和非固定特征因素。[5]特征因素的差异使场所就有不同气氛,且多种决定因素可作用于同一场所。例如,坐落于山水都市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其虎溪校区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主入口广场前区宽阔伴有起伏的曲面地形,后区地面呈台阶逐步上升,形成崎岖不平无规律的阶梯广场,身处其中可感受到绿树环抱中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图3、4)。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与设计王功成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将跨入信息时代。在时代转变的关头,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整个知识领域的变革已经开始。黑川纪章将21世纪的现代主义总结为“机械原理”时代,而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称作“生命原理”时代。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黑川纪章先生的基于“共生”城市规划思想,同时给我们当代的学生在城市规划思想方面以一定的启迪与探索,为当今社会如何在城市规划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共生;城市规划 1.前言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