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多重耐药菌

的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动物性食品中苯唑西林残留检测方法——纸色谱筛选法

动物性食品中苯唑西林残留检测方法 ———纸色谱筛选法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1280(2004)01001203 [中图分类号]S859.84 农业部于2003年1月22日发布第236号公告,发布12个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方法之十:动物性食品中苯唑西林残留检测方法———纸色谱筛选法。 动物性食品中苯唑西林残留检测方法———纸色谱筛选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苯唑西林残留量检测的制样和纸色谱筛选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牛奶中苯唑西林残留的筛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T1.120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ISO/IEC Directives,Part 3,1997,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n2 ternational Standards,N EQ)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二○○○年版 G B/T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则和试验方法 N Y/T××××2001 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编写规则 农牧发[1999]17号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 3 制样 3.1 样品的制备 取适量冷冻的空白或供试牛奶,于30℃水浴中解冻。 3.2 样品的保存 -20℃以下冰箱贮存备用。4 测定方法 4.1 方法提要或原理 试料中残留的苯唑西林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饱和溶液提取,过C18柱净化,洗脱液经纸层析分离,用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测试菌的微生物法显影,与对照品的位置比较。 4.2 试剂和材料 以下所用试剂,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年版规定的纯化水。 4.2.1 苯唑西林钠标准品 4.2.2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 acill us sterother2 mophil us)A TCC10149 斜面培养基(见附录A.1)每月传代一次,置2~8℃冰箱中保存。 4.2.3 青霉素酶 不得少于200万单位/mL。4.2.4 乙腈 4.2.5 25%氯化钠溶液 取氯化钠25g,加水至100mL,溶解,混匀。 4.2.6 2%氯化钠溶液 取氯化钠2g,加水至100 mL,溶解,混匀。 4.2.7 0.9%灭菌氯化钠溶液 取氯化钠0.9g,加水至100mL,溶解,混匀,115℃灭菌30min。4.2.8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 TA2Na)饱和溶液 在室温条件下,量取水100mL,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适量,使其饱和,放置过夜,过滤,取滤液备用。 4.2.9 乙腈溶液 取乙腈80mL,加水至100mL,混匀。 4.2.10 丙酮溶液 取丙酮50mL,加水至100mL,混匀。 4.2.11 标准溶液的制备 取苯唑西林标准品适量,精密称定,用丙酮溶液溶解并稀释成浓度为1000μg/mL的标准储备液。再用丙酮溶液稀释成1μg/mL的标准溶液。 4.2.12 展开剂 正戊醇-丙酮-水(4+1+3),充分混合,静置,取澄清的上层溶液,备用。 4.2.13 菌悬液的制备 将测试菌种接种至培养 ? 2 1 ?中国兽药杂志 2004,38(1):12~14/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常用药皮试配置方法

部分药品皮试液配制方法 1.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2.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规格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规格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4.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规格1.25g(1g:0.2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5.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2.5g(2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6.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规格1.5g(1g:0. 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7.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规格2.5g(2g:0.5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皮内注射。 8.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规格3g(2g:1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皮内注射。 9.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规格1.0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10.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规格2.0g(皮试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05ml皮内注射。 11.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规格3g(2g﹕1g)(皮试药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05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12..注射用头孢甲肟规格0.5g(皮试药液浓度为500ug/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13.注射用青霉素规格80万U(皮试药液浓度为500U/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8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ml,抽取0.1ml皮内注射。 14.注射用青霉素规格400万U(皮试药液浓度为500U/ml) 取0.9%氯化钠注射液8ml稀释原药后,抽取0.1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

常用静脉滴注药品输液载体选用表

我院常用静脉滴注药品输液载体选用表 中成药 通用名商品名 0.9%NS 5%GS 10%GS 5%GNS 其他备注: 艾迪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 灯盏花素注射液√ 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得与PH值低于4.2的输液或药物合用。 复方麝香注射液√√√开启后立即使用,防止挥发。 复方丹参注射液√ 注射用丹参(冻干)√√ 红花注射液√√ 华蟾素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苦碟子注射液√√ 苦黄注射液√√滴速30滴/分。 脉络宁注射液√√初始速度应缓慢。 清开灵注射液√√√稀释后4小时以内使用。滴速勿快:儿童20-40滴/分;成人40-60滴/分。 热毒宁注射液√√溶液配置浓度不低于1:4(药液:溶媒)。控制滴速30-60滴/分。 参附注射液√√ 通用名商品名 0.9%NS 5%GS 10%GS 5%GNS 其他备注: 参麦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控制滴速在60滴/分内。醒脑静注射液√√√开启后立即使用,防止挥发。 血栓通注射液√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 炎琥宁√√输注前新鲜配置。 茵栀黄注射液√滴速不宜过快。 注射用阿魏酸钠√√√√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临用前加专用溶剂使其溶解。 西药 1抗微生物药物 1.1.1青霉素类 阿洛西林√√√

阿莫西林钠无特别要求。用药时需新鲜配制。 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配成溶液4小时内用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通用名商品名 0.9%NS 5%GS 10%GS 5%GNS 其他备注: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舒萨林√配成溶液及时使用,不宜久置。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特福猛√√√配置后立即使用。 氨苄西林钠无特别要求。静滴注射液浓度不宜超过30mg/ml。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配置后立即使用。苯唑西林钠无特别要求。 氯唑西林无特殊要求。 美洛西林钠√√√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哌拉西林钠无特别要求。不能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中静滴。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青霉素钠√√√新鲜配置使用。 1.1.2头孢菌素类 头孢吡肟√√√√静脉注射液浓度低于40mg/ml。 头孢呋辛钠无特殊要求。注射用水先行溶解。 头孢美唑钠√√√√缓慢注射。 头孢米诺钠√√√临用时配置,溶解后尽快使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水或氯化钠先行溶解。 头孢哌酮钠√√30-60分钟快速静滴。 通用名商品名 0.9%NS 5%GS 10%GS 5%GNS 其他备注: 头孢匹胺钠√√√√氨基酸溶解后迅速使用。 头孢曲松钠√√√羟乙基淀粉临用前配置。 头孢噻吩钠无特殊要求。注射用水先行溶解。 头孢噻肟钠√√√√快速静滴。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防护措施 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009 年 4 月 1 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 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 >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 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 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 从事可能污染 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 )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 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 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 图、 B 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 注 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 过 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 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 保 洁工具交叉使用。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日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 用过的抹布、拖布用专用的水池或桶清洗、消毒处理。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 医 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 内,由专业的环卫公司统一收集,进行无害 化处理。 一、患者隔离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 间,减少、限制人员出入。 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 管、留 置导尿、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隔离时,在病历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 4、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其作好准备,防 止感染的扩散。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院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同时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凝胶。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使用专用的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六、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临床微生物实验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以及隔离措施、处置流程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 MDRO的隔离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和院感监控员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限制病人家属探视,如必须探视,每次1-2人,家属应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消毒,穿隔离衣。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

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和制度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流程图

苯唑西林钠胶囊说明书

苯唑西林钠胶囊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苯唑西林钠胶囊 英文名称:Oxacillin Sodium Capsules 汉语拼音:Benzuo Xilinna Jiaonang 【成份】 化学名称:(2S,5R,6R)-3,3-二甲基-6-(5-甲基-3-苯基-4-异噁唑甲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一水合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9H18N3NaO5S·H2O 分子量:441.44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 【适应症】 用于抗青霉素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规格】 按C19H19N3O5S 计算0.5g。 【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 成人:一般感染,一次0.5~1.0g(2~4粒);重症患者一次1~1.5g(4~6粒),一日3~4次。 儿童:每日按体重70~100mg/kg,分3~4次。 新生儿:体重2.5kg以下者,一日120mg;体重2.5kg以上者,一日160mg。 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应用大剂量,以防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 【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尚可见药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个别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停药后症状消失。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抽搐、痉挛、神志不清、头痛等。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对特异体质者可致出血倾向。急性间质性肾炎伴肾功能衰竭也有报告。少数可发生白色念珠菌继发感染。【禁忌】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者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2.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胺过敏,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约5%~7%可能存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交叉过敏。 3.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及肝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前缺乏本品对孕妇影响的充分研究,所以孕妇应仅在确有必要时使用本品。少量本品从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 【儿童用药】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应慎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的诊断: 多重耐药菌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1、护士接到多重耐药菌的危急值报告后,立即通知医生开“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床头放置“接触隔离”标识(蓝色)。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 (4)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 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 使用后擦拭消毒。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7)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说明书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说明书 别名 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苯唑青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钠、苯唑西林钠 【中文名称】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产品英文名称】 Oxa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 【生产企业】 【功效主治】 本品仅适用于治疗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或肺炎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所致的混合感染。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苯唑西林钠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5-甲基-3-苯基-4-异唑甲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一水合物 分子式:C 19H 18 N 3 NaO 5 S.H 2 O 分子量:441.44 【药理作用】 本品是耐酸和耐青霉素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对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对各种链球菌及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抗菌活性则逊于青霉素G。苯唑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巴比妥、维生素B族、维生素C 等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不宜同瓶滴注。 2 丙磺舒可减少苯唑西林的肾小管分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 3 阿司匹林、磺胺药可抑制本品对血清蛋白的结合,提高本品的游离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荨麻疹等各类皮疹较常见,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 血清病型反应少见;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2 静脉使用本品偶可产生恶心、呕吐和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 3 大剂量静脉滴注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4 有报道婴儿使用大剂量本品后出现血尿、蛋白尿和尿毒症。 【禁忌症】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者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产品规格】 按C19H19N3O5S计(1)0.5g (2)1.0g 【用法用量】 本品供肌内注射时,每0.5g加灭菌注射用水2.8ml。肌内注射成人一日4~6g,分4次给药;静脉滴注成人一日4~ 8g,分2~4次给药,严重感染每日剂量可增加至12g。 小儿体重40kg以下者,每6小时按体重给予12.5~ 25mg/kg,体重超过40kg者予以成人剂量。新生儿体重低于 2kg者,日龄1~14天者每12小时按体重25mg/kg,日龄15~ 30天者每8小时按体重25mg/kg;体重超过2kg者,日龄1~ 14天者每8小时按体重25mg/kg,日龄15~30天者每6小时按体重25mg/kg。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应用大剂量,以防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发生。 【贮藏方法】 密闭,在干燥处保存。 【注意事项】 1 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2 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胺过敏,有青霉素过敏性休 克史者约5%~7%可能存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交叉过敏。 3 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及肝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常用药物的配伍

常用药物的配伍 【青霉素联用】 -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理性配伍禁忌,两者合用药效明显降低。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可使青霉素降效。 +链霉素联合应用协同作用明显,但不宜混合注射(浑浊)。 -氨苄西林:因两者联用时会竞争同一结合点而产生拮抗,甚至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丙磺舒:合用可使青霉素的血药浓度上升,半衰期延长。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两药联用会影响青霉素的药效。 +保泰松:保泰松可明显延长青霉素的半衰期。 -氨茶碱:可使青霉素灭活失效。 -高锰酸钾、碘酊:与青霉素有配伍禁忌。 -碳酸氢钠:使青霉素极快分解、失效,禁止联用。 -维生素B1、维生素B2:对青霉素有灭活作用。 -维生素C: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可促使抗生素分解,效价降 低,在0~6℃时96小时青霉素可完全失效。 -葡萄糖:对青霉素的水解有催化作用,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分解加速,故最适宜与青霉素静脉滴注的溶媒是生理盐水。 【氨苄西林联用】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磺胺类:可降低氨苄西林的疗效。+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获得较好的协同作用。 +苯唑西林钠:联合用药可相互增强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协同杀菌作用。 +丙磺舒:可提高氨苄西林的血药浓度并延长其半衰期。 -维生素C: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可使氨苄西林失活或降效。 -维生素B族:对氨苄西林有灭活作用,故不宜混合注射。。 +阿司匹林:可提高氨苄西林血药浓度并延长半衰期。 -食物:可降低氨苄西林的吸收。 +甲硝唑:联用治疗厌氧菌感染有协同作用,但不宜直接与氨苄西林钠溶液配伍(浑浊、变黄)。 -葡萄糖:对氨苄西林钠水解有催化作用,葡萄糖液浓度越高越易使其失效,故两者不宜混合静滴。 +柴胡:柴胡皂甙可增加内服氨苄青霉素的吸收。 【阿莫西林联用】 +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钠:联用可大大增强其抗菌活性。 +美西林:与阿莫西林联用,抗菌范围扩大,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良好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药效增加5倍以上。 -大黄:与阿莫西林生成鞣酸盐沉淀物,降低生物利用度。 其它可参见氨苄西林。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联用】 +青霉素类:有协同抗菌作用,如需联用剂量需小,不能在同一注射器中混用。

多重耐药菌的护理措施

多重耐药患者护理措施 1、多重耐药警示牌 (1)出现多重耐药菌时,护士应及时落实接触隔离,明示隔 离标记。标明患者所感染耐药菌的种类,由获知患者培养结果的当天管床护士在第一时间挂在患者床头,同时配套床边隔离措施,提醒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防护。待患者培养结果阴性后。仍由当天管床护士第一时间撤走警示牌。在警示牌上,还有相关耐药菌感染的基本防护知识浓缩版,方便医护人员参照进行标准隔离和防护。(2)发现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医生需开医嘱标明“多重耐药感染隔离”。 (3)在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病历夹上显示其感染的细菌名称,起提醒和警 示作用,避免将该患者的病历带入病床或房间,如带入房间,须进行消毒后方可带出。 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应给予单间隔离。也可将一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或者定植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禁止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 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至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至在同一 房间。 3、加强手卫生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保持 手部清洁,严格按7部洗手法进行洗手、手清洁或手消毒。对于特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接触病人时戴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 4、标准防护进入病房戴口罩、帽、手套、鞋套,必要时(如大换药或其它可造 成血、体液溅污操作者时)直加穿隔离衣和防护面罩,即严格执行个人防护。实 施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必须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用乙醇消毒液洗手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使用手套和隔离衣也可减少耐药株水平传播,对多重耐药菌株要像对待烈性传染病菌那样予以严格隔离。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护理操作后,将以上防护用品脱于病房医疗废物窗口内,不得带出病房。脱手套后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双手,若隔离患者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接触该患者的医务人员在下班前应常规使用安尔碘消毒鼻腔。

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测(一)

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测(一) 【摘要】目的研究我院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应用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微生物生化药敏试剂卡片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苯唑西林琼脂筛选法确证试验。结果共检测CNS206株,以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耐苯唑西林株检出率56.9%。结论加强MRCNS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控,对临床治疗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一般认为无致病性,因而对CNS感染的监测不够重视。近年来经过医院感染调研发现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造成的医院感染病例显著增多,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圈(MIC)水平亦逐年增高。MRCNS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探讨MRCNS所致医院感染的特点,耐药性以及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和易感人群,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的来源: 医院感染患者各种标本,包括痰,伤口分泌物,中段尿,血液,泌尿生殖道排泄物中分离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株260株。 1.2材料: 由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生化鉴定卡片以及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的苯唑西林(OXA)药敏纸片。 1.3质控品: 质控标准参考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 1.4方法: 1.4.1所有送检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应用湖南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微生物生化,药敏试剂卡鉴定临床标本到种。 1.4.2OXA琼脂纸片扩散(K-B)法:操作按NCCLS规定用头孢西丁药敏纸片(含量30微克/片)做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平板放置35度24小时判读结果,执行NCCLS(2001年)标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抑菌环直径=24毫米判定为耐药(R),判读时注意用透射光检查抑菌环内有无耐药菌株或薄菌膜,防止漏检。 1.4.3苯唑西林琼脂筛选法确证试验:选常规细菌培养物中可疑菌落接种到含有1.75微克/毫升OXA并添加4%NaCl的M-H琼脂板上,接种菌液浓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接种量为一白金耳置于30-35度之间孵育24小时后观察有无细菌生长。任何形式的菌落生长都表示对苯唑西林耐药,在OXA琼脂平上生长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则为MRCNS。 2结果 2.1MRCNS菌株分离及分布见表1: 菌种共测定CNS260株,其中MRCNS148株,阳性检出率59.6%。菌株分布以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细菌名称株数构成比(%) 溶血葡萄球菌6845.9 表皮葡萄球菌4530.4 人型葡萄球菌2013.5 模仿葡萄球菌85.4 头部葡萄球菌53.4 孔氏葡萄球菌21.4

常见传染病、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xxx 人民医院 常见传染病、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一、隔离原则 1、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2、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3、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4、受条件限制的科室,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 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 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一)患者的隔离1、遵循隔离原则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穿戴防护用吕应遵循的程序” 2、与患者近距离( 1 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见下表 六、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MRSA VRE,CRE,CRABA,CRPAE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 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 消毒剂进行手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A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B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C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 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5.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