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冶金业: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2)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珐琅彩(清)。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④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⑤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

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识记:商人的来历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

(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

(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

(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

(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草市”也更加普遍;

(4)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理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2)过程:①春秋时期在实际上承认(如鲁国的变法)

②战国时期在法律上确立(如商鞅变法)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既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2、运用:重农抑商

(1)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2)基本含义: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①统治者一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

②从政治上、经济上限制商人,社会上歧视商人。

(5)影响:

①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

的巩固;

②消极影响: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

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3、运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概况:乾隆年间,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

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3)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②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

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③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1、识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1487--1488年,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为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打下基础;

(2)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3)1497--1498年,达?伽马开辟到印度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运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

方式、商业的地位、贸易中心的变化);

(2)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

成为一个整体;

(3)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

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为西欧国家展开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条件。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展

1、识记:17世纪“海上马车夫”

17世纪,荷兰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识记: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3、理解: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

(1)对世界而言: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2)对殖民国家而言: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对殖民地而言: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之间

的差距逐渐拉大。

补充: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

(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

1807年,(美)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推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2、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方面: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出现,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②生产关系方面:a.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经济结构发生

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b.形成了近代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③世界市场方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消极影响:

①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②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③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2、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系列新兴工业诞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关系方面: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垄断和垄断组织形成;

③世界市场方面: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消极影响:

①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使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③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运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场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④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失败,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正式破产。

(5)影响: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刺激资本主义;抵制外国侵略;瓦解封建经济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不彻底改革

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

(3)原因:①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

③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表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的出现

第10课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理解:19世纪末、一战期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③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一战使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主要原因)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4)抗战时期:(1937——1945年)

沦陷区:日本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官僚资本压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2、运用: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1953年开始实行,1957年结束,以重工业为主。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理解: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够坚持下来。

3、运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失误表现: 1958年“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

结果:给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1959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2)失误原因:中共“左”倾错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实事求是。

(3)教训:“大跃进”的教训:发展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相同的教训:发展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第二,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四,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五,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运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的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实质: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3、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识记: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境内)

2、运用: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①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①经济和文化基础;②地理和交通优势;③人才和产业优势;④政府的开发政策(3)意义:①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②成为新兴高科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③成为上海新的济增长点;

④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补充: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运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1)原因:①西学东渐;②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③思想解放。

(2)变化特点:①城乡发展不平衡;②中西合璧,以传统为主。

(3)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②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运用: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2)提高了生活的质量;(3)加快了信息的传递;(4)提高了办事效率;(5)改变了思想观念;(6)改变了生活方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识记: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1905年,《定军山》

2. 识记: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运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具体原因:a.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盛行,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股票市场的盲目投机。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3)影响:①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

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加大了政治影响力;

③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使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矛

盾日益尖锐。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运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①金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等;

②工业: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

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福利: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

程(解决就业)。

(2)影响:①使美国经济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4)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

第19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识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供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理解: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1)背景:二战后,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障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影响:①它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但也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甚至还使人们的进取心减退。

3、理解: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理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

许外国资本家以租让方式经营一些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

③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影响:①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政治形势的稳定。

②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理解:“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

(1)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评价:

①积极作用: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影响:

a.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

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农业方面

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

(3)不足: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4)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2)时间、创始国:1944年,美、苏、中、法等44国

(3)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识记: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倡议,1947年,美英法中等23国签订。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

境,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不利)。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运用:欧盟成立的时间和影响

(1)欧盟成立的时间: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元诞生;2002年正式流通

(2)欧盟成立的影响:

①对欧洲: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有利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②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起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级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识记: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国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3、理解: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和特点

(1)成立的时间: 1989年,堪培拉会议

(2)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3)特点:

①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四大洲(范围广);

②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巨大差异(差异性明显,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24课世界经济全球化

1、运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处于相对劣势。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由于发展资金缺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2001年12月,多哈会议正式批准加入: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

a.也给中国带来了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b.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的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精心集合直接打印)

高中物理必修2全册复习 一、 第五章 曲线运动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内容讲解 1、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从运动学角度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为了简化解题过程引入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复杂的运动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按正交分解或按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它们具有独立性和等时性的特点。运动的合成是运动分解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等四边形定则。 2、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具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复杂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为:(1)水平方向:a x =0,v x =v 0,x= v 0t 。 (2)竖直方向:a y =g ,v y =gt ,y= gt 2 /2。 (3)合运动:a=g ,2 2y x t v v v +=,22y x s +=。v t 与v 0方向夹角为θ,tan θ= gt/ v 0,s 与x 方向夹角为 曲线运动

α,tan α= gt/ 2v 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g h t 2= ,与v 0无关。水平射程s= v 0g h 2。 3、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正确理解并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公式。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时,关键找出向心力,再利用向心力公式F=mv 2/r=mr ω2 列式求解。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来提供,也可以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还可以由合外力来提供,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即为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其大小不变,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指向圆心,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的合力指向圆心,此合力提供向心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与半径垂直的各分力的合力改变速度大小,在中学阶段不做研究。 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应结合受力分析,找准圆心的位置,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列方程求解,要注意绳类的约束条件为v 临=gR ,杆类的约束条件为v 临=0。 2. 平抛运动的规律 [例2]小球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v 1,阻力不计,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正向,以竖直向下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 (1) 小球在空中飞行时间t (2) 抛出点离地面高度h (3) 水平射程x (4) 小球的位移s (5) 落地时速度v 1的方向,反向延长线与x 轴交点坐标x 是多少? [思路分析](1)如图在着地点速度v 1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速度v 0和竖直方向分速度v y , 而v y =gt 则v 12=v 02+v y 2=v 02+(gt)2 可求 t=g v v 2 021- (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h=gt 2 /2= 2g ·21g 2 021v v -= g v v 220 21- (3)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x=v 0t= g v v v 2 210- (4)位移大小s=22h x += g v v v v 2324 1402120+- 位移s 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的正切值 tan θ=x h =02 0212v v v - (5)落地时速度v 1方向的反方向延长线与x 轴交点坐标x 1=x/2=v 0 g v v 22 21-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汇总重点题型新人教版

第五章曲线运动知识汇总(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曲线速度方向:沿轨迹 (1) 方向 运动运动条件:合外力与速度方向(2) 运动的合合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 成和分解运算法测:(3) 运动性质: (4) 曲线运动 平具有水平初速度 抛运动特点 运只受(4) 作用 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v x=v0,x= v0t 运动规律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v y=gt,y=1/2gt2 合运动:v=(6) ,s=(7) 线公式: (8) =(9) 速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度 线物关系 理角 v= 曲运量速公式:ω=(10) =(11) (13) 线度物理意义:描述物体(12)的快慢 运实 动周公式:T=(14) 例期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圆向心公式:a=(15) =(16) 周加速 = (17) 运度物理意义:描述(18) 变化的快慢 动向心力公式:a=(19) =(20) F n=ma n =(21) 匀速定义:(22) 处处相等的圆周运动 圆周特点:线速度大小(23)方向 运动 两个模型(绳和杆) 竖直面内绳模型中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v min=(25) 的圆周运动临界条件绳模型中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v min=(26) 火车转弯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车过拱桥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离心现象 核心归纳整合 一、小船渡河问题和速度关联问题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有效方法,关键是找准合运动和分运动,认清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其参与的运动为分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1.小船渡河问题:处理小船渡河问题的方法是沿流水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将小船 的实际运动(合运动)进行分解,如图甲,然后根据两个方向的运动(分运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设河宽为d,水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 甲 (1)渡河时间:根据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关系可得:t=d/(v2sinθ),与水速v1无关。当θ=90。,即船头垂直河对岸时,渡河时间最短,t min=d/v2. (2)渡河航程:渡河航程由实际运动的方向决定,当v1v2时,船不能垂直河岸过河, 最短航程可由图丙所示方法确定,最短航程 2 1 sin x v d v d = = θ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乙 (3)船渡河问题规律总结: ○1船头指向垂直河岸时,航行所用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t min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d/v2。○2在v1v2时,船不能垂直渡河。 ○4渡河时间与河水流速v1无关。 2.速度关联问题:速度关联问题主要是指由绳子、杆一端所连接的物体的运动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分清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 方法总结: (1)找合速度:连接点(包括绳端、杆端或其端点所连接的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 注意:沿绳或杆方向的运动一般不是合运动,只有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同时才是合运动。(2)分解运动:将各端点的合速度沿绳或杆的方向及与绳或杆垂直的方向分解。 (3)关联:合速度在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与绳端或杆端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等。 【典例1】已知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4m/s,现让船渡过某条河,假设这条河的两岸是理想的平行线,河宽为d=100m,水流速度为v2=3m/s,方向与河岸平行。 (1)欲使船以最短时间渡河,航向怎样?最短时间是多少?船发生的位移有多大? (2)欲使船以最小位移渡河,航向又怎样?渡河所用时间是多少? (3)若水流速度为v2=5m/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4m/s不变,船能否垂直河岸渡河?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1 追寻守恒量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 2、知道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多样性及其转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机械能守恒”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守恒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斜面的实验以外,还可以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同时说明: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学疑点: 能量为何守恒,如何守恒的 易错点:

能量转化不是能量消失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伽利略斜面实验; 2、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 5.2 功 教学要求: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 lcosα,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 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概念; 2、掌握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对正、负功的理解; 2、总功的计算。 教学疑点: 1、公式W=F l cosα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 2、公式中各字母正负取值:F、l均取正值,W的正负取决于cosα的正负;

3、l的确切含义:本教材中指出l是物体位移的大小,因为高中阶段研究的是质点。物体的位移与“受力作用的质点”的位移是一致的; 4、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形式无关。 易错点: 1、参考系问题:位移l是相对于参考系的。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过程中算出的功也会不同,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一般中学物理约定,计算功都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不随便取其它物体为参考系。 2、α角含义和取值范围:α角是“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夹角可结合教材中问题与练习第1题来提醒学生。 3、F、l同时性。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例题,书后习题:1、 2、 3、4; 2、重要思想方法: ①W=F lcosα公式:一种分解力:垂直位移方向和平行位移方向分解 W=(F cosα)l,第二种分解位移:沿力方向和垂直力方向分解W=F(lcosα)。 ②总功求解:一种是求合力W=F合lcosα,一种是求各个力做的功 W=W1+W2+…… 5.3 功率 教学要求: 1、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及定义式;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新教材人民版《历史》第一册) 一,课前知识认知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让学生的近现代人类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尤其,近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传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冲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通过本节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学情调查 (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学习方式设计 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二,课堂系统 1、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划分的5个小组吗?现在,我们5个小组展开竞赛,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总结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开始! 生:紧张的阅读课文,对比课本图片,在草稿上列出变化 “竞尚洋装”:长跑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 缠足——放足——高跟鞋 “异味争尝”:中餐——西餐、“一品香”、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洋房和里弄:四合院——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读报刊和看电影:《申报》、《点石斋画报》、阅报会;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阮玲玉礼仪的革新:纲常礼教、跪拜、作揖、包办婚姻、厚葬风气——鞠躬、握手、自由结婚、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说明:这些是课本表面知识,主要是归纳和比较能力,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程度较低的同学完成即可。教师在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图片、影视材料的直观教学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难点梳理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1 追寻守恒量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 2、知道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多样性及其转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机械能守恒”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守恒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斜面的实验以外,还可以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同时说明: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教学疑点: 能量为何守恒,如何守恒的 易错点: 能量转化不是能量消失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伽利略斜面实验; 2、重要的思想方法:守恒的思想。 5.2 功 教学要求: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 lcosα,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 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概念; 2、掌握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对正、负功的理解;

2、总功的计算。 教学疑点: 1、公式W=F l cosα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 2、公式中各字母正负取值:F、l均取正值,W的正负取决于cosα的正负; 3、l的确切含义:本教材中指出l是物体位移的大小,因为高中阶段研究的是质点。物体的位移与“受力作用的质点”的位移是一致的; 4、功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形式无关。 易错点: 1、参考系问题:位移l是相对于参考系的。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过程中算出的功也会不同,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一般中学物理约定,计算功都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不随便取其它物体为参考系。 2、α角含义和取值范围:α角是“力方向和位移方向”夹角可结合教材中问题与练习第1题来提醒学生。 3、F、l同时性。 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题目:例题,书后习题:1、 2、 3、4; 2、重要思想方法: ①W=F lcosα公式:一种分解力:垂直位移方向和平行位移方向分解W=(F cos α)l,第二种分解位移:沿力方向和垂直力方向分解W=F(lcosα)。 ②总功求解:一种是求合力W=F合lcosα,一种是求各个力做的功 W=W1+W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