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其有所反映或表现,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案例——丽江古城

旅游属闲暇或休闲活动,是使人们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一、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

(一)审美性

旅游者在活动中寻求娱乐和消遣,以得到美的享受。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审美实践活动。

(二)娱乐性

是指旅游者求趣、求乐的目的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活动的异地性首先是由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所决定的。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空间转移的只能是购买旅游产品的主体——旅游者。其次,异地性还受到人们探新求异心理的影响。目的地的异地性越强,它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三)异地性

(四)暂时性

旅游活动与迁徙活动活动的本质区别就是暂时性。迁徙是人们由一地转移到另一地定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谋求生存,不再返回原地;而旅游则是人们离开其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短暂的访问,并在访问结束后仍然回到常住地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旅游者是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的,受到闲暇时间的限制,人们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说,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暂时性的活动。

(五)综合性

旅游活动是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都有需求,从而体现出需求的综合性。旅游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在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消费同样具有综合性。旅游消费既包括生存性消费,又包括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实物消费、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综合。

其二,是旅游活动所需服务的提供者具有综合性。

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既有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通讯业等经济型部分,也有公安、海关、卫生等非经济性部门,只有与众多相关产业和部门进行全面的协调与合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其三,是旅游活动的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

旅游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个方面的事物和因素,是一种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综合体。

二、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

1.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健康的交往活动

旅游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交往方式,它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走向社会的最大空间,不受地域、国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等限制。在轻松愉快的旅游中,人际关系较为和谐,少受固有偏见所限,彼此容易畅所欲言、沟通思想感情,产生其他交往形式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因而,旅游活动是人类一种积极健康的交往活动。

3.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三、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

1.社会现象

2.文化现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

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需要借助于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获得,则需要旅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这就为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缓和紧张关系,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现代国际交往中,旅游被赋予“民间外交”的美称。

4.政治色彩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苴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次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2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古代旅行:(/)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刃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吕)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貞?)、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務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诫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嶄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倍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枕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旅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J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矽、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0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人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70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彩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羽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羽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次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矽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的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岀、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旅游学概论考试重点

1.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就业和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某 些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者:旅游者是为了审美、愉悦、休闲、完善与发展自我、商务等目的,离开常 住地到异国他乡去旅行和暂时停留,并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人。 3.旅游业: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 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5.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的特定内容和明确划 定的区域范围,能够满足旅游者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等旅游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专门经营和管理的地点和场所。 6.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凭借某种交通工具和道路交通系统,实现从出发地 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以及在目的地内的空间转移过程。 7.罗马定义中将在某国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成为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 8.1927年中国最早旅游组织是中国旅行社,创始人陈光甫。 9.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托马斯库克的《利物浦之行指南》。 10.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团体旅游的时间是1841年7月。 1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12.旅游业的根本性质经济性。 13.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 14.“观光”一词最早来源于我国的《周易》 15.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吸引力。 16.小包价和包价旅游的选择部分包括导游、风味餐、节目欣赏、参观游览。 17.按照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把旅游者划分娱乐消遣性旅游者、差旅型旅游 者、个人及家庭事务型旅游者、专项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外旅行 3.()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是一种外交活动; B.宗教朝圣 C.经商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5.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B.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6.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B.吃、穿、住、用、行、游 C.住、穿、用、行、游、购 D.吃、住、行、游、购、娱 7.下列对旅游资源表述正确的是()。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2025年 B.2020年 C.2018年 D.2022年 9.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年 B.2015年 C. 2020年 D.2025年 10.按()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9、旅游本质:一种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愉悦过程 10、旅游学研究对象:要素论:1.旅游活动过程的构成要素(六大要素)2.旅游活动运行机制中各要素(旅游活动主体客体媒介)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者、资源、产品、市场、业、组织、影响。 第二章旅游者 1、对有关术语的定义:居民:在短期初访他国之前,已经在本国至少居住了12个月以上的人。国际旅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少于一年,主要访问目的不是去从事从所到访问国家获取报酬的活动的人。国际旅游者:24小时以上少于一年。国际一日旅游客:不足24小时且未在所到访问国家住宿设施内过夜。过夜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一日游游客: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2、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我国大陆境内其他地方旅行和访问,并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旅客。国内一日游游客:10千米以外,不超过6个小时但不足24个小时,并未在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内停留过夜的国内游客。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问题的提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其他客观条件 3、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康体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软探险)、社交(人际)、地位和声望、购物(商务、会议、修学旅游)。几种旅游动机: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新鲜事物、体验某种浪漫生活、参加冒险、有益健康、访问自己的出生地、

旅游学概论考试题A卷

一、填空题(10×1)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______旅行,而非______旅行。(商务)(消遣) 2.根据我国目前对来访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我国国际旅游者的国际客源,有三部分人构成即外国人、海外华侨和______。(港澳台同胞) 3.就旅游者方面而言,影响旅游需求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足够的和______。(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 4.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_____、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5.旅行市场是指旅游产品的______和潜在购买者。(经常购买者) 6.旅行社组织旅游的方式一般有______和______。(包价旅游和散客旅游) 二、选择题(10×1) 1.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____。(B) A.可支配收入 B.可随意支配收入 C.旅游消费 D.收入水平 2.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____。(D)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3. ______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也是一个国际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B)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业 D.旅行社 4.1845年夏季,托马斯·库克组织首次______,体现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A) A.团体消遣旅游 B.团体旅游 C.国际包价旅游 D.环球旅游 5.按组织的____划分,国际性旅游组织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C) A.成员 B. 地位 C. 范围 D.工作内容 6.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______。(A)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7.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被称为______。

旅游学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2.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商务旅游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3.旅游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通过个人行为表现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 4.旅游作为一种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活动,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交属性、审美属性。 5.从时间维度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间歇性消费”;从行为方式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井喷式消费”,在短短的旅游期间集中消费额度大,无理性消费成分较多。 6.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次)数统计方面,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7.旅游活动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娱、购。 8.按组织形式,旅游活动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9.按游客的流向,国际旅游可分为出境游和入境游两类。 10.根据旅程的长短,国际旅游可分为跨国旅游、和三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旅游”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朝梁诗人沈约的以下哪首诗C。 A.《六艺诗》 B.《鸳鸯赋》 C.《悲哉行》 D.《衍波词》 2.国际上普遍引用和广泛传播的旅游定义是B。 A.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B.艾斯特定义 C.英国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D.美国学者对的定义 3. C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B.短程游览者C.旅游D.游客 4.下列活动中哪一项是旅游活动D。

A. 三峡大移民 B.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C. 学生异地读书 D.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5.国内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D。 A.消费程度 B.逗留时间 C.经济作用 D.是否跨越国界 6.中国大陆公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行属于B。 A.国内旅游业务 B.出境旅游业务 C.入境旅游业务 D.边境旅游业务 7.C我国国内旅游的人数为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8.观光旅游是自古以来国内外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旅游形式是A。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9.近期来日益受旅游者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是B。 A.观光旅游 B.度假旅游 C.修学旅游 D.探亲旅游 10.我国在B,组织了第一次荒漠探险旅游,百人组成的旅游团徒步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A.1996年10月 B.1997年10月 C.1998年10月 D.1999年10月 11.工业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A。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政策支持是A。 A.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五一”、国庆、春节三个七天长假制度 B.带薪休假 C.奖励旅游 D.人均GDP提高 13.以货币为单位,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常用标准是A。 A.旅游收入B.接待人次C. 过夜数D.游客平均停留天数 14.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A。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着_______上的“观国之光”。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_______及_______的开端。 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______. 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______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 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______”。 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期、____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要素。 10.旅游_____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____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 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______. 13.从50年代至今,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______. 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16.旅游业属于第_______产业。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_____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年4月15日,中国_______旅行社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 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 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 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 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是否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属于。在于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点,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去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而产生。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A.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b.商贸旅行占主导地位;c.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属阶层。 4、试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生活环境。 B.改变工作性质。 C.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创造了条件。

D.改变阶级关系。 E.改变运输条件 5、铁路运输的出现何以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 主要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500多人的比以往任何类似活动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团体旅游活动(禁酒大会、特点:公共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托马斯库克开始尝试商业性质的组团活动业务。(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路线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1855年,组织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首例环球旅游团。 6、总而言之,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规模足够大的市场。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旅游活动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有何实际意义?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1·3 现代旅游 一、现代旅游(二战的结束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迅速发展的原因(P33)

102#——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模拟题1 一、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的创建者是………………………………………………(②) ①詹姆斯?恺撒②托马斯?库克 ③威廉?瑟厄波德④约翰·贝德克 2、世界旅游组织的英文简称是……………………………………………………(①) ①WTO ②UN ③WHO ④OTO 3、攀登珠穆朗玛峰等世界名峰的旅游可以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④) ①安全需要②生理需要 ③受尊重的需要④自我实现的需要 4、去异国他乡了解其音乐、艺术、民俗、宗教的旅游者一般是出于以下哪种旅游动机?……(②) ①身体方面的动机②文化方面的动机 ③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④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5、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①) ①综合性产业②服务性产业 ③经济性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6.旅游活动的中心环节是……………………………………………………………(④) ①行②住 ③食④游 7.中国大陆公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行属于………………………………………(②) ①国内旅游业务②出境旅游业务 ③入境旅游业务④边境旅游业务 8.现代旅游突出的特点是……………………………………………………………(①) ①大众性②集中性 ③持续性④稳定性 9.我国制定并开始执行评定饭店星级的规定和标准的时间是……………………(③) ①1978年②1982年 ③1988年④1997年 10.开创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先河的人是……………………………………………(③) ①Writher ②R.W butler ③Thomas Cook ④Alan Fyall 11.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④ )。 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③.文化因素④.吸引力因素 12.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第四层次的需要是( ① )。 ①.受尊重的需要②.爱的需要 ③.安全需要④.自我实现的需要 13.现代旅游是从( ① )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19世纪初④.20世纪初 14.下面哪一项不是早期的飞机客运航线失败的原因?( ② )

专升本考试旅游学概论各章复习重点问题设计笔记

旅游学概论各章复习重点及问题设计-笔记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一 1.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二 1 .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问答) 答: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1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促使手工业成为专门性的行业,并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填空) 2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3.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是在政府所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游活动适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易经”上”观国之光”一词,为”观光”的由来(选择,填空 6人类最初的旅行是如何产生的? (问答) 答:旅行最初实际上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由于人们的现实主义以及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第三节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水陆交通是中国封建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 2.秦朝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和”新道”. 3这一时期旅行者是商人的商务旅行居多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看一下)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1.含义 ——是指人们根据旅游资源的特性,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运用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手段而进行的开拓和建设活动过程。 2.目的: 是为了巩固、改善和提高其吸引力,创造出新的、更多更高的价值,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前途、必要性和可能性、客源市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 2.研究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然后再进行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 3.具体内容: (1)开发者的实力和资格分析 (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这是经济可行性研究的核心。 (3)经济效益的论证、研究。 (4)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中的微观条件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主要有以下四个 1.突出独特性 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切忌过分修饰和全面翻新。 尽量选择和利用带“最”字的旅游资源项目。 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突出民族化和地方化。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案例——辽宁古寺壁画惨遭“破坏性修复”所聘公司无资质

辽宁省朝阳市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网友戏称动画片《大闹天宫》都比这画得好。记者调查时发现,之前的施工单位并不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接寺的勘察、设计资质,而之前聘请来的画师对壁画的“修复”,是直接在壁画上重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作,效果令人咋舌。 修复前的清代壁画 壁画修复后被指“红配绿” 文物修缮应该是什么样?因为文物不能再造,一旦破坏,不可修复,所以文物修缮工作一定不能留下任何遗憾。然而一位名叫“五角枫”的网友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朝阳云接寺令人发指的维修》的博客,直指这种修复已经玷污了“重绘”这个词。 部分旅游地独特的策划与宣传 广西:“绿色诗境家园”(渲染生态佳境,温馨宜人的观光度假胜地) 四川:“熊猫故乡”(突出唯我独有、中外闻名的旅游吸引物) 新疆:“大漠风光、西域风情”(显示新疆独特的区域、地貌、民俗风情)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沿用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绝句) 沙漠景观 承德:“皇帝的选择”(巧用清朝皇家度假地的历史由来) 深圳:“世界名城、中华之窗”(把城市特色与著名景区联为一体) 苏州乐园:“迪斯尼太远,去苏州乐园”(巧借迪斯尼来宣传苏州乐园容易到达,可游性强的特点) 瑞士:“世界的公园:瑞士、瑞士、还是瑞士”(显示环境优美、永久中立、人人可游) 土耳其:“不是欧罗巴,胜似欧罗巴”(暗喻贴近欧洲,兼备欧亚风情) 意大利:“露天博物馆”(形象概括文明古国) 埃及:“历史的金库”(显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与金字塔形成联想)澳大利亚:“年轻的、时尚的、多姿多彩的国土”(揭示国家独特的历史与风采) 2.保护性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不经开发难以发挥其效益,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难免对旅游资源

旅游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七版李天元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活动主要是贸易经商 2.据研究,“观光”一词来源于古文“观国之光”,最早出自《易经》 3.中国封建时代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陆路交通,秦朝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传递官方文书的馆舍机构驿站。 古罗马帝国也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由于交通便利,夏季不少当权者或富有者都会外出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避暑和游览。 4.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旅行活动有:文史考察旅行(如:司马迁)公务旅行(如:张骞通西域)、士人漫游(如李白杜甫)、宗教旅行(如鉴真、法显、玄奘)、航海旅行(郑和下西洋)和科学考察旅行(李时珍、徐霞客)。欧洲封建时期典型而明显的旅行活动,是朝觐旅行或宗教旅行。 5.封建时代中外旅行活动,消遣性质或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一般为统治阶级 6.蒸汽动力用于交通工具,铁路运输的出现,对旅游活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乘坐火车旅行有明显的优点:1.费用低2.速度快3.运力大4.通达范围大 7.托马斯·库克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活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游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因此,他本人也就成为旅行社代理业务的创始人。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车组织的团体旅游,它是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库克放弃了木工的工作,开始尝试从事具有商业性的旅游组团业务代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同年夏,首次出于商业赢利目的,他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旅游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经过若干地点停留访问,最终目的地是英格兰西部的海港城市利物浦。并编发了导游手册—《利物浦之行手册》分发给旅游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这次旅游的组织方式更具现代包价旅游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6年,托马斯·库克亲自带领一个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为每个成员发了一份活动日程表,还为旅行团配置了向导。同年,并编写了《苏格兰之行手册》此后,他每年都要组织大约5000多人在英伦三岛之间旅行。每次他本人都亲自陪同,编印旅游指南。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旅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1851年5月,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伦敦建造了“伦敦水晶宫”举办一次大展览,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托马斯·库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扩大旅行业务。在展览开幕前,他遍访英格兰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组织各地旅客赴伦敦参观展览。为此,他还创办名为《观光者》的月刊杂志,专门介绍各地风光和旅游者的见闻。这一年,他组织了165000多人到伦敦参观展览。此后,他又成功地组织了旅客参观1853年的都柏林展览和1857年的曼彻斯特展览。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这次旅游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当时(1855年8月6日)的《曼彻斯特卫报》称此举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出国包价

《旅游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考 试大纲 https://www.doczj.com/doc/281212560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旅游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规律等,同时探讨了旅游发展对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旅游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规律,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世界范围旅游现象,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和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其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从事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旅游学概论》李天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参考书目: 1)《中国特色旅游丛书》章采烈主编, 2)《旅游学概论》马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3)《旅游资源概论》甘枝茂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5月4)《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傅文伟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5)《旅游学刊》、〈经济地理〉、《旅游管理》人大复印刊等杂志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1.教学内容(知识点):1)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2

3)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4)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5)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6)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2.考核要求:1)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是什么? 2)解析为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活动具有重大影响? 3)分析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1.教学内容(知识点):1)旅游的概念 2)旅游活动的类型 3)旅游活动的性质 4)旅游活动的特点 2.考核要求:1)要求掌握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2)把握旅游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开发的意义。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1.教学内容(知识点):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2)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3)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4)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2.考核要求:1)学会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旅游者的需求。 2)掌握旅游者的类型及需求特点。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1.教学内容(知识点):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2)旅游资源的开发 3)旅游资源的保护 2.考核要求:1)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3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使他们能够了解旅游学所具有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对旅游学科的构成和发展等学科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 二.考核要求 对参与本课程考试的所有学生,均要求能够按照各章内容提要深入理解相关概念、理论及其内涵,及时了解本行业的新闻事件及动态信息,能正确认识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能应用相关知识分析旅游业界的热点问题。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学习重点]识记现代旅游的定义;深刻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分析现代旅游的特点;掌握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学习难点]现代旅游定义的理解。 第一节旅游的本质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旅游的定义 第五节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重点]识记人类社会旅游活动的分期、类型、代表人物和主要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人类的随意行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析理解世界旅游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 [学习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旅游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和旅游 第三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四节现代旅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五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旅游者 [学习重点]识记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理解各类旅游者定义;分析形成旅游者的基本条件;掌握旅游者的分类、旅游种类和特点;掌握旅游动机理论。 [学习难点]旅游者定义;旅游动机;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旅游者概念 第二节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旅游动机 第四节旅游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四章旅游资源 [学习重点]识记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深刻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分析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的观点;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规律。[学习难点]旅游资源概念、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内涵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