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子孢子直接钻入皮肤

B.雌性按蚊叮咬,子孢子随唾液一起注

入人体

C.配子体经输血感染

D.雌性按蚊叮咬时,子孢子主动钻入皮

E.雌性按蚊叮咬,配子体进入人体

2.引起疟疾复发的虫体时期是

A.速发型子孢子

B.迟发型子孢子

C.红内期无性生殖时期

D.红外期裂殖子

E.雌雄配子体

3.疟疾病人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什么?

A.活组织检查

B.骨髓穿刺

C.粪便检查

D.厚、薄血涂片

E.痰液检查

4.寄生在一个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哪种最常见多个环状体?

A.卵形疟原虫

B.三日疟原虫

C.间日疟原虫

D.恶性疟原虫

E.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疟疾发作的致病因素?

A.红细胞碎片

B.裂殖子

C.疟色素

D.变性血红蛋白

E.疟原虫代谢产物

6.间日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

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B.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裂殖子

C.环状体、裂殖体、雌配子、雄配子

D.裂殖体、配子体、动合子、子孢子

E.环状体、配子体

7.由于输血不当,疟原虫被输入健康人体内,其结果是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休眠

B.疟原虫进入肝细胞迅速发育

C.可能呈带虫状态或疟疾发作

D.可能感染疟原虫,仅呈带虫状态

E.不会造成疟原虫感染

8.疟原虫的传染源是

A.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

B.疟疾病人

C.带虫者

D.感染的鸟类

E.感染的哺乳动物

9.疟疾的流行

A.无地区性

B.无季节性

C.仅有地区性

D.仅有季节性

E.既有地区性,又有季节性

10.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是

A.蚊唾腺-蚊胃-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

B.人肝细胞-蚊胃-蚊唾腺-人红细胞-蚊唾腺

C.人红细胞-人肝细胞-蚊唾腺-蚊胃

-蚊唾腺

D.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

E.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

11.恶性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

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B.环状体、配子体

C.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卵囊

D.滋养体、配子体、卵囊、动合子

E.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子孢子

12.恶性疟原虫完成一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

A.48小时

B.36~48小时

C.72小时

D.24~36小时

E.24小时

13.既可引起再燃,又可引起复发的疟原虫有

A.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B.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C.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D.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E.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14.脑形疟在下列哪种疟原虫中最多见

A.间日疟原虫

B.恶性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E.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15.间日疟患者血涂片经姬氏或瑞氏染色后,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

A.疟原虫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紫色

B.疟原虫细胞质染成蓝色

C.红细胞胞质内疟色素染成棕褐色

D.受染红细胞颜色变浅

E.受染红细胞肿大并出现浅红色小点

16.传播疟疾的媒介昆虫是

A.所有蚊种

B.雌库蚊

C.雌按蚊

D.雌雄按蚊

E.雌伊蚊

17.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

A.红细胞内期

B.配子体

C.子孢子

D.红细胞外期

E.卵囊

18.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哪种配子体呈新月型

A.间日疟原虫

B.恶性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E.上述四种疟原虫

19.疟原虫的潜伏期包括

A.红细胞内期发育和配子体形成所需要的时间

B.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的发育和数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需的时间

C.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迟发型子孢子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

D.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速发型子孢子在

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

E.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配子体形成所需

的时间

20.疟色素的产生来自于

A.红细胞膜

B.疟原虫的细胞核

C.疟原虫的细胞质

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E.患者血清

21.疟原虫的感染阶段是

A.子孢子

B.裂殖子

C.裂殖体

D.环状体

E.雌雄配子体

22.疟原虫的下列哪个时期能在蚊体内继续

发育

A.裂殖子

B.裂殖体

C.环状体

D.滋养体

E.雌雄配子体

23.经输血可感染下列哪种寄生虫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阴道毛滴虫

C.蓝氏贾第鞭毛虫

D.卡氏肺孢子虫

E.疟原虫

24.疟疾患者可产生下列哪种免疫

A.带虫免疫

B.伴随免疫

C.终身免疫

D.先天性免疫

E.消除性免疫

25.疟性肾病多见于

A.间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

B.恶性疟患者长期未愈者

C.三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

D.卵形疟患者长期未愈者

E.疟原虫患者长期未愈者

26.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部位是

A.红细胞和肝细胞

B.有核细胞

C.白细胞

D.淋巴细胞

E.脾细胞

27.下列哪种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常见薛

氏小点

A.间日疟原虫

B.恶性疟原虫

C.三日疟原虫

D.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E.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28.姬氏或瑞氏染色时,疟原虫中蓝染部分

叫A.细胞核B.细胞质C.疟色素D.红细胞E.血红蛋白

29.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造成疟疾病

人贫血外,还有其它的贫血原因A.脾功能亢进

B.骨髓造血功能亢进

C.血小板减少

D.肾脏病变

E.红外期疟原虫破坏肝细胞

30.刚地弓形虫的传播方式是

A.只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

B.只能在终宿主之间传播

C.只能由终宿主传播给中间宿主

D.只能由中间宿主传播给终宿主

E.既能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传播,

也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

31.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可寄生在人体的下列

细胞内,但除外A.红细胞B.巨噬细胞C.肝细胞D.脑细胞E.单核细胞

32.刚地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

A.速殖子

B.配子体

C.缓殖子

D.子孢子

E.卵囊

33.刚地弓形虫寄生在人体的阶段有

A.仅有包囊

B.仅有滋养体

C.仅有假包囊

D.假包囊、包囊

E.假包囊、包囊、滋养体

34.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感染弓形虫后,无临床症状,宿主呈现

A.隐性感染

B.急性感染

C.亚急性感染

D.慢性感染

E.全身播散

35.刚地弓形虫的实验诊断方法是

A.主要以查血液中包囊为主

B.主要以动物接种试验为主

C.主要以体外培养试验为主

D.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所以多采用免

疫学诊断方法E.以上都不是

36.刚地弓形虫可寄生的宿主是

A.爬行类

B.哺乳动物

C.鸟类

D.鱼类

E.以上都是

37.刚地弓形虫的侵入途径是

A.仅经胎盘

B.主要经口

C.仅经输血

D.经媒介昆虫叮咬

E.直接经正常皮肤侵入

38.刚地弓形虫的感染阶段是

A.包囊

B.假包囊

C.滋养体

D.卵囊

E.以上都是

39.刚地弓形虫的终宿主是

A.猫科动物

B.人类

C.食草动物

D.鸟类

E.爬行类

40.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感染隐孢子虫可

呈现A.仅为隐性感染

B.出现症状,引起隐孢子虫病

C.抑制隐孢子虫发育

D.无临床症状

E.杀灭隐孢子虫

41.隐孢子虫的感染阶段和传播途径是

A.卵囊,经口感染

B.卵囊,接触感染

C.滋养体,经胎盘感染

D.裂殖体,空气传播

E.卵囊,经媒介昆虫叮咬

42.隐孢子虫寄生在人体的主要部位是

A.肝

B.肺

C.肠腔

D.小肠上皮细胞

E.腹腔

43.隐孢子虫感染主要为

A.急性感染

B.慢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亚急性感染

E.全身播散

44.隐孢子虫病原学检查方法是

A.粪便中查卵囊

B.粪便中查滋养体

C.粪便中查合子

D.粪便中查配子体

E.粪便中查裂殖体

45.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主要发生在

A.青少年

B.婴幼儿

C.有外伤史

D.健康成年人

E.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

46.卡氏肺孢子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阶段是

A.经空气传播,卵囊

B.经口,包囊

C.经口,滋养体

D.经胎盘传播,滋养体

E.经空气传播,包囊

47.卡氏肺孢子虫的寄生部位是

A.肾

B.肝

C.脑

D.肺

E.小肠

二、名词解释

1.再燃 2复发 3带虫免疫

三、问答题

1.阐述疟疾发作的机理。

2.简述疟原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3.简述疟原虫引起脾肿大的原因。

4..如何用病原学方法诊断疟疾患者?

5简述厚、薄血涂片诊断疟疾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D

4.D

5.C

6.A

7.C

8.A

9.E 10.D 11.B 12.B 13.D 14.B 15.C 16.C17.A 18.B 19.B 20.D 21.A 22.E 23.E 24.A25.C 26.A 27.A 28.B 29.A 30.E 31.A 32.A33.E 3 4.A 35.D 36.E 37.B 38.E 39.A 40.B41.A 42.D 43.C 44.A 45.E 46.E 47.D

三、名词解释

1.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为再燃。四种疟原虫都可引起再燃。

2.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为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3.人体感染某些原虫(疟原虫、弓形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导致临床痊愈,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的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如疟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现象。

三、问答题

1.发作原因红细胞内成熟裂殖体胀破被寄生的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和变性的血红蛋白等一起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的紊乱而发热。

退热原因体温升高数小时后,血液中致病物质已被吞噬、降解,内源性热原质不再产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因素消失了,于是体温调节逐渐恢复正常,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使体温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发作的周期性原因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被寄生的红细胞,裂殖子逸出,侵入新的红细胞,继续在红细胞内发育,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的裂体增殖过程,再胀破红细胞,又再度引起发作,以后每完成一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过程,就发作一次,如此循环,形成典型的发作周期性。

疟原虫发作周期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要的时间一致。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分别为48h、36~48h、72h,故分别为48h、36~48h、72h发作一次。

2.疟疾发作几次以后可出现贫血,贫血原因如下:

(1)疟原虫直接大量破坏红细胞,疟原虫每完成一次裂体增殖过程,就要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的红细胞最多,贫血最为严重,这是由于发作时恶性疟原虫数量较多,并可侵犯各时期的红细胞所致。而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分别仅侵犯网织红细胞和衰老的红细胞。

(2)疟原虫感染可造成脾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脾脏巨噬细胞大量增加,吞噬能力增强,大量吞噬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和正常的红细胞。

(3)免疫溶血如疟原虫粘附在红细胞膜上,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溶解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隐蔽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IgM),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

(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加重贫血。

3.疟原虫引起脾肿大的原因主要有:①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巨噬细胞增生;②疟原

虫代谢产物刺激肝脾充血;③疟疾反复发作,纤维组织增生。

4..取患者末梢血,制备厚、薄血涂片,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油镜观察。

血涂片中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均可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5.薄血涂片中疟原虫形态典型,易辨认,但诊断时发现疟原虫较难,费时间,易漏诊。厚血膜上发现疟原虫容易,省时间,但疟原虫形态不典型,不易辨认。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 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取血一小滴(约4微升),置于平置的载玻片上,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约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薄血膜:以推片一端的中部取血一小滴(约1微升),使血滴与载玻片接触,血液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均匀而迅速适当地用力向前推成舌形薄血膜。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 (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三、染色 〈一〉吉氏染染色法 (一)所需器材

疟疾考试题

附件2:疟疾防治知识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选择题(不定项) 1.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 B ) A 恶性疟原虫 B 间日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2.疟疾的传染源为( B ) A 体内有裂殖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B体内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C 体内有滋养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D体内有子孢子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3.典型的疟疾症状有( A B D ) A 发热 B 寒战 C 呕吐 D 出汗 E 咳嗽 4.确诊疟疾的方法( C ) A 查大便 B 查小便 C 查血 D 查痰液 5.在疟疾流行区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提高“三热”病人血检率。“三热”病人是指( B ) A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感冒的发热病人 B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C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感觉身体先冷后热的病人 D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贫血的发热者 6. 间日疟现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方案( A ) A 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B 蒿甲醚7日疗法 C 氯喹/伯氨喹四日疗法 D 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或复方 7. 杀灭肝内期疟原虫的唯一药物是( B ) A 乙胺嘧啶 B 伯氨喹 C 氯喹D哌喹 8.引起脑型疟疾最常见于( B )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9. 用于恶性疟治疗的药物有哪些(ABC ) A 蒿甲醚 B 双氢青蒿素 C 青蒿琥酯 D 氯喹 E 伯氨喹 10.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ABCDE ) A 基本情况 B 病例筛查 C 媒介调查、控制 D 健康教育 E 扩大治疗

附件3: 山东省疟疾防治知识习题库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A.对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B.错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B.错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A.对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A.对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B.错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B.错 8.间日疟在我国可以全年流行。B.错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B.错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A.对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B.错 12.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B.错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B.错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B.错 15.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A.对 16.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B.错 17.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B.错 18.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A.对 19.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B.错 20.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对21.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小时。A.对22,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小时。A.对23.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 24.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B.错 25.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A.对 26.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B.错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无 大滋养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常排列如菊花状, 较大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排列不规则,较大 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 侧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Feb 20, 2010No Comments 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 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0?2 荧光标志物 小分子有机染料 小分子有机染料是指分子量小于1KD的小分子物质,这种小分子有机染料可以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共价连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我们现在对这种染料的最佳检测波长范围、亮度,即吸光系数、光稳定性和自我淬灭特性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利用荧光染料的分子策略包括扩展共轭双键、额外添加环状结构增强其刚性、用氟或磺酸盐这类吸电子性的或带电荷的物质进行修饰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这类荧光染料的商业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不过由于这类染料对蛋白质缺乏特异性,因此多与抗体联用(图1A~C)。?0?2 荧光蛋白 第一批用于细胞生物学的荧光蛋白包括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和从蓝藻

第二章原虫--疟原虫(DOC)

第五节疟原虫 一.概述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 二.生活史 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 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 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

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 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配子体形成: 在经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则不再发育成环状体,而是沿着另一种形式——有性生殖世代发育成有性别区分的有性生殖前体,即雌雄配子母体。雌雄配子母体成熟后存留于血液中,在体内约可生存30~60天。在这期间如有机会被合适的蚊媒吸入,则可在蚊体内继续发育,否则将在血液中退化变性而终被吞噬细胞所消灭。 另外,四种判寄生的红细胞时期不同,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幼稚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较衰老的红细胞,而恶性疟原虫则不分老幼寄生于各期红细胞。 ㈡在蚊体内发育 血液中各期疟原虫随蚊叮咬进入蚊胃后,其他各期被消化,仅雌雄配子母体能存活并继续发育。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核即分裂成4~8块,发育成4~8个雄配子(也称小配子)。雌配子体的核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发育成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大配子)。雌雄配子即结合成合子,即所谓受精。合子在几小时内又形成香蕉状或腊肠状能活动的动合子。动合子可穿过蚊胃上皮细胞,在蚊胃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形的囊合子,或称卵囊。虫体核迅速分裂增殖,在卵囊内分化成为孢子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 每个卵囊可含成千上万个子孢子,每个蚊胃可形成数个至数十个卵囊。成熟的子孢子可从卵囊壁微孔逸出或由于卵囊破裂而进入蚊体腔,最后集中于涎腺内。当蚊子重新叮咬人时,子孢子即可随涎液而侵入新宿主,重又开始上面的循环过程。 从上面生活史过程还可看到: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5年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判断题 1.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否) 2.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是)3.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是)4.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是)5.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否)6.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否)7.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是)8.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是)9.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是)10.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是)二、选择题(答案打对勾) 1.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A.6小时 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2.疟疾传播给人是生活史的那个阶段 A.配子体B.子孢子C.合子D.裂殖子3.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哪里 A.肌肉细胞 B.消化道内C.脑细胞内D.红细胞内 4.经输血感染疟原虫后,以下哪个提法不正确 A.没有复发B.不通过红外期 C.不会增殖D.可以有再燃 5.恶性疟发热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多起病急,无寒战B.常伴有咳嗽 C.热型不规则D.可伴有腹痛及腹泻6.以下实验室检查项目中,哪一项检查结果不可作为疟疾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A.血片检查B.RDT检测 C.PCR检测D.抗体检测 7.以下哪一组是治疗间日疟的首选药物 A.氯喹片加伯氨喹B.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 C.双氢青蒿素哌喹片D.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8.在治疗从国外感染疟疾病人的同时,还因注意什么A.让家人一起来检查B.让一同回国的人来检查 C.让同村的人也来检查D.不要注意什么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2015年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判断题 1.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否) 2.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是) 3.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是) 4.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 (是) 5.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否) 6.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 (否) 7.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是)

8.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是) 9.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是) 10.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是) 二、选择题(答案打对勾) 1.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 D.48小时 2.疟疾传播给人是生活史的那个阶段? A.配子体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3.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哪里?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4.经输血感染疟原虫后,以下哪个提法不正确 A.没有复发B.不通过红外期 C.不会增殖D.可以有再燃

5.恶性疟发热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多起病急,无寒战B.常伴有咳嗽 C.热型不规则 D.可伴有腹痛及腹泻 6.以下实验室检查项目中,哪一项检查结果不可作为疟疾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A.血片检查B.RDT检测 C.PCR检测D.抗体检测 7.以下哪一组是治疗间日疟的首选药物 A.氯喹片加伯氨喹B.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 C.双氢青蒿素哌喹片D.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 8.在治疗从国外感染疟疾病人的同时,还因注意什么? A.让家人一起来检查B.让一同回国的人来检查 C.让同村的人也来检查D.不要注意什么

疟疾培训单选题

疟疾培训单选题 疟疾是虫媒传染病,一旦患上疟疾就很设计生命危险,为了更好的预防疟疾发生,进行疟疾知识培训很有必要的。下文是疟疾的培训试题,欢迎阅读! 疟疾培训单选题 1 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 a. 12小时 c.48小时 b. 36-48小时 d. 72小时 2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3 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 ) a. 中华按蚊 c. 嗜人按蚊 b. 微小按蚊 d. 大劣按蚊 4 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 ) a. 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 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 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5 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 )

a. 温度 b. 雨水 c. 战争 d. 饮食习惯 疟疾培训判断题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 2. 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 4. 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 ) 5.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 6. 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 7. 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 8. 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 9. 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 ) 10. 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 11. 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 12.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 13. 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 ) 14. 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 ) 15.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然后再寄生于红细胞内。( ) 疟疾培训单选题 1. 疟疾俗称( ) a. 感冒 b. 打摆子 c. 发烧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1.标本采集 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 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 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 原理 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 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 并做好登记。 2.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 区。 3.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结果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子孢子直接钻入皮肤 B.雌性按蚊叮咬,子孢子随唾液一起注 入人体 C.配子体经输血感染 D.雌性按蚊叮咬时,子孢子主动钻入皮 肤 E.雌性按蚊叮咬,配子体进入人体 2.引起疟疾复发的虫体时期是 A.速发型子孢子 B.迟发型子孢子 C.红内期无性生殖时期 D.红外期裂殖子 E.雌雄配子体 3.疟疾病人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什么? A.活组织检查 B.骨髓穿刺 C.粪便检查 D.厚、薄血涂片 E.痰液检查 4.寄生在一个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哪种最常见多个环状体? A.卵形疟原虫 B.三日疟原虫 C.间日疟原虫 D.恶性疟原虫 E.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疟疾发作的致病因素? A.红细胞碎片 B.裂殖子 C.疟色素 D.变性血红蛋白 E.疟原虫代谢产物 6.间日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 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B.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裂殖子 C.环状体、裂殖体、雌配子、雄配子 D.裂殖体、配子体、动合子、子孢子 E.环状体、配子体 7.由于输血不当,疟原虫被输入健康人体内,其结果是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休眠 B.疟原虫进入肝细胞迅速发育 C.可能呈带虫状态或疟疾发作 D.可能感染疟原虫,仅呈带虫状态 E.不会造成疟原虫感染 8.疟原虫的传染源是 A.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 B.疟疾病人 C.带虫者 D.感染的鸟类 E.感染的哺乳动物 9.疟疾的流行 A.无地区性 B.无季节性 C.仅有地区性 D.仅有季节性 E.既有地区性,又有季节性 10.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是 A.蚊唾腺-蚊胃-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 B.人肝细胞-蚊胃-蚊唾腺-人红细胞-蚊唾腺 C.人红细胞-人肝细胞-蚊唾腺-蚊胃 -蚊唾腺 D.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 E.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 11.恶性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

疟疾单选题及答

疟疾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B)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C) A. 2种 B. 3种 C.4种 D. 5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 A.弯曲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C) A.甲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C)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D)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D.东南亚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 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B)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A)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1 / 15 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C) A.1 B. 2 C. 3 D. 4 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D)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D)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48小时 D. 72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B)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A)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17.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A) A.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疟疾防控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第1题】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一二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2012年2015年分别达到 正解:C.90%以上,100% 【第2题】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 正解:A.配子体 【第3题】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 正解:C.4种 【第4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疟疾列入传染病的种类为 正解:B.乙类 【第5题】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是 正解:C.避免蚊虫叮咬 【第6题】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到2012年, 一二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在 正解:C.95%以上 【第7题】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 正解:B.36-48小时 【第8题】下列各种物质中,不属疟疾发作致病因素的是 正解:B.疟色素 【第9题】对间日疟初发病患者的诊断采血时间最好是 正解:B.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第10题】下列有关疟疾治疗的说法中,属于错误的是 正解:C.治疗后常有后遗症 【第11题】杀灭疟原虫配子体的主要药物是青蒿素。 正解:B.错误 【第12题】各种人体疟原虫都有复发现象。 正解:B.错误 【第13题】输血也可传播疟疾。 正解:A.正确 【第14题】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是在流行区内的常住人群。 正解:A.正确 【第15题】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正解:B.错误 【第16题】主动病例侦查发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带虫者的具备传播条件的疫点,应对病家及四邻的人房和畜舍进行滞留喷洒。 正解:B.错误 【第17题】只有厚血膜可以进行疟原虫计数,薄血膜不可以。 正解:B.错误 【第18题】吉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前,需先对薄血膜进行固定。 正解:A.正确 【第19题】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在遗传上均有两种类型,即速发型和迟发型子孢子。正解:A.正确 【第20题】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正解:A.正确

荧光技术

https://www.doczj.com/doc/2812210256.html,/?p=21977 首页专题译述会议展览技术方法教学视频热点话题生命百态研究前沿科研综述电子杂志RSS 订阅当前位置: 生命奥秘> 技术方法> 文章正文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cyq 发表于2010-02-20 14:48 | 来源:| 阅读 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 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荧光标志物 小分子有机染料 小分子有机染料是指分子量小于1KD的小分子物质,这种小分子有机染料可以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共价连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我们现在对这种染料的最佳检测波长范围、亮度,即吸光系数、光稳定性和自我淬灭特性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利用荧光染料的分子策略包括扩展共轭双键、额外添加环状结构增强其刚性、用氟或磺酸盐这类吸电子性的或带电荷的物质进行修饰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这类荧光染料的商业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还在不

绿色萤光蛋白

绿色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这种蛋白质最早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这个发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帮助,且这个冷光蛋白质与钙离子(Ca+2)可产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萤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别是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它的发射波长的峰点是在509nm,在可见光绿光的范围下是较弱的位置。由海肾(sea pansy)所得的绿色萤光蛋白,仅有在498nm有一个较高的激发峰点。 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绿色萤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为一个报导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经修饰过的型式可作为生物探针,绿色萤光蛋白基因也可以克隆到脊椎动物(例如:兔子上进行表现,并拿来映证某种假设的实验方法。 我们这边细胞组的基本上都在用这个东东。标记细胞 GFP的分子结构和发光机制 绿色荧光蛋白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GFP有两个吸收峰,主峰在395nm,次峰在470nm,其荧光发射峰在509nm。GFP 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其变性需要在90℃或pH<4或pH>12的条件下用6mollL盐酸胍处理,这一性质与GFP的结构特性相关。 Yang等的研究表明,GFP是由两个相当规则的内含一个α-螺旋和外面包围l1个β-折叠的β-桶状结构组成的二聚体,β-桶状结构直径约3nm,高约4nm。β折叠彼此紧密结合,象桶板一样形成桶状结构的外围,并且形成了一个规则的氢键带。桶状结构和位于其末端的短α螺旋以及环状结构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致密结构域,没有可供扩散的配体进入缝隙。这种坚实的结构保证了其稳定和抗热、抗变性的特点。 GFP的生色基团附着于α-螺旋上,几乎完美的包被于桶状结构中心。位于圆桶中央的α-螺旋含有一个由六肽组成的发光中心,而发光团是由其中的三肽Ser65-Tyr66-Gly67经过环化形成了对羟基苯咪唑啉酮。GFP的生色基团是蛋白质自身催化环化的结果,环化是一个有氧过程,在严格厌氧条件下GFP不能形成荧光,因为GFP的生色团形成需要O2使Tyr66脱氢氧化。生色基团通过Tyr66的脱质子(酚盐)和质子化状态(羟酚基)的转换决定荧光发射,此模型为Yang等的晶体学证据所支持。 GFP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1.分子标记 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告基因,GFP已在生物学的许多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独特的发光机制,可将GFP作为蛋白质标签(protein tagging),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基因,转染合适的细胞进行表达,然后借助荧光显微镜便可对标记的蛋白质进行细胞内活体观察。由于GFP相对较小,只有238个氨基酸,将其与其他蛋白融合后不影响自身的发光功能,利用GFP的这一特性已经加深了我们对细胞内一些过程的了解,如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发育和信号转导等。1996年,Ehrdardt等人首次报道了利用GFP的特性研究细胞分化蛋白FtsZ的定位。研究显示FtsZ在细胞分裂位点形成了一个环状物,且至少有9种蛋白在细胞分裂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对这些蛋白功能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利用GFP融合蛋白已经搞清楚了它们聚合的顺序以及在蛋白定位中的一些特征。利用GFP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定位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细胞内的一些基本的生理过程进行更详尽观察的新方法。 除用于特定蛋白的标记定位外,GFP亦大量用于各种细胞器的标记如细胞骨架、质膜、细胞核等等。Shi等人曾报道将GFP融合到大肠杆菌细胞膜表面用作标记蛋白,这一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多肽库的筛选效率、疫苗的研制、构建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作环境检测以及探测信号转导过程等等。这些都为传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2.药物筛选 许多新发展的光学分析方法已经开始利用活体细胞来进行药物筛选,这一技术能从数量众多的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药物。基于细胞的荧光分析可分为三类:即根据荧光的密度变化、能量转移或荧光探针的分布来研究目标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或酶的状态的变化。荧光探针分布是利用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的迁移功能,将一荧光蛋白与信号分子相偶联,根据荧光蛋白的分布情况即可推断信号分子的迁移状况,并推断该分子在迁移中的功能。由于GFP分子量小,在活细胞内可溶且对细胞毒性较小,因而常用作荧光探针。 在细胞体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其中很多涉及到信号分子在细胞器之间的迁移。例如当信号分子和某一特殊受体结合后常会导致配体-受体复合物从某一细胞区域迁移到另一区域,而这一迁移过程通常会介导一重要的生理功能。因而,这些受体常常被用作药物筛选的目标,若某一药物具有与信号分子类似的功能,那么该药物即具有潜在的医药价值。利用GFP荧光探针,将很容易从数量众多的化合物中判断出那些化合物具有与信号分子相似的能引起配体一受体复合物迁移并介导生理反应的功能,且这一筛选过程简单方便,所需成本也很低。利用这一原理,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筛选模型用于研究药物介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hGR)的迁移过程。在一96孔板中培养细胞,并以一编码hGR GFP蛋白的质粒转染该细胞。当细胞用待筛选的药物处理后,hGR-GFP从细胞质迁移人细胞核的过程可实时或在某一时段

疟疾培训试题

疟疾防治知识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50分)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 4.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 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5.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6.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7.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8.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9.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10.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14.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15.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16.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17.氯喹是一种预防疟疾的药品,口服2片可以预防7-19天。()1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19.由于人群对疟疾没有有效的免疫,所以出国旅游、到高疟区活动的人是高危人群()20.中国到2015年消除疟疾。() 21.4月25日是全国疟疾日。() 22.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 23.预防疟疾服药的方案成人剂量为磷酸哌喹每月服2次,每次600mg,饭前服。()24.重症疟疾治疗首选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简称ACT)进行治疗。() 25.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1.疟疾俗称?()A.感冒B.打摆子C.发烧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 A.2种B.3种C.4种D.5种 3.以下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 A.弯曲疟原虫B.间日疟原虫C.恶性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此是如何管理的?() A.甲类传染病管理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 6.以下哪个地区有疟疾流行?()

试验设计——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报告 绿色荧光蛋白的克隆表达 ——闵霞(2013141241165)李彩云(2013141241095) 一、引言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广受科学家们的关注。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发射绿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 基因克隆技术包括把来自不同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建成新的重组DNA,然后送入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和状态的转移和重新组合。采用重组DNA技术,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切割,重新连接,组装成一个新的杂合DNA 分子。在此基础上,这个杂合分子能够在一定的宿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形成大量的子代分子。 本次实验中,分子克隆质粒载体所携带的外源基因是EGFP绿色荧光蛋白,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将EGFP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28a中,组成重组子,并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并诱导其表达,培养出绿色的大肠杆菌菌落。为此,我们要利用碱变性法将大肠杆菌中的质粒DNA提取出来,并通过Bam HI和NotⅠ两种酶的双酶切作用,从而获得目的外源基因片段EGFP和表达载体pET-28a质粒的DNA,然后通过连接酶连接后形成重组子,并通过氯化钙法导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让其在含有Amp和IPTG的LB琼脂平板上生长繁殖,最后通过观察大肠杆菌能否在含有Amp和IPTG的LB平板上长出绿色的菌落,来判断EGFP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效果 二、主要路线: 1、质粒DNA的提取 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DNA 3、酶切连接重组质粒 4、重组质粒的扩增 5、菌落PCR法鉴定阳性克隆 6、目的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 1、质粒DNA的提取 实验原理: 1)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大小在1kb~200kb之间,是具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能力,,能使子代保持他们恒定的复制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它可以独立游离于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细胞就不能复制,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