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教案(北师大版七上)

综合实践教案(北师大版七上)

综合实践教案(北师大版七上)
综合实践教案(北师大版七上)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永葆童心

教学目标:

(一)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由人及己,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进一步认识自我,体验“成长”,展望未来。

(二)通过阅读、写作和交流,由己及人,了解不同的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进一步理解童年与亲人师长的密切关系。

(三)通过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再“酿”童年生活,记录、珍藏自己的童年,体会语文与自我、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一)熟知本单元每篇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每篇文章思想内容。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人物故事。

(二)比较本单元各篇文章,理清文章主题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言风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读后给自己带来的认识、理解、感受。

(三)整理自己的童年趣事,找出能唤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玩具、照片等物品,再现自己的童年故事。

(四)请学生在课外收集、查找不同时代的反映童年生活的文章,并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回顾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比较、讲述相关内容及故事。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由人及己,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写作。再现童年难忘时光,表述童真、童趣、童心。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作的习作。以小组为单位编缉结集,题目自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将永远深深留在心里。值得珍惜的不仅仅是那些重大的事件,还有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人物和事情。只要是曾经触动过心灵的,不管看起来多么平淡,只要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就会变得可爱、有趣起来。

普希金说:“那些过去了的一切,将成为亲切的怀念。”让我们一唤起记忆,永葆童心。

(二)复述故事

1、由一人复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说的故事和鲁迅的评论的主要内容,其他人则补充遗漏的部分。讨论什么地方可以省略,什么地方不可省略;哪些句子是有趣的,哪些句子是特别有趣的。

2、选择本单元另外一篇故事开展上述表达交流活动。

3、你读过、听过哪些令人难忘的童年故事?向同学们讲述其中的精彩部分。

(三)回眸童年

1、向小组同学讲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尽量与众不同。各组推荐二三位讲得最好的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

2、独立或以三五人为一组,采访父母、老师或其他亲友尊长,了解他们的童年,就童年、童心作一次坦诚的情感交流。

(四)童年的我

趣味小制作:“童年纪念卡”。

1、从自己的童年照片中选出几张最有特点的。

2、在照片旁边空白处配上“题名”和“题词”,如“这就是我”“在金色的梦中”“看,是个当将军的料”,“快长大吧,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等。(题名越别致越好。题词要与照片内容相关,尽可能简练、生动、有个性。纪念卡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换欣赏,然后在班级展示。)

第二课时

(一)把你或同学讲的故事,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比如,儿时的乐园、快乐的游戏、心爱的玩具,或者值得回忆的读书生活、听故事的经历。在故事里,可以有童年的欢乐,也可以有烦恼,哪怕是梦幻也行。

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②字体工整,卷面整洁。③必须是自己真情的流露,要展示自己童年的稚气、顽皮和率真。

(二)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们的习作。

1、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两人在班内朗读交流。

2、班内交流、评价。

3、小结。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

4、学生再修改定稿。稿件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寻找自己的秋天

教学目标: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阅读面,丰富阅读优秀诗文的直接体验和积累,加深对于古今作家“咏物感兴寄怀”文学传统的了解。

(二)通过秋游活动,在自然秋景中松弛身心,感受造化之美,捕捉自我真实体验,并与阅读积累贯通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通过日记和朗诵,将活动的成果物化、外化,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关于“面对同一景物有不同的感兴及不同的表现”的体会和认识。

课前准备:

(一)语文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带队参加一次秋游活动,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并把秋游的感受写成日记。

(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秋诗秋词秋文以及与秋天有关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然后制作成小报、幻灯片等。如果条件限制,可由教师协助提供,尽量做到内容充实丰富,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课前,教师可把学生制作的小报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如条件许可,视频、幼灯片等可在课堂上播放。

(三)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秋天里的节日与习俗,收集整理相关诗词。

活动时间:

1至2课时。

活动方案:

(一)激情导入

碧蓝色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绿色的河流如滤过一般清明,凉凉的空气像薄荷一般清清爽爽:秋天,似乎来了,可是又好象不见踪影。

去寻找秋天,在满园的绿意之下。秋天在哪儿?突然间,好似阳光迷了我的眼,恍恍惚惚看见一个金色的精灵狡黠地冲我眨眼,而后轻轻一跃,翩翩而下,除了那片婀娜的叶子,我的眼前一片空白。我似乎听到她娇媚的笑,她摇曳身姿,如最轻盈的舞娘;她低眉顺首如最娇羞的睡莲;她轻扬裙袂如同最高雅的淑女。我仿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落叶,那是一个奇女子,一个冶艳的世界。她,以其缤纷,成其盛大,而所有的华丽归于一声轻叹,而坠于地,那一声轻叹,让我找到了秋天的痕迹。

去寻找秋天,在色彩斑斓的诗词歌赋中。颂春唱夏吟冬,秋在哪儿?我看到李后主悲凉的背影:“无语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原来,秋天在寂寞里。我看到崔莺莺不舍的目光:“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秋天在那不舍之情里。我看到李清照秀眉微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原来,秋天在美丽的相思里。

去寻找秋天,在紫天鹅绒般的夜空中,在星与月的合唱中寻找秋天的气息。新月如眉,洒下点点清辉,温柔无比;望月如玉,皎洁如斯,不掺一点杂质;残月如钩,勾起心中的一点惆怅。

其实,秋天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寻找。她在霜染的红叶上,在她在累累的果实中,她在丰收的农民笑脸上,她在文人敏感的感叹声里……

(二)畅谈秋天

小组组交流秋游日记,畅谈秋游感受,推荐优秀习作,并让小作者到讲台朗诵。

(三)展示秋天

⑴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

⑵教师补充搜集到的图片、音乐、绘画、视频或影片资料。

(四)漫话秋天

1、漫话七夕节

2、漫话中秋节

3、漫话重阳节

(五)吟诵秋天

学生朗诵自己诗秋词秋文,尽量做到不重复,以节约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同台竞技,以活跃课堂气氛。

(六)歌唱秋天

集体歌唱与秋天有关的歌曲,把这次活动推向高潮。

(七)感受秋天

学生谈这次活动的感受,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这次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字数500字左右。

【相关链接】

1、表现秋意的图片:(略)

2、描写秋天的词语:

层林尽染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大雁南飞景色宜人金秋时节

秋色宜人秋风送爽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

秋色宜人秋兰飘香秋雨绵绵秋风萧瑟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春种秋收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天高云淡

叠翠流金秋高气爽春去秋来

3、描写秋天的诗句:

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⑸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⑹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⑺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⑻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⑼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描写秋天的词句: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八声甘州·柳永)

⑵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⑶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⑷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⑸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

⑺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

⑻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

⑼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⑽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5、描写秋天的文章:

⑴欧阳修的《秋声赋》。

⑵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⑶郁达夫《故都的秋》。

⑷鲁迅的《秋夜》。

⑸庐隐的《异国秋思》。

6、与秋天有关的乐曲:

《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秋的喁语》

7、与秋天有关的习俗:

⑴七月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有诗为证: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⑵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⑶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感悟亲情

活动目标:

1、感悟至真至诚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学会爱护生命,珍视亲情。

2、学会感动,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3、了解亲情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表现方式。

4、学会感恩,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重点:

1、学会感动,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2、学会感恩,学习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时间:二课时。

活动安排: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

《背影》中父亲再三的叮嘱,笨拙的言辞,蹒跚的身影。《慈母情深》中母亲坚定的执着,高贵的自尊,龟裂的手指。《父母的心》中父母送儿时的难舍难分,送出后的再三反悔。《养母》中养母的“无私忘我”。《我们怎样过母亲节》中母亲一再的推辞,自己劳累一天却觉得是最快乐的一天。《金色花》中母亲的嗔怪。

(二)选择课文,谈谈感受

让学生选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谈谈自己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表现的方式,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语言等方面谈感受。

(三)发挥想象,改编故事

不用《父母的心》原来皆大欢喜的结尾,在不改变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另一个,或者多个结尾,讲给同学听。(注意:1、说话要流畅。2、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

学生讲述故事,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四)我爱我家,诉说真情

教师引导:说到亲情我们眼前浮现的是:母亲伸着双手跟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满脸的喜悦中露出甜蜜的紧张;风雨中雨伞呵护着孩子,父亲的身子虽被淋湿依然笑声朗朗;月夜下奶奶教孙孙数天上永远也数不清的星星,讲总也讲不完的神话传说。耳边萦绕不散的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常回家看看”的悠扬歌声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吟咏。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你们是家里的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你们身上,沉浸在爱当中的孩子你们感受到了吗?

1、请同学们感受并说说你感受到的亲情。

注意:(1)语句要顺畅。(2)要说真实的亲情故事。

2、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为你做生日时,总是把你认为最好的礼物送给你。在他们过生日时,你知道在他们心目中,你最好礼物的是什么吗?请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堂课里一起重温了本单元的和自己的亲情故事。大家都说得很好,这堂课我们继续走进亲情,去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方法,用自己手中的笔去书写亲情。

(二)分析课文,准备写作

结合本单元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选择素材;采用何种体裁、方式;如何抒情。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从亲情之爱的特点出发,即日常性、素朴、无条件、不求回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然无雕饰,甚至于“打是亲骂是爱”等引导学生不要认为只有“重大事件”才能体现亲情,更要从细小事情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2、如《金色花》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来叙写亲情的;《背影》采用以背影为线索的散文形式;《父母的心》采用小说等。

3、《养母》用对比的方法表现母爱,用直抒情感的方式来抒发对养母的深情。《背影》则在平淡的字里行间透出深情,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涵着深厚的情感。

教师归纳:亲情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其表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同学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

(三)感悟亲情,书写心绪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爱。一张贺卡,一杯清茶,一封信,一张亲情小报,陪母亲逛街,帮爷爷捶背……

2、每一个孩子对亲情的温暖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请以“爸爸(或其他亲人),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也可自拟。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关注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一)体会阅读,注意本单元叙述的内容,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课文内容及阅读体验。

(二)写作指导,通过相互交流对动物的感性了解、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陶冶学生“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在交代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为文章升格。(三)表达实践,力求从全面的角度进行观察、体会,注意在表达中写出、说出故事的细节,表达动物和人的关系,形成有个性的表达。

教学方法:

活动法。以说和写的活动为载体,在说和写的活动中体会写作的奥妙,在实践中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要求: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整理笔记。(二)查找关于自己生肖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轮活动:读的思考总结

本单元主题是生命礼赞,或者是表达对于动物生命的珍惜、重视、关爱;或者是赞美为救护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行为。同样是写生命,但在写作的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表达效果上也不一样。

1、本单元主题是生命礼赞。请问,本单元的课文哪些是写动物的?说说你的阅读体会,比一比谁说得好?(以学生为主体,回忆复习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注意评价学生对动物生命意识的认识。)

教师小结:

①本单元主题是生命礼赞,《猫的故事》《天鹅的故事》《”小地主”》三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猫的故事》《”小地主”》主要写对于生命的珍爱的。《天鹅的故事》是写牺牲生命的英雄行为。

②对于第二问题教师应注意检测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理想的阅读效果是:学生意识到万物皆生命,草木也有情。在说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第二轮活动:身边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1)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你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或者观看有关动物电视节目后对动物的了解和情感态度。(以四人为一组,要求组长做好记录和发言准备。教师巡回旁听,注意提醒表达自我的的情感和态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情况加以评点和指导。强调:一切生命都值得去爱护珍惜,特别是作为强者的人类首先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作为强者的人类应该爱护珍惜大自然中万物的生命。21世纪是人类反思自己的时候了。(2)以生肖相同的5~6人组成研究小组,交流查找到关于这一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等资料。记录员做好整理归类工作,在全班同学间交流。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的动物,教师小结注意指导学生的归纳整理。)

教师小结:生肖动物的成语,如:关于鼠的,抱头鼠窜、城狐社鼠、鸱鸦嗜鼠、虫臂鼠肝、胆小如鼠、掉头鼠窜等.

【相关链接】

1、生肖动物的歇后语:

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形容处境艰难)

老鼠上秤锤——自称自。(形容自不量力)……

2、生肖动物的故事,如关于“牛”的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题大作。

3、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

桂西彝族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十二兽: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海南黎族十二兽: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云南傣族十二兽: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广西壮族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蒙古族十二兽: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新疆维吾尔族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柯尔克孜族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三)动物调查

1、教师初步介绍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报告的简称,它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人物、事件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后将调查过程和结论写成书面报告的一种文体。调查报告是经历了调查、研究、整理成文三个环节才最终形成的书面材料。

序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可用来交待调查的时间t地点、目的、对象、范围;也可以用概述调查的主要内容,取得的主要收获;还可以交待调查工作的背景以及通过调查所获得的结论。

条情缕析的主体

主体内容是一篇调查报告的主干。主体通常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围绕导语所提出的问题依次展开。

意蕴丰厚的结尾

调查报告的结尾写法不一,或一段,补充说明有关事项;或一句,顺便交待某一问题。或总结全篇,深化主题;或指出调查存在的不足之处。

2、指导学生分组、分工,确定调查主题。提交各小组调查提纲。

(四)布置作业:

1、以生肖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张以该动物为组的手抄报,内容以同学有关动物的文章为主,注意文字与插图,照片相配。

2、在调查活动结束后,每人完成一篇简要的调查报告。

3、以“的故事”(在横线上填上一种动物名字)为题,完成不少于600字作文。(要求:以自己熟悉动物为题材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在小组内推选出一份手抄报,然后在全班范围参选,成果将在学习园地中展示。

(学情分析: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学会关注别人,正确认识评价他人;在活动中让生生互动起来,培养团结合作,共同探究、共同创新的能力。)

教师小结应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合作能力的评价。

(二)在小组内交流调查报告,教师巡回检查,针对调查报告中的存在的问题予以全班点评。评选出出色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学习园地张贴。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项活动,稍具难度,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评讲作文。(略)

(学情分析:在讲述故事的过程,学生可能只述动物之趣,而忽略了自我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教师应予以引导。讲评作文中适当的指出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能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生活的棱镜

设计意图:

1、在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文化品格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品位。

2、通过讲述成语寓言故事的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口头流畅表达的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寓言剧的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外语文生活,培养学生对于演剧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组织文艺活动的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造精神,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故事,写作指导。

难点:改编,排练。

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成语故事,演剧动员和新闻写作指导。第二课时,新闻写作讲评。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资料《拔苗助长》故事,课本剧剧本范例《聪明的猴子》。

(二)寓言剧编写、排练在课余时间进行,演出和“记者招待会”利用班会课时间。

活动安排:

(一)讲成语和寓言故事

1、明确任务和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成语词典或其他资料,每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要求:不要照搬成语词典上的话,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要适当增加一点细节和对心理活动的形容。

①教师示范,怎样才是“细节”和“对心理活动的形容”。

②多媒体呈现《拔苗助长》的故事,让学生看后与课文中的故事相比较,找出增加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部分。

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这个故事也叫“揠苗助长”,比喻违背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结果坏事。

③学生练习,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

故事参考:

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这个故事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提问:与课本中的故事相比,你讲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增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分小组讲故事。

(二)寓言剧表演

1、动员,明确任务。

2、全班分成两套编导小组,用对话的形式分别改编《渔夫的故事》或《东郭先生与狼》,难以用对话表现的,用旁白插入。

要求:

a、小组写出初稿,交全组讨论后再修改。

b、编导方面遇到困难,可请教语文老师、艺术老师。

c、表演小组排练时,其他同学应到场观摩,提出改进意见

d、须制作简易的服装、道具,备好必要的配乐录音带

3、评分标准

各组选派两位同学与老师一起组成评委会,评出“优秀剧目”奖和“集体协作”奖一名,编剧、表演、服装、道具、音效等单项奖各一名,最佳人气奖一名,最佳观众奖一名。

(三)课本剧剧本写作指导

要演课本剧,就得先写好剧本,那么,剧本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媒体出示课本剧剧本范例)

聪明的猴子

黑熊:白羊弟弟,你快来救救我吧。(黑熊很痛苦的样子。)

白羊:(走进笼子看了看)不!你会把我吃掉的。

黑熊:怎么会呢?

白羊:你说的是真话?(很不相信的样子。)

黑熊:(很可怜的样子,乞求地说)当然是真话啦,我还可以保护你呢,快把我放出来吧!

(白羊迟疑了一会儿,黑熊再催促。)

(白羊过去用力把笼子的门拉开。黑熊走出来,伸了一个懒腰。)

黑熊:哈哈哈!小白羊,你太愚蠢了,我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现在正好用你来填饱我的肚子。

白羊:(吃惊地)什么?刚才你不是说过不吃我,还要保护我的吗?

黑熊:不过,我现在改变主意了。

白羊:那怎么行呢,你应该守信用啊!

黑熊:哈哈哈!小白羊,你应该知道,我是从来不守信用的。哈哈哈!(狂笑)

(黑熊向小白羊步步紧逼。)

白羊:(退后,惊叫)你别过来!别过来!

(小猴子飞快地跳出来。)

猴子:(急吼吼地说)是怎么回事啊?

白羊:(飞快地躲在猴子背后)猴子先生,你来得正好,请你评评理吧!我救了他,他不保护我,反而要把我吃掉,你说他讲不讲道理呢?

猴子:什么?(惊讶地)黑熊大哥,那你就不对啦。

黑熊:(不讲理的样子)废话!我被猎人关了2天,肚子正饿得咕咕叫呢,我当然要吃掉它。

猴子:(眼珠转了转)啊?原来你已经饿了2天了,那么,吃了他也是应该的,应该的。

白羊:(焦急地指着猴子)什么,你说什么?

黑熊:(大笑)哈哈哈!小白羊,猴子也说我应该把你吃掉。(扑上去抓小白羊)

白羊:(大惊)你!你!(躲到猴子背后)

猴子:(跳进去急忙说)慢着,慢着。

(黑熊停下来)

猴子:黑熊大哥,你真的这么饿吗?

黑熊:当然是真的,我被关在笼子里2天了,肚子实在饿得要命。

猴子:你别开玩笑了,笼子这么小,你怎么进得去呢?

黑熊:怎么进不去?不信,你看!

(黑熊边说边急着往笼子里跑,猴子飞快的跑过去,立即把门关上。)

猴子白羊:哈哈哈哈哈哈。

(黑熊痛苦的拍打笼子。大叫)

快放我出来。快放我出来。

猴子:哈哈哈,这回是你自讨苦吃,谁叫你忘恩负义呢?

课本剧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范例参考〕

东郭先生与狼

(课本剧)

东郭先生左手牵着驴,右手擎着书,边走边摇头晃脑地吟哦。

场外忽传马叫、犬吠、狼嗥声。东郭先生惊惶四顾。

伤狼一瘸一拐,惊慌上场。东郭先生踉跄退缩,心中很是害怕。

狼(跪地哀求):先生,不必害怕,我是一只善良的狼,不会伤人。请你救救我吧!猎人快追上我了,让我在你这里躲一躲吧。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东郭先生(目光露出可怜,但又为难):狼啊狼,你一向欺侮弱小,吃动物,害人类,本不该救你;今天念你受伤可怜,命在旦夕,我又是知书达礼之人,一向积德行善,就救你这一回吧。可是,眼见猎人就要追到,让我把你藏在何处才是好啊?(发愁,左转右转)狼(笑着说):就让我躲在你的书袋子里吧!

东郭先生(犹豫后,无奈):也罢,也罢。就依你吧!

(取出书袋里的书,把狼装进去了。)

东郭先生坐在地上继续看书。

几个猎人来了。

猎人(友好地):先生,你看见一只受伤的狼没有?

东郭先生(慌张地,手发抖):啊……没……没有,我没有看见狼。也许它从别……别的路跑了。

猎人相信了他的话,就从别的路追去了。

狼:先生,我可以出去了!

东郭先生解开袋子,把狼放了出来。狼出来后,伸了伸腰,舔了舔嘴,笑着看着东郭先生,围着东郭先生转了一圈。

狼:先生,我跑了这么长时间,肚子有点饿。你有没有东西可以给我吃呀?

东郭先生:我没有东西。

狼:如果没有东西吃,我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

东郭先生吓得摔倒在地,狼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赶紧躲开,到处躲藏,累得直喘粗气。

东郭先生:你……你……你这……这……这没良心的东西!

这时,一个老农扛着锄上场。东郭先生急忙上前拉住老农的胳膊。

东郭先生:老汉,老汉!请你评评理。刚才猎人追杀这只狼,它无处躲藏,是我把它放进我的书袋里,救了它,现在它却要吃了我!你说,它有良心吗?

狼(急忙抢着):老头,你别听他的。刚才他捆住我的腿,把我塞进这个小口袋,把袋口扎得紧紧的,还放了好多书里面。压死我了!你说,这是救我吗?这分明是要害死我。这样的人,我不应该吃他吗?

老农(想了想):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能装下一只这么大的狼?除非让我亲眼看看,否则我是不会相信的。

狼(急忙点头):可以,可以。

于是,东郭先生又重新把狼装进了书袋里。

老农(用手指着东郭先生):你啊。书读了不少,可你太善良了,太糊涂了。这样的畜生你也救?以后,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啊!

说完就抡起锄头狠狠地打狼。狼在书袋里哀叫。

东郭先生(在旁边跳着喊):使劲打,使劲打!打死它!打死这个坏东西。

(四)新闻写作指导

消息,又称新闻。它用事实说话,即使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五个部分:

1、标题。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像文本只有一个主标。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导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话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代背景要扣紧主题。

5、结语。消息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或者一段话,常对全问内容做概括性的小结,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根据所报道的事实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标题、导语、主体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背景和结语,可根据消息内容而定,有时需要,有时未必,有时还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写消息应注意的地方:

1、要有好的标题。标题要准确、简明、新颖。

2、消息语言要准确、简洁。

3、要讲究结构,可采取“倒金字塔”结构。

写消息,要把握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前面,不仅导语如此,消息的主体亦然。

消息的格式内容:

1、标题要简洁准确,包括何人何事有何行为动作。

2、导语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3、主题是对事情的详细描述。

4、结尾是对整个时间的概括描述。

〔范例参考〕

中山路上又发生交通事故(肩题)

车翻撞毁隔离带(主题)

有关人士称,此段道路设计不尽合理(副题)

本报讯(记者刘鹏飞)4月17日9时40分,中山路马家沟河跨线桥上又发生车祸。肇事车撞断隔离带,距4天前的车祸事发地不足20米。

这辆车牌号为黑A53616的101线面包车当时由北向南行驶,车上有8名乘客。事故使1名女子抽搐被送往医院,还有3人受较轻的擦伤。事发后,南岗交警大队迅速采取措施,20分钟后,该地段的交通恢复正常。

据南岗交警大队交警李晓冬讲,此路段是4车道汇入2车道路段。马家沟河桥护栏设计上过于靠前,使车辆并入过急,如果车速过快,就很有可能出危险。围观的出租车司机们说,该地段很危险,有时并入车会与主车道呈直角并入车道。主车道上的司机会本能地向里打方向盘,要是反应不及时就会出事。

记者就此事拨通市政管理处公路勘测设计所的电话。一位同志介绍,城市道路4车道并入2车道,渐变段的长度一般不得小于30米,并应设立警示标志,以提示司机减速并入2车道。然而,该桥并道处明显不符合上述要求。

两处新隔离带还未上油漆,看起来很扎眼。这两起事故是巧合还是有其它原因,有待权威部门解答。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一、设计意图

(一)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体会诚实、智慧、勇敢等意志品格的重要性,促进意志品质的健全发展。

(二)通过小组和班级的交流,初步学习作演说,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三)练习写作童话,发展想象力,并学习根据读者或听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初步树立“读者意识”。

二、指导事项

(一)考虑到临近期末,本次综合实践设置的活动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有格言搜集、口头发言(演说)和童话写作。

(二)搜集格言格言是内容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且语言精警的句子。《说虎》中的“虎用力,人用智”、“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等就属格言一类。教学中,可不受课文之限,让学生说说各自熟悉的格言警句,相互启发,再于课外进行广泛搜集。从严格的意义说,格言、谚语和俗语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对于七年级学生可不要求区分。重要的是,内容上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语言形式为学生所喜欢。

(三)感悟自我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是综合实践的追求。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感悟童年到感悟自然、亲情、生命,直到本次的感悟自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感悟自我并非易事,不是一次两次活动就能解决问题的,本次感悟的着眼点主要在意志方面。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指导,不必提出“演说”的概念,但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注意所选格言与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是否契合,应避免发言内容空泛、成人化;二是要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提炼一个较具体的观点,对格言进行较完整的阐说,语言尽可能生动,努力使听众信服。

(四)自编童话这是一次想象性写作练习。教科书提及一些童话作品,意在写前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开启想象的闸门。教学中不必纠缠于此,而应把指导的重心放在本次写作练习的特殊环节:先口头讲述,再根据同学意见修改。为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指导方案,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例如,告诉学生,除了喜欢不喜欢的总体感觉之外,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出意见――以保障这一环节有切实的效果。

三、活动建议

(一)建议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包括“演说”和“作文指导”两个部分:一是由各组推荐2~3位同学发表演说,师生作简要评议;二是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所编的童话故事梗概,同学们都提了哪些意见,他怎样看待这些意见,打算怎样修改,教师和其他同学再当场帮他参谋参谋。搜集格言、小组发言交流、各自编童话及听取意见修改,均在课外时间进行。

(二)格言搜集的主题,不求多,可在诚实、机智、勇敢、坚定等中选择一二项,尽可能搜集得丰富一些。班级范围的演说活动,也可结合“主题班会”进行。

(三)童话故事的封面设计竞赛可视情况决定是否举行。

(四)演说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认可度,因此“感悟自我”活动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相互评价为主。童话写作活动的评价,也应突出同学(读者)的意见,可要求在文本的末页设置“读者留言”栏,以供同学们课间阅读后题写意见;教师的讲评应当包括对这些“留言”的评点。

四、补充资料

相关网页线索:

励志格言https://www.doczj.com/doc/2e9607873.html,/english/lzhgy1.htm

精文书斋――格言警句https://www.doczj.com/doc/2e9607873.html,/gy/gy.htm

格言吧https://www.doczj.com/doc/2e9607873.html,/music/index.asp?style=1&src=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do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感知正数与负数,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负数是根据需要来界定的,体验具体情境中的负数;知道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天气预报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现在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有关温度的知识?(1)、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2)、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而是分界点;(3)、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4)、-2,-5,-20等可以表示零下温度;(5)、城市的温度与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关……2、分类:大屏幕上这些表示温度的数,每个小组桌面上的信封里也都有一套。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数分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讲述:第一类,像5,13,20,32,…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13,+20,+32;第二类,像-2,-,-20,…都是负数;0该归哪一类?你有什么问题?板书:负数分界点正数5、13、+20、+32……-2、-、-20…… 0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读一读:+7.6,-3.4,你们说该归哪一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负数”。(板书课题)3、谁知道正负数是哪个国家的人们最早使用的?我们来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说的:(放录音)二、联系图示,感受负数。好,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温度这样的现象,下面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还有哪些量需要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呢?小组汇报,配合实物演示,如存折等。随机出示书中习题:1、世界上最高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对于这道题,你有什么疑问?你知道“海拔高度”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高”和“低”是相对的,说明正负数也是……?谁还会说?非常

最新最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及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以新课标为准绳,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毕业水平测试的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高分段不多,低分段密集。在学习态度上,想方设法激发与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堂适当做笔记,课后复习,有问题应有勇于提问,作业要当天做、独立做、及时改正等。 三、教材简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社会对青少年所需求的; 2、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 3、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爱数学,自主的学数学; 4、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措施: ⑴、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⑵、增强上课技能,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并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⑶、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⑷、狠抓作业。要求学生自觉独立按时完成作业,若发现学生抄袭作业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扼杀。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应及时、认真,分析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⑸、做好培优、托中、补差的工作,注意分层教学,要优秀生保持优秀,中等生成绩易波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多注意中等生的情况,多鼓励其学习,肯定和表扬他们,争取成绩提高一个档次。对学困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具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教案2013

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代,如1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 国土面积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国土面积 一、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自主探索、自主总结。 2、精讲精练,使学生巩固提高。 3、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4、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孩子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9、10页——国土面积。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生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大小比较和以“万”“亿”为单位的数的改写。 2、本课时分三个内容:一是数的大小比较;二是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三是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通过各省国土面积的比较,得出“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的结论;通过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让学生发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去掉4个0,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去掉8个0,加上“亿”字;最后教材还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 3、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去掉4个0或8个0,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数缩小1000倍或100000000倍,为今后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及不是整万整亿数的改写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抽象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难点: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大数的方法。 六、教学关键: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点拨。 七、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课件、地球仪。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看世界上陆地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哪5个国家?同时教师给出数据:俄罗斯(17075000平方千米),加拿大(9971000平方千米),中国(9600000平方千米),美国(9364000平方千米),巴西(8547000平方千米),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二、引入新课: 1、看中国地图,找出黑龙江、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让学生说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把这几个地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编写意图——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主要特点:提倡从操作到思考、想象的学习方式 内容特点 1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本章是“空间与图形”学 习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与后面有关几何部分的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知识、方法与学习资源等方面。 2.内容定位 观察生活中的几何体,从事对基本几何体的操作性活动; 认识基本几何体及其展开图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了解点、线、面,体 会一些基本几何对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过程。 设计思路 1.整体设计思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空间观念展开教材。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 棱柱及其展开图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球的概念;基本活动——观 察以及各种操作性活动(展开、折叠、切与截),及其内省化(想 象、转换与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 到空间想象和转换。 具体过程:认识几何体(形状)——分析几何体的构成——对几何体进行分解与组合——视图——若干平面图形。 2.各节内容分析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球的概念,明确它们的组成及基本性质。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含义。 §2 展开与折叠 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中认识棱柱展开图的特征,初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讨论,进行图形的分析与推理活动。 §3 截一个几何体 在对立方体的切与截活动中从事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从具体认识截面的形状到想象通过切与截所可能产生的形状。 §4 从不同方向看 将观察与研究的对象转到平面上——通过想象与表达、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学习投影与视图打基础。 §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梳理有关基本多边形的概念,了解其组成与分解。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一些建议 1充分展示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 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4关注对数学活动水平的考察。

北师大版第七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材第4页第2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numbe rs in volume 7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正负数》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感知正数与负数,初步体会生活中的负数是根据需要来界定的,体验具体情境中的负数;知道正负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尝试、探索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天气预报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现在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有关温度的知识? (1)、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 (2)、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而是分界点; (3)、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

北师大版第七册钱被风刮跑以后WORD版教案

钱被风刮跑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利用观察字型的方法,会写本课5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理解“迟疑”和“肯定”,“沉重”和“轻松”; 2、通过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思路,鼓励学生自述; 3、通过理解过路行人“抢”被北风吹落的钱,并还给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应真诚、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友爱的可贵和可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抢”字加与不加引号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被风刮跑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正音。“趔趄、诧、蹬、续”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本文是叙事的,故从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叙述。 3、理清条理: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 3.自读学习“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一月二十月,长春,刮着猛烈的北风,“我”骑车撞了一个低头数钱的老大爷,让钱被风刮跑,心情很慌忙。” 4。指导学习“钱被方刮跑了以后”部分。 (1)过路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人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一一交在他的手里。”-------) (2)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还抢,这可怎么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众人点头。”------)(3)“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4)自己边读边想几个“抢”字,加引号与不加的含义有何异同。(1、当时风大,必须动作要快,顾用“抢”;2、这种行为目的是为了老大爷追回钱,它实际是帮助性质的。) (5)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5.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6.鼓励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在风中发生的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最新全册)

课时教案第一周星期一第 1 节 课题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重 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将生活中常见实物模 型抽象成简单的几何体。 难 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和动手做几何图形,并能 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1、课件中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能从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 2、教师课前准备选择实物进行教学。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 二、新课讲解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以课本上房间的一角为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书房中各个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 找一找: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 辨一辨: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描述一下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认一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 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 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 教研组长签字: 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1) (-3)7×(-3)6;(2)(1/111)3×(1/11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合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教案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那些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 2.学生设疑 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 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 ①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 ②这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④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⑤棱柱的分类 ⑥几何体的分类 4.学生自探(并有简明的自学方法指导)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 说说它们的区别 二.解疑合探 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探 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 2.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 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 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简单基本的几何体,并说说其特征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 3.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学科:数学七年级

注意事项: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务实基础,引导学生乐于参 与数学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认真地计算能力及习惯,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 3、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抓好尖子生。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44x+64=328(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

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2)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 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XX0平方米;XX年已有11XX000平方米的“都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2018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打印版)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二、温故: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 呢? 三、知新: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 m·a n=a 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巩固:

例1计算: (1) (-3)7×(-3)6;(2)(1/111)3×(1/111). (3)-x3·x5 (4) b2m·b2m+1.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米/秒,泰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约需要5×102秒,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五、拓展: 1、计算:(1)105·106;(2)a7·a3;(3)y3·y2; (4)b5·b;(5)a6·a6;(6)x5·x5. 2、计算:(1)y12·y6;(2)x10·x;(3)x3·x9; (4)10·102·104;(5)y4·y3·y2·y;(6)x5·x6·x3. 六、课堂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解题时,是什么运算就应用什么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就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整式加减就要合并同类项,不能混淆. 4.-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5.若底数是多项式时,要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第七册《正负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北师大第七册《正负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具:课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上期的学生,他们以前学习的都是零以及零以上的数,本课是对学生学习的数范围的一次扩展,让他们认识还有比零小的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比较大的改变。本课的设计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学生熟知的一些事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先尝试表示一些生活中的相反的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游戏 说反义词:师说一个词语 说出反义词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数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1)要求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就拿这次上次单元考试来说吧,有的同学成绩高于平均分,而有的同学的成绩低于平均分。这是不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呢?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意义相反的量,你们想不想听?不过老师有个要求,那就是边听边把它们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出示记录表)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但是记录得要准确、简洁,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倾听 弄清楚要求 出示表格 ① 海平面 ② 成绩记录 ③助民超市

吐鲁番盆地 答对 三月份 小明妈妈 珠穆朗玛峰 答错 四月份 小红妈妈 五月份 (2)依次出示三句话 ① 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② 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五月份赚了15200元。 ③小明妈妈到银行存入800元,小红妈妈到银行取出200元。 2、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展示学生作品) (生: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符号表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记录,大家说得也都有道理。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示,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生:要统一)要想让大家都明白,数学家们制定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你认为数学

北师大版第七册古诗二首WORD版教案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套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a、按底面 b、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七、练习设计 P4习题 八、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