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27分)

1、古诗词名句积累(10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2),悠然见南山。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俶而远逝,。

6)安得广厦千万间,。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8)漫步古诗苑:

漫步于古诗苑,让我们含英咀华,接受诗歌美的洗礼。无论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韩愈的, 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同季节独特的美景;无论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李白的,;都让人真切感受了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还是李商隐的“,”都抒写了人间真情中那份和谐美好的亲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综合性学习小组进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研究活动(15分)。

⑴重温课文,同学们又一次领略了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感受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请你为下面一段文字填上相应的拼音或汉字。(6分)

走进云南的歌会,那淳朴本色龙吟凤哕.( )的歌声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聆听老北京的吆喝,那招lái()顾客清脆悠长的叫卖声音引发人无尽的遐思;品尝端午腌.()制的鸭蛋,平淡的生活也能让人咂摸出诗意的滋味;畅游初春的满井,那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的美景带来若脱笼之hú()的惬意;站在罗布泊边缘,那如同大地裸.()露着胸膛般的荒漠显示着沧海桑田的遗迹;走入北极,看到北极旅鼠的挑xìn()性自杀行为,启示人们千万别鼠目寸光。

⑵在对名胜古迹的资料查寻中,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精彩的对联、题咏,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见闻,现择选几条与你共享。

A、你能指出下面楹联中所写的名胜古迹的景点吗?(3分)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3)六朝金粉微风后,一味清凉上月时。()

B、以下是醉翁亭前的一则楹联,下联不够工整请你修改(2分):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未年迈奚犹自称翁。”

下联修改为:

(3)出外旅游已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暑假朱睿语同学想去滁州琅琊山游玩,但是妈

妈觉得这个景点不够“热”,请你利用课文《醉翁亭》相关内容来说服

..妈妈同意。(4分)

3、仿写:

6月20日,宁海分校举行了热烈而又隆重的初三毕业典礼,初三的同学们以热情洋溢的诗朗诵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请你选择校园具有代表性的或触发你情感的事物,再写一句把诗句补充完整。(2分)

啊,母校,我不忍和你道别!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承载了成长岁月的快乐和忧伤

真想再坐一回幽静的长廊,

真想再闻一闻紫藤萝的芳香

真想

无数个真想,

让人依依不舍而又无限惆怅。

二、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边塞天气的(1分),更描绘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请你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的赏析。(2分)

二)古文阅读(14分)

(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⑴,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2)杂揉,屠酤(3)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⑴今属海南省,宋朝时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苏轼经过多次贬官,最后被贬至此。

(2)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3)指卖酒的;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吾谁与归.()其岸势犬牙差互

..()

6、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知其.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予欣然从之.乃记之.而去

C、放杖而.笑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以.其境过清不以.己悲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8、人生总有得有失,孰为得失?乙文中作者对得失的理解和感悟是

。(用乙文语句填空)(2分)

9、三位作者经历相似,而思想境界相差迥异,请你运用乙、丙文的中的语句及所了解的背景知识对甲文作者写几句劝慰的话。(3分)

(三)12分

⑴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大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⑵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漆,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⑶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10、琦君的散文语言平和细腻而又耐人寻味,请你仔细品味文中划横线的语句。(2分)

11、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写到了母亲,她笔下的母亲充满“母心、佛心”。本文也不例外,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3分)

1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绘声绘色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所钟爱的鸭蛋的特点。你能否也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儿时品尝春酒时的情形和感受。(两三句话即可)(3分)

13、从选文看,“八宝酒”的制作方法也颇为简单,但作者结尾却说“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从选文中看“真正”还包含哪些丰富的内容?(2分)

14、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自古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四个选项中哪一句诗最接近本文所表现的氛围和情境。()(2分)

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四)14分

⑴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赋予了它们奇妙的求生本领和手段,其独特的功能和习性也大大地促进了人类仿生学的发展。至今,已在许多方面改变和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

⑵科学家发现,鲸鱼进行联络同伴、寻找猎物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回声定位。它从鼻下产生声波,在海中遇到障碍物后再返回到耳朵。因而,不论是清澈的深海,还是浑浊的浅海,鲸鱼都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位置,获得猎物。科学家们认为,鲸鱼的回声定位法所产生的图象,远比人类医学上最先进的超声波扫描仪的图象还清晰。受此机理的启示,人类发明了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艇和潜艇上。

⑶比目鱼能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剧毒液体。当鲨鱼进攻时,比目鱼放出毒液,使鲨鱼麻痹;而一种红海中的扁鱼分泌出的液体的毒性较比目鱼大得多。若把鲨鱼放在扁鱼分泌的水中,它先是表现得极度兴奋,随后由强烈的不安转化为全身麻痹,直至死亡。假如人们经过研究,合成了这种毒素,则可以利用这种“化学武器”来保护自身安全。

⑷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北极熊的毛发,是一个个中空的透明管。每个管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能,阻止内部热量的散失。而北极熊毛发下黑色的皮肤又可以将穿过毛发的光能吸收至体内。因而,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因为“大衣”太热而卧在冰上乘凉。假如人们制作这样的衣服,就可以很好地御寒。大家知道,水中身体散热的速度是空气的25倍。因而,大多数在深海中的落水者不是淹死的,而是热量散尽后活活冻死的。而海兽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层,能帮助它们将身体与寒冷的海水隔开,抵御寒冷。假如人们能设计一身类似北极熊皮毛的衣服,就可以长期在水下生活。

⑸海洋动物求生本领不光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启示,。座头鲸在进化过程中发明了用气泡捕鱼的绝招。当它们遇见鱼群时,便将它们围住,为阻止惊慌失措

的鱼群下沉,它们便在鱼群的下方吐出一串串气泡,将鱼儿吓昏,使它们一个个向中心集结,形成圆球,再一口吞食。人们根据这种方法,在下网捕鱼时放置了一台机器,用压缩空气通过输气管道法,从水底下喷出气泡,用来恐吓、驱赶和拦截鱼群,使鱼儿受惊浮起,落入网中。

⑹众所周知,水下的鱼儿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以相互交流,传播信息。因而,人们发明了与鱼的叫声频率相同的声波,使鱼儿前来落网。人们甚至通过对鱼儿和海兽的各种声音,如吃食、危险警报、联络和求偶等来指挥和调遣鱼类和海兽的行动。或许有一天,大批的鱼儿和海兽不用捕捞,只要在海洋动物加工场处放置几台机器,模仿鱼儿和海兽的觅食声,则大批的海洋动物就会浩浩荡荡、义无返顾

.........地奔向加公车间,任人收获。

⑺想象一下未来,人们眼睛上戴着根据鲸鱼回声原理发明的微型超声波探测仪,直接在眼睛上呈现出清晰的立体彩色图象;;携带着一台小型微机和发声装置,随时利用它们与海洋鱼类和海兽交流对话。届时,人们直接在海洋中生活,操作和调遣整个水下生命的觅食、繁殖、养殖和捕捞,进行海洋牧场的放牧工作,并控制各种海洋生物的数量和改变其习性。那时候,人类才真正成为海洋的主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人。

15、为什么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卧在冰上乘凉?(2分)

16、根据文意,在第⑸节空白处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

17、体会第⑹段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分)

18、爱因斯坦说“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合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给第⑺段横线上

填写出一个你所想象的相应内容。(2分)

19、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2分)

20、海洋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神秘世界,海洋的广袤无垠和海底的高深莫测也曾令科学家“望洋兴叹”,而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的(人名)(1分)所写的《海底两万里》却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带我们作了一次愉快的科学与幻想之旅。请你写出文中一个能体现幻想与科学巧妙结合的事例、情节或片段。(3分)

三、作文(30分)

一声“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仿佛又让时光倒流,把我们带回了老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这位胜利预言家的叫喊声里,我们感到了一种英勇无畏、鼓舞人心的力量;“喂——出来!”,年轻人头顶上传来的奇怪的叫声,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海伦心里多少次无声的呼唤,最终迎来了再塑自己生

命的人,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四月的大雁吹起的联合的号角,洒下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让我们尽享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与无限情趣。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你一定会听见,一定能听懂,只要你用心聆听……

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中心明确。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宁海分校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1)忽复乘舟梦日边;2)采菊东篱下;3)化作春泥更护花;4)在乎山水之间也;5)佁然不动,往来翕忽;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题1分。

2、⑴huì ;徕;yān ;鹄;luǒ ;衅;每个1分

⑵A、岳阳楼、杜甫成都草堂、南京清凉山;每个1分。

B、下联修改为:年犹未迈奚自称翁。2分

(3)、能利用课文写出琅琊山醉翁亭美丽的自然风光,得2分;能利用课文相关知识写出琅琊山醉翁亭的文化内涵,得2分。

3、示例:真想再听一听喷泉哗哗的流淌;真想再看一眼睛熟悉的操场;真想再看一眼三月樱花的飞扬。写出具有代表性的或触发情感的事物,得1分,符合诗句形式1分。

二、阅读(43分)

4、奇寒,1分;“动不翻”写出了尽管风刮得猛烈,雪花纷飞,但辕门上的红旗被雪冻住了却一动不动,突出了动静的强烈对比;“红旗”写出了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的一点,反衬整个景象更洁白,写出了色彩上红白相衬之美。2分;如果仅翻译描述画面只得1分

5、归依;参差不齐;每个1分。

6、C、3分

7、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步行到了城西,进入和尚寺庙,穿过小巷,(看到)汉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屠夫、卖酒的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了。每题2分。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若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得1分;

9、所写句子应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放杖而笑”等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中。3分,酌情给分。

10、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儿时的我对母亲酿制的“八宝酒”的舍不得喝的珍爱之情,符合儿童的动作、心理,突出了“八宝酒”美味、好喝。2分,酌情给分。

11、“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大补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这些都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温柔、疼爱孩子,充满了“母心”。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这些都表现出母亲的热情、淳朴、善良、大度,充满了“佛心”。找出两处的语句只得2分,分析出母亲的形象得3分。酌情给分。

12、例:写出表情、动作、语言等均可,酌情给分。3分

13、“真正”还包含有儿时充满童趣的生活、淳朴厚道的民俗民风、慈爱善良的母亲的亲情、浓浓人情味的故乡,写出三点即得2分,写2点得1分,酌情给分。14、C、

15、因为北极熊的毛发,是一个个中空的透明管。每个管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能,阻止内部热量的散失。而北极熊毛发下黑色的皮肤又可以将穿过毛发的光能吸收至体内。2分

16、对它的习性了解和利用还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捕鱼方面。

17、这两个词语把海洋动物拟人化,写出了人们捕鱼大丰收的场面,人们获得了巨大利益,突出表现了对鱼儿和海兽的各种声音的模仿和利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2分,酌情给分。

18、例如:手里握着根据毒鱼类原理发明的化学武器以抵御海兽的袭击;或身上穿着模仿北极熊毛发原理制成的服装来御寒。意思对即可,2分,酌情给分。

19、例:海洋生物与未来生活。酌情给分,2分;

20、凡尔纳;1分;有关阿基米德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大气压强等都可以,酌情给分,3分。

三、作文评分标准同中考评分标准,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孔子的诗教观及其批评范式

摘要: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以诗教化;文学批评;批评范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赣社规字[2008]9号,项目编号:08WX91)《中国历代名家文学批评范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和生(1955—),男,江西乐平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文学领域,孔子又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仅从他们生活的年代来看,孔子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60多岁告老还乡,续娶颜家第三女颜征在为妻。迎娶之时,老夫少妻祷于尼丘山而结珠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父母为其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母亲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异母兄孟皮移居曲阜阙里。鲁哀公16年(前479),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逝。 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而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创见,主要是对《诗三百》的评价,他的这一“用诗”思想,被儒家后学概括成“诗教”学说。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文艺观和诗教传统,孔子关于“思无邪”的批评标准论、兴观群怨的文学功能论、文质并重的文学文本论、学以致道的文学教化论,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及其批评影响至深。 一、“思无邪”的批评标准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P35)“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中的一句话。思,原作语助词,后人多作思想解释;邪,不纯正。所谓“无邪”,是指《诗三百》符合儒家所崇尚的“仁”、“礼”要求,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的角度去衡量文学作品。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之意。这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著名观点。孔子提出的“思无邪”说,一是要求创作者创作时要“思无邪”,创作出思想内容雅正无邪的作品;二是对欣赏者提出欣赏文艺作品时也要“思无邪”,对文艺作品要能接受其兴、观、群、怨的正确教育,从而确立了他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27分) 1、古诗词名句积累(10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2),悠然见南山。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俶而远逝,。 6)安得广厦千万间,。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8)漫步古诗苑: 漫步于古诗苑,让我们含英咀华,接受诗歌美的洗礼。无论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韩愈的, 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同季节独特的美景;无论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李白的,;都让人真切感受了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还是李商隐的“,”都抒写了人间真情中那份和谐美好的亲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综合性学习小组进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研究活动(15分)。 ⑴重温课文,同学们又一次领略了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感受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请你为下面一段文字填上相应的拼音或汉字。(6分) 走进云南的歌会,那淳朴本色龙吟凤哕.( )的歌声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聆听老北京的吆喝,那招lái()顾客清脆悠长的叫卖声音引发人无尽的遐思;品尝端午腌.()制的鸭蛋,平淡的生活也能让人咂摸出诗意的滋味;畅游初春的满井,那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的美景带来若脱笼之hú()的惬意;站在罗布泊边缘,那如同大地裸.()露着胸膛般的荒漠显示着沧海桑田的遗迹;走入北极,看到北极旅鼠的挑xìn()性自杀行为,启示人们千万别鼠目寸光。 ⑵在对名胜古迹的资料查寻中,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精彩的对联、题咏,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见闻,现择选几条与你共享。 A、你能指出下面楹联中所写的名胜古迹的景点吗?(3分)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3)六朝金粉微风后,一味清凉上月时。() B、以下是醉翁亭前的一则楹联,下联不够工整请你修改(2分):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未年迈奚犹自称翁。” 下联修改为: (3)出外旅游已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暑假朱睿语同学想去滁州琅琊山游玩,但是妈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资料

学习资料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 诗教,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方式之一,代表着儒家最基本的诗学观念。诗教的基本理论,形成于孔子,在汉代的《毛诗序》等论著中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不少范畴和命题,如温柔敦厚”、兴观群怨” 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彰显出诗教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儒家政教诗学中的核心地位。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 象,是贵族子弟?《诗》教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 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 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 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 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 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 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亲人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即要求诗歌写出温柔恭顺、没有反抗性的形象,用以感化人的 “善心”。 作为《诗》教功能的集中体现,温柔敦厚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气质情性或品德修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经过《诗》的陶冶,人们富有温良的善意、诚朴宽厚的人格底蕴、温厚和平的性情、从容深厚的风俗。温柔敦厚虽然是具有共通性或普遍意义的性情基调,但并非性情和《诗》教的全部内涵,应与人的心灵的其他要素相辅相成,以免造成“愚”的偏失。《礼记?经解》意识到温柔敦厚可能有所偏失,因而强调深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后世不少论者在批评“温柔敦厚”的《诗》教时忽视了“不愚”的一面,导致误读。 从根本上讲,“不愚”就是明智、聪慧,有真知。按照王夫之的注解,可以说,不愚意味着人能明断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荀子?修身篇》有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这段话的大意在于:明辨是非则不愚。朱熹在解释《论语?先进》中“柴也愚”时说: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由此可见,人在温柔敦厚的同时若有较丰富的知识或智慧则不愚 温柔敦厚是一种性情中和的基调,不是对人的性情的单向度的规定,不妨碍性情中其他因素的多样呈现, 温柔、敦厚是情之和、情之固。情之和偏重于外在的精神风貌,情之固偏重于内在的人格底蕴。 孔子从他的“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文学上的“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 成为一种审美标准,首先是要求感情适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 礼义”用礼义加以节制。其次是要求表现含蓄。正如孔頴达所释,“温柔敦厚”诗教具有“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特点,要求诗人在创作上运用比兴的手法,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以便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温柔敦厚的诗教又有其消极作用。 “诗”教的宗旨在于教人,使人在“温柔敦厚”的大前提下对国家的利弊得失表达意见竭尽愚忠。“诗”教要求诗歌塑造的是“怨而不怒”、温柔和顺的艺术形象。从而以诗教民,以诗化民。并以诗人的休养为添加仅供学习与参考

诗润心田 乐学古诗

诗润心田乐学古诗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在小学阶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多元教学,再现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在上句中,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孤”字,这“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大海之上,友人的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下句着重体会一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情谊与牵挂一如那江水绵绵不断。在教学中我先根据前两句诗,简单地画出送别之地黄鹤楼以及送别时春意烂漫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在这送别图上还应该添画些什么?学生会说:主人公李白、船只,江水等。学生会有几种不同的画面:一幅黄鹤楼前李白极目远眺,只见一望无际的江面不见船;一幅是茫茫的江面一叶孤帆隐约可见;另一幅是滚滚江水而来,艘艘帆船而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画面,进行再造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友人到广陵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领略诗

诗言志歌咏言练习题(附答案)

诗言志歌咏言练习题(附答案)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典型例题】例1 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 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定阶级(地主)的文化需要,与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密不可分,与统治者的政策分不开。唐朝诗歌繁荣的历史根源何在?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根源。(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足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3)唐代以科举取士,特别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4)唐代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诗歌的发展。(5)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唐诗繁荣还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答案】B 例2 宋代文学现象中与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有密切联系的有①词的广泛流行②话本的出现③散曲在北方的流行④风俗画的增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④ 【解析】词、话本和风俗画都是宋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为市民阶层所需要和文化现象,散曲则兴起于元朝,因此排除③。【答案】D 【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中国诗歌的源头是 A劳动号子 B《诗经》 C《楚辞》 D汉赋 2.《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时间 A黄帝到夏商时期 B夏商到春秋时期 C夏商到战国时期 D黄帝到春秋时期B 3.《诗经》按内容分三个部分,其中不包括 A风 B雅 C颂 D赋D 4.关于楚辞的有关叙述正确的一项 A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修辞方式之一 B 屈原是用楚辞体创作《离骚》 C它是一种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D《蒹葭》是屈原的用楚辞体他作名篇B 5.汉赋的特点 A质朴平实 B奔放豪迈 C辞藻华丽 D雄奇瑰丽C 6.1955年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

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关于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与价值取向探析 论文摘要:生活在用诗的时代,他的“思无邪”是从春秋实用角度对《诗三百》教化价值所作出的评价,是对诗的价值判断。其“诗言志”之“志”是指用诗人着志,是理性的、功利的,但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来说,这个“志”又是限定杂“思无邪”观念之下的。 论文关键词:“思无邪”;“诗言志”;周礼;孔子;价值取向 多次表述过与《诗》相关的言论,如管子“《诗》者,所以记物也”说,赵孟“《诗》以言志”说,卢蒲癸“赋诗断章”说,的“诗以道志”说等,但大多数并非有意识的专门论述。孔子是对《诗》进行有意识批评的第一人。明人赵士哲谓:“诗莫盛于《三百篇》,谈《诗》者莫精于孔孟。” 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过去对孔子诗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论语》一书。但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文献的陆续面世,证明了一些传世文献的真实可靠并丰富了传世文献。“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我们重新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契机。

一、“思无邪”——孔子说诗的观念要求 孔子“思无邪”一语是对《诗》的总评论,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孔子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命题后,前人对其本旨作了多方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为“思无邪”就是《诗》三百的内容都是“思想纯正”的。以东汉包咸“无邪,归于正”说为代表,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思想纯正”说。但考之以《诗》三百的具体诗篇,这一观点是不符合孔子本意的。 《诗经》作为一部反映周代五百多年生活的作品,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驳杂的。正如袁枚先生所说,“三百篇中,贞淫正变,无所不包”(《随园诗话》卷十四)。其中有《十月之交》、《巷伯》、《节南山》一类言辞激烈、疾恶如仇的篇什,也有《新台》、《墙有茨》、《相鼠》、《株林》之类的怒骂嘲讽之作,更有大量的发乎情,不止乎礼义的男欢女爱、幽会私奔的爱情吟唱。这些“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鲁迅《汉史纲要》)与礼义教化是相悖的。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的孔子眼里应当是“有邪”的。同时,孔子本人也曾明确地提出“郑声淫”、“放郑声”(《卫灵公》)的口号,怎么会称赞《诗》三百“思想纯正”呢?

高三语文必修四知识点归纳:谈中国诗

高三语文必修四知识点归纳:谈中国诗 1.字音字形词义: 精髓( )譬如( )叫嚣( )一蹴而就( )轻鸢剪掠( ) 眉眼颦蹙( )( )数见不鲜( )( )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完成。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管它,就算完事。 了不足奇: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颦蹙:皱着眉,形容忧愁。 2.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人称“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3.剖析难点 (1)“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

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同步练习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A.精髓(suǐ)轩冕(miǎn)锱铢必较(zīzhū)牛羊咻咻(xiū) B.亵渎(xiè)谛听(dì)一蹴而至(cù)混沌含融(dùn) C.敷衍(fū)窸窣(xī)得鱼忘筌(quán)眉眼颦蹙(píngcù) D.付梓(zǐ)寒砧(zhēn)喋喋不休(dié)酩酊大醉(mǐngdǐng) 解析:C项中眉眼颦蹙(píncù)。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羡妒斟酌婉蜓曲折卓有成效 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 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 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 解析:A项中婉-蜿,B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郭先生_________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_________,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_________。 A.照例沉寂含蓄 B.援例岑寂蕴藉 C.照例岑寂含蓄 D.援例沉寂蕴藉 解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意义、感*彩、语境义、用法等几个方面辨析。从意义上辨析,要辨析词义的轻重不同(或程度高低不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词义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释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我国的古经典的《尚书》里,有一篇名为〈尧典〉而被 割成尧典及舜典两部份)的文字,虽挂名是尧舜时的文章,实际上,即便有传自尧舜的传说成份,但成书的时代绝非尧舜之时。上世纪的竺可桢于《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 之年代》(《科学》第11卷第12期,1926)年,用天文学来 证实,文字里所叙及的四仲中星是商末西周初的天象。今按, 尧典的文字,历来史家多有不少文章论及,较普通的考释为成于战国时代的文章,或径认为是伪托之文。吾人则以为,依文中又谈及尧分别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来管理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即使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还是指羲和是日御,为太阳驾车的神。而在东周所写成的《国语》,在《楚语下》还是指『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生者也』。并无列出所谓『重、黎之后』是『羲和』更遑论是还把此二字羲和其人或羲及和,拆成四个人一一羲 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天地』四方及四季。可见〈尧 典〉的形成虽或有口传的尧舜神话事迹,些素材出于西周,如竺可桢的天文证据,未见西周任何引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始开始成形,孟子已有引用未定形的版本内中的句子,而

完成如现今所见,应是到了西汉初年了。在〈尧典〉或分 为二篇时的〈舜典〉)里,有一段文字,大大引起后之文人,在研究文学、戏曲、音乐上的兴趣的含于今日被割裂成的〈舜典〉里的是出于所谓的舜这位天神兼人间帝王的舜对于夔任命为典乐神官时的神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按:其中永』字,即『咏』 或『咏』)其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引爆在不少文人的学术臆说的所在,尤其是『声依永』不少现代文学及戏曲学界,甚至音乐学界,就望文生义来解释成依字声行腔,最为典型的一种解释即如陈多、叶长海在 中国历代剧论选注》(1987、2010)里把『声依永』释成 按诵咏诗之语言定声音之高低强弱』,就是典型的依字声行腔。 如吾人于本文之始已谈及,〈尧典〉此篇,绝非先秦旧文, 试看在西汉初年的所谓的《毛诗序》里,也有类似的文字: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成于战国末年到西汉的《礼记?乐记》指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出:『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把诗及歌与舞的关系讲的很清楚,只是先后及 搭配的關系,诗不足表达,加上了嗟叹,又不足,加上了永歌,又不足,加上了舞蹈,以表达情感。再加上了乐器,完全没有什么依字声去行什么腔的观念。而尧典(舜典)里的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一见其思维逻辑,比以上所提到的《毛诗序》及《乐记》还要更深入一层去,专就志到诗到歌到声到律都有谈及,有更较西汉《毛诗序》及《乐记》还要晚形成的可疑度。但这不是说此尧典(舜典)此段文字伪不伪。吾人要谈

孔子的教学名言

孔子的教学名言 关于孔子的教学名言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 诗教,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方式之一,代表着儒家最基本的诗学观念。诗教的基本理论,形成于孔子,在汉代的《毛诗序》等论著中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不少范畴和命题,如“温柔敦厚”、“兴观群怨”、“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彰显出诗教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儒家政教诗学中的核心地位。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象,是贵族子弟.《诗》教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 .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 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亲人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即要求诗歌写出温柔恭顺、没有反抗性的形象,用以感化人的“善心”。 作为《诗》教功能的集中体现,温柔敦厚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气质情性或品德修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经过《诗》的陶冶,人们富有温良的善意、诚朴宽厚的人格底蕴、温厚和平的性情、从容深厚的风俗。温柔敦厚虽然是具有共通性或普遍意义的性情基调,但并非性情和《诗》教的全部内涵,应与人的心灵的其他要素相辅相成,以免造成“愚”的偏失。《礼记·经解》意识到温柔敦厚可能有所偏失,因而强调深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后世不少论者在批评“温柔敦厚”的《诗》教时忽视了“不愚”的一面,导致误读。 从根本上讲,“不愚”就是明智、聪慧,有真知。按照王夫之的注解,可以说,不愚意味着人能明断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荀子·修身篇》有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这段话的大意在于:明辨是非则不愚。朱熹在解释《论语·先进》中“柴也愚”时说: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由此可见,人在温柔敦厚的同时若有较丰富的知识或智慧则不愚 温柔敦厚是一种性情中和的基调,不是对人的性情的单向度的规定,不妨碍性情中其他因素的多样呈现,温柔、敦厚是情之和、情之固。情之和偏重于外在的精神风貌,情之固偏重于内在的人格底蕴。 孔子从他的“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文学上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成为一种审美标准,首先是要求感情适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用礼义加以节制。其次是要求表现含蓄。正如孔頴达所释,“温柔敦厚”诗教具有“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特点,要求诗人在创作上运用比兴的手法,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以便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温柔敦厚的诗教又有其消极作用。 “诗”教的宗旨在于教人,使人在“温柔敦厚”的大前提下对国家的利弊得失表达意见竭尽愚忠。“诗”教要求诗歌塑造的是“怨而不怒”、温柔和顺的艺术形象。从而以诗教民,以诗化民。并以诗人的休养为添加剂,造成诗人温顺的性格,进一步影响到全社会。使封建统治者在权力的舞台上随心所欲。作为诗歌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诗教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六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论语》节选

六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论语》节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乡党篇第十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子路篇第十三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这样的话,那又如何回报恩德?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不埋愿上天,不责备他人,我学了些平常的知识,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 ——宪问篇第十四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 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尚书?尧典》中曾记录舜帝说过的一句话: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足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乐的结合具有典型意义。《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16首》(以下简称《中国唱诗班》)的歌词取自于古代诗词,格律考究、节奏鲜明,作曲家易凤林醉心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在旋律的创作上既体现了古代东方的神韵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该作品集 2011年4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并附有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发行的由上海小萤星合唱团演唱的cd(2张)。静止的乐谱通过流动的旋律在孩子们的浅吟低唱中体现着诗乐意境的融合和诗意的回归,而精心创作的这16首经典诗词又潜移默化地反映了从古至今孩子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孩子心智的成熟、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总体来说,这套诗乐启蒙有声读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丰富内涵深刻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答 案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①的

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