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工学结合的玉米栽培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doc

基于工学结合的玉米栽培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doc

基于工学结合的玉米栽培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作者:邰连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8期

[摘要]项目导向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文章对玉米生产技术课程基于工学结合建设与开发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阐述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玉米栽培课程开发专业教学

[作者简介]邰连春(1968- ),男,黑龙江穆棱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主要从事种植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45-03

课程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岗位及教学计划的重构。基于工学

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重构,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方向,能有效改变目前高职学科性的专业建设与课程状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玉米栽培技术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瞄准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和实现社会

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需要,根据“携手农企、瞄准一线、贴近前沿,基于过程、实战育人、服务三农”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五个对准”(对准岗位需要,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对准黑龙江玉米主栽技术模式,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对准黑龙江玉米生产月历,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对准岗位能力,开展技能训练;对准玉米生产任务,实施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种考核方式)的指导思想,专兼职教师联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教学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建设教学资源,为培养具有爱农情怀、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精神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在专业整体背景中分析课程定位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在专业整体背景中进行,要明确所开发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

位、作用及性质,明确课程应实现的教学目标,明晰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具体工作包括:通过行业背景分析及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序化整理,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粮食生产企业和粮食生产农资服务企业急需一大批会栽培、懂管理、能指导、肯吃苦的专业技术人员。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瞄准黑龙江省建设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业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结合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主栽作物特点,确立了大豆栽培、玉米栽培、寒地水稻栽培、春小麦栽培四大专业核心课程。

二、确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课程目标体系

玉米栽培技术作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采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举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玉米栽培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玉米生产及管理技能,能够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农企及玉米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农爱农务农品质的养成教育,并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体系详见表1:

三、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玉米栽培技术课程以培养农场或基层农业生产技术员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玉米生产任务为载体,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设计备耕、生产、收获三大项目。基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生产过程,选取20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结合黑龙江省玉米种植的行业标准,并有效融入农艺工、植物保护工国家职业相关要求。通过教学、生产、实训同步化,完成玉米生产相关程序,从而掌握玉米从种到收的生产与管理技术。课程内容设置详见右表2。

(一)校企合作、课程共建,服务黑龙江玉米产业

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团队由学院专兼职教师与来自于农业生产行业和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宁安农场、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牡丹江农科所等)组成。课程共建团队通过对农户、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国有农场、农企的深入调研,分析概括岗位工作任务、岗位工作能力、玉米生产月历,进行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构建、学习项目设计、教学任务设计、工作任务单、过程考核等内容共建。使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统一,教学实施与生产月历相吻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与“三农”服务并举,推动新农村建设

通过“学院与农业市(县)共建、系部与乡(镇)共建、专业与村户对接、师生对口扶持农户”等有效途径建立“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课程创新机制,架起农协与农户、农协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使课程教学与“三农”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统一,能力培养与岗位需要相一致,为同类专业起示范指导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